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九(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九(5)

  子十三、修果(分二科)  丑一、正明修果(分五科)  寅一、征

  云何修果?

  「云何修果?謂四沙門果,一、預(yù)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最上阿羅漢果。」〈聲聞地〉一共是分三大科,第一科是種性地,第二趣入地,第三是出離地。出離地里邊分兩科,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第二科略廣宣說。略廣宣說里邊分四大科,第一科離欲資糧,第二科品類建立,第三科安立瑜伽,第四科廣釋修相;這就把〈聲聞地〉完全說完了,F(xiàn)在是第二科品類建立,這一科里邊分兩科,第一科廣征,第二科別答;別答里邊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標(biāo),第二科長行的解釋;解釋里面分十七科,現(xiàn)在是第十三科修果。前邊是第十二科瑜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修,現(xiàn)在說修的結(jié)果。這一科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正明修果,分五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修果?」是征。

  寅二、標(biāo)

  謂四沙門果。

  這是第二科是標(biāo)。

  寅三、列

  一、預(yù)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最上阿羅漢果。

  第三科是列,下邊預(yù)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上阿羅漢果,這是列。

  寅四、釋(分二科)  卯一、總釋名(分二科)  辰一、征

  此中云何名沙門?云何名果?

  這是第四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總釋名,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此中云何名沙門?云何名果?」這是提出這兩個問題。下邊第二科是解釋,就等于是回答了;分兩科,第一科是第一義,第二科是第二義,就是分兩種解釋。這是第一種解釋。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第一義

  謂圣道,名沙門。煩惱斷,名果。

  用這兩個意思作解釋。「圣道,名沙門!骨斑叺奈脑(jīng)解釋過什么叫做圣?什么叫道?解釋多少遍了。但是「圣」這個字應(yīng)該記住它,它是有兩個意思名為圣;第一個是遠(yuǎn)離一切染污法故,叫做「圣」。圣人他的身口意決定是清凈的,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的行動,這一切不善法完全是沒有了;當(dāng)然沒有煩惱,也沒有煩惱的種子。第二個意思就是有無漏法,就是清凈的智慧、清凈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沒有染污法、具足清凈法,那就叫做「圣道」。

  什么叫做「沙門」?沙門有二種翻譯,一種翻譯,就是「息」,休息的息、息滅的息,息滅一切染污法故,名為「沙門」;第二個翻譯,勤息,勤修圣道、息滅一切貪瞋癡,就叫做「勤息」,F(xiàn)在這兒問怎么叫做沙門?就是在佛法中成就圣道了,叫做沙門

  「煩惱斷,名果!骨懊媸サ溃羰菃为毜亟忉屖サ,范圍是廣博了一點;若是下面有個煩惱斷,那圣道就主要是指清凈的智慧、清凈的戒定慧。有了清凈的戒定慧,主要還是智慧;具足了清凈的智慧,就能斷滅一切煩惱了,這是果。圣道的果就是斷一切煩惱,這是第一個解釋。

  巳二、第二義

  又后生道或中或上,是前生道所生之果。

  這樣解釋!负笊馈梗壕褪呛髞淼生命成就的圣道。你成就的圣道「或」者是「中」品的、「或」者是「上」品的,「是前生道所生之果」:是前一個生命所成就的圣道的果。這樣子以前后的圣道論沙門果,這樣解釋。這個,前、后,譬如說今天的生命是后,昨天的生命就是前;今年的生命是后,前一年的生命那就是前;這是一百二十年的生命是后,這一百二十年以前的生命那是前;這么樣講也可以?偠灾,前為后的因,后為前面的果,就是這樣意思。我昨天靜坐的時候,整天坐得很好,今天又進(jìn)了一步,那么,今天的成就實在就是昨天的果,這樣子解釋。

  「又后生道或中或上,是前生道所生之果」。第一個解釋,煩惱斷名果,圣道就是因了;后面第二個解釋,后生、前生,也還是那樣意思。但是這個表示出來你的努力;說圣道果是你的努力的成就,是這樣意思。

  卯二、別建立(分二科)  辰一、問

  問:何故建立如是四果。

  前面是總釋名,這個名是總,解釋名就是總釋名了;現(xiàn)在是別建立,這個「別」就和那個「總」相對,就是,不是只是總說名,而是一樣一樣地把里面的內(nèi)容列出來、說出來,叫做別建立,就是分別地說出來它圣道的內(nèi)容。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何故建立如是四果?」什么原因建立這四種果?須陀洹果乃至最上阿羅漢果。這是問;提出來這個問也等于就是把別建立的大意標(biāo)出來了。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標(biāo)

  答:對治四種諸煩惱故。

  第二科是回答,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

  「答:對治四種諸煩惱故!故裁丛虬擦⑦@四種果?原因就是這樣,「對治四種諸煩惱故」:就是要滅除去四種諸煩惱的原因,就是立出來四種果。這倒是很肯定。這是巳一是標(biāo),巳二解釋。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初果(分三科)  未一、明對治

  謂諸無事能感惡趣往惡趣因煩惱斷故,及能斷彼對治生故,立預(yù)流果。

  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先解釋初果;解釋初果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明對治,就是修四念住,修四念住是能對治,煩惱就是所對治。

  「謂諸無事能感惡趣」:這先說所對治!钢^諸無事」:就是沒有這件事。沒有這件事,但是這個無事能感惡趣,你若做了這個無事的話,就能招感惡趣,能招感到三惡道去受果報,能這樣子。「往惡趣因」:你成就這個無事,它是能令你到三惡道去的一個因;三惡道是果,你成就這個無事就是惡趣的因。「煩惱斷故」:往惡趣因?qū)嵲诰褪菬⿶溃赃@個無事是什么?就是煩惱。這個「煩惱斷故」,就成立了初果,這個須陀洹果就是因為斷了這個無事的煩惱,你就能得初果。

  「及能斷彼對治生故」:這個無事的煩惱是惡趣因,它不會自己消滅的。你要修學(xué)四念住,你在奢摩他里邊,就是未到地定了,你在這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能斷彼」:就是能斷彼無事煩惱。這個能斷彼無事的煩惱,就是能對治、能滅的四念住,四念住的智慧成就了、現(xiàn)起了,煩惱就斷了。這個能治和所治不是相離的,這時候就成立了這個須陀洹果,就是預(yù)流果。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二頁:

