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下)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四

  自下第二明其所成。謂成法身凈土之果。然此所成。遂前四十八之大愿。應(yīng)別對之。文顯可知。文中有二。一略明所成。二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已下。廣明所成。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xiàn)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F(xiàn)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jīng)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掷獣缡帯2豢上迾O。悉相雜廁。轉(zhuǎn)相間人。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凈莊嚴(yán)。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diào)適。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yè)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yè)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yè)之地。故能爾耳。阿難白佛。我不疑比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疏]略中有四。第一阿難就身為問成佛已未。如來具答。二其佛界下。約之明土。三又問下。阿難重復(fù)就身為問成來久近。如來具答。四其國自然七寶已下。約之明土。就初段中。阿難先問法藏比丘為已成佛。為未為現(xiàn)。此約三世時別以問。佛答可知。第二段中。直列彼佛國土名號。未辨其相。第三段中。先問后答。文顯可知。第四段中。先明所有。又其國土無須彌下。彰其所無。明所有中。自然寶成。明其體相。恢廓曠蕩。明其量相。悉相雜等。明莊嚴(yán)相。明所無中。初先正辨。阿難白下。問答重顯。前正辨中。初無山等。次無四趣。后無四時春秋等別。后重顯中。文別有三。初阿難問。若無須彌。四天王等依何而住。如來反質(zhì)。二阿難正答。如來約之以顯彼事。三阿難彰己為他故問。非自不知。上來略竟。

  就下廣中。文別有四。一明佛身。二即約身明其從眾。三明國土。四即約土明其人民。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蛘瞻俜鹗澜纭;蚯Х鹗澜纭H∫灾。乃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fù)如是;蛴蟹鸸庹沼谄叱;蛘找挥裳。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zhuǎn)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fù)苦惱。壽終之后。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嘆譽(yù)。亦復(fù)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愿。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之眾所共嘆譽(yù)、稱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佛語阿難。又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yuǎn)之?dāng)?shù)。不能窮盡。知其限極。

  [疏]就初段中。應(yīng)先解釋三佛之義。然后釋文。義如別章。文中初先明佛光相。后顯壽命。前明光中。奇嘆以顯。先別。后結(jié)。別中有四。一釋迦自嘆。二其有眾生遇斯光下。明諸眾生見聞利益。三無量壽光顯赫已下。諸圣共嘆。四若有眾生聞其光中下。重明眾生見聞獲益。初中有三。一辨勝過劣。無量壽佛光明第一。二諸佛光明所不及下。舉劣顯勝。佛光實等。隨化故爾。三是故下。嘆顯勝。有十二句。初無量光。無邊。無礙。此之三種。當(dāng)相以嘆。無量。多也。無邊。廣也。無礙。自在也。無對。炎王。此之兩種。寄顯勝。他光不敵。名無對光。此光勝余。名炎王光。清凈。歡喜。智慧。不斷。此之四種。當(dāng)相以嘆。離垢稱凈。能令見者心悅。名喜。于法善照。名智慧光。常照不絕。名不斷光。難思。無稱。超日月光。此之三種。寄對顯勝。過世心想。故曰難思。過世言相。名無稱光。過世色相。名超日月。上來第一釋迦自嘆。自下第二見聞獲益。初有遇者三垢消滅。明除障益。此名三毒為三垢耳。身意暖等。明生善益。若在三下。明滅苦益。壽終后下。明得樂益。第三共嘆。文顯可知。第四重明獲益之中。初明稱說隨意往生。次為諸圣咸共嘆譽(yù)。后明得佛一切共嘆。上來別嘆。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已下?傄越Y(jié)嘆。上來明光。下明佛壽。文顯可知。上來第一明其佛身。

  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fù)如是。韭算數(shù)譬喻所能知也。又聲聞菩薩其數(shù)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dá)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shù)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shù)。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dāng)?shù)。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為多。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歷算數(shù)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阿難。如目連等。于百干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shù)者獨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疏]第二約身明眾。于中有四。一明其土人壽長遠(yuǎn)。如無量壽。二又聲聞下。明其眾多。三神智洞下。彰其德勝。四重顯眾多。且就初會顯其多相。余不可論。初會聲聞不可稱計。菩薩亦然。當(dāng)不辨多相。就目連不知以顯。于中初明目連不知。如大海下。借事顯之。佛先立喻反問阿難。次阿難答。下佛約之。彰顯目連所知多少。

  自下第三明其國土。是中應(yīng)先解凈土義然后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泛論。有三莊嚴(yán)。一事莊嚴(yán)。色香味等五欲精上。二法莊嚴(yán)。純論妙法。三人莊嚴(yán)。勝善眾生居住其中。今此所明國土勝中。有事莊嚴(yán)及法莊嚴(yán)。下第四段人民殊勝。是人莊嚴(yán)。然彼土中莊嚴(yán)妙事。不可具辨。今此文中略舉四事。一明寶樹。二明伎樂。三明講堂宮殿等事。四明寶池。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黎樹、珊瑚樹、瑪瑙樹、硨磲之樹;蛴卸䦟殹三寶。乃至七寶。轉(zhuǎn)共合成;蛴薪饦。銀葉華果;蛴秀y樹。金葉華果;蛄鹆洹2@铻槿~。華果亦然;蛩珮。琉璃為葉。華果亦然;蛏汉鳂洹,旇槿~。華果亦然;颥旇。琉璃為菜。華果亦然。或硨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硨磲為實;蛴袑殬。白銀為本。琉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旇槿~。硨磲為華。紫金為實;蛴袑殬。琉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硨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蛴袑殬洹K珵楸。珊瑚為莖,旇橹、硨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琉璃為實;蛴袑殬。珊瑚為本,旇榍o。硨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華。水精為實;蛴袑殬洹,旇楸。硨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實;蛴袑殬洹3岉釣楸。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zhǔn)。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dāng)。紫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fēng)時發(fā)出五音聲。微妙官商自然相和。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yán)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wǎng)。羅覆其上。一切莊嚴(yán)。隨應(yīng)而現(xiàn)。微風(fēng)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偏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zhuǎn)。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zhuǎn)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比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滿足愿故。明了愿故。堅固愿故。究竟愿故。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zhuǎn)輪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zhuǎn)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疏]樹中初先泛明諸樹。第二別明道場之樹。三總就之校量顯勝。前泛明中。先列其樹。后明出聲。就列樹中。其國寶樹周滿世界?傄詷(biāo)舉。金銀樹等。明純寶樹;蚨䦟毾。明雜寶樹。所出聲中出五音者。所謂宮商角徵羽等五種音也。第二所明道場樹中。先明樹相。次明出聲。下明眾生見聞獲益。前明樹中。先明量相。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明其體相。以月光等。明莊嚴(yán)相。出聲可知。就明見聞獲益之中。初明六根見聞覺知悉得利益。下明得忍差別不同。彼國天人皆得三忍?傄詷(biāo)舉;坌陌卜。名之為忍。忍隨淺深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舍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下明眾生得忍所由。皆無量壽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xiàn)在威力。故獲三忍。本愿力等。由其過去本愿之力。故獲三忍。本愿是總。余四是別。滿足愿者。愿心圓備。明了愿者。求心顯著。堅固愿者。緣不能壞。究竟愿者。終成不退。以此愿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前明諸樹。次別明其道場之樹。下通就之格量顯勝。偏顯樹中音聲勝矣。文顯可知。上來明樹。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疏]第二明其伎樂。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傄詷(biāo)舉。又其樂聲無非法等。顯其聲妙。十方界等。彰其聲勝。勝十方界一切音聲。

  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yán)。自然化成。復(fù)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luò)。覆蓋其上。

  [疏]第三明其講堂宮殿等事。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成。明其體相。復(fù)真珠等。明莊嚴(yán)相。

  內(nèi)外左右。有諸浴池;蚴裳;蚨D酥涟偾в裳。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凈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蚨䦟毴龑殹D酥疗邔。轉(zhuǎn)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yōu)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fù)。水輒還復(fù)。調(diào)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凈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徹瀾回流。轉(zhuǎn)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yáng)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yīng)。莫不聞?wù)。或聞佛聲;蚵劮;蚵勆暋⒒蚣澎o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蚴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凈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謂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涂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疏]第四明其池相。于中初先辨其池相。后明出聲。辨池相中。文曲有四。一明量相。彼國諸池;蚴裳6。乃至縱廣百千由旬。二明水相。具八功德。清。不臭。輕。冷。濡。美。飲時調(diào)適。飲已無患。是其八也。清凈。色入。不臭。香入。軟。冷。及濡。此五觸入。美。是味入。飲時調(diào)適。飲已無患。此二法入。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為功。水家之德。故名為德。文中初信八功德水湛然盈滿。總以樹舉。言清凈者。八中凈也。言香潔者。八中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三黃金下。明諸寶等莊嚴(yán)之相。四彼菩薩聲聞入下。彰其資用無礙之相。于中五句。一淺深無礙。二冷暖得中。三釋神除垢。四凈無瑕穢。五回流相。注遲疾得所。上來明池。下明出聲。于中有四。初演無量自然妙聲。正明出聲。二隨所應(yīng)下。善應(yīng)物種種果聞。于中初總。次別。后結(jié)。三隨順清凈離欲已下。明能起善。隨順清凈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順涅槃也。隨順三寶力無畏等。順菩提也。此前順果。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隨順其因。四無三途下。明能生樂。無三途等。明無苦也。但有自等。明有樂也。是故已下。結(jié)嘆顯勝。

