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3)

  玄二、依人辨(分二科)     黃一、安住息念(分二科)

  宇一、鈍根(分二科)       宙一、標

  又鈍根者應為宣說如是息念算數(shù)修習。彼由此故,于散亂處,令心安住,令心愛樂。

  阿那波那念的修習有五種差別,第一種是「算數(shù)的修習」,「算數(shù)的修習」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依法辨」,就這個修行的方法;有四種算數(shù)修習,有勝進算數(shù)的修習。這個「依法辨」已經(jīng)講完了,現(xiàn)在是「依人辨」,就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修行的人,還是有點事情的。分二科,第一科是「安住息念」分二科,第一科是「鈍根」,先「標」。

  「又鈍根者應為宣說如是息念算數(shù)修習」,按照這樣的方法去修行的人有利、鈍之別,這個「鈍根」的人就是他遲鈍,他的智慧不是那么樣的靈,這樣的修行人「應為宣說」應該為他宣說,「如是息念算數(shù)」的修習,就是這樣的入息、出息都是念無錯亂,這個算數(shù)的方法,來修習這個法門的。「彼由此故,于散亂處,令心安住,令心愛樂」,「彼」那個鈍根的人「由此」算數(shù)的息念的修習。「于散亂處」這個心各處的去攀緣、散亂的境界,「令心安住」,能改變過來使令他的心不散亂,「安住」出息、入息的所緣境上面!噶钚膼蹣贰,長時期的修行,他就會有進步會生歡喜心,修了一座就還想修下一座,修了一支香還想修,使令心生歡喜,不但不厭煩而且還生歡喜,那就是有成就了。

  宙二、釋

  若異算數(shù)入出息念;彼心應為惛沉睡眠之所纏擾,或應彼心于外馳散。由正勤修數(shù)息念故,彼皆無有。

  這是第二科,解釋。為什么這個鈍根人,應該為他宣說這個法門呢?「若異算數(shù)入出息念」,如果這個鈍根人你給他宣說修行的法門,不同于算數(shù)入出息念這個法門,另外別的法門,那不行!他不契機了!副诵膽獮閻赋了摺梗莻鈍根人的心就可能與這個法門不相應,他就是「惛沉」了「睡眠」了,被這樣的煩惱所纏擾,他就不能相應!富驊诵挠谕怦Y散」,或者那個鈍根人,也可能他的心在外邊色聲香味觸上面亂動、虛妄分別!赣烧谛迶(shù)息念故,彼皆無有」,由于這個鈍根人和這個息念算數(shù)的法門相應,他若能夠不錯誤地精進地修習這個息念的法門的原故!副私詿o有」彼那個惛沉睡眠的纏擾,于外馳散的這些煩惱,都沒有了,他就能與這個法門相應。

  宇二、利根

  若有利根覺慧聰俊,不好乘此算數(shù)加行。若為宣說算數(shù)加行,亦能速疾無倒了達;然不愛樂。

  「若有利根覺慧聰俊,不好乘此算數(shù)加行」,前面是說鈍根人這個法門比較相應;要是利根的人智慧強一點的人,若有利根的人「覺慧聰俊」,這個人他那個覺察諸法的智慧特別的靈,超過一般人,「俊」就是超過一般人!覆缓贸舜怂銛(shù)加行」,他不歡喜學習這個算數(shù)的這個法門去修行,他不愿這樣做。

  「若為宣說算數(shù)加行」,如果為這個利根人,也為他講解這個入息、出息算數(shù)加行的法門,又會怎么樣呢?「亦能速疾無倒了達」,這個利根人也會很快的就「無倒」,沒有顛倒的虛妄分別,就也明白這個法門,就很快會有成就的!溉徊粣蹣贰梗那椴粴g喜這樣一、二、三、四、五……這樣數(shù)數(shù),他不歡喜。

  黃二、能勤加行(分二科) 宇一、辨相

  彼復于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

  前邊是說利根人、鈍根人對于這個法門都是好的,都可以這樣學習,利鈍全收。下面這第二科「能勤加行」,說是這兩種人如果努力地修這個法門的話,說明這件事。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

  「彼復于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若這個鈍根人和利根人「復于此入出息緣」,初開始能這樣修習,以后又能夠繼續(xù)地這樣子,對于這個入出息緣,入出習是所緣,「安住念已」,這個心安住在所緣的入出息上面不散亂,不惛沉。

  「若是處轉」,這個「若是處轉」就是辨這個相貌,就是那個四種算數(shù)那個方法,就是以一為一算數(shù)、以二為一算數(shù)、還有順算數(shù)、逆算數(shù)那個四種算數(shù),他能這樣子修行!溉裟酥赁D」這個就是那個勝進的算數(shù),就是以二為一、以四為一,乃至以百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叫「乃至」,就是這個數(shù)目多了,所以叫「乃至」。「若如所轉」,這「若如所轉」就是忽然間在中間又有妄想了,又散亂了的話,那么所有這個算數(shù)都不算了、都取消了,從頭開始從一開始,這樣子修行。

