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5)
洪五、乞行處苦(分二科)
荒一、顯處(分二科)
日一、總標(biāo)
乞行處苦者:當(dāng)知此苦,略有七種。
這個忍品里面說的忍,一共有三種忍,第一種耐他怨害忍已經(jīng)學(xué)習(xí)完了,現(xiàn)在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里面有八種,現(xiàn)在是第五種乞行處忍,分兩科第一科顯處,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钙蛐刑幙嗾撸寒(dāng)知此苦,略有七種!惯@一種苦里面簡略的說有七種不同,下邊呢第二科列釋。
日二、列釋
一者、自誓毀形。剃須發(fā)等,棄舍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jìn)止云為皆不縱任。游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農(nóng)等世間事業(yè),從他所得而存濟(jì)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妓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
「一者、自誓毀形。剃須發(fā)等,棄舍世俗諸相好故!沟谝环N苦呢就是自己這位菩薩,他不愿意作在家菩薩他要出家,他就是「自誓毀形」不是別人勸他的,他自己主動的要出家。要出家第一件事呢就是要?dú),這個「誓」是決定的意思,一點(diǎn)也不猶豫,就是改變他的形象。怎么叫做「毀形」呢?「剃須發(fā)等」這個剃除須、剃除發(fā)這些事情。叫做「棄舍世俗諸相好故」就是棄舍了世間人一般人所認(rèn)為的這個相好的這件事,他棄舍這件事。這個上面說「須發(fā)」,若說到「須」可能這個人不是很年輕,已經(jīng)有須了,應(yīng)該是這個意思。這個有須發(fā),世間人可能認(rèn)為這是莊嚴(yán)的相貌,現(xiàn)在這位菩薩要出家呢,就是棄舍了這件事,所以叫做「毀形」。
「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沟诙履鼐褪撬缸允摹挂淖兯纳,什么叫做「毀色」呢?「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他這個「受持」,也就是著的意思,他所著的衣服,不著原來的在家人那個美好的顏色的衣服,就是穿這個變壞的顏色的衣服。
「三者、進(jìn)止云為皆不縱任!沟谌虑槟鼐褪恰高M(jìn)止」,「進(jìn)」就是動,「止」就是靜,動靜!冈茷椤梗冈啤咕褪钦f話,「為」就是作事。這些事情呢「皆不縱任」,他都不放縱自己。「游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顾坏饺魏蔚牡胤饺,不管是行是住,他都自己約束自己,他不放縱不放逸,這個「競」有恭敬的意思,到一切處都有恭敬心而不隨隨便便的,這件事不容易。
「四者、依他活命。舍商農(nóng)等世間事業(yè),從他所得而存濟(jì)故!沟谒募嗍戮褪瞧兴_自己,出了家作了比丘,他不自己生產(chǎn),要依賴他人的施舍,依賴他人的布施,來維持生命的存在,這件事也是個苦事!干嵘剔r(nóng)等世間事業(yè)」他棄舍了這個發(fā)財、生財之道,這個「商」是作生意,「農(nóng)」是種田,各式各樣的世間上的生財之道他都棄舍了。「從他所得而存濟(jì)故」,你自己不生產(chǎn)那生活所需就有問題了,但是他呢就從他,從別的人同意修學(xué)圣道這件事的人,能夠支持你,「從他所得」得到了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而存濟(jì)」這樣子,靠這樣的方法來維持生活,這件事也不容易,向別人伸手是一個很苦的事情。
「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惯@是第五件事,「盡壽」盡其壽命,這么長的時間內(nèi)都是「從他求衣服等」,都是靠別人的布施,衣服等等的事情!赣谒@得非法珍財」,對于所得到的不合法的這些財物不受用,非法所得的財他不要;或者是說謊話騙人來的錢他不要,「久所貯積」的他也不要,就說我明天不出去乞食,我今天乞多一點(diǎn)貯藏起來,不要,比丘不這樣作,菩薩比丘沒有隔宿之糧,「不受用故」這件事這是佛所規(guī)定的,也不是容易辦的事情。
「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沟诹履卣f盡形壽遮止,就是不作這種人間的諸欲,不享受人間的諸欲。一般人在家社會上生活的人呢,那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那就是社會上那種思想,那種行動,貪求的事情,這位菩薩比丘完全停下來了!刚谥谷碎g的諸欲」拒絕這一切事情。「離非梵行,淫欲法故!咕褪沁h(yuǎn)離這個欲的事情,這是污染的事情,這淫欲法他不要,拒絕這些事情。
「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妓等故;」第七件事呢也是盡形壽遮止人間的嬉戲,人間的人有一些欲樂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歌舞、笑戲、倡妓這些事情,菩薩都棄舍了,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妓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惯遠(yuǎn)離什么事情呢?與己是親友,在家的時候他們有親厚關(guān)系是好朋友,或者是這些親友和自己的年齡是相同的,大家見面了這個就會笑戲,內(nèi)心里面感覺到歡樂,「攜從等」或者是手拉著手到什么地方去,我跟隨著你,你跟隨著我這些事情,這個菩薩完全也停止下來這種事情。
荒二、明忍
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這前面是列釋,這下面第二科明忍!溉缡堑阮悺骨懊媪谐鰜淼倪@么多,是「因乞求行」這舉出來其中一個,或者乞求衣服、飲食等,所有的都在內(nèi)。因此而有了艱辛,有些堅難苦惱,辛勞的事情,所引起的苦惱,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菩薩都能忍受這件事!覆挥纱司,精進(jìn)懈廢,」不因為乞求等事所引起的眾苦,那我就何必再出家修學(xué)圣道作什么呢?菩薩不會這樣子「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披尋記》:
「當(dāng)知此苦略有七種等者:修所成地說:由剃除須發(fā)故,舍俗形好故,著壞色衣故,應(yīng)自觀察形色異人,」菩薩這比丘應(yīng)該自己觀察我的形、我的色和其他的人不同,「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形相!惯@種形象和一般人不同,別人看見都不莊嚴(yán),但是這個修行人呢接受這個下劣形象。
「于行住坐臥語默等中,不隨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這個比丘行住坐臥語默等中,不隨欲而活動,制服自己的憍慢心,往趣到他人家去的時候,「審正觀察游行乞食,」自己心里面常常的要有智慧,觀察所遇見的一些情況,這樣子到聚落里面去乞食,「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威儀!骨懊媸窍铝有蜗,這是下劣威儀。「又正觀察從他獲得無所蓄積諸供身具,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眾具!惯@個菩薩比丘,〈修所成地〉只說比丘,不是說菩薩。這個比丘,自己沒有生產(chǎn),生活所需是沒有的,都是向人乞求。向人乞求就給什么都是好了,所以都是下劣的眾具,這本來是說三樣,但是「由此五相,當(dāng)知是名初處觀察,」這個第一個,下劣形象里面有三種,就是剃除須發(fā)、舍俗形好、著壞色衣。那么這就是一共三種,三種再加這兩種就是五種「由此的五相,當(dāng)知是名初處的觀察!