  謂諸無事等者:謂若煩惱唯分別起,緣煩惱生,不緣事轉(zhuǎn),是名無事煩惱,此即見性煩惱應(yīng)知。

  「謂諸無事等者:謂若煩惱唯分別起,緣煩惱生,不緣事轉(zhuǎn),是名無事煩惱,此即見性煩惱應(yīng)知」!钢^若煩惱」:就是說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怎么生起的呢?「唯分別起」:唯獨是你內(nèi)心這樣分別,這個煩惱才現(xiàn)起的;你若不分別就沒有這件事。所以這個煩惱就是「唯分別起」。這個煩惱是什么呢?就是我見。在這色受想行識里面執(zhí)著有我、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有這個我的這個執(zhí)著;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沒有我,但是你就分別是有我,所以叫「唯分別起」。

  譬如說我們這個愛煩惱,這愛煩惱,我看見一個可愛的事情,有一個所緣境,這個所緣境能引起我們內(nèi)心里面的愛、引起內(nèi)心的欲,有一個所緣境的、有這么一件事的,所以那叫做有事的煩惱。我們執(zhí)著有我,這個我實在沒有所緣的我,引起你的煩惱;你自己愚癡認(rèn)為有一個我,執(zhí)著有我,這只是你內(nèi)心的分別,實在沒有所分別的我,作你能分別的所緣境的,所以叫做「唯分別起」,唯是你內(nèi)心分別,所以叫做無事,沒有這件事、沒有我這件事的,「唯分別起」。

  「緣煩惱生不緣事轉(zhuǎn)」:這個緣實在就是因為,就是因為你內(nèi)心的虛妄分別,這個我見的煩惱才現(xiàn)起!覆痪壥罗D(zhuǎn)」:不是去攀緣有一個我的事,然后生出來我的煩惱,不是這么回事兒。不是真實有個我作你的所緣境,而后生出來我見的,不是的,不是那么回事兒。是名「無事煩惱」,所以這叫做無事的煩惱。

  「此即見性煩惱應(yīng)知」:此即是有愛性的煩惱,有見性的煩惱,這就是你內(nèi)心的分別;這個見就是內(nèi)心的分別。內(nèi)心的分別的體性作那個煩惱的體性,你內(nèi)心的分別作煩惱的體性,你若不分別就沒有這件事,這是這樣的煩惱,「應(yīng)知」,所以無事的煩惱。

  得了圣道斷了我見,你成就的無我的智慧不退,成就了以后就不會再退掉,原因就在這里,就是因為根本沒有我,所以你成就了無我的智慧不會再失掉的。就是因這樣的原因立預(yù)流果,預(yù)流果就是這么成就的;這里面看出來一能一所,能對治的無我的智慧現(xiàn)起,這個原因,滅除了我執(zhí),就是這樣子成立了預(yù)流果。預(yù)者入也,出入的入,入于圣流、入于圣道,這么一個果。

  未二、會經(jīng)說(分二科)  申一、釋義(分三科)  酉一、標(biāo)

  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jié)立此果者:謂依三品有三種結(jié),障礙圣道令不生故。

  前邊是第一科,第一科的解釋,明對治,有能對治、有所對治,來解釋為什么成立預(yù)流果,F(xiàn)在第二科是會經(jīng)說,就是和經(jīng)上說的這預(yù)流果的道理相會合一下。分兩科,第一科是釋義,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jié)立此果者」,這個《阿含經(jīng)》里邊,薄伽梵就指佛陀,有的翻個世尊,它的翻譯意思很多。「薄伽梵說:永斷三結(jié)」:永斷三種煩惱,立預(yù)流果的,經(jīng)上是這么說的。這是標(biāo)。

  「謂依三品有三種結(jié),障礙圣道令不生故!褂罃嗳Y(jié)這話什么意思?「謂依三品有三種結(jié)」:有三類的事情,這里面有三種的煩惱。這個結(jié)就是煩惱,能令你與苦惱的事情會合,叫結(jié)。這三種煩惱障礙圣道,障礙你的無我的圣道,使令它不現(xiàn)起,是這樣意思。這是標(biāo),下邊第二科是列。

  酉二、列

  一、在家品。二、惡說法毗奈耶品。三、善說法毗奈耶品。

  依三品,那三品呢?「一」是「在家品」:這個人是屬于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付、惡說法毗奈耶品」:第二類是外道,他說的法是有過失的、有罪過的,叫惡說法毗奈耶。這個毗奈耶翻個「滅」,或者翻個「律」;就是一個法、一個律,這種法、這種律是有過失的、有罪過的,所以叫「惡說法毗奈耶品」!溉、善說法毗奈耶品」:這個善說法,這就是佛教了,這樣的法和律是有功德的,所以叫善說法毗奈耶。善說的法、律,善說法、善說律。這是三品,這是列,下面第三科就是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薩迦耶見。

  酉三、釋(分三科)  戌一、薩迦耶見

  依在家品,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先生布畏,最初不欲發(fā)趣圣道。

  這個三品、三種煩惱障礙圣道,現(xiàn)在先說第一種。

  「依在家品,有薩迦耶見」:就是執(zhí)著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里面有我、我所見,叫薩迦耶見!赣纱艘姽,先生布畏」:由于此人有這樣的我見,我、我所見的關(guān)系,「先生布畏」,若是來到佛法里面,講無我論,他就恐布了;他最初先發(fā)生了布畏的心,有點害怕,沒有我這件事是很可恐怖的,這樣意思!缸畛醪挥l(fā)趣圣道」:一開始來到佛教里面,一開始接觸佛教的時候,就是不歡喜,不歡喜發(fā)心「趣向圣道」想要得無我的智慧,不想做這件事、不歡喜這件事。

  戌二、戒禁取

  依惡說法毗奈耶品,有戒禁取。由此取故,雖已發(fā)趣,而行邪僻。由是不能生起圣道。

  這是第二個解釋戒禁取這個煩惱。

  「依惡說法」:這個人他不愿意、不歡喜佛法,他不欲發(fā)趣圣道,也就等于說退出佛教,從佛教里面退出去了,不喜歡佛法。那么他喜歡什么呢?「依惡說法毗奈耶品」這個「依」實在也就是歡喜。他歡喜佛法以外的外道,外道說的法、律他歡喜。那么外道說的什么呢?就是有戒禁取、或者是外道的那些制度、外道的規(guī)則、外道的戒律、或外道修學(xué)禪定都在內(nèi),都是屬于戒禁取;這個事情不可以做,這個事情不可以做,當(dāng)然也有說你要這樣做、你要這樣做,這些事情,那么這叫做「戒禁取」。這個「取」:就是執(zhí)著、愛著外道的這一切的它的教義、它的規(guī)則。

  「由此取故,雖已發(fā)趣而行邪僻」:由這樣的戒禁取的煩惱,你愛著外道的法、律,雖然這個人他也有心、發(fā)出離心了,他感覺人生是苦,他想要得涅槃樂,他有這種想法。「而行邪僻」:但是他的行動是不合道理的,是有過失的,「而行邪僻」。