  上來四段。合為第三明其國土。

  自下第四辨其人民。于中有四。一明他方新往生者正報微妙。二所處宮下。依報殊勝。三其諸聞薩已下。明舊住者正報微妙。四其諸天人衣服以下。依報殊勝。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凈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

  [疏]初中具足清凈色身。明身勝也。諸妙音聲。明口勝也。神通功德。明意勝也。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yán)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fù)現(xiàn)。彼佛國土。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次于無為泥洹之道。

  [疏]第二段中。所處宮殿衣服等事猶第六天。資具勝也。若欲食等。資用勝也。且就食論。彼佛國土清凈安等?倗@顯勝。次于無為泥洹之道。泥洹。涅槃。本是一名。傳之音異。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dá)。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丑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嗌砭鄯e。為之憂惱。于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jì)。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yīng)。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余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zhuǎn)輪圣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zhuǎn)輪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fù)丑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shè)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疏]第三舊住眾生勝中。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dá)。明其德勝。咸同一下。彰其身勝。于中初言咸同一類無有異狀。但順余方故有天人名。明身齊等。顏貌端下。明身殊勝。顏貌端正超世希有。當(dāng)相辨勝。佛告已下。校量顯勝。校中有五。一將貧人比粟散。王二將粟散王比轉(zhuǎn)輪王。三將輪王比忉利王 。四將忉利王比他化王。五將他化自在天王。比無量壽一切天人。畢竟不及。初校量中。文曲有三。一佛將貧人對粟散王。反問阿難。二阿難正答。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正明貧人不及帝王。所以然者下。明彼貧人不及所由。由其先世無善故爾。文顯可知。所以世間帝王已下。釋彼帝王勝過所以。以其宿世修善故爾。文亦可知。三如來述可。余四校量。文顯易解。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蛞粚毝䦟殹D酥翢o量眾寶。隨意所欲。應(yīng)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無量寶網(wǎng)。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yán)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yán)麗。自然德風(fēng)。徐起微動。其風(fēng)調(diào)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wǎng)。及眾寶樹。演發(fā)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wù)摺m勞垢習(xí)。自然不起。風(fēng)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又風(fēng)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fù)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凈無遺。隨其時節(jié)。風(fēng)吹散華。如是六反。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

  [疏]第四重明以報勝中。初明其國一切衣服飲食等事與身相稱;蛞粚毾。就別顯勝。于中有五。一明諸寶隨心現(xiàn)前。二寶衣布地。三寶網(wǎng)羅覆。四自然下。德風(fēng)吹鼓。五又眾下。寶華充滿。第四風(fēng)中。自然微風(fēng)徐起微動?傄詷渑e。下別顯之。別中有四。一風(fēng)體調(diào)和遲疾得所。二吹網(wǎng)動樹發(fā)微妙聲。三觸身生樂。四吹散眾華遍滿其國。第五華中。句別有四。一明寶華周遍世界。二明諸華各具多葉。三明諸華各出多光。四一一華中出三十下。明諸華中各出多佛。于中復(fù)四。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出三十六百千億光。第二明前一一華中各出多佛。出三十六百千億佛。第三明前一一諸佛各放多光。第四明前一一諸佛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于中初先明其所說。如是諸佛各各已下。彰說利益。

  自下第三明其所攝。攝取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以法化益。然下所攝。遂上所發(fā)四十八愿。一一別對。相顯可知。文中有四。一攝下人同生彼國。二無量壽佛威德無極下。攝取上人同往彼國。三彼國菩薩皆當(dāng)究竟一生已下。重攝下人同生彼國。四彌勒白佛于此世界幾許菩薩生彼已下。重攝上人同生彼國。第一第三有何差別。前初段中具辨生業(yè)教修往生。第三段中舉得舉失勸人往生。義有此別。故須分別。第二第四有何差別。前第二中攝人同往。第四段中攝人同生。有斯不同。故須別說。攝取下人。正明所益。攝取上人。顯彼土勝。增人慕求。

  初中有三。一彰生彼住正定聚。令人慕求。二十方佛皆共贊下。舉聞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三佛告阿難下。正辨生業(yè)。教修往生。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疏]初中其有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正明所攝。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論說不同。若依毗曇。外凡常沒。名為邪定。五停心觀?倓e念處。軟頂二心。名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堅固不退。名為正定。若依成實。外凡常沒。名為邪定。聞思二慧。行有退轉(zhuǎn)。說為有退。五停心觀。名為聞慧?倓e念處。名為思慧。軟頂已上。說名修慧,F(xiàn)見法空。永不退轉(zhuǎn)。悉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前。名為邪定。善趣位中。數(shù)進(jìn)數(shù)退。說為不定。習(xí)種已去。位分不退。說為正定。莫問大乘小乘眾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釋。彼無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疏]第二段中。初明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贊嘆無量壽佛。次明眾生聞名信心回向發(fā)愿皆得往生。下彰分者。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余皆得生。言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違福田。故名為逆。前二皆恩。后之三種。違于福田。立邪毀正。名為謗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問曰。于彼觀經(jīng)之中。就說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經(jīng)中言不得生。此言何論。釋有兩義。一約人分別。人有二種。一者久發(fā)大乘心人。遇緣造逆。如阇王等。此雖造逆。必有重悔。發(fā)心求出。能滅重罪。為是得生。觀經(jīng)據(jù)此。二者先來不發(fā)大心,F(xiàn)造逆罪。多無重悔。不能決定發(fā)菩提心。為是不生。此經(jīng)據(jù)此。二約行分別。行有定散。有人雖復(fù)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觀善根。深觀佛德。除滅重罪。則得往生。觀經(jīng)據(jù)此。若人造逆。不能修習(xí)觀佛三昧。雖作余善。不能滅罪。故不往生。此經(jīng)據(jù)此。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

  [疏]第三正辨生業(yè)。教修往生。于中初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傄詷(biāo)舉。如觀經(jīng)中。粗分為三。細(xì)分為九。粗分三者。謂上中下。大乘人中。習(xí)種已上。名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以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為下品。細(xì)分九者。前上品中。細(xì)分為三。所謂上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為上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初二三地。名為上中。生彼國已。過一小劫得無生忍。彼國日長。故一小劫得無生忍。若于此界。經(jīng)無量劫方得無生忍。種性解行。名為上下。生彼國已。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于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國時日長遠(yuǎn)。故經(jīng)三小劫得到初地。若于此界。經(jīng)無量劫。

  (此處判位太高。與攝下人之意不符?加^經(jīng)上品文內(nèi)。亦是大心凡夫乘愿往生。應(yīng)依圓教十信滿心。生上上品。到時即入初住。如華嚴(yán)經(jīng)一證一切證。所謂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方合此經(jīng)微妙之旨。疏主依漸教判作地上生品?种潞人生疑。以為凡夫無分。故略辨之。)

  中品之人。亦分為三。所謂中上。中中。中下。見道已上。名為中上。生彼即得羅漢果故。內(nèi)凡之人。名為中中。生彼即得須陀洹故。暖等四心。名為內(nèi)凡。外凡持戒。名為中下。生彼國已。經(jīng)一小劫得羅漢故。下品人中。亦分為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彼約作罪輕重以分。不隨位分。彼中九品。今合為三。上品三人。合為上輩。中品三人。合為中輩。下品三人。合為下輩。然此三輩。人位雖殊。至欲往生。齊須發(fā)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叵虬l(fā)愿。方得往生。故此論之。問曰。天親作往生偈。女人根缺及二乘種。皆不得生。觀經(jīng)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釋言。彼說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彼國中受報時說。彼無女人及根缺故。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小乘眾生先雖習(xí)小。臨欲去時。要發(fā)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問曰。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釋言。由其本習(xí)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xué)觀察苦無常等。至彼聞?wù)f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以本乘終發(fā)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上來總舉。下別顯之。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F(xiàn)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zhuǎn)。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yī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國。

  [疏]就上輩中。初舉。次辨。后總法嘆。辨中有三。第一明其怕修行因。二此等下。同成往生。三住不退下生彼得益。初修因中。句別有五。一舍俗出家。二發(fā)菩提心。三一向?qū)D顭o量壽佛。四修諸功德。五用前諸善愿生彼國。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即隨已下。此往生彼。就得益中。住不退轉(zhuǎn)。位分堅固。智慧勇等。成德殊勝。前舉次辨。是故已下。結(jié)嘆修習(xí)。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dā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F(xiàn)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F(xiàn)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zhuǎn)。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疏]就中輩中。初舉。后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后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傄詷(biāo)舉。雖不能行作沙門等。簡異上輩。依如觀經(jīng)。此小乘人。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當(dāng)發(fā)已下。正辨其因。于中四句。一發(fā)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三少修福善。四回向愿生。此人雖復(fù)先學(xué)小乘。正欲往生。必須修習(xí)如此四行。方得往生。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后此生彼。得益可知。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dā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qū)R。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疏]就下輩中。初舉。后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后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國。總以標(biāo)舉。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簡異中輩。如觀經(jīng)中。舉罪以別。今此略無。當(dāng)發(fā)已下。正辨其因。于中四名。一發(fā)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乃至十念愿生其國。三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四至誠心。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愿生彼國。亦得往生。就往生中。明于夢中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得益可知。

