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人間佛教的凈土─唯心、華藏、佛光凈土
壹 華藏凈土的特色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中的華藏凈土,是以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為教主,是個具足無量相海功德所莊嚴(yán)的妙境。在華藏凈土中,三世諸佛同為一際,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zé)o盡,甚深廣大。能體會這種凈土,一剎那就是永恒,微塵里包含廣大無邊的世界。所以在華藏凈土中,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小中有大,非中有是,穢中有凈,短暫就是長久,動中不失其靜。此外,華藏凈土可以用四點特色來說明:
1.重重?zé)o盡:在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凈土中有無量微塵,在微塵中能見出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一塵一法界,一界百千如”。在華藏凈土中,有無限的世界,無限的光明,無限的諸佛,所謂“光中無限寶,寶中無限佛”。
2.事理圓融:事和理圓融無礙,種種事相上的差別,與宇宙的本體并不沖突。從事法界來說,宇宙萬物,各種現(xiàn)象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從理法界來講,萬物真如本體只有一個,也就是全宇宙唯有一心而已。從理事無礙法界來看,現(xiàn)象與本體是一體不二。若從事事無礙法界來說,萬物具備體和用,雖然各自緣起,守其自性,但彼此之間,有從多緣相助成一緣者,有從一緣又遍助多緣者,互相利用交涉,事事無礙,所以又稱為無盡法界。
3.性空平等:在華藏凈土里,圣凡平等,生佛平等,自他平等,心物平等,無論什么東西都是平等。光光相攝,光光無礙,雖然是一粒微塵,卻包括了整個世界;雖然是一個微生物,卻可顯現(xiàn)一切眾生。生活在華藏凈土,沒有人我的糾紛,也沒有發(fā)生糾紛的可能,因為眾生心中可以包容一切。
4.自他兼濟:華藏凈土中的大家都擁有一顆利己利人的大愿心,從普賢十大愿中,我們可以知道普賢菩薩的愿行是盡未來際永不休止的,他的十大愿不僅對圣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fā),由普賢菩薩的恭敬、悲心、愿力,甚至言行,都可以看出華藏凈土中自他兼濟的偉大精神。
貳 唯心凈土
一、唯心凈土的認(rèn)識
“佛在靈山莫遠(yuǎn)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首偈語是說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儲蘊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癡,不知道開采自性的寶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這是非?上У。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一念無明,我們的心忽而逍遙于天堂,忽而淪落于地獄,上上下下,載浮載沈,好不痛苦。世間上,也有不少人的形體雖然自由來去,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鎖所束縛,失去了自由,成為一個自由而不自在的人生。
那么,要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心得到快樂自在呢?如何才能讓這個人間成為一片凈土呢?我們信仰佛教的人,應(yīng)該以自己的信仰來創(chuàng)造心中的“唯心凈土”。因為在唯心凈土里,人人心中有佛,而且性凈意純,雖然身處地獄,如同在天堂里一樣的快樂;在唯心凈土里,燠熱中可以安坐,苦難中也能自在,因此,要讓自己生活在天堂里,讓世界化為凈土,就應(yīng)該虔修唯心凈土。
二、如何建設(shè)唯心凈土
世間的生活中,存有苦樂、有無、順逆、窮通、得失,起伏很大。如何在起伏不定的生活中,調(diào)適我們的心境,并將之轉(zhuǎn)化為唯心凈土呢?在生活中應(yīng)該做到以下四點:
1.隨遇而安:在生活中能隨遇而安,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榮也好,羞辱也好,都不會太計較窮通得失、順逆有無,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接受,任何地方都能安住,只要能夠隨遇而安,何處不是凈土?