  「由是不能生起圣道」:雖然是發(fā)趣,有了出離心,但是不能生起圣道,因為他的行動不合法,這是第二,下面說第三。

  戌三、疑

  依善說法毗奈耶品,有疑。由此疑故,雖已發(fā)趣,不行邪僻;而于正道未串習(xí)故,于如實見所知事中猶豫疑惑,障礙圣道不令生起。

  這個補(bǔ)特伽羅他發(fā)趣圣道來到佛法里面來,不到外道那里去;「依善說法毗奈耶品」:他來到,依止,以佛教的法、律為他的依止處,但是他還有疑惑,他對于佛法有疑惑!赣纱艘晒剩m已發(fā)趣」:由于他有這樣的疑惑心,對于佛有疑惑,對于佛說的法有疑惑,他認(rèn)為這是正道嗎?是可以相信嗎?他有這樣的疑惑,所以雖然發(fā)趣了、雖然有了出離心了,也「不行邪僻」,沒有去學(xué)習(xí)外道的法、律,沒有這樣;「而于正道未串習(xí)故」:但是對于佛法里面的正道,他還沒能夠連續(xù)不斷地學(xué)習(xí),他不能,因為他對于佛法有疑惑。

  「于如實見所知事中,猶豫疑惑」:對于如實見、如實知的事情里面,就是佛和阿羅漢這些佛教的圣人,得到的清凈的智慧所見的真理,這個清凈心所知道的一切緣起的圣道的事情、世間因果的事情、出世間的因果的事情,「所知事」。這個「如實見」或者說是指涅槃,「所知事」就指世俗諦的苦集滅道。在這里邊「猶豫疑惑」:他心里面有疑惑、猶豫不決。因為有這樣疑惑,「障礙圣道不令生起」:障礙他這個戒、定、慧的圣道,不令它生起,他這個疑惑心叫它不能生起,他不能夠發(fā)起正式地學(xué)習(xí)佛法,不能。這一科是釋義,經(jīng)上說到:「唯依三品有三種結(jié),障礙圣道不令生起」,這個意思解釋完了。下面第二科結(jié)立。

  申二、結(jié)立

  由是因緣,唯說斷此,立預(yù)流果。

  由于前面這三品三種結(jié)的因緣,佛陀在經(jīng)里面只是說斷此三種煩惱,「永斷三結(jié)立預(yù)流果」,這原因就是這樣子,經(jīng)上這么說的;「結(jié)立」。這里說的,是說「謂諸無事能感惡趣往惡趣因煩惱斷故,及能斷彼對治生故,立預(yù)流果」,本《瑜伽師地論》的態(tài)度是這樣子立預(yù)流果,和經(jīng)上說的意思也是相和,并沒有矛盾,所以是會經(jīng)說!赣墒且蚓,唯說斷此,立預(yù)流果」,這是結(jié)立。下面第三科是顯彼生,第一科明對治,第二科會經(jīng)說,現(xiàn)在第三科顯彼生。

  未三、顯彼生

  此預(yù)流果,極余七有;由是因緣,多生相續(xù)。

  這是顯彼生。這個預(yù)流果這個圣人,對于了脫生死這件事達(dá)到什么程度了呢?「極余七有」:他現(xiàn)在是得圣道了,他將來最多,這個「極」是最多,最多剩下了七番生死,他就得涅槃了,就是這么意思。「由是因緣,多生相續(xù)」:由此為因緣,他這個煩惱沒有完全斷嘛,只是斷了這三種煩惱,身見、戒取、疑,斷除薩迦耶見、斷除戒禁取、斷除疑。斷除這三種煩惱,還有很多煩惱沒有斷;那些煩惱還令他在生死里邊最多要受七番生死,就可以得涅槃了。

  當(dāng)然這話的意思,就是有的預(yù)流果還不會受七番生死,他可能受四番、或者三番,不是一定要七番生死,他最多是受七番生死,是這個意思;「由是因緣多生相續(xù)」由于他的煩惱還沒有完全斷除去的關(guān)系,他還有多少生死相續(xù)下去的,他還有這件事的。這是顯彼生,顯示預(yù)流果還有生死要受苦的。

  午二、余果(分二科)  未一、明對治(分三科)  申一、一來果(分二科)  酉一、標(biāo)

  若斷再生相續(xù)煩惱,生無重續(xù),立一來果。

  須陀洹果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其余的三個果。分兩科,第一科明對治,分三科,第一科明一來果,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

  「若斷再生相續(xù)煩惱」:若是這個預(yù)流果這個人,他繼續(xù)不斷地努力修四念住,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繼續(xù)努力這么修行;修行了就有了功效了,能斷除去再生相續(xù)的煩惱。他斷除去了見煩惱,但是他還有愛煩惱;這愛煩惱有欲界的愛煩惱、色界的愛煩惱、無色界的愛煩惱,現(xiàn)在是說欲界的愛煩惱。欲界的愛煩惱一共有九品;這個煩惱使令你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使令你無窮無盡地延續(xù)下去;現(xiàn)在須陀洹果就是有決定性了,就是再有七番生死,不會受第八番生死的,不會,受七番生死。

  那么這個「再生相續(xù)」的煩惱,就是,我有一番生死…這七番生死,譬如我只受一番生死,如果受兩番生死就是再生;就是生了以后,死了又再生,就是把那個一番生死除外,指那個再生相續(xù)的煩惱;這個再生就是相續(xù),你前一生死掉了,后一生又出來了,后一生和前一生是相續(xù)的。這個生命的相續(xù)是什么原因?是煩惱來的。

  現(xiàn)在這個初果須陀洹的圣人他繼續(xù)修四念住,把那個煩惱斷了,把再生煩惱斷了!干鸁o重續(xù)」:他這個生命就是這么一番了,不會再相續(xù)下去了。那個意思,就是欲界若九品煩惱,把前六品斷掉了,還有三品沒有斷。前六品斷了,就「立一來果」:你還要再來人間、再往天上受一番生死的,那么就是一來果,就再來一次。這個「來」,實在就是來人間來一次,還要到天上去一次的;就是一來人間、一往天上,都叫做「來」,這時候就叫做一來果,就是二果。

  酉二、釋

  謂若永斷天有所攝、人有所攝,再生相續(xù)所有煩惱,極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故于爾時立一來果。

  前邊是標(biāo),這第二科是解釋。

  「謂若永斷,天有所攝人有所攝」:謂這個是說你修止觀的時候,譬如說只是修止,只是修止也能夠把欲界的煩惱把它停下來、叫它不動,表面上心里面也是清凈、沒有欲了,也好像是斷煩惱,但是那不是永斷;現(xiàn)在你因為在奢摩他里面又修無我觀,能斷欲的種子、煩惱的種子。愛煩惱的種子斷掉了,就是永久也不會再有愛煩惱了,所以叫做「永斷」。