  上來第一明攝下人。

  自下第二明攝上人同往生彼國。舉此為顯彌陀國勝。增前下人求生心矣。于中初先長行略辨。后偈廣論。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于彼東方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shù)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yǎng)。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jīng)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fù)如是。

  [疏]前長行中。文別有二。一諸佛共嘆。二于東方下。菩薩共往生。后偈中別頌。宜審記知。前佛嘆中。初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釋迦自嘆。十方界下。余佛共嘆。此下別頌。亦須記知。下同往中。先列東方。后類余方。列東方中。于彼東方恒沙佛國無數(shù)菩薩。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是其始也。恭敬供養(yǎng)。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是其次也。聽受經(jīng)法。宣布道化。是其終也。東方既然。余方亦爾。此初中后。下偈別頌。亦須記知。下偈頌之。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世尊頌曰。經(jīng)家序列。下正頌之。有三十偈。初十五偈。頌上后段菩薩共往。后十五頌。頌上初段諸佛同嘆。

  前十五中。初有兩偈。頌前同往。次有五偈。頌前文中恭敬供養(yǎng)。下有八偈。頌前聽法宣布道化。

  東方諸佛國 其數(shù)如恒沙 彼土諸菩薩 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fù)然 彼土菩薩眾 往覲無量覺

  [疏]前兩偈中。初偈頌前東方同往。后偈頌上余方共往。至彼禮敬無量壽佛。是故名觀無量覺矣。

  一切諸菩薩 各赍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yǎng)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 暢發(fā)和雅音 歌嘆最勝尊 供養(yǎng)無量覺

  究達(dá)神通慧 游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云 恭敬繞三匝 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yán)凈土 微妙難思議 因發(fā)無量心 愿我國亦然

  [疏]次五偈中。前之四偈。見佛供養(yǎng)。后之一偈。見土愿求。前四偈中。初之兩偈。外事供養(yǎng)。后之兩偈。內(nèi)事供養(yǎng)。前外事中。各赍妙華。供養(yǎng)也。寶者。寶供。香者。香供。無價衣者。以衣供養(yǎng)。奏天樂等。伎樂供養(yǎng)。伎樂音中。歌嘆佛德。后內(nèi)事中。初一偈半。口嘆供養(yǎng)。后之半偈。身敬供養(yǎng)。就口嘆中。前之一偈。嘆佛自德。后之半偈。嘆佛利他。嘆自德中。究達(dá)通慧游入深法。嘆佛智通二種德也。智是通本。通是智用。是二相須。故并嘆之。通慧究滿。究竟名究。洞達(dá)名達(dá)。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復(fù)明其游入深法。倚觀曰游。窮本稱入。證入法界緣起通門。能現(xiàn)勝通。證入法界緣起智門。能起勝慧。具功德藏。妙智無等。嘆佛福智二種行也。福是慧資;凼歉(dǎo)。是二相須。故并嘆之。福行圓備。名具功德。慧行殊勝。名智無等。偷謂匹倫。役伴之謂佛無倫匹。名無等倫。下利他中。慧日朗世;松恰;勰荛_曉。照世如日。教人生解。名朗世間。消除生死;穗x障。生死覆障。從喻名云。身敬可知。上來四偈。見佛供養(yǎng)。下之一偈。見土愿求。文顯可知。

  應(yīng)時無量尊 動容發(fā)欣笑 口出無數(shù)光 遍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 三匝從頂入 一切天人眾 踴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 整服稽首問 白佛何緣笑 唯然愿說意

  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 當(dāng)授菩薩記 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嚴(yán)凈土 受決當(dāng)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愿 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 究竟菩薩道 其諸功德本 受決當(dāng)作佛

  通達(dá)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惠求凈佛土 必成如是剎

  [疏]此八偈中。頌上聽法宣布道化。就此文中。初之兩偈。彌陀如來現(xiàn)相發(fā)起。次有一偈。觀音怪問。后之五偈。彼佛具答。梵聲猶雷。八音暢妙。答聲妙也。八種梵音。如彼梵摩喻經(jīng)中說。一最妙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diào)和聲。大小得中。四柔軟聲。其聲柔軟。五不誤聲。言無錯失。六不女聲。其聲雄朗。七尊慧聲。言有威肅。如世尊重有慧人聲。八深遠(yuǎn)聲。其聲深遠(yuǎn)猶如雷震。以此妙音酬答觀音。當(dāng)受菩薩記。今說仁諦聽。敕聽許說。授記之言。義如上解。今當(dāng)說此。仁等諦聽。自下四偈。正明所說。于中初偈。舉彼愿心。記必成佛。第二一偈。舉彼智愿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滿足諸愿。是舉愿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第三一偈。舉彼智行。記必成佛。知法如電。舉彼智也。究菩薩道。具諸德本。舉彼行也。受決作佛。記成佛也。第四一偈。舉彼智愿。記必得土。通達(dá)法性一切空無。是舉智也。前覺一切如夢幻等。是世諦智。此通法性一切空無。是真諦智。專求凈土。是舉愿也。必成是剎。記得土也。

  下十五偈。頌上文中諸佛共嘆。初有五偈。頌前十方諸佛共嘆。后之十偈。頌前文中釋迦自嘆。

  諸佛告菩薩 今覲安養(yǎng)佛 聞法樂受行 疾得清凈處

  至彼嚴(yán)凈國 便速得神通 必于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愿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白致不退轉(zhuǎn)

  菩薩興至愿 愿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名顯滿十方

  奉事億如來 飛化遍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yǎng)國

  [疏]前五偈中。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yǎng)國。正勸令往。聞法受行。明往所作。疾得以下。明作利益。疾得凈處。明前聞法受行之益。自于當(dāng)來得妙凈土。名得凈處。下之四偈。彰前往覲安養(yǎng)之益。益有五種。第一往彼得神通益初半偈是。第二往彼得授記益。次半偈是。前明彼佛授菩薩記。即其事也。第三往彼得不退益。次一偈是。前言生彼住正定聚。即其事也。第四往彼起愿之益。次一偈是。菩薩興愿。是總舉也。下別嘆之。別中愿己國無異者。求凈土愿。愿己得土同彌陀佛。名國無異。普度一切;娚浮C@十方。求佛身愿。愿得佛時名達(dá)十方。第五往彼廣供多佛起行之益。后一偈是。

  自下十偈。釋迦自嘆。令人同往。于中三分。初有三偈。舉經(jīng)難聞。歡喜修行。次有四偈。嘆彌陀佛授菩薩記。即佛智德殊勝。令人歸趣。后之三偈。以理教勸。

  若人無善心 不得聞此經(jīng) 清凈有戒者 乃獲聞?wù)?/p>

  曾更見世尊 則能信此事 謙敬聞奉行 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比法 宿世見諸佛 樂聽如是教

  [疏]前三偈中。初有半偈。舉無善人不聞此經(jīng)。彰經(jīng)深重。次有偈半。舉有善人方乃得聞。顯經(jīng)微妙。于中先明有善之人。方聞此經(jīng)。曾更見下。明見佛者。方乃信敬歡喜奉行。次有半偈。舉有惡人不信此法。彰經(jīng)深重。下之半偈。舉有善者樂聞是教。顯經(jīng)微妙。舉惡不聞。令人舍遠(yuǎn)。舉善得聞。使人慕修。又此文中。彰經(jīng)深重。去人輕謗。顯經(jīng)微妙。生人信敬。

  聲聞或菩薩 莫能究圣心 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dǎo)人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凈慧如本空 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 盡壽猶不知 佛慧無邊際 如是致清凈

  [疏]此之四偈。嘆彌陀佛智德殊勝。令人歸趣。于中初有七句之文。明諸聲聞菩薩不測。初法。次喻。后合可知。次有一句。明佛獨了。次有六句。明一切人悉得圣道。共思不知。假使一切。人之多也。具皆得道。行德勝也。凈慧達(dá)本?战馍钜。億劫思佛。觀之久也。窮力講說。言之極也。雖復(fù)如此。盡壽不知。下有半偈。結(jié)嘆顯勝。佛慧無邊。嘆佛智廣。如是致凈。嘆佛德凈。致謂至也。窮至清凈法性涅槃。故難測知。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jìn)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dāng)發(fā)意。

  設(shè)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dāng)成佛道。廣濟(jì)生死流。

  [疏]此之三偈。以理教勸。于中初偈。舉彼三難。勸人勤求。壽命難得。是初難也。佛世難值。第二難也。有信慧難。第三難也。此三難。今已得之。故聞此經(jīng)。應(yīng)當(dāng)勤求。次第二偈。舉彼見聞。能獲大益。勸人發(fā)心。聞不忘得。彌陀佛所聞法不忘。言見敬者。見彌陀佛心生重敬。得大慶者。明前聞法見佛恭敬。得善利也。得善可喜。名得大慶。則我善友。為佛攝也。行順釋迦。名我善友。是故當(dāng)發(fā)。結(jié)勸發(fā)心。末后一偈。教令定去。設(shè)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決意定去。會當(dāng)成佛。廣濟(jì)生死。明去所為。會當(dāng)成佛。求自利果。廣濟(jì)生死。求利他果。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四終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五

