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上)
隋京師凈影寺沙門 慧遠(yuǎn) 撰疏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一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二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三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四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五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六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一
[疏]圣教不同。略要唯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教聲聞法。名聲聞藏。教菩薩法。名菩薩藏。聲聞藏中。所教有二。一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聲聞聲聞?wù)摺J侨讼葋砬舐暵劦。常樂觀察四真諦法。成聲聞性。于最后身。值佛為說四真諦法。而得悟道。本聲聞性。今復(fù)聞聲而得悟道。是故名為聲聞聲聞。經(jīng)言為求聲聞?wù)哒f四諦法。此之謂也。緣覺聲聞?wù)。是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因緣。成緣覺性。于最后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道。本緣覺性。以最后身聞聲悟道。是故號曰緣覺聲聞。經(jīng)言。為求緣覺者說十二緣。據(jù)此為言。成二雖殊。同受小法。并于現(xiàn)在聞聲悟道。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菩薩藏中。所立二。一漸。二頓。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學(xué)大法。中間習(xí)小。證得小果。后還入大。從小來。稱之為漸。故經(jīng)說言。除先修習(xí)學(xué)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中。此是漸入。言頓悟者。有諸眾生。久習(xí)大乘相應(yīng)善根。今始見佛。則能入大。大不由小。因之為頓。故經(jīng)說言。或有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此是頓悟。漸入菩薩。藉淺階遠(yuǎn)。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以其當(dāng)時受大處一。是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以其當(dāng)時受大處一。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菩薩藏。圣教雖眾。不出此二。故龍樹云。佛滅度后。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jié)集法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地持亦云。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jié)集經(jīng)者。集為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故知圣教。無出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名雖反改。其義不殊。今此經(jīng)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云何知頓。此經(jīng)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令發(fā)心。生于凈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
[疏]已知分者。次釋其名。今言佛說無量壽經(jīng)者。蓋乃標(biāo)經(jīng)部別名也。諸經(jīng)所以皆首題其名。為示所明法。此經(jīng)宗顯無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故始舉之。但彼諸經(jīng)得名不同。或但就法。如涅槃等。或唯就人。如提謂經(jīng)。太子經(jīng)等;騿尉褪。如枯樹經(jīng)等;蚱陀。如大云經(jīng)。寶篋經(jīng)等。或有就時。如時非時經(jīng);蚓吞幩。如僧伽經(jīng)。伽耶山頂經(jīng)等;蛉朔p題。如維摩經(jīng)。勝鬘經(jīng)等;蚴路ú⑴e。如彼方等大集經(jīng)等。或法喻并彰。如華嚴(yán)法華經(jīng)等;蛉朔p舉。如舍利子問疾經(jīng)等。如是非一。今此經(jīng)者。就人為名。初列人。凡有四種。一舉就人。如維摩等。二舉問人。如文殊問等。三舉所說之人。如太子經(jīng)等。四舉所化之人。如須摩提女玉琊經(jīng)等。今此經(jīng)首。通舉能說及所說人。初言佛者。舉能說人。無量故佛者。舉所說人。起說不同。凡有五種。如龍樹說。一佛自說。二圣資說。三諸天說。四神仙等說。五變化人說。此經(jīng)佛說。為簡余四。是故舉佛。佛者。外國語也。此翻名覺。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此之一義。如涅槃釋。二覺悟名覺。對其智障。無明眠寢。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悟。故名為覺。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是迷理性結(jié)無明。迷覆實性。對除于彼。變妄契真。悟?qū)嵜X。二事中無知。迷諸法相。對除于彼。悟解一切善惡無記。三聚等法。故名為覺。故持地云。于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非義饒益聚。平等開覺。故名為佛。義益是善。非義是不善。非非義是無記。于此悉知。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fù)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導(dǎo)言覺他。別異二乘。覺行窮滿。分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為佛?谝絷惓D恐疄檎f。無量壽者。是其所說。此經(jīng)宣說無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言所行者。宣說彼佛本所起愿。本所修行。言所成者。說今所成法身凈土二種之果。言所攝者。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道法化益。名為所攝。又今一切諸菩薩等。學(xué)其所行。得彼所成。同其所攝。名所攝矣。此等差別。不可備舉。攝德從人。是故但云說無量壽。佛名有二種。一通。二別。如來應(yīng)供等。是其通名。釋迦彌勒無量壽等。是其別稱。別中立名。乃有種種;驈姆N性。如釋迦佛。迦葉佛等;驈纳。如身尊佛。身上佛等;驈囊袈。如妙音佛。妙聲佛等;驈墓饷。如普光佛等。或從內(nèi)德。或就譬說。如是非一。此佛從其壽命彰名。壽有真應(yīng)。真即常住。性同虛空。應(yīng)壽不定。或長或短。今此所論。是應(yīng)非真。于應(yīng)壽中。此佛壽長。凡夫二乘不能測度知其限算。故曰無量。命限稱壽。云何得知是應(yīng)非真。如觀世音及大勢至授記經(jīng)說。無量壽佛壽雖長遠(yuǎn)。亦有終盡。彼佛滅后。觀音大勢至次第作佛。故知是應(yīng)。經(jīng)者。外國名修多羅。此翻名綖。圣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華。故名為綖。而言經(jīng)者。綖?zāi)茇炄A。經(jīng)能持壽。其用相似。故名為經(jīng)。若依俗訓(xùn)。經(jīng)者常也。人別古今。教儀常揩。故名為常。經(jīng)之與常。何相開顧。將常釋經(jīng)。釋言經(jīng)者。是經(jīng)歷義。凡是一法。經(jīng)古歷今。恒有不斷。是其常義。故得名常。
此經(jīng)始終。文別無三。序。正。流通。初至對曰愿樂欲聞。是其由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yuǎn)已下。是其正宗。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已下。是其流通。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故次第二辨其正宗。圣者說法。為利群品。說經(jīng)既竟。嘆勝勸學(xué)。付屬傅持。故次第三辨其流通。
[疏]序中文義。雖復(fù)眾多。義要唯二。一發(fā)起序。二證信序。佛將說經(jīng)。先托時處。神力集眾。起所說宗。名為發(fā)起。與說為由。名發(fā)起序。證信序者。佛說經(jīng)竟。阿難稟承。將傳末代。先對眾生。言如是法。我從佛聞。證成可信。名為證信。以此證與傳經(jīng)為由。名證信序。以何義故立此二序。一序由經(jīng)二故。經(jīng)唯是一。何曾有二。經(jīng)體雖一。約人隨時。故得分二。一如來所說經(jīng)。二阿難所傳經(jīng)。如來所說。益在當(dāng)時。阿難所傳。傳之末代。對此二經(jīng)。故立兩序。對如來所說。立發(fā)起序。對阿難所傳。立證信序。然此二序。更有多義。備如常釋。
文中初言如是我聞。是證信序。一時以下。義有兩兼。若取本事起發(fā)之義。判屬發(fā)起。阿難引來證成可信。名為證信。義既兩兼。不可偏取。
我聞如是。
證信序中。三門分別。一釋如是我聞有之所由。二明立意。三釋其文。
[疏]有所由者。何緣經(jīng)首悉有如是我聞之言。由佛教置。佛何緣教。阿難請故。彼何因請。由彼阿泥樓陀教故。阿泥樓陀何緣故教。由見阿難心憂惱故。阿難比丘何故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佛將滅度。在于雙林先首而臥。是時阿難以佛將滅。悲蹄涕泣不能自勝。阿泥樓陀開覺阿難。汝傳法人。何不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難對曰。我今心沒憂海。知何所問。阿泥樓陀遂教阿難請問四事。一問世尊滅后。諸比丘等以何為師。二問世尊滅后。諸比丘等依何而住。三問惡性比丘。云何共居。四問一切經(jīng)首。當(dāng)置何字。阿難被教。心少惺悟。遂依請佛。佛隨答之。諸比丘等以何為師者。當(dāng)依波羅提木叉為師。若我住世無異于此。木叉是戒。比丘所學(xué)。故說為師。言諸比丘依何而住者。當(dāng)依四念處住。何謂四念處。所謂比丘依內(nèi)身修身觀。精勤除世貪愛。如是依外身。內(nèi)外身。受心法亦如是。是謂比丘所依住處。故經(jīng)說言。若住四念處。名自境界。不為魔縛。若住五欲。名魔境界。為魔所縛。惡性比丘云何共居者。梵檀治之。梵檀是其默不共語。若心調(diào)伏。為說離有無。言一切經(jīng)首置何字者。當(dāng)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由佛教故。一切經(jīng)首得著如是我聞。此初門竟。次辨立意。佛本何意教置此語。為生物信。如是。云何得生信也。其如是者。阿難彰己信順佛語。道佛所說如。言佛所說是。令他眾生同己生信。其我聞?wù)。若為生信。阿難自是不足之人。若言此法是己所說。人多輕謗。由言此法從佛聞故。人皆歸信。信有何義。須立此言而生信乎。釋言。信者。入法初門。攝法上首。凡入佛法。要先起信。故華嚴(yán)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至珍寶處隨意采取。若人無手?諢o所獲。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隨意采取道法之寶。若無信心?諢o所得。信有此義。故立如是我聞之言。以生物信。立意如是。此兩門竟。次釋如是我聞之言。其如是者。解有兩義。一約法釋。阿難道佛所說之言。如于諸法。故名為如。說理如理。說事如事。說因如因。說果如果。凡所論者。皆如前事。故名為如。如法之言。是當(dāng)?shù)览。故名曰是。良以乖法。名為非是。故如法之言。得稱為是。二約人解。阿難道今釋迦所說。如于過去一切佛說。故名為如。故涅槃經(jīng)云。如過去佛所說不變。故名如來。乖諸佛說。其言則非。如諸佛說。其言則是。故曰如是。言我聞?wù)。阿難對彼未來眾生。陳己餐說。故曰我聞。聞實是耳。何得云我。諸根之別。皆我用具。說主以彰。故云我聞。法中無人。何處有主。而言就主稱說我聞。釋言。法中雖無定主。非無假名綰御。亦得稱我。故涅槃云。譬如四兵。合以成軍。雖無定主。亦得稱言我軍勇健。我軍勝彼。此亦如是。問曰。阿難得理圣人。以何義故同凡說我。釋言。阿難雖復(fù)說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說我有三。一見心說我。謂諸凡夫我見未亡。我見心中稱言有我。二慢心說我。謂諸學(xué)人。我見雖亡。慢心猶在。我慢心中稱說為我。三世流布我。謂無學(xué)圣人。見使久亡。慢使亦盡。隨世流布假名說我。然今阿難結(jié)集法時。身居無學(xué)。見慢亡除。隨世流布假名說我。故不同凡。問曰。我者假名世諦。無我真諦。真諦是勝。何不就勝。何不就膝。宣說無我。乃從世諦假名說我;曳卜蚍毴缡。若不說我。何由可得檦別彼此。令人識知。故須說我。是故乃至諸佛為化。亦常說我。智者不怪。
