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的發(fā)起與宗派的三大祖師
作為中國禪宗的“五家七宗”之一,法眼宗是最后產(chǎn)生的一個宗派,由唐末五代的清涼文益禪師(885—958)開宗。
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建立南宗,分傳出荷澤神會禪師、南岳懷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南陽慧忠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五家。其中南岳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兩家最盛,由此二家生出后來的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和法眼宗,是為禪宗五宗。其中臨濟宗又分化出黃龍禪師與楊歧禪師兩家,是為五宗七家。
作為法眼宗宗祖的文益禪師,出于青原行思禪師法系之下的第八世,因其圓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謚為“法眼大禪師”,后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
作為禪門最后創(chuàng)立的宗派,法眼宗博取眾長、針砭時弊、當機應(yīng)世的特點十分明顯。在宗風特點上,法眼宗秉承“一切現(xiàn)成”之理,平實無華、直擊當下;注重文字,匯合統(tǒng)攝各路教理,宗歸一心,踐行“禪教合一”——用禪宗的方法檢驗漢傳佛教的教理結(jié)構(gòu);在宗門猶如“僧值”,警戒時弊,戒飭偏差。
法眼宗歷經(jīng)文益禪師、德韶禪師、延壽禪師三祖,嫡嫡相傳,至宋初之時極其隆盛,宋中葉后漸趨式微。宋初高麗王仰慕延壽禪師學德,遣使致書,敘弟子禮,并遣僧人三十六人來受道法,后回高麗,教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于海外。民國時期,太虛大師對法眼宗的發(fā)起和傳承給予過極高的評價,對于該宗三大祖師一脈相承的“禪教和會”思想大為贊賞。
【法眼文益禪師】
法眼文益禪師(885—958),唐末五代禪僧,法眼宗之開祖,又稱清涼文益禪師。俗姓魯,余杭人。年七歲,依心定(通愿)全委禪師落發(fā),弱冠于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后入明州鄮山育王寺,跟隨希覺法師學律典。不久,南游至福州,參長慶禪師。繼而與同伴一起云游,在前往湖湘途中遇暴雨,乃寓于城西地藏院,謁見青原行思禪師法系之下第七世——羅漢桂琛禪師。因受桂琛禪師“若論佛法,一切現(xiàn)成”之語,而大有省悟,并隨侍多年。“一切現(xiàn)成”,遂成法眼宗宗風之濫觴。
其后,游方至臨川,州牧請住于崇壽院。開堂之日,四方云集而來之求法僧,不下千數(shù)。南唐主李氏慕其道風,乃迎至金陵,禮為國師,住報恩禪院,賜號“凈慧禪師”。未幾遷至清涼院,力揚玄沙之禪風,諸方叢林咸仰其風。
后周顯德五年閏七月五日示寂,享年七十四,謚“大法眼禪師”,葬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塔名“無相”。后又追謚為“大智藏大導師”。
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禪師、慧炬禪師、文遂禪師等十四人最勝,德韶禪師為上首。著作有偈頌、真贊等數(shù)萬言,今存《宗門十規(guī)論》、《大法眼禪師頌十四首》等。
其中《宗門十規(guī)論》是文益禪師最重要的著作,該論指出當時禪宗所出現(xiàn)的各種偏差,建議加以戒飭,自陳“斯論之作,蓋欲藥當時宗匠腤郁之病”,厘清“粃糠相混擾”,“驅(qū)正見于邪途,汨異端于大義”,故而“宗門指病,簡辨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
與此同時,文益禪師還在《宗門十規(guī)論》中闡明“理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并著《華嚴六相義頌》,說明理事圓融的道理,著《三界唯心頌》說明盡由心造之旨,由此奠定了法眼宗的主要思想基礎(chǔ)。其中《三界唯心頌》后世流傳深遠,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天臺德韶禪師】
天臺德韶禪師(891—972),唐末五代禪僧,法眼宗二祖,傳為智者大師后身。處州龍泉人(一作縉云人),十五歲出家,諸方參訪,歷參投子大同等五十四位善知識,都不契。
最后到臨川,謁文益禪師,倦于參問,但隨眾而已。有一天,文益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禪師說:“是曹溪一滴水。”德韶禪師在座側(cè)聞之,豁然開悟。
既而往游天臺山,停留白沙,吳越錢俶當時在臺州作刺史,延請問道。后漢乾佑元年(948),錢俶繼承王位,遣使迎請,尊其為國師,開堂說法。曾勸王遣使新羅,取回散落的天臺教籍,使臺宗之文獻獲全。德韶禪師以一己之力,執(zhí)掌禪門法眼宗,同時重振天臺教。
德韶禪師后住通玄峰頂,有偈示眾說:“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其意為:學禪達到頂峰,與人間自然不同,但由于心外無法,隨處都可見到得青山禪境。法眼文益禪師聞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德韶禪師又在般若寺開堂說法十二會,宋開寶五年(972),于蓮華峰示寂。有語錄行于世(多佚)。法嗣四十九人,以延壽禪師為上首。
德韶禪師繼承文益禪師“一切現(xiàn)成”的宗旨,謂:“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圓同太虛,無欠無余’。”勸參禪弟子不必離開世間而隨處得悟。又說:“大道廓然,詎齊古今,無名無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無邊,心亦無際;無事不彰,無言不顯;如是會得,喚作般若現(xiàn)前,理極同真際,一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墻壁瓦礫,并無絲毫可得虧缺。”