  自下第三重攝下人同生彼國。于中有三。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妙之事。令人愿求。二從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穢惡充滿。使人厭舍。三從廣禮無量壽下。就彌陀國辨得彰失。令人修舍。

  初中有二。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樂之事。二佛告彌勒諸天人下。勸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國壽命長遠(yuǎn)。二彰彼眾光明殊妙。三彰彼眾身相具足。四彰彼眾智德殊勝。五彰彼生永離惡趣。六彰彼土興供養(yǎng)多。七彰彼生聞法不絕。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dāng)究竟一生補(bǔ)處。除其本愿。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yán)。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疏]就初段中。彰彼菩薩皆當(dāng)究竟一生補(bǔ)處。明壽長遠(yuǎn)。無有中夭。除愿為物余國受身。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zhuǎn)化。生彼佛國。

  [疏]第二段中。初彰彼國諸聲聞人身光一尋。次彰彼國余菩薩光照百由旬。其一由旬。有四十里。照百由旬。合四千里。三明觀音及大勢至。光遍三千大千世界。于中初辨。阿難白佛下。辨其名諱。此二菩薩于此國下。彰此生彼。

  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疏]第三段中。彰彼眾生身相具足。皆悉具于三十二相。如經(jīng)廣辨。

  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疏]第四段中。彰彼眾生智德殊勝。句別有四。一智慧成滿。深入諸法。證會法性。究暢要妙。窮達(dá)教詮。二神通無礙。三諸根明利。四得忍不同。其鈍根者成就二忍。謂音響忍及柔順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祇無生法忍。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xiàn)同彼。如我國也。

  [疏]第五段中。彰彼生者永離惡趣。于中初明彼國生者。乃至成佛。不更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后除為物他方現(xiàn)生。釋迦自說如我國中諸菩薩也。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yǎng)。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shù)無量供養(yǎng)之具。自然化生。應(yīng)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在虛空中;扇A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zhuǎn)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后。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聽受經(jīng)法。歡喜無量。供養(yǎng)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疏]第六段中。彰彼生者能興廣供。于中初明往十方界廣供多佛。次從受法。后明供已未食之頃還歸本國。前中四偈。一彰彼國諸菩薩等。于一食頃。往十方界。遍供諸佛。二隨心下。明諸供具隨心化現(xiàn)。三在虛空下。明于空中化成華蓋。四其諸菩薩下。明諸菩薩共奏天樂歌嘆佛德。僉謂皆也。眾皆喜躍。名僉欣悅。復(fù)供佛已。未食之前還歸本國。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fēng)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fēng)四散。自然供養(yǎng)。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赍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yǎng)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后來往。更相開避。當(dāng)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疏]第七段中。彰彼生者聞法不絕。于中初明說法之時。眾集講堂。如來為說。莫不已下。明說利益。心解得道。即時已下。設(shè)供奉佛。于中初先風(fēng)搖樹音。次吹妙華。后諸天等。持華香樂。供養(yǎng)奉獻(xiàn)。娛樂無極。

  自下第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于中初別。后總結(jié)之。別中有七。一行修離過。二具足下。成德圓備。三等觀三界空無有下。行修具足。四究竟一乘下。成德殊勝。五摧滅嫉下。行修增進(jìn)。六因力下。諸力具足。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通就諸德總嘆顯勝。

  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jìn)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于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diào)伏。無岔恨心。離蓋清凈。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

  [疏]初中先別。后總結(jié)之。別中初言所可講說常宣正等;须x過。于其國下。自行無失。于中初先明攝對治滅煩惱下。明離諸過。前攝治中。明修六度而為對治。初修舍行。舍猶檀矣。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明其離見。無染著心。彰其離愛。除舍此二。名為舍行。次修戒行。去來進(jìn)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明離身過。無所適莫無彼無我。明離意過。于眾生所。無適適之親。無莫莫之疏。名無適莫。無競無訟。明離口過。次修忍行。于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diào)伏。正明能忍。無忿恨等。離于忍障。次修精進(jìn)。求善不息。名無厭怠。諸行齊修。故曰等心。所修勝上。名為勝心。求心殷重。故曰深心。次修禪行。遠(yuǎn)離亂意。故曰定心。下修慧行。得法愛著。名為愛法。此據(jù)終也。聞時甘露樂。名為樂法。此據(jù)次也。求時心喜。名為喜法。此據(jù)始也。上來修治。下明離過。滅諸煩惱。離煩惱也。離惡趣心。除惡業(yè)也。上來別竟。究竟一切菩薩所行。總以結(jié)之。上來第一行修離過。

  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游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dá)。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垩垡娬。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

  [疏]第二成德圓備。具無量德?傄詷渑e。下別顯之。別中初明自利功德。以無礙下。明利他德。前自利中。得深禪定諸通明慧。游德七覺。自分功德。禪謂四禪。定者。所謂四空定等。諸通。六通。明謂三明。宿命。天眼。及漏盡;壑^三慧。聞思修等。言七覺者。念。慧。精進(jìn)。輕安。喜。定。舍。是其七也。修心已下。勝進(jìn)功德。修心佛德。上求佛德。肉眼已下。成就功德無量。且舉五眼之義。廣如別章。此應(yīng)具論。今且釋文。肉眼清徹靡不分了。肉眼勝也。形膚曰肉。凈肉之根能有照矚。目之為眼。于彼國中。報得肉眼徹見無數(shù)世界之事。名為清徹。所見明審。故無不了。斯乃照矚現(xiàn)在色像。名為肉眼。天眼通達(dá)無量無限。天眼勝也。一切禪定。名為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見眾生死此生彼。所見寬多。故曰無量。所見長遠(yuǎn)。故曰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法眼勝也。智慧照法。故名法眼。能見一切眾生根欲性心。并知一切化眾生法。所知窮極。名為究竟。了知三乘道法差別。名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垩蹌僖病U湛諏嵒。見理名眼。能見真空。故名見真。除舍有相。達(dá)到平等無相彼岸。名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佛眼勝也。前四是別。佛眼是總。見境周盡。故云具足。又復(fù)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上來自德。以無礙智為人演說。是利他德。此第二竟。

  等觀三界?諢o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yuǎn)微妙。靡不覆載。

  [疏]第三明修具足。于中兩對自利利他。初對修始。后對修終。從初乃至除滅煩惱。悉是初對也。從如來下。是后對也。前中初言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是其自利。等觀三界空無所有。離生死行。志求佛法。趣菩提行。具諸辨下。明其利他。具諸辨才。明化他德。除滅眾生煩惱之患。明化他益。就后對中。初明自利。其大悲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文別有四。一自分之解。二修諸善下。自分之行。三聞甚深下。勝進(jìn)之解。四常能修下。勝進(jìn)之行。自分解中。從如來生解法如如。是其理解。解由如來教化出生。是故說之從如來生。空同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善知習(xí)等。是其教解。習(xí)善之教。名習(xí)音聲。滅惡之教。名滅音聲。菩薩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由于圣教能善知故。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自分行中。修諸善本。志崇佛道。趣菩提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滅生死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觀空修治。生身煩惱二余俱盡。治成離障。生身苦報。煩惱惑因。此二殘余皆悉滅盡。勝進(jìn)解中。聞甚深法不疑懼者。于深能解。所以不疑。于深能入。為是不懼。勝進(jìn)行中。常能修者。于佛深法行不息也。上來自利。明利他。其大悲者?傄詷(biāo)舉。下別顯之。深遠(yuǎn)微妙。悲心深也。靡不覆載。悲物廣也。此第三竟。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決斷疑網(wǎng);塾尚某觥S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酃饷鲀簟3u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云山。照諸功德等一凈故。猶如大地。凈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凈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fēng)。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于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于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yùn)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云。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于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yōu)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diào)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疏]第四成德殊勝。于中初先明自利德。如大乘下。明利他德。就自德中。初攝善勝。照諸功下。明離過勝。攝善勝中。究竟一乘。菩提德滿。乘是行用。行能運(yùn)通。故名為乘。隨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一義不同。泛解有四。一簡別名一。如來于彼三藏教中。隨化分三。求聲聞?wù)摺檎f四諦。求緣覺者。為說因緣。求大乘者。為說六度。宣說菩薩三阿僧祇。修行有漏六波羅蜜。于最后生一身之中。斷結(jié)成佛。簡別彼三。是以言一。二破別名一。如來隨化宣說三乘。世人定執(zhí)以為真實。破別彼三。是以言一。故經(jīng)說言。唯一是實。余悉非真。猶如化城。非真息處。三會別名一。如來根本分一為三。會之歸本。是以言一。如勝鬘說。四無別名一。就實論實。由來無別。故名為一。于此一乘。窮名究竟。至于彼岸。涅槃果極。此二一對。決斷疑網(wǎng);塾尚某。是其證知。除妄顯真。名斷疑網(wǎng)。真解發(fā)中。名慧心出。于佛教法。該羅無外。是其教知。窮解無余。名該無外。此證與教。共為一對。智慧如海。明慧深廣。三昧如山。彰定高勝;酃饷鲀舫u日月。彰其慧明。清白之法足圓滿。猶如雪山。顯其定凈。此定與慧。復(fù)為一對。上來攝善。下顯離過。照諸功德等一凈者。是其法說。諸德皆凈。名等一凈。下以喻顯。喻別有六。文喻可知。上來自利。下明利他。有十三句。皆約喻顯。猶如大乘載群萌者。名世大車以為大乘。彼諸菩薩利他之德。如世大車。名大乘運(yùn)載群萌出生死知。余皆可知。此第四竟。