  「永斷天有所攝、人有所攝」:這個愛煩惱有兩種,一個在天有,指欲界天;人有就是我們?nèi)碎g的這個愛;屬于天有的愛、屬于人間的愛,這兩種愛所攝的!冈偕嗬m(xù)」這兩種煩惱使令你再生,又相續(xù)地有生命了。這個所有的煩惱,這煩惱是再生相續(xù)的一個動力,你能斷掉它!笜O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欲界是九品煩惱,這個九品的愛煩惱斷除去,「天有所攝、人有所攝,再生相續(xù)所有煩惱」,就是斷除去六品。剩下來的,「極多」:就是「唯更受天有一生、再受人有一生」,就是一往來。「故于爾時立一來果」:你修行的程度到達(dá)這里了,這個時候就給你一個名字,叫做「一來果」?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八二頁:

  若斷再生相續(xù)煩惱等者:唯余欲界天有一生、人有一生,煩惱因性,名斷再生相續(xù)煩惱。來生此間唯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依此說言,生無重續(xù),名一來果。

  「若斷再生相續(xù)煩惱等者:唯余欲界天有一生、人有一生,煩惱因性,名斷再生相續(xù)煩惱」:斷再生相續(xù)煩惱就是斷除九品煩惱的前六品,把前六品斷除去,叫斷再生相續(xù)煩惱!竵砩碎g唯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或者你原來是人,在人間你斷除去六品煩惱,那么你死掉了,生到天上一生,然后再到人間一生,就得涅槃、得阿羅漢了。若是你在欲界天上,你是一個須陀洹果,你在欲界天上修四念住的時候呢,斷除前六品,這時候從天上又來到人間,又再到天上,就在天上得涅槃。若是在人間得初果,那么你到天上去、再來人間,這叫做一往來,就得涅槃了,所以叫做一往來,是這樣意思!竵砩碎g唯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依此說言,生無重續(xù),名一來果」。這個意思啊,你在人間得初果,你還是在人間得涅槃的;你在天上得初果,那你就在天上得涅槃,還回到天上得阿羅漢道。這是把二果解釋完了。

  申二、不還果

  若已永斷能感還來生此煩惱,唯于天有當(dāng)可受生,即于爾時立不還果。

  若是這個二果一來果這個人,他要繼續(xù)地修止觀,他能永斷了「能感還來生此煩惱」:因為欲界的九品煩惱你斷了前六品,后邊的三品還沒斷,所以那三品還能夠令你來生,「能感還來生此煩惱」;你不可到色界天上去,你這個二果圣人不能到色界天,你剩余三品煩惱使令你還是在人間、在天上在這里。這個煩惱你能夠斷,「若已永斷能感還來生此煩惱,唯于天有當(dāng)可受生」:你若斷了這個,「唯于天有」:這個天有就是色界天,不是欲界天了;他若斷了這三品煩惱之后,他不會在欲界受生,不會,只有到色界天可以受生了。

  「即于爾時立不還果」:這個時候就安立為不還果。就是他再來人間的時候,或者佛在人間說法,他可以來聽法;他來人間,不會因為煩惱使令他來到欲界來,煩惱沒有了,沒有這個煩惱,不會使令他再來到欲界來了,所以叫不還果。

  申三、阿羅漢果

  若已永斷一切能感生有煩惱,建立最上阿羅漢果。

  就是這個三果圣人、或者是二果圣人、或者是初果,總而言之他在修學(xué)圣道的時候,他能「永斷一切能感生有煩惱」:能感生有,或者是欲界的生有、或者是色界的生有、無色界的生有。這個「生有」有四種有:一個是生有、一個是本有、一個是死有、一個是中有,這是分四個有,F(xiàn)在說生有,也就是包括四個有。

  總而言之,來到這個三界里面去得一個生命,就是有這么四個有的不同!改芨猩小沟摹笩⿶馈梗堰@個煩惱完全斷了。這個三果圣人是把五下分結(jié)完全消滅了:身見、戒取、疑、貪、瞋,這是五下分結(jié);那么五上分結(jié)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就是色染、無色染、掉舉、慢、無明這五種煩惱,F(xiàn)在這里說,「一切能感生有煩惱」,那就是五下分結(jié)、五上分結(jié)都包括在內(nèi)了!敢磺心芨猩械臒⿶馈,完全永久地消滅了。這個時候,「建立最上阿羅漢果」:就是,四個果里面,阿羅漢果是最殊勝的。

  未二、引經(jīng)說

  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jié),薄貪、瞋、癡,立一來果。永斷能順五下分結(jié),立不還果。永斷一切煩惱究竟,建立最上阿羅漢果。

  這底下引經(jīng)說,就是和前面的說法讓它相合,就是你所說的這件事要與佛說的不能夠矛盾,要與佛說的相合,人才可以相信的;如果和佛說的相反,我不相信你的說法的,那就是不能成立了,所以這個地方引經(jīng)說。

  「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jié)」:前面身見、戒取、疑!副∝澆_癡」:永斷三結(jié)之后,那個貪瞋癡薄了,薄而不厚,就是少了;貪瞋癡少了,不是那么多了,就是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除六品了,所以那個貪瞋癡就少了,這時候叫做一來果。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二頁:

  薄貪瞋癡者:顯揚(yáng)論云: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心生于舍、無習(xí)向心、無習(xí)趣心、無習(xí)著心,應(yīng)知是人三毒微薄(顯揚(yáng)論三卷十一頁)。此應(yīng)準(zhǔn)知。

  這樣子解釋。怎么叫做薄貪瞋癡呢?《顯揚(yáng)圣教論》上說「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就是這個圣人他心里面在各式各樣的分別,分別這個貪瞋癡的境界;分別貪瞋癡的境界的時候、觀察境的時候,「心生于舍」:心里面非常得淡薄、不執(zhí)著這件事。這舍就是棄舍,分別這個貪瞋癡,可愛的境界、可憎的境界、愚癡的境界他心里面把這些事情都棄舍了,「心生于舍」!笩o習(xí)向心」:他心里面不向那里趣向,不向那個可愛的境界去趣向,也不向那個可瞋的境界趣向。如果你若是不可愛的境界出現(xiàn),你心里面生了煩惱,那就是趣向了,向于煩惱去了。「無習(xí)趣心」:頭一念趣向這個煩惱的境界,第二念繼續(xù)地愛著煩惱的境界,叫「習(xí)趣心」。「無習(xí)著心」:總而言之,心里面不著這個貪瞋癡的境界!笐(yīng)知是人」叫做「三毒微薄」:這個三毒的微薄是這么一個相貌。