「又善說法毗奈耶中諸出家者所受尸羅,」就是善說法、善說毗奈耶,這是佛的大智慧境界。在佛法里面諸出家者,所受的尸羅就是戒,「略舍二事之所顯現(xiàn):」簡略的說呢,就是棄舍兩件事,就顯現(xiàn)出來這個修學(xué)圣道的人的相貌,那兩件事呢?「一者棄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屬財榖珍寶等所顯;」這件事不容易,棄舍父母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二者棄舍歌舞」出了家以后,也不歌、也不舞、也不「倡妓笑嬉歡娛游縱掉逸親愛聚會種種世事之所顯現(xiàn)。」這些事情也都棄舍了。(陵本二十卷十四頁)
「由是當(dāng)知,此初五種誓受下劣形相」、下劣的「威儀」,下劣的「眾具所攝,后之二種誓受禁制尸羅所攝!购竺婺莾煞N就是戒律所攝,那么這是和菩薩這一段文是相合的。
洪六、勤劬處苦
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fā)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
「勤劬處苦者:」這是第六,這個「劬」也就是勤勞的意思!钢^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這是說菩薩出了家以后,要精進(jìn)的修四念處、修三十七道品,「劬勞因緣」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赴l(fā)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那么常常的用功修學(xué)圣道,有的時候就會身感覺疲倦,有的時候心也感覺疲倦,這初開始靜坐的人,這個身體痛、這個腿子痛,那這個事就是問題你要忍耐一點(diǎn)。忍耐一點(diǎn)呢也不要忍耐太過頭,忍耐一會兒就好了就放腿子,也可以經(jīng)行一會兒。那么常常這樣子呢,這個關(guān)就過去了。那么第二就是心,你在那里坐,這個心要用止觀來調(diào)伏,有的時候可以,有的時候止不能止、觀不能觀,心里煩躁的很。心里煩躁的很,想要下座跑一跑,但是還沒開靜,所以這也是苦。但是有的時候呢,心還可以繼續(xù)的修止觀,這個身體不行,身體有問題。有的時候呢身體可以繼續(xù)坐在那里,但是心不行。有的時候身心都不可以。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身疲惱、心疲惱。這些事情就是「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fā)生種種身心疲惱。」
這些事情怎么辦呢?你要忍受,要忍受,常常調(diào)。常常用經(jīng)行、宴坐;宴坐、經(jīng)行。那么這是身體的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內(nèi)心里面靜坐的時候也是止觀,不靜坐的時候還是止觀,常常調(diào)、常常調(diào)漸漸就進(jìn)步了。這個身體的不調(diào),慢慢、慢慢就會減少、減少。內(nèi)心的不調(diào)也慢慢也會減少,不是永久的,所以只要你忍耐一下子,慢慢它就會進(jìn)步,慢慢會進(jìn)步。若不忍耐,不忍耐那這個就,那四念處沒有辦法修。不修,不修那么你就不能得圣道。不能得圣道和得圣道有什么不同?我修學(xué)圣道身有苦惱、心也有苦惱,我不能忍我就不修了,這是不修圣道。修學(xué)圣道,我若能忍我將來我就能修圣道,修學(xué)圣道以后就有成功的希望。成功了以后和不修圣道有什么不同?修學(xué)圣道成功了,不要說是大成功不是。就是你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這個時候心情快樂,盤上腿心情也快樂,放腿子經(jīng)行心情也快樂。不修圣道的時候,因修圣道而有的身心疲惱是沒有了,但是你不快樂,你不修圣道沒有快樂的。
不修圣道的人,我們說是一個人年齡到了我不工作了,我合法的退休,退休真能休嗎?真能休息嗎?是不能休息的。你身還要做事,心里面也有事,沒個完就是了。沒個完其實來和修學(xué)圣道對比來說,很多很多的苦惱,就是頭幾天我們上課講的,一個是壞苦,一個是苦苦,還有行苦。你不能避免不能解脫的,不要說一般人你不能避免這個苦,就是有大權(quán)勢的人他們一樣也都是苦,他們的苦可能比我們還厲害。這是修學(xué)圣道成功了,和沒修圣道的就是這樣子,說我因為修學(xué)圣道招感來身心的疲惱,我不忍受,不忍受其實你還是苦的,還有很多苦等著你,還有很多苦等著你。
若修學(xué)圣道你忍受這個苦都暫時的,過一個時期就沒有這件事了,沒有這件事你心情快樂。心情快樂這句話你怎么講?不是說我有修行人家都恭敬我,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不算。就是別人毀辱你,你的心情還是快樂。成就圣道的人是這樣,不管外面的境界是順是逆,內(nèi)心里面沒有變化,還是那個圣道的清凈的境界不受影響的。所以我說,我不忍受這個苦,不忍受這個苦你不能離苦的,還不如暫時的忍耐一點(diǎn),過了一個時期就不苦了。所以這上面說這位修行人有大智慧。「不由此緣,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
洪七、利他處苦(分二科)
荒一、指事
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yè),如前應(yīng)知。
「利他處苦者:」這是第七科利他處苦,分兩科第一科指事!钢^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yè),如前應(yīng)知!惯@個利他處苦,就是利益眾生這個地方也有一些苦。什么事情會引發(fā)內(nèi)心或者身心的苦惱呢?「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益有情的事業(yè),如前應(yīng)知。」像前面界品有說了,那個饒益有情戒一共說有十一種。
荒二、明忍
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也能夠忍受,雖然有苦照樣還是利益眾生的!覆挥纱司,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這是明忍。
下面看《披尋記》:
「修十一種利有情業(yè)等者:戒品中說: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種饒益有情戒。(陵本四十卷八頁)」那上說的「如彼廣說應(yīng)知!