  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jìn)。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dǎo)。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游諸神通。

  [疏]第五行修增進(jìn)。于中五對。皆初利他。后明自利。五對何別。前二自分。后三勝進(jìn)。就自分中。初之一對。起修方便。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利他方便。心有嫉忌。不能利他。故須除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后對正修。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常欲廣說志無疲惓。起說心勝。擊法鼓等。所說法勝。言擊法鼓。喻聞慧法。教聲遠(yuǎn)被。名擊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言曜慧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眾生也。修六和敬。正明自利。行成同他。情無乖異。名六和敬。身口意同。是其三和。同戒同施及與同見。化是其六和。此六和同。便相親敬。名六和敬。下勝進(jìn)中。初對修始。第二修次。第三修成。就初對中。常行法施。利他始也。志勇精進(jìn)心不對弱。自行始也。第二對中。為世燈明最勝田等。利他次也。為世燈明最勝福田。明化德勝。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自具功德。能生物善。名勝福田。常為導(dǎo)師。等無憎愛。明化益勝。以慧開人。名為導(dǎo)師。福善濟(jì)潤。故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自行次也。樂道修善。無余離過。第三對中。拔欲刺等。利他成也。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化人離過。功慧殊勝莫不尊敬;藦纳啤缛傅。自行成也。滅三垢障。成就斷德。貪嗔癡等。是三垢障。游諸神通。成就行德。此第五竟。

  因力、緣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來調(diào)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疏]第六諸力具足。初別。后結(jié)。別中初明自力具足。如法調(diào)下;ψ恪W灾邢鄰囊詾槠唛T。因力緣力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wù)。名為緣力。意力愿力為第二門。起修方便。求佛之心。名為意力。起行之愿。名為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為第三門。加行正修。依法巧修。名方便力。依法恒修。名為常力。依法正修。名為善力。定力慧力為第四門。修心成就。修止成就。名為定力。修觀成就。名為慧力。此前四門約修分別。多聞之力為第五門。起行之解。施戒忍進(jìn)定慧之力為第六門。明所起行。行謂六度。此之兩門就行分別。正念正觀諸通明力為第七門。依行成德。舍相入實。名為正念。離癡見法。說為正觀。依此二種。成就六通及得三明。名通明力。此后一門就德分別。上來自利。如法成就諸眾生力。明其利他。上來別竟。如是等力一切具足。總以結(jié)之。此第六竟。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yán)。無與等者。恭敬供養(yǎng)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嘆。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愿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yuǎn)離聲聞緣覺之地。

  [疏]第七通就諸德總嘆顯勝。于中有四。一自德殊勝。二為佛共嘆。三究竟大乘。四超出小乘。初中身色相好功德辨才具足無與等者。自分所成。身色相好無與等者。明其身勝。功德辨才無與等者。明其德勝。言具足者。明德具足。言莊嚴(yán)者。明身莊嚴(yán)。恭敬供養(yǎng)無量諸佛。勝進(jìn)所起。第二佛嘆。相顯可知。第三段中。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教行成滿。修空無相無愿三昧不生滅等。證行成滿。第四段中。超出二乘。文顯可知。上來別嘆。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疏]總以結(jié)嘆。

  上來八段。合為第一舉彌陀國勝樂之事。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無上下。洞達(dá)無邊際。宜各勤精進(jìn)。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傻脴O長生。壽樂無有極。

  [疏]第二勸人往生。佛告彌勒。告其所對。諸天人等。舉其所為。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等。牒上所辨。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牒前文中所辨之人。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牒前文中所辨之士。何不力下。正勸往生。于中有三。一正勸往生。二易往下。如來傷嘆。三何不棄下。重勸往生。前正勸中。何不力為善。正勸修因。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念道已下。明修利益。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于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dá)。無有邊際。故云洞達(dá)無邊際耳。宜各精進(jìn)努力求之。重勸修因。必得超下。重明修益。必得超絕。明其所出。往生安養(yǎng)。彰其所至。橫載五惡。惡趣自閉。明其所離。三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別。下三惡道。名為惡趣。人天二道。名為善趣。今此約對彌陀凈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習(xí)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途果。后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漸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凈土。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截五惡趣。截其果也。惡趣自閉。閉其因也。此明所離。升道無極。彰其所得。得道深廣。故無窮極。上來第一正勸往生。自下第二如來傷嘆。欲使世人力勵往生。初言易往而無人者。正為傷嘆。修因即去。名為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鮮。故曰無人。其國不逆違。彰前易往。自然所牽。顯前無人。娑婆眾生。文習(xí)蓋纏。自然為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自下第三重勸往生。何不棄世事勤求道德。勸其修因。可獲長生壽樂無極。明修得果。

  上來第一舉彌陀國勝樂之事。令人愿求。

  自下第二彰娑婆界穢惡充滿。令人厭舍。于中有四。一舉三毒煩惱之過。二勸人修舍。三舉五惡五痛五燒苦之過。四勸人修舍。

  就初段中。先明貪過。世間人民父子已下。明其嗔過。如是世人不信已下。明其癡過。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wù)。以自給濟(jì)。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fù)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jié)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蜃菟椤I硗雒K。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jié)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fù)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fù)糜散。如是憂苦。當(dāng)復(fù)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jié)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jìn)德。壽終身死。當(dāng)獨遠(yuǎn)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疏]貪中有三。一通就世人以明貪過。二尊貴下。偏就富貴以明貪過。三貧窮下。偏就貧賤以明貪過。就初段中。世人薄俗諍不急事。明其有惡。謂此世人薄于風(fēng)俗共諍世間不急之事。于此劇下。彰其有苦?嘀杏腥。一求財苦。二有田下。明守護(hù)苦。三橫為下。明散失苦。初求苦中。于此劇苦。勤身營務(wù)以自給濟(jì)。為身故求。無尊卑等。為他故求。無尊無卑無貧無富。舉能求人。少長男等。舉其所為。下明有苦。共憂財?shù)。明心苦也。為心走等。明身苦也。守護(hù)苦中。有出憂田。有宅憂宅。如是等事。別明其苦。重思下結(jié)。散失苦中。橫為非常水火盜等。明失財苦;蜃莸。明失身苦。次就富貴以明貪過。文顯可知。就貧賤明貪過中。文別有三。一求財苦。二或時坐下。明失身苦。三不肯下。明未來苦。求財苦中。文別有五。一今無事中。憂之生苦。二適有一下。少有事中。明不足苦。三適欲具下。已得事中。明散失苦。四當(dāng)復(fù)求下。明進(jìn)求時有不得苦。五亦結(jié)眾下。明追求時寒熱等苦。此五合為求財苦也。失身之苦。及未來苦。文顯可知。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dāng)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驎r心靜。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轉(zhuǎn)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yīng)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jié)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dāng)對生。更相報復(fù)。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dāng)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dāng)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yán)待。當(dāng)獨趣入。遠(yuǎn)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qiáng)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jìn)愿度世?傻脴O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

  [疏]明嗔過中。文別有三。一以理教勸。當(dāng)相親愛。無相增嫉。有無相通。不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二或心諍下。廣明嗔過。三何不棄下。勸修舍離。第二過中。別有三種。一明未來怨害之過。二人在世下。明有未來惡道之過。三所生窈窈冥冥已下。明別離難聚之過。第三段中。勸舍可知。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菔┑酶。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后同然。轉(zhuǎn)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兇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zhuǎn)相嗣立;蚋缚拮;蜃涌薷。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dāng)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dǎo)。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zhuǎn)。無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jīng)法。心無遠(yuǎn)慮。各欲快意。癡惑愛欲。不達(dá)于道德。迷沒于嗔怒。貪狼于財色。坐之不得道。當(dāng)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jié)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惛蒙闇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傗珣|擾。皆貪愛欲;蟮勒弑姟N蛑呱。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wù)。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便頓奪之。下人惡道。累世勤苦。展轉(zhuǎn)其中。數(shù)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疏]明癡過中。文別有二。一明有癡。二生死常道轉(zhuǎn)相劇下。明其癡過。前中有二。一明癡人自無正信。二更相瞻下。專受他語。自無信中。初先別論。但坐是下。總結(jié)顯過。坐不信故。專執(zhí)自見。是其過也。受他語中。更相瞻視。先后同然。效習(xí)他人。轉(zhuǎn)相承下。承習(xí)父祖。于中初言轉(zhuǎn)相承受父余教令。明子無知受父邪言。先人祖下。舉父癡頑成子無知。于中四句。初言祖父素不為善。明其無行。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三身愚神闇。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無有語者。重明無解。前句無解。不識出道。此句無解。不知世間善惡因果。生死之趣不能自見。不識果也。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知因也。于此因果自心不識。他無語者。故永不解。四吉兇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者。重明無行。前句無行。彰不作善。此句無作。明其造惡。自已為惡。他無語者。故不永離。上來一段其明有癡。下明癡過。于中有四。一由癡故父子相哭。二如此人下。明由癡故造惡受苦。三或室家下。明由癡故親戚相憶。四總猥下。明由癡故造惡受苦。初中先明父子相哭。教語已下。明難開曉。是以生死流轉(zhuǎn)無已。為之輪轉(zhuǎn)。第二段中。句別有五。一明此癡人。曚冥抵突。不信經(jīng)法。各用快意。二惑于愛欲。不達(dá)道德。三迷于嗔怒。貪狼財色。四坐前三種。不得正道。多受諸苦。當(dāng)更惡趣。明有重苦。生死無窮。明有深苦。五哀哉下。如來傷嘆。令人厭舍。第三段。句別有三。一由癡故親戚相憶不可開解。二思想下。明由相憶不能修善。三便旋下。由不修善不能得道。第四段中。句別有四。一癡故起貪。追求世事?傗珣|擾。貪欲愛等。二各懷殺下。癡故起嗔。共相殘害。各懷剎毒。惡氣窈冥。為妄事等。三自然下。明由前惡受苦難出。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四痛不可下。如來傷嘆。令人生厭。