一時已下。義雖兩兼。對前一向證信序故。自下偏就發(fā)起以釋。于中有三。一明佛化主。二從與大比丘已下。辨其徒眾。三爾時世尊諸根悅下。如來現(xiàn)化而為發(fā)起。阿難啟請。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疏]前中一時。舉佛化時。言其佛者。舉佛化人。住王舍等。舉佛化處。言一時者。人有異釋。今正論之。為化之辰。因之為時。于佛一代。化時眾多。簡別余時。是故言一。一時之言。經(jīng)中大有。如涅槃?wù)f。我于一時在王舍城。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我于一時在恒河岸。我于一時在尸首林。此言似彼。佛如前釋。住王舍者。約城通舉。此城古昔多有王住。名王舍城。耆阇崛山。隨處別指。繞王舍城。具有五山。皆有精舍。簡別余處。是故須言耆阇崛立。此翻名為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鳥居止此山。故名為鷲。又亦名為鷲頭山矣。多有靈鷲居此山頂。名鷲頭山。又此山頂似鷲鳥頭。名鷲頭山。游化處中。目之為住。法身平等實無棲托。示化在方。故云住耳。何不就實。乃托化乎。為通化教。故須從化。
[疏]第二眾中。先列聲聞。后彰菩薩。諸經(jīng)多爾。何故而然。凡釋有四。一近遠(yuǎn)分別。諸聲聞人。多近如來。故明佛后。隨近先列。菩薩之人。多不近佛。為是后列。聲聞何故偏近如來。菩薩不近。解有兩義。一聲聞之人。習(xí)道未久。未閑道法。雖得圣果。進止威儀。常順佛教。如律經(jīng)中。制阿那律不聽與彼女人同宿。制娑伽陀不聽飲酒。制十七童子不聽在于水中戲等。皆是羅漢順佛教制。乃至如來般涅槃。制諸聲聞不聽食完。為是近佛。菩薩之人。久閑道法。不假佛教。故不近佛。二聲聞之人。現(xiàn)蒙佛度。舍凡成圣。荷恩深重。雖得圣果。常隨如來圍侍供養(yǎng)。故多近佛。菩薩之人。雖荷佛恩;娚隆隨緣攝化。多不近佛。以彼聲聞多近如來。故先檦列。菩薩不爾。故在后列。此是第一近遠(yuǎn)分別。二就威儀形相分別。聲聞人等。執(zhí)持威儀。形相似佛。世共尊敬。故在先列。菩薩隨化。形儀不定。故在后列。如彼文殊一夏之中。三處安居。即是事也。三就治分別。亦得名為約教分別。如龍樹釋教有二種。一者顯示。二者秘密。依顯示教。羅漢辟支。同佛漏盡。舉佛后。先列聲聞。菩薩隨化,F(xiàn)處諸漏。示為凡夫。世人若聞在羅漢上。人多驚怪。故后列。諸經(jīng)之中。先列聲聞。多皆據(jù)此。若依甚深秘密之教。菩薩德尊。宜在先列。聲聞德劣。須在后列。故華嚴(yán)經(jīng)。先列菩薩。至后祇洹重閣會中。方列聲聞。四多少分雖。如涅槃?wù)f。一切眾中。少者先列。多者后列。于彼經(jīng)中。聲聞眾少。故在先列。菩薩眾多。故在后列。此后一義。局在涅槃。余通眾經(jīng)。今此且依前之二義。先列聲聞。后彰菩薩。
聲聞眾中。文別有四。一檦其眾別。二辨其數(shù)。三嘆其德。四列其名。
與大比丘眾。
[疏]初標(biāo)其眾。此乃約佛以明其眾。以身兼彼。稱之為與。大者。外國名曰摩訶。義翻有三。一名為眾。如世多人。名為大眾。二名為勝。勝過余學(xué)。于彼九十五種道中。最為勝上。故曰摩訶。三名為大。曠備高德。過余近學(xué)。故名為大。比丘胡語。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時。發(fā)心廣大。令魔戰(zhàn)怯。故曰怖魔。如涅槃?wù)f。魔云何怖。魔性妒弊。忌他勝己。見彼勝己。故懷恐怖。又懼其人多化眾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故生恐怖。此之一義。就始彰名。二名乞士。既出家已。無所貯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凈命。于乞求時。正命乞求。離于邪命。故曰凈命。此之兩義。據(jù)中立名。四名凈持戒。既出家已。精持禁戒。無所毀犯。名凈持戒。五名破惡。以持戒故。離犯戒過。故曰破惡。此后兩義。據(jù)終立稱。人多名眾
萬二千人俱。
[疏]二辨其數(shù)也。共集稱俱。
一切大圣神通已達(dá)。
[疏]三嘆其德也。一切大圣。嘆其人高。舉一名余。故云一切。鈍根近學(xué)不能過故。名之為大。大有二義。一位高名大。如下所列了本際等。皆是究竟無學(xué)圣人。過余近學(xué)。故名為大。二德勝名大。此等皆是利根聲聞。成就勝德。故名為大。會正名圣。神通已達(dá)。嘆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通別有六。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廣如別章。此應(yīng)具論。此諸比丘。于小乘中修成畢竟。故曰已達(dá)。問曰。阿難于佛在世。身居學(xué)地。未得漏盡。云何得名一切大圣神通已達(dá)。釋言。阿難雖居學(xué)地。未名大圣神通已達(dá)。從多以嘆。是故說言一切大圣神通已達(dá)。問曰。阿難德實未周。何須在此眾中列之。釋言。阿難此會請主。須辨列。又復(fù)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xué)地。而成無量勝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畢竟。亦名已達(dá)。上來嘆德。
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愿、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yōu)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凈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愿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樂、尊者善來、尊者羅云、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疏]四列其名。于中初言其名曰者。經(jīng)家總舉。次別列之。此等皆悉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了本際者。憍陳如是姓。阿若是字。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于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余者。經(jīng)中或有曾聞。有不聞?wù)摺S诒艘蝗f二千人中。今此且列三十二人。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傄越Y(jié)嘆。
下次列其菩薩之眾。于中有四。一標(biāo)其眾別。二普賢等。列其名字。三具諸菩薩無量德行下。贊嘆其德。四如是之等不可稱下。總辨其數(shù)。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
[疏]初中又者。復(fù)重之辭。前列聲聞。更明菩薩。故云又也。與義同前。辨佛兼彼。故云與耳。言大乘者。舉法別人。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乘別有三。簡別余二。余二不如。是以稱大乘。眾菩薩俱。約法舉人。非一稱眾。菩薩胡語。具則名為菩提薩埵。傳者略之。但云菩薩。此方翻之。名道眾生。菩提名道。薩埵名眾生。良以此人內(nèi)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眾生。問曰。聲聞緣覺人等。斯皆求道。并有道行。同以道成。何故獨此名道眾生。釋言。賢圣名有通別。通則義皆。如涅槃?wù)f。故彼文云。須陀洹等亦名菩薩。求索盡智無生智故。亦名為佛。正覺共道不共道故。但今為分賢圣之別。是故偏名大乘眾生以為菩薩。等分賢圣。何故偏名大乘眾生以為菩薩。解有三義。一就愿心望果分別。唯此眾生求大菩提。余悉不求。是故獨此名道眾生。故地論云。一上決定愿菩提。獨言菩薩故。二就解心望理分別。凡夫著有。二乘住無。不會中道。是故不得名道眾生。唯有菩薩。妙舍有無。契會中道。是故其人名道眾生。三就行分別。入佛法中。凡有三種。一教。二義。三者是行。教淺義深。行為最勝。聲聞鈍根。從教為名。聲者是教。餐聲悟解。故曰聲聞。緣覺次勝。就義立因。緣者是義。于緣悟解。故稱緣覺。菩薩最上。就行彰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是故其人名道眾生。故地持云。聲聞緣覺。但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他。故名道勝。以道勝故名道眾生。共集稱俱。
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愿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疏]次列其名。于中先列賢劫之中成佛菩薩。又賢護下。別余劫中成佛菩薩。就賢劫中。普賢妙德與慈氏三人別列。妙德文殊。慈氏彌勒。姓慈。故曰慈氏。字阿逸多。此云無勝。等者。于賢劫之中其余菩薩。此賢劫中一切菩薩。約時總分。就明余劫諸菩薩中。隨勝略舉十六正士。又賢護等十六正士。舉初格后。總以檦列。善思議等。就其所等。隨別以列。皆遵普賢大士行者。彰其所習(xí)。亦得名為簡下異上。
下嘆其德。于中分二。第一嘆其權(quán)實二德。二其所修行清凈已下。嘆其自利利他二德。前中有三。一就自分略嘆其德。二入佛法下。就其勝進廣嘆其德。三具足功德微妙已下。雙以結(jié)嘆。
具諸菩薩無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quán)方便。
[疏]就初略中。先嘆實德。游步以下。嘆其權(quán)德。實中。具諸無量行愿。修行具足。行。謂六度四攝等行。愿。謂無量菩提行愿。如華嚴(yán)說。此等皆具。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成德圓備。德成無退。故曰安住。有德斯成。故曰一切。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如清冷等。水家之德。故名功德。經(jīng)說功德。有通有別。通則一切諸行皆是。別則宣說慧行為智。余戒施等名為功德。今就通矣。德體名法。權(quán)中初言。游步十方。身形無礙。行權(quán)方便;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xiàn)。名權(quán)方便。
上來就其自分略嘆。
下就勝進廣嘆其德。于中還初嘆其實德。于無量界現(xiàn)成佛下。嘆其權(quán)德。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疏]實中初言。入佛法藏。證會名入。究竟彼岸。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于無量世界現(xiàn)成等覺。
[疏]嘆權(quán)德中。于無量界現(xiàn)成正覺?傄試@之。此嘆勝進。故舉成佛為權(quán)德耳。
處兜率下。別以顯之。于中具論。應(yīng)有十相。一升兜率天。二來下入胎。三住胎中。四者出生。五童子相。六娉妻相。七出家相。八成佛道相。九轉(zhuǎn)法輪相。十般涅槃相。今此文中。少一住胎。有余九相。
處兜術(shù)天。弘宣正法。
[疏]就初相中。處兜率天。身升兜率。兜率。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云妙足。亦名知足。是欲界中第四天也。何故生此。如涅槃釋。兜率天勝。為是偏生。彼云何勝。經(jīng)自釋之。上天闇鈍。下天放逸。彼無此過。故得名勝。又修施戒。得上下天。修施戒定。生兜率天。故彼天勝。問曰。兜率欲界亂地。云何修定而生彼天。釋言。此非八禪地定。蓋乃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三昧。生彼天中。名依定往生。如地論。無量料簡。不可具論。弘宣正法?跇I(yè)化也。此初相竟。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疏]此第二相也。問曰。何故舍上天樂。為欲使彼閻浮眾生。咸荷佛恩。生敬重心。故須舍之。是義云何。由舍天樂。閻浮眾生咸皆念言。佛舍天樂。來生閻浮慈我等故。生敬重心。問曰。于彼生之中。何故如來偏受胎生。釋言。于彼四生之中。卵生濕生。果報卑劣。故佛不生;m勝。備有多義。故佛不生。如涅槃?wù)f。略有八義。一劫初時。眾生化生。爾時眾生其病未發(fā)。不假佛化。故佛不出。佛出世時。眾生胎生。為欲增長同生之力。故受胎生。二寄生上族。表彰法勝。故受胎生。三生王種。假之護法。故受胎生。四欲教人敬父母之業(yè)。故受胎生。五生上族。為息物慢。故受胎生。六受胎生。為息物謗。是義云何。若佛化生。人多誹謗。言佛是幻化。非是真實。為息是謗。故不化生。七為留身益于后世。故受胎生。是義云何。若佛化生。還復(fù)化滅。如電光盡。無復(fù)遺余。佛為留于殘身舍利。而益于后。故受胎生。八為同諸佛。故受胎生。三世諸佛。化胎眾生。法受胎。故須同之。具此多義。故受胎生。此第二竟。
準(zhǔn)余經(jīng)論。是中少一住胎之相。通此所少。第三相竟。