  「若時而轉」,「若時而轉」就是那個極串習那一段,就是入息出息、出息入息、中間入息出息都能夠無斷無間地相續(xù)地這樣子修行、相續(xù)流注,就是很有成就那一段,心無散亂這樣子;那個「極串習」那一段,「若時算數(shù)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xù)而轉」就是「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此名為過算數(shù)地」那一段!溉魰r而轉」,若你長時期地修行到那時候很有成就了。

  「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那么你這個人就是對于算數(shù)這個修行的方法,一切的修行方法,屬于這個阿那波那念的這一切的方法。「由安住念,能正隨行」,由于你的念能安住,所以你能夠隨順這個方法很正確地去修行了。「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你能夠沒有錯誤地了達了這個法門,你能這樣修行「如是修行」,就是這樣努力地修行!赣腥缡窍唷,這個從始至終有這么多的差別;四種算數(shù)、勝進算數(shù),有這些事情。

  宇二、顯業(yè)

  于此加行、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證一境性,于其所緣愛樂趣入。

  前面說是能精進地這樣用功,最后有什么成就呢?「于此加行,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的話,你要發(fā)長遠心,你不可以說是:我就一天就要畢業(yè)了,不可以這樣子,這樣想法是不對的。要長時修行「為因緣故」,你就是努力地長時期地修行的「因緣故」,「起身輕安及心經(jīng)安」,就在你的身心上有輕安樂出現(xiàn)了,這四大里邊就感覺有快樂。譬如說有誰打你一捶,或者是給你一刀,你感覺到痛;現(xiàn)在不是,現(xiàn)在由于安住息念,這里面有快樂出現(xiàn),也有喜。這里面有身心的不同,應該是先有心輕安,然后才有身輕安,身輕安樂。

  「證一境性」這時候就成就了禪定的功夫了,就是未到地定,得到了未到地定,成就了心住「一境性」,這個「性」實在就是心,你的心能安住一境,相續(xù)不斷地明靜而住,能成就這個境界了。「于其所緣愛樂趣入」,對于這個出息入息為所緣境,你心里面很歡喜地愿意趣入到這個境界,入于這個境界里面去,因為這里面有輕安樂,你就成就了未到地定了。

  天二、悟入諸蘊修習(分四科) 地一、標

  如是彼于算數(shù)息念善修習已,復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

  一共有五種修習,現(xiàn)在這是第一種是「算數(shù)修習」!杆銛(shù)修習」的時候實在就是偏于止,這個算數(shù)修習只是數(shù)這一二三四五,就是數(shù)入息出息、或者以一為一、以二為一、以四為一、以百為一,都是入出息就是一直地數(shù)數(shù),實在是奢摩他的止。這個止修到這個程度達到了未到地定,這個時候是最困難的,這個難關你過來了。這下邊實在是重于毗缽舍那了,下面這個「悟入諸蘊修習」,這是偏于毗缽舍那,就是在未到地定里邊修這個毗缽舍那,是這樣意思。這里分四科,第一科是「標」,實在也就是結前生后的意思。

  「如是彼于算數(shù)息念善修習已」,像前邊這一段文,「如是」就指前面這一段文,「彼」那個不管是鈍根人、是利根人,用這個算數(shù)的出入息的這種方法,保持正念!干菩蘖曇选,他能善巧地成功了,到了未到地定!笍陀谒∧苋《伦饕馑嘉,達到了這個程度以后又應該怎么修行呢?「復于」你要繼續(xù)地又這樣子,對于所取的;當然就是出入息,這個下面有解釋。這「能取」的就是這個念,當然還有其他的事情。這二方面的事情「作意思惟」,就是去觀察,觀察這個「所取、能取」的兩件事你就「悟入諸蘊」,你就有智慧了,你的智慧就深入到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境界里邊去了。

  這一段文是「標」,標示出來這件事!溉缡潜擞谒銛(shù)息念善修習已」這是結前,「復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這是生后,這是起后。

  這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征」。

  地二、征

  云何悟入?

