《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福壽觀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一.世間的福壽
二.福壽的因緣
三.怎樣有福壽
四.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說過了佛教對女性的看法,今天再來和大家談“佛教的福壽觀”。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yè),絕大多數(shù)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guān)系,貴如秦始皇還遣令大臣為他求取長生不死之藥,因此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壽往往很難兼得,有人富可敵國卻英年早逝、無福享受,有人老耄長壽卻一生窮苦潦倒,必須要福德因緣具足了,才能福壽增廣,綿延無量。
求福添壽固然是人人夢魅以求的希望,但是一般人對于如何求得福壽的觀念卻不一定正確。社會上一般人總認為要長壽多福,應(yīng)該向神明、菩薩、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貪求、饜取的層次上。其實福壽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所謂“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責任完全推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譬如把一塊沈甸甸的石頭放置在水中,石頭自然要沈下去,而我們卻違反常理說:‘石頭呀!石頭!請你浮起來吧!’因為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縱然你真心誠意,石頭是無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們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則,享有福壽的美果,龍?zhí)焐衩饕矡o法一手遮蔽,抹摋你應(yīng)享有的果報。好比浮蕩在水面上的熱油,縱然有人祈求說:‘油呀!油呀!請你沈下去吧!’油是不會和他相應(yīng)沈淀水底的。因此福壽的獲得,別人是無法操縱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們的生死禍福,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種福壽的種子。下面我分四點來向各位說明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一.世間的福壽
既然福壽具足是世人普遍的愿望,那么世間的人所希求的福壽又是什么呢?春節(jié)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喜歡在門口貼個春聯(lián),討個祥瑞,也做為今年的努力目標,許多人家門聯(lián)上寫著:五福臨門。福祿壽財喜這五福齊降門庭,就是一般大眾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擁有了這五福,人生就美滿無憾了嗎?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僅僅止于這五福的獲得嗎?其實人間的福樂不止五種,可以細分成十項:
1.財富:有人以為有錢便是福,日進斗金,富甲天下,穿金戴銀,華廈車乘,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2.權(quán)貴:有人以為大權(quán)在握,吆三喝四,何等威風;來往都是豪門貴客,萬人仰承鼻息,不可一世,人生何其風光!
3.康寧:有錢有權(quán)固然快樂,但是纏綿病榻,無法發(fā)揮威能,身強體健,行動方便,健康是人間第一財富。
4.喜樂:生性樂觀開朗,遇事積極進取,超然貴賤,淡泊名利,只要活得喜悅便是幸福。
5.子孫:子孫滿堂,承歡膝下,子賢孫孝,老來有靠,人生還有什么憾求呢?
6.長壽:長命百歲,人間稱瑞,與天地同壽是人人希望的幸福。
7.道德:立德是人生三不朽的盛業(yè)之一,如果有崇高圣潔的道德留芳萬世,遺愛人間,不但可受到萬人的尊敬仰戴,并且能成就真正永恒的生命。
8.順遂:做事能夠順心遂意毫無阻礙,處世能夠圓融多助,所到亨通,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
9.平安:萬貫的家財、顯赫的權(quán)勢,如果災(zāi)禍不斷,也無法享受。快快樂樂的生活,平平安安的過日,平靜安然的生活是千金難買的幸福。
10.善終:人生固然希望能夠好好的生,更要求得好好的死,有人生的時候種種熬煎,死的剎那千般痛苦,如龜脫殼,如陷火犁。能夠求得壽終正寢,死得安然,比生得享樂風光更為重要,因為懂得如何死,也就懂得如何生,生死事大莫過于此。
一般認為人生如果能夠十福具足,就是圓滿無缺的人生;除了十福十全之外,如果能擁有長久的壽命,那人生更是錦上添花了!說起壽命,可分為下列四種:
1.肉體上的壽命:養(yǎng)生有術(shù),長命百歲,活到八、九十歲,甚至一百余歲,童顏鶴發(fā),依然矯健如虎,毫無龍鍾的老態(tài),這是一般人所欣求的壽命。
2.事業(yè)上的壽命:開創(chuàng)事業(yè),福利邦梓,澤被社會人群,譬如創(chuàng)建公司、工廠,一經(jīng)營就是幾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畢生的歲月,子子孫孫繼承不輟,就是一種事業(yè)上的壽命,尤其是從事文化出版的事業(yè),其壽命更是亙古長久!
