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判教

  第三篇 判教

  壹 判教的起源

  判教是將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依教說的形式、方法、順序、內(nèi)容、意義等,加以判別、解釋,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義。

  判教在中國特別盛行。這是因?yàn)轼F摩羅什譯經(jīng)時代的學(xué)者,對于佛說的經(jīng)典各有不同見解。羅什圓寂之后,六朝之間,對于經(jīng)典的翻譯更為興盛,不但有大乘經(jīng)典,小乘經(jīng)典也傳來東土。在眾多不同的大小乘經(jīng)典中,究竟何者才是代表佛陀的本懷呢?為了探索其根源,就必須將諸經(jīng)加以分類判釋,評斷其思想內(nèi)容,以明白佛法的真義所在,判教的思想于是興起。

  貳 判教的種類

  佛教東傳到南北朝兩三百年間,三藏教典已大致譯出。各家就三藏教典的思想體系,將釋迦如來的一代教法,或依時間的先后,或依教理的深淺,判定其價值,解釋其教相,而建立各自的判教體系。綜合各家判教思想,分列如下:

  一、菩提流支的一音教

  元魏時代的北天竺人菩提流支,依據(jù)《維摩詰經(jīng)-佛國品》:“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主張佛陀的教法只有一種,隨著眾生各自根器不同,而有種種差異的解釋。一音教又分為大。ǔ耍┎㈥愐灰艚、圓音異解一音教。

  二、慧誕的漸頓二教

  隋朝的慧誕法師依據(jù)《涅槃經(jīng)》、《寶積經(jīng)》等經(jīng),主張漸頓統(tǒng)攝一切時教。所謂漸教,是初依小乘教法為依歸,漸次修行,趨向大乘;所謂頓教,是不依據(jù)小乘,直接頓受大乘教法。隋凈影寺慧遠(yuǎn)、梁的劉?都主張漸頓二教。

  三、法敏的二教

  唐朝靜林寺法敏法師也主張二教,他的二教為:

  1.屈曲教: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化身佛所說的經(jīng)典,如《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是方便委曲,隨順眾生根機(jī),破除其執(zhí)迷,不直說法性之理,因此稱為屈曲教。

  2.平等教:法身佛的毗盧遮那佛所說的經(jīng)典,如《華嚴(yán)經(jīng)》,為直說法性平等之理,因此稱為平等教。

  四、玄奘的三時教

  唐代玄奘大師依據(jù)《深密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瑜伽論》,建立三時教。

  1.轉(zhuǎn)*輪:指佛陀最初在鹿野苑所說四諦教法。佛說“我空法有”之教,破眾生迷執(zhí),為初時有教,如《阿含經(jīng)》等。

  2.照*輪:以般若空慧照見“諸法皆空”,為中時空教,如《般若經(jīng)》等。

  3.持*輪:是空有圓融并持的真如不空教法,為后時中道教,如《華嚴(yán)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等。

  另外,北魏的光統(tǒng)律師(即慧光)也主張三種教:漸教、頓教、圓教。對根機(jī)不熟的眾生,按深淺順序說教,如先說無常后說常,先說空后說不空,名為漸教;對于根機(jī)成熟眾生,俱說空與不空、常與無常,名為頓教;對于上上根眾生,說如來果德圓滿自在的法門,稱為圓教,如《華嚴(yán)經(jīng)》就是。立《華嚴(yán)經(jīng)》為圓教就是以慧光為嚆矢。

  五、大衍的四宗教

  北齊大衍寺的曇隱律師等人,立四宗教:

  1.因緣宗:此宗為法有宗,又稱為立性宗,闡釋六因、四緣的義理,主張一切諸法各有其體性。也就是一切諸法皆由因緣假合而成,然構(gòu)成因緣的存在要素則為實(shí)在。如毗曇宗、薩婆多部、雪山部、多聞部。

  2.假名宗:此宗為法空宗,又稱破性宗。主張一切諸法空無自性,一切皆假名施設(shè),皆為假有。如經(jīng)部、說假部及成實(shí)論等。

  3.不真宗:又稱破相宗、誑相宗。主張一切諸法的存在是如幻而空無實(shí)體,其假名之相以不真實(shí)故,亦不可得,如《般若經(jīng)》的大乘空宗。

  4.顯實(shí)宗:又稱常宗、真宗。主張一切存在的本體具有永遠(yuǎn)不滅的佛性真如,以此為迷悟的根源。如《涅槃經(jīng)》的佛性真理、《華嚴(yán)經(jīng)》的法界真理。

  此外,梁光宅法云法師根據(jù)《法華經(jīng)-譬喻品》引出四乘教──權(quán)三乘、實(shí)教一乘──以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為佛果一乘教。

