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5)

  宙十、念制持心息

  彼若有時見為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由極于外住囂舉故,爾時于內(nèi)安住寂靜制持其心。是故念言:于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這是十六特勝的「釋其差別」,解釋每一勝行的差別相的第十科「念制持心息」。

  那位修行人「若」有的時候,感覺到它的內(nèi)心「為掉舉」、為「惡作」,這樣的障礙「覆障其心」,遮覆障礙他的明靜的清凈心。為什么會這樣呢?「由極于外住囂舉故」,由于那個修行人他失掉了正念,他心在外面、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外面的境界上,安住在「囂舉」,這個「囂」就是浮動,「舉」也是浮動的意思;這個心在外面的境界上動亂,所以就有掉舉惡作的這種障礙。

  「爾時于內(nèi)安住寂靜制持其心」,那個時候這位修行人,他立刻地把心收回來,在入息出息在這個地方「安住寂靜」,就是把這個掉舉、惡作清除去、排遺出去了,心就寂靜住!钢瞥制湫摹梗瓦@樣的來制伏住他這個掉舉、惡作的這種虛妄分別心,用這個定力把它攝持住,叫它不要亂。「是故念言」,所以這位修行人他自己就這樣地念:「于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對于制持心這樣功夫,把這個心安住在入息出息上,這件事我現(xiàn)在能學習「制持心入息出息」,我能這樣學習。

  這是第十。下面第十一科「念解脫心息」。

  宙十一、念解脫心息

  若時于心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令現(xiàn)行蓋皆得遠離,于諸蓋中心得清凈。是故念言:于解脫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若時于心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他念這個入出息,他能夠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的原因!噶瞵F(xiàn)行蓋皆得遠離」,使令這個五蓋,我全部全面地能夠遠離了!赣谥T蓋中心得清凈」,他的內(nèi)心就對諸蓋都消除了,所以他心里面明靜而住。「是故念言:于解脫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那么這第十一科,這表示這位修行人是把這個蓋完全消除,以后不再有這件事了。

  宙十二、念無常息(分二科) 洪一、標應斷

  彼于諸蓋障修道者心已解脫,余有隨眠復應當斷。

  前面那段是第十一科。下面這是第十二科「念無常息」分二科,第一科「標應斷」。

  「彼于諸蓋障修道者」,那個修行人對于這個五蓋能障礙修道人的心,這個時候的程度已經(jīng)解脫了「諸蓋障」!赣嘤须S眠復應當斷」,殘余的、剩余的問題就是諸蓋的「隨眠」,就是貪欲、瞋恚還有種子儲藏在他的身心里面,這個「隨眠」還應該修學圣道,斷滅了它。這是「標應斷」,應斷隨眠。下面第二科「明作念」。

  洪二、明作念

  為斷彼故起道現(xiàn)前。謂于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如理觀察。是故念言:于無常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為斷彼故」,為斷彼隨眠故「起道現(xiàn)前」,就是發(fā)起圣道,這個圣道的智慧讓它現(xiàn)前!钢^于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那么這個「起道現(xiàn)前」是什么道呢?「謂于諸行無常法性」,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這樣的圣道「極善精懇」,他極能夠精微地,「精」者微細,就是深入地去觀察;「懇」是真實,很誠懇很真實的這樣觀察!笜O善精懇,如理觀察」,如這個無常的道理去觀察思惟!甘枪誓钛裕河跓o常隨觀入息出息」,所以他心里面這樣的念;就是把這個道理顯現(xiàn)在心里面去思惟,就這樣在心里面有這樣的話:「于無常隨觀入息出息」,在這個入息出息上面修無常觀,「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他有這種能力;這表示說他能做這件事,能做如是觀了。

  這個「能做如是觀」這件事,這話是這么說;但事實上怎么叫做「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呢?就是隨時隨地隨各種因緣他這無常觀能現(xiàn)前;觀察色也是剎那剎那生滅,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剎那剎那生滅。由于此無常觀的有力量就能調(diào)伏煩惱了,不再那么執(zhí)著了,這就是這樣意思。

  前面說是有的時候掉舉,有的時候惡作,有的時候昏沈睡眠,那么也有這個諸蓋。掉舉里面也有很多有貪欲、瞋恚,各式各樣的這些事情。當然初果圣人是沒有斷貪煩惱、瞋煩惱,他還是有。但是這么多的蓋有時候會現(xiàn)前,這些事情也同于凡夫;可見這十六勝行不全是圣人修的,也通于在凡夫的時候也可以修,也可以這樣修習。所以前面忽然間執(zhí)著有我、有我慢,說那是忘念了,忘掉了正念就會這樣子,有這個問題。