3.言教上的壽命: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賢的珠璣教諭,讓后代的人不斷的沿用,他們的教言是人類智能的遺產(chǎn)、文化的寶庫,透過古人的著書立說,傳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盡火傳綿延下去,言教上的壽命是超越時空,和心靈交會的生命。
4.信仰上的壽命:肉體上的壽命有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事業(yè)上的壽命有興隆衰微的可能,言教上的壽命有時也依因緣際會之不同,而有或被宣揚或遭壓抑之別。所謂信仰上的壽命是對生命有無限未來的信仰,相信生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彌新,信仰上的壽命是超越了有無、美丑等對待,絕對解脫,究竟常樂,與真理契合的清凈生命!
世間上有如此多類的福壽,這許多種類的福壽本身有時也有它們的缺陷,不是無漏究竟。舉個例子來看,我們常常欣羨別人說:‘你真有福氣!’有福就會有氣.福是伴隨著氣一齊而來的。譬如兒女成群,兒女所帶來的閑氣也不在少數(shù),幼小時擔心他身心的成長;長大了憂心他能否成龍成鳳;即使成家立業(yè)了,還要掛心他家庭是否美滿、事業(yè)是否順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兒女多,福氣多,錢財多,福和氣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錢財多有時固然可以享受聲色之娛,但是錢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煩惱,何況周轉(zhuǎn)不靈時,銀行三點半那種焦慮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樣難忍。
福和氣如身影一般關(guān)系非常密切,壽和老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無法分開。當我們恭喜一個人長命百歲時常說:“老壽星呀!”有壽必然會老,老了之后的長壽不一定快樂;畹揭话俣畾q的人瑞也許是人人羨慕的對象,但是如果我們細思的話,一個人活到百歲以上就是值得羨慕慶幸的事嗎?假如一個人養(yǎng)生有道,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也許他一百歲的兒子壽終了,八十歲的孫子逝世了,甚至六十歲的曾孫也撒手塵寰,一個須發(fā)皤皤的老人活得這么長久就為了要為兒孫送葬?世間上最悲慘的事莫過于“白發(fā)人反送黑發(fā)人”,真是死者已矣,生者情何以堪?這樣的一百二十歲,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里里?縱然晚年一門子孫旺盛,賢能孝順,侍奉羹湯不怠,人生也不一定有幸福。上了年紀力氣自然衰退,耳朵不靈了,人間的妙音聽不見了;視力減退老眼昏花,世上的美物看不見了;行動遲鈍不方便,無法享受尋幽訪勝的情趣,這種“發(fā)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的生活,有什么樂趣可言呢?這種世間的長壽不是究竟的快樂境地。
佛教認為世間上的福壽雖然不究竟,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但是佛教并不是排斥對福壽的追求。過去有一位信徒過六十大壽的生日,請了一位法師來為他誦經(jīng)消災(zāi)、祈福延壽,這位法師就問他說:
‘你要我為你消災(zāi)延壽,你想增添多少壽命呢?’
信徒一聽師父要為他誦經(jīng)祈壽,趕快畢恭畢敬合掌說:
‘我再添加二十年,八十歲就心滿意足了!’
‘縱然活到八十歲,二十年轉(zhuǎn)眼就過去了,你還是會死亡呀!’
‘喔!可以再增加嗎?那么增加到一百歲好了!’