  「永斷能順五下分結(jié),立不還果」:薄貪瞋癡的時候叫做一來果;現(xiàn)在說永斷能順于欲界的五下分結(jié),能順于欲界的生死,就是五下分結(jié),身見、戒禁取、和疑,加貪、瞋,這五種煩惱完全斷滅了,這時候立不還果。永斷一切煩惱究竟了,這時候建立最上的阿羅漢果。所以經(jīng)上這么說,和前面《瑜伽師地論》說的是相合的。

  寅五、結(jié)

  是名修果。

  因為這是〈聲聞地〉,就是能得阿羅漢道就是圓滿了。這是第五科結(jié)。

  丑二、兼顯修人(分二科)  寅一、略顯一切(分二科)  卯一、明證心住(分二科)

  辰一、為凈行

  又于此中,貪瞋癡慢尋思行者,彼先應(yīng)于凈行所緣凈修其行,然后方證心正安住,彼于各別所緣境界,定由所緣差別勢力,勤修加行。

  這是第二科兼顯修人,前面第一科正明修果,說四個果;這下面第二科,這個「兼」也等于是又的意思,又顯示這個修學(xué)圣道的人。這里分兩科,第一科略顯一切,分兩科,第一科是明證心住,又分兩科,第一科為凈行。

  「又于此中」:又于此修學(xué)圣道的法門里邊,「貪、瞋、癡、慢、尋思行者」:在佛法里面修學(xué)圣道的人,有這五種人,第一個是貪行者、第二個是瞋行者、第三個是愚癡行者、第四個是憍慢的人、第五個是尋思行者。這個「行」:就是心行,心里面的活動,貪心特別強(qiáng),就是比瞋癡慢尋思強(qiáng);有的人是瞋心特別強(qiáng),其他的煩惱輕;有的人愚癡心、有的人高慢心特別強(qiáng)、有的人的尋思行,就是東想西想,這散亂非常強(qiáng)。這種人應(yīng)該怎么樣修學(xué)圣道呢?「彼先應(yīng)于凈行所緣凈修其行」:他先應(yīng)該對這個凈行所緣,前面講過,就是修這個不凈觀,多貪眾生應(yīng)該修不凈觀;多瞋眾生應(yīng)該修慈愍觀;愚癡眾生應(yīng)該修緣起觀,緣起善巧緣起觀;這個高慢心特別強(qiáng)的人應(yīng)該修界分別觀;尋思行、散亂心特別強(qiáng)的人應(yīng)該修持息念,就是修這個數(shù)息觀。就是你這樣的毛病重,你應(yīng)該修這個法門;你那樣的煩惱重,你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那個法門。

  「凈修其行」:用這樣的法門來清凈你的心行,清凈你的心,叫你的心不要貪、瞋、癡、慢、尋思,是這個意思。「然后方證心正安住」:你這樣煩惱偏重,煩惱偏增,偏于一種煩惱特別強(qiáng)的人,要這樣修行,修行成功了以后,「方證心正安住」,這個心正安住應(yīng)該就是未到地定。

  「彼于各別所緣境界定由所緣差別勢力,勤修加行」:彼那個修行人,「于各別所緣境界」:多貪眾生要修不凈觀,乃至散亂特別強(qiáng)的人應(yīng)該修數(shù)息觀,「各別所緣境界」。「定由所緣差別勢力,勤修加行」,你決定要由不同的所緣境的力量,要精進(jìn)地努力地去修行,這件事才能成功的。這就是第一科明凈行所緣。

  辰二、隨愛樂(分二科)  巳一、舉等分行

  若等分行補(bǔ)特伽羅,隨所愛樂,攀緣彼境,勤修加行。如是勤修,唯令心住,非凈其行。

  這是第二科隨愛樂,隨你所歡喜的。分兩科,第一科舉等分行。

  「若等分行」:前面是貪瞋癡慢尋思行者,就是某一種煩惱特別強(qiáng)叫「偏增」,偏增行的一種人;現(xiàn)在是「等分行」的一種人,就是他的貪煩惱、他的瞋煩惱、愚癡煩惱、高慢的煩惱、散亂心的煩惱的力量,對比起來都是那么大,不感覺某一種煩惱特別厲害,不是的,都是那么多。

  這樣的等分行補(bǔ)特伽羅的人,「隨所愛樂,攀緣彼境」,那么這個人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那一種法門來對治他的煩惱呢?「隨所愛樂」:隨你自己歡喜的,你愿意修不凈觀也可以,你愿意修慈愍觀、愿意修緣起觀、修界分別觀、修數(shù)息觀都可以,「隨所愛樂,攀緣彼境」:于彼所境不斷地去觀察。「勤修加行」:你也是要精進(jìn)的,勤修加行!溉缡乔谛蓿钚淖 梗哼@樣努力地去修這個法門,就是令你的心不為煩惱所動,能夠達(dá)到欲界定的境界,「唯令心住」!阜莾羝湫小梗耗莻就是目的就是令心安住就可以了,不是說是令心清凈,這和前面那個煩惱偏增的情形不同,和那個不一樣。

  巳二、例薄塵行

  如等分行補(bǔ)特伽羅,薄塵行者,當(dāng)知亦爾。

  這是第二科例薄塵行。這個隨愛樂里邊分兩科,第一科是舉等分行,他是隨愛樂修這五種法門,你歡喜修那一個都可以;現(xiàn)在第二科例薄塵行者,煩惱很少、很輕微,他也和前面一樣,也是隨愛樂!溉绲确中醒a(bǔ)特伽羅,薄塵行」的補(bǔ)特伽羅,「當(dāng)知亦爾」,也是一樣,就是你歡喜修那一個法門都可以。前面是明證心住,現(xiàn)在是第二科加行差別。明證心住是修行的結(jié)果,就是到了未到地定,F(xiàn)在加行差別,修行的時候有點不同。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

  卯二、加行差別(分二科)  辰一、標(biāo)

  而彼諸行,有其差別。

  這個煩惱偏增的行者、等分行者、乃至薄塵行者,這一共是三種修行人!付酥T行,有其差別」:這三種修行人他們的修行還是有差別的,不一樣。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貪等行。

  辰二、釋(分三科)  巳一、貪等行

  謂貪等行者勤修行時,要經(jīng)久遠(yuǎn),方證心住。

  就是煩惱偏增的那種修行人,貪等行者:貪行、瞋行、愚癡行這些人,他們修行的時候、若勤修行的時候,「要經(jīng)久遠(yuǎn)」:經(jīng)過的時間要很長遠(yuǎn),要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方證心住」:才能夠成就未到地定,這種人緩慢。這是煩惱偏增行者是這樣。第二科是等分行。

  巳二、等分行

  等分行者勤修行時,不甚久遠(yuǎn),能證心住。

  「等分行者勤修行」的時候,「不甚久遠(yuǎn)」:他須要用多少時間才能夠成就未到地定,能證心住呢?「不甚久遠(yuǎn)」,不是很久,這等分行者稍微好一點。

  巳三、薄塵行

  薄塵行者勤修行時,最極速疾,能證心住。

  這第三種,這薄塵行的修行人,他若精進(jìn)地隨所愛樂修那一個法門的時候,他「最極速疾」,很快地就能得到等持,得到未到地定,這不同。這三種修行人成功的時間不一樣。

  寅二、廣辨二人(分二科)  卯一、問

  問:前已廣說有貪等行補(bǔ)特伽羅行相差別;其等分行及薄塵行補(bǔ)特伽羅,有何行相?