  宙十三、念斷等息(分二科)     洪一、重修解脫(分三科)

  荒一、明漸次(分二科)         日一、修瑜伽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已于奢摩他修瑜伽行。今依無常隨觀,復于毗缽舍那修瑜伽行。

  這是第十三科「念斷等息」分二科,第一科「重修解脫」又分三科,第一科「明漸次」分二科,第一科是「修瑜伽」。

  「又彼先時」,又那位修行人在過去的時候,或者他是「依下三靜慮」,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就是「下三靜慮」;四禪不在內(nèi),因為四禪沒有出入息不能修阿那波那念的!富蛞牢粗烈蓝ā,或者這個修行人他沒有得初禪、二禪、三禪,他祇是得未到地定,那么他修觀的時候,他就以未至定為依止處修毗缽舍那觀。他若是得了初禪、二禪、三禪,他就在初禪、二禪、三禪里面修毗缽舍那觀,是這樣意思!敢延谏菽λ掼べば小梗郧八呀(jīng)修成功了奢摩他,這個「瑜伽行」就是相應行;就是奢摩他相應了,毗缽舍那相應了,都叫做「瑜伽行」。現(xiàn)在這一段文,是說他這個止;奢摩他修成功了。說他以前或者是修成功了三禪,或者他以前修成功了奢摩他未至定;修成功了未至定就是他以前修成功了奢摩他,一部份的奢摩他修成功了。

  「今依無常隨觀,復于毗缽舍那修瑜伽行」,說現(xiàn)在這個時候,他修十六勝行的時候,他就「依無常隨觀」就是學習無常觀,學習無常觀不是在散亂心;「復于毗缽舍那修瑜伽行」,就是在奢摩他里面修這個無常觀,修無常觀的時候也叫做修「瑜伽行」,這樣意思。這就是說他這個「修瑜伽行」是這樣有程度的,不是散亂心。

  日二、求解脫

  如是以奢摩他毗缽舍那熏修心已,于諸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

  這第二科「求解脫」。第一科是說他以前成功了奢摩他;現(xiàn)在說是「求解脫」。

  「如是」就是這一段文他成功了奢摩他,他就以奢摩他毗缽舍那這個止觀,來「熏修」他的這個清凈心,使令這個蓋障都清除了!赣谥T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于這個「諸界」里面,「從彼隨眠」,從彼蓋障的隨眠種子而希求「解脫」;他「熏修」以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樣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斷除蓋障的「隨眠」,就是解脫蓋障的種子,目的是這樣子。

  《披尋記》九二七頁: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等者:由前已說第三靜慮已上,于阿那波那念無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此中唯說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修瑜伽行。又前觀察所生起心,亦說下三靜慮及未至定為所依止,義與此同。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等者:由前已說第三靜慮以上,于阿那波那念無有更修加行的道理,是故此中唯說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修瑜伽行。又前觀察所生起心,亦說下三靜慮」前面提過這件事。「及未至定為所依止,義與此同」,和這里面道理是一樣的。

  這是說「修瑜伽」、「求解脫」。下面第二科「辨諸界」。前面第一科說「漸次」,就是說他以前成就了奢摩他,現(xiàn)在在奢摩他里面修無常觀的毗缽舍那,目的是從諸蓋障的隨眠求解脫,這樣意思。下面是「辨諸界」分四科,第一科「征」。

  荒二、辨諸界(分四科) 日一、征

  云何諸界?

  這個「諸界」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征」。下面是「標」。

  日二、標

  所謂三界。

  就是三種界。下面列出來。

  日三、列

  一者斷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界。

  這叫做「三界」,這是列出來。下面第四科解釋。

  日四、釋

  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為滅界。

  什么叫做「斷界」呢?是「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就是初入圣道,成就無我的智慧見到第一義諦,見到諸法寂滅相的時候,這時候斷除去一切的煩惱心。一切煩惱心就是身見、戒取、疑這三種煩惱。這就叫做「斷界」;從來也沒有斷過,現(xiàn)在是初開始斷煩惱,所以名之為「斷」。

  「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得了初果以后繼續(xù)向前修學圣道,就斷了五下分結(jié)里面那個貪、瞋,這時候就是「修道」。把貪瞋這二種煩惱斷掉了的時候,就是「離欲界」了,就遠離了欲界、就是超越了欲界到了色界了,這名「離欲界」。