‘一百歲雖然人間稱稀,四十年的光陰就像一剎那,仍然免不了生死無常。’
‘一百二十歲好了,剛好是二甲子。’
‘一百二十歲雖然是二甲子,但是好比電光石火,瞬息消滅,最后還是黃土一堆。’
‘一百二十歲仍然太少,那么人生究竟可以祈求活到多少歲數(shù)呢?’
‘人生當求無量的壽命,成就與日月同光與真理融合一體的無限生命,這種生命才是永恒不死,無窮無盡的生命。’法師正容的開示這位信徒。
世間上的壽命縱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樣長壽,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世間上的福樂縱然貴如帝王一般希有,終究歸于生滅幻空,因此人生當求永恒的生命,不變的福報。永恒的生命和不變的福報如何才能求得呢?好比農(nóng)夫春天不播下種子,秋天那里能夠開花結(jié)果?我們求福求壽也必須平時播撒種子,有因有果,等到有一天因緣成熟,自然能夠享受豐碩的收成。
二.福壽的因果b
世間上的福壽有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好比花朵的成長過程,首先要有花的種子-因,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細心的灌溉照顧等條件-緣,因緣和合具備了,才能孕育出美麗的花朵-果。每個人的福壽也有其必然的因果律則,是絲毫不會混淆的。那么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一個人相貌莊嚴端正是因為他能修忍辱,接受種種的考驗,因此能夠儀表堂堂,風姿翩翩。有一首詩說:“千錘百鏈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石灰能夠禁得起火煉鐵錘,因此才能帶給每個家庭一片賞心悅目的潔白。銅制的佛像承受得了鐵匠的雕琢鑄鏤,才能成就莊嚴的法相,接受萬人的膜拜供養(yǎng)。
貧窮者慳貪中來,有的人貧寒窮困,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布施喜舍他人,因此才得到貧窮的果報。有一天閻羅王召來兩名鬼卒說:
‘你們兩個人前世尚知行善,具備投胎做人的資格,現(xiàn)在有兩戶人家讓你們來選擇,其中一人要投胎去行布施,一生給人;另外一人完全接受別人的施與……’
閻羅王的話還沒講完,甲鬼卒趕快跪出來搶先說:
‘報告閻羅王!一輩子給與他人的人生太苦了,讓我去投胎接受施與的那戶人家吧!’
‘那么另外一家誰去出生呢?’閻羅王皺著眉說。
‘閻羅王!讓我去轉(zhuǎn)世好了!’忠厚的乙鬼卒平靜地說。
兩個小鬼皆大歡喜地去投胎,一心貪吝的甲鬼卒出生在乞丐的家庭,一生接受別人的憐憫施與;而發(fā)愿布施的乙鬼卒卻出生在高貴人家,一生濟貧救苦,享受給與的快樂。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世間上最貧窮的是慳吝貪饜的人,懂得布施的人不但沒有失去絲毫,反而擁有更多,施舍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高位者恭敬中來,敬人者人恒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夠平步青云,位居高顯。下賤者驕慢中來,貢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湯,自絕善緣,自然受人鄙視瞧不起了。瘖啞者誹謗中來,有的人講話音聲咽啞、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過去不知修持贊歎,甚至惡口毀謗。佛世時有一個小沙彌常?洫勊,贊歎三寶,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一股異香,人人都稱他為香口沙彌。我們?nèi)绻霌碛忻烂畹囊袈?就要常行贊歎法門,贊歎的柔軟語不但可化解人際之間的暴戾之氣,并且能使我們自己很快趨入佛道。盲聾者不信中來,對于圣賢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對于因果三寶不知信仰,自閉于智能真理之門,會得到瞎子、聾子的果報,看不到世間的真象,聽不見世間的真音。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對他人的生命懂得愛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貴的生命;暴戾兇殘、作賤生命的人,不知贊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壽呢?遭致短命旱夭的果報是必然的道理。有一個小沙彌從小離開父母跟隨師父出家學道,這位師父是已經(jīng)得道的阿羅漢,有一次以神通的慧眼一看,這個才十二歲大的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如此難堪的事不好當面說破,于是告訴他:
‘小沙彌!你好久不曾回去探望父母了,明天起你回去和父母相聚一段時間。’
不知究里的小沙彌乖順的揹起簡單的衣單回去了,一星期過去了,雖是證悟了的師父,想到年紀輕輕的徒弟就此離開了人間,心頭不由一片黯然。過了數(shù)天之后,師父正在為徒弟默默祝禱,突然看到小沙彌活蹦亂跳地從外面回來了,氣色紅潤,一點病容也沒有,師父很納悶,就問他說:
‘你回去父母都好嗎?最近你都做了什么事?’