從右脅生,F(xiàn)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dāng)于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疏]此是第四出生之相。于中有三。一生處異常。二現(xiàn)行下。所現(xiàn)奇特。三釋梵下。天人敬養(yǎng)。初中從母右脅生者。世人生處。不凈臭弊佛為異之。故右脅生。雖從右脅生。如出云霧。母身安適。無為無苦。第二所現(xiàn)奇特之中。初先明其身現(xiàn)奇特。舉聲已下?诂F(xiàn)奇特。身中有三。一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現(xiàn)丈夫奮迅之力。于十方界獨出無畏。二身光普照。令人覺知。三無量下震動大地。使魔怯伏。六種動者。如地經(jīng)說。所謂動踴振覺吼起。動如車掉。踴如泉誦。亦如釜沸。振謂下。如世空物。振之則下。覺者動勢。令人心覺。乃至空居眾生亦知。吼者發(fā)聲。地如面起。上來明其身相奇特。舉聲已下?诂F(xiàn)奇特。自唱尊號。令人歸趣。上來第二所現(xiàn)奇特。第三段中。天人敬養(yǎng)。文顯可知。佛德深重。故使釋梵咸來奉侍。人天歸仰。第四相竟。
示現(xiàn)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shù)。貫練群籍。
[疏]此是第五童子之相。于中有二。一身具眾伎。謂示算計文藝等事。佛已久知。隨化始學(xué)。故曰示現(xiàn)。二博綜下。知解寬廣。博綜道術(shù)。知事寬廣。博謂廣博。綜謂綜習(xí)。仙通秘術(shù)。無不博學(xué)。名博綜道術(shù)。貫練群籍。知教寬廣。貫謂貫通。練是委練。世俗異典。名為群藉。于此悉知。名貫練群藉。此第五竟。
游于后園。講武試藝,F(xiàn)處宮中。色味之間。
[疏]此是第六娉妻之相。于中初言。游于后園講武試藝。娉妻前事。如本起說。槃馬筋力。名為講武。共射金鼓。說為試藝,F(xiàn)處宮中色味之間。娉妻后事。佛實離愛。隨化示居。故曰現(xiàn)處。問曰。何故示現(xiàn)此相。先受后舍。彰欲可厭。此第六竟。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xué)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須發(fā)。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yīng)。
[疏]此是第七出家之相。于中六句。合為三對。其六句者。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是第一句。明其所舍。如本起說。出城游觀。東門見老。南門見病。西門見死。將斯類己。悟身非常。故生厭離。棄國財位。入山學(xué)道。是第二句。彰其所習(xí)。北門見沙門。由見沙門。故求學(xué)道。文略不舉。此二一對。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是第三句。重明所舍。而著法服。是第四句。彰其所受。此二一對。剃除須發(fā)。是第五句。重明所舍。端坐樹下。是第六句。明其所作。亦明所修。勤苦六年。先同其邪。行如所應(yīng)。翻邪學(xué)。正道是其所應(yīng)修學(xué)。順而行之。此二一對。此第七相竟。
自下第八成佛道相。于中隨事。次第有五。一沐湯形垢。二靈禽下。行詣道場。三吉祥下。受草安坐。四奮大下。神力降魔。五得微妙下。現(xiàn)成佛道。
現(xiàn)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
[疏]初中三句。一居濁剎。示有塵垢。言五濁者。一者命濁。報命短促。二眾生濁。人無善行。三煩惱濁。諸結(jié)增上。四者見濁。邪見熾盛。五者劫濁。饑饉疫病刀兵競起。穢土有此。名五濁剎。佛現(xiàn)處中。隨順群生。示有塵垢。二沐金流。金沙河中。沐湯形垢。名沐金流。三天按樹枝。攀之出池。
靈禽翼從。往諧道場。
[疏]第二段中。靈禽翼從詣道場者。如經(jīng)中說。五百青雀。隨從佛后。名禽翼從。此皆神鳥。故曰靈禽。佛得道處。名曰道場。如治麥處。名為麥場。治谷之處。說為谷場。如是一切。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
[疏]第三段中。初感吉祥而為征瑞。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經(jīng)中亦名為吉安也。安祥義同。佛將成道。感見此人而為征瑞。知己定當(dāng)成吉祥果。是故名為吉祥感征。即以此人。表己所成功果福祚。是故名為表彰功祚。次從受草。佛心哀憐。身從受草。是故名為哀受施草。后敷而坐。依樹得佛。名為佛樹。敷此樹下。跏趺而坐。蓋乃隨人見聞不同。若論菩薩。見佛如來。從金剛際。起金剛坐。上至道場。處之成佛。如涅槃?wù)f。凡夫二乘。唯見如來吉安取草。敷而為坐。如此中說。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疏]第四段中。初奮大光使魔知之。奮猶放也。次魔來逼試。下佛降之。言以智力者。是降魔德。智謂正智。知邪不從。力謂通力。神力伏魔。亦可慈力。慈心伏魔。皆令降伏。是降魔能。魔羅。胡語。此云剎者。害人善故。泛論有四。涅槃?wù)f八。言其四者。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二者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三者死魔。能壞命根。四者天魔。于彼第六他化天上。別有魔天。好壞他善。四中初一。是生死因。末后天魔。是生死緣。中間陰死。是生死果。此之四種。大小通說。言其八者。前四種上。更加無為四倒之心。于佛真德。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凈計不凈。以此四種。近壞正解。遠(yuǎn)障真德。故名為魔。此后四種。小乘法中。未以為患。不說為魔。大乘為過。故說為魔。通論此八。并須降伏。何故如是。煩惱陰死。無為四倒。妨違自行。故須降伏。伏法不同。彼煩惱魔。小乘多用諦觀降伏。大乘多用空慧降伏。陰魔死魔。小乘多以無余涅槃而降伏之。得滅舍故。大乘多用常住法身而降伏之。無為四倒。于大因中。正解降伏。于大果中。菩提涅槃?wù)娴陆捣。天魔一種。妨于自行。亦妨化他。故得降伏。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智降伏。知邪不從。彼自退散。自行要中。十力降伏。十力牢固。不為魔邪所傾動故。自行如是;小S梅ú欢。若在因中。自身降魔。利益眾生。多用神通。教他降魔。多用神咒。彼無神力能降伏故。若在果中。自身降魔。利益眾生。多以慈心。于彼憐湣。即便退散。教他降魔。亦用神咒。彼無慈力能降伏故。今此所論。偏降天魔。違其自行。正智降之。違其利他。通力伏之。故云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疏]第五段中。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現(xiàn)成佛。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此第八相竟。
自下第九轉(zhuǎn)法輪相。先請后說。
釋梵祈勸。請轉(zhuǎn)法輪。
[疏]此初請也。
自下因請起說。于中有二。一身口起化。二光明。普照無量土下。身口攝益。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鄯ü。吹法螺。執(zhí)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疏]前中初言以佛游步。身業(yè)起化,F(xiàn)佛威儀。游行化物。名佛游步。佛吼已下。口業(yè)起化。于中十句。佛吼而吼一句。是總。一切圣教。是佛所吼。菩薩用之為物吼也?鄯ㄒ严掳司涫莿e。約喻顯法。于中前四。聞思修證四種法也。扣法鼓者。說聞慧法。益眾生也。嚴(yán)鼓誡兵。說教誡人。吹法螺者。說思慧法。利眾生也。吹螺應(yīng)時。說理應(yīng)機。執(zhí)法劍者。說修慧法。益眾生也。劍能破裂。修能斷結(jié)。建法幢者。宣說證法。證法高勝。如幢上出。后四是其四無礙智。起說被物。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也。天雷一動。卉藝生牙。法音一聞。闡道快成。曜法電者。義無礙智益眾生也。電光一發(fā)。有物斯睹。義言一宣。諸義悉見。澍法雨者。辭無礙智化眾生也。以辭宣說。如云注雨。演法施者。樂說無礙利眾生也。隨人所樂。宣說授與。名演法施。此八是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一句?偨Y(jié)。上來第一身口起化。
自下第二身口攝益。于中有四。一身業(yè)伏魔。令離邪業(yè)。二摑裂下。口業(yè)破邪。令離煩惱。此二一對。三入國分下。身業(yè)受供。生人福善。四欲宣法下?跇I(yè)說法。令修出道。此二一對。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魘界。動魔宮殿。眾魔攝怖。莫不歸伏。
[疏]初中有四。一放光普照無量佛土。二以神力令一切界六種振動。三由前放光。總攝魔界。令皆歸伏。四由前振動。動魔宮殿。使之懼怖。
摑裂邪網(wǎng)。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yán)護法城。開闡法門。洗灌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疏]第二口中。文亦有四。一能摧邪。摑裂邪網(wǎng)。為破邪法。消滅諸見。教斷邪心。此二除見。散諸塵勞。為破欲境。五欲境界。有能塵坌。勞亂眾生。名曰塵勞。說空破遣。目之為散。壞諸欲塹。教舍欲心。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教斷名壞。此二除愛。此之四對。合為第一明能摧邪。二嚴(yán)護下。明能通正。嚴(yán)護法城。遮人毀謗。法能遮防。說之為城。贊善息謗。名嚴(yán)名護。開闡法門。聞?wù)f正教?偡ㄓ型ㄈ肴と胫x。故名為門。披演令入。名開名闡。三洗濯下。結(jié)前第一摧邪之義。見愛煩惱。名為垢污。教除名洗。四顯明下。顯前第二通正之義。顯明清白。光融佛法。顯前文中嚴(yán)護法城。除邪顯正。故曰顯明。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光揚正法。出于邪妄。故名為光。融治使凈。名融佛法。宣流法化。顯前文中開闡法門。宣流化人。故曰開闡。此初對竟。
入國分衛(wèi)。護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
[疏]第三身中。入國分衛(wèi)。始行乞食。胡言分衛(wèi)。此云乞食。獲諸豐膳。因乞得食。貯功德下。受用生福。貯謂積也。貯積多德。名貯功德,F(xiàn)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欲宣法。現(xiàn)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xiàn)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疏]第四口中。欲宣現(xiàn)笑。起說方便。下正說之。于中初言以諸法藥救療三苦。令出生死?嗫。壞苦。及與行苦。是其三苦。義如別章。此應(yīng)具論。授法教斷。名法救療。顯現(xiàn)已下。使人入道。于中初言顯現(xiàn)道意。教人發(fā)心。顯現(xiàn)菩薩所發(fā)道意。使人發(fā)矣。無量功德。教人發(fā)行。授菩薩下。終令得果。授菩薩記。得果方便。行因克果。如心記物。故名為記。圣說示人。目之為授。成等正覺。正顯成佛。第九相竟。
示現(xiàn)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疏]此是第十般涅槃相。示現(xiàn)滅度。正顯取滅。下彰其益。拯濟無窮。彰益寬廣。消除漏等。彰其益具足。消除諸漏。因其現(xiàn)滅。令人厭有。斷生死因。殖眾德本。因其現(xiàn)滅。使人欣寂。修涅槃因。第十相竟。
上來廣嘆權(quán)實二德。
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xiàn)道教。
[疏]第三雙以結(jié)之。具足功德。微妙難量。結(jié)前實德。游諸佛國。普現(xiàn)道教。結(jié)前權(quán)德。上來其權(quán)實二德。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一終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二
自下第二嘆其自利利他功德。行能益己。名為自利。行能兼潤。說為利他。菩薩所行。要不出此。故贊嘆之。于中初略嘆。菩薩經(jīng)典究暢下。廣嘆。
其所修行。清凈無穢。譬如幻師。現(xiàn)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xué)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fù)如是。學(xué)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shù)佛土。皆悉普現(xiàn)。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疏]略中初別。后總結(jié)之。別中有四。一自行清凈。二譬如下;猩魄。先喻后合。喻中初言譬如幻師。喻起化人,F(xiàn)眾異像。為男為女等。喻起化相。本學(xué)明等。喻起化德。本學(xué)明了。喻習(xí)化法。學(xué)為化本。故名為本。于佛化法。習(xí)之委善。名學(xué)明耳。在意所為。學(xué)成起用。成在于心。故名在意。任意為化。故曰所為。下合顯法。菩薩如是。合前幻師。學(xué)一切等。合起化德。學(xué)一切法。合本學(xué)也。謂學(xué)一切化他之法。貫綜縷練。合明了也。貫通綜習(xí)。知法委審。故曰縷練。所住安諦。合在意也。于所住法。安心審諦。靡不致化。合所為也。靡謂無也。致謂運致。于一切處無不運化。又復(fù)致者。是其感致。令一切眾無不感化。無數(shù)佛土。皆悉普現(xiàn)。合前化相。合現(xiàn)眾像為男女等。此是第二化行善巧。三未曾下。顯前第一自行清凈。以于所得。未曾憍高而自縱恣。故行清凈。四湣傷下。顯前第二化行善巧。湣傷悲也。心有悲心。湣傷眾生。故能為物種種現(xiàn)化。上來別嘆。如是之法。一切具足?傄越Y(jié)之。上來略嘆。
