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會元 第三卷
五燈會元 第三卷
○六祖大鑒禪師法嗣
△南岳懷讓禪師
南岳懷讓禪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感白氣應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見,奏聞高宗皇帝。帝乃問:“是何祥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榮。”帝傳敕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其家。家有三子,唯師最小。炳然殊異,性唯恩讓。父乃安名懷讓。
年十歲時,唯樂佛書。時有三藏玄靜過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至垂拱三年方十五歲,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習毗尼藏。
一日自嘆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時同學坦然,知師志氣高邁,勸師謁嵩山安和尚。安啟發(fā)之,乃直指詣曹溪參六祖。祖問:“甚么處來?”曰:“嵩山來。”祖曰:“甚么物恁么來?”師無語。遂經(jīng)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曰:“某甲有個會處。”祖曰:“作么生?”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師曰:“修證則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師執(zhí)侍左右一十五年。先天二年往衡岳居般若寺。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也。〕在衡岳山常習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么?”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zhí)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渤:啤骋蝗说梦嵫,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采裾铡骋蝗说梦嵘,善譚說!矅谰骋蝗说梦嵝,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従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有一大德問:“如鏡鑄像,像成后未審光向甚么處去?”師曰:“如大德為童子時,相貌何在?”〔法眼別云:“阿那個是大德鑄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后,為甚么不鑒照?”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
后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問眾曰:“道一為眾說法否?”眾曰:“已為眾說法。”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眾無對。因遣一僧去,囑曰:“待伊上堂時,但問作么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刂^師曰:“馬師云:‘自従胡亂后,三十年不曾少鹽醬。’師然之。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岳。謚大慧禪師,最勝輪之塔。
○南岳讓禪師法嗣(第一世)
〔第一世〕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邡縣人也。姓馬氏。本邑羅漢寺出家。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fā),受具于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習禪定于衡岳山中,遇讓和尚。同參六人,唯師密受心印。〔讓之一,猶思之遷也,同源而異派。故禪法之盛,始于二師。劉軻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西天般若多羅記達磨云:“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雞解銜一粒粟,供養(yǎng)十方羅漢僧。”又六祖謂讓和尚曰:“向后佛法従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厥后江西嗣法,布于天下,時號馬祖。〕
始自建陽佛跡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歷中,隸名于鍾陵開元寺。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由是四方學者,云集座下。
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従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jīng)》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jīng)》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于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yǎng)圣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僧問:“和尚為甚么說即心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即今是甚么意?”
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覷。士曰:“一等沒弦琴,唯師彈得妙。”師直上覷,士禮拜。師歸方丈,居士隨后。曰:“適來弄巧成拙。”
又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師曰:“這里無水亦無舟,說甚么筋骨?”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隨侍玩月次。師問:“正恁么時如何?”堂曰:“正好供養(yǎng)。”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師曰:“經(jīng)入藏,禪歸海,唯有普愿,獨超物外。”
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曰:“正是汝放身命處。”
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丈豎起拂子。師曰:“只這個,為當別有?”丈拋下拂子。僧問:“如何得合道?”師曰:“我早不合道。”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有小師耽源行腳回,于師前畫個圓相,就上拜了立。師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模目。”師曰:“吾不如汝。”小師不對。
鄧隱峰辭師,師曰:“甚么處去?”曰:“石頭去。”師曰:“石頭路滑。”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才到石頭,即繞禪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曰:“蒼天,蒼天!”峰無語,卻回舉似師。師曰:“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峰又去,依前問。石頭乃噓兩聲。峰又無語,回舉似師。師曰:“向汝道‘石頭路滑’。”
有僧于師前作四畫,上一畫長,下三畫短。曰:“不得道一畫長、三畫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師乃畫地一畫曰:“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忠國師聞,別云:“何不問老僧?”〕
有講僧來,問曰:“未審禪宗傳持何法?”師卻問曰:“座主傳持何法?”主曰:“忝講得經(jīng)論二十余本。”師曰:“莫是師子兒否?”主曰:“不敢。”師作噓噓聲。主曰:“此是法。”師曰:“是甚么法?”主曰:“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師曰:“是甚么法?”主曰:“師子在窟法。”師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主無對!舶僬纱:“見么。”〕遂辭出門。師召曰:“座主!”主回首,師曰:“是甚么?”主亦無對。師曰:“這鈍根阿師。”
洪州廉使問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師曰:“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zhuǎn)化無窮。師于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于林中經(jīng)行,見洞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zhì),當于來月歸磅地矣。”言訖而回。既而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滅。元和中,謚大寂禪師,塔曰大莊嚴。
◎南岳下二世
○馬祖一禪師法嗣
△百丈懷海禪師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者,福州長樂人也。姓王氏。傳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號入室。時三大士為角立焉。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么?”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于言下有省。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邪?”師曰:“無。”曰:“被人罵邪?”師曰:“無。”曰:“哭作甚么?”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胞堂,眾才集,師出卷卻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后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掛拂子于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自此雷音將震,檀信請于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巖巒峻極,故號百丈。既處之,未期月,參玄之賓,四方澇至。溈山黃檗當其首。
一日,師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聞舉,不覺吐舌。師曰:“子已后莫承嗣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后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檗便禮拜。〔溈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因緣,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云:“此是顯大機大用。”溈云:“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云:“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余者盡是唱導之師。”溈云:“如是,如是。”〕
有僧哭入法堂來。師曰:“作么?”曰:“父母俱喪,請師選日。”師曰:“明日來,一時埋卻。”
溈山、五峰、云巖侍立次,師問溈山:“敖卻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卻請和尚道。”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后喪我兒孫。”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敖卻。”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又問云巖。巖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師謂眾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阿誰去得?”五峰曰:“某甲去。”師曰:“汝作么生傳語?”峰曰:“待見西堂,即道。”師曰:“見后道甚么?”峰曰:“卻來說似和尚。”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qū)W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zhuǎn)語,貴脫野狐身。”師曰:“汝問。”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后送亡僧。大眾聚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師領眾至山后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祗對一轉(zhuǎn)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zhuǎn)轉(zhuǎn)不錯,合作個甚么?”師曰:“近前來!向汝道。”檗近前,打師一掌。師拍手笑曰:“將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溈山舉問仰山,仰曰:“黃檗常用此機。”溈曰:“汝道天生得,従人得。”仰曰:“亦是稟受師承,亦是自性宗通。”溈曰:“如是,如是。”〕
時溈山在會下作典座。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么生?”座撼門扇三下。司馬曰:“太粗生。”座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問:“如何是奇特事?”師曰:“獨坐大雄峰。”僧禮拜,師便打。
上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阿誰?”曰:“某甲。”師曰:“汝識某甲否?”曰:“分明個。”師乃舉起拂子曰:“汝還見么?”曰:“見。”師乃不語。
普請酴地次,忽有一僧聞鼓鳴,舉起旄頭,大笑便歸。師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適來見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適來肚沚,聞鼓聲,歸吃飯。”師乃笑。
問:“依經(jīng)解義,三世佛冤。離經(jīng)一字,如同魔說時如何?”師曰:“固守動靜,三世佛冤。此外別求,即同魔說。”
因僧問西堂:“有問有答即且置,無問無答時如何?”堂曰:“怕爛卻那。”師聞舉,乃曰:“従來疑這個老兄。”曰:“請和尚道。”師曰:“一合相不可得。”
師謂眾曰:“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眾無對。云巖問:“和尚每日區(qū)區(qū)為阿誰?”師曰:“有一人要。”巖曰:“因甚么不教伊自作。”師曰:“他無家活。”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xiàn),如云開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緣,貪瞋愛取,垢凈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過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舍一法,名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凈、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諸知見情盡,不能系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fā)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師曰:“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凈,亦無心系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従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凈,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凈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處,于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夫?qū)W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利養(yǎng)衣食,不貪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纟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稍有相應分。若于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漂溺,還歸生死海里。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于有求。若著無為,復同于有為。故經(jīng)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
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界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因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與藥。”
問:“如今受戒,身口清凈,已具諸善,得解脫否?”師曰:“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曰:“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師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凈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凈,便以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發(fā)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里惶,一無所據(jù),不知去處。到恁么時節(jié),整理手腳不得也?v有福智、名聞、利養(yǎng),都不相救。為心眼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yè)緣,悉現(xiàn)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蘊,俱時現(xiàn)前。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縋,光明顯赫,皆従自心貪愛所現(xiàn)。一切惡境,皆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yè)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師曰:“如今得即得;?qū)ξ逵孙L,情無取舍,嫉貪愛,我所情盡,垢凈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夫讀經(jīng)看教,語言皆須宛轉(zhuǎn)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鑒覺自性,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zhuǎn),是汝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么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陀典,只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于離,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讀經(jīng)看教。若準世間是好事,若向明理人邊數(shù),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貪瞋等病,只如今念念若有貪瞋等病,先須治之,不用求覓義句知解。知解屬貪,貪變成病。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亦離于離,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縛,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臨時作得。撮土成金,撮金為土,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為微塵,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義作無量義,于無量義作一義。伏惟珍重。”
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回首,師曰:“是甚么?”〔藥山目之為百丈下堂句!
師兒時隨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師曰:“形容似人無異,我后亦當作焉。”
師凡作務執(zhí)勞,必先于眾,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于人?”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南泉普愿禪師
池州南泉普愿禪師者,鄭州新鄭人也。姓王氏。幼慕空宗。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yè)。詣嵩岳受具足戒。初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次游諸講肆,歷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精練玄義。后扣大寂之室,頓然忘筌,得游戲三昧。
一日,為眾僧行粥次,馬祖問:“桶里是甚么?”師曰:“這老漢合取口,作恁么語話。”祖便休。自余同參之流,無敢詰問。貞元十一年憩錫于池陽,自建禪齋,不下南泉三十余載。大和初,宣城廉使陸公亙向師道風,遂與監(jiān)軍同請下山,伸弟子之禮,大振玄綱。自此學徒不下數(shù)百,言滿諸方,目為郢匠。
上堂:“然燈佛道了也。若心相所思,出生諸法,虛假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猶如形影,分別虛空。如人取聲,安置篋中。亦如吹網(wǎng),欲令氣滿。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據(jù)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現(xiàn)色身,或示現(xiàn)成等正覺,轉(zhuǎn)大法輪,入涅槃,使無量入毛孔。演一句經(jīng)無量劫,其義不盡,教化無量億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尚喚作所知愚、極微細所知愚,與道全乖。大難,大難!珍重!”