  上來廣舉三毒之過。自下第二勸力修舍。于中有四。一正勸修舍。二彌勒領(lǐng)解。三重修舍。四彌勒領(lǐng)行。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dāng)熟思計。遠(yuǎn)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dāng)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dāng)勤精進(jìn)。其有至愿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dá)。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fù)經(jīng)戒。在人后也。儻有疑意不解經(jīng)者。可具問佛。當(dāng)為說之。

  [疏]初中有二。一勸人修行。二儻有疑下。勸人請問。勸修有三。一舉前過勸人修斷。佛告彌勒世間之事。用是事故坐不得道。舉前過也。世間事者。牒舉向前三毒之事。用是以也。坐是由也。世人以是三毒事故。由不得道。當(dāng)熟下勸。當(dāng)熟思計遠(yuǎn)離眾惡。勸人舍過。謂離向前三毒眾惡。擇善行之。勸修對治。二愛欲下。舉世五欲無常之過。勸人修舍。三曼佛在下。舉佛現(xiàn)在。勸人勤修。于中初先舉佛現(xiàn)在。正勸修行。其有愿下。彰益勸為。得慧明達(dá)。得智勝也。功德殊勝。得福勝也。勿得已下。舉損誡約。上來勸行勸問可知。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jīng)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dá)空無極。開人泥洹。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圣。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fù)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疏]第二彌勒領(lǐng)解。于中有二。一正領(lǐng)解。二今得值上。歡喜自慶。前中有四。一嘆佛說快。貫心思之。世人實爾。成前說快。貫謂通也。通心思之。世人實隨三毒之事。坐不得道。名為實也。二佛言下。領(lǐng)佛慈化。三佛語教下。重嘆佛說為深為善。于中初先嘆說深善。智慧明等。舉智成說。四今我眾等所以蒙下。重頌佛恩。今我眾等。所以得度脫所由。下正出之。由佛前世勤苦修道。今得佛果;瘜(dǎo)我等。故得解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舉佛因也。恩德普等。彰佛果也。恩德普覆?偱e佛德。福祿魏等。別以顯之。佛為法王尊超圣等?傄越Y(jié)嘆。別中初言福祿魏魏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dá)空無極。自智殊勝。開入泥洹教授典攬。以智化益。開入泥洹;俗C滅。教授典攬。教人起道。道法訓(xùn)世。名為教授。以此經(jīng)典要攬眾義。令其習(xí)學(xué)。故曰共攬。威制消等。以;。剛強(qiáng)眾生。威德制卻。令其消伏歸從圣化。是故名為威制消化。善濡眾生。慈力攝取。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結(jié)嘆可知。上來領(lǐng)解。今得值佛。聞無量壽。靡不歡喜。心得開明。歡喜自慶。此第二段彌勒領(lǐng)解。

  自下第三重勸修舍。于中有四。一嘆前彌勒領(lǐng)荷佛恩。二彌勒當(dāng)知汝從無數(shù)劫來已下。慶前彌勒值佛聞法。并得聞于無量壽名。三汝今亦可自厭已下。正勸修行。四汝等宜各精進(jìn)已下。勸舍疑惑。

  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fù)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說經(jīng)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wǎng)。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游步三界。無所圣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zhí)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疏]初中佛告汝言是也。印其前言。彌勒向前嘆佛說快甚深甚善。此言當(dāng)理。故曰是也。若有慈下。嘆前彌勒領(lǐng)荷佛恩。彌勒向者。憐佛前世勤苦為物志求佛道。名為慈佛。敬荷佛恩。名為敬佛。此實大善。天下久久乃有佛下。舉佛化益。述前所說。天下久久乃復(fù)有佛。彰己難值。佛今我已下。明已化益。于中有四。一彰己作佛。以法化世。二斷諸下。由佛現(xiàn)化。教諸眾生斷死因。斷諸疑網(wǎng)。拔愛欲本。令離煩惱。杜眾惡源。令離惡業(yè)。杜猶塞也。惡業(yè)是其惡道家本。名眾惡源。教令斷塞。目之為杜。三游步下。彰己作佛。以法化世。游步三界無所拘礙。身業(yè)化也。身化自在。故無拘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意業(yè)化也。善解經(jīng)典。攬知眾義。名典攬智。善知三乘所行之要。名眾道要。執(zhí)持綱維照然分明開示五趣。口業(yè)化也。執(zhí)法持眾。名執(zhí)綱維。辨正異邪。名照分明。用化群品。名開五趣。四度未度下。佛化世。教諸眾生出生死果。度未度者。決正生死。令出生死。泥洹之道。使得涅槃。舉此化益。述前彌勒所嘆所領(lǐng)。此初段竟。

  彌勒當(dāng)知。汝從無數(shù)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yuǎn)。從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稱數(shù)。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已來。展轉(zhuǎn)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jīng)法。又復(fù)得聞無量壽佛?煸丈跎。吾助爾喜。

  [疏]第二慶前彌勒值佛聞法聞無量壽。于中有三。一彰彌勒修來久遠(yuǎn)。二乃至下。明今值佛聞無量壽。三快哉下。如來慶之前中初言汝從無數(shù)劫來修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yuǎn)。修來久也。從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稱數(shù)。圣來遠(yuǎn)也。汝及十方諸天人等永劫已來憂畏勤苦不可具言。勤苦多也。永猶長也。藉此多因。今得值佛聞無量壽。為是可慶。后二可解。此第二竟。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凈。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應(yīng)。人能自度。轉(zhuǎn)相拯濟(jì)。精明求愿。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后生無量壽國?鞓窡o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fù)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疏]第三正勸修行。言對彌勒。意兼一切。于中初先正勸修行。雖一世下。彰益勸物。前中有三。一勸舍過。二端身下。勸修善法。三人能自下。勸利眾生。勸舍過中。汝可自厭生老病等。勸生厭心。生老病死。是其內(nèi)苦。言痛苦者。是其外苦。惡露不凈無可樂者。宜自決斷。彰過令舍。勸修善中。端身正行。是其止善。益作眾善。是其作善。修已潔體。洗除心垢。勸修意行。修已作善。余是止善。言行忠信。表里相應(yīng)。勸修口行。言行忠信。是其作善。表里相應(yīng)。是其止善。言表心里。語不違心。故相應(yīng)。勸利他中。人能自度。牒前自德。轉(zhuǎn)相拯等。正勸利他。轉(zhuǎn)相拯濟(jì);x過。精明求愿。積累善本;顺缮。精明求愿;鹪敢病7e累善本;鹦幸病I蟻韯裥蕖O屡e明益令人修學(xué)。雖一世勤苦須臾間。修時促也。后生已下。得益也。于中初明得益長遠(yuǎn)。無為自然次于泥洹。得益殊勝。得益長中。句別有四。初言后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愛樂長也。第二長與道德合明。成德長也。身與福俱。名道德合。心與智俱。名為合明。三永拔等。離過長也。于中永拔生死根本。長離業(yè)因。無復(fù)貪等。長離煩惱。無苦惱患。長離苦報。四欲壽等。壽命長也。此第三竟。

  汝等宜各精進(jìn)。求心所愿。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

  [疏]第四勸舍疑惑。汝等宜各精求所愿。勸其專修。無得疑等。勸舍疑惑。生彼邊下。彰過勸舍。

  上來第三重勸修舍。

  彌勒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xué)。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疏]第四彌勒領(lǐng)行。于中初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xué)如教奉行。領(lǐng)佛向前勸修之言。彰己奉行。不敢疑干。領(lǐng)佛向前勸舍疑惑。彰己不疑。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卷五終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卷六