下廣嘆之。于中有四。一依菩薩法修自分行。二無量佛咸共護下。明依佛法修勝進行。三供養(yǎng)佛下。依前自分廣修成德。四受持如來甚深法下。依前勝進辨修成德。
菩薩經(jīng)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
[疏]就初段中。先修自利。后起利他。菩薩經(jīng)典。究暢要妙。是自利也。于菩薩法。窮究通暢。得其宗要。知其妙旨。是故名為究暢要妙。名稱普至導(dǎo)御十方。是利他也。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己立。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導(dǎo)眾生。通諸法性。達(dá)眾生相。明了諸國。
[疏]第二段中。亦先自利。如來道化各能宣下。其是利他。就自利中。無量諸佛護。上德攝下。第入佛境。故為諸佛同共護念。護使離惡。念令增善。念佛所住等。下修上順。于中初言佛所住者皆已得住。證行同佛。佛所法住。菩薩同住。亦可諸佛住于如行。菩薩同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教行同佛。大圣是佛。法界諸度。是佛所立。菩薩同立。下利他中。初利他相。通諸法下。明利他德。利他相中。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菩薩師。教法利人。如來道化各能宣布。說法同佛。為諸菩薩而作大師。益人同佛。現(xiàn)行佛化。故為菩薩而作大師。以深禪慧開導(dǎo)眾人。證法益物。以深禪慧;型。禪止慧觀。證行雖眾要不出此。開導(dǎo)眾人。益人同佛。下他德中。明具三種自在之行。故能化物。通諸法性。是智正覺自在行也。謂能通達(dá)二諦法性。達(dá)眾生相眾生世間自在行也。眾生多死。故曰眾生。眾法成生。亦名眾生。若形若體。種種相狀。一切悉知。明了諸國。是器世間自在行也。初句云通。第二言達(dá)。第三說明。語左右耳。此三廣如他經(jīng)中說。
自下第三依前自分廣修成德。于中有四。一攝修方便。二亦無作下。因修成德。三住深定下。重明起修。四超過世間所有已下。重明所成。
初中復(fù)四。一修自利。二壞裂下。明其利他。三超越下。復(fù)明自利。四善立下。重明利他。初段自利。明修教行。第二利他。教人離過。第三自利。明修證行。第四利他。教令修善。故有四別。
供養(yǎng)諸佛;F(xiàn)其身。猶如電光。善學(xué)無畏之網(wǎng)。曉了幻化之法。
[疏]初自利中。供養(yǎng)諸佛;F(xiàn)其身猶如電光。明修福行。供養(yǎng)諸佛。興福廣也。化身如電。起行疾也。一念之間;肀橹痢酿B(yǎng)諸佛矣善學(xué)已下。明修智行。善學(xué)無畏。修習(xí)智方便。曉了幻化。智行成就。又學(xué)無畏。于人不怯。曉了幻化。于法能知簡邪取正。名為善學(xué)。達(dá)正過邪。所以無畏。以無畏智統(tǒng)攝諸。法故名為網(wǎng)。亦可學(xué)此擬用攝人。故說為網(wǎng)。明見諸法離有無性。猶如幻化非有非無。名為曉了幻化法矣。法若定有。不名幻有。法若定無。不名幻無。無法為有。方名幻有。有法為無。方名幻無。無法為有。有則非有。有法為無。無則非無;梅ㄈ缡。故取為喻;嗳缡。經(jīng)說十喻。具舉斯耳。上來自利。是初段竟。
壞裂魔網(wǎng)。解諸纏縛。
[疏]次約利他。壞裂魔網(wǎng)。令離邪業(yè)。解諸纏縛。令離煩惱。纏謂十纏。無慚。無愧。睡。悔。慳!酢5。恨。忿。及覆。是其十也。纏眾生故。纏縛心故。名之為纏。縛謂四縛。欲縛。有縛。無明縛。見縛。是其四也。欲界諸結(jié)。除無明見。名為欲縛。上二界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為有縛。三界無明。名無明縛。三界諸見。名為見縛?`眾生故。系縛心故。名之為縛。亦可一切諸煩惱結(jié)。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此兩段竟。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
[疏]自下第三重明自利。超越聲聞緣覺之地。所修殊勝。此明所出聲聞名義。泛解有三。一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聲悟解。故曰聲聞。二我眾生等。但名無實。故說為聲。如地論說。觀斯之解。義說為聞。三佛所說。大乘法音。名之為聲。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曰聲聞。如法華釋。前二小乘。后一大乘。今論小矣。名義如是。體相如何。分別有二。一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義如上釋。其緣覺者。名義有三。一十二緣法。名之為緣。觀此得覺。故名緣覺。如彼十二因緣經(jīng)說。二現(xiàn)在世事相因緣。名之為緣。藉斯得悟。故名緣覺。如辟支佛得道經(jīng)說。三如來藏緣起法界。名之為緣。于中悟迷。故名緣覺。三中前二是其小乘。后一大乘。今論小矣。名義如是。相狀如何。分別有二。一緣覺緣覺。二聲聞緣覺。緣覺緣覺者。是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成緣覺性。于最后身。不值佛世。藉現(xiàn)事緣而得悟道。是故名為緣覺緣覺。聲聞緣覺者。是人本來求聲聞道。成聲聞性。值佛為說四真諦法。得悟初果。以鈍根故。不得漏盡。天上人中。七返受生。于最后身。不值佛世。藉現(xiàn)事緣而得悟道。本聲聞人。于最后身。藉現(xiàn)事緣而得覺故。說之以為聲聞緣覺。此等一切。菩薩悉過。故言超越。得空無相無愿三昧。所得淵深。此明所入。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此離所取。遠(yuǎn)離妄想能取之心。故名無類。三昧。胡語。此云正定。于此三空正住不亂。故名三昧。就此得名。義有多門。廣如別章。此應(yīng)具論。此三段竟。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
[疏]第四重明利他。善立方便。是化他智。方便之義。泛論有四。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進趣向果。故名方便二施造方便。如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巧修諸行。故曰方便。三權(quán)巧方便。如二智中。方便智等。權(quán)巧攝物。故名方便。四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曰方便。故地論云。此法巧成。名為方便。又他經(jīng)中。說六相門。以為方便。此亦是其集成方便。今此所論。權(quán)巧方便。于權(quán)巧中。方便有三。一身業(yè)方便。權(quán)形異現(xiàn)。如觀世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應(yīng)以佛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如是一切。二口業(yè)方便。隨化眾生。種種異說。名為方便。如無二乘。權(quán)以說之。如是一切。三意業(yè)方便。謂方便智。隨化眾生。種種異解。今此所論。是其權(quán)中意業(yè)方便。善立三業(yè)。巧便度物。故曰方便。顯示三下。是化他行。顯示三乘。說三乘因。就大分小。名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說小乘果。緣覺名中。聲聞名下。于此二中說有涅槃。名現(xiàn)滅度。此等即是口業(yè)方便。
上來四段。合為第一攝修所行。
自下第二因修成德。于中初明自利功德。宣揚已下。明利他德。初中有四。一所證平等。二具足下。所成眾多。三廣普下。所證深廣。四得佛下。所成殊勝。
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
[疏]所證等中。亦無所作。無因可作。亦無所有。無果可有。言不起者。無凈可起。言無滅者。無染可滅。此舉道理。得平等法。約理辨證。名前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證會名得。
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
[疏]所成多中。具足成就無量總持。得陀羅尼。行德多也。如他經(jīng)說。百千三昧諸根智慧。余德多也。信進念等。名為諸根。若通論之。一切善法。悉名諸根。如涅槃?wù)f。
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
[疏]就明所證深廣之中。廣普寂定。所證廣也。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廣寂定。深入法藏。所證深也。于真法藏能深入矣。
得佛華嚴(yán)三昧。
[疏]所成勝中。得佛如來華嚴(yán)三昧。故德勝也。華嚴(yán)三昧。如華嚴(yán)說。彼一三昧。統(tǒng)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上來自利。
宣揚演說一切經(jīng)典。
[疏]宣暢一切。利他可知。
住深定門。悉睹現(xiàn)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疏]第三重明起修。住深定門悉睹現(xiàn)在無量佛等。修起自利。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現(xiàn)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由見多佛。供養(yǎng)生福。受法生智。一念之頃無不周遍。起行速疾。下明利他。濟諸劇難諸閑不閑。扶人離苦。難別有八。三涂為三。人中有四。一盲聾喑亞。二世智辨聰。三佛前佛后。四郁單越界。天中有一。謂色界中長壽天離。此八難中。三涂為劇。菩薩濟之。人天苦微。名曰諸閑。菩薩勸化。故曰不閑。分別顯等。授人善法。分別顯示真實之際。證法教人。理性真實。得處名際。授人名示。得諸如來辯才智等。教法利物。得諸如來辯才之智。起說之得謂得如來四無礙智解了諸法。入眾言音。起說之解。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開化一切。正明起說。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fù)群生。為之重?fù)?dān)。
[疏]第四重明所成。于中初明成就自德。于一切下。成利他德。自中初言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所成殊勝。心常諦等。所成不動。又過世間。明成斷德。謂過分段變易世間一切法也。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明成智德。諦謂安諦。謂常安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下利他中。于一切力物隨意自在。成利他德。由成勝通。于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為諸庶等。起利他用。為諸庶類作不請友;娣奖。庶謂凡庶。類謂品類。不請有二。一宿無道根。仰感菩薩。名為不請。二無現(xiàn)樂欲。不知求圣。名為不請。菩薩于此強為作友。荷負(fù)群生為之重?fù)?dān)。正明化益。聲聞舍物。不將眾生以為重?fù)?dān)。菩薩荷負(fù)。故用眾生而為重?fù)?dān)。擔(dān)別有四。如勝鬘說。此第三竟。
自下第四依前勝進辨修成德。于中初先辨其所修。一切善本皆度已下。明其所成。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于諸眾生。視之若己。
[疏]前所修中。初明自利。二興大悲下。明修利他就自利中。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佛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xiàn)已心。故曰受持。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明修勝行。法界諸度。是佛種性。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不利他中。先法后喻。法中四句。初興悲湣。明起悲心。二演慈辨下。明起慈心。依慈心起說。名演慈辨。教法生解。名授法眼。三杜三趣開善門者。顯前悲益。杜謂塞也。教人離惡。故杜三趣。教人修福。故開善門。四以不請法施黎庶者。顯前慈益。喻中兩句。初如孝子愛敬父母。彰前慈厚。于諸眾生已下。顯上悲深。
上明所修。下明所成。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
[疏]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明其所成。度猶到也。涅槃彼岸。行因到之。故因成矣。悉獲佛等。明其果成。有福智。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明得如來福德莊嚴(yán)。智慧圣明不可思議者。明得如來智慧莊嚴(yán)。智慧深廣情緣莫測?诹坎患啊C凰甲h。上來嘆德。
