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篇 伍波薩他經(jīng)

  圣典篇 伍波薩他經(jīng)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東園鹿母堂。那時,世尊在伍波薩他日為比庫僧圍繞而坐著。

  當時,具壽阿難于深夜過初時分后,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對世尊如此說:

  “尊者,深夜已過初時分,比庫僧已坐了很久。尊者,愿世尊為比庫們誦巴帝摩卡!”

  如是說已,世尊默然。

  具壽阿難于深夜過中時分后,再次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對世尊如此說:

  “尊者,深夜已過中時分,比庫僧已坐了很久。尊者,愿世尊為比庫們誦巴帝摩卡!”

  如是說已,世尊默然。

  具壽阿難于深夜過后時分后,明相已出之黎明時,第三次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對世尊如此說:

  “尊者,深夜已過后時分,明相已出之黎明時,比庫僧已坐了很久。尊者,愿世尊為比庫們誦巴帝摩卡!”

  “阿難,會眾不清凈。”

  當時,具壽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訶目犍連)這樣想:

  “世尊到底因哪個人才這樣說:‘阿難,會眾不清凈’?”

  當時,具壽馬哈摩嘎喇那作意以心了知一切比庫僧之心。具壽馬哈摩嘎喇那見到那個破戒、惡法、不凈、形跡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門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自稱梵行者,內里腐敗、漏泄,秉性惡劣的人坐在比庫僧中。見了之后走到那個人跟前,然后對那人這樣說:

  “起來!朋友,世尊已見到你了,你不能與比庫們一起共!”

  如是說已,那人默然。

  具壽馬哈摩嘎喇那再次對那人這樣說:

  “起來!朋友,世尊已見到你了,你不能與比庫們一起共。”

  那個人再次默然。

  具壽馬哈摩嘎喇那第三次對那人這樣說:

  “起來!朋友,世尊已見到你了,你不能與比庫們一起共。”

  那人第三次默然。

  當時,具壽馬哈摩嘎喇那抓住那人的手臂然后趕出門外,下了門栓后,走到世尊跟前,然后對世尊這樣說:

  “尊者,那個人已被我趕走,會眾已清凈。尊者,愿世尊為比庫們誦巴帝摩卡!”

  “摩嘎喇那,真稀奇。∧Ω吕,真少有!那個愚人非要等到被抓住手臂[趕出去]。”

  當時,世尊告訴比庫們:

  “諸比庫,你們現(xiàn)在應作伍波薩他,誦巴帝摩卡。諸比庫,從今日以后,我將不再作伍波薩他,誦巴帝摩卡。諸比庫,若如來于不清凈的會眾中誦巴帝摩卡,無此道理,不可能!”

  “諸比庫,大海有八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到這些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哪八種呢?

  諸比庫,大海逐漸向下、逐漸傾斜、逐漸深入,而不會忽然陡峭。諸比庫,以大海逐漸向下、逐漸傾斜、逐漸深入,而不會忽然陡峭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一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再者,諸比庫,大海之定法是不會超越海岸。諸比庫,以大海之定法是不會超越海岸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二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再者,諸比庫,大海不與死尸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則迅速運其至岸邊、沖上陸地。諸比庫,以大海不與死尸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則迅速運其至岸邊、沖上陸地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三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再者,諸比庫,凡所有的大河,諸如:恒河、亞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薩拉菩河、馬希河,當它們到達大海之后,皆舍棄先前的名字,唯稱為‘大海’。諸比庫,以所有的大河,諸如:恒河、亞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薩拉菩河、馬希河,當它們到達大海之后,皆舍棄先前的名字,唯稱為‘大海’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四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再者,諸比庫,無論世間之眾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會因此而覺得不足或充滿。諸比庫,以無論世間之眾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會因此而覺得不足或充滿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五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再者,諸比庫,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諸比庫,以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六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于大海。

  再者,諸比庫,大海有許多寶物、各種寶物,這些寶物諸如:真珠、摩尼、琉璃、硨渠、玉石、珊瑚、銀、金、赤珠、貓眼石。諸比庫,以大海有許多寶物、各種寶物,這些寶物諸如:真珠、摩尼、琉璃、硨渠、玉石、珊瑚、銀、金、赤珠、貓眼石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七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再者,諸比庫,大海乃大生類的住處,這些生類有:帝彌、帝明嘎喇 帝彌拉賓嘎喇、阿蘇羅、龍、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長的生物、二百由旬長的生物、三百由旬長的生物、四百由旬長的生物、五百由旬長的生物。諸比庫,以大海乃大生類的住處,這些生類有:帝彌、帝明嘎喇帝彌拉賓嘎喇、阿蘇羅、龍、甘塔拔,在大海中有百由旬長的生物、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長的生物故,諸比庫,這是大海的第八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諸阿蘇羅喜歡大海。

  “諸比庫,正是如此,于此法、律中有八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到這些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哪八種呢?