‘父母都健康無恙,我回去一直陪侍在他們身邊。’
師父再耐心的探問,最后終于查出整個事情的真象。原來小沙彌在回家的半路上,經(jīng)過一個池塘,看到一群螞蟻困在水中,手忙腳亂地掙扎求生,小沙彌看了,慈悲心一起,拿了一片荷葉,耐心地把一只只水淋淋的螞蟻救上岸。由于這一念慈悲,不但救活了無數(shù)的眾生,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時我們看到一些無知的孩子把玩蝴蝶昆蟲,捉弄弱小動物,心中總為他們著急,何必糟蹋自己未來的寶貴生命呢?因此為人父母師長,從小就要教導(dǎo)幼童培養(yǎng)悲愍心,愛惜一切眾生的生命,能夠如此教育菩提幼苗,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個充滿鳥語花香的國土。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眼耳鼻舌殘缺,身體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于不能堅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會遭到不幸的果報;希望六根具足、儀容端莊,就要嚴持律法,收攝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如何培植福壽的因果,佛經(jīng)上告訴我們?nèi)绻麑嵺`七種布施法門,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壽:1.設(shè)立佛像僧房。2.種植樹木果園。3.常施醫(yī)藥救病。4.打造船只渡人。5.建設(shè)橋梁道路。6.點燈鑿井施茶。7.造廁供人方便。添福壽的方法很多,建筑寺院、裝塑佛像、助印經(jīng)書,固然是增福添壽的途徑,造橋舖路、施茶鑿井、點燈建廁,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壽因緣的妙方。求得福壽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們稍加留意用心,確實去實踐力行,福壽就在我們的左右。
我們?nèi)绾吻蟮酶?世間上有那些福田能夠生長我們的福壽呢?佛經(jīng)上舉出了下列八種:
1.三寶-三寶是我們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謂“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舍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過去是一個樵夫,有一天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場驟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薩像在淋雨,于是趕忙把自己的斗笠摘了下來,蓋在菩薩的頭上,由于他恭敬布施一頂斗笠,終于成為九五之尊,統(tǒng)理整個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們的恩田,佛經(jīng)上說父母恩惠浩大,為人子女者縱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無法報答春暉恩澤于萬分之一,孝順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愛敬,福壽俱全。
3.師長-師長傳授我們以技能,啟發(fā)我們以智能,使我們能立足社會,明白善惡是非,師長是我們的敬田,應(yīng)該恭敬他們?nèi)绺改浮?/p>
4.弟子-學生、徒弟、兒女,是我們未來事業(yè)、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傳承者,要好好愛護他們,細心教育他們,使他們茁壯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別人的照顧,有病的人我們應(yīng)該拿出悲心、耐心,去關(guān)心他、幫助他、鼓勵他,以進步的醫(yī)藥治療他的身病,以精辟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脫病苦。佛經(jīng)上曾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釋迦牟尼佛雖已果德圓滿,仍然不舍棄修植福壽的任何機緣,為病比丘看病,何況薄地凡夫的我們,怎可輕忽掉舉,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難-遭遇緊急災(zāi)難的人,如水災(zāi)、火災(zāi)、礦災(zāi)、空難、兵難,都是我們布施愛心的對象,因此我們的社會上設(shè)有許多的慈善機構(gòu),創(chuàng)立各種的慈善事業(yè),目的就在幫助急難的不幸者。不過今日所舉辦的慈善工作,應(yīng)該以救助急難為主,而不是救濟貧窮。難是一時的,貧窮是長久的,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因此有人主張“救急不救窮”,貧窮是救不了的,貧窮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災(zāi)難,在別人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別人最饑渴的時候,即地播灑清涼露水。
7.根缺-身體殘障的人行動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奮斗,我們在物質(zhì)上要資助他們,在精神上給予鼓舞,讓他們對生命燃起熱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平等地給予一切生存的機會,容納他們,接受他們,不可以把他們視為異類,給予不平等的待遇。
8.百苦-憂愁、煩悶,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解除了他們的煩惱,把歡樂散播給他們的時候,我們不但獲得了福壽,同時也得到助人最樂的喜悅!
