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處篇 第八節(jié)、關于禪相
業(yè)處篇 第八節(jié)、關于禪相
在入出息、長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個階段,禪修者都有可能體驗到光。剛開始的時候,光通常出現(xiàn)在外面。有些禪修者會感覺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煙一樣的淡白色光;有些禪修者會感覺好像有一層白霧籠罩著自己;有些禪修者感覺在額頭、眼前或者臉前有光。他們會懷疑:是不是有手電筒或有燈光照著自己呢?是不是外面的太陽光透過窗戶照在自己的臉上呢?有些人會忍不住睜開眼晴,但睜開眼睛后卻發(fā)現(xiàn)外面還是原來那樣,并沒有什么特別發(fā)亮的,甚至閉上眼睛比睜眼還要明亮些。在夜晚禪修時,他也會懷疑是否有人開燈,但睜開眼睛后才發(fā)現(xiàn)外面還是漆黑一片。
許多禪修者會感覺到困惑,懷疑這些現(xiàn)象到底是不是禪相?然而,禪修者不應當睜開眼睛,也不要懷疑這些到底是不是禪相。是不是禪相并不要緊,重要的是不要去注意這些光!在這個階段,無論他體驗到什么,看見什么,都不應當去注意它,不要管它、不要理它,更不要去判斷它,只應持續(xù)地專注入出息!
在這個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會見到一些影像,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虛空、人物鳥獸等,或聽到唱歌聲、講話聲、誦經(jīng)聲、念佛聲等等。這是因為定力提升之后,心會變得強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轉念頭,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東西、變現(xiàn)出很多聲色光影出來。心念快得連自己都來不及察覺到,但相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他面前了。須知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生的,是幻覺!
有些人喜歡盲修瞎練,當他的定力到達某一個階段的時候,通常會見到光、見到花,乃至見到所謂的佛菩薩。假如此時他執(zhí)著這些光相,追求這些境界,甚至以為自己很厲害,那就很容易出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jīng)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定力,但是他的心沒有很好的導向,所謂“走火入魔”的問題就出在這里。因此,無論見到什么景象,出現(xiàn)什么境界,一概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看它,更不要執(zhí)著它!
當他這樣持續(xù)地覺知呼吸,對呼吸的每一個階段,無論是入出息的階段、長短息的階段、全息還是微息的階段,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不久之后,他將會發(fā)覺,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光慢慢地貼近人中這一帶。當光出現(xiàn)在人中這一帶區(qū)域時,我們就把它叫做“禪相”。
在禪相剛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很重要的是不要去玩弄禪相。有個別禪修者對剛出現(xiàn)的禪相感到很好奇,喜歡去測試禪相,他想檢驗這到底是不是禪相?可不可以改變?假如他想讓禪相變白,它可以變白;想讓禪相變紅,它可以變紅;想讓禪相變圓,它可以變圓;想讓禪相變方,它可以變方……為什么呢?這是定力的緣故。因為他的定力已經(jīng)到達了某一個階段,他的心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力量,只要他稍微改變自己的想,相應的影像就能呈現(xiàn)出來。因此,當光剛出現(xiàn)在人中這一帶區(qū)域的時候,記得不要去玩弄它,也不要注意它的顏色,不要注意它的形狀,還是只專注在呼吸上就可以了。
當他如此持續(xù)地專注呼吸,他將發(fā)現(xiàn)光會更貼近接觸點。最后,他發(fā)現(xiàn)呼吸已經(jīng)變成了光,而光就是呼吸,分不清到底是光還是呼吸。這個時候他的心會自然地貼近光,如果硬是要把心拉回來專注呼吸的話,他的心反而會搖動。只要呼吸變成了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光跟呼吸結合為一的時候,就讓心自動地貼近光,再沒必要去分辨什么是呼吸,什么是光,只應把心專注在禪相(光)上。
禪相,巴利語nimitta,有標相,標志,標記,標識;前兆,征兆,預兆等意思。在未證得禪那的階段,我們可將禪相理解為定力提升的標志,或者是證得禪那的前兆。在證入禪那時,它則是禪那心的所緣。
有三種禪相,依次是:
1、遍作相;
2、取相;
3、似相。
所有四十種業(yè)處都可以獲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二十二種業(yè)處可獲得似相。這二十二種業(yè)處是:十遍、十不凈、身至念和入出息念;通過專注似相,才能證得近行定和安止定。
有些人會問:修習入出息念是否一定需要禪相?是否必須通過專注禪相才能證得禪那?