洪八、所作處苦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缽等業(yè);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賈營農(nóng)仕王等業(yè)。由此發(fā)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
「所作處苦者:」這是第八科!钢^諸菩薩或是出家,」這個菩薩或者他是出了家,出家的菩薩!副阌袪I為衣缽等業(yè);」那你要出家以后不能說沒有事情,你還要去操心,你去做一些你那個衣服,或者是你吃飯的時候用的缽多羅,這些事情呢還是要照顧的。
「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賈營農(nóng)仕王等業(yè)。」或者這位菩薩他沒有出家,他還是在家,在家呢你還要做事的,「便有無倒的商賈」就是合法的,「無倒」就是合法,沒有非法的。這個「賈」,「商賈」商就是賈,或者是行商作賈,現(xiàn)在好像也沒有決定這個分別!笭I農(nóng)」或者是耕田的事情,「仕王」就是在政府里作事情,你若要作這些事業(yè)的,在家菩薩一定要有事業(yè)的,有職業(yè)!赣纱税l(fā)生種種勤苦,」你作這些事情呢,你就會引起很多的辛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jìn)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
宇三、忍苦勝利
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于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zhuǎn),常勤修習(xí),無變異意,無雜染心。
「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于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這是第三科忍苦的勝利,這個安受苦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如理思惟,第二科能引眾苦,現(xiàn)在是第三科忍苦勝利!钢T菩薩雖觸眾苦」他雖然遇見了很多的苦惱,「而于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雖然遇見了苦,這個苦不能障礙他,他對于無上正等菩提以前是沒有努力的去勤修,現(xiàn)在「能正勤修」能努力的去修學(xué)圣道,回向無上菩提!敢颜谛蓿軣o退轉(zhuǎn),」說是已經(jīng)努力的勤修圣道了,雖然有眾多的苦不能障礙他,他能夠繼續(xù)努力達(dá)到無退轉(zhuǎn),就是不失掉,這個圣道成功了不會退下來的,不會失掉的。不像世間的榮華富貴不是永久的,你搞錯了就失掉了,就會失掉的!赋G谛蘖(xí),無變異意,」他得到成就圣道之后,得無生法忍以后,他成就的圣道不會再失掉的!赋G谛蘖(xí)」雖然不退轉(zhuǎn)還沒有圓滿的成功,他要繼續(xù)的努力的修習(xí),「無變異意」不會中間有改變主意了不修圣道了,沒有這個意思。這個世間上的事情,你說是你作醫(yī)生能發(fā)財,但是作醫(yī)生作久了就厭煩作醫(yī)生,不高興作醫(yī)生的事情,不高興;其他的就作律師的、會計師、所有的都是那樣子,他作久了他厭煩不高興。修學(xué)圣道不是,修學(xué)圣道呢他發(fā)歡喜心,他沒有厭煩的意思。
說是我聽你講過一回《金剛經(jīng)》,你不要再給我講《金剛經(jīng)》了,你這個人沒有明白什么是《金剛經(jīng)》。你就是對于這個事情,你沒有真實明白什么叫做《金剛經(jīng)》!是《法華經(jīng)》、是《般若經(jīng)》?「聞諸法空,生大歡喜!刮衣犂蠋熤v『一切法皆空』已經(jīng)聽了幾百千遍了,這是大歡喜而不厭煩。為什么?因為你在那里面有了味道,有了法味,有這回事情。這回事情呢就是,你若是只是有聞所成慧辦不到這件事,一定要有思所成慧,要有修所成慧的時候,就會有這個境界,不怕重復(fù)。
所以這個你讀《法華經(jīng)》也好,你讀《華嚴(yán)經(jīng)》也好,讀這《般若經(jīng)》,讀《維摩詰所說經(jīng)》也好,讀一遍又一遍、讀一遍又一遍,心里歡喜而不感覺到厭煩,這和世間上事情不同。如果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初開始的時候,聽了一遍以后再聽就不高興了,你要知道這是你不夠及格的意思!你不及格!所以「常勤修習(xí),無變異意」沒有改變的意思,沒有。而且這個是我們,我上一回我們說過。這個我們在聞所成慧這個階段,老是平平常常的境界,沒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很努力了,但是還是平平常常的。若是你到思所成慧的時候,這就又變化,你的看法不同了。
譬如說是,這個叫做桌,這叫墻,這叫什么、什么名字。我感覺沒有什么變化,我昨天看、今天看老是這樣子,這是我們聞所成慧就是這樣子。書本上的知識在你生活上的上面完全感覺不到有佛法的味道,聞所成慧就是這樣。思所成慧就不同了,思所成慧的時候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能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上運(yùn)用,你感覺到,喔!這都是無常敗壞的,就會感覺這里。但是這個還不是很殊勝。但是若修所成慧的時候,你若達(dá)到未到地定、達(dá)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完全不同了。那個時候再修四念處的時候,有與圣人相似的境界出現(xiàn),不是圣人但是和圣人相似,這個暖、頂、忍、世第一就是和圣人相似的,同時呢你一入定你想要看見佛菩薩都能看見,就可以見觀世音菩薩的,你一入定就可以了,你入正念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出現(xiàn)了。說這個妙境法師講《維摩經(jīng)》講的對不對?你就可以一入定,你可以見到維摩居士,就問妙境法師講的《維摩經(jīng)》講的怎么樣?都可以問的。你譬如說你一入定的時候,我要見彌勒菩薩,不是說是你到彌勒內(nèi)院不是這個意思,你就是在入定你念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是可以說話的,立刻彌勒菩薩就可以告訴你,說是《瑜伽師地論》妙境法師那一段文講的對不對?彌勒菩薩會告訴你,會有這個事情了。但是若是我們沒有達(dá)到那個境界,他講的對不對?你沒有地方去問。說是我再問別的老法師這也是可以,不然的話其他的人都是…,老法師是我們可是有恭敬心,其他的人你有恭敬心嗎?這是完全辦不到的事情。所以你若肯努力,暫時的不如意忍耐一點(diǎn),逐漸逐漸逐漸達(dá)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境界完全改變了!