上堂曰:“王老師自小養(yǎng)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擬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
師問僧曰:“夜來好風?”曰:“夜來好風!”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曰:“吹折門前一枝松。”次問一僧曰:“夜來好風?”曰:“是甚么風?”師曰:“吹折門前一枝松。”曰:“是甚么松?”師曰:“一得一失。”
師有書與茱萸曰:“理隨事變,寬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內(nèi)。”僧達書了,便問萸:“如何是寬廓非外?”萸曰:“問一答百也無妨。”曰:“如何是寂寥非內(nèi)?”萸曰:“睹對聲色,不是好手。”僧又問長沙,沙瞪目視之。僧又進后語,沙乃閉目示之。僧又問趙州,州作吃飯勢。僧又進后語,州以手作拭口勢。后僧舉似師。師曰:“此三人,不謬為吾弟子。”
南泉山下有一庵主,人謂曰:“近日南泉和尚出世,何不去禮見?”主曰:“非但南泉出世,直饒千佛出世,我亦不去。”師聞,乃令趙州去勘。州去便設拜,主不顧。州従西過東,又従東過西,主亦不顧。州曰:“草賊大敗。”遂拽下簾子,便歸舉似師。師曰:“我従來疑著這漢。”次日,師與沙彌攜茶一瓶、盞三只,到庵擲向地上。乃曰:“昨日底!昨日底!”主曰:“昨日底是甚么?”師于沙彌背上拍一下曰:“賺我來,賺我來!”拂袖便回。
上堂:“道個如如,早是變了也。今時師僧,須向異類中行。”歸宗曰:“雖行畜生行,不得畜生報。”師曰:“孟八郎漢,又恁么去也!”
上堂:“文殊、普賢昨夜三更相打,每人與二十棒,趁出院去也!”趙州曰:“和尚棒教誰吃?”師曰:“且道王老師過在甚處?”州禮拜而出。
師因至莊所,莊主預備迎奉。師曰:“老僧居常出入,不與人知,何得排辦如此?”莊主曰:“昨夜土地報道,和尚今日來。”師曰:“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覷見。”侍者便問:“和尚既是善知識,為甚么被鬼神覷見?”師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飯。”〔玄覺云:“甚么處是土地前更下一分飯?”云居錫云:“是賞伊罰伊,只如土地前見,是南泉不是南泉。”〕
師有時曰:“江西馬祖說‘即心即佛’,王老師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還有過么?”趙州禮拜而出。時有一僧隨問趙州曰:“上座禮拜便出,意作么生?”州曰:“汝卻問取和尚。”僧乃問:“適來諗上座意作么生?”師曰:“他卻領得老僧意旨。”
黃檗與師為首座。一日,捧缽向師位上坐。師入堂見,乃問曰:“長老甚么年中行道?”檗曰:“威音王已前。”師曰:“猶是王老師兒孫在。下去!”檗便過第二位坐,師便休。
師一日問黃檗:“黃金為世界,白銀為壁落,此是甚么人居處?”檗曰:“是圣人居處。”師曰:“更有一人居何國土?”檗乃叉手立。師曰:“道不得,何不問王老師?”檗卻問:“更有一人居何國土?”師曰:“可惜許!”
師問黃檗:“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此理如何?”檗曰:“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師曰:“莫是長老見處么?”檗曰:“不敢。”師曰:“漿水錢且置,草鞋錢教阿誰還?”
師見僧斫木次,師乃擊木三下,僧放下斧子,歸僧堂。師歸法堂,良久卻入僧堂,見僧在衣缽下坐。師曰:“賺殺人!”問:“師歸丈室,將何指南?”師曰:“昨夜三更失卻牛,天明起來失卻火。”
師因東西兩堂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子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師在方丈,與杉山向火次。師曰:“不用指東指西,直下本分事道來。”山插火著叉手。師曰:“雖然如是,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有僧問訊,叉手而立。師曰:“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師曰:“太僧生!”僧無對。
一僧洗缽次,師乃奪卻缽。其僧空手而立。師曰:“缽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僧無對。
師因入菜園,見一僧,師乃將瓦子打之。其僧回顧,師乃翹足。僧無語。師便歸方丈,僧隨后入,問訊曰:“和尚適來擲瓦子打某甲,豈不是警覺某甲?”師曰:“翹足又作么生?”僧無對!埠笥猩畣柺:“南泉翹足,意作么生?”霜舉手云:“還恁么無。”〕
上堂:“王老師賣身去也,還有人買么?”一僧出曰:“某甲買。”師曰:“不作貴,不作賤,汝作么生買?”僧無對!才P龍代云:“屬某甲去也。”禾山代云:“是何道理?”趙州代云:“明年與和尚縫一領布衫。”〕
師與歸宗、麻谷同去參禮南陽國師。師于路上畫一圓相曰:“道得即去。”宗便于圓相中坐。谷作女人拜。師曰:“恁么則不去也。”宗曰:“是甚么心行?”師乃相喚便回,更不去禮國師。〔玄覺云:“只如南泉恁么道,是肯語是不肯語。”云居錫云:“比來去禮拜國師,南泉為甚么卻相喚回?且道古人意作么生。”〕
師在山上作務,僧問:“南泉路向甚么處去?”師拈起鐮子曰:“我這茅鐮子,三十錢買得。”曰:“不問茅鐮子。南泉路向甚么處去?”師曰:“我使得正快!”
有一座主辭師,師問:“甚么處去?”對曰:“山下去。”師曰:“第一不得謗王老師。”對曰:“爭敢謗和尚!”師乃噴嚏曰:“多少!”主便出去!苍凭逾咴:“非師本意。”先曹山云:“賴也。”石霜云:“不為人斟酌。”長慶云:“請領話。”云居錫云:“座主當時出去,是會不會。”〕
師一日掩方丈門,將灰圍卻門外。曰:“若有人道得,即開。”或有祗對,多未愜師意。趙州曰:“蒼天!”師便開門。
師玩月次,僧問:“幾時得似這個去?”師曰:“王老師二十年前,亦恁么來。”曰:“即今作么生?”師便歸方丈。
陸亙大夫問:“弟子従六合來,彼中還更有身否?”師曰:“分明記取,舉似作家。”曰:“和尚不可思議,到處世界成就。”師曰:“適來總是大夫分上事。”陸異日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曰:“寸絲不掛。”師曰:“猶是階下漢。”師又曰:“不見道,有道君王不納有智之臣。”
上堂次,陸大夫曰:“請和尚為眾說法。”師曰:“教老僧作么生說?”曰:“和尚豈無方便?”師曰:“道他欠少甚么?”曰:“為甚么有六道四生?”師曰:“老僧不教他。”
陸大夫與師見人雙陸,指骰子曰:“恁么、不恁么、正恁么,信彩去時如何?”師拈起骰子曰:“臭骨頭十八。”又問:“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時坐,或時臥,如今擬鐫作佛,還得否?”師曰:“得。”陸曰:“莫不得否?”師曰:“不得。”〔云巖云:“坐即佛,不坐即非佛。”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即非佛。”〕
趙州問:“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師便打。州捉住棒曰:“已后莫錯打人去。”師曰:“龍蛇易辨,衲子難謾。”
師喚院主,主應諾。師曰:“佛九十日在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優(yōu)填王思佛,請目連運神通三轉(zhuǎn),攝匠人往彼抱佛像,將雕得三十一相,為甚么梵音相雕不得?”主問:“如何是梵音相?”師曰:“賺殺人!”
師問維那:“今日普請作甚么?”對曰:“拽磨。”師曰:“磨従你拽,不得動著磨中心樹子。”那無語!脖84:“比來拽磨,如今卻不成。”法眼代云:“恁么即不拽也。”〕
一日,有大德問師曰:“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師意如何?”師曰:“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說甚么得與不得。將如大德吃飯了,従東廊上西廊下,不可總問人得與不得也。”
師住庵時,有一僧到庵。師向伊道:“我上山去作務。待齋時作飯自吃了,送一分上來。”少時,其僧自作飯吃了,卻一時打破家事就床臥。師待不見來,便歸庵,見僧臥。師亦就伊邊臥。僧便起去。師住后曰:“我往前住庵時,有個靈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見。”
師拈起球子問僧:“那個何似這個?”對曰:“不似。”師曰:“甚么處見那個,便道不似。”曰:“若問某甲見處,和尚放下手中物。”師曰:“許你具一只眼。”
陸大夫向師道:“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師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陸罔測。又問:“天王居何地位?”師曰:“若是天王,即非地位。”曰:“弟子聞說天王是居初地。”師曰:“應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現(xiàn)天王身,而為說法。”陸辭歸宣城治所。師問:“大夫去彼,將何治民?”曰:“以智慧治民。”師曰:“恁么則彼處生靈盡遭涂炭去也。”
師入宣州,陸大夫出迎接。指城門曰:“人人盡喚作雍門,未審和尚喚作甚么門?”師曰:“老僧若道,恐辱大夫風化。”曰:“忽然賊來時作么生?”師曰:“王老師罪過。”陸又問:“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么?”師曰:“將如國家,又用大夫作甚么?”
師洗衣次,僧問:“和尚猶有這個在。”師拈起衣曰:“爭奈這個何!”〔玄覺云:“且道是一個,是兩個?”〕
師問僧良欽:“空劫中還有佛否?”對曰:“有。”師曰:“是阿誰?”對曰:“良欽。”師曰:“居何國土?”欽無語。
問:“祖祖相傳,合傳何事?”師曰:“一二三四五。”問:“如何是古人底?”師曰:“待有即道。”曰:“和尚為甚么妄語?”師曰:“我不妄語,盧行者卻妄語。”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曰:“何不問王老師?”曰:“問了也。”師曰:“還曾與汝為境么?”
問:“青蓮不隨風火散時是甚么?”師曰:“無風火不隨是甚么?”僧無對。
師問:“不思善,不思惡,思總不生時,還我本來面目來。”曰:“無容止可露。”〔洞山云:“還曾將示人么。”〕
師問座主:“你與我講經(jīng)得么?”曰:“某甲與和尚講經(jīng),和尚須與某甲說禪始得。”師曰:“不可將金彈子博銀彈子去。”曰:“某甲不會。”師曰:“汝道空中一片云,為復釘釘住?為復藤纜著?”
問:“空中有一珠,如何取得?”師曰:“斫竹布梯空中取。”曰:“空中如何布梯?”師曰:“汝擬作么生取?”僧辭。
問曰:“學人到諸方,有人問‘和尚近日作么生’,未審如何只對?”師曰:“但向道近日解相撲。”曰:“作么生?”師曰:“一拍雙泯。”
問:“父母未生時,鼻孔在甚么處?”師曰:“父母已生了,鼻孔在甚么處?”