  六、法藏的五教十宗

  唐朝的法藏賢首依《華嚴(yán)經(jīng)》教義,立五教十宗,為華嚴(yán)宗的判教。五教是:

  1.小乘教:指《阿含經(jīng)》、《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經(jīng)教,只說人空,尚未明法空之理。

  2.大乘始教:為大乘初門的教法,因此稱始教,始說大乘教法的意思。分為:

 。1)相始教:指《深密經(jīng)》、《瑜伽論》、《唯識論》等,說諸法遍計(jì)執(zhí)、依他起、圓成實(shí)三性差別。理事各別,性相不同,雖立百法五性,未言一切皆成佛的法性,為一分生滅的事相上的賴耶緣起說。

 。2)空始教:指《般若經(jīng)》、《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三論體系。雖說諸法皆空的道理,但是尚未言及一切皆成佛的終教之義。

  3.大乘終教:指《涅槃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大乘起信論》、《空性論》等,說一切眾生皆當(dāng)成佛的盡理之教;明體相不二,真如是隨緣不變的圓熟之教。

  4.大乘頓教:指言論頓亡、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不立階位,一念不生便是佛的教法。如《維摩經(jīng)》的無言默然、《起信論》的離言真如、禪宗的不立文字等。

  5.大乘圓教:指教理行果圓融無礙、圓滿自在、重重?zé)o盡的一乘佛法。分為同教一乘,如《法華經(jīng)》;別教一乘,如《華嚴(yán)經(jīng)》。

  除了五教之外,法藏另外設(shè)立十宗來歸攝教法所詮的理趣,也就是各宗所執(zhí)教義的內(nèi)容。十宗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xiàn)通假實(shí)宗、俗妄真實(shí)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

  另外,齊朝的護(hù)身寺自軌法師立五宗教: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實(shí)宗、法界宗。前三同于大衍,后二是將大衍的真實(shí)宗一分為二,第四為《涅槃經(jīng)》的說佛性真理,第五則為《華嚴(yán)經(jīng)》的自在無礙法界真理。

  七、耆阇的六宗教

  南朝陳代耆阇寺的安凜(或作廩)法師立六宗教統(tǒng)攝一代時教。六宗教為: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圓宗。因緣宗和假名宗通于大衍的說法。不真宗相當(dāng)于法相宗,說明諸法如幻化,依他而起,因此不真。真宗相當(dāng)于三論宗、般若空,說明諸法真實(shí)之理等,因此為真。常宗如《楞伽經(jīng)》、《起信論》所說,真如有恒河功德,恒常不變,故說為常。圓宗如《華嚴(yán)經(jīng)》所說,法界緣起自在無礙,具備重重?zé)o盡的德用。這是指華嚴(yán)法門等。

  八、天臺的五時八教

  天臺智顗大師根據(jù)《華嚴(yán)經(jīng)-如來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經(jīng)-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華經(jīng)-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判定佛陀一代教法,分為華嚴(yán)、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dǎo)眾生的形式方法則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稱為化儀四教;又依眾生根機(jī)而將教理內(nèi)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稱為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ㄒ唬┪鍟r

  佛陀一生說法可用一首詩描寫:

  華嚴(yán)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槃共八載。

  第一華嚴(yán)時,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間開講《華嚴(yán)經(jīng)》,是佛陀從自內(nèi)證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初升的太陽先照高山峰一樣,此時只有普賢、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而小乘人則如聾若啞。佛陀知道眾生的根機(jī)未熟,于是在成道后十二年間講說《阿含經(jīng)》。此時的佛法猶如從牛身中方才擠出的牛乳,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時,小乘人在第一時聽聞大乘華嚴(yán)經(jīng)教,如聾若啞,不能領(lǐng)受,因此佛陀以十二年的時間說《四阿含經(jīng)》。此時譬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在五味中猶如由乳制成的酪味,因?yàn)槭欠鹜釉诼挂霸匪f,所以又稱為鹿苑時。

  第三方等時,第二時中已證悟無學(xué)的二乘人,只證得小果,卻誤以為是究竟之道。佛陀為破除其偏見,于阿含后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jīng)典,以引小入大,嘆大褒圓。此時譬如日照平地一樣,如同將酪味再精制成生酥味。

  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后的二十二年間,佛陀為了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zhí),于王舍城靈鷲山、室羅伐悉底國給孤獨(dú)園、他化自在天及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處說諸般若經(jīng),以明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此時譬如上午十點(diǎn)的陽光照射大地一樣,如同將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

  第五法華涅槃時,佛陀見眾生根機(jī)漸熟,于般若時之后的八年,于靈鷲山上說法華,開演十界皆成佛的真理。后臨入滅的一日一夜之間,開演《涅槃經(jīng)》,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之理,是為法華涅槃時。此時如日輪當(dāng)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制而成的醍醐味。