說是天臺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jīng)》讀這個〈藥王菩薩品〉的時候,「是真精進(jìn)者,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見到釋迦佛在那講《法華經(jīng)》,你也能辦到!你也能辦到!我們現(xiàn)在,我也說過你到峨嵋山去看,就是那山上有樹也有廟,也就是那廟也是地水火風(fēng)造成的,有佛像就是看見這個境界,頂多還看見有幾位出家人,另外你看不見什么。但是你到那個程度不是的!你可以聽普賢菩薩說法,聽他說法,聽文殊菩薩講經(jīng)。我看有誰,哪上說的?是密宗的學(xué)者說,說文殊菩薩在五臺山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有這個話。你若聽那他說的對不對?到那時候你就可以到五臺山,你一入定就到五臺山了,就見文殊菩薩,他究竟是講什么就知道了。是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嗎?你都會知道。也可以到彌勒內(nèi)院去,入定了聽彌勒菩薩說法,這事都能辦得到。
所以「常勤修習(xí),無變異意」有更殊勝的境界出現(xiàn)。若說是將來什么地方選總統(tǒng),究竟誰能選上?你想老半天也不知道,聽這個說那個說也不是決定,但是到那個時候一切都沒有問題,一切的都不成問題。所以有更殊勝的境界出現(xiàn),而你也就這時候?qū)嵲趤碚f,這時候是內(nèi)凡位,你得到未到地定、得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這里修四念處的時候,這是內(nèi)凡而不是外凡了。一剎那間到了見道位這時候你就是圣人了,隨時可以和佛菩薩聯(lián)系,和佛菩薩聯(lián)系的。那你在聞、思的這個境界不行的,不能比。÷勊苫、思所成慧都是散亂的境界這不行,一定要有修所成慧的時候,這些事情都可以成就的。而這件事你妙境怎么會知道這件事?你可以問著我這一句話,我怎么知道這件事?從學(xué)習(xí)《攝大乘論》上得到這個消息,在《攝大乘論》上有說這話,有說這件事。所以「常勤修習(xí),無變異意」為什么不變異?這里面展轉(zhuǎn)殊勝的境界出現(xiàn)。
「無雜染心」那個時候這個菩薩他心里面清凈,沒有貪瞋癡的活動。就算你沒得圣道這時候能調(diào)伏,能令心清凈,這正念一起來,一切煩惱都沒有,心清凈。因我們在聞所成慧的時候,只是學(xué)習(xí)這個程度,煩惱來了時候不容易調(diào)伏。有了煩惱的時候,唉呀!自己還知道有煩惱不對,但是你想要驅(qū)逐它,不行。這個煩惱一直的停留在你心里面,你不能驅(qū)逐它!它若在你心里面住幾天,你不能驅(qū)逐它。這時候為什么呢?煩惱強(qiáng)而這個正念沒有力量。要到修所成慧的時候,煩惱不那么強(qiáng),而這個正念力量大,所以正念一起來煩惱就沒有了,這時心情自在。
黃三、結(jié)
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這句話是結(jié),結(jié)束。我再念它一遍「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于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zhuǎn);」這個地方有通于深淺!敢颜谛,能無退轉(zhuǎn)」有兩個地方無退轉(zhuǎn),一個到忍位的時候就不退轉(zhuǎn)了,不會退下去。暖、頂、忍,到忍位的時候不退轉(zhuǎn);再進(jìn)一步到見道就不退轉(zhuǎn),所以這個地方「已正勤修,能無退轉(zhuǎn);常勤修習(xí)無變異意,無雜染心,」雜染心沒有了「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挂还灿腥N忍:耐他怨害忍、安受苦忍,這兩個解釋完了。下面第三個法思勝解忍,這里分三科第一科征。
玄三、法思勝解忍(分三科)
黃一、征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
這個「法思」,「法」是所思惟的,能思惟的就是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聞、思、修三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或者是這個法呢?就是佛的教導(dǎo),佛的法語,我們要遵循佛的法語而去思惟,那么叫做「法思」或者這么說。這個「勝解」呢,就表示你這個法思的進(jìn)一步有成就了,就是有力量的。這個「勝」是有力量的意思,這個「解」就是你的智慧,你思惟法義的智慧有大力量了,叫做「勝解」。
「勝解忍」聞所成慧的時候,也有法思勝解,思所成慧的時候也是有,修所成慧也是有。當(dāng)然能夠發(fā)生決定性的作用,要修所成慧的智慧才可以,這個聞所成慧力量不夠。思所成慧有好一點(diǎn),但是修所成慧的時候是有大力量的,是有力量的。怎么是菩薩的法思勝解忍呢?說是征,下邊第二科解釋,分兩科依處,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
黃二、釋(分二科)
宇一、依處(分三科)
宙一、標(biāo)
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于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
「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這個法思勝解忍,就是「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這個「一切法」,這個范圍是很廣了,這個所有的一切的境界都包括在內(nèi)。但是初開始的時候,你要選擇其中一個境界,譬如說色受想行識,以五蘊(yùn)為所思惟觀察的境界,那么其余的一切法的道理亦復(fù)如是,所以叫做一切法!改苷紦瘛梗苷紦窬褪悄茏裱鸬恼倘ニ嘉┯^察去,你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智慧去思惟,你若學(xué)習(xí)佛法一開始就是聞所成慧,依據(jù)這個智慧去思惟,思惟觀察。「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說是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為什么菩薩能正思擇?我們?yōu)槭裁床荒苣?我們這其余的一切人怎么不能呢?這是他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由善觀察勝覺慧故」,由于這位菩薩他學(xué)習(xí)佛法了,他從佛法里面得到聞所成慧了,所以有善觀察!干啤拐,能也。就能觀察一切法。能觀察一切法這是誰呢?就是圣覺慧,就是殊勝的覺慧,他有這個力量能觀察一切法,那就叫做「正思擇」,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這里面還有意思,這《披尋記》有解釋!改苡诎朔N生勝解處,善安勝解!惯@里面有詳細(xì)的解釋這個「善觀察勝覺慧」是怎么回事!改苡诎朔N生勝解處」,由無而有叫做「生」。原來你沒有這種智慧,現(xiàn)在有了。這是有八種,八個地方能夠使令你生出來勝解,生出來這個善觀察的勝解慧,所以那個八種就是「處」。有八個地方能令你生出來勝解的智慧的!干瓢矂俳狻惯@八個地方你若肯努力的去學(xué)習(xí),就能夠安立。「善」者,能也,「安」是安立,能夠建立你的智慧,你就能夠善觀察一切法了。那么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是征。
宙二、征
云何八種生勝解處?
「八種生勝解處」,那八種呢?這是征,下面列出來。
宙三、列
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yīng)得義處。七、自于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yīng)行處。
「一、三寶功德處」就是佛法僧是三寶,我那天曾經(jīng)說過,這個「寶」稱之為寶,一定不是無漏的境界,不是無漏的境界。譬如說「佛寶」,那是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了,圓滿的證悟了無上菩提,他有大智慧,他斷除一切煩惱了,他有大慈悲心廣度眾生。有智德、斷德、恩德,有無量功德圓滿了,那么那就是佛寶。
「法寶」,法寶就是涅槃。【褪欠鹚C悟的那個第一義諦,那就是涅槃叫做寶,這都是無漏的境界。但是佛寶,剛才說我們聞所成慧的人,只是說說而已,我們也看不見,第一義諦也看不見,佛的這個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身相也看不見,佛現(xiàn)的化身我們都看不見,只是這么說這個佛寶是這樣。但是這樣子呢,這就是過去的佛,這些阿羅漢或者大菩薩的慈悲,到處造像,或者是金、銀、銅、鐵、或者畫,造出像來,一看見像就想起來佛,還有這么一個方便。那「法寶」第一義諦,那是佛的境界我們也是只是說說而已,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到那去呢?還有經(jīng)律論,語言文字的佛法,有這個作為方便就是門。∵@是法寶的門,我們從語言文字,這個白紙黑字的這樣經(jīng)論,喔!我們從這里漸漸的可以到涅槃那里去了。這是我們還是有點(diǎn)希望,如果沒有這個我們完全沒有辦法,不知道怎么樣去?