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疏]如是之等不可稱計。是第四段彰其數(shù)量。此等悉為影響顯法。故皆來會。為法心同。故來一時。上來第二辨列徒眾。
自下第三如來現(xiàn)相而為起發(fā)。阿難啟請。于中文六。攝為三對。言文六者。第一如來現(xiàn)相起發(fā)。二阿難請問。此為初對。三如來審問汝為自請為受化請。四阿難實答我自請問。此是兩對。五如來贊嘆敕聽許說。六對曰下。阿難奉敕彰己樂聞。此是三對。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
[疏]初中爾時。舉現(xiàn)相時。言世尊者。舉現(xiàn)相人。佛備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若論胡音。樓伽陀伽。此云世尊也。諸根悅等。明所現(xiàn)相。諸根悅豫。示現(xiàn)喜相。眼等五根。同現(xiàn)喜相。名之悅豫。姿色清凈。示現(xiàn)喜色。色無慘戚。故曰清凈。言光巍巍。重顯喜色。言顏魏魏。重顯喜相。魏魏是其高勝之貌。佛何故喜。喜有兩義。一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二念眾生得益時至。故生歡喜。
尊者阿難。承佛圣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疏]第二段中。尊者阿難。舉能請人。承佛圣旨。彰所請依。旨謂意旨。此承如來意力如被。故興請問。即從座等。啟請方便而白佛等。正宣諸辭。
辭中有三。一申己所見。二唯然下。彰己所念。三何故下。結(jié)問所為。
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如明鏡凈。影暢表里。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疏]初中。先法。次喻。后合。未曾瞻下。怪今異昔。法中還舉向前所現(xiàn)。喻中如鏡影表里者。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nèi)。名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里。合喻可知。未曾瞻睹殊妙如今。怪今異昔。
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dǎo)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xiàn)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疏]第二彰己所念。于中初言唯然大圣我心念言?傂盒。唯是專義。彰己專念。故曰唯矣。然謂爾也。彰己心中所念實爾。故曰唯然。啟佛令知。故云大圣。自宣己心。名我念言。下別顯之。于中初先念佛所得。去來現(xiàn)下。念佛所為。前中五句。相隱難識。且以言之。初句是總。余四是別。總中初言今日世尊。表別所念。為簡余佛。故云今日。下余句中今日例爾。住奇特者。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下四別顯。初句自德。第二利他。第三自德。第四利他。第一第三自德何別。前是涅槃。后是菩提。第二第四利他何別。前者是其利他之行。謂四攝等。后者是其利他之德。所謂十力四無礙等。初中世雄。佛之異名。佛于世間最為雄猛。故曰世雄。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故今念之。第二句中。今日世眼。佛之異稱。能開世人眼。令見正道。故名世眼。住導(dǎo)師行者。四攝法等。是佛導(dǎo)師化人之行。今佛住之。由住此行。今欲導(dǎo)人令入佛法。所以念之。第三句中。今日世英。佛之別號。佛于世間最為英勝。故云世英。住勝道者。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內(nèi)證真道。是菩提道矣。佛今住之。由住此道。知諸佛德。故今念之。第四句中。今日天尊。是佛異名。天有五種。如涅槃?wù)f。一者世天。謂世人王。名為天子。二者生天。謂四王天。乃至非想。三者凈天。謂須陀洹。至辟支佛。四者義天。謂諸菩薩。以解諸法空寂義故。五者第一義天。謂佛如來。解知佛性不空義故。佛于如是五天中上。故曰天尊。行如來德者。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五眼六通四無礙等。是佛功德。游入名行。由入此德?叭味任。故今念之。上來一段。念佛所得。下念所為。勝諸如來。是所為也。去來現(xiàn)佛佛佛相念。舉余類此。得無今佛念諸佛耶。測此念余。耶者。是其不定之辭。以理測度。未敢專決。是故言耶。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疏]結(jié)問所為。此初對竟。
于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
[疏]第三如來審問。告曰云何。是總問也。諸天教汝自以慧見。是別問也。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疏]第四阿難實答。無天教我。對佛前言。自以所見問斯義矣。此兩對竟。
自下第五如來嘆問。敕聽許說。于中初先嘆其所問。阿難當(dāng)知如來正覺下。舉佛功德。敕聽許說。
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fā)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菀哉鎸嵵o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
[疏]嘆中初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是總嘆也。善謂好耳。哉是助辭。稱機。當(dāng)法。合時。名快。發(fā)深下別。發(fā)深智慧。嘆其問智。向前念佛五種功德。名發(fā)深智。真妙辯才。嘆其問辭。向前嘆佛住于五德。名真妙才辯。辯實名真。言巧稱妙。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湣生問義。嘆其問心。亦得名為嘆問所為。阿難向前舉佛五德而為請問。此之五德。以慧為主。名問慧義。如來已下。嘆問得益。于中有四。一如來彰己悲心憐生。佛悲殊勝。余不能加。不能蓋上。名無蓋悲。亦有經(jīng)本治為無盡。無蓋是正。不須治改。以此大悲矜哀三界。矜猶憐也。欲。色。無色。是其三界。二所以下。如來彰己。出世為物。所以出興。問以起發(fā)。下對顯之。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教法利人。惠以真利。證法益物。理是真實。教人名利。三無量億下。明佛難值。先法。后喻。四今所問下。約對三明問有益。今問多益?偯饔幸妗i_化一切。別明益也。上來嘆其所問。
下舉佛聽敕德許說。于中初先廣舉佛后。述前所嘆。阿難諦下。敕聽許說。說己所念。又復(fù)前段廣舉佛德。明己能說。后敕聽許說。明己欲說。就前段中。先明果勝。所以者下。辨因顯果。
阿難。當(dāng)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dǎo)御;垡姛o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憶百干劫。無數(shù)無量。復(fù)過于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
[疏]就明果中。初先對上阿難所念。明佛慧勝。以一餐下。對前阿難所見諸根悅豫等事。明佛身勝。明慧勝中。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其智難等。別以顯勝。其智難量。明智深也。窮證涅槃甚深法性。故智難量。明智深也。此則是前住佛所住。難量之智。證法名住。多所導(dǎo)御。明智廣也。此則是前住導(dǎo)師行。慧見無礙。彰智自在。于諸法門知見無礙。此則是前行如來德。無能遏絕。顯其智勝。不為他人之所仰遏絕。顯其勝相。名無遏絕。此則是前住最勝道。下明身勝。以一餐力能住壽等。約化顯實。隨化示受一餐之力能住多劫身無衰損。明佛體常。亦得名為約實顯化。以實常故。隨化現(xiàn)受一餐之力。能住多劫身無衰損。文中初言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彰命常也。諸根悅等。明身常也。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就上所現(xiàn)諸根悅豫。明其常德。姿色不變。就上所現(xiàn)姿色清凈。明其常命。光顏無異。就上所現(xiàn)光顏魏魏。明其常定。
上來就果明佛身慧二種俱勝。下次舉因顯成前果。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疏]所以者何。征問發(fā)起。所以如來得此勝慧常身者何。下對釋之。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明其所修成滿故勝。定止;塾^。此二行主。以是偏舉。余皆從之。故隱不論。定慧究竟。故名為究。通暢自在。故名為暢。寬廣無邊。稱曰無極。此則是其心自在行。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明其所學(xué)自在故勝。此則是其法自在行。善入一切界之門。法門之力無所不現(xiàn)。名為自在。
上來至此廣舉佛德。述前所嘆。
阿難諦聽。今為汝說。
[疏]敕聽許說。說己所念。謂念西方無量壽佛。諦聽。敕也。為汝。許也。此第五竟。
對曰。唯然。愿樂欲聞。
[疏]第六阿難奉教聽受。文顯可知。
上來序竟。
就正宗中。文別有三。一明所行。二阿難白佛法藏比丘為己成佛而取滅下。明其所成。三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住正定下。明其所攝。此三皆就彌陀佛說。言所行者。彰彼如來本昔所修無量行愿。言所成者。彰彼如來現(xiàn)今所得身士之果。言所攝者。彰彼如來現(xiàn)今攝取十方國土無量眾生同往彼國教化利益。此三即是經(jīng)之大宗。
就所行中。初列多佛。明起行緣。時有國王聞佛說下。彰彼法藏依之起行。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yuǎn)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shù)劫。綻光如來。興出于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yuǎn)。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zhí)。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yán)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舍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凈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疏]前中合舉五十四佛。初五十三。一處并舉。末后一佛。法藏親承。一處別舉。就前五十三佛之中。乃往過去不思劫等。彰其時今。定光出等。次第并列。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結(jié)前生后。下次列其自在王佛。名世自在。是其別名。如來應(yīng)等。是其通號。佛德無量。依德施名。名亦無限。經(jīng)隨一數(shù)。略列十種。十中前五。是佛自德。后五利他。就前五中。初二一對。前一道圓。后一滅極。后三一對。初二因圓。后一果極。就初對中。言如來者。彰其道圓。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言應(yīng)供者。顯其滅極。證滅相應(yīng)。故名為應(yīng)。又證滅故。合應(yīng)供養(yǎng)。故云應(yīng)供。就后對中。初二因圓。于中初言等正覺者。其彰解圓。余經(jīng)中亦名正遍知也。正者是理。于理窮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稱理名等。正者還是余經(jīng)正也。言其覺者。是彼知也。明行足者。明其行圓。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分別有三。如涅槃?wù)f。一菩薩明。所謂般若波羅蜜矣。二諸佛明。所謂佛眼。三無明明。謂十一空。彼非智解。故曰無明。能生智明。故復(fù)名明。前二能證。后一所證。又龍樹說。佛具宿命。天眼。漏盡。故曰三明。行是教行。如地持說。止觀名行。又龍樹說。戒定慧等。名之為行。此二圓具。故名為足。言善逝者。明其果極。善名為好。逝稱為去。如來好去。故曰善逝。佛德滿足。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無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就后五中。前四是別。后一是總。前四別中。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及天人師。此之兩號。是他化能。彼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能調(diào)物心。自調(diào)調(diào)他。調(diào)御中極。故曰無上。士者。是其人之別稱。此無上士能善方便調(diào)伏眾生。名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者。能授與法。能以正法近訓(xùn)天人。名天人師。六道俱化。天人益多。以是偏舉。佛者。是其化他之德。此翻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世尊者。此號是總。佛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