  (二)八教

  1.化儀四教:化儀四教是佛陀教化眾生所用的儀式,是依《華嚴(yán)經(jīng)-性起品》日出光照的理論而立“頓”;依《法華經(jīng)-五百弟子授記品》雖然稍有懈怠,但是終究當(dāng)作佛,是為“漸”;依《大智度論》的我在閻浮提,轉(zhuǎn)第二*輪為“秘密”;更依《維摩詰經(jīng)》的一音異解,而安立“不定教”。

 。1)頓教:釋迦如來四十九年間一代教法,首先在菩提道場宣說自內(nèi)證的大乘法門,直接教示眾生,相當(dāng)于《華嚴(yán)經(jīng)》所說。

 。2)漸教:教化的內(nèi)容由淺而漸深,相當(dāng)于鹿苑等處說阿含、方等、般若三時所說的教法。

 。3)秘密教:佛陀于說法中應(yīng)眾生的根機(jī)能力而說各種法,而眾生領(lǐng)受的法益也各有不同,并且彼此互不相知。

 。4)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各種根機(jī)的眾生雖然同坐一席,但是依各人能力的不同,所體悟的教法也不定。

  2.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濟(jì)度眾生所用的教法內(nèi)容,也就是對于界內(nèi)外種種利鈍的根器,以機(jī)宜、誘引、彈呵、淘汰等方式,觀機(jī)逗教所施設(shè)的法門;ㄋ慕淌且馈洞竽鶚劷(jīng)-德王品》的四不可說和〈圣行品〉的四種四諦*輪,更依《法華經(jīng)-藥草喻品》的三草二木,以及《中觀-四諦品》的四句為前提而組織成立的,是天臺獨(dú)特的講法。

 。1)三藏教:略稱藏教,指在鹿野苑為三乘人所說的《阿含經(jīng)》。所化的對象為正化聲聞、緣覺乘,旁化菩薩乘。主要說生滅淺近之事,以破斥外道的邪因緣,而后宣揚(yáng)佛法正因之理。

 。2)通教:以該教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門教,因此稱通教。通教有二層意思:1.通入義:鈍根菩薩與二乘人同證空理,故通前三藏教。又利根菩薩不僅證空,并且證中道之理,是通入別教或圓教。2.共通義:此教三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之義,屬同一位,故名共通之教。

 。3)別教:有不共與歷別二義。不共,即不共二乘而獨(dú)為菩薩說。歷別,是由差別面觀察諸法,故稱別教。此教說明十界諸法、因果善惡、逆順二觀等法,雖然隔歷參差,但是體性不外乎為真如平等的法性緣起,不外以染、凈二緣而起迷悟及因緣果報的諸法。此教次第觀空、假、中三諦而悟中道之理,而所悟的中道有別于空、假,所以稱為但中。因其觀法是次第三觀,又稱隔歷三觀。

  (4)圓教,是大乘教中的實(shí)大乘,對最上利根菩薩絲毫不假方便權(quán)說,直接說內(nèi)證究竟真實(shí)義的教法。此教不論法界萬有諸法,情與非情,而顯現(xiàn)全體真如中道。此教觀空、假、中三諦之理時,在一諦中互具其它二諦,所謂即空即假即中,三諦相即,所以此中道之理,稱為不但中之理。此三觀就稱為一心三觀、不次第三觀、圓融三觀。

  化法四教可攝盡佛陀一代的教說,因此在五時的分配上,初時華嚴(yán),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第二時阿含,但說三藏教;第三時方等,大小乘兼說,是藏通別圓四教并談。第四時般若,是以通、別、圓為教味;第五時法華涅槃,開顯真實(shí),以純一的圓教為教味。

  五時八教關(guān)系列表如下:

  參、結(jié)語

  我國的判教雖有各家的說法,但是以華嚴(yán)的賢首和天臺的智顗并稱為雙璧,其中尤其以天臺智顗的判教最為獨(dú)到。天臺智顗大師的判教,整理了整個佛教的教義,顯示了整個佛教的思想。把小乘阿毗達(dá)磨的佛教判攝為藏教;在通教中批判了小乘,指示了根本義;把大乘的空觀,連通于藏、別、圓三教;又在別教概括了真如緣起的思想;于圓教中,圓融了事理。不像三論的嘉祥,傾向于破邪否定的一面;也不像地論,把第一原理的有、無,當(dāng)作唯一的目標(biāo);又不像三階教的信行,只依根機(jī)作判教。

  智顗大師的五時八教,避開了一切極端的傾向,以包容的態(tài)度構(gòu)成了判教,計(jì)劃了教義的統(tǒng)一,又詳述了相應(yīng)教義的實(shí)踐方法,形成了天臺教觀獨(dú)到之處。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