  這底下是第二科,寅二是廣辨二人。前面丑二、兼顯修人,分兩科,第一科是略顯一切,現(xiàn)在是廣辨兩種人,分兩科,第一科問。

  「前已廣說有貪等行補(bǔ)特伽羅行相」的「差別」不同;其等分行及薄塵行補(bǔ)特伽羅,有何行相?」辨這兩種人,他們的行相、相貌是什么樣子?這是問,下面第二科回答,分兩科,第一科是說這等分行者。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等分行者

  答:等分行者,如貪等行補(bǔ)特伽羅所有行相,一切具有;然彼行相,非上、非勝,如貪等行。隨所遇緣,有其差別,施設(shè)此行與彼相似。

  這個等分行者,他內(nèi)心的行相,「如貪等行補(bǔ)特伽羅所有行相」,這個貪煩惱偏增的修行人,當(dāng)然他遇見可愛的境界,是貪心特別強(qiáng),其他的都不那么強(qiáng)。這個等分行者也是,他也有貪、他也有瞋、他也有愚癡、他也有憍慢、有尋思,有這種毛病,也是這樣子,所以「一切具有」,「如貪等補(bǔ)特伽羅所有的行相」,他完全都是有。「然彼行相,非上、非勝,如貪等行。隨所遇緣,有其差別」:然而這個等分行者,雖然所有的貪瞋癡慢和散亂心都有,但是那個貪行相、瞋行相、愚癡的行相,那幾個煩惱的行相,「非上非勝」:沒有上和勝的這種情形。

  這個煩惱偏增的這種人的煩惱相貌,就是有上、有勝的事情;就是這個煩惱超過其他的煩惱,這個煩惱的力量超過其他的煩惱,就是非常得有力量。這個「上」是超過的意思;這個「勝」是有力量的意思。它所以超過就是有力量,所以是這么意思。而這個等分行者,雖然這么多的煩惱他都有,但是不是上、不是勝,因為是「等」。

  「然彼行相,非上、非勝,如貪等行」:貪等行是上、是勝,他不是那么勝,不是上、勝!鸽S所遇緣,有其差別」:隨他所遇到的色聲香味觸的所緣境,他的貪瞋癡慢和散亂心不一樣,還是有差別!甘┰O(shè)此行與彼相似」:就是安立,也是表示、表達(dá)這個等分行者他內(nèi)心的煩惱行相與彼偏增行者是相似而已,他也有,但是不是那么強(qiáng)。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三頁:

  隨所遇緣有其差別等者:所緣境事有下中上三品差別,如所遇緣煩惱生起,能緣行相與境相似,是故名為等分行者。

  「隨所遇緣有其差別等者:所緣境事有下中上三品差別」:就是可憤怒的境界,小小的有點憤怒、中等的憤怒、是上品的憤怒;或者你這愛心也都有下中上的差別;高慢心、愚癡心都有這個差別!溉缢鼍墴⿶郎稹沟臅r候,「能緣行相與境相似」:這個可以引起憍慢心的這個所緣境,和你這個憍慢心是相似;下品的境界就生出下品心,上品的境界就生出上品的憍慢心。譬如說我看見這個人,是一點本事沒有,對他生高慢心;這個人才華高了一點,他對他生的高慢心,生得輕微一點,我比他好一點,不是好很多。這高慢心也有下中上的分別!甘枪拭麨榈确中姓摺梗哼@個等分也有這樣的味道。

  辰二、薄塵行者(分三科)  巳一、標(biāo)列

  其薄塵行補(bǔ)特伽羅行相差別者:謂無重障、最初清凈、資糧已具、多清凈信、成就聰慧、具諸福德、具諸功德。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等分行者,現(xiàn)在是薄塵行者,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

  「其薄塵行補(bǔ)特伽羅行相」的差別,「謂無重障」:他沒有重障;「最初清凈」,沒有重障、最初清凈;「資糧已具、多清凈信、成就聰慧、具諸福德、具諸功德」,有這七種不同。那么這是標(biāo),標(biāo)列出來薄塵行者的相貌;第二科是隨釋,一一地解釋;分七科,第一科先解釋無重障;分四科,第一科標(biāo)。

  巳二、隨釋(分七科)  午一、無重障(分四科)  未一、標(biāo)

  無重障者,謂無三障。

  這個薄塵行者,有七種相貌,第一個相貌就是沒有重障。這是標(biāo),「無重障者,謂無三障」。這是標(biāo)。

  未二、征

  何等為三?

  這是第二科是征,就是問。這個第三科是列。

  未三、列

  一者、業(yè)障。二、煩惱障。三、異熟障。

  這三種障,這是列出來。下面第四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業(yè)障,分兩科,第一科出體。

  未四、釋(分三科)  申一、業(yè)障(分二科)  酉一、出體

  言業(yè)障者:謂五無間業(yè)及余所有故思造業(yè)諸尤重業(yè)。

  三種障的一種障就是業(yè)障。業(yè)障是什么呢?「謂五無間業(yè)及余所有故思造業(yè)諸尤重業(yè)!埂肝鍩o間業(yè)」:就是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無間業(yè),這五種業(yè)要到無間地獄去受苦的,這叫五無間業(yè)。

  「及余所有」:除了這五種業(yè)之外,還有其余的所有的「故思造業(yè)」:就是你自己主動地在思惟、在策劃要去造這種罪過的事情!钢T尤重業(yè)」:還有一種也是故思造業(yè),但是他的業(yè)罪特別重。譬如在你父母這里造罪,你的罪過就重一點。這前面在那個業(yè)(雜染?)那個地方已經(jīng)說很多了。