  「一切依滅,名為滅界」,這一切有漏種子都滅了。這「依」,一切有漏的種子叫做「依」;這個種子生現(xiàn)行;煩惱的現(xiàn)行依種子為所依。一切愛見的煩惱所依止的煩惱、所依止的種子全面的滅掉了,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就是五上分結(jié)種子也滅了,這時候叫做「滅界」。這「斷界」,一個「離欲界」,一個「滅界」。這叫做「滅界」。

  這是解釋「辨諸界」解釋完了。下面第三科「修止觀」。

  荒三、修止觀

  思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前面是解釋什么叫做「三界」。這以下才說修止觀。

  「思惟如是三界寂靜」,說這位修行人他在奢摩他里面思惟這「三界」,斷界、離欲界、滅界這三界「寂靜」了,也就是把五下分結(jié)、五上分結(jié)全面的滅除了,這時候心里面是寂靜了再沒有煩惱賊搗亂,沒有煩惱賊在心里面搗亂、心里面寂靜了。「安隱無患」,無論什么時候心里面都是安隱的,沒有災患來苦惱他了!感奚菽λ徤崮恰梗@三界的寂靜不是自然的,是你要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才可以,你才能達到這里,也就是修四念處、修無我觀、修無常觀、無我觀。

  洪二、作念能學

  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余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是故念言:于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

  這第二科「作念能學」。前面第一科是「重修解脫」,這是第二科「作念能學」。

  「彼由修習多修習故」,他是得了初果以后,他要繼續(xù)在入息出息上修四念處,修習又多修習,善修善習「多修習故」,「從余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從殘余的修道所斷的煩惱,就是剛才說的,他的心里面解脫了這一切煩惱!甘枪誓钛裕河跀嚯S觀、離欲隨觀、滅隨觀」一個斷、一個離欲、一個滅,這三種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他這件事能做到了。

  亥二、結(jié)成無學

  如是彼于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皆永斷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此后更無所應作事,于所決擇已得究竟。

  這是第二科「結(jié)成無學」。前面是有學見跡(顯有學行),現(xiàn)在成功,就是又修了十六勝行就成功了,就得到「無學」了。

  「如是」像前面這一大段文,彼那個修行人對于見道所斷一切煩惱,修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永斷故」,不是暫時地斷!赋砂⒘_漢諸漏永盡」,一切煩惱都永久地滅盡了!复撕蟾鼰o」所應作的事情了!赣谒鶝Q擇已得究竟」,在色受想行識上觀察無常、無我的道理這個「抉擇」,已經(jīng)到究竟圓滿的程度了,這叫「結(jié)成學無」。

  地三、結(jié)

  是名十六勝行。

  這「十六勝行」到此說完了。

  亥二、總結(jié)勸學

  修習如是名為五種修習阿那波那念,多尋思行補特伽羅,應于是中正勤修學愛樂乘御。若于所緣有逡遽務(wù)有散亂者,于內(nèi)各別應當親近如是觀行。

  這是第二科「總結(jié)勸學」。前面是「別辨五種」;有算數(shù)修習…乃至到十六勝行的修習,一共是五種!肝宸N修習阿那波那念」這個法門是誰應該修習的呢?是「多尋思行補特伽羅」,就是妄想特別多的人。「應于是中正勤修學」,在這個法門里面你應該認真地、精進地學習!笎蹣烦擞梗阋l(fā)歡喜心,要「乘御」就像坐這個車,就可以從凡夫地到涅槃地,就可以到那里面去了。

  「若于所緣有逡遽務(wù)有散亂者」,若是你這個修行人修行的時候,或者你有欲尋思、恚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有這些「逡遽」,就是心里面有貪瞋癡的這個分別心就是很逡忙,有這樣散亂心的人!赣趦(nèi)各別應當親近如是觀行」,你應該修這個…;有欲尋思就是要修出離尋思,有恚尋思、有害尋思要修慈悲喜舍;就是這樣子,各別地去親近這樣的觀行的法門來對治它。

  《披尋記》九二八頁:

  若于所緣有逡遽務(wù)等者:欲恚害等諸惡尋思令心遽務(wù)亦令散動,名有遽務(wù)及有散亂。

  這樣意思。

  未二、顯方便

  若于此中勤修習者,尋思散動皆無所有;心于所緣速疾安住,深生愛樂。

  第二「顯方便」。若是你有這樣的多尋思行的話,這樣的人「若于此中勤修習者」,「尋思散動皆無所有」,這個雜亂的妄想就沒有了,就對治出去了。「心于所緣速疾安住」,你的心在入息出息這里,就很快地就寂靜住了。「深生愛樂」,這個時候有快樂出來,你心里面深深地「愛樂」這件事。

  午三、結(jié)

  是名第五多尋思行補特伽羅凈行所緣。

  這結(jié)束這一段。

  辰四、結(jié)

  如是總名凈行所緣。

  卯三、善巧所緣(分五科) 辰一、征

  云何名為善巧所緣?