「僧寶」,僧寶呢就是隨佛修學(xué)圣道成功了的人,已經(jīng)斷惑證真了,這些人都是寶。那么就是那些大菩薩,或者十地的菩薩加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都是見到第一義諦的這些,都是無漏的,這些都是寶,就叫做「僧寶」。觀世音菩薩是僧寶,舍利弗尊者也是僧寶,連初果圣人也是寶。就是說到寶就不是凡夫了,凡夫僧還沒到這個程度。
所以三寶功德處,他們都成就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三明六通、八解脫,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那就是如來十號,那都是佛的圣人的功德。在三寶功德處生勝解,你要從這里才能夠去思惟觀察,能令你開發(fā)智慧。
「二、真實義處!沟诙刚鎸嵙x處」,真實義處就是真實義品所說的道理,就是法無我慧,真如不二相的道理,真實義處。這個真實義處呢,若是我們常常讀〈真實義品〉再找一點(diǎn)參考書,我們心常常靜坐,靜坐這件事能夠使令我們的理解力加強(qiáng),這事就是事實如此。譬如說現(xiàn)在這一段文看不懂,看不懂我靜坐一會兒,再一會兒再看我就看懂了。我曾經(jīng)說過,說過那個誰?香港的仁云老法師他讀書不多,但是這個人就是有善根,他是中山人,廣東省有一個中山縣中山人。讀書不多出了家以后呢,他感覺當(dāng)時的情況他不滿意,他到江浙去學(xué)習(xí)佛法,這事不容易!人都是安于現(xiàn)實的,有地方住、有飯吃就好了嘛!他不安住。他就是也不見得是有很多財富,那么他就從廣東就跑到江浙去,不怕辛苦,那個地方有老虎,不管這個事情,我就是要到那個地方學(xué)習(xí)佛法。這個就是有善根!諦閑老法師你看他的傳,諦閑老法師講《楞嚴(yán)經(jīng)》他不懂,聽不懂,有人就出主意,你到金山高旻寺去坐禪,坐禪幾個月再回來聽就好了。你告訴他,他就能做,他就到那邊坐禪三個月,你說腿子疼,這句話他就沒提這個事情。那么后來呢,坐了三個月以后再來聽《楞嚴(yán)經(jīng)》聽懂了,這個就是這么回事。你在那靜坐,心能靜下來呢能加強(qiáng)你的理解的智慧。
我再說一個世間上的事情,這個是伊朗是誰啊,那個總統(tǒng)叫沙達(dá)特,沙達(dá)特和以色列作戰(zhàn),他不冒然的發(fā)動戰(zhàn)爭,他自己到那沒有人的地方去那走。喔!想起來了一個主意。想起主意和他的這個幕僚一商議就決定了發(fā)動戰(zhàn)爭,一下子打敗以色列,把以色列打敗仗了。找這個寂靜的地方,遠(yuǎn)離一切污染,專心的思惟,這是能開發(fā)智慧的方法。
所以這上面說真實義處,這個〈真實義品〉是在三十六卷,我們現(xiàn)在是四十二卷,在三十六卷,你們后來的還沒聽到,那是比這個難懂。這個戒品、施品、忍品,這個容易懂,但是那個〈真實義品〉你看可是難一點(diǎn)得的!就是真實義處那也是生勝解處,能令你開智慧的地方,你再思惟那個道理,就能開發(fā)智慧。世間上的人呢,若到學(xué)校讀書呢也能令人開智慧。但是我看愛因斯坦呢小時候并沒有什么智慧,也和普通人一樣,但是后來智慧就開了,所以他是變成一個科學(xué)家,這個事情。但是有限度到此為止,那智慧開發(fā)就是到此為止。但是佛法開智慧可不是!那是有更高更到佛的境界,不是一般的境界的。說真實義處。
「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惯@在〈威力品〉我們也講過了,那個大神力的境界,你在那里也是令你開發(fā)智慧的境界。
「四、因處。五、果處!挂蛱幱惺N因,有隨說因、有觀待因…,一共有十種!肝、果處。」第五果處,果處這就是:異熟果、離系果、還有士夫果、還有增上果,一共有五果,這也是生智慧處。
「六、應(yīng)得義處!箲(yīng)得義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應(yīng)該成就的,就是無上菩提我們應(yīng)該成就,這是義處。
「七、自于彼義得方便處!咕褪怯诒藨(yīng)得義,于彼應(yīng)得義是個果,得此果要另有方便,那就是六波羅蜜嘛!