  酉二、明障

  彼異熟果若成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yè)障。

  前面是出體,現(xiàn)在是明障,他有什么障呢?「彼異熟果若成熟時」:彼那個業(yè)、那個「五無間業(yè)及余所有故思造業(yè)諸尤重業(yè)」,那個業(yè)若成熟的時候,彼那個異熟果報若成熟的時候,「能障正道」:能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令不生起」:使令你怎么修你的圣道不能現(xiàn)起,「是名業(yè)障」。這是這么講。

  申二、煩惱障(分二科)  酉一、出體

  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

  這第二科說煩惱障,分兩科,第一科出體。煩惱障是什么呢?「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惯@是兩種煩惱,這是說煩惱特別重,力量非常得強(qiáng)大、勇猛、厲害,這個是一種障;第二個是長時煩惱,這煩惱不是那么重,但是它的時間長,它若現(xiàn)起的時候時間長,常常有這種煩惱,它也是能障道。這是出體,標(biāo)出來煩惱的體相,第二科明障。

  酉二、明障

  由此煩惱于現(xiàn)法中,以其種種凈行所緣,不能令凈,是名煩惱障。

  由于你有這樣的猛利的煩惱,或者是長時的煩惱;「于現(xiàn)法中」:就是于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有這樣的煩惱的話「以其種種凈行所緣」:就是你來到佛教里邊,你相信佛法,也愿意修學(xué)圣道,你也修不凈觀、修慈悲觀這樣,各式各樣的凈行所緣「不能令凈」,不行、不能使令這個煩惱清凈,不能清除這個煩惱,「是名煩惱障」。煩惱障這么講。

  申三、異熟障(分二科)  酉一、釋(分二科)  戌一、生無暇

  異熟障者:謂若生處,圣道依彼不生不長,于是生處異熟果生。

  下面第三科是異熟障,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生無暇。

  「異熟障者」:「異熟」是新的翻譯,舊的翻譯就是「果報」。這果報對于你有障礙!钢^若生處,圣道依彼不生」:「謂若」,就是假設(shè)你受生的地方、你得果報的地方,或者在三惡道里面得果報,你跑到地獄去了,跑到餓鬼畜生的世界,或者在人間世界,或者到長壽天,到北俱盧州去!甘サ酪辣瞬簧婚L」:這個佛法的無漏的戒定慧,依那個生命體為依止的時候,它不能生出來,不能現(xiàn)起。這個生和長有點不同:初開始現(xiàn)起叫做「生」;現(xiàn)起以后繼續(xù)地增長叫做「長」,F(xiàn)在既然不生,所以也不長,就是這個圣道就是不能出現(xiàn)了!赣谑巧幃愂旃梗耗阍谶@樣圣道不能生長的地方,在這樣的受生處所,「異熟果生」,你的果報在這里出現(xiàn),在這里出現(xiàn)就不行了。這是生無暇。這是第一科,生到八無暇的地方去了。下面第二科根有缺。

  戌二、根有缺

  或有生處,圣道依彼雖得生長;而于其中異熟果生,聾騃愚鈍,盲瞽喑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

  或有受生的地方,「圣道依彼雖得生長」:佛法無漏的戒定慧以彼為依止,雖然可以生長,但是「而于其中異熟果生」:你在這地方得到果報的時候,你是「聾」:這個耳朵聽不見聲音;「騃」:就是無知、就是愚鈍,就是你的第六意根、第六意識沒有智慧,愚鈍、遲鈍,什么都不懂。「盲瞽喑啞」:前面聾騃愚鈍是說耳識和意識,現(xiàn)在說「盲瞽喑啞」,「盲」:是眼睛盲;「瞽」:是形容眼睛像瞽似的,也是就是不能看見東西了;「喑啞」:是舌根有問題,不能說話;「以手代言」:要用手的動作代表你的言語。

  「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這還是意識,也就是前邊聾騃愚鈍的這個愚鈍,表示這個;你的第六意識沒有力量能夠解了什么叫做善說、什么叫做惡說的法義;善說的法義,惡說的法義你不能鑒定,你不能鑒別,你沒有這種智慧。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根有缺。

  酉二、結(jié)

  是名異熟障。

  這是第二科結(jié)束,異熟障是這樣意思。

  午二、最初清凈(分二科)  未一、標(biāo)列

  最初清凈者:謂善凈戒、及正直見。

  這個薄塵行者一共有七種相貌,第一個相貌是無重障,這一科說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最初清凈。什么叫做「最初清凈」呢?「謂善凈戒、及正直見。」就是有這樣的事情。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

  「謂善凈戒、及正直見」:就是這個補(bǔ)特伽羅,他能夠安住在清凈的戒法中不犯戒,這個人,這是他表現(xiàn)于外的品德很高!讣罢币姟梗壕褪莾(nèi)心的智慧,他有正直的見地,就是有智慧,沒有邪知邪見。這是標(biāo)列出來,下面第二科是隨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善凈戒。

  未二、隨釋(分二科)  申一、善凈戒

  由十因緣,戒善清凈,如前應(yīng)知。

  有十種因緣,你的戒就能夠清凈;「如前應(yīng)知」:如前面二十八卷說過了,那個十種順學(xué)法,就是那里說的,這里不說了。這個「戒」是能夠遠(yuǎn)離一切過失的,這個「正見」是成就無量功德之本,成就無量功德的根本。正見就是智慧,你有這樣的智慧,你才知道什么是罪過、什么是功德、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白、什么是黑,然后你才能夠遠(yuǎn)離一切過失,能成就功德,所以正見是很重要的。有的人持戒清凈,但是沒有正知正見,這是有問題。這個隨釋第一科是解釋這個善凈戒解釋完了,第二科申二是正直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相。

  申二、正直見(分三科)  酉一、標(biāo)相

  正直見者:謂若有見,凈信相應(yīng)故、勝解相應(yīng)故、遠(yuǎn)離誑諂故、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名為正直。

  「正直見者」:是什么意思呢?「謂若有見,凈信相應(yīng)故」:這個補(bǔ)特伽羅,他有這樣的智慧,有正見,但是這個正見是「凈信相應(yīng)故」:有清凈的信心與這個正見相應(yīng)、相和,和合在一起。他這個智慧里面,見是智慧,這個智慧里面有信相應(yīng)、有戒相應(yīng);有戒相應(yīng)就是凈,還有信心與它相應(yīng)。有人有智慧,但是沒有信、沒有戒,那就不是正見,F(xiàn)在是在你的智慧里面,有對于佛法的信心,還有凈戒與它相應(yīng)。

  「勝解相應(yīng)故」:這個勝解是什么呢?「勝解相應(yīng)」,就是你這個智慧,對于佛法的信解不可動搖;不管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辯才、有什么樣的智慧、說出什么樣的道理來,不能動搖你對于佛法的信心,那叫做「勝解」,達(dá)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個相貌是「謂若有見,凈信相應(yīng)故」,第二個相貌「勝解相應(yīng)故」。第三是「遠(yuǎn)離誑諂故」,第四是「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名為正直」。這是標(biāo)相,下面解釋它的義,解釋正直見的義。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釋凈信相應(yīng)。