  前面是「凈行所緣」,這是第二科「凈行所緣」,F(xiàn)在是第三科「善巧所緣」。第一科是「遍滿所緣境事」,第二科「凈行所緣」,第三科是「善巧所緣」。分五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善巧所緣」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標」。

  辰二、標

  謂此所緣略有五種。

  這個「善巧所緣」有五種不同,這是「標」。下面列出來,那五種呢?

  辰三、列

  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

  「一蘊善巧」,第二是「界善巧」,第三是「處善巧」。這個「處善巧」,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包括在內(nèi)了,所以「根善巧」也在里面了。四是「緣起善巧」,五是「處非處善巧」;一共這五種善巧。這個「善巧」就是通達的智慧。

  辰四、釋(分二科)             巳一、別辨相(分五科)

  午一、蘊善巧(分二科)          未一、征

  蘊善巧者:云何蘊?云何蘊善巧?

  下面第四科解釋這五種善巧,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這五種善巧的相貌,分五科,第一科先解釋「蘊善巧」,分二科,第一科「征」。

  「蘊善巧」是什么呢?「蘊善巧者:云何蘊?」什么是蘊呢?「云何蘊?云何善巧?」這個蘊善巧分二個問題;怎么叫做「蘊」?怎么叫做「善巧」?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先解釋什么叫做「蘊」,分四科,第一科「標」。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蘊(分四科) 酉一、標

  謂蘊有五。

  酉二、列

  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種不同,這是列出來。

  下面第三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解釋「色蘊」分三科,第一科「征」。

  酉三、釋(分二科) 戌一、色蘊(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色蘊?

  怎么叫做「色蘊」呢?這「蘊」就是,「蘊」者積聚的意思;這個地水火風,色就是物質(zhì)一大堆,不是單純一個的,很多的所以叫做「色蘊」。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出體性

  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這下面就是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體性」!钢^諸所有色」,所有的很多的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什么是「色」呢?就是堅、濕、暖、動叫做「四大種」;這個「大」就是廣大的意思,這個地水火風都是很廣大的;這個「種」就是一切色法都是依此而成,所以它是「種」。「及四大種所造」,這個堅、濕、暖、動所造的,就是我們眼所見的這一切地水火風,是四大種所造,就是這個。譬如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是四大種所造;我們的眼也有堅、濕、暖、動;耳、鼻、舌、身都有堅濕暖動。它們積聚起來成為眼、耳、鼻、舌、身、意的。這所見的一切的色、聲、香、味也都是四大種所造,這一切法;這個「觸」里面也有一部份。

  這是第一科「出體性」。下面第二科「顯差別」。

  天二、顯差別

  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

  「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這個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是通于三世的;有過去的、有未來的、有現(xiàn)在的不同。「若內(nèi)若外」,「內(nèi)」就是我們的身體的四大種所造,「若外」就是這個生命體之外的所見的這一切的色法!溉舸秩艏殹,這一切色法有粗有細的不同;「四大種」應該是精微的,「四大種所造」就是粗劣的!溉袅尤魟佟梗闳羰窃炝撕芏嗟膼簶I(yè),很多的罪業(yè)所感得的「四大種、四大種所造」就是「劣」。如果是善業(yè)所招感的「四大種、四大種所造」那就是「殊勝」的;用善惡來分別。世間的就是「劣」,出世間的就是「殊勝」了,或者是這么說。「若遠若近」,若過去、未來就是「遠」,現(xiàn)在就是「近」了。

  這個「色蘊」有這么多的差別,這是說「色蘊」的相貌是這樣的。下面第三科「結(jié)」。

  亥三、結(jié)

  總名色蘊。

  這么多的差別的色蘊,總而言之都叫做「色蘊」,這就這個意思。

  戌二、余蘊(分二科)           亥一、出體性(分四科)

  天一、受蘊(分三科)           地一、征

  云何受蘊?