  怎么樣就是有了智慧去明白色受想行識的道理了呢?這是「征」。下面第三科就加以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先解釋「悟入」的道理,分五科,第一科是「色蘊」。

  地三、釋(分二科) 玄一、悟入(分五科) 黃一、色蘊

  謂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

  怎么樣悟入?「謂于」,就是說你對于這個入息、出息,及入出息所依止的身體,你在這兩方面「作意思惟」觀察,你就明白五蘊里邊這個「色蘊」的情況了,明白它的事情。我們沒得到未到地定的人,我們這個心鈍,這個心就是看見有一棵樹,只是看見樹而已不明白什么事情。但是得到未到地定,這個時候不是散亂心的境界,這個心就有力量,心的力量強了,他作意思惟這個出息、入息,及息所依身,他心里面有所「悟入」。究竟「悟入」什么?下文有說,這里沒說。

  黃二、受蘊

  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

  這是第二科悟入「受蘊」。這位修行人悟入色蘊了以后,他又「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能取入息出息的念,這就是那個前面說「所取能取二事」,這就是能取的,能取的這個是誰?就是這個「念」。「相應領納」與念相應的,這個念入出息的時候,這個念是心法,與念相應的就出來一個「領納」的事情,「領納」就是感覺,就是「受」,受就有感覺,感覺入出息它有事情,感覺它或者是無常的、或者無我,這下面會說。

  「作意思惟」就是作意思惟「念相應的領納」,觀察這個「受」,那你就在受上開了智慧,你就悟入這個「受蘊」的道理了。這是第二科。

  黃三、想蘊

  即于彼念相應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蘊。

  這是第三科。「即于彼念相應」的時候,這念入出息這個「念」是與受相應,還不只與受相應,還有相應的「等了」,就是普遍的明了。這個與受相應還有其他的事情!缸饕馑嘉挂彩悄憔X你的心在這里去觀察思惟。這個「了」,所了的就是相;明了種種相,那就是「想蘊」了,這個「想」字是取相為義。所以就「悟入」了這個「想蘊」。

  黃四、行蘊

  即于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

  這是第四科悟入「行蘊」!讣从诒四,若念相應思及慧等」,這「念相應」的不只是受和想還有「思」,你在思惟觀察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有其他的事情,就是自已決定我應該這樣做,我應該這樣做,就是有了一個目的了,從這里就增長了你的智慧,你就知道是這樣做,所以那里面有思心所和慧在里邊。能這樣決定的那是智慧,要這樣做那是思心所!缸饕馑嘉,在這方面「作意思惟」有這樣的現(xiàn)象,那就是「悟入行蘊」了。這里面「行蘊」本來是思心所,但是再加上個「慧」。

  黃五、識蘊

  若于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

  這是第五科。這個修行人「若于彼念」入出息,不但是有受想行的相應,還有「諸心意識」相應的。這明了性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有心所就有心王,所以那個「心意識」的心王,你在這方面去觀察這個心,觀察這個「心意識」,「作意思惟」,就「悟入」了「識蘊」的道理了,這樣子。

  玄二、多住

  如是行者于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

  前邊是「悟入」,這第一科是「悟入」,現(xiàn)在第二科是「多住」。

  這個修行人「于」色受想行識「諸蘊中」,這樣子在入出息這個地方,入出息念這個所取能取這樣的觀察,若修若習若多修習,安住在這里思惟觀察,「名已悟入」,那就是已悟入色受想行識諸蘊了。

  地四、結

  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這是「悟入諸蘊修習」這一段結束,就是悟入了諸蘊的修習了。

  這文字上的解釋,按照次第前面是「算數(shù)修習」,一共五種修習,這里第二科是「悟入諸蘊修習」,下面「悟入緣起修習」,實在是和合在一起的;在文字上的敘述就是一樣一樣的敘述,是這樣意思。

  下面第三科悟入緣起的修習,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先解釋「悟入」,先是「標」。

  天三、悟入緣起修習(分二科)     地一、釋(分二科)

  玄一、悟入(分四科)             黃一、標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諸行,唯事唯法,彼于爾時能于諸行,悟入緣起。

  這是「標」。若這位修行人,沒有其他的顛倒迷惑;有的人修行、一修行發(fā)了魔障,那就是有問題,F(xiàn)在這個人沒有這些問題,沒有這些錯誤的事情。「能見能知」,他「能見」就是現(xiàn)前的境界能觀察思惟,叫「能見」;不現(xiàn)前的事情,過去的、未來的也能觀察思惟,叫「能知」。能見能知「唯有諸蘊」,過去也是「諸蘊」、未來也是「諸蘊」、現(xiàn)在也是「諸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而這個「諸蘊」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諸行」,實在來說一切法還是心為主,就是你內心的虛妄分別!肝ㄊ隆梗惶撏謩e就有事了,很多的問題!肝ǚā梗褪悄阋矔l(fā)出來種種的名言的分別。

  你「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諸行,唯事,唯法」,你就是有這樣的智慧了!副擞跔枙r,能于諸行悟入緣起」,這個時候「彼」那個修行人「能于諸行」,就是能于諸行唯事、唯法上悟入緣起的道理,十二緣起的道理。

  這是「標」,下面「征」。

  黃二、征

  云何悟入?