我們希望福壽增廣,就要學習農(nóng)夫孜孜矻矻地耕種,只要我們播了福壽的因,有一天自然會抽綠發(fā)芽,雖然無心希求,福壽的果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如果不懂春耘,而冀望秋冬收成,猶如守株待兔,一切將會落空。
過去印度有一位王后賢慧美貌,篤信佛教,常常行布施供養(yǎng)三寶,深得國王的寵愛。有一天夫婦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國王望著身披錦銹羅衣,頭戴珠鬘寶冠的皇后就說了:
‘皇后,今天你打扮得這般美麗,享受人間至高的殊榮,這一切都應(yīng)該感謝我所賜給你的恩寵啊!’
王后平心靜氣地回答說:
‘雖然妻以夫為貴,但是這一切的富貴是我自己布施修福得來的,每個人有他各人不同因果業(yè)報,誰也無法更改。’
國王聽了王后如此斬釘截鐵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宮中,暗中把王后心愛的鉆石戒子,偷偷地丟到江河。第二天王后皇醒來,找不到戒子,就問國王說:
‘國王,你看見我的戒子了嗎?’
‘你的福報力量不是很大嗎?怎么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子呢?’國王不懷好意的譏諷她。
‘如果這個戒子屬于我應(yīng)得的福份的話,是絕對不會丟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強求也是沒有用的。’王后悠閑自在的回答。
事情過了數(shù)日之后,有一天御廚買回一條大魚回宮烹煮,不可思議地剖開魚肚一看,竟然在魚肚中發(fā)現(xiàn)王后失去的那顆閃亮晶瑩的戒子。國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報要靠各人去培養(yǎng),種了一分,收獲十分,絲毫不會缺失。同樣的故事也曾經(jīng)發(fā)生在波斯匿王的公主身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麗質(zhì)天生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就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yīng)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
‘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為公主,固然應(yīng)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么幸福?既然你認為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國王于是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jié)為夫婦。一天公主就問丈夫說:
‘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為什么會一貧如洗,淪為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只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么恒產(chǎn)嗎?’
‘只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wǎng)纏結(jié),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xiāng),同心協(xié)力重闢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多了。’
夫妻兩人于是回到了一片斷垣頹壁的家園,合力地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發(fā)現(xiàn)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yè)復(fù)興起來,成為當?shù)氐氖赘?消息不逕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于自業(yè)自受的因果業(yè)報終于信服不疑了。
有時候福報來臨之時,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涌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垂手可得的財富,卻消失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只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果。經(jīng)上說:“現(xiàn)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之子孫,不可不培,F(xiàn)在之福,如點燃燈火,隨點隨竭;將來之福,如添油料,愈點愈久。”我們要善于把握現(xiàn)在已有的福德因果,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醇的美果。
三.怎樣有福壽
既然福壽的得失與否有它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培植福壽的善因善緣,才能感得福壽的美果好報呢?如何才能獲得福壽,我分別提供十種方法作為各位的參考。
如何才能多福?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下十點,必能福報增廣:
1.少貪多舍:一般觀念總以為取得才能擁有,事實上貪饜并不能得到福報,反而因小失大,甚至把本來擁有的福報丟失盡凈。貪取的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舍的心增長一分,福報不求自生,自然會降臨我們身上。喜舍好比播種,必然能有收成;貪婪彷佛掘根,根本不固,如何冀望果實累樹呢?因此,唯有知道施舍,才能得到福報。
有一個窮苦的丈夫臨終的時候,想到跟隨自己一生的貧賤妻子,受凍挨餓,嘗盡人間辛酸,希望來生能投胎畜生,為妻子兒女作牛作馬,讓他們能衣食無缺,享受富貴人生。他斷氣之后,一縷幽魂到了閻羅王那里,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希望稟明了閻羅王,希望閻羅王成全他的心愿,閻羅王聽了感念他天倫情深,因此特別滿足他的愿望說:
‘好吧!我讓你去轉(zhuǎn)世成為一只金色的鵝,渾身的羽毛都是珍貴的黃金,你的妻子兒女靠著它就可以豐衣足食,你不就能報答他們的恩情了嗎?’