  前面是「色蘊」,F(xiàn)在說「余蘊」,就是受、想、行、識蘊!赣嗵N」里面分二科,第一科「出體性」分四科,第一科先說「受蘊」的體性,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受蘊」呢?這是征!冈坪问芴N?」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分「三種」。

  地二、釋(分二科) 玄一、三種

  謂或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

  「順樂觸為緣諸受」這個就是樂受,「順苦觸為緣諸受」就是苦受,「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就是不苦不樂受。這個「為緣」就是為所緣;你心以「樂觸」為所緣、你就有樂受,以「苦觸」為所緣那么你就有苦受,「不苦不樂觸」就不苦不樂受。

  這個「受蘊」這是三種不同;苦、樂、舍。下面第二科是「六種」受。

  玄二、六種

  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

  「復有六受身」,這個六受的體性。「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這是約所依的六根來分別受的差別相,就是有六種了。

  地三、結(jié)

  總名受蘊。

  總名為「受蘊」。這個受蘊,在眾生的心情上倒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貪求這個樂受而去有種種行動、發(fā)起種種行動的。所以樂受是眾生心之所求,也是眾生的果報;你受樂受也是果報,受苦受也是果報。

  天二、想蘊(分三科) 地一、征

  云何想蘊?

  下面是說「想蘊」,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怎么叫做「想蘊」呢?

  地二、釋(分二科) 玄一、有相等

  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

  這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有相想等;又是「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這一共有多少想?有相想、無相想是二個。狹小想三個,廣大想是四個,無量想是五個,無諸所有想是六個,六個想?催@個這《披尋記》有解釋。

  《披尋記》九二九頁:

  謂有相想等者:集論中說:何等有相想?謂除不善言說、無想界定、及有頂定想,所余諸想。何等無相想?謂所余想。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何等大想?謂能了色界想。何等無量想?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何等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謂能了無所有處想。(集論一卷四頁)此應準釋。

  「謂有相想等者」:「《集論》中說」,《阿毗達磨集論》;有《雜集論》,還有《集論》,《雜集論》是解釋這個《集論》,都是無著菩薩造的。

  「何等有相想?」什么叫做有相想呢?「謂除不善言說、無想界定、及有頂定想,所余諸想」這就叫做「有相想」!钢^除不善言說」,就是不善于說話的人,就是小孩子、孩童、嬰孩他還不能說話!赋簧蒲哉f」,除掉這個不善言說;「不善言說」就是「無相想」。除掉了這個無相想就是有相想,是這樣意思。這個不善言說是無相想,就是小孩子他也能想,他心能接觸一切相的時候想,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他接觸到光明的時候,他心取光明相的時候,但是不知道它的名字;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父親母親,他心里面接觸這些相的時候,但是不知名字,所以他叫做「無相想」。

  「無想界定」,這無想界定是什么呢?其實無想界也就是「無相界」,就是涅槃,涅槃是離一切相了。這個「無想界定」就是得涅槃之前你要修「無想界定」,就是「無想界定」修這個定,就是無相三昧了,修這個定為因才能得涅槃,所以叫做「無想界定」;這也叫做「無相想」,這是超越了一切名言,那叫做「無相界定」是這樣意思。

  「及有頂定想」,「有頂定」就是三界之頂、非非想定。非非想定的時候他的心不明利,他不能安立種種差別相,他也是厭背了一切相但是還是有想,就是他這個心不明利的關(guān)系,這時候也叫做「無相想」。

  那這樣說這個無相想有三種;一個「不善言說」也叫做無相想,「無想界定」也叫做無相想,「及有頂定想」也叫做無相想。這個「不善言說」,這小孩子因為沒學言語,他沒學這個名言所以他也無相想。這個無想界定,這是圣人,他超越了一切名言,他心里面離一切分別,這是佛法中最殊勝的,叫「無相想」!赣许敹ㄏ搿,這是他那個定力太深了,這毗缽舍那的觀太弱,所以他的心思不明利,他不能夠有這一切名言的相貌,所以也叫做「無相想」。

  現(xiàn)在什么叫做「有相想」呢?就是除掉了這三種無相想「所余諸想」,叫做「有相想」。除掉了這三種人之外,都叫做「有相想」!负蔚葻o相想」?什么叫做無相想呢?「謂所余想」,就是除掉了有相想之外,所余的這個想;那就是剛才說的那三種無相想。這個有相想和無相想解釋完了。