  怎么樣就會「悟入」到緣起的道理了呢?這是「征」。

  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尋求」分四科,第一科「入息出息」。

  黃三、釋(分二科) 宇一、尋求(分四科) 宙一、入息出息

  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緣身,依心緣心。

  「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緣?」就是這個修阿那波那念這個人,他這個「觀行者」,就是在未到地定里邊修這個毗缽舍那觀這個修行人;「觀行者」指這個人說,這個人!溉缡菍で蟆顾@樣的去「尋求」、去推求、去觀察,觀察什么呢?尋求什么呢?「此入出息何依何緣」?我現(xiàn)在有入息有出息;「何依何緣」?這個「依」是住處,這個入出息在什么地方?它以什么為緣,「何依何緣」?看下文的意思:這個「緣」是個增上緣的意思。這是自己在未到地定的奢摩他里面作如是毗缽舍那觀察:這個出入息是什么「依」?什么為它的「依」?什么是「緣」?緣什么?

  「既尋求已」,他既然這樣推求的話。「如實悟入此入出息」,他就能正確地知道了,就悟入到什么呢?「此入出息依身緣身」,「依身緣身」以「身」為它的住處,這出入息不是在虛空里,一定在你身體上,以「身」為它的住處!妇壣怼,為身的增上緣,有入出息也幫助身體健康!敢佬木壭摹,它不但是以身為住,也是以「心」為它的住處,它也為「心」作增上緣的,這樣意思。這是他尋求入出息的「依、緣」,現(xiàn)在知道「身、心」為它的「依」為它的「緣」,這是這個意思。

  這是第一科,F(xiàn)在第二科又尋求這個「身心」。

  宙二、身心

  復更尋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

  「復更尋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緣?」他又進一步地又再去推求,這個身心以什么為依?它以什么為緣?緣什么呢?「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以「命根」為它的所緣。這個「身心」的存在當然是靠這個「命根」,生理和心理組合在一起而不分離的那個力量,那就叫做「命根」。如果那個命根的力量衰竭了結束了,那這個人就死亡了,「身」也壞了「心」也壞了,所以「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所以「命根」是個果報,「身心」也是個果報,這個果報。

  宙三、命根

  復更尋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緣先行。

  這是第三科。這「如是命根」是「何依何緣」呢?「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緣先行」,就是你過去世的業(yè)力,由業(yè)力來的。這樣說這個身心和命根都是果報,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果報,也就是那個生緣老死,這些都是以業(yè)為它的依緣。

  宙四、先行

  復更尋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先行,依緣無明。

  「復更尋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緣?」這又推求,這是第四科!讣葘で笠眩鐚嵨蛉肴缡窍刃,依緣無明」,無明緣行,識緣名色,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個「行」是由「無明」來的!笩o明」是什么東西?就是你的「心」;這「無明」是我們的心。心里面有些錯誤的知識,就是「無明」,這不是色法,這無明不是色法,是你的心;你心里面對于世間上一切的法有所錯誤的執(zhí)著,就是無明。你錯誤的執(zhí)著所以就發(fā)出了錯誤的行動,就是由惑而有業(yè),有業(yè)而有果報,惑業(yè)苦,F(xiàn)在很明顯出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下邊是第二科是「了知」。前面是「尋求」,現(xiàn)在這第二科是「了知」分二科,第一科「流轉」。

  宇二、了知(分二科) 宙一、流轉

  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先行依緣命根,命根依緣身心,身心依緣入息出息。

  「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像前面這樣推求的結果,他就知道了「無明依緣先行」,以「無明」為依而有行,而「無明」又為行的增上緣;「行」以無明為依,「無明」又為行作增上緣,就是它們兩個互相的關系!赶刃幸谰壝梗^去世造的業(yè)力是「命根」的住處、命根住處,而這個「行」又為命根的增上緣,就是業(yè)力。「命根依緣身心」,「命根」又為身心的「依緣」是這樣子!干硇囊谰壢胂⒊鱿ⅰ,就是這樣「入息出息」以「身心」為依、為緣這樣子。那么這就是緣起了;這個緣起這就是染污的緣起,就是生死的緣起。

  宙二、還滅

  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命根滅,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故入出息滅。

  這第二科是「還滅」。還會了知,在未到地定里面的奢摩他里作如是觀的,觀緣起這個人,就是會通達了生死的緣起,也通達了涅槃的緣起。

  「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如果在你心里面你那個「無明」消滅了,通達無我、無常的道理了,這個無明就滅了;「無明滅故行滅」就不會再造生死業(yè)了,不會用取著心去造這個不動業(yè)和這個福業(yè),也不會用愚癡心去造罪業(yè)了!感袦绻拭鶞纭,你這個「行」有漏的業(yè)力不活動了,這個有漏的果報「命根」也就沒有了。「命根滅故」身心也就滅了,「身心滅故」出入息也就滅了。這就是一切法不生,不受一切法的境界出現(xiàn)了。

  黃四、結

  如是名為悟入緣起。

  這第四科「結」。就是悟入了染污的緣起,也悟入了清凈的緣起。

  玄二、多住

  彼于緣起悟入多住,名善修習。

  「彼于緣起悟入多住」,這位修行人對這緣起的「悟入」的多住,你不能就修這么一坐的止觀就完了,要數(shù)數(shù)地做如是觀!该菩蘖暋鼓蔷徒凶錾菩奚屏暽贫嘈蘖暋