  自下第三廣舉五惡五痛五燒業(yè)苦之過。令人厭舍。于中初總。何等下別。佛告彌勒吾語汝下。重復(fù)總辨。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于此世間作佛。處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疏]就初總中。文別有二。一嘆前起后。嘆前彌勒領(lǐng)解奉行。二今我下。彰己化意。為化眾生。令離五惡五痛五燒。令持五善獲五福德。前中初言于此惡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當(dāng)相正嘆。十方世界最無倫匹。寄對顯勝。所以下釋。先征。后解。諸佛國土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舉易顯難。成此為勝。就后段中。我今于此世間作佛。彰己成佛。處于五惡等。顯己化處。令舍五等。明己化意。為化眾生。令有所出。令有所得。令所出者。出離五惡五痛五燒。五戒所防。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于現(xiàn)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以此五惡。于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此皆令出。令所得中。降化其意。伏令從法。令持五善。所謂五戒。翻前五惡。獲其福者。由持五戒。于現(xiàn)在世。身安無苦。翻前五痛。度世長壽泥洹道者。后生彌陀。終得涅槃。翻上五燒。

  佛言。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疏]第二別中。何等五惡五痛燒等。問前起后。下對辨之。一一門中。皆初明惡。后翻明善。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qiáng)者伏弱。轉(zhuǎn)相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后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狐獨。聾盲喑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dá)。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目前現(xiàn)事。壽終后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zhuǎn)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三涂。無量苦惱。轉(zhuǎn)貿(mào)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蜷L或短;晟窬R。自然趣之。當(dāng)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fù)。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zhuǎn)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yīng)至。善惡之道。會當(dāng)歸之。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疏]就初門中。先明其惡。下翻明善。惡中初言其一惡者?傄詷渑e。次辨。后法。下喻顯過。辨中初先明其殺惡。世有常道王法已下。約殺明痛。壽終已下。就殺明燒。前明惡中。諸天人等。明造惡人。欲為惡等。正明造惡。不知修下。明造惡過。于中初先正明其過。又尊貴下。舉得顯失。痛燒可知。是為下結(jié)。譬如已下。喻顯燒相。就明善中。先辨后結(jié)。辨中初言人能于中一心制等。正明作善。翻對前惡。身獨度脫獲其福者。翻對前痛。翻對前燒。是為下結(jié)。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jī)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dāng)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欲。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后。親屬內(nèi)外。坐之滅族;驎r室家知識。鄉(xiāng)黨市里。愚民野人。轉(zhuǎn)共從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jié)。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蛟跇诽。或入苦毒。然后乃悔。當(dāng)復(fù)何及。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希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fù)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今世現(xiàn)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fù)為惡。天神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涂。無量苦惱。展轉(zhuǎn)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疏]第二門中。先惡后善。惡中先舉。次辨。后法。下喻顯之。辨中初惡。今世現(xiàn)有王法已下。第二明痛。因其前世不信已下。第三明燒。惡中還初明造惡人。都無義下。正明造惡。破家已下。明造惡過。正造惡中。都無義理不順法度。明其無善。奢淫憍等。明其造惡。奢淫憍縱。各欲快意。興盜所為任心自恣。更相欺等。正明劫盜。余文可知。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廝賤。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淫泆。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睞細(xì)色。邪態(tài)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fèi)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jié)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qiáng)奪無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yè)。盜竊趣得。欲擊成事?謩萜让{。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蛴谟H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级嘀R鄰(fù)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于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涂。無量苦惱。展轉(zhuǎn)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疏]第三門中。先惡后善。惡中初舉。次辨。后法。下喻顯之。辨中初惡。亦復(fù)不畏王法下痛。如是之惡著于下。燒惡中初明造惡之人。常懷邪下。正明造作邪淫之惡。交結(jié)聚下。明造惡過。為淫造作殺盜等事。是其過也。余文可解。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zhuǎn)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斗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于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qiáng)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hù)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神鬼。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fù)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dāng)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dāng)斯之時;趶(fù)何及。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無量苦惱。展轉(zhuǎn)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疏]第四門中。先惡后善。惡中初舉。次辨。后結(jié)。下以喻顯。辨中初惡。如是眾惡天神記下。是明其痛。壽命終下。是明其燒。惡中初先明造惡人。不念修下。正明造作妄語之惡?谥倪^。不應(yīng)法故。通名妄語增嫉善下。明造惡過。痛中明其宿善滅盡。善神舍遠(yuǎn)。身無依倚。多遭厄難。是其痛也。燒中明其惡業(yè)所牽。鬼神攝錄。將入惡道。受苦燋焚。名之為燒。余文可知。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yè)。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嗔目怒應(yīng)。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jié)。眾共患厭。負(fù)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fù)得。辜較縱奪。放恣游散。串?dāng)?shù)唐得。用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qiáng)欲抑制。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dāng)。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圣諸佛經(jīng)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斗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愿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僥幸。欲求長生。會當(dāng)歸死。慈心教誨。今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嘈呐c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趹纸恢。不豫修善。臨窮方悔;谥诤蟆⒑渭昂。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掷黑。浩浩茫茫。善惡報應(yīng)。禍福相承。身自當(dāng)之。無誰代者。數(shù)之自然。應(yīng)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舍。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涂。無量苦惱。展轉(zhuǎn)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zhuǎn)。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疏]第五門中。初惡后善。惡中初舉。次辨。后法。下喻顯之。辨中先惡。如是世人心意下痛。大命將終悔懼下燒。惡中初明造惡之人。徙倚懈惰不肯已下。正明造作飲酒之惡。飲灑之人。不修善行。不事家業(yè)。違反教。嗔怒令喜斗。背恩忌義。欺陵抵拒。兼以論之。肆心蕩逸魯扈抵下。明造惡過。過相眾多。文中具顯。痛中明其現(xiàn)有愚癡。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亦應(yīng)有其王法治罪。文略不說。燒等可知。

  上來別論。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zhuǎn)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蚱浣袷老缺谎瓴 G笏啦坏。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喽緹o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結(jié)。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jié)縛。無有解已。厚己諍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dāng)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wù)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坐勞苦。久后大劇。天道弛張。自然糾舉。綱維羅網(wǎng)。上下相應(yīng)。煢煢忪忪。富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jīng)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疏]此復(fù)總辨。于中還初明其五惡。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下。翻惡明善。惡中初先總明五惡五痛五燒展轉(zhuǎn)相生。但作已下。別以顯之。別中兩番。初明從惡生痛生燒。身死隨下。明其從燒生惡生痛。前中初言但作眾惡不修善本。明其惡也。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明起燒也。或其今世先被殃等。明起痛也。后中初言身死隨行入三惡等。是明其燒。至其久下。從燒起惡。至其久后共作怨結(jié)。從小微起遂成大怨。起殺生惡。皆由貪著不能惠施。起劫盜惡。癡欲所迫隨心思等。起邪淫惡。厚己諍利無所省錄。起妄語惡。富貴榮華當(dāng)時快意不能忍等。起飲酒惡。此等生惡。身坐已下。從惡起痛。坐前五惡。身受勞苦?嘣霾幌。名久大劇。下顯劇相。凡在世間。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為天道施張。造惡必彰。名自糾舉。身當(dāng)法網(wǎng)。是故名為網(wǎng)紀(jì)羅網(wǎng)。貴賤上下。莫不從法。是故名為上下相應(yīng)。罪者歸之。無人伴匹。故云煢忪當(dāng)入其中。古今有下。結(jié)以顯過。上來明惡。下翻明善。佛語彌勒世間如是。牒舉前惡。佛皆哀之。彰己悲憐。以威神下。教滅前惡。化令從善。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教修世善。棄捐所思奉持經(jīng)等。教習(xí)出善。初至無失。明出世因。終得已下。成出世果。

  上來第三明五惡等業(yè)苦之過。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經(jīng)語。當(dāng)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zhuǎn)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fù)。當(dāng)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dāng)離三涂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jìn)。一心智慧。轉(zhuǎn)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發(fā)之惡。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zhuǎn)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wù)。未嘗寧息。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dǎo)。授與經(jīng)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fēng)雨以時。災(zāi)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wù)修禮讓。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后。經(jīng)道漸滅。人民諂偽。復(fù)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后轉(zhuǎn)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zhuǎn)相教誡。如佛經(jīng)法。無得犯也。于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怨。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疏]第四勸人修舍。于中有二。一如來勸修。二彌勒領(lǐng)解。前中有三。一以理正勸。二吾哀汝下。舉已現(xiàn)在化益以勸。三吾去世下。舉已滅后衰損以勸。初中有二。一以理正勸。二汝等于是廣殖德下。彰此修勝。增人學(xué)意。前正勸中。初勸自行。得佛經(jīng)辭。當(dāng)熟思之。端心正行。主上已下。勸其化他。主上為善率化下等;奚。當(dāng)求度世拔生死等;x惡。彰此勝中。初明此界一日修善。勝無量壽為善百歲。所以下釋。下明此界修善十日。勝余佛國為善千歲。所以下釋。就初段中。汝等于是廣殖德本?傄詷(biāo)舉。布恩等別。別中初舉六波羅蜜。是自利行。布恩檀度。勿犯戒度。忍辱忍度。精進(jìn)進(jìn)度。一心禪度。智慧慧度。轉(zhuǎn)相教化。是利他行。為德立善?傄越Y(jié)之。此前作善。正心正意齋戒清凈。是其止善。以此修難。故于一日。勝無量壽為善百歲。就下第二舉已現(xiàn)在化益勸中。初明化人修善得樂。佛言已下。明其化人滅惡離苦。就下第三舉已滅后衰損勸中。初舉滅后衰損之事。語彌勒下。勸人修斷。上來佛勸。自下彌勒領(lǐng)解奉行。彌勒白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是領(lǐng)解也。如來慈等。彰己奉行。