  什么叫做「狹小想」呢?「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能明了欲界的事情的這樣的思想,這就叫做「狹小想」!负蔚却笙?謂能了色界想」,就是色界四禪的這種人,就叫做「大想」,「廣大想」!负蔚葻o量想呢?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這就是無色界定的前二個定,這叫做「無量想」!负蔚葻o諸所有無所有處想?謂能了無所有處想」,就是無色界定地的第三個定,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定就是,心里面也不分別空,也不分別識,就分別無所有,這叫做「無所有處想」。那么這解釋完了。(《集論》一卷四頁)「此應準釋」,這里面說的準照《集論》說的來解釋。

  什么叫做「想蘊」?就是這么多的想,這叫做「想蘊」。

  玄二、六想身

  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

  這是第二科「六想身」。什么叫做「六想身」呢?「則眼觸所生想」,就是「眼觸所生想」,因眼、眼根接觸到色相生眼識,這個時候所了別的境界就是「眼觸所生想」!付⒈、舌、身、意觸所生想」,這就是六想,都是因「觸」而生想。

  地三、結(jié)

  總名想蘊。

  這是「想蘊」結(jié)束了。下面第三科「行蘊」,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天三、行蘊(分三科) 地一、征

  云何行蘊?

  云何叫做「行蘊」呢?這是第一科。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六思身」。

  地二、釋(分二科) 玄一、六思身

  謂六思身;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

  什么叫做「行蘊」?就是「六思身」就是「行蘊」;什么叫做「六思身」呢?「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就是六根接觸到六塵,同時生出來六識,六識當然它也是觸到六境,這個時候心里面要有所行動,這叫做六觸「所生思」。這個「思」呢?就是想要作善事、或者想要作惡事,心里面有個目的;我要達到這個目的,要采取這樣的行動,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壞的、或者有罪、或者是有福的,那么這就叫做「行蘊」。這「行」就指思心所說的,而實在這個思心所呢?不是單獨的。

  玄二、所余法

  復有所余,除受及想諸心法等。

  這第二科「所余法」!笍陀兴唷梗怂夹乃膺有剩余的;剩余的是什么呢?「除受及想」,所有的心所法里邊除了這個「受」和「想」;前面已經(jīng)有受蘊、有想蘊了,所以把這兩個心所法除掉之外,其余的「諸心法等」。

  地三、結(jié)

  總名行蘊。

  總起來,總加起來叫做「行蘊」。

  如果你這個思心所想要達成這個目的;想要作惡事,所有的煩惱心所都來了。說想要作善事,那一切的善心所都來了;這就是「諸心法等」。這總合起來名為「行蘊」。但是這么多的心所法里邊以「思心所」為導首,為導為首;它是個領(lǐng)導者,大家都同它合作來作成一件事,把這件事做成功了,或者是沒做成功失敗了,這叫做「行蘊」。

  天四、識蘊(分三科) 地一、征

  云何識蘊?

  這是第四科,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識蘊」呢?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三種」。

  地二、釋(分二科) 玄一、三種

  謂心、意、識。

  就是「識蘊」有三種不同;一個「心」、一個「意」、一個「識」。這個「心」是集起義!敢狻箍梢援斠乐沽x,或者是當思量義!缸R」是了別的意思,這樣意思。這是我們以前解釋過了。

  玄二、六種

  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前面是三種解釋,現(xiàn)在說有六種解釋!笍陀辛R」的體性,「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地三、結(jié)

  總名識蘊。

  總名為「識蘊」,是這樣。

  亥二、例差別

  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內(nèi)外等差別。如前廣說。

  這是第二科「例差別」。前面是說它們的自相;色蘊的自相、受、想、行、識的自相。這底下「例差別」,它不是一個孤獨的事情,有各式各樣的事情有差別的。

  「前」邊這個受蘊、想蘊、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的不同、未來的不同、現(xiàn)在的不同、也有內(nèi)外等、劣勝等的不同!溉缜皬V說」像前面說了,前面說過了。

  酉四、結(jié)

  是名為蘊。

  這就叫做「蘊」。這個五蘊就是這么解釋。

  申二、蘊善巧(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蘊善巧?