上來明佛之起行緣。
下明法藏依之起行。于中初明世間之行。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為世間。地上出世。
世間行中。次第有三。一聞法發(fā)心。二出家修道。三詣佛所禮贊發(fā)愿心。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fā)無上正真道意。
[疏]初中。時有國王。舉起行人。聞佛說法心懷悅豫。聞法心喜。尋發(fā)道意。正明發(fā)心。菩提心義。廣如別章。此應(yīng)具論。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疏]第二段中。棄國捐王。明其所舍。行作沙門。彰其所為。此翻名息。息諸惡故。號曰法藏。列其名諱。高才勇等。辨其性行。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此德孤出。名世超異。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追鹱恪S依@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贊曰。
[疏]第三段中。初詣佛所。次到已敬;。敬也。屈尊接卑。故用表敬。右繞愛也。旋繞不舍。故用表愛。長跪已下。贊嘆發(fā)愿。長跪合掌。興贊方便。以偈頌曰。經(jīng)家總舉。何故言偈頌。言義妙美。諸贊嘆者。多用偈頌。又偈巧約。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法藏比丘。欲以約言廣收佛德。故以偈頌。
下出偈辭。初有七偈。贊嘆佛德明其所求。后十三偈。發(fā)愿求佛。明其能求。
光顏巍巍 威神無極 如是炎明 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隱蔽 猶如聚墨
如來容顏 超世無倫 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
戒聞精進 三昧智慧 威德無侶 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 諸佛法海 窮深盡奧 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 世尊永無 人雄師子 神德無量
功勛廣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動大千
[疏]前七偈中。初五偈半。正嘆佛德。后一偈半。結(jié)嘆佛德。前正嘆中。初兩偈半。嘆佛身業(yè)。次有半偈。嘆佛口業(yè)。后兩偈半。嘆佛意業(yè)。就嘆身業(yè)中。言光魏魏。嘆佛光勝。以為一門。言顏魏魏。嘆佛身勝。復(fù)為一門。魏魏之言。已如上釋。復(fù)有七句。顯光魏魏。威神無極。光發(fā)所依。由佛威德神力無極。故能放光。如是炎明。正舉光體。無與等者。對人顯勝。余人身光無與齊等。日月摩尼至若聚墨。對事顯勝。此等諸光。若對佛光。皆悉隱弊。猶如聚墨在珂貝邊。下有兩句。顯顏魏魏。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故顏魏魏。倫謂匹矣。次嘆口業(yè)。正覺大音響流十方。下嘆意業(yè)。于中初有兩偈之文。嘆佛行德。后之半偈。嘆佛斷德。行是菩提。斷是涅槃。前中初偈。嘆佛德勝后之一偈。嘆佛德深。勝是教行。深是證行。前嘆勝中。戒聞精進三昧智慧。舉其德體。威光無侶殊勝希有。就德顯勝。威德無侶。他不能齊。殊勝希有。佛德過彼。后嘆深中。深諦善念諸佛法海。趣證方便。諦謂審諦。深思諦觀。念佛法海。故能得證。如來藏性。是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證行成就。此嘆行德。下嘆斷德。無明是癡。欲者是貪。怒者是嗔。佛斷永無。故斷勝參。上來別嘆三業(yè)功德。自下結(jié)嘆。人雄師子神德無量?傄越Y(jié)嘆。功勛廣等。隨別結(jié)嘆。功勛廣大。結(jié)嘆前口。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故佛化他功德廣大。智慧深妙。結(jié)嘆前意。前有多德。偏結(jié)其慧。以行主故。深結(jié)前深。妙結(jié)前勝。光明威等。結(jié)嘆前身。上來嘆竟。
自下發(fā)愿求前所嘆。于中初有十偈之文。正起愿心。后之三偈。請佛證知。前十偈中。初之五偈。求佛法身。后之五偈。求佛凈土。
愿我作佛 齊圣法王 過度生死 靡不解脫
布施調(diào)意 戒忍精進 如是三昧 智慧無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 百千億萬 無量大圣 數(shù)如恒沙
供養(yǎng)一切 斯等諸佛 不如求道 堅正不卻
[疏]求法身中。初之一偈。愿求佛果。次有兩偈。愿求佛因。后之兩偈。校量顯勝。就求果中。愿我作佛齊圣法王。求佛自德。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求利他德。就求因中。初有偈半。求自利行。下有半偈。求利他行。求自利中。初偈舉彼六度之行。布施調(diào)意。是其檀度。修施治慳。名為調(diào)意。戒是戒度。忍是忍度。精進進度。三昧禪度。智慧智度;蹌倜稀O聦ζ鹪。吾誓得佛。起行所趣。普行此愿。求因趣向。下求利他。文顯可知。上求求因。自下兩偈。校量顯勝。堅其愿心。假令有佛百千億萬。舉其佛寶。無大圣數(shù)如恒沙。舉其僧寶。供養(yǎng)斯等。供前僧寶。斯等諸佛。供前佛寶。不如求下。對愿比校。彰其不及。卻猶退也。雖供多圣。不如自己求道不退。故重堅發(fā)。經(jīng)中如此比校大多。不可具說。供養(yǎng)有限。求道之心無齊限故。
譬如恒沙 諸佛世界 復(fù)不可計 無數(shù)剎土。
光明悉照 遍此諸國 如是精進 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 國土第一 其眾奇妙 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 而無等雙 我當(dāng)愍衷 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 心悅清凈 已至我國 快樂安隱。
[疏]求凈土中。初三偈半。自凈求。后一偈半。求土攝他。就自求中。初有兩偈。泛舉多土。次有半偈。明己所求。于諸土中。最為第一。后之一偈。顯第一相。前泛舉中。如恒沙等。廣舉多土。光明照等。就彼多土明莊嚴(yán)相。光遍此國。明佛如來光明莊嚴(yán)。如是精進威神難量。明佛如來神通莊嚴(yán)。佛于彼土勤現(xiàn)化事。名為精進;卤姸。是故名為威神難量。此泛舉竟。令我作佛國第一者。于前所舉諸國土中。諸相莊嚴(yán)最為第一,F(xiàn)今所成彌陀國是。下有一偈。顯第一相。其眾奇妙。明眾第一。道場超絕。明處第一。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明國第一。亦得名為樂第一也。泥洹涅槃。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故下文言。彌陀國中。眾生受樂。而次泥洹。上來自求。下有一偈半。求土攝物。我當(dāng)湣哀度一切者。明己當(dāng)來成佛道時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凈等。明于當(dāng)來生我國者齊獲勝益。十方來生。生人多也。心悅清凈。歸心純也。已到我等。獲利勝也。上來十偈。正起愿心。
下有三偈。請佛證知。
幸佛信明 是我真證 發(fā)愿于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無礙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 諸苦毒中 我行精進 忍終不悔
[疏]于此文中。初有半偈。請世自在佛為己作證。次有半偈。更興愿心。次有一偈。請十方佛為己作證。下有一偈重起愿心。初半偈中。幸猶愿也。愿佛信我所求不虛。明我當(dāng)來定必得果。是故請言幸佛信明。佛證不虛。是故言是我真證。其次半偈更興愿中。發(fā)愿于彼所求之事。力勵精勤修習(xí)所欲。法身凈土。各愿于彼力精所欲。其次一偈。請十方佛作證可知。末后一偈重起愿中。結(jié)誓自要。故云假令身止諸苦忍終不悔。
上來明其世間之行。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二終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三
下明出世。于中初略。如是修已諸彼佛下。廣明所行。略中有三。初法藏請。如來反答。彰彼先知。不為宣說。二法藏重請如來為說。三法藏聞?wù)f。依之奉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fā)無上正覺之心。愿佛為我廣宣經(jīng)法。我當(dāng)修行。攝取佛國清凈莊嚴(yán)無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謂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yán)佛土。汝自當(dāng)知。
[疏]初中先請。后佛反答。請中法藏說此頌已。結(jié)前起后。而白佛下。彰彼請辭。我發(fā)無上正覺之心。牒前起后。向前偈中求身求土。名發(fā)無上正覺之心。心為行本。彰己有本。明堪起行。生彼請也。愿佛為我廣說經(jīng)法。正請宣說。我當(dāng)修等。彰請所為。所為有三。一是所行。二是所成。三是所攝。我當(dāng)修行。是其初門。修行法身凈土之因。攝取已下。是第二門。明己所成。身所成土攝取佛國清凈莊嚴(yán)等。是所成土。于世速成。是所成身。拔生死等。是第三門。明己所攝。攝取眾生。教化令出生死苦本。拔生死者。出生死果。拔勤苦本。離生死因。由因數(shù)受生死之苦。故名彼因為勤苦本。下佛返答。饒王佛者。世自在王之別名也。告法藏等。返請之辭。此初段竟。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凈土之行。我聞此己。當(dāng)如說修行。成滿所愿。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jīng)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jīng)歷劫數(shù)。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dāng)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yīng)其心愿。悉現(xiàn)與之。
[疏]第二段中。初法藏請。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彰己不知。 旨據(jù)其自分所修。道言自知。法藏今就勝進所習(xí)。言非己境。不相乖違。斯謂此也。弘謂大也。此前所請出世之行。其義大深。非我境界。為是次請唯愿廣等。請佛宣說。文中偏求凈土之行。身行略無。我 聞此下。彰請所為。下佛為說。知高明志愿深廣。知其心大。下佛授法。即為法藏而說經(jīng)言。總明所說譬如下別。別中初先教其堅心。先喻。后合。于是世已下。正為宣說凈土之法。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泛說一切諸土之因。國土粗妙。泛宣一切諸土之果。粗猶粗也。說惡說粗。令其舍遠(yuǎn)。說善說妙。使其修習(xí)。于諸說中隨欲廣教。名應(yīng)其心愿悉現(xiàn)與之。此第二竟。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yán)凈國土。皆悉睹見。起發(fā)無上殊勝之愿。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yán)佛國清凈之行。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
[疏]第三法藏聞?wù)f依法修行。于中初別。法藏比丘攝取下結(jié)。別中初先見上所說凈土之果。超發(fā)已下。修上所說凈土之因。因中初先更發(fā)勝愿。其心寂下。依愿起行。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世無及者。明修證行。理絕眾相。故無所著。求入名志。證深離相。故世無及。具五劫下。明修教行。于中初明法藏比丘五劫起行。阿難白下。彰彼如來壽命長久。成前法藏于彼佛所五劫修行。阿難先問。后佛答之。彼佛壽命四十二劫。法藏壽命亦應(yīng)如是。故彼法藏于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問曰。若彼得壽多劫。劫盡之時居住何處。而得修行。釋言。余人見其劫盡。其法藏等。見彼國土安隱不動。故得起修。與法華中。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其義相似。上來別竟。法藏比丘攝取下結(jié)。一人具修無量土行。未來還得無量種土。隨人異現(xiàn)。上來略竟。
自下第二廣明所修。于中初先廣前大愿。時彼比丘于其佛所諸天魔下。廣前所行。就前廣愿中。文別有六。一法藏詣佛所彰己行。二如來遣說。三法藏自宣己所發(fā)愿。四我建下。說已重復(fù)立誓自要。五法藏比丘說此頌下。如要相現(xiàn)。六于是法藏具足修下?傄越Y(jié)嘆。