  地二、結

  是名悟入緣起修習。

  這個「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這個「有滅則生滅」這地方很有意思。這個「生」就是前面那個「識」;有滅則生滅,就沒有識、名色、六處、觸、受了;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耳識、鼻識乃至意識,就是一切法都沒有了。而這個時候是什么境界呢?就是那無分別智的境界,這時候是在那奢摩他里面有那無分別智現(xiàn)前了,都不受一切法了,那個無分別智的境界出現(xiàn)了,就是如如智、如如境的境界呀!是這么一個境界。你若是這么的多住,數(shù)數(shù)地、長時期地作如是觀,當然這是觀里面也有止,止也有觀這樣子。

  天四、悟入圣諦修習(分二科) 地一、釋(分二科) 玄一、悟入(分二科)

  黃一、苦諦(分二科) 宇一、釋(分三科) 宙一、無常(分二科) 洪一、標

  如是彼于緣起悟入善修習已,復于諸行如實了知從眾緣生,悟入無常。

  這下面第四科「悟入圣諦修習」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悟入」分二科,第一科是先悟入「苦諦」。悟入「苦諦」先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先說「無常」;這苦諦就是無常,先是「標」。

  「如是彼于緣起悟入善修習已」,這個修行人,像前面這一大段文悟入緣起了,能這樣修習好了!笍陀谥T行如實了知從眾緣生」,他又能夠正確的知道「從眾緣生」,這個諸行是眾多的因緣生出來的,靠眾多的因緣;就是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就是眾多的因緣生起的。「從眾緣生」,都是從眾多的因緣生起的!肝蛉霟o!梗撬靼走@件事是不長久的,里邊沒有常恒住的東西可得,就明白了無常里有剎那無常、有一期無常,這些各式各樣的無常。

  洪二、釋

  謂悟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第一科「標」。第二科是解釋,現(xiàn)在第二科解釋。

  「謂悟入諸行是無常故」,說這個修行人,他在這個未到地定的奢摩他里面悟入到無常的道理,也等于是修無常觀!副緹o而有,有已散滅」,那么他就知道:你的出入息也好、你的身心也好、你的命根也好、這一切法也好,原來都是沒有的「而有」,而有因緣故,這個法就出現(xiàn)了;原來是沒有的,但是有因緣故它就有了!赣幸焉纭,有了以后它又會散壞了,又沒有了,由有而無了。

  這就是解釋這個無常的相貌。下面第二科是「苦」。

  宙二、苦

  若是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

  這是解釋這個「苦」。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的時候,他就會覺悟這個道理;什么呢?「若是本無而有」,這件事原來沒有,而現(xiàn)在有因緣故有了;有了又沒有了。如果是這樣,「即是生法、老法」,由無而有是生了,生了以后他不健康他又衰朽了、「老法」,「病法」有很多的困難的問題,「死法」最后就結束了。

  「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這個生、老、病、死是一個苦惱的境界,這就是「苦」,所以由無常故苦。

  宙三、空無我

  若是其苦,即是無我;不得自在,遠離宰主。

  第三科「空無我」!溉羰瞧淇唷,這個由無而有了以后這個無常的法、它就是苦。人都是愿意常嘛!愿意常;不可能是常的,所以就是苦。既然是苦了,那也就是「無我」的意思;因為什么呢?「不得自在」,苦就是表示不自在的意思。我不愿意苦,我要自己作得主;我不要苦就不苦,那就表示有我。你不愿意苦也苦,那就叫作「不自在」,就是不能自主,那就是「無我」的意思!高h離宰主」,在這個不自在的境界里邊不能作主,你自己作不得主的,所以就是「無我」了。由無常就會通達苦、悟入苦,由苦就悟入無我,就明白也就是無我,也就是空,這個意思。

  宇二、結

  如是名為由無?嗫諢o我行,悟入苦諦。

  就明白,你這一念無明緣行就是苦了,就是苦的境界出現(xiàn)了。在四諦的道里面,先是覺悟了苦。

  黃二、余諦(分二科) 宇一、別辨(分三科) 宙一、集諦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癰,一切皆以貪愛為緣。

  前邊是悟入「苦諦」,說這個苦。現(xiàn)在第二個悟入「余諦」就是集諦、滅諦、道諦,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就是一樣一樣的說,分三科,第一科先說這個「集諦」。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其性是苦」,又這個在奢摩他里面修毗缽舍那觀這個人!改苷蛉胫T所有行眾緣生起」,他就悟入到「諸所有行」都是因緣生的;這個話,一定是先要學過佛法,他沒有修止觀之前先要學習佛法,然后你隨順佛陀所開示的法作如是觀,就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如果你不學習佛法,在禪定里面還會有邪知邪見的呀!還會有這個問題的!溉缡悄苷蛉胫T所有行眾緣生起」,「眾緣生起」的這些生老病死「其性是苦」。