師將順世,第一座問:“和尚百年后向甚么處去?”師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隨和尚去還得也無?”師曰:“汝若隨我,即須銜取一莖草來。”師乃示疾,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逝。
△鹽官齊安禪師
杭州鹽官海昌院齊安國師,海門郡人也。姓李氏。生時神光照室。后有異僧謂之曰:“建無勝幢,使佛日回照者,豈非汝乎?”長依本郡云琮禪師落發(fā)受具。后聞大寂行化于龔公山,乃振錫而造焉。師有奇相,大寂一見深器之。乃令入室,密示正法。
僧問:“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師曰:“與老僧過凈瓶來。”僧將凈瓶至。師曰:“卻安舊處著。”僧送至本處,復來詰問。師曰:“古佛過去久矣。”
有講僧來參,師問座主:“蘊何事業(yè)?”對曰:“講《華嚴經(jīng)》。”師曰:“有幾種法界?”曰:“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師豎起拂子曰:“這個是第幾種法界?”主沉吟。師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保福聞云:“若禮拜即吃和尚棒。”禾山代云:“某甲不煩,和尚莫怪。”法眼代拊掌三下!
僧問大梅:“如何是西來意?”大梅曰:“西來無意。”師聞乃曰:“一個棺材,兩個死漢。”〔玄沙云:“鹽官是作家。”〕
師一日喚侍者曰:“將犀牛扇子來!”者曰:“破也。”師曰:“扇子既破,還我犀牛兒來!”者無對!餐蹲哟:“不辭將出,恐頭角不全。”資福代作圓相,心中書牛字。石霜代云:“若還和尚即無也。”保福云:“和尚年尊,別請人好。”〕
師一日謂眾曰:“虛空為鼓,須彌為椎,甚么人打得?”眾無對。〔有人舉似南泉,泉云:“王老師不打這破鼓。”法眼別云:“王老師不打。”〕
有法空禪師到,請問經(jīng)中諸義。師一一答了,卻曰:“自禪師到來,貧道總未得作主人。”法空曰:“請和尚便作主人。”師曰:“今日夜也,且歸本位安置。明日卻來。”法空下去。至明旦,師令沙彌屈法空禪師。法空至,師顧沙彌曰:“咄!這沙彌不了事。教屈法空禪師,屈得個守堂家人來。”法空無語。
法昕院主來參,師問:“汝是誰?”對曰:“法昕。”師曰:“我不識汝。”昕無語。師后不疾,宴坐示滅。謚悟空禪師。
△歸宗智常禪師
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上堂:“従上古德,不是無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虛度時光。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汝,亦無汝用心處。莫就他覓,従前只是依他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將為目前有物。”
僧問:“如何是玄旨?”師曰:“無人能會。”曰:“向者如何?”師曰:“有向即乖。”曰:“不向者如何?”師曰:“誰求玄旨?”又曰:“去!無汝用心處。”曰:“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師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師敲鼎葢三下,曰:“子還聞否?”曰:“聞。”師曰:“我何不聞?”僧無語。師以棒趁下。
師嘗與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別,煎茶次,南泉問曰:“従來與師兄商量語句,彼此已知。此后或有人問,畢竟事作么生?”師曰:“這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畢竟事作么生?”師乃打翻茶弦,便起。泉曰:“師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師曰:“作這個語話,滴水也難銷。”
僧問:“此事久遠,又如何用心?”師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聽不聞,諸圣呵呵笑。”
師因官人來,乃拈起帽子兩帶曰:“還會么?”曰:“不會。”師曰:“莫怪老僧頭風,不卸帽子。”
師入園取菜次,乃畫圓相,圍卻一株。語眾曰:“輒不得動著這個。”眾不敢動。少頃,師復來,見菜猶在,便以棒趁眾僧曰:“這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
師問:“新到甚么處來?”曰:“鳳翔來。”師曰:“還將得那個來否?”曰:“將得來。”師曰:“在甚么處?”僧以手従頂擎捧呈之。師即舉手作接勢,拋向背后。僧無語。師曰:“這野狐兒。”
師鏟草次,有講僧來參,忽有一蛇過,師以嬰斷之。僧曰:“久向歸宗,元來是個粗行沙門。”師曰:“你粗,我粗?”曰:“如何是粗?”師豎起嬰頭。曰:“如何是細?”師作斬蛇勢。曰:“與么,則依而行之。”師曰:“依而行之且置,你甚處見我斬蛇?”僧無對。
云巖來參,師作挽弓勢。巖良久,作拔劍勢。師曰:“來太遲生!”
上堂:“吾今欲說禪,諸子總近前。”大眾近前,師曰:“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問:“如何是觀音行?”師乃彈指曰:“諸人還聞否?”曰:“聞。”師曰:“一隊漢向這里覓甚么?”以棒趁出,大笑歸方丈。
僧辭,師問:“甚么處去?”曰:“諸方學五味禪去。”師曰:“諸方有五味禪,我這里將有一味禪。”曰:“如何是一味禪?”師便打。僧曰:“會也!會也!”師曰:“道!道!”僧擬開口,師又打。僧后到黃檗,舉前話。檗上堂曰:“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問著,個個屙漉漉地,將有歸宗較些子。”
江州剌史李渤問:“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喊首而已。李異日又問:“一大藏教,明得個甚么邊事?”師舉拳示之,曰:“還會么?”曰:“不會。”師曰:“這個措大,拳頭也不識。”曰:“請師指示。”師曰:“遇人即途中授與,不遇即世諦流布。”師以目有重瞳,遂將藥手按摩,以致兩目俱赤,世號赤眼歸宗焉。后示滅,謚至真禪師。
△大梅法常禪師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者,襄陽人也。姓鄭氏。幼歲従師于荊州玉泉寺。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師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茅燕處。
唐貞元中,鹽官會下有僧,因采拄杖,迷路至庵所。問:“和尚在此多少時?”師曰:“將見四山青又黃。”又問:“出山路向甚么處去?”師曰:“隨流去。”僧歸舉似鹽官,官曰:“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師答以偈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一池荷葉衣無盡,數(shù)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大寂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么,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里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將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僧問禾山:“大梅恁么道,意作么生?”禾山云:“真師子兒。”〕
龐居士聞之,欲驗師實,特去相訪。才相見,士便問:“人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師曰:“熟也。你向甚么處下口?”士曰:“百雜碎。”師伸手曰:“還我核子來。”士無語。自此學者漸臻,師道彌著。
上堂:“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曰:“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山見師。夾山便舉問:“未審二人見處那個較親?”師曰:“一親一疏。”夾山復問:“那個親?”師曰:“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再上問,師曰:“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夾山住后自云:“當時失一只眼。”〕
新羅僧參,師問:“發(fā)足甚處?”曰:“欲通來處,恐遭怪責。”師曰:“不可無來處也。”曰:“新羅。”師曰:“爭怪得汝?”僧作禮,師曰:“是與不是,知與不知,只是新羅國里人。”
忽一日謂其徒曰:“來莫可抑,往莫可追。”従容間聞鼯鼠聲,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言訖示滅。永明壽禪師贊曰:“師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后示徒,物非他物。窮萬法源,徹千圣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佛光如滿禪師
洛京佛光如滿禪師,〔曾住五臺山金閣寺。〕唐順宗問:“佛従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師答曰:“佛従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帝又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師答曰:“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帝聞大悅,益重禪宗。
△五泄靈默禪師
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謁馬祖,遂得披剃受具。后遠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jù)坐,師便行,頭隨后召曰:“阇黎!”師回首。頭曰:“従生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zhuǎn)腦作么?”師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捕瓷皆:“堂時若不是五泄先師,大難承當。然雖如此,猶涉在途。”長慶云:“險。”玄覺云:“那個是涉在途處。”有僧云:“為伊三寸途中薦得,所以在途。”玄覺云:“為復薦得自己,為復薦得三寸?若是自己,為甚么成三寸?若是三寸,為甚么悟去?且道洞山意作么生?莫亂說,子細好。”〕
唐貞元初,住白沙道場,復居五泄。僧問:“何物大于天地?”師曰:“無人識得伊。”曰:“還可雕琢也無?”師曰:“汝試下手看。”
問:“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師曰:“汝道目前底成來得多少時也?”曰:“學人不會。”師曰:“我此間無汝問底。”曰:“和尚豈無接人處?”師曰:“待汝求接我即接。”曰:“便請和尚接。”師曰:“汝少欠個甚么?”
問:“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沐浴焚香端坐,告眾曰:“法身圓寂,示有去來。千圣同源,萬靈歸一。吾今漚散,胡假興哀。無自勞神,須存正念。若遵此命,真報吾恩。儻固違言,非吾之子。”時有僧問:“和尚向甚么處去?”師曰:“無處去。”曰:“某甲何不見?”師曰:“非眼所睹。”〔洞山云:“作家。”〕言畢,奄然順化。
△盤山寶積禪師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因于市肆行,見一客人買豬肉,語屠家曰:“精底割一斤來!”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長史!那個不是精底?”師于此有省。
又一日出門,見人舁喪,歌郎振鈴云:“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魂靈往那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師忽身心踴躍,歸舉似馬祖,祖印可之。
住后,僧問:“如何是道?”師便咄!僧曰:“學人未領旨。”師曰:“去!”
上堂:“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道本無名,因名而得號。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晨極則。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上堂:“夫大道無中,復誰先后。長空絕際,何用稱量?空既如斯,道復何說?”
上堂:“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禪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上堂:“禪德,可中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導師云:‘法本不相礙,三際亦復然。無為無事人,猶是金鎖難。’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大智非明,真空無跡。真如凡圣,皆是夢言。佛及涅槃,并為增語。禪德直須自看,無人替代。”
上堂:“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掣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余事。珍重!”
師將順世,告眾曰:“有人邈得吾真否?”眾將所寫真呈,皆不契師意。普化出曰:“某甲邈得”。師曰:“何不呈似老僧。”化乃打筋斗而出。師曰:“這漢向后掣風狂去在!”師乃奄化,謚凝寂大師。
△麻谷寶徹禪師
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侍馬祖行次,問:“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師曰:“急個甚么?”祖曰:“看水。”
師使扇次,僧問:“風性常住,無處不周,和尚為甚么卻搖扇?”師曰:“你將知風性常住,且不知無處不周。”曰:“作么生是無處不周底道理?”師卻搖扇。僧作禮。師曰:“無用處師僧,著得一千個,有甚么益?”