  猶如大海逐漸向下,逐漸傾斜,逐漸深入,而不會忽然陡峭。正是如此,諸比庫,于此法、律中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會頓然了知通達。諸比庫,以于此法、律中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會頓然了知通達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一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大海之定法是不會超越海岸。正是如此,諸比庫,凡由我為諸弟子所制定的學處,我的弟子們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違越。諸比庫,以凡由我為諸弟子所制定的學處,我的弟子們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違越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二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大海不與死尸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則迅速運其至岸邊、沖上陸地。正是如此,諸比庫,若有人破戒、惡法、不凈、形跡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門卻自稱沙門,非梵行者卻自稱梵行者,內里腐敗、漏泄,秉性惡劣。僧團不與他共住,迅速集會而舉其罪;即使他仍坐在僧團中間,其時他也已遠離僧團,而僧團也[已遠離]他。諸比庫,以若有人破戒、惡法、不凈、形跡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門卻自稱沙門,非梵行者卻自稱梵行者,內里腐敗、漏泄,秉性惡劣;僧團不與他共住,迅速集會而舉其罪;即使他仍坐在僧團中間,其時他也已遠離僧團,而僧團也[已遠離]他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三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所有的大河,諸如:恒河、亞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薩拉菩河、馬希河,當它們到達大海之后,皆舍棄先前的名字,唯稱為‘大海’。正是如此,諸比庫,有此等四種種姓: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當他們于如來所說的法、律中從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后皆舍棄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稱為‘沙門釋迦子’。諸比庫,以有此等四種種姓: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當他們于如來所說的法、律中從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后皆舍棄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稱為‘沙門釋迦子’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四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無論世間之眾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會因此而覺得不足或充滿。正是如此,諸比庫,即使眾多比庫于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涅槃界也不會因此而覺得不足或充滿。諸比庫,以即使眾多比庫于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涅槃界也不會因此而覺得不足或充滿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五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諸比庫,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脫味。諸比庫,以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脫味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六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大海有許多寶物、各種寶物,這些寶物諸如:真珠、摩尼、琉璃、硨渠、玉石、珊瑚、銀、金、赤珠、貓眼石。正是如此,諸比庫,此法、律有許多寶物、各種寶物,這些寶物諸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圣道。諸比庫,以此法、律有許多寶物、各種寶物,這些寶物諸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圣道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七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又猶如大海乃大生類的住處,這些生類有:帝彌、帝明嘎喇、帝彌拉賓嘎喇、阿蘇羅、龍、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長的生物、二百由旬長的生物、三百由旬長的生物、四百由旬長的生物、五百由旬長的生物。正是如此,諸比庫,此法、律乃大生類的住處,這些生類有:入流,為作證入流果之行道者;一來,為作證一來果之行道者;不來,為作證不來果之行道者;阿拉漢,為阿拉漢之行道者。諸比庫,以此法、律乃大生類的住處,這些生類有:入流,為作證入流果之行道者;一來,為作證一來果之行道者;不來,為作證不來果之行道者;阿拉漢,為阿拉漢之行道者故,諸比庫,這是于此法、律中的第八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此之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諸比庫,于此法、律中乃有此等八種稀有、未曾有之法。見到這些后,比庫們喜歡于此法、律。”

  伍波薩他經(jīng)腳注部份:

  102 伍波薩他經(jīng) (Uposathasuttaü):譯自A.8.2.10。亦見A.8.2.9; Cv.383-5; Udàna.5.5。

  在本經(jīng)中,佛陀以大海具有的八種稀有的特點,來比喻佛陀的正法、律中所具有的八種稀有的特點。

  103 世尊為了作伍波薩他而坐在女居士維沙卡所供養(yǎng)的寶殿堂中。世尊坐定后觀察比庫們之心,發(fā)現(xiàn)了一個破戒之人。世尊想:“假如此人坐在這里而我誦巴帝摩卡的話,他的頭將會裂成七分。”為了慈愍他才保持沉默。

  104 帝彌 (timi):一種巨型的大海魚。在佛經(jīng)中,牠通常都和帝明嘎喇、帝彌拉賓嘎喇(timi?gala timirapi?gala)一起出現(xiàn),分別指三種巨型的大海魚。

  105 義注中說:“次第而學”是指受持三學;“次第而行”是指十三頭陀支;“次第行道”是指七種隨觀、十八大觀、三十八種所緣分別、三十七菩提分法。“不會頓然了知通達”是指若不經(jīng)戒圓滿等,則不可能有阿拉漢之通達;唯有在次第修習戒、定、慧圓滿之后,才能夠證得阿拉

  漢。

  106 為了使戒行清凈,佛陀的弟子哪怕是在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他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隨便違犯世尊制定的所有大小學處!

  根據(jù)諸經(jīng)論的義注,凡夫弟子的戒行可因受戒離(samàdànavirati)而具足。受戒離即在受取學處之后,他決心“即使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犯戒”而遠離諸非行。

  圣弟子的戒行則因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而具足。正斷離是與圣道相應之離。自從圣道生起之后,即使連“我要殺生”等的念頭也不會在圣者的心中生起。

  因此,持守五戒是在家圣弟子的行為素質。對于出家圣弟子來說,他們不可能故意違犯諸如殺生、非時食、觀聽歌舞娛樂、接受金錢等任何為世尊所禁止的非行,因為他們已經(jīng)根除了造作這些非行的潛伏性煩惱

  107“涅槃界也不會因此而覺得不足或充滿”:即使在沒有佛陀出世的無數(shù)劫中沒有一個有情能夠般涅槃,其時也不能說“涅槃界虛空”;即使有佛陀出世的時期一個接一個地到來,乃至有無數(shù)的有情證得不死(即涅槃),其時也不能說“涅槃界已充滿”。

  108 解脫味 (vimuttiraso):即解脫煩惱之味。一切于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無執(zhí)取而從諸漏解脫。

  109 為作證入流果之行道者 (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ipanno):為了能親證入流果而正在進入者,即初道。其余三道亦同。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