「八、一切所知所應(yīng)行處!埂敢磺兴鶓(yīng)行處」就是十二分教,長行、重頌、并授記…,就是那個一共有十二分。那是我們所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學(xué)習(xí)了就應(yīng)該根據(jù)那個所學(xué)習(xí)的佛法去修行的地方,這是八種。
看《披尋記》:
「由善觀察勝覺慧故等者:」他解釋「此中覺慧,謂能簡擇俱生之慧,」這個覺慧能簡擇,能簡擇法義的俱生之慧,這個俱生是什么意思?就是生來的智慧,就是你前一生你所栽培那個智慧能帶到今生來,今生沒有栽培嘛,你沒有開始栽培你就有這種智慧,這個智慧是從前生來的。前生怎么有呢?前生栽培過,或者栽培的多、或者栽培少、或者深、或者淺也不同,那個「俱」是叫做俱生慧。由于這個俱生慧去觀察、簡擇。簡擇就是觀察,去觀察的。這就是說這句話有點(diǎn)意思,有什么意思呢?這個俱生慧任何人都有。我有一次到這小學(xué),小孩子在那里,我和那小孩子說話試驗他,我說兩個五加起來是幾?有的小孩子很快說十,有的小孩子還不知道,還數(shù)一、二…五,這是生得慧的高低,就不同了!不一樣的。我們說這個話呢,就是任何人都有希望。任何人都可以『于一切法能正思擇』就是這個。我們能夠來到佛法里面來學(xué)習(xí)佛法,那個學(xué)習(xí)佛法的那個是誰?就是俱生慧。若是你在佛法里面學(xué)了三年以后,那個俱生慧有了學(xué)習(xí)的智慧加上去了,那么就不是生得慧了(生得慧就是俱生慧),那里面有個修得慧,就是生得慧提高了,那就不全是俱生慧了。
這個經(jīng)論我們看出來啊,這《瑜伽師地論》里面非常真實,不說大話。這句話非常真實嘛!我們也有這個俱生慧,任何人都有,就是用這個智慧去學(xué)習(xí)佛法、去善觀察,它就是善觀察生覺慧故。就用這個智慧來學(xué)習(xí)佛法,非常的真實!溉鐢z異門分說。(陵本八十三卷十頁)。」這個地方這個話是〈攝異門分〉說的,「此中八種生勝解處,如前力種性品別釋應(yīng)知。」力種性品也有說到這八種,其中也有多少不同,但是意義無差別。(陵本三十八卷七頁)。
宇二、因緣
又此勝解,由二因緣,于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xí)故。二、證善凈智故。
「又此勝解,由二因緣,于彼諸處,能善安立」。第一是依處,法思勝解忍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釋,解釋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依處,現(xiàn)在說因緣。什么叫因緣呢?看這上面講!赣啥蚓,于彼諸處,能善安立!褂袃煞N因緣,就是有兩個條件,「于彼諸處」于就是彼八處,「能善安立」能夠安立這個勝解,這個勝解的成就要有兩種因緣才能夠出現(xiàn)的,才能夠安立,就是才能夠成就的。哪兩種因緣呢?第一是:「一、長時串習(xí)故!咕褪怯赡隳莻俱生慧,要長時期不間斷,「串習(xí)」就是連續(xù)的學(xué)習(xí)不中斷,長時的學(xué)習(xí)佛法,那么你這個勝解慧就能成就,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短時間不能成就要長時間。
「二、證善凈智故!沟诙䝼呢是「證」,這個「證」也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了「善」就是沒有過失的,沒有顛倒的清凈的智慧故,那就是得圣道了。那得圣道你個這智慧成就了,你就能思惟,這些事情都能思惟觀察。
黃三、結(jié)
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
這個說出來一個方法,我們可以遵循他這個方法去作,就是你長時期的學(xué)習(xí)就可以了,你就能夠得到這個勝解慧。這個法思勝解忍,你就能夠成就。
看這《披尋記》:
「由二因緣等者:力種性品亦說:由二因緣具多勝解;」具足很多的智慧!敢徽、多修勝解故!鼓闳羰浅35男,譬如《中觀論》說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四句話呢,它很簡要但是有注解的詳細(xì)的解釋了,解釋了的時候,你就把這段文,把它看一遍再看一遍,讀一遍再讀一遍,常常讀、常常讀。常常讀后來你就能明白它的義是什么?然后你心里面常常思惟,早晨起來也思惟、到晚上靜坐也思惟,常常思惟、常常思惟,這個義你就拿到了。拿到了你思惟的時候就開智慧,智慧就出來了。如果你不學(xué)習(xí)的話呢,那你就不會這樣思惟,不會思惟沒有智慧。
說是同樣的時間,時間都是一樣的嘛,不是說你的時間比我多,我的時間比你少,都不是的,時間都是平等的。你拿出這個時間來學(xué)習(xí),因為它也是文字,『因緣所生法』都是文字嘛!『我說即是空』都是文字,文字它一定不違反原來的定義的。你若違反原來的定義,那就不行了!那有文字等于沒有文字了。所以我們古來的大德翻譯經(jīng)論,他也用文字來表達(dá)那個道理,那文字和我們原來的這個字典的含意要合,要合的。這樣子我們看,喔!這句話我們就可以解釋,是合的,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學(xué)習(xí)了。說是我不學(xué)習(xí),我坐在那里—『念佛是誰?』那有你的自由嘛!你一直的—『念佛是誰?念佛是誰?』看了幾十年怎么樣呢?那你自己知道。那么若是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xué)習(x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那這下去就不得了。你譬如說是:印順老法師—『游心法海六十年』就是這樣子嘛!那他今天的成就可能和看話頭六十年不一樣的,不一樣的!你現(xiàn)在也可以試驗,說是那個主張看話頭那個禪師,你請他講一段佛法,讓他預(yù)備七天,預(yù)備一個月也可以,讓他預(yù)備一個月,講一段開示可以。但是你又請印順老法師講一段開示,你會對比一下看他說些什么?完全不一樣!不一樣的!就可以看出來。這是有為法是這樣子嘛!