【永明延壽禪師】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五代禪僧,法眼宗三祖,凈土宗六祖。余杭(今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延壽禪師少年得志,年十六作《齊天賦》獻吳越王錢镠,曾任華亭(今江蘇松江)鎮(zhèn)將,年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
后往天臺山參謁德韶國師,初習禪定,得其玄旨。繼于國清寺行法華懺,頗有感悟,于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jīng),又精修凈業(yè)。后住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席甚盛,并復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961)應(yīng)吳越王錢俶之請,遷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故世稱永明大師。
師倡禪凈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時人號慈氏下生。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臺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圣賢二百人之著述,廣搜博覽,互相質(zhì)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高麗王光宗深為感動而致書執(zhí)弟子禮,又高麗之僧來習者亦多,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禪風乃得流布海東。
延壽禪師于開寶八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除《宗鏡錄》一百卷,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yǎng)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共計六十余部近兩百卷,而現(xiàn)存至今的不過十成有三。
延壽禪師發(fā)揮文益禪師“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乃“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以《宗鏡錄》一書,博引教乘,說明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眾生皆同此心。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源,假如了悟自心就頓成佛慧。又說“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
《宗鏡錄》會臺、賢、慈恩三家經(jīng)論教法,宗歸一心,遂成禪宗以來未有之巨著。禪宗不立文字,可一旦做起文字商量,便匯歸并統(tǒng)攝所有教法——斯為法眼宗當時之壯舉。
延壽禪師用禪宗的方法直接檢驗漢傳佛教所有的教理結(jié)構(gòu),并判斷:真實的邏輯思維智慧之最高階段,一定是果證。他精通唯識義,云:夫禪宗者,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萬善同歸集》中,延壽禪師羅列禪僧們輕蔑佛教善行而固守偏陋的十種錯誤觀念,諸如“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qū)馳萬行,豈不虛勞?”,并逐一加以抨擊。
這十種錯誤觀念,雖各有所依,但謬于全然誤解佛教“唯心”與“外求”的概念,割裂“心體”與“萬善”,“禪”與“教”等概念所蘊涵的理事不二、圓融無礙的辨證關(guān)系。更于《唯心訣》中,“略標一百二十種邪宗見解”,詳述各宗信徒在修行實踐中累犯的百余種錯誤,并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層層細密論證。大而言之,可用“狂慧”和“癡禪”概括,所謂“狂慧而徒自勞神,癡禪而但能守縛”。
在歷代祖師諄諄提攜之下,法眼宗所擔當?shù)?ldquo;禪門僧值”一角,由此可見一斑。
- 上一篇:雪竇重顯大師—云門宗
- 下一篇:大慧宗杲禪師《贈別》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誰人束汝
- 生死由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的闡說
- 什么是道?清凈之水
- 度眾生要帶眾生業(yè)供養(yǎng)
- 從諗禪師《魚鼓頌》解讀,修道學禪也在于緣起性空
- 云門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門宗祖庭云門寺介紹
- 白居易《僧院花》解讀,這是一首極饒意趣的禪詩
- 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禪門喝叫
- 你的心是滿的還是空的?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
- [智慧故事]保持一顆清凈的心
- [哲理故事]寵辱不驚,看淡世態(tài)炎涼
- [佛與人生]通過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壞習慣
- [佛教法器]古代比丘都用什么生活器具?
- [其他漢傳法師]事相般若心選慎重歌
- [綠茶]驚蟄喝什么茶?綠茶、花茶
- [禪宗公案]誰人束汝
- [生活故事]你舍是為你舍
- [哲理故事]折中處世,人生不必太執(zhí)著
- [佛與人生]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玄門
- [其他漢傳法師]著相苦難業(yè)障解扣難說歌
- [禪茶]喝哪種茶可以去濕熱?
- [禪宗典藏]《從容庵錄》有怎樣的禪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