答案很明確:是的!
《清凈道論》在分析了通過修習入出息念所產生的禪相差別之后強調說,有三樣東西對證得此業(yè)處的近行定和安止定是很重要的:
“在此,一為入息所緣心,一為出息所緣心,另一為相所緣心。沒有此三法者,則他的業(yè)處既不能達到安止,也不能達到近行。若有此三法者,則他的業(yè)處能達到近行及安止。正如這樣說: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
不知三法者,修習無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
知此三法者,修習有所得。”(Vm.1.231)
在這里所說的“相”就是指“似相”(Mahà-??ka: Nimitte'ti yathàvutte pa?ibhàganimitte)。
如果沒有禪相,或者有卻不去注意它,這種人別說想證得安止定,即使連近行定也不可能證得!
所以,善巧于修習入出息念的禪修者,通過專注入出息而產生禪相;當禪相明亮且穩(wěn)定時,則通過專注禪相而證得禪那。
對于入出息念業(yè)處,自然的呼吸是一種“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又說預作相);接觸點這一帶區(qū)域也是一種“遍作相”。當定力提升時,出現(xiàn)在接觸點附近的如煙、如霧狀的灰白色光,也稱為“遍作相”;而此時的定力則稱為“遍作定”(parikamma samàdhi)。
當心專注在遍作相時,定力將能得到提升。此時,出現(xiàn)在接觸點一帶的灰白光慢慢地會變白、變亮。有些可能會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樣,有些會亮得像汽車燈、像手電筒的光一樣。在形狀上,每個人的也都不盡相同。有些感覺好像云彩,有些感覺像花環(huán),有些感覺像蓮花,有些感覺像車輪……這種禪相稱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遍作相要亮,但是跟似相比起來,還是顯得暗淡。
當禪修者能夠平靜地專注取相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者更久,他會發(fā)現(xiàn)禪相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有些像太陽光,有些像月圓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燈,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瑩剔透得像塊水晶,這就是“似相”(pa?ibhàga nimitta)。
每個人的禪相皆是不盡相同的。為什么會不同呢?因為禪相由心想而生,以心想為因,以心想為緣,由于不同的心想而有不同的禪相。
《清凈道論》中舉了個例子:有許多比庫在一起誦經(jīng)之后坐著,一位比庫問:“你們對此經(jīng)的感覺怎么樣呢?”有人說他的感覺像從大山上流下的河流,有人說他的感覺像一排森林,有人說他的感覺像枝葉茂密、結滿果實的蔭涼之樹。只是對同一部經(jīng),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心想而有不同的感覺。禪相也是如此,雖然大家修習的業(yè)處相同,都是入出息念,但是每個人的禪相都不盡相同。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禪相的禪修者不應當?shù)教幦柸耍粦敻鷦e人比較,也沒必要懷疑自己,只應依照業(yè)處導師的指示去做就是了。
當禪相出現(xiàn)在接觸點而且跟呼吸結合為一時,禪修者就可以把心專注在禪相上。然而,在剛放棄專注呼吸而開始轉移到專注禪相的階段,由于定力還不穩(wěn)固,有時禪相會變得暗淡,甚至可能不見。如果禪相不見,或變得暗淡的時候,他應當讓心再回到呼吸上,專注呼吸。不久之后,接觸點這一帶區(qū)域很快又會重新亮起來。當呼吸又變成了光,光與氣息完全合而為一時,他應繼續(xù)將心專注在禪相上。到了這個階段,他應當練習讓心平靜且穩(wěn)固地專注禪相,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甚至更久,直到成功。
- 回向
- 巴利語匯解 六、道果
- 巴利語匯解 五、禪修
- 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 巴利語匯解 三、戒律
- 巴利語匯解 二、佛陀
- 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 業(yè)處篇 第十一節(jié)、達到禪那
- 業(yè)處篇 第十節(jié)、平衡諸根
- 業(yè)處篇 第九節(jié)、落入有分
- 業(yè)處篇 第七節(jié)、修習次第
- 業(yè)處篇 第六節(jié)、確定所緣
- 業(yè)處篇 第五節(jié)、調整坐姿
- 業(yè)處篇 第四節(jié)、經(jīng)文淺釋
- 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 業(yè)處篇 第二節(jié)、修習功德
- 業(yè)處篇 第一節(jié)、戒與止觀
- 學處篇 第九節(jié)、敬僧須知
- 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 學處篇 第七節(jié)、十戒釋義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