問僧:“甚處來?”僧不審。師又問:“甚處來?”僧珍重。師下床擒住曰:“這個師僧!問著便作佛法只對。”曰:“大似無眼師。”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氣。”僧作禮,師欲扭住,僧拂袖便行。師曰:“休將三歲竹,擬比萬年松。”
師同南泉二三人去謁徑山,路逢一婆。乃問:“徑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師曰:“前頭水深過得否?”婆曰:“不濕腳。”師又問:“上岸稻得與么好,下岸稻得與么怯。”婆曰:“總被螃蟹吃卻也。”師曰:“禾好香。”婆曰:“沒氣息。”師又問:“婆住在甚處?”婆曰:“只在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碎,攜盞三只至,謂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顧間,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盞傾茶便行。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默然。僧又問石霜:“此意如何?”霜曰:“主人擎拳帶累,阇黎拖泥涉水。”
△東寺如會禪師
湖南東寺如會禪師,始興曲江人也。初謁徑山,后參大寂。學徒既眾,僧堂床榻為之陷折,時稱“折床會”也。自大寂去世,師;奸T徒以“即心即佛”之譚誦億不已,且謂:“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而云即佛。”遂示眾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時號東寺為禪窟焉。
相國崔公群出為湖南觀察使,見師問曰:“師以何得?”師曰:“見性得。”師方病眼,公譏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謝之!卜ㄑ蹌e云:“是相公眼。”〕
公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公曰:“為甚么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甚么不向鷂子頭上放?”
仰山參,師問:“汝是甚處人?”仰曰:“廣南人。”師曰:“我聞廣南有鎮(zhèn)海明珠,是否?”仰曰:“是。”師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隱,白月即現(xiàn)。”師曰:“還將得來也無?”仰曰:“將得來!”師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手近前曰:“昨到溈山,亦被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師曰:“真師子兒,善能哮吼。”仰禮拜了,卻入客位,具威儀,再上人事。師才見,乃曰:“已相見了也!”仰曰:“恁么相見,莫不當否?”師歸方丈,閉卻門。仰歸,舉似溈山。溈曰:“寂子是甚么心行?”仰曰:“若不恁么,爭識得他?”
后復有人問師曰:“某甲擬請和尚開堂得否?”師曰:“待將物裹石頭彬即得。”彼無語!菜幧酱:“石頭彬也。”〕唐長慶癸卯歲歸寂,謚傳明大師。
△西堂智藏禪師
虔州西堂智藏禪師,虔化廖氏子。八歲従師,二十五具戒。有相者睹其殊表,謂之曰:“骨氣非凡,當為法王之輔佐也。”師遂參禮大寂,與百丈海禪師同為入室,皆承印記。
一日,大寂遣師詣長安,奉書于忠國師。國師問曰:“汝師說甚么法?”師従東過西而立。國師曰:“將這個,更別有?”師卻従西過東邊立。國師曰:“這個是馬師底,仁者作么生?”師曰:“早個呈似和尚了也。”尋又送書上徑山,〔語在國一章!硨龠B帥路嗣恭延請大寂居府,應期盛化。師回郡,得大寂付授衲袈裟,令學者親近。
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祖曰:“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得,問取智藏。”其僧乃來問師。師曰:“汝何不問和尚?”僧曰:“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座。”師曰:“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得,問取海兄去。”僧又去問海!舶僬珊蜕小!澈T:“我到這里卻不會。”僧乃舉似馬祖。祖曰:“藏頭白,海頭黑。”
馬祖一日問師曰:“子何不看經(jīng)?”師曰:“經(jīng)豈異邪?”祖曰:“然雖如此,汝向后為人也須得。”曰:“智藏病思自養(yǎng),敢言為人。”祖曰:“子末年必興于世。”師便禮拜。
馬祖滅后,師唐貞元七年,眾請開堂。李尚書嘗問僧:“馬大師有甚么言教?”僧曰:“大師或說即心即佛,或說非心非佛。”李曰:“總過這邊。”李卻問師:“馬大師有甚么言教?”師呼李翱,李應諾。師曰:“鼓角動也。”
師普請次,曰:“因果歷然,爭奈何!爭奈何!”時有僧出,以手托地。師曰:“作甚么?”曰:“相救!相救!”師曰:“大眾!這個師僧猶較些子。”僧拂袖便走。師曰:“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僧問:“有問有答,賓主歷然。無問無答時如何?”師曰:“怕爛卻那!”〔后有僧舉問長慶,慶云:“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中何曾見一人?”〕
制空禪師謂師曰:“日出太早生。”師曰:“正是時。”
師住西堂,后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曰:“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錯否?”師曰:“汝曾見尊宿來邪?”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師曰:“徑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總無。”師曰:“汝有妻否?”曰:“有。”師曰:“徑山和尚有妻否?”曰:“無。”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俗士禮謝而去。師元和九年四月八日歸寂。憲宗謚大宣教禪師。穆宗重謚大覺禪師。
△章敬懷暉禪師
京兆府章敬寺懷暉禪師,泉州謝氏子。上堂:“至理亡言,時人不悉。強習他事,以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塵境,是個微妙大解脫門。所有鑒覺,不染不礙,如是光明,未曾休廢。曩劫至今,固無變易。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一切和合。靈燭妙明,非假鍛煉。為不了故,取于物象。但如捏目,妄起空華,徒自疲勞,枉經(jīng)劫數(shù)。若能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不虧實相。”
僧問:“心法雙亡,指歸何所?”師曰:“郢人無皚,徒勞運斤。”曰:“請師不返之言。”師曰:“即無返句。”〔后僧舉問洞山,山云:“道即甚道,罕遇作家。”〕
百丈和尚令僧來侯,師上堂次,展坐具,禮拜了,起來拈師一只恿鞋,以衫袖拂卻塵了,倒覆向下。師曰:“老僧罪過!”
或問:“祖師傳心地法門,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為是三乘教外別立心?”師曰:“汝見目前虛空么?”曰:“信知常在目前,人自不見。”師曰:“汝莫認影像?”曰:“和尚作么生?”師以手撥空三下,曰:“作么生即是?”師曰:“汝向后會去在!”
有僧來,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是!是!”〔長慶代云:“和尚佛法身心何在?”〕其僧又到南泉,亦繞南泉三匝,振錫而立。泉曰:“不是!不是!此是風力所轉(zhuǎn),終成敗壞。”僧曰:“章敬道是,和尚為甚么道不是?”泉曰:“章敬即是,是汝不是。”〔長慶代云:“和尚是甚么心行?”云居錫云:“章敬未必道是,南泉未必道不是。”又云:“這僧當初但持錫出去,恰好。”〕
小師行腳回,師問曰:“汝離此間多少年邪?”曰:“離和尚左右將及八年。”師曰:“辦得個甚么?”小師于地畫一圓相。師曰:“將這個,更別有?”小師乃畫破圓相,便禮拜。師曰:“不是!不是!”
僧問:“四大五蘊身中,阿那個是本來佛性?”師乃呼僧名,僧應諾。師良久曰:“汝無佛性。”唐元和十三年示滅,謚大覺禪師。
△永泰靈湍禪師(不列章次)
△華嚴智藏禪師(不列章次)
△大珠慧海禪師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業(yè)。初參馬祖,祖問:“従何處來?”曰:“越州大云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里一物也無,求甚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曰:“阿那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師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師事六載后,以受業(yè)師老,遽歸奉養(yǎng),乃晦跡藏用,外示懲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法侄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祖覽訖,告眾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眾中有知師姓朱者,相推來越尋訪依附,〔時號大珠和尚。〕師謂曰:“禪客!我不會禪,并無一法可示于人。不勞久立,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隨問隨答,其辯無礙。
時有法師數(shù)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卜ㄑ墼:“是即沒交涉。”〕僧良久,又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渾如此。”師卻問:“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經(jīng)》。”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余座。”師曰:“此經(jīng)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邪?”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jīng)不是佛說,則是謗經(jīng)。請大德說看!”僧無對。師少頃,又問:“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従來未悟,說甚卻迷?”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jīng)二十余座,卻不識如來!”僧禮拜曰:“愿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jīng)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師曰:“不造生死業(yè)。”曰:“如何是生死業(yè)?”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yè)。舍垢取凈,是生死業(yè)。有得有證,是生死業(yè)。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yè)。”曰:“云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曰:“禪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曰:“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者無對。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律師法明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師曰:“卻是座主家落空。”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jīng)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是空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座主執(zhí)滯教體,豈不落空?”明曰:“禪師落空否?”師曰:“不落空。”明曰:“何得卻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従智慧而生,大用現(xiàn)前,那得落空!”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會名言。”明作色曰:“何處是錯處?”師曰:“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明曰:“請禪師指出錯處!”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
明雖省過,而心猶憤然!茶笳Z具云:“薩婆曷剌他悉陀。”中國翻云“一切義成。”舊云“悉達多”,猶是訛略梵語也。〕又曰:“夫經(jīng)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咬人。經(jīng)律論是性用,讀誦者是性法。”明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師曰:“阿彌陀姓僮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明曰:“出何教文?”師曰:“出《鼓音王經(jīng)》。”法明禮謝,贊嘆而退。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藏曰:“禪師錯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也。”師曰:“若執(zhí)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xiàn)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有道流問:“世間還有法過于自然否?”師曰:“有。”曰:“何法過得?”師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氣是道不?”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也。”師曰:“知無兩人。”又問:“云何為邪?云何為正?”師曰:“心逐物為邪,物従心為正。”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cè)缡?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韞光大德問:“禪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有無生。祖師曰:‘當生即不生。’”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了即是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馬嗚祖師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従生,亦無名字。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xiàn)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敝,應總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寧堪齒錄。對面迷佛,長劫希求,全體法中,迷而外覓。是以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光又問:“太虛能生靈智否?真心緣于善惡否?貪欲人是道否?執(zhí)是執(zhí)非人向后心通否?觸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懷傲物人有我否?執(zhí)空執(zhí)有人有智否?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zhí)心是佛人,此智稱道否?請禪師一一為說。”師曰:“太虛不生靈智。真心不緣善惡。嗜欲深者機淺。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壯。執(zhí)空執(zhí)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嘈星蠓鹫呔忝浴kx心求佛者外道。執(zhí)心是佛者為魔。”曰:“若如是,畢竟無所有也。”師曰:“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光踴躍禮謝而去。
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zhí)之即異?倧疽恍陨掀鹩,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百丈惟政禪師
洪州百丈山惟政禪師,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師:“為復窗就日,日就窗?”師曰:“長老房中有客,歸去好!”