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yán)佛土清凈之行。
[疏]就初段中。如是修已。結(jié)前生后。詣彼佛等。啟白方便。而白佛等。申己所修。我已于前五劫之中。攝取嚴(yán)土清凈行矣。
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fā)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比法。緣致滿足無量大愿。
[疏]第二段中。佛告比丘。汝今可說。正勸宣說。宜知是時。催令速說。發(fā)起悅等明說所為。為益諸眾。故須宣說。發(fā)起悅可一切大眾。為益凡夫二乘故說。由彼法藏自說已愿。令眾同喜愿生其國。名發(fā)起悅可一切眾矣。菩薩聞下。為益菩薩。由彼法藏自說己愿。令諸菩薩學(xué)之同發(fā)。故云聞已修行此法滿足大愿。聞已修行。起愿始也。緣致滿等。愿心成也。
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愿。當(dāng)具說之。
[疏]第三法藏比丘自宣己愿。唯垂聽察。請佛得說。如我所愿當(dāng)具足說?傇S宣說。
下正說之。于中合有四十八愿。義要唯三。文別有七。義要三者。一攝法身愿。二攝凈土愿。三攝眾生愿。四十八中。十二。十三。及第十七。是攝法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是攝凈土。余四十三。是攝眾生。文別七者。初十一愿。為攝眾生。次有兩愿。是其第二。為攝法身。次有三愿。是其第三。重攝眾生。次有一愿。是其一愿是第四。重攝法身。次有十三。是其第五。為攝眾生。次有兩愿。是其第六。為攝凈土。下有十六是其第七。重攝眾生。
第一愿國無惡道(以下四十八愿標(biāo)目會刻經(jīng)疏時增添)
設(shè)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第二愿不更惡道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fù)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第三愿身真金色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第四愿形色相同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第五愿宿命智通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第六愿天眼普見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七愿天耳普聞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第八愿他心悉知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第九愿神足無礙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愿不貪計身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第十一愿住定證滅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疏]就初段中。初有兩愿。愿生無苦。后之九愿。愿生得樂。無苦中。初一愿愿其自國無苦。設(shè)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不取正覺。不取正覺者。諸愿不滿。終不成佛。假設(shè)所愿不滿得成。誓終可不取。是故說言。設(shè)我得佛。國有地獄畜生餓鬼。不取正覺。余亦如是。言地獄者。地下牢獄。是其苦處。故云地獄。言餓鬼者。饑渴名餓。恐怯多畏。故名為鬼。言畜生者。此乃從生畜養(yǎng)為名。一切世人或為敢食;驗轵(qū)使。畜養(yǎng)此生。故云畜生。后之一愿。愿己國中所有眾生命終。不向他國受苦。此之兩愿。愿生無苦。后九愿生得樂之中。初之兩愿。愿生身樂。后之七愿。愿生心樂。心中五通各別為一。漏盡分二。故有七愿。
第十二愿光明無量
設(shè)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愿壽命無量
設(shè)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疏]第二段中。明攝法身。文相易知。
第十四愿聲聞無數(shù)
設(shè)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shù)者。不取正覺。
第十五愿隨愿修短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六愿不聞惡名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疏]第三段中。明攝眾生。文相易知。
第十七諸佛稱嘆
設(shè)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疏]第四段中。明攝法身。文相易知。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愿臨終接引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愿欲生果遂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一愿三十二相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二愿一生補處
設(shè)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愿。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yǎng)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F(xiàn)前修習(xí)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三愿供養(yǎng)諸佛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yǎng)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shù)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四愿供具隨意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xiàn)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yǎng)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五愿演說妙智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六愿那羅延身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七愿一切嚴(yán)凈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yán)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shù)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八愿道樹高顯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九愿誦經(jīng)得慧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jīng)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愿慧辯無限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疏]第五段中。初三愿。攝他國眾生。次一愿。攝自國眾生。次一還攝他國眾生。后八還攝自國眾生。
第三十一愿照見十方
設(shè)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二愿寶香妙嚴(yán)
設(shè)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yán)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wù)摺=孕薹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疏]第六段中。明攝凈土。文顯可知。
第三十三愿蒙光柔軟
設(shè)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四愿聞名得忍
設(shè)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愿脫離女身
設(shè)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fā)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后。復(fù)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六愿常修梵行
設(shè)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七愿天人致敬
設(shè)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鬃鞫Y。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八愿衣服隨念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yīng)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九愿樂如漏盡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愿樹中現(xiàn)剎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yán)凈佛土。應(yīng)時如愿。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一愿諸根無缺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二愿清凈解脫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fā)意頃。供養(yǎng)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三愿聞名得福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后。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愿修行具德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五愿普等三昧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六愿隨類聞法
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七愿聞名不退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轉(zhuǎn)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八愿得三法忍
設(shè)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zhuǎn)者。不取正覺。
[疏]第七段中。初五攝取他國眾生。三攝取自國眾生。次五還攝他國眾生。次一還攝自國眾生。后二復(fù)攝他國眾生。
此第三竟。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愿已。以偈頌曰。
自下第四約前所愿立誓自要。于中合有十一偈文。前之十偈。立誓自要。后一請證。就前十中。初三自要。后七順求。
我建超世愿 必至無上道 斯愿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我于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 誓不成等覺
[疏]前自要中。初偈約佛自德自要。前所發(fā)中。求法身愿。求凈土愿。名超世愿。興心名建。得果決定。故云必至無上道矣。此言順舉。斯愿不滿誓不成者。是自要也。后二約就化德自要。于中初偈舉佛法施化益自要。后偈舉佛名聞普周化德自要。靡猶無也。我成佛時名聞十方。有人究竟于我名字無所聞?wù)。不取正覺。