2.隨緣生活:在唯心凈土里,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處,或遇壞人;或在寒冷乃至酷熱的環(huán)境中,善與不善的因緣里,我們都能隨緣生活。
3.隨心自在:在唯心凈土里,如觀世音菩薩的觀自在一樣:觀人自在,不管與任何人相處都很自在;觀事自在,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自在;觀境自在,對一切境界都能自在;觀理自在,對一切道理都能通達(dá)自在;觀時自在,任何時刻都能自在,安住在唯心凈土的自在中。
4.隨喜而作:在唯心凈土里工作,每一個人都抱著歡喜、快樂的心情工作,自然安然愉悅,不會苦惱計較。
參 佛光凈土
一、人間佛教的佛光凈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jīng)論中一直強調(diào):“我是眾中的一個。”《維摩詰經(jīng)》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所以,我們想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練、修行,因為只有人才能成佛,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我們從《法華經(jīng)》和《阿含經(jīng)》中都可以看到贊嘆人身難得以及人間可貴的譬喻,既然人間是如此的重要,為什么我們要將希望寄托于未來的凈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zhuǎn)化為安和樂利的人間凈土呢?我們?yōu)槭裁匆非蟛豢芍奈磥,而不去落實現(xiàn)實國土的身心凈化呢?
人間佛教的佛光凈土是當(dāng)生成就的凈土,人間佛教的佛光凈土認(rèn)為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濟重于獨修;佛光凈土不僅承繼傳統(tǒng),而且適合時代朝流,更是未來的光明,人間的佛國,因為在佛光凈土里的大眾懂得把握因緣,深信自己生存的世間就是佛光凈土!
二、佛光凈土的思想
1.持五乘共法是佛光凈土的思想: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而佛光凈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聲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佛光凈土是以菩薩為目標(biāo),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調(diào)和,也就是佛光凈土的思想。
2.守五戒十善是佛光凈土的思想:如果一個團(tuán)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能奉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個大家理想中的凈土。因為五戒的不殺生,不侵犯他人,尊重他人生命,生命也就能自由、長壽;不偷盜,不侵犯他人財產(chǎn),財富也就自然會增加;不邪淫,不侵犯他人的身體、名節(jié),家庭也就能和諧安樂;不妄語,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信用,社會自然就沒有紛爭;不飲酒,對自己的身體、智慧不去傷害,身心也就能得到健康。十善是五戒的擴大,只要大家一起受持五戒十善,天下自然太平和樂。
3.發(fā)四無量心是佛光凈土的思想: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佛教要我們慈悲,因為慈悲能受到每個人的尊重,慈悲能降伏人心,讓大家心悅誠服;佛教富有喜樂的性格、歡喜的精神,在佛光凈土里面,到處散布著歡喜的種子,因此大家在佛法中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另外,佛光凈土是講求犧牲和奉獻(xiàn),因此利他的性格和慈悲喜舍的精神是佛光凈土的主要內(nèi)容。
4.修六度四攝是佛光凈土的思想:布施有多種,有語言的布施、有容貌的布施、有內(nèi)心隨喜的布施等等,在一個法治的國家,奉公守法就是持戒;彼此忍讓,使社會井然有序就是忍辱;對工作認(rèn)真負(fù)責(zé),不茍且,精益求精是精進(jìn)的表現(xiàn);凡事從容不迫、不計較就是一種禪定的功夫;處眾圓融,懂得運用方法表現(xiàn)智慧就是生活中的六度。另外,四攝中的贊美、鼓勵、歡喜的布施結(jié)緣,給人幫助,給人方便和多為他人著想,都是佛光凈土中普利大眾的基本思想。
5.信因緣果報是佛光凈土的思想:在任何時刻,我們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因緣,感謝大眾成就我,因為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yè)報,尤其是人間佛教的佛法,應(yīng)該建設(shè)人人有因果的觀念,如此,社會就不必要警察來維持治安,因為因果就是自己法律的準(zhǔn)則。
6.行禪凈中道是佛光凈土的思想:禪凈、中道是佛光凈土的主要內(nèi)容。說到禪,歷代的祖師們,參禪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人間悟道以后,當(dāng)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能夠獲得身心的自在,明心見性也就滿足了,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
凈土也是一樣,凈土行人希望求生凈土,也是要現(xiàn)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xiàn)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對現(xiàn)代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凈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假如能夠禪凈雙修,更能契合人間佛教的思想。
中道思想里的“空有融合”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的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xiàn)世生活中幸?鞓贰
所以,佛光凈土的思想是:
1.持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
2.守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
3.發(fā)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
4.修六度四攝是人間佛教
5.信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
6.行禪凈中道是人間佛教
如果人人都能依此修學(xué),人間即凈土,凈土就在人間,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佛光凈土。
- 上一篇:第一篇 從人道到佛道
- 下一篇: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凈土─極樂、琉璃凈土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yán)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