師問南泉:“諸方善知識,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曰:“有。”師曰:“作么生?”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曰:“恁么則說似人了也。”曰:“某甲即恁么,和尚作么生?”師曰:“我又不是善知識,爭知有說不說底法?”曰:“某甲不會,請和尚說。”師曰:“我太煞與汝說了也!”
僧問:“如何是佛佛道齊?”師曰:“定也。”
師因入京,路逢官人吃飯,忽見驢鳴。官人召曰:“頭陀!”師舉頭,官人卻指驢,師卻指官人!卜ㄑ蹌e云:“但作驢鳴。”〕
泐潭法會禪師洪州泐潭法會禪師,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曰:“低聲!近前來,向汝道!”師便近前,祖打一摑曰:“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師至來日,獨入法堂曰:“請和尚道。”祖曰:“且去!待老漢上堂出來問,與汝證明。”師忽有省,遂曰:“謝大眾證明。”乃繞法堂一匝,便去。
△泐潭法會禪師
洪州泐潭法會禪師,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曰:“低聲!近前來,向汝道!”師便近前,祖打一摑曰:“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師至來日,獨入法堂曰:“請和尚道。”祖曰:“且去!待老漢上堂出來問,與汝證明。”師忽有省,遂曰:“謝大眾證明。”乃繞法堂一匝,便去。
△杉山智堅禪師
池州杉山智堅禪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路逢一虎,各従虎邊過了。泉問歸宗:“適來見虎似個甚么?”宗曰:“似個貓兒。”宗卻問師,師曰:“似個狗子。”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矮。”
師吃飯次,南泉收生飯,乃曰:“生聻!”師曰:“無生。”泉曰:“無生猶是末。”泉行數(shù)步,師召曰:“長老!”泉回頭曰:“作么?”師曰:“莫道是末。”
普請擇蕨次,南泉拈起一莖曰:“這個大好供養(yǎng)。”師曰:“非但這個,百味珍羞,他亦不顧。”泉曰:“雖然如是,個個須嘗過始得。”〔玄覺云:“是相見語。不是相見語。”〕
僧問:“如何是本來身?”師曰:“舉世無相似。”
△泐潭惟建禪師
洪州泐潭惟建禪師,一日在法堂后坐禪。馬祖見,乃吹師耳,兩吹師起。見是祖,卻復入定。祖歸方丈,令侍者持一碗茶與師。師不顧,便自歸堂。
△茗溪道行禪師
澧州茗溪道行禪師,嘗曰:“吾有大病,非世所醫(yī)。”〔后僧問曹山:“古人曰:吾有大病,非世所醫(yī)。”未審是甚么病?”山曰:“攢簇不得底病。”曰:“一切眾生還有此病也無?”山曰:“人人盡有。”曰:“和尚還有此病也無?”山曰:“正覓起處不得。”曰:“一切眾生為甚么不病?”山曰:“一切眾生若病,即非眾生。”曰:“未審諸佛還有此病也無?”山曰:“有。”曰:“既有,為甚么不病?”山曰:“為伊惺惺。”〕
僧問:“如何修行?”師曰:“好個阿師!莫客作。”曰:“畢竟如何?”師曰:“安置即不堪。”問:“如何是正修行路?”師曰:“涅槃后有。”曰:“如何是涅槃后有?”師曰:“不洗面。”曰:“學人不會。”師曰:“無面得洗。”
△石鞏慧藏禪師
撫州石鞏慧藏獪師,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因逐鹿従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師遂問:“還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幾個?”曰:“一箭射一個。”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一箭射幾個?”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無下手處。”祖曰:“這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師擲下弓箭,投祖出家。
一日,在廚作務次,祖問:“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師便休。師住后常以弓箭接機!草d三平章!
師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虛空么?”堂曰:“捉得。”師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虛空。師曰:“汝不解捉。”堂卻問:“師兄作么生捉?”師把西堂鼻孔拽,堂作忍痛聲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脫去。”師曰:“直須恁么捉虛空始得。”
眾參次,師曰:“適來底甚么處去也?”有僧問:“在。”師曰:“在甚么處?”僧彈指一聲。
問:“如何免得生死?”師曰:“用免作甚么?”曰:“如何免得?”師曰:“這底不生死。”
△北蘭讓禪師
江西北蘭讓禪師,湖塘亮長老問:“承聞師兄畫得先師真,暫請瞻禮。”師以兩手擘胸開示之。亮便禮拜。師曰:“莫禮!莫禮!”亮曰:“師兄錯也,某甲不禮師兄。”師曰:“汝禮先師真那!”亮曰:“因甚么教莫禮?”師曰:“何曾錯?”
△南源道明禪師
袁州南源道明禪師,上堂:“快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頭來,無事各自珍重!”僧問:“一言作么生?”師乃吐舌云:“待我有廣長舌相,即向汝道。”
洞山參,方上法堂,師曰:“已相見了也。”山便下去。明日卻上,問曰:“昨日已蒙和尚慈悲,不知甚么處是與某甲已相見處?”師曰:“心心無間斷,流入于性海。”山曰:“幾合放過。”山辭,師曰:“多學佛法,廣作利益。”山曰:“多學佛法即不問,如何是廣作利益?”師曰:“一物莫違。”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不可道你是也。”
△酈村自滿禪師
忻州酈村自滿禪師,上堂:“古今不異,法爾如然,更復何也。雖然如此,這個事大有人罔措在。”僧問:“不落古今,請師直道。”師曰:“情知汝罔措。”僧欲進語,師曰:“將謂老僧落伊古今?”曰:“如何即是。”師曰:“魚騰碧漢,階級難飛。”曰:“如何免得此過?”師曰:“若是龍形,誰論高下!”僧禮拜,師曰:“苦哉!屈哉!誰人似我。”
上堂:“除卻日明夜暗,更說甚么即得!珍重。”
問:“如何是無諍之句?”師曰:“喧天動地。”
△中邑洪恩禪師
朗州中邑洪恩禪師,每見僧來,拍口作和和聲。仰山謝戒,師亦拍口作和和聲。仰従西過東,師又拍口作和和聲。仰従東過西,師又拍口作和和聲。仰當中而立,然后謝戒,師曰:“甚么處得此三昧?”仰曰:“于曹溪印子上脫來。”師曰:“汝道曹溪用此三昧接甚么人?”仰曰:“接一宿覺。”仰曰:“和尚甚處得此三昧?”師曰:“我于馬大師處得此三昧。”仰問:“如何得見佛性義?”師曰:“我與汝說個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內(nèi)有一勱猴,外有勱猴従東邊喚猩猩,猩猩即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仰山禮謝,起曰:“適蒙和尚譬喻,無不了知。更有一事:將如內(nèi)勱猴睡著,外勱猴欲與相見,又且如何?”師下繩床,執(zhí)仰山手作舞曰:“猩猩與汝相見了!譬如啕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叫云:土曠人稀,相逢者少。”〔云居錫云:“中邑當時若不得仰山這一句語,何處有中邑也。”崇壽稠云:“還有人定得此道理么?若定不得,只是個弄精魂腳手。佛性義在甚么處?”玄覺云:“若不是仰山,爭得見中邑?且道甚么處是仰山得見中邑處。”〕
△泐潭常興禪師
洪州泐潭常興禪師,僧問:“如何是曹溪門下客?”師曰:“南來燕。”曰:“學人不會。”師曰:“養(yǎng)羽候秋風。”
問:“如何是宗乘極則事?”師曰:“秋雨草離披。”
南泉至,見師面壁,乃拊師背。師問:“汝是阿誰?”曰:“普愿。”師曰:“如何?”曰:“也尋常。”師曰:“汝何多事!”
△汾州無業(yè)禪師
汾州無業(yè)禪師,商州上洛杜氏子,母李氏聞空中言:“寄居得否?”乃覺有娠。誕生之夕,神光滿室。甫乃傳歲,行必直視,坐即跏趺。九歲,依開元寺志本禪師受大乘經(jīng),五行俱下,諷誦無遺。十二落發(fā),二十受具戒于襄州幽律師,習《四分律》疏,才終,便能敷演。每為眾僧講涅槃大部,冬夏無廢。
后聞馬大師禪門鼎盛,特往瞻禮。祖睹其狀貌奇?zhèn)?語音如鐘,乃曰:“巍巍佛堂,其中無佛。”師禮跪而問曰:“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常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將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師才出,祖召曰:“大德!”師回首。祖曰:“是甚么?”師便領悟,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作么?”〔云居錫云:“甚么處是汾州正鬧。”〕
自得旨后,詣曹溪禮祖塔,及廬岳天臺,遍尋圣跡。后住開元精舍,學者致問,多淋之曰:“莫妄想。”唐憲宗屢召,師皆辭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阜等癍詔迎請。至彼作禮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時,愿和尚且順天心,不可言疾也。”師微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世主?且請前行,吾従別道去矣。”
乃澡身剃發(fā),至中夜告弟子惠嗓等曰:“汝等見聞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經(jīng)云:‘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逝。荼毗日,祥云五色,異香四徹,所獲舍利璨若珠玉。弟子等貯以金碎,葬于石塔。當長慶三年,謚大達國師。
△大同廣澄禪師
澧州大同廣澄禪師,僧問:“如何得六根滅去?”師曰:“輪劍擲空,無傷于物。”
問:“如何是本來人?”師曰:“共坐不相識。”曰:“恁么則學人禮謝去也。”師曰:“暗寫愁腸寄與誰!”
△鵝湖大義禪師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衢州須江徐氏子。唐憲宗嘗詔入內(nèi),于麟德殿論義。有法師問:“如何是四諦?”師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
又問:“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禪師曰:“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如何是禪?”師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jīng)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
師卻問諸碩德曰:“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乎?”有對:“無分別者是。”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乎?”有對:“四禪八定是。”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安在四禪八定邪?”眾皆杜口。
師卻舉順宗問尸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利曰:“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因謂帝曰:“佛性非見必見,水中月如何攫取?”帝乃問:“何者是佛性?”師對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真宗,益加欽重有一僧乞置塔,李翱尚書問曰:“教中不許將尸塔下過,又作么生?”僧無對。僧卻問師,師曰:“他得大闡提。”元和十三年歸寂。謚慧覺禪師。
△伊闕自在禪師
伊闕伏牛山自在禪師,吳興李氏子。初依國一禪師,受具后參馬祖發(fā)明心地。祖令送書與忠國師。國師曰:“馬大師以何法示徒?”曰:“即心即佛。”國師曰:“是甚么語話!”良久又問曰:“此外更有何言教?”師曰:“非心非佛;蛟徊皇切,不是佛,不是物。”國師曰:“猶較些子。”師曰:“馬大師即恁么,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國師曰:“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篪。”
師后居伏牛山。上堂曰:“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僧問:“如何是脫灑底句?”師曰:“伏牛山下古今傳。”示滅于隨州開元寺。
△興善惟寬禪師
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衢州信安祝氏子。年十三,見殺生者,盡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習毗尼,修止觀,后參大寂,乃得心要。唐貞元六年,始行化于吳越間。八年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十三年,止嵩山少林寺。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大好山。”曰:“學人問道,師何言好山?”師曰:“汝只識好山,何曾達道?”