  前面把這個「蘊」解釋完了,F(xiàn)在這下面解釋這蘊的智慧,善巧通達的智慧。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蘊善巧」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略」,略解釋。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略

  謂善了知如所說蘊、種種差別性、非一眾多性,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是名略說蘊善巧義。

  「謂善了知如所說蘊、種種差別性」,就是你這個人、你這位佛教徒,你能明白像所說的這個色、受、想、行、識「蘊」的「種種差別性」、「非一眾多性」,「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你能這樣明白!甘敲哉f蘊善巧義」,這是略說。

  下邊就廣說,就是解釋這個略說,分三科,第一科解釋蘊的種種差別性,先「征」。

  戌二、廣(分三科) 亥一、蘊種種差別性(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名蘊種種差別性?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

  天二、釋

  謂色蘊異、受蘊異、乃至識蘊異,是名種種差別性。

  「色蘊」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若內(nèi)、若外、若劣、若勝、有各式各樣的差別!甘芴N」也是這樣差別,乃至「識蘊」也有這樣的差別,「是名種種差別性」。

  這一句話解釋完了。下面是第二科,第二科解釋「蘊非一眾多性」。

  亥二、蘊非一眾多性(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名蘊非一眾多性?

  解釋第二句,是這么意思。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舉色蘊(分三科) 玄一、標

  謂色蘊非一眾多品類。

  玄二、釋

  大種所造差別故,去來今等、品類差別故。

  「大種所造差別故」這樣解釋。這個色蘊怎么樣「非一眾多品類」呢?「大種所差別故」,大種有差別,所造也有差別,也是不一樣的。「去來今等、品類差別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是有品類的差別,有天上、人間、三惡道的差別。

  玄三、結(jié)

  是名色蘊非一眾多性。

  地二、例余蘊

  如是余蘊,隨其所應皆當了知。

  這是第二科「例余蘊」。前面這「色蘊」是這樣子,「如是余蘊」其他的蘊,也「隨其所應」也應該是這樣,也是有過去、未來的品類的差別。

  這文上第一句「種種差別」就是說色蘊義、受蘊義、乃至識蘊義,就是這叫作「種種差別性」。等到「蘊非一眾多性」就說得更清楚了;有大種所造差別、去來今等品類差別,是名「色蘊非一眾多性」。這個「種種差別」和「非一眾多」,在語言上就是有略廣的不同而已。

  「如是余蘊,隨其所應皆當了知」,其余的受、想、行、識也是這樣了知。

  亥三、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分別(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這是第三科解釋這第三句,怎么叫作「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呢?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天二、釋

  謂唯蘊可得,唯事可得。

  就是這樣子?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九二九頁:

  唯蘊可得等者:總說諸蘊苦相廣大,是名唯蘊可得。別說諸蘊唯色等五,是名唯事可得。

  「唯蘊可得等者:總說諸蘊苦相廣大,是名唯蘊可得」,這個「總說」就是不詳細說,說它的大意叫做「總說」;就是諸蘊的苦相是廣大無邊的,這叫做「唯蘊可得」,你不能跳出去這個范圍的!竸e說諸蘊唯色等五」,前面說個大意;現(xiàn)在詳細說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個!甘敲ㄊ驴傻谩故沁@樣意思。這個「唯蘊可得、唯識可得」;「蘊」是總、「事」是別的意思;實在蘊就是事,事就是蘊,這叫做「唯蘊可得、唯事可得」。

  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亦無少法是我所有。

  「非離蘊外有我可得」,不是離開了五蘊以外,還有一個「我」可得的,可得到「我」的!阜请x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離開了五蘊沒有我可得。只有「有我論者」認為「我」是常恒住、無變易的,是可得的;佛法是「無我論者」,是認為沒有這樣的「我」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識而已,沒有我可得。「亦無少法是我所有」,既然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了,沒有說:這個是我的,也沒有這個執(zhí)著了。

  天三、結(jié)

  故除此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是結(jié)束這一段。所以除了色受想行識之外,更沒有法可得,也就沒有法可分別了。是這樣意思。

  午二、界善巧(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界?云何界善巧?

  前邊這個「蘊善巧」解釋完了,這下邊解釋這個「界善巧」。「云何界善巧」?這是「征」。下邊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界(分三科) 酉一、標

  謂界有十八。

  這個「界」有十八種不同。這是「標」,下邊是「列」。

  酉二、列

  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秆劢纭咕褪茄鄹!干纭咕褪巧珘m!秆圩R界」;這個眼界、色界都是物質(zhì);這個「眼識」是心法,這是心王。就是根、塵、識這三法。這是三種,還有「耳界、聲界、耳識界」這又三種,「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這一共就是十八界。這是第二科「列」出來,第三科「結(jié)」。

  酉三、結(jié)

  是名為界。

  這就叫做「界」,「界」就是有這么多。

  這是解釋這個「界」。下面第二科說「界善巧」分二科,第一科是「出體性」。

  申二、界善巧(分二科) 酉一、出體性

  若復于彼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種子、別別種性、生起出現(xiàn),如實了知、忍可、審察;名界善巧。