這個貧窮的丈夫欣喜若狂,趕快托夢給自己的妻子說:‘老伴呀!你一輩子跟我煎熬辛苦,現(xiàn)在我要去投胎做金鵝了,以后你只要每天拔去我身上的一根羽毛,變賣金錢,就夠你們母子生活了。’
妻子一覺醒來,半信半疑,但是沒幾天,家中飼養(yǎng)的母鵝果然生了一只金色的小鵝,從此她就每天拔掉鵝身上的一支羽毛去賣,生活逐漸地改善了起來。但是由于金鵝實在長得太嬌小,一支金毛賣不了多少錢,貪得無饜的妻子突然動念:“何不把金鵝身上的羽毛全部拔光,如此一來,不就可以發(fā)財了嗎?”于是不管金鵝的痛苦,一口氣把鵝毛拔得精光,說也奇怪,那些被拔下來的黃澄澄的金毛卻變成了潔凈如雪的白毛,而這只傷心哀痛的金鵝剎那間又恢復(fù)了他美麗的羽毛,展翅飛騰而去,留下貪心的妻子,為自己的黃金夢碎而懊惱不已!貪心不能致富,喜舍才能多福!
2.少聚多散:有的人一生就活在屯積之中,屯積金錢、屯積物品,慳吝守財,最后做了錢財?shù)呐`,不能享受“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放曠灑脫。對金錢應(yīng)該視如流水行云,流動的江水才不會發(fā)出臭味,飄蕩的浮云才不會拘泥一方,金錢應(yīng)善加運用,充分發(fā)揮它的功效,而不是積聚執(zhí)取,成為日后子孫紛爭的根源。有錢固然是一種福報,懂得如何散金用錢,更是一種智能,有錢而不知有意義的使用,金錢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
3.少執(zhí)多放:人生為什么有苦惱?因為我們執(zhí)取虛妄為真實,不知看破放下,當然不能自在逍遙。人生唯有少執(zhí)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zhí)著,對權(quán)位不執(zhí)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4.少傲多謙:萬事成于謙虛,敗于驕矜,溪壑因為低下,所以能容納百川,成熟的稻子頭總是俯得更低,我們昂藏六尺之軀,生活在五尺高的天地之間,要學習謙下,要懂得虛懷,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成就萬事。
5.少私多公:自私的心去除一分,凡事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害,不管別人的生死,多培養(yǎng)公德心,顧念大眾的利益,與人多結(jié)善緣,因緣具足,幸福自然指日可待。
6.少憂多喜:彌勒菩薩有一首偈語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日常生活中不要常常拿憂愁的事情來煩惱自己,讓自己活在愁云慘霧之中;縱然遇到不幸打擊,也要抱持豁達的心胸,轉(zhuǎn)痛苦為快樂,化郁悶為開朗。譬如辛辛苦苦積蓄的錢被人詐騙了,可以如此觀想:“也許自己前世虧欠對方,這輩子有力量償還你,算了,破財消災(zāi)!”聽到別人毀謗中傷自己,可以如此運思:“如果自己有過失,別人的指責正所以為自己消除業(yè)障,應(yīng)該聞過則喜;如果自己沒有瑕疵,毀謗正所以莊嚴我們的菩提,應(yīng)該感激對方!”如此一個回心,天地多么的遼闊,任我徜徉;如此一個轉(zhuǎn)念,再嚴重的困局,沒有不迎刃而解!