問:“狗子還有佛性否?”師曰:“有。”曰:“和尚還有否?”師曰:“我無。”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獨無?”師曰:“我非一切眾生。”曰:“既非眾生,莫是佛否?”師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師曰:“亦不是物。”曰:“可見可思否?”師曰:“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
元和四年憲宗詔至闕下,侍郎白居易嘗問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者,被于身為律,說于口為法,行于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云何于中妄起分別?”曰:“既無分別,何以修心?”師曰:“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凈,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凈無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曰:“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邪?”師曰:“凡夫無明,二乘執(zhí)著,離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zhí)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云爾。”
僧問:“道在何處?”師曰:“將在目前。”曰:“我何不見?”師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見。”曰:“我有我故即不見,和尚還見否?”師曰:“有汝有我,展轉(zhuǎn)不見。”曰:“無我無汝還見否?”師曰:“無汝無我,阿誰求見?”元和十二年二月晦日,胞堂說法訖,就化。謚大徹禪師。
△鄂州無等禪師
鄂州無等禪師,尉氏人也。出家于龔公山,密受心要。出住隨州土門。一日謁州牧王常侍,辭退將出門,牧召曰:“和尚!”師回顧。牧敲柱三下。師以手作圓相,復三撥之,便行。后住武昌大寂寺。
一日大眾晚參,師見人人上來師前道“不審”,?謂眾曰:“大眾,適來聲向甚么處去也?”有一僧豎起指頭。師曰:“珍重。”其僧至來朝上參,師乃轉(zhuǎn)身面壁而臥,佯作呻吟聲曰:“老僧三兩日來,不多安樂。大德身邊有甚么藥物,與老僧些。”小僧以手拍凈碎曰:“這個凈碎甚么處得來?”師曰:“這個是老僧底。大德底在甚么處?”曰:“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
△三角總印禪師
潭州三角山總印禪師,僧問:“如何是三寶?”師曰:“禾、麥、豆。”曰:“學人不會。”師曰:“大眾欣然奉持。”
上堂:“若論此事,貶上眉毛,早已蹉過也。”麻谷便問:“貶上眉毛即不問,如何是此事?”師曰:“蹉過也。”谷乃掀倒禪床,師便打。〔長慶代云:“悄然。”〕
△魯祖寶云禪師
池州魯祖山寶云禪師,僧問:“如何是諸佛師?”師曰:“頭上有寶冠者不是。”曰:“如何即是?”師曰:“頭上無寶冠。”
洞山來參,禮拜,起,侍立,少頃而出,卻再入來。師曰:“將恁么,只恁么,所以如此。”山曰:“大有人不肯。”師曰:“作么取汝口辯?”山便禮拜。
僧問:“如何是不言言?”師曰:“汝口在甚么處?”曰:“無口。”師曰:“將甚么吃飯?”僧無對!捕瓷酱:“他不沚,吃甚么飯?”〕
師尋常見僧來,便面壁。南泉聞曰:“我尋常向師僧道,向佛未出世時僧會取,尚不得一個半個?他恁么驢年去!”〔玄覺云:“為復唱和語,不肯語。”保福問長慶:“只如魯祖,節(jié)文在甚么處?被南泉恁么道。”長慶云:“退己讓于人,萬中無一個。”羅山云:“陳老師當時若見背上與五火抄,何故為伊解放不解收?”玄沙云:“我當時若見,也與五火抄。”云居錫云:“羅山、玄沙總恁么道,為復一般,別有道理,若擇得出許上座佛法有去處。”玄覺云:“且道玄沙五火抄,打伊著不著。”〕
△芙蓉太毓禪師
常州芙蓉山太毓禪師,金陵范氏子。因行食到龐居士前。士擬接,師乃縮手曰:“生心受施,凈名早訶。去此一機,居士還甘否?”士曰:“當時善現(xiàn),豈不作家?”師曰:“非關他事。”士曰:“食到口邊,被他奪卻。”師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士又問:“馬大師著實為人處,還分付吾師否?”師曰:“某甲尚未見他,作么生知他著實處?”士曰:“只此見知,也無討處。”師曰:“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說。”士曰:“一向言說,師又失宗;若作兩向三向,師還開得口否?”師曰:“直是開口不得。可謂實也。”士撫掌而出。寶歷中,歸齊云入滅。謚大寶禪師。
△紫玉道通禪師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盧江何氏子。隨父守官泉南,因而出家。詣建陽,謁馬祖。祖尋遷龔公山,師亦隨之。祖將歸寂,謂師曰:“夫玉石潤山秀麗,益汝道業(yè),遇可居之。”師不曉其言。是秋游洛,回至唐州,西見一山,四面懸絕,峰巒秀異。因詣鄉(xiāng)人,曰:“紫玉山。”師乃陟山頂,見石方正,瑩然紫色。嘆曰:“此其紫玉也,先師之言懸記耳。”遂剪茅構舍而居焉。后學徒四集。
僧問:“如何出得三界去?”師曰:“汝在里許,得多少時也!”曰:“如何出離?”師曰:“青山不礙白云飛。”
于頔相公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客作漢,問恁么事作么?”于公失色。師乃指曰:“這個便是漂墮羅剎鬼國。”公又問:“如何是佛?”師喚“相公”!公應諾。師曰:“更莫別求。”〔藥山聞曰:“噫!可惜于家漢生埋向紫玉山中。”公聞,乃謁見藥山。山問曰:“聞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聞有語相救,今日特來。”山曰:“有疑但問。”公曰:“如何是佛?”山召于頔,公應諾。山曰:“是甚么?”公于此有省!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參百丈回。師曰:“汝其來矣!此山有主也。”于是囑付訖,策杖徑去襄州,道俗迎之。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
△五臺隱峰禪師
五臺山隱峰禪師,邵武軍鄧氏子!矔r稱鄧隱峰!秤兹舨换,父母聽其出家。初游馬祖之門,而未能睹奧。復來往石頭,雖兩番不捷,〔語見馬祖章!扯笥隈R祖言下相契。
師問石頭:“如何得合道去?”頭曰:“我亦不合道。”師曰:“畢竟如何?”頭曰:“汝被這個得多少時邪?”
石頭鏟草次,師在左側(cè),叉手而立。頭飛鏟子,向師前鏟一株草。師曰:“和尚只鏟得這個,不鏟得那個。”頭提起鏟子,師接得,便作鏟草勢。頭曰:“汝只鏟得那個,不解鏟得這個。”師無對!捕瓷皆:“還有堆阜么?”〕
師一日推車次,馬祖展腳在路上坐。師曰:“請師收足。”祖曰:“已展不縮。”師曰:“已進不退。”乃推車碾損祖腳。祖歸法堂,執(zhí)斧子曰:“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師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
師到南泉,睹眾僧參次,泉指凈瓶曰:“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師拈起凈瓶,向泉面前瀉,泉便休。
師后到溈山,便入堂于上板頭解放衣缽。溈聞師叔到,先具威儀,下堂內(nèi)相看。師見來,便作臥勢。溈便歸方丈,師乃發(fā)去。少間,溈山問侍者:“師叔在否?”曰:“已去。”溈曰:“去時有甚么語?”曰:“無語。”溈曰:“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師冬居衡岳,夏止清涼。唐元和中浉登五臺,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軍交鋒,未決勝負。師曰:“吾當去解其患。”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夢,斗心頓息。
師既顯神異,慮成惑眾,遂入五臺。于金剛窟前將示滅,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嘗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時眾議舁就荼毗,屹然不動,遠近瞻睹,驚嘆無已。師有妹為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然而屣,遂就阇維,收舍利建塔。
△石霜大善禪師
潭州石霜〔一作猞!炒笊贫U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春日雞鳴。”曰:“學人不會。”師曰:“中秋犬吠。”
上堂:“大眾出來出來,老漢有個法要,百年后不累汝。”眾曰:“便請和尚說。”師曰:“不消一堆火。”
△龜洋無了禪師
泉州龜洋無了禪師,本郡沈氏子。年七歲,父攜入白重院,視之如家,因而舍愛。至十八,剃度受具于靈巖寺。后參大寂,了達祖乘,即還本院之北,樵采路絕。師一日策杖披榛而行,遇六眸巨龜,斯須而失。乃庵此峰,因號龜洋。一日,有虎逐鹿入庵,師以杖格虎,遂存鹿命。
洎將示化,乃述偈曰:“八十年來辨西東,如今不要白頭翁。非長非短非大小,還與諸人性相同。無來無去兼無住,了卻本來自性空。”偈畢,儼然告寂。瘞于正堂垂二十載,為山泉淹沒,門人發(fā)塔,見全身水中而浮。閩王聞之,遣使舁入府供養(yǎng)。忽臭氣遠聞,王焚香祝之曰:“可還龜洋舊址建塔。”言訖,異香普痛,傾城瞻禮。本道奏謚真寂大師,塔曰靈覺。后弟子慧忠葬于塔左。今龜洋二真身存焉。忠得法于草庵義和尚。
△西園曇藏禪師
南岳西園蘭若曇藏禪師,受心印于大寂。后謁石頭,瑩然明徹。出住西園,禪侶日盛。師一日自燒浴次,僧問:“何不使沙彌?”師撫掌三下。〔僧舉似曹山。山云:“一等是拍手撫掌,就中西園奇怪,俱胝一指頭禪,葢為承當處不諦當。”僧卻問曹山:“西園撫掌,豈不是奴兒婢子邊事?”山云:“是。”云:“向上更有事也無?”山云:“有。”云:“如何是向上事?”山叱云:“這奴兒婢子。”〕