  「其性是苦」、什么苦呢?「如病如癰」,就像一個人得病了,這就是苦。不要說其他大病,就小小的感冒你就是難過,就是苦;「如癰」就是重病!溉绮 故撬拇蟛缓,地水火風互相沖突你就感覺到苦,這是「病」;「如癰」那是更嚴重的病,那就是前生的罪業(yè)現(xiàn)在要受報、受報了。「如病如癰」這些苦,怎么會有這種苦呢?這個苦從那里來的呢?「一切皆以貪愛為緣」,就是你的貪愛心。因為你若沒有貪愛心的話,你不采取行動的;因為你愛這件事,我想要得到這個,那就非要采取行動才行。所以最初的一切行動的發(fā)動的那一個地方,那個「機」,那個機關;那個小機器能動那個大機器,你動這個小機器那個大機器就動,然后就做出東西來了。所以最初的那個動的那個地方,那就是你的「愛」,這個愛心,這個愛有這個力量。所以全面的來觀察一下,就是由于「愛」而集聚了很多的苦惱,這是自作自受了,就是這么回事。

  「如病如癰」的這個苦是你自找的;我怎么找的?因為你有「愛心」,有愛心就是找這個「苦」來,是這么事情;這就是悟入「集諦」了,這個「集」他有力量能集聚來東西。本來你原來的目的是想要快樂的,這個愛是想要快樂的呀!但是你采取行動的結果,就是隨之來了很多的苦惱叫你受,這個「集」就是這個意思。原來什么也沒有的,就因你心一動才有這個苦,所以叫作「集」,這個集是這么意思。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訴你,原來是沒有苦的;怎么有苦了?就是你心里面有「愛」所以有苦了,是這么事情。

  宙二、滅諦

  又正悟入,即此能生眾苦貪愛若無余斷,即是畢竟寂靜微妙。

  這是第二科「滅諦」?嘀B、集諦說完了,現(xiàn)在說「滅諦」。

  「又正悟入」,這個修毗缽舍那觀這個人,他又能開一種智慧,「即此能生眾苦的貪愛若無余斷」,沒有剩余的,就是全面的把這個愛心消滅了,全面的消滅了就是在一切法都不執(zhí)著了;「愛」者著也,有微細的愛、有顯著的愛;這無余就是微細的愛也息滅了!讣词钱吘辜澎o微妙」,這個時候那就是: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個時候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那時候那里邊「畢竟寂靜」是究竟的寂靜,沒有一法來擾亂你了,那是最「微妙」的境界,那就是「滅諦」。就是沒有苦的因,也沒有苦的果了;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滅,就是這個境界。這是「寂靜微妙」的境界,就是「滅諦」,這是大安樂處,一切諸佛、一切圣人都在這里。

  宙三、道諦

  我若于此如是了知、如是觀見、如是多住,當于貪愛能無余斷。

  這是第三科「道諦」!肝胰粲诖巳缡橇酥,這個修行人,他在靜坐的時候他就在想,「我」就是他自稱我,我若能夠在這個境界,這個苦、集、滅在這里能夠通達、能了知!溉缡怯^見」,能夠用這個止觀去觀察它去!溉缡嵌嘧 苟皇且淮尉统晒Φ,數(shù)數(shù)地若修若習若多修習,「如是多住」!府斢谪潗勰軣o余斷」,原來這個眾患之本、大患之本是你的「愛」,是你那一念心里的「愛」;不是老子說「唯吾有身」,不是這么意思。是你有這「愛」,愛是眾患之本;「當于貪愛能無余斷」,你就把這個執(zhí)著心完全斷了,就是完全斷。這個作如是觀察的,那個就是「道諦」,就是戒定慧,是「道諦」。

  宇二、總結

  如是名能悟入集諦、滅諦、道諦。

  這是結束前面這一段。你若能夠這樣悟入「無常苦無我」,悟入「一切皆以貪愛為緣」,貪愛能無余斷「畢竟寂靜微妙」,于此觀見、如是多住,「當于貪愛能無余斷」,「如是名為悟入集諦、悟入滅諦、悟入道諦」。

  玄二、多住

  于此悟入能多住已,于諸諦中證得現(xiàn)觀。

  「于此悟入能多住已」,你這樣子悟入,也就是這樣子觀察,你要「多住」;你不可能少時間這樣就行的、「多住已」!赣谥T諦中證得現(xiàn)觀,是名悟入圣諦修習」,你能夠「于諸諦中」,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證得現(xiàn)觀」,就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了,這無分別的清凈無漏的智慧現(xiàn)前了。