  酉二、釋義(分四科)  戌一、凈信相應(yīng)

  如是正直見,凈信相應(yīng)故:于佛正法及毗奈耶,不可引奪。

  先標(biāo)出來,怎么叫做「正直見凈信相應(yīng)故」呢?「于佛正法及毗奈耶不可引奪」:就是這個人對于佛、對于佛說的正法和毗奈耶的律,他對他的信心「不可引奪」:你不可以破壞他,不能破壞他的信心,你不管怎么講,他對于佛、對于佛法、對于佛教的律,他不可以破壞的,「不可引奪」。那么這就叫做「凈信相應(yīng)」。這是戌一凈信相應(yīng),第二個是勝解相應(yīng)。

  戌二、勝解相應(yīng)

  勝解相應(yīng)故:于諸如來及圣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不可思議生處差別、甚深法教、不可記事,深生勝解,無驚、無恐、無有怖畏。

  這是這么解釋,前面這個「凈信相應(yīng)故」這句話解釋完了。

  「勝解相應(yīng)故」怎么講呢?「于諸如來及圣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就是佛的不可思議威德神力、和圣弟子的不可思議威德神力,也是「深生勝解,無驚、無恐,無有怖畏」,這是一種。第二種呢,「不可思議生處差別」。不可思議生處差別,看《披尋記》怎么解釋。

  《披尋記》九八四頁:

  不可思議生處差別者:謂有情生及所依處,是名生處差別,此不應(yīng)思。顯揚(yáng)論說:世共了知,現(xiàn)成相故,乃至廣說(顯揚(yáng)論十七卷八頁)。謂即有情世間、器世間不可思議應(yīng)知。

  「謂有情生及所依處」:謂這個世界的有情,有情的生命體及所依處,就是他的住處,所居住的地方,「是名生處差別」!复瞬粦(yīng)思」:你不應(yīng)該在這里去思惟它!浮讹@揚(yáng)論》」上「說:世共了知現(xiàn)成相故,乃至廣說」。世界上的有情和有情居住的世界,這是個「世共了知」:世界上的人,大家都知道;「現(xiàn)成相故」:因為是現(xiàn)成的,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這種相貌。這里面有個高山、這里面有一個大河、這里有棵樹、這里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現(xiàn)成相故。大家一看,我們也就認(rèn)為,喔,我知道了這兒有高山,我知道了這里有個海、這里有個人,現(xiàn)成相故!改酥翉V說」,這地方就是不引來了!讹@揚(yáng)圣教論》十七卷八頁上有說到。

  說「不應(yīng)思」,不應(yīng)該思惟什么呢?說是這個高山是這個樣子,為什么它不換另一個樣子呢?所有的事情,這個大海是這樣子,為什么不換成另一個樣子呢?你不要這樣想,這「不應(yīng)思」,你不可以去這樣思惟。因為你這樣思惟,就反倒是沒有好處、沒有功德。下面《披尋記》說了,「謂即有情世間、器世間不可思議應(yīng)知」:你不要去想它,不要想這個事情,這叫做「不可思議生處差別」,你不要去思惟這個事情。

  「甚深法教」:這是又一種,這是第三句。第一句是「諸如來及圣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不可思議生處差別」是第二句,第三句是「甚深法教」。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四頁:

  甚深法教者:謂諸如來所說法教,空性甚深、緣起甚深,是名甚深法教。于此少分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是名勝解相應(yīng)。

  「甚深法教者:謂諸如來所說法教,空性甚深、緣起甚深」:這兩個甚深,說空性,一切法畢竟空的甚深,一切法緣起的道理也是很深的,也是不容易明白的,「是名甚深法教」!赣诖松俜盅鐾迫鐏怼梗河诖耍谶@里,不要說多,就是少分的甚深法教,你要仰推如來,你要對佛陀有恭敬心,這是佛的境界。「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是名勝解相應(yīng)」:你要這樣子,你要對佛陀的圣教,不管是空、或者是緣起,你要有這樣的認(rèn)識。

  「不可記事」: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四頁:

  不可記事者:〈決擇分〉說:有不可記事教,謂由四因緣故,宣說如是不可記事,乃至廣說(陵本六十四卷七頁)。此應(yīng)準(zhǔn)知。

  「不可記事者:〈決擇分〉說」:本論一共有五分,第一個是〈本地分〉,就是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第二分就是〈決擇分〉!礇Q擇分〉說有不可記的事情,就是不可說的事情,「不可記事教」:就是佛陀告訴這件事情你不要說,叫做教!钢^由四因緣故,宣說如是不可記事」:佛有四個理由,告訴我們,你這個事情不要講;「乃至廣說。陵本六十四卷七頁。此應(yīng)準(zhǔn)知」。

  四個因緣:第一個,沒有這件事,你就不要說有。這個是什么呢?就是說這個我與諸蘊(yùn),為異、不異,是常、無常等,你不要講這件事。這是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或有能引無義利故」:這件事如果說了的話,能令人放逸、有種種罪過,那你就不要講;這是能引無義利故,所以不可以說。這件事是指什么說的呢?在經(jīng)里邊佛陀說了,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所覺悟的事情如大地土,我為眾生宣說的如指甲上的土,那么多的事情為什么我不說呢?不能引起義利,所以不要說。所以不能引起義利就不要講,不能引起功德這件事情就不要講。這是第二個因緣。

  第三個因緣,是甚深故就不要講,是什么呢?譬如說有人問你,這個我是有嗎?這個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這個我,有嗎?有沒有這個我?你不應(yīng)該說有。又有問言:我是沒有嗎?你也不應(yīng)該說,你也不要說。這是一個。還有的人說,佛陀死了以后還有沒有佛?你不應(yīng)該說;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都是不可思議的;佛的境界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說。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就是,或者有的事情就是這樣子,你也不可以說。這指什么說的呢?這是說諸法真如的道理。真如是無為法,它和一切有為法是一、是異,這是不可說,法爾是這樣子。有這么四種因緣不可以說,「不可記事」。

  「深生勝解」:前邊這一共是說四句,佛陀告訴你這樣子,你就這樣子信解;「深生勝解,無驚無恐,無有怖畏」:驚、恐、怖、畏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對這四句。第一句:「于諸如來及圣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這是一句;「不可思議生處差別」、「甚深法教」、「不可記事」,這一共是四句;對這四句,深生勝解,無驚、無恐、無怖無畏,這叫做「勝解相應(yīng)」。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