那個誰?就是有一本書,它沒有寫那個法師的名字,其實這法師的名字我是知道的,就是日本人作的。日本人寫的這個『禪』,禪宗這個禪寫這本書,他把它翻譯成漢文,翻成漢文以后我再讀。他那里面說出什么意見呢?說是禪宗的這些大德—呵佛罵祖啊!這就是說了一些各式各樣的這些,說是他們是那就是『禪』吧!但是那個作者的意思,若是這樣的話還不如學(xué)教好,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從文字上明白怎么、怎么回事,比那『呵佛罵祖』有點(diǎn)意味。
那么這是他的意見,但是我在想呢,的確也是這樣意思!就是由經(jīng)論上去學(xué)習(xí),使令我們開智慧,這個寶貴的時間沒有浪費(fèi)。而這個祖師那句話呢,有多少威力,就你能夠開悟,就『開悟』這兩個字,使令人,引誘人繼續(xù)在那里轉(zhuǎn)。但是幾十年開悟沒開悟這個事情就很難說了!但是你若從文字上修習(xí),我看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那你心里面對佛法的信心建立起來了,這聞思修的智慧建立起來了這不可思議!說「多修勝解故」。
「二者、積集猛利忍故。」這個「多修勝解」,你多從文字上去思惟,有聞、思、修,這樣子,這個勝解逐漸逐漸由淺而深,你自己就有法喜有快樂會出來,這是一個。第二個「積集猛利忍故」,積集猛利忍有兩個境界:一個是什么呢?你自己住茅蓬,你前面多修勝解達(dá)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你可以閉關(guān),『閉關(guān)』實在就是一個字,你可以自己一個住茅蓬,或深山里面你在那里多用功。多用功呢你就能成就「猛利忍」,能成就猛利忍。就是能超越假名,超越這些語言文字的假名,能悟入第一義諦,那么這就叫做「積集猛利忍」。這是一個,這個「積集」就是不是一次成功的,一次又一次的積集,這「積集猛利忍」,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是什么呢?在大眾里住,你不要住茅蓬。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沒有規(guī)矩的地方,你要到?jīng)]有規(guī)矩的地方去住。那個人時常的刺你一刀,你到這地方住,「積集猛利忍」你這個時候因為你本身你不是平常人了啊!你內(nèi)心里面有聞思修的智慧,他給你一下子就能使令你「積集猛利忍」。因為他這個時候,若是你這個沒有這個「多修勝解」那不行,那你就是這一般的凡夫境界了。他贊嘆你、他給你一拳頭,這都是凡夫境界了。但是你若「多修勝解」這是圣人境界,他給你一拳頭的時候,你的智慧就增長了一次。喔!他是弄一個陷阱叫你往下跳,哎!你的智慧增長一次。這樣子不知多少次?「積集猛利忍」!這也是一個修行境界!那這不是凡夫境界。所以這樣子呢,你的勝解就成就了。這是「(陵本二十八卷八頁)文別義同!惯@上說「又此勝解,由二因緣,于彼諸處,能善安立。一是長時串習(xí),二是證善凈智故。」這就叫做「菩薩法思勝解忍」,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事情啊,當(dāng)然這我剛才說這是有程度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一般人不行,你的所有的境界,你都是用一般的虛妄分別去理會了,那這是另一回事,F(xiàn)在這是說是向道上會,因為你自己內(nèi)心里面,不管有什么境界你心里面有聞、思、修,有止有觀這樣用功。當(dāng)達(dá)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呢,你在大眾里住,這些境界你就能夠,它無形中能鍛煉你到第一義諦去,是這樣境界啊!所以應(yīng)該是在大眾里住,這也是很好的境界。但初發(fā)心的人不行,初發(fā)心的人你要隨順?biāo)稽c(diǎn),你給他一拳頭這時候不可以,給他一拳頭這不行,你要隨順?biāo)稽c(diǎn)。就是你的程度高你要隨順?biāo)稽c(diǎn)。但是若是他的程度高了呢,那都互相可以勉勵,你也可以給他一拳頭也可以,但是這不是凡夫境界。
這圣道的成就一般的說呢,就是要正常的情形,不能夠隨便給人家一拳頭,不可以這樣作,但是程度高了這是可以的。當(dāng)然這件事只有佛菩薩可以啊,佛菩薩知道這個眾生,就像《維摩經(jīng)》那個〈不思議品〉后面那個境界,那是大菩薩境界,來鼓勵他的意思,這樣意思。
亥三、難行忍等(分二科)
天一、結(jié)前生后
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dāng)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這是第三難行忍等,前面就是這幾段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三難行忍。自性忍、一切忍,這前兩科都說完了,F(xiàn)在這下邊呢說難行忍等,一共有九種忍,這是第三難行忍等。分兩科第一結(jié)前生后。
「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如是菩薩」就是前面這兩科,一個自性,一個一切。這個菩薩依此二品,一個自性忍,一個一切忍。「依此二品」就是所有的忍也都在其中了。「當(dāng)知廣開難行忍」從這二品里面再廣博的開發(fā)出來有難行忍,其他的七種忍等,諸相的不同各式各樣的忍。這段文是結(jié)前生后,「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是結(jié)前;「當(dāng)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是生后,生起后文。這是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下面別釋七忍分七科,第一科是難行忍分三第一科是征。
天二、別釋七忍(分七科)
地一、難行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難行忍?
玄二、標(biāo)
當(dāng)知此忍,略有三種。
玄三、釋(分三科)
黃一、于羸劣所
謂諸菩薩能于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
說「菩薩能于羸劣」,就沒有力量的,沒有力量「羸劣」;蛘呱眢w沒有力量嘛就是「羸」,心沒有力量叫做「劣」,就是這種軟弱的眾生「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這個菩薩對于他所作的不饒益的事情,就是傷害的事情,能夠容忍「是名第一難行忍」。這個忍是最難不容易,因為他是一個羸劣的有情,你想要對付他很容易嘛!但是容忍這件事,這比較難。譬如說是那個人不是羸劣有情,那個人身力、心力都是很高的人,他要來觸你,你想要報復(fù)嗎?恐怕你沒這個膽量!那么你要忍就比較容易了,F(xiàn)在是說是羸劣的有情,你忍受他的不饒益這就不容易!這是第一難行忍。
黃二、于臣隸所
若諸菩薩居尊貴位,于自臣隸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
第一科是于羸劣所,第二科是于臣隸所!溉糁T菩薩居尊貴位」他是居有尊貴的身份,譬如說他是國王,他是皇帝!赣谧猿茧`不饒益事」對于他自己的這個臣隸,就是為他辦事的人,就是他的部下。這些部下對于國王有一些不饒益的事情,「堪能忍受」國王是有無上的權(quán)威隨時可以治罰他的臣隸的,但是他能忍受「堪能」容忍這件事,這是名第二難行忍,這是第二種。
黃三、于卑賤所
若諸菩薩于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這是第三種于卑賤所,「若諸菩薩于其種姓卑賤」他是種姓就是他的父母族上的人,都是沒有什么地位的人,而他本身呢也沒有什么成就,是很卑賤的人,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德。這樣的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他這樣的人對于菩薩,做出來一種很強(qiáng)烈的傷害的事情,菩薩對他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這個難行忍就分這么三科說完了。
地二、一切門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
前面是說這個難行忍,現(xiàn)在第二科一切門忍,分三科,第一科征,「菩薩一切門忍」。
玄二、標(biāo)
當(dāng)知此忍略有四種。
第二是標(biāo),標(biāo)出來四種,下面第三科列。
玄三、列
謂諸菩薩于親所作不饒益事,于怨所作不饒益事,于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于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這一切門忍,這個「門」,譬如說是這個房子這里有個門、這里有門…,就是不同的立場所作的不饒益事都能忍,就是這個意思!钢^諸菩薩于親所作不饒益事」彼此有親愛關(guān)系的人,他做一樣對你有傷害的事情,這是「親所作」!赣谠顾鞑火堃媸隆箤δ阌性购薜娜,他做一些傷害你的事情!赣谥兴鞑火堃媸隆咕褪遣皇怯H也不是怨,這個親怨之間的這個人,他作一些不饒益事!赶つ芸叭獭惯@三種人對于菩薩所作的事情,菩薩都能容忍不計較。
「及于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骨懊媸羌s親、怨、中分三品,現(xiàn)在這里又是「劣」、「等」、「勝」,劣品、等品、勝品,「不饒益事」。這個「劣」,或是約福報論劣、等、勝;或是約智慧論劣、等、勝。這各式各樣差別的人,他們作一些不饒益的事,「皆能堪忍」菩薩也都能夠容忍。
看這《披尋記》:
「及于彼三劣等勝品等者:謂親怨中三種有情所作不饒益事,有劣等勝品差別故。」這個解釋就不同,這「不饒益事」有劣、有等、有勝的不同,這么解釋這也是可以。
地三、善士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善士忍?