  地二、結

  是名悟入圣諦修習。

  這就得初果了,初果須陀洹了。前面那個得身輕安,心輕安是未到地定,不是色界初禪、二禪,不是禪,不是那么高;那么高,那么這地方應該是三果了。那個地方是未到地定,所以這里邊就是初果。

  天五、十六勝行修習(分三科) 地一、標

  如是于圣諦中善修習已,于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余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這個五種修習,現(xiàn)在是第五科。算數(shù)修習、悟入諸蘊修習、悟入緣起修習、悟入圣諦修習,現(xiàn)在是第五科「十六勝行修習」,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于圣諦中」,這一位像前面這一段文「于圣諦中」,于四圣諦里邊「善修習已」,你不怕辛苦,你能善巧的這樣修習、這樣觀察!赣谝姷浪鶖嘁磺袩⿶澜韵び罃唷,就是有見道、有修道、有無學道;現(xiàn)在說是「見道」,就是初入圣道的時候叫作「見道」,實在是見到什么?就是見到諸法的寂滅相了,就叫作「見道」。

  這個《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就是《大日經(jīng)》有一句話,這是密宗的經(jīng)典!赣谥T法本寂,常無自性中,安住如須彌,是名為見諦」就是見道;「于諸法本寂」,這是《般若經(jīng)》的道理,F(xiàn)在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是從無常觀、從緣起觀,從緣起中觀無常,通達一切法寂滅相,F(xiàn)在說「于諸法本寂」就是通達這緣起,就是知道一切法本來是沒有,就是有了也還是畢竟空,這叫諸法本寂!赣谥T法本寂,常無自性中」過去也是無形,現(xiàn)在也是無形,未來也是無形,「常無自性中」,就在一切法宛然而有中通達一切法寂滅相,你在這里「安住如須彌」,像須彌山似的,這個東西南北的風不能動它「安住如須彌」,「是名為見諦」,這是見諦。

  所以現(xiàn)在說「于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就是這個「見道」,到了見道的時候,你見到諸法寂滅相了的時候,當然這時候成就了無漏的無我的智慧了,到這個時候所斷一切的煩惱「皆悉永斷」,在這個范圍內應該斷的煩惱都完全斷了;那么這是什么呢?就是身見、戒取、疑,主要就是這三個煩惱,這五下分結,那貪瞋還沒斷。五下分結里面身見、戒取、疑、貪、瞋,這個貪、瞋要二果、三果才能斷掉,斷了五下分結。這個「身見」就執(zhí)著有我!附淙 咕褪峭獾赖倪@些邪知邪見的這些修行的方法,那不是道。你對于圣道沒有「疑」惑了,沒有疑惑心了。這三種煩惱斷了,「一切煩惱皆悉永斷」。

  「唯余修道所斷煩惱」,就是修道所斷的煩惱還是剩余、還沒斷;就是貪瞋和五上分結沒斷!笧閿啾斯蕪瓦M修習十六勝行」,為求斷滅彼修道所斷煩惱,還需要繼續(xù)的進一步的修行「十六勝行」,修這個方法。這「十六勝行」是修道的時候,就是初果圣人以后,見道以后修行的法門,這樣子。前邊這阿那波那念是在凡位的時候修,「十六勝行」是得圣道以后修行的方法,是這樣意思。

  這是標出來這個「十六勝行」。這個「勝行」這個「勝」這個字,是殊勝的意思。當然現(xiàn)在他是勝過了前邊的那個見道的修行,現(xiàn)在是修道的修行了。修道的時候這個修行法門勝過見道的法門,就叫作「勝行」,可以這么解釋。

  地二、釋(分二科)            玄一、顯有學行(分二科)

  黃一、舉十六行(分二科)       宇一、征

  云何名為十六勝行?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顯有學行」,從得初果以后稱為「有學」,沒得初果以前還不能名之為「學」,你看這個事情!這分二科,第一科舉這十六勝行,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十六勝行」呢?

  這是先「征」。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

  宇二、列

  謂于念入息,我今能學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學念于出息。

  這二句話是總說的,下邊是別說的。就是你在見道之前你這樣修習修行的時候,你念這個入息的時候,你有念,這個如「念于入息」的這個法門,「我今能學念于入息」,我現(xiàn)在還能繼續(xù)這樣學習,我能繼續(xù)這樣學習念這個入息!赣谀畛鱿ⅲ医衲軐W念于出息」,念這個入出息。

  若長若短。

  「若長若短」,這以下就是十六勝行開始了,第一個是「學觀息長」。十六個勝行;第一個勝行「學觀息長」,第二個勝行「學觀息短」;這個下邊有解釋。

  這里是標出來,標列出來。這個《披尋記》解釋的,就是下面文的解釋。

  《披尋記》九二二頁:

  若長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為長。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名之為短。