我建超世愿 必至無上道 斯愿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我于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 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 凈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尊 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 普照無際土 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 滅此昏盲闇 閉塞諸惡道 通達(dá)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 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暉 天光隱不現(xiàn)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常于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供養(yǎng)一切佛 具足眾德本 愿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量智 通達(dá)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勝尊
[疏]就順求中。初偈是略。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舉己善因。下用求果。求無上道。求佛自德。為天人師。求利他德。余六偈廣。于中初有五偈半文。廣舉佛德。末后半偈。發(fā)愿求同。前舉德中。初有兩偈。舉佛化德。次有一偈。舉佛自德。次有一偈。復(fù)舉化德。后一偈半。重舉自德。就初兩偈化德中。神力演光照無際土。身業(yè)化也。消除已下?跇I(yè)化也。消除三垢。濟度厄難。小乘法教;瘮嗳。名除三垢。開彼慧眼滅昏盲闇。大乘法化。閉塞惡道通善趣門。人天法化。功祚一偈。舉佛自德。功祚成滿。是佛德滿洪。功果福祚。皆悉成滿。威曜朗等。是佛德用。且舉光用。余略不論。威曜十方。光之廣也。日月戢輝天光不現(xiàn)。光之勝也佛光映弊。日月攝光。不能外照。名戢重輝。為眾一偈。重舉化德。文顯可知。后一偈半。重明自德。初偈明佛因成得果。供一切佛具眾德本。福因成也。愿慧悉滿。智因成也。為三界雄。明因得果。下有半偈。彰用自在。佛無礙智。達(dá)無不照。上來一段。廣舉佛德。愿我功慧等此勝等。發(fā)愿求同。功是福因;凼侵且颉T肝乙源烁V侵。等佛如來最勝之尊。上來十偈。立誓自要。
斯愿若克果 大千應(yīng)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dāng)雨珍妙華
[疏]斯愿一偈。請證要瑞。若定克果。大千應(yīng)動?沼昝钊A。
佛謂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yīng)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罩匈澭。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疏]第五如要相現(xiàn)。法藏說已。應(yīng)時地動。應(yīng)前所要。雨華散上。應(yīng)后所要。自然已下。出聲記嘆。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愿。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疏]第六總以結(jié)嘆。初先結(jié)之。超出下嘆。
上來明愿。
下次明行。于中有二。一明修具。二隨生下。明報殊勝。前中復(fù)二。一修凈土行。二從不生欲覺已下。修法身行。
阿難。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fā)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qū)V厩f嚴(yán)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疏]修土行中。時彼比丘于其佛所大眾之中發(fā)此弘誓建此愿已。牒前起后。牒前愿心。起于后行。龍神夜叉乾闥婆等。是其八部。發(fā)此弘誓。牒前所發(fā)四十八愿而起于后。建斯愿已。牒前我建超世愿等而起于后。下明起行。一向?qū)V厩f嚴(yán)妙土?偯髌鹦小K薹鹣。別明起行。別中先舉凈土之果。于不可下。對之修因。前舉果中。所修佛國恢廓廣大。明土廣也。超勝獨妙。明土勝也。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明土常也。修因可知。
法身行中。初別。后總。別中有四。一離煩惱。二勇猛下。明修善法。三遠(yuǎn)離下。明離惡業(yè)。四棄國下。重明修善。
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者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
[疏]離煩惱中。初就自行明離煩惱。無有虛下。就利他行明離煩惱。前自行中。文曲有四。第一明離煩惱因緣。二忍力下。明修對治。三無染下。離煩惱體。四三昧下。復(fù)明修治。就初段中。先離惑因。不著色等。明離惑緣。前離因中。不生欲覺嗔覺害覺。正明所離。覺有八種。如地持說。一是欲覺。思財思色。二是嗔覺。亦名恚覺。思欲嗔他。三者害覺。亦名惱覺。于他人所念欲加害。四親覺。追憶親緣。五國土覺。念世安危。六不死覺。謂身不死。廣集資生。七族姓覺。念氏族高下。八輕誣覺。念淩他人。此八種中。初三過重。為是偏舉。不起欲想嗔想。重復(fù)顯之。不起欲想。名離欲覺。不起嗔想。名離嗔覺。不起害想。名離害覺。亦可前言不生三覺。就始彰離。不起欲想嗔想害想。據(jù)終明離。未對境界。預(yù)起邪思。名之為覺。對緣生心。說為三想。此皆離之。不離惑緣。不著色聲香味觸等。此初段竟。次明修治忍力成就不計眾苦。能忍遠(yuǎn)緣。故離三覺不起三想。少欲知足。能忍順緣。故離色聲香味觸等。此兩段竟。次離惑體。無染恚癡。染猶貪也。此三段竟。下復(fù)修治。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智慧無礙。觀行勝也。上來四段。合為自利。下就利他明離煩惱。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明離心過。言和顏者。明離身過。愛語先問。明離口過。由無煩惱。故身口意中不起過矣。上來第一明離煩惱。
勇猛精進。志愿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yán)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疏]第二明其修善。于中有三。一起愿心。二恭敬下。依愿起行。三住空下。行成入證。初起愿中。勇猛精進志愿無倦求清白法。自利愿也;堇荷@敢病5诙兄。先明自利。后明利他。前自利中。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攝行方便。恭敬三寶。攝福方便。奉事師長。攝智方便。以大嚴(yán)等。彰行成就。以大嚴(yán)者。謂以福智二種莊嚴(yán)而自嚴(yán)也。具眾行者。隨別以分。謂具檀等一切行也。下明利他。以行教他。故令眾生功德成就。第三證中。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諸法非有。人法無性。名之為空。假人假法。相亦不有。名為無相。于此二中。無有希求愿樂之心。名為無愿。又離妄想。亦名無愿。于此三中。無果可為。名為無作。故維摩云。雖行無作而現(xiàn)受身。故知無作約果以論。于前三中。無因可生。名云無起。故維摩云。雖行無起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然諸經(jīng)中說理不定;蛘f一空。如大品中所說獨空。辨一不多。故名為獨。或說二種。謂二無我。或說三種?諢o相無愿;蛘f四種。如維摩說。謂空無作無相無起。又大品說。有法空。無法空。自法空;ǹ。亦是四種。別章廣釋;蛘f五種。如此中說?諢o相無愿無作無起。備如向釋;蛘f七空。如大品說。或說九空。如毗曇說;蛘f十一。如涅槃?wù)f;蛘f十四。如大品說。或說十八。如大品說。 或說二十五空。如涅槃?wù)f。廣則無量。今據(jù)一門。且說五種。于此理法證會名為觀法如化。證法非無。此第二竟。
遠(yuǎn)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xí)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疏]第三明離惡業(yè)。于中初先明其離過。修習(xí)善下。彰其攝治。前離過中。遠(yuǎn)離粗言。明離口惡。遠(yuǎn)離自害害他俱害。明離身惡。下攝治中。修習(xí)善語。治前口惡。自利利人。人我俱利。治前身惡。此第三竟。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密。教人令行。
[疏]第四重明修善。于中初先明其自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明其所舍。自行六度。彰其所修。下明利他。以前六度教人令行。
上來四段。別明身因。
無央數(shù)劫積功累德。
總以結(jié)之。上來第一明修具。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yīng)。教化安立無數(shù)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驗殚L者居士豪姓尊貴;驗閯x利國君轉(zhuǎn)輪圣帝;驗榱熘髂酥凌笸酢3R运氖鹿B(yǎng)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跉庀銤嵢鐑(yōu)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yán)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疏]第二彰報殊勝。于中有二。一對上所修凈土之因。明得報勝。即勝依果。二或為長者居士已下。對上所修法身之因。明得報勝。得勝正果。前中初言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yīng)。自得勝財。在猶任也。教化安立住于正道。以財攝他令歸正法。后中初明功德之果。次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明智慧果。功德果中。先別。后結(jié)。別中有四。一身報尊上。二常以四事供養(yǎng)已下。依身起行。三口氣下。身報微妙。于中三句。文相可知。四手出下。依身起行用。手出供具供養(yǎng)諸佛。上來別竟。如是之等超諸天人。總以結(jié)嘆。慧果可知。
上明所行。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三終
- 上一篇: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下)
- 下一篇:無量壽經(jīng)起信論(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凈宗十三祖的成立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六)
- 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五)
- 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四)
- 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三)
- 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二)
- 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一)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六)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五)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四)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三)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二)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一)
- 兩卷無量壽經(jīng)宗要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yán)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下)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yán)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yán)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jì)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rèn)果不認(rèn)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zhǔn)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jì)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jì)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