7.少愛多慈:渴愛是一切煩惱的淵藪、痛苦的來源,把染污、有漏的私情私愛,擴充成為對一切含靈的悲憫,對一切眾生的慈心,愛的內(nèi)涵將更雋永,愛的意義將更深遠!
8.少色多德:古人曾慨歎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貪戀美色是眾生普遍的傾向,但是美色有時會蒙蔽我們清凈的自性,如果能將貪逐美色的心,提升為道德的追求,我們的人格將更芬芳,生活將另有一番風光!
9.少自多他:在我們的觀念里“自”和“他”是對立的,別人得到了好處,相對的自己就失去了利益;但是佛教卻認為自他是一如的,別人的幸福是我們的快樂,他受用就是自受用,這種把“他”融入自己的“自”,生命更為廣大,幸福更為真切!
10.少拒多容:常人總有一種習慣,當別人向我們請教問題,或者求助困難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先加以否定,“不是啦!”“不過……”“然而……”的口頭禪,不知造成人與人之間多大的距離?別人有求于我們的時候,不能輕率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要包容對方,給予信心激勵。大海能成其深廣,因為它不揀擇細流;高山所以能成其峻偉,因為它不拒絕寸土,有容乃大,無別則廣,我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納世間難容之事。”能夠如此,何處不能隨遇而安呢?
怎樣才能多福?如果能做到上面十點,幸福必定常隨左右。怎樣才能多壽呢?我也提供十點給各位參考:
1.少肉多菜:佛門物質(zhì)生活淡泊,但是有許多的老和尚卻活得非常高壽,主要和佛教主張素食有很大的關(guān)系。很多人以為吃素食營養(yǎng)不良,容易饑餓,缺乏體力,事實上不盡然如此,我們看看動物之中的牛、馬、駱駝等都是吃素的動物,但是它們或者在烈日下為主人犁田,或者奔馳疆場衛(wèi)國保民,或者載運貨品于沙漠,耐力最大,體力最足。而肉食的虎豹豺狼雖然很兇狠,威猛沖撲一下,后繼無力。何況吃素的牛所擠出來的牛奶,營養(yǎng)價值最高,成為現(xiàn)代母親哺乳嬰兒的代用品,因此素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沒有價值。素食雖然有它的好處,但是并不是強迫每個人都吃素,只是平常大魚大肉吃膩了,有時換換青菜豆腐,既保胃口新鮮,也可減少一些疾病。
2.少殺多放:少殺生、多放生才能長壽。社會上有一種怪現(xiàn)象,每逢婚喪喜慶的時候,宰殺動物牲禽尤其激烈。譬如為老人祝壽,往往以殺豬宰羊享宴天神來求得長壽。求長壽應(yīng)多放生,夭折其它眾生的生機,只會招致短命果報,如此緣木求魚的愚行,智者不為!小孩彌月,母親要吃多少的雞湯補品,人類只想到自己骨肉天倫生命誕生的喜悅,而不顧其它生命骨肉乖違,生離死別的痛苦,何其自私!親友病逝,生命的殞滅已經(jīng)是讓人傷感的事了,但是無知的子孫卻殺害牲畜來祭拜亡靈,增加亡者的罪業(yè),能不戒懼!因此婚喪喜慶的時候應(yīng)該以放生來代殺生,增加民福民壽,讓全世界、全宇宙的一切眾生都能和自己一樣多福多壽。
3.少鹽多淡:如何才是健康之道?少吃一些鹽,減少消化器官的負擔,口味清淡,有助于養(yǎng)生延年。
4.少糖多果:少吃糖份高的東西,糖份過高有時會得到疾病,水果可以幫助食物的吸收,應(yīng)該多食用。少吃糖,糖的銷售量減少,如此一來不是和糖果公司為難了嗎?過與不及都不是中道,含有鹽份或糖份的東西,我們要攝取適量,而不是因噎廢食,完全不吃。
5.少食多嚼:過去野有餓殍是時有耳聞的事,現(xiàn)在肥胖癥是全世界時髦的毛病,營養(yǎng)過份成了現(xiàn)代人的煩惱。古人說食不求飽,吃飯只求八分飽,可以常保健康,頭腦清醒,吃得過飽容易昏沈,并且胃腸工作量過重,容易產(chǎn)生疾病。除了吃得少之外,更要細嚼慢咽,既可享受美味,并且得到長壽。