  上來四段。合為第二廣舉娑婆穢惡之事令人厭舍。

  自下第三就無量壽得失雙辨令人修舍。就中有五。一佛勸阿難禮無量壽。二阿難奉命敬禮彼佛并愿求見。三由前請。無量壽佛放光普照。四因佛光照彼此相見。五因相見。具彰彼國得失之事。令人修舍。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yáng)贊嘆彼佛。無著無礙。

  [疏]就初段中。初告阿難。令禮彼佛。十方國下。舉佛共嘆。成其頂禮

  于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愿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

  [疏]第二段中。初明阿難奉命設(shè)禮。白言已下。啟請求見。愿見彼佛。求見化主。安樂國土。求見其處。及菩薩等。求見彼眾。

  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xiàn)。滉漾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fù)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疏]第三段中。初先法說。佛放光明。普照一切。皆同一色。次以喻顯。下合顯之。

  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fù)如是。

  [疏]第四段中。初此見彼。后彼見此。彼中。初阿難見。后大眾見。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凈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yán)凈自然之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己見。汝寧復(fù)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yǎng)諸佛。汝復(fù)見不。對曰。己見。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fù)見不。對曰。己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虬儆裳;蛭灏儆裳。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xí)善本。愿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jīng)法。不見菩薩聲聞圣眾。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復(fù)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fā)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yǎng)。及諸菩薩聲聞圣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dāng)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jīng)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yǎng)于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xí)功德。當(dāng)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彌勒。譬如轉(zhuǎn)輪圣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yán)。張設(shè)床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于王。輒內(nèi)彼獄中。系以金鎖。供養(yǎng)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zhuǎn)輪王。無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fù)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于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yǎng)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余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zé)。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yǎng)。亦得遍至無量無數(shù)諸余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dāng)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yīng)當(dāng)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疏]第五段中。初彰彼得。令人愿求。后愿彼失。使人厭舍。彰彼得中。如來三問。阿難三答。文顯可知。顯彼失中。初先彰彼胎生之失。若有眾生識本罪下。教人修舍。前明失中。文別有四。一彰彼國有胎生果。二慈氏白下。辨因顯果。三復(fù)慈氏下。對勝顯劣。四如輪王下。就之顯過。就初段中。如來初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fù)見不。阿難次答。前已已見。如來下復(fù)為之具辨。第二段中。初彌勒問。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正辨胎生。約化顯之。為是通問。下佛答之。于中先明胎生之因。若有眾生明信佛下。明化生因。胎生因中。先明其因。此諸眾生生彼已下。明因得果。就明因中。若有眾生以疑惑心。略明其失。修諸功德愿生彼國。略明其得。不了佛下。廣明其失。于彼佛智疑惑不信。是其失也。于中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等別。佛智淵深。余不能測。名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于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于此下結(jié)。然猶信下。廣明其德。下得果中。先辨。后法。明化生中。先明其因。此諸生下。明因得果。自下第三對勝顯劣。于中先舉化生之勝。后對明胎生之劣。文顯可知。自下第四明胎生過。約喻顯之。如來初先立喻反問。彌勒次答。不也?偞稹5N種下。別以顯之。佛告已下。如來為辨。明胎生者無余苦事。但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修善。用此為苦。以此苦故。雖樂不樂。上來四段。合為第一明胎生失。自下第二教修舍。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zé)求離彼處。正教修舍。識本疑惑佛智之罪。深自悔責(zé)。即得已下。明修得。彌勒當(dāng)知其有已下。結(jié)勸修學(xué)。舉失顯得而為勸也。

  上來第三明攝下人往生彼國。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yǎng)無數(shù)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xí)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dāng)往生。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fù)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yuǎn)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被有十億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shù)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zhuǎn)。智慧勇猛。已普供養(yǎng)無量諸佛。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dāng)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dāng)往生。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dāng)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fù)如是。甚多無數(shù)。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疏]第四重攝上人往生彼國。于中先明此土菩薩往生彼國。彌勒先問。如來后辨。佛告彌勒不但已下。廣明余國菩薩往生。于中初總。其第一下。別以列之。十三國菩薩往生。通前娑婆。別列十四。不但此下?偱e余國。明皆往生。甚多無量。不可具說。舉此令人求去專也。

  上來正宗。

  自下流通。于中有四。第一如來嘆經(jīng)勸學(xué)。二爾時世尊說此經(jīng)下。彰說利益。諸人悟道。三動地放光。雨華作樂。增眾深信。四明所說利益弘多。大眾同喜。

  初中有五。一舉聞益。勸人受行。二吾今為諸眾生已下。教人請決。三當(dāng)來之世經(jīng)道滅下。彰此經(jīng)法濟(jì)益之要獨留百歲。四佛語彌勒下。舉經(jīng)難聞生人重敬。五是故我法如是作下。結(jié)勸修學(xué)。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dāng)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shè)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dāng)過此。聞是經(jīng)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jīng)。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jīng)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zhuǎn)。是故。應(yīng)當(dāng)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疏]初中有二。一舉得聞無量壽名。獲利深廣。勸學(xué)此經(jīng)。聞名依經(jīng)。故勸學(xué)之。若有眾生聞此經(jīng)下。明聞此經(jīng)得益廣大。勸人受行。前明聞佛得益之中。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為得大利。明聞佛名得益多也。是故已下。勸學(xué)此經(jīng)。以此經(jīng)中說無量壽。聞獲大利。故設(shè)大火滿三千界。亦須從過聽受此經(jīng)。況余小難。所以下釋。多有菩薩欲聞此經(jīng)而不能得。故必須聽。后明聞經(jīng)得益之中。若聞此經(jīng)。于無上道終不退轉(zhuǎn)。舉聞經(jīng)益。是故應(yīng)當(dāng)專心信等。勸人修學(xué)。上來第一舉聞利益勸人受行。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jīng)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dāng)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后。復(fù)生疑惑。

  [疏]第二教人請決。吾為眾生說此經(jīng)法令見無量壽及其國土一切所有。彰己化意。所當(dāng)為者皆可求之。正勸請決。無得已下。遮后人疑。

  當(dāng)來之世。經(jīng)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jīng)。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jīng)者。隨意所愿。皆可得度。

  [疏]第三明此經(jīng)要獨留百歲。當(dāng)來之世經(jīng)道滅者。舉彼未來法滅盡事。釋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歲。未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滅盡。我以慈下。明已留意。佛以慈悲憐湣眾生。故法滅后。獨留此經(jīng)百歲濟(jì)度。以此經(jīng)中開示凈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大涅槃經(jīng)顯示佛性。教圣中深。圣人先隱。為是先滅。此經(jīng)教人厭苦求樂。濟(jì)凡中要。為是后滅。法隨人別。故滅不同。其有眾生值斯經(jīng)者所愿皆得。明留之益。法滅盡后。百年聞?wù)摺I械美。往生凈土。況今聞?wù)。何有不生。唯佛留意。明今聞?jīng)。有求去者。定得往生。莫自疑慮。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jīng)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jīng)。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疏]第四舉經(jīng)難聞生人重敬。如來興世難值難見。明值佛難。生當(dāng)佛時。名之為值。目睹稱見。此皆難也。諸佛經(jīng)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于中先明經(jīng)教難聞。手得經(jīng)卷。之名為得。耳聽曰聞。亦可領(lǐng)誦名之為得。耳聽稱聞。此等皆難。菩薩勝下。明其行法聞之甚難。遇善知識能行亦難。明修行難。此前泛舉。若聞斯經(jīng)信樂受等。難中之難。約對前三。明此經(jīng)中修學(xué)最難。余義余法。處處宣說。開顯凈土教人往生。獨此一經(jīng)。為是最難。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yīng)當(dāng)信順。如法修行。

  [疏]第五結(jié)勸修學(xué)。言是故者。是此經(jīng)法有多益故。于中修學(xué)最難得故。我今宣說。言我法者。舉此經(jīng)法。如是作者。此經(jīng)宣說彌陀如來修愿修行得身得土。名如是作。如是說者。如來上來為眾宣說。名如是說。如是教者。如來上來教人往生。名如是教。此舉前法。應(yīng)當(dāng)信順如法修行。結(jié)勸修學(xué)。

  上來五段。合為第一嘆經(jīng)勸學(xué)。

  爾時世尊。說此經(jīng)法。無量眾生。皆發(fā)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凈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zhuǎn)。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yán)。于將來世。當(dāng)成正覺。

  [疏]第二段中。明說利益。無量眾生發(fā)正覺心。起愿益也。聞彌陀佛發(fā)愿修行得佛凈土攝化眾生。愿與同之。名正覺心。下明得道。先小后大。小乘眾生。聞?wù)f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于中初言得凈法眼。成須陀洹。見四真諦。名凈法眼。次得那含。后得羅漢。大乘眾生。聞彌陀佛成德廣度。堅心愿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jì)度。名誓自莊。由斯克果。故于將來當(dāng)成正覺。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紛紛而降。

  [疏]第三段中。如來化周。為增物敬。故以神力動地放光作樂雨華。六動如上。

  佛說經(jīng)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靡不歡喜。

  [疏]第四段中。明說廣益。教愜群機(jī)。大眾同喜。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卷六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