這是第三科善士忍,分三科第一科征。云何菩薩叫做善士忍呢?下面第二科標(biāo)。
玄二、標(biāo)
當(dāng)知此忍,略有五種。
有五種不同,那么這是標(biāo),第三科是列,分兩科第一科先見勝利!府(dāng)知此忍,略有五種不同!鼓奈宸N呢?
玄三、列(分二科)
黃一、先見勝利
謂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bǔ)特伽羅,于當(dāng)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后,當(dāng)生善趣天世界中。
這是見勝利,見忍有這樣的功德,「謂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這個菩薩是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他從佛法上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以后他自己常常思惟觀察,所以在事情沒有到來以前,他先對于這個忍有很多的功德,你若能忍你就會有很多殊勝的利益,這件事。有什么功德勝利呢?「謂能堪忍補(bǔ)特伽羅」若是補(bǔ)特伽羅就是眾生,若對你有不饒益的事情,你能容忍就會有功德。什么功德呢?「于當(dāng)來世無多怨敵」在將來的時候,你這個怨敵就少。你若不忍啊,你同他去斗爭的話,那個人就是你的怨家了。今生是你的怨家,來生還是你的怨家,一見面就不對勁。若是現(xiàn)在你和他容忍呢不和他一般見識不爭論,原諒這件事,那么就是將來就沒有這個敵人了,是這么回事。所以「于當(dāng)來世無多怨敵」。
「無多乖離,有多喜樂」不會很多乖違你的心意,不會你要做什么事情他不支持你,「乖離」就是不支持你,就是這個意思。你譬如說是漢高祖他打天下的時候,他這個文臣武將多;你若是項羽楚霸王呢,只有一個范增,有大智慧幫助他,也有一些武將但是不能和漢高祖比,所以最后他失敗了。你看那個唐太宗打天下的時候,他也是幫助他的人都是英雄豪杰也都是人多,其他的那些和他對立的英雄都不行,就是少,幫助的人少。為什么有多少的分別?這是栽培來的,這是栽培來的。所以「于當(dāng)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不會乖違你,不會反對你,反對的人不多「無多乖離」。「有多喜樂」很多人支持你,很多都是好朋友,所以你的喜樂的事情多「有多喜樂」。
「臨終無悔」你若這樣子呢我忍受別人的毀辱,感覺心情很快樂,臨命終的時候心里一點(diǎn)悔恨沒有,「臨終無悔」!赣谏韷暮,當(dāng)生善趣天世界中!褂谀氵@個生命壞了以后,你就會生到善趣生到好的地方去,或者生到天的世界去了。因為什么呢?因為你心里面不發(fā)脾氣,你不發(fā)瞋心,心里面和平,你就會容易生到善趣;你若常貪心很大、瞋心很大啊,危險!就容易到三惡道去。所以要忍,「于身壞后,當(dāng)生善趣天世界中!惯@一科是先見勝利,菩薩有這個智慧,學(xué)習(xí)佛法,他能夠認(rèn)識修忍辱有功德,所以他就能夠修忍辱,是這個意思。下面第二科。
黃二、自堪忍等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bǔ)特伽羅,慰意慶喜。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這個菩薩有智慧,看見忍辱有殊勝的利益以后,「自能堪忍」所以以后遇見因緣的時候,他心里忍受他不和一般人見識。我們看韓信的傳,他受『胯下之辱』那個少年拿著劍態(tài)度很強(qiáng),叫韓信從他胯下過去,韓信照辦。等到韓信作淮陰侯的時候,這時到了他老家的時候把那少年找來給他個官作,韓信還是有一點(diǎn)…的。那個范雎是秦昭王的相那時候,范雎這個也是聰明人,一個平常的人跑到秦國去,逐漸逐漸能夠作到秦昭王的相,這真是有本事!他作了相,拿到權(quán)力以后『睚眥必報』以前瞪我一眼我都要報仇;你對我有好處我也回報,范雎是這樣子,這個人就是這樣子。
「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bǔ)特伽羅,慰意慶喜。」唉呀世間上事情真是!可見范雎那個人「不忍」,后來他的確是報仇了,他原來是魏國人,他就通知須賈魏國的使臣,到了秦國去辦事的那個須賈,他就叫:『你告訴魏王把魏相的頭給我,不然的話我要屠城。』這是實際上說這個話,看那個時候我看世間上的事情真是太凄涼了!這個范雎給秦昭王作相,他要報私仇就是說這么一句話嘛,當(dāng)然秦昭王也支持他的,而魏王聽了這句話就怕了!就不支持他的相,他的相只好跑,各處跑流浪跑,最后自殺而死就自殺。這件事我認(rèn)為很凄涼,很不合道理!范雎也不應(yīng)該因為這件事,你現(xiàn)在拿到權(quán)力了,就要以前當(dāng)然那個魏相對于范雎是羞辱的很厲害啊記恨在心,其實這件事也應(yīng)該過去不要報仇,就算是報,魏王應(yīng)該支持他的相。好!你來打吧!你來打我來對付你就好了,應(yīng)該是這樣子嘛!怎么可以平常沒有事給你作相,等到有事情不睬他,這不合道理!所以從這《史記》上,說到世間上的中國歷史,我看就是出家當(dāng)和尚好!世間上的事情,實在是沒有道理可講的,都是很苦惱的事情。有正義的人不是很多的。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咕褪瞧兴_他見忍辱的勝利以后自己能堪忍,雖然誰要來對他有什么羞辱,他心里不動,這是「自能堪忍」!竸袼腥獭共⑶疫勸別人也行忍,「贊忍功德」也贊嘆忍辱的有功德!敢娔苄腥痰难a(bǔ)特伽羅,慰意歡喜」見能行忍的人心里歡喜,祝賀他!來慶賀你!
《披尋記》:
「當(dāng)知此忍略有五種等者:謂見勝利為一,」這是一個!缸阅芸叭虨槎惯@是二。「勸他行忍為三,贊忍功德為四,見能行忍慰意慶喜為五。依如是義,名善士忍。如是種類善行攝故。」這些是非常很好很美好的德行!所以叫善士忍。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4)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