師養(yǎng)一犬,常夜經(jīng)行時,其犬銜師衣,師即歸方丈。又常于門側(cè)伏守,忽一夜頻吠,奮身作猛噬之勢。詰旦,東廚有一大蟒,長數(shù)丈,張口呀氣,毒焰熾然。侍者請避之。師曰:“死可逃乎?彼以毒來,我以慈受。毒無實性,激發(fā)則強。慈茍無緣,冤親一揆。”言訖,其蟒按首徐行,倏然不見。復一夕,有群盜至,犬亦銜衣。師語盜曰:“茅舍有可意物,一任將去,終無所吝。”盜感其言,皆稽首而散。
△楊岐甄叔禪師
袁州楊岐山甄叔禪師,上堂:“群靈一源,假名為佛。體竭形銷而不滅,金流垇散而常存。性海無風,金波自涌。心靈絕兆,萬象齊照。體斯理者,不言而遍歷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覺,反合塵勞?于陰界中。妄自囚執(zhí)。”
禪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呈起數(shù)珠,月罔措。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某甲參見石頭來。”曰:“見石頭得何意旨?”師指庭前鹿曰:“會么?”曰:“不會。”師曰:“渠儂得自由。”唐元和十五年歸寂,荼毗獲舍利七百粒,于東峰下建塔。
△馬頭神藏禪師
磁州馬頭峰神藏禪師,上堂:“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便下座。〔南泉云:“恁么依師道,妙道得一半。”黃檗云:“不是南泉駁他,要圓前話。”〕
△華林善覺禪師
潭州華林善覺禪師,常持錫杖,夜出林麓問。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名號。夾山問:“遠聞和尚念觀音,是否?”師曰:“然。”山曰:“騎卻頭時如何?”師曰:“出頭即従汝騎,不出頭騎甚么?”山無對。
僧參,方展坐具。師曰:“緩緩!”曰:“和尚見甚么?”師曰:“可惜許!磕破鐘樓。”其僧従此悟入。
觀察使裴休訪之,問曰:“還有侍者否?”師曰:“有一兩個,只是不可見客。”裴曰:“在甚么處?”師乃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庵后而出。裴睹之驚悸。師語二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問曰:“師作何行業(yè),感得如斯?”師乃良久曰:“會么?”曰:“不會。”師曰:“山僧常念觀音。”
△水塘和尚
汀州水塘和尚,問歸宗:“甚處人?”宗曰:“陳州人。”師曰:“年多少?”宗曰:“二十二。”師曰:“阇黎未生時,老僧去來。”宗曰:“和尚幾時生?”師豎起拂子。宗曰:“這個豈有生邪?”師曰:“會得即無生。”曰:“未會在。”師無語。
△闬溪和尚
闬溪和尚,僧問:“一念不生時如何?”師良久。僧便禮拜。師曰:“汝作么生會?”曰:“某甲終不敢無慚愧。”師曰:“汝卻信得及。”
問:“本分事如何體悉?”師曰:“汝何不問?”曰:“請師淋話。”師曰:“汝卻問得好!”僧大笑而出。師曰:“將有這僧靈利。”
有僧従外來,師便喝。僧曰:“好個來由!”師曰:“猶要棒在。”僧珍重便出。師曰:“得能自在。”
△佛奧和尚
溫州佛?奧和尚,尋常見人來,以拄杖卓地曰:“前佛也恁么,后佛也恁么。”問:“正恁么時作么生?”師畫一圓相。僧作女人拜,師便打。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賊也!賊也!”問:“如何是異類?”師敲碗曰:“花奴花奴吃飯來!”
△烏臼和尚
烏臼和尚,玄、紹二上座參,師乃問:“二禪客發(fā)足甚么處?”玄曰:“江西。”師便打。玄曰:“久知和尚有此機要。”師曰:“汝既不會,后面?zhèn)師僧只對看。”紹擬近前,師便打。曰:“信知同坑無異土。參堂去!”
問僧:“近離甚處?”曰:“定州。”師曰:“定州法道何似這里?”曰:“不別。”師曰:“若不別,更轉(zhuǎn)彼中去。”便打。僧曰:“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師曰:“今日打著一個也。”又打三下。僧便出去。師曰:“屈棒元來有人吃在。”曰:“爭奈杓柄在和尚手里。”師曰:“汝若要,山僧回與汝。”僧近前奪棒,打師三下。師曰:“屈棒!屈棒!”曰:“有人吃在。”師曰:“草草打著個漢。”僧禮拜。師曰:“卻與么去也。”僧大笑而出。師曰:“消得恁么,消得恁么。”
△古寺和尚
古寺和尚,丹霞來參,經(jīng)宿。明旦粥熟,行者只盛一缽與師,又盛一碗自吃,殊不顧丹霞。霞亦自盛粥吃。者曰:“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霞問:“師何不教訓行者,得恁么無禮?”師曰:“凈地上不要點污人家男女。”霞曰:“幾不問過這老漢!”
△石臼和尚
石臼和尚,初參馬祖。祖問:“甚么處來?”師曰:“烏臼來。”祖曰:“烏臼近日有何言句?”師曰:“幾人于此茫然。”祖曰:“茫然且置,悄然一句作么生?”師乃近前三步。祖曰:“我有七棒寄打烏臼,你還甘否?”師曰:“和尚先吃,某甲后甘。”
△本溪和尚
本溪和尚,因龐居士問:“丹霞打侍者,意在何所?”師曰:“大老翁見人長短在。”士曰:“為我與師同參,方敢借問。”師曰:“若恁么従頭舉來,共你商量。”士曰:“大老翁不可共你說人是非。”師曰:“念翁年老。”士曰:“罪過!罪過!”
△石林和尚
石林和尚見龐居士來,乃豎起拂子曰:“不落丹霞機,試道一句子。”士奪卻拂子,卻自豎起拳。師曰:“正是丹霞機。”士曰:“與我不落看。”師曰:“丹霞患啞,龐公患聾。”士曰:“恰是。”師無語。士曰:“向道偶爾。”
又一日問士:“某甲有個借問,居士莫惜言語。”士曰:“便請舉來!”師曰:“元來惜言語。”士曰:“這個問訊,不覺落他便宜。”師乃掩耳。士曰:“作家,作家!”
△西山亮座主
亮座主,蜀人也。頗講經(jīng)論,因參馬祖。祖問:“見說座主大講得經(jīng)論,是否?”師曰:“不敢!”祖曰:“將甚么講?”師曰:“將心講。”祖曰:“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爭解講得!”師抗聲曰:“心既講不得,虛空莫講得么?”祖曰:“卻是虛空講得。”師不肯,便出。將下階,祖召曰:“座主!”師回首。祖曰:“某甲所講經(jīng)論,將謂無人及得,今日被大師一問,平生功業(yè),一時冰釋。”禮謝而退,乃隱于洪州西山,更無消息。
△黑眼和尚
黑眼和尚,僧問:“如何是不出世師?”師曰:“善財拄杖子。”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十年賣炭漢,不知秤畔星。”
△米嶺和尚
米嶺和尚,僧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丑陋任君嫌,不掛云霞色。”
師將示滅,遺偈曰:“祖祖不思議,不許常住世。大眾審思惟,畢竟將這是。”言訖而寂。
△齊峰和尚
齊峰和尚,龐居士來,師曰:“俗人頻頻入僧院,討個甚么?”士回顧兩邊曰:“誰恁么道?”師乃咄之。士曰:“在這里。”師曰:“莫是當陽道么?”士曰:“背后底聻。”師回首。曰:“看!看!”士曰:“草賊大敗。”士卻問:“此去峰頂有幾里?”師曰:“甚么處去來?”士曰:“可謂峻硬,不得問著。”師曰:“是多少?”士曰:“一二三。”師曰:“四五六。”士曰:“何不道七?”師曰:“才道七,便有八。”士曰:“住得也。”師曰:“一任添取。”士喝便出去。師隨后亦喝。
△大陽和尚
大陽和尚,因伊禪師相見,乃問伊禪:“近日有一般知識,向目前指教人,了取目前事。作這個為人,還會文彩未兆時也無?”曰:“擬向這里致一問,不知可否?”師曰:“淋汝已了,莫道可否,”曰:“還識得目前也未?”師曰:“若是目前,作么生識?”曰:“要且遭人檢點。”師曰:“誰?”曰:“某甲。”師便喝,伊退步而立。師曰:“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后。”曰:“雪上更加霜。”師曰:“彼此無便宜。”
△紅螺和尚
幽州紅螺山和尚,有頌示門人曰:“紅螺山子近邊夷,度得之流半是奚。共語問酬都不會,可憐只解那斯祁。”
△百靈和尚
百靈和尚,一日與龐居士路次相逢。問曰:“南岳得力句,遇曾舉向人也無?”士曰:“曾舉來。”師曰:“舉向甚么人?”士以手自指曰:“龐公。”師曰:“直是妙德、空生也贊嘆不及。”士卻問:“阿師得力句,是誰得知?”師戴笠子便行。士曰:“善為道路!”師更不回首。
△金牛和尚
鎮(zhèn)州金牛和尚,每自做飯,供養(yǎng)眾僧。至齊時,舁飯桶到堂前作舞,呵呵大笑曰:“菩薩子,吃飯來!”〔僧問長慶:“古人撫掌喚僧吃飯,意旨如何?”慶云:“大似因齊慶贊。”僧問大光:“未審慶贊個甚么?”光作舞。僧禮拜。光云:“這野狐精。”東禪齊云:“古人自出手作飯,舞了喚人來吃,意作么生?還會么?只如長慶與大光,是明古人意,別為他分析。今問上座,每日持缽掌盂時,迎來送去時,為當與古人一般,別有道理?若道別,且作么生得別來?若一般,恰到他舞,又被喚作野狐精。有會處么?若未會,行腳眼在甚么處?”〕
△黑澗和尚
洛京黑澗和尚,僧問:“如何是密室?”師曰:“截耳臥街。”曰:“如何是密室中人?”師乃換手槌胸。
△利山和尚
利山和尚僧問:“眾色歸空,空歸何所?”師曰:“舌頭不出口。”曰:“為甚么不出口。?”師曰:“內(nèi)外一如故。”問:“不歷僧將獲法身,請師直指。”師曰:“子承父業(yè)。”曰:“如何領會?”師曰:“貶剝不施。”曰:“恁么則大眾有賴去也。”師曰:“大眾且置,作么生是法身?”僧無對。師曰:“汝問,我與汝道。”僧問:“如何是法身?”師曰:“空華陽焰。”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不見如何。”曰:“為甚么如此?”師曰:“將為如此。”
△乳源和尚
韶州乳源和尚,上堂:“西來的的意不妨,雖道眾中莫有道得者?出來試道看。”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曰:“是甚么時節(jié),出頭來,”便歸方丈。〔僧舉似長慶。慶云:“不妨,不妨。”資福代云:“為和尚不惜身命。”〕
仰山作沙彌時,念經(jīng)聲高,師咄曰:“這沙彌念經(jīng)恰似哭。”曰:“慧寂只恁么,未審和尚如何?”師乃顧視。仰曰:“若恁么,與哭何異?”師便休。
△松山和尚
松山和尚同龐居士吃茶。士舉腫子曰:“人人盡有分,為甚么道不得?”師曰:“只為人人盡有,所以道不得。”士曰:“阿兄為甚么卻道得?”師曰:“不可無言也。”士曰:“灼然!灼然!”師便吃茶。士曰:“阿兄吃茶,為甚么不揖客?”師曰:“誰?”士曰:“龐公。”師曰:“何須更揖。”后丹霞聞,乃曰:“若不是松山,幾被個老翁惑亂一上。”士聞之,乃令人傳語霞曰:“何不會取未舉橐子時?”