  「若長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為長」,由鼻至臍是「入息」,由臍至鼻是「出息」;這個「入息」和「出息」時間是比較長一點。「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名之為短」這叫「短」。就是若知息長;「學觀息長、學觀息短」,這個初果圣人修十六勝行的時候,還是這樣修行的,就是注意這個息的長短,還是這樣的。

  于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于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

  「于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這是第三、「覺了」。他在奢摩他修止的時候,他就能夠覺察到「遍身入息」全身都有入息;不是說由鼻、由口有入息;不是。全身的毛孔都有入息,息從全身的毛孔入。凡夫也是這樣子,但是你不覺了;這個圣人他知道了,「覺了遍身入息」!肝医衲軐W覺了遍身入息」,就是他能這樣學習,就注意這件事!赣谟X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全身的毛孔都能出,都能有息從那里出來;這個圣人能有這個智慧,能有這么深的定力,能覺了這件事。

  這是「學觀息遍身」,這是第三。

  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這是第四個,十六勝行里這是第四個!赣谙⒊硇小,這個息能除這個身行,這個入息出息就是身行;現(xiàn)在是能除這個身行,「除身行」是在入息的時候,那就是沒有入息了;「我今能學息除身行的入息」!赣谙⒊硇谐鱿ⅰ,就是這個「出息」能除身行,也就是能除這個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能學習。

  《披尋記》九二三頁:

  息除身行入息等者:謂于入息、出息、中間暫停息處應知。

  就是入息出息中間,暫時「停息」的地方。入息、中間入息,這都是算是「入息」;出息、中間出息這都算是「出息」。這個入息和出息之間這個地方,這個地方?jīng)]有息,也沒有入息也沒有出息;這個地方就叫作「除身行」。

  就是前邊我們講這個阿那波那念的時候,說有一個空位,說個空位的那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在那里講說是中間的入息、中間的出息叫做空位,這樣講不對的,這樣講不對。就是那個地方也沒有入息,也沒有出息;也沒有入息、也沒有中間入息,也沒有出息、沒有中間出息,這四個息完全沒有。那個時候叫作「暫停息處」。那一個地方就是沒有「身行」了,就是沒有入息,沒有出息了,這四個息都沒有了,那個地方就是「除身行」。若是我們現(xiàn)在你修數(shù)息觀,你覺察不到這件事,覺察不到;現(xiàn)在是初果圣人。前邊那個地方說到這個「空息位」,沒證得初果之前也覺察到那里了,覺察到有這一點。

  這是第四。

  于覺了喜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于覺了喜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

  這是第五「學觀覺了喜」,也就是有輕安樂的關系。這個「覺了喜入息」,這個入息的時候有喜,心里有歡喜!肝医衲軐W覺了喜入息」,也能覺悟這件事「入息」!赣谟X了喜出息」的時候,也有輕安樂。「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也是。

  《披尋記》九二三頁:

  喜入息等者:謂于初二靜慮地中入出息念有喜相應故。

  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未到地定到初禪、二禪了,到這個時候了。這個時候初禪、二禪是「有喜」;有尋伺、有喜、也有樂,但是樂這時候不說,說有「喜」。

  于覺了樂入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于覺了樂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出息。

  前面是覺喜,這是覺樂。入息也有樂、出息也有樂。這是什么呢?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二三頁:

  樂入息等者:謂于第三靜慮地中入出息念樂相應故。

  這是第三禪,這時候有樂。第三禪是沒有喜了,沒有喜而有樂。初禪、二禪有喜;三禪沒有喜而有樂,把喜不要了,只要有樂。

  這時候就是到了三禪了,這第六這個地方到了三禪。

  于覺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于覺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

  「于覺了心行入息」,這個息在入的時候有「心行」這件事;「心行」是什么?這個口行就是語行,尋伺是語行,你有尋伺你才能說話。這個身行就是出入息。那個「心行」是什么?「心行」就是受想。色受想行識、受想是「心行」;有受有想這心就活動,若沒有受想心就不能動了,所以有受想就是有心的意思,F(xiàn)在這是「于覺了心行」的時候,也就覺了心里面有受有想;在入息的時候心有受有想!肝医衲軐W覺了心行」的入息!赣谟X了心行出息」的時候,「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就是出息的時候也有受想,能覺了受、覺了想,這樣意思。

  《披尋記》九二三頁:

  覺了心行入息等者:此中心行謂即受想,若失忘念,我見慢等相應俱轉,速疾通達故。

  「若失忘念」,這個忘掉了正念。就是無常、無我是正念;忘掉了正念,這個虛妄分別來了,就是「我見慢等相應俱轉」,這時候就是得了初果以后;如果到了三禪,應該是到了三果了,二果、三果這個時候,他還是有我見有高慢心出來,這樣的分別心出來和你的心同時活動,「速疾通達故」。這上面說「于覺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這個「覺了」,就是覺了我有我見、我慢,是不對的;「速疾通達」就把這個我見我慢就滅掉了,觀察無我,是這個意思,這段文是這個意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