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佛教:巴利語Buddha-sàsana。Buddha,意為覺悟者,即佛陀。sàsana,意為教導,教說,教法。Buddha-sàsana即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 教理之教(pariyatti-sàsana) ——律、經(jīng)、論三藏等應當學習的教法義理。

  2. 行道之教(pa?ipatti-sàsana) ——戒、定、慧三學等能導向證悟出世間法的禪修實踐。

  3. 通達之教(pa?ivedha-sàsana) ——證悟四種圣道、四種圣果以及涅槃九種出世間法。

  唯有教理之教的住立,才有行道之教的存在;因為修行不能偏離三藏,不能違背佛陀的教導。唯有行道之教的住立,才有通達之教的存在;因為不依照戒定慧禪修,脫離了行道實踐,就不可能證悟任何的出世間法。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thera,意為長老,上座;vàda,意為說, 論, 學說, 學派, 宗派, 部派。

  上座部佛教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等地,故稱為南傳佛教。又因所傳誦的三藏經(jīng)典使用巴利語(pà?i-bhàsà),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堅持傳承和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三寶,傳誦與尊奉巴利語律、經(jīng)、論三藏,依照八圣道、戒定慧、四念處等方法禪修,大多數(shù)人致力于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

  傳統(tǒng)上,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

  巴利語 (pà?i-bhàsà):是由佛陀在世時中印度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一帶使用的方言變化而來,它屬于與古印度正統(tǒng)的雅語——梵語(Sanskrit)——相對的民眾方言——布拉格利語(Pràkrit)的一種。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jīng)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塔口語,故又稱為“馬嘎底語”(Màgadhika, Màgadh?,摩揭陀語)。

  “巴利”(pà?i)一詞的原意為圣典、佛語(Buddha- bhàsà),用以區(qū)分作為解釋圣典的文獻——義注(a??hakathà)和復注(??kà)。也因如此,記錄圣典、佛語的專用語“馬嘎底語”到后來也就逐漸成了“圣典語”、“佛經(jīng)語”的代名詞,即“巴利語”。

  巴利語與梵語(Sanskrit)同屬古印度語,但梵語屬于雅語,巴利語屬于俗語;梵語是貴族語,巴利語是民眾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準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圣弟子們的用語。佛陀曾禁止僧眾們用梵語來統(tǒng)一佛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使用巴利語傳誦的三藏經(jīng)典,故又被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