△則川和尚
則川和尚,蜀人也。龐居士相看次,師曰:“還記得見石頭時道理否?”士曰:“猶得阿師重舉在。”師曰:“情知久參事慢。”士曰:“阿師老耄,不啻龐公。”師曰:“二彼同時,又爭幾許?”士曰:“龐公鮮健,且勝阿師。”師曰:“不是勝我,只欠汝個幞頭。”士拈下幞頭曰:“恰與師相似。”師大笑而已。
師摘茶次,士曰:“法界不容身,師還見我否?”師曰:“不是老師,洎淋公話。”士曰:“有問有淋,葢是尋常。”師乃摘茶不聽。士曰:“莫怪適來容易借問。”師亦不顧。士喝曰:“這無禮儀老漢,待我一一舉向明眼人。”師乃拋卻茶籃,便歸方丈。
△打地和尚
忻州打地和尚,自江西領旨,;奁涿。凡學者致問,唯以棒打地示之。時謂之打地和尚。一日被僧藏卻棒,然后致問,師但張其口。僧問門人曰:“將如和尚每日有人問便打地,意旨如何?”門人即于灶內(nèi)取柴一片,擲在釜中。
△秀溪和尚
潭州秀溪和尚,谷山問:“聲色純真,如何是道?”師曰:“亂道作么?”山卻従東過西立。師曰:“若不恁么,即禍事也。”山又従西過東立。師乃下禪床,方行兩步,被谷山捉住。曰:“聲色純真,事作么生?”師便打一掌。山曰:“三十年后,要個人下茶也無在。”師曰:“要谷山這漢作甚么?”山呵呵大笑。
△腎樹和尚
江西腎樹和尚,臥次,道吾近前,牽被覆之。師曰:“作么?”吾曰:“葢覆。”師曰:“臥底是,坐底是?”吾曰:“不在這兩處。”師曰:“爭奈葢覆何?”吾曰:“莫亂道。”
師向火次,吾問:“作么?”師曰:“和合。”吾曰:“恁么即當頭脫去也。”師曰:“隔闊來多少時邪?”吾便拂袖而去。
吾一日従外歸,師問:“甚么處去來?”吾曰:“親近來。”師曰:“用簸這兩片皮作么?”吾曰:“借。”師曰:“他有従汝借,無作么生?”吾曰:“將為有,所以借。”
△草堂和尚
京兆草堂和尚,自罷參大寂,至海昌和尚處。昌問:“甚么處來?”師曰:“道場來。”昌曰:“這里是甚么處?”師曰:“賊不打貧人家。”
僧問:“未有一法時,此身在甚么處?”師作一圓相,于中書“身”字。
△洞安和尚
洞安和尚,有僧辭,師曰:“甚么處去?”曰:“本無所去。”師曰:“善為阇黎。”曰:“不敢。”師曰:“到諸方,分明舉似。”
僧侍立次,師問:“今日是幾?”曰:“不知。”師曰:“我卻記得。”曰:“今日是幾?”師曰:“今日昏晦。”
△興平和尚
京兆興平和尚,洞山來禮拜。師曰:“莫禮老朽。”山曰:“禮非老朽。”師曰:“非老朽者不受禮。”山曰:“他亦不止。”洞山卻問:“如何是古佛心?”師曰:“即汝心是。”山曰:“雖然如此,猶是某甲疑處。”師曰:“若恁么,即問取木人去。”山曰:“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諸圣口。”師曰:“汝試道看。”山曰:“不是某甲。”山辭,師曰:“甚么處去?”山曰:“沿流無定止。”師曰:“法身沿流,報身沿流?”山曰:“總不作此解。”師乃拊掌!脖8T:“洞山自是一家。”乃別云:“覓得幾人。”〕
△逍遙和尚
逍遙和尚,鹿西和尚問:“念念攀緣,心心永寂。”師曰:“昨晚也有人恁么道。”西曰:“道個甚么?”師曰:“不知。”西曰:“請和尚說。”師以拂子驀口打,西拂袖便出。師召眾曰:“頂門上著眼。”
△福溪和尚
福溪和尚,僧問:“古鏡無瑕時如何?”師良久。僧曰:“師意如何?”師曰:“山僧耳背。”僧再問,師曰:“猶較些子。”
問:“如何是自己?”師曰:“你問甚么?”曰:“豈無方便?”師曰:“你適來問甚么?”曰:“得恁么顛倒!”師曰:“今日合吃山僧手里棒。”
問:“緣散歸空,空歸何所?”師乃召僧,僧應諾。師曰:“空在何處?”曰:“卻請和尚道。”師曰:“波斯吃胡椒。”
△水潦和尚
洪州水潦和尚,初參馬祖。問曰:“如何是西來的的意?”祖曰:“禮拜著!”師才禮拜,祖乃當胸蹋倒。師大悟,起來拊掌呵呵大笑曰:“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將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禮謝而退。
住后,每告眾曰:“自従一吃馬師蹋,直至如今笑不休。”有僧作一圓相,以手撮向師身上。師乃三撥,亦作一圓相,卻指其僧。僧便禮拜。師打曰:“這虛頭漢!”
問:“如何是沙門行?”師曰:“動則影現(xiàn),覺則冰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乃拊掌呵呵大笑。凡接機,大約如此。
△浮杯和尚
浮杯和尚,凌行婆來禮拜,師與坐吃茶。婆乃問:“盡力道不得底句分付阿誰?”師曰:“浮杯無剩語。”婆曰:“未到浮杯,不妨疑著。”師曰:“別有長處,不妨拈出。”婆斂手哭曰:“蒼天中更添冤苦。”師無語。婆曰:“語不知偏正,理不識倒邪,為人即禍生。”后有僧舉似南泉,泉曰:“苦哉浮杯,被這老婆摧折一上。”婆后聞笑曰:“王老師猶少機關在。”澄一禪客逢見行婆,便問:“怎生是南泉猶少機關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一罔措。婆曰:“會么?”一合掌而立。婆曰:“伎死禪和,如麻似粟。”
一舉似趙州,州曰:“我若見這臭老婆,問教口啞。”一曰:“未審和尚怎生問他?”州便打。一曰:“為甚么卻打某甲?”州曰:“似這伎死漢不打,更待幾時?”連打數(shù)棒。婆聞,卻曰:“趙州合吃婆手里棒。”后僧舉似趙州,州哭曰:“可悲可痛!”婆聞此語,合掌嘆曰:“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州令僧問:“如何是趙州眼?”婆乃豎起拳頭。僧回,舉似趙州。州作偈曰:“當機覿面提,覿面當機疾。報汝凌行婆,哭聲何得矢。”婆以偈淋曰:“哭聲師已曉,已曉復誰知。當時摩竭國,幾喪目前機。”
△龍山和尚(亦名隱山)
潭州龍山和尚,〔亦云隱山!硢柹:“甚么處來?”曰:“老宿處來。”師曰:“老宿有何言句?”曰:“說則千句萬句,不說則一字也無。”師曰:“恁么則蠅子放卵。”僧禮拜,師便打。
洞山與密師伯經(jīng)由,見溪流菜葉,洞曰:“深山無人,因何有菜隨流,莫有道人居否?”乃共議撥草溪行,五七里間,忽見師羸形異貌,放下行李問訊。師曰:“此山無路,阇黎従何處來?”洞曰:“無路且置,和尚従何而入?”師曰:“我不従云水來。”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時邪?”師曰:“春秋不涉。”洞曰:“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師曰:“不知。”洞曰:“為甚么不知?”師曰:“我不従人天來。”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絕消息。”
洞山始具威儀禮拜。便問:“如何是主中賓?”師曰:“青山覆白云。”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長年不出戶。”曰:“賓主相去幾何?”師曰:“長江水上波。”曰:“賓主相見,有何言說?”師曰:“清風拂白月。”洞山辭退,師乃述偈曰:“三間茅屋従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因磅燒庵,入深山不見。后人號為隱山和尚。
△龐蘊居士
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縣人也。字道玄。世本儒業(yè),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唐貞元初謁石頭。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與丹霞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般柴。”頭然之。曰:“子以緇邪,素邪?”士曰:“愿従所慕。”遂不剃染。
后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頓領玄旨。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樂頭,共說無生話。”自爾機辯迅捷,諸方向之。
因辭藥山,山命十禪客相送至門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有全禪客曰:“落在甚處?”士遂與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么稱禪客,閻羅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士又掌曰:“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嘗游講肆,隨喜《金剛經(jīng)》,至“無我無人”處致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主無對。士曰:“某甲雖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將如居士意作么生?”士以偈淋曰:“無我復無人,作么有疏親。勸君休歷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聞并信受,總是假名陳。”主聞偈,欣然仰嘆。
居士所至之處,老宿多往復問酬,皆隨機應響,非格量軌轍之可拘也。元和中,北游襄漢,隨處而居,有女名靈照,常櫚竹舔籬以供朝夕。士有偈曰:“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賢圣,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會得個中意,鐵船水上浮。”
士坐次,問靈照曰:“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會?”照曰:“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士曰:“你作么生?”照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士乃笑。
士因賣漉籬,下橋吃撲,靈照見,亦去爺邊倒。士曰:“你作甚么?”照曰:“見爺?shù)沟?某甲相扶。”
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士出戶觀次,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曰:“我女鋒捷矣。”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頔問疾次,士謂之曰:“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訖,枕于公膝而化。遺命焚棄江湖,緇白傷悼。謂禪門龐居士,即毗耶凈名矣。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于世。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