6.少車多走:文明太進步,人們親自動手用腳的機會相對地減少;洗衣服有洗衣機,割草有割草機,上樓可以乘坐電梯,出門有車子代步,有心人士甚至擔心有一天人類將變成頭腦膨大、四肢縮小的怪物。如何才能長壽?運動跑步很重要,我們要多利用雙腳走路,尤其是飯后的散步更是長壽的秘訣。“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跑香、經(jīng)行也因此被列為佛門的重要生活訓練之一。
7.少憤多笑:瞋恨就像一把火一樣,可以燒掉一切的功德,瞋恨的火還沒燃燒到別人以前,先灼傷到自己。怨憤就像仰天唾痰,必墮其面;又好比逆風掃塵,必覆其身。世間上的事情再難忍、難堪,哈哈一笑,盡付笑談之中,每日光明如煦日,和悅?cè)绱猴L,一定可以青春永駐,長命百歲。
8.少憂多睡:有的人上床睡覺了,還輾轉(zhuǎn)反側(cè)、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就是憂愁煩惱。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憂愁留到明天,要訓練自己一上床就能拋下眾緣,安心入睡。我感謝佛陀的加被,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很快能入睡,不僅躺在床上能睡,有時頭還沒有靠到枕頭,就已經(jīng)睡著了;坐在椅子上也能安然睡眠;有時為了弘法,南北奔波往返,經(jīng)常以高速公路做床鋪;甚至站著也如枕大地那么平穩(wěn)入睡。因為我心中坦然無塊壘,與佛理經(jīng)義能相印,沒有絲毫的罣礙牽掛,因此才能夠很快地進入睡境。各位如果實在無法睡著,我提供幾個對治失眠的辦法:或者可以觀想佛菩薩的圣像,但是這個圣像并不是泥塑木雕的外相,要觀想栩栩如生和人一樣的真正佛菩薩,觀想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于一相,不能忽而眼睛,忽而鼻子,即使觀想鼻子或眼睛、身體等一相時,也不能忽大忽小,忽胖忽瘦,始終保持一個樣子不變。除了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好之外,也可以觀想光明,或者默念佛菩薩圣號,另外迅速不亂地倒數(shù)數(shù)目,如一百、九九、九八、九七……,速度要快并。
- 上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女性觀
- 下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
-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意思
- 普化禪師振鈴入棺而逝的故事
- 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
- 禪者的榜樣
- 經(jīng)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
- 學習是人生的原動力、希望所在
- 心懷大眾 胸懷法界
- 謹言慎行、攝身防意,不要讓三業(yè)把「福報漏了」
- 對于苦樂都能舍的人,還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 貧富在于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在當下尋出清淡人生
- 生活在因緣里 彼此相依相助
- 世間的風動幡動,其實是心動罷了
-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
- 亟亟地尋找快速解脫之道 不如在因緣里歡歡喜喜乘涼
- 愿力可大可小,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 生命還握在手心 人生就沒有絕望
- 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
- 缺點需要有人點破
- 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