  這「界善巧」怎么講呢?「若復于彼十八種法」,若是你這位修行人對這十八種法,你能夠通達、你能夠明白它!笍膭e別界」,這就是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界的這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根塵識的十八界,是從各別的各別的界來的。什么叫做「界」呢?就是「別別的種子」;譬如說眼根是從眼根的種子來的;譬如說色界,色界從色的種子來的;眼識界,就是眼識從眼識的種子來的。「從別別界」,什么叫做「界」?是「別別的種子」;界就是種子。這個現(xiàn)行是從種子來的,這樣子。什么叫做「種子」?就是「別別的種性」,「種性」和「種子」是同義;這「界」、「種子」、「種性」這三個名詞不同,它的義是一樣的,都是「種子」義,說種子我們?nèi)菀酌靼住?/p>

  「生起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實界的十八界,就是從種子「生起」的、「出現(xiàn)」的,從種子生起、從種子出現(xiàn),這樣意思。這種子是能生起的,現(xiàn)實的十八界是所出現(xiàn)的。原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生起了;原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這樣意思。

  「如實了知、忍可、審察」,對于現(xiàn)行的十八界、從十八種種子生起的這件事,你能真實的認識這件事!溉炭、審察」,你心里面忍可了「是這樣」,是經(jīng)過了智慧的觀察,你忍可這件事,這叫做「界善巧」。這「界善巧」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九三○頁:

  從別別界等者:謂從眼界乃至意識界種種差別,名別別界。為顯差別為因,是故更說別別種子、別別種性,由種子義或種性義是界義故。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六卷十頁)。

  酉二、顯所為

  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而轉(zhuǎn);即于因緣而得善巧。是故說此名界善巧。

  「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而轉(zhuǎn)」,從別別的種子、別別的現(xiàn)行現(xiàn)起!讣从谝蚓壎蒙魄伞梗@在四種緣里面,因緣、次第緣、增上緣、所緣緣;這個十八界這個地方就指因緣說的,你通達了「因緣」就叫做「善巧」!甘枪收f此名界善巧」。

  這是第二科「顯所為」。下面第三科是「處善巧」分二科,第一科「征」。

  午三、處善巧(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處?云何處善巧?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處」分三科,第一科「標」。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處(分三科) 酉一、標

  謂處有十二。

  這個「處」有十二種不同。這個「處」就是識由此處生;這生識之處。我們這個心從什么地方來的?從「處」來的!柑帯故巧R之處,這個地方能生出「識」來。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列」。

  酉二、列

  則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則眼處」這個「則」就是「是」,「則」者為也,「則」者是也。就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這個眼處、色處是相對的,耳處、聲處是相對的,乃至意處、法處是相對的,所以一共是十二處。

  這是「列」。下面第三科「結(jié)」。

  酉三、結(jié)

  是名為處。

  就是生識之「處」。這是把這個「處」解釋完了。

  下邊第二科是「處善巧」分三科,第一科「出體性」分三科,第一科「生眼識等」。

  申二、處善巧(分三科) 酉一、出體性(分三科) 戌一、生眼識等

  處善巧者:謂眼為增上緣,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眼識及相應法。

  這是說這個「善巧」義。「謂眼為增上緣」,這個眼根是眼識生起的「增上緣」,它有力量能幫助眼識生起,這就是「增上緣」。色是「所緣緣」,這個「所緣緣」是二個「緣」字;第一個「緣」這個色是眼識生起的緣,第二個「緣」是眼識的所緣。因為它出現(xiàn)了,眼識才生起;生起了眼識,還以色為所緣,就是這么意思。這個色是「所緣緣」!傅葻o間滅意為等無間緣」,這個眼識前一剎那滅了那叫「等無間滅意」,這個「等無間」也是眼識生起的緣。這是三個緣,就沒有說因緣,前面十八界說了因緣,這地方只是說三個緣。

  「生起眼識」,眼識要有眼根的「增上緣」,又要有色的「所緣緣」,還要有等無間滅意的「等無間緣」,這個眼識才能生起。「及相應法」及眼識相應的法,就是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乃至或者是善心所、或者是雜染心所、就是煩惱心所都是「相應法」。你若能通達了「眼識」是這么回事,這就叫做「處善巧」。

  這是「生眼識等」。下邊說耳,第二科「生耳識等」。

  戌二、生耳識等

  耳為增上緣,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耳識及相應法。

  「耳為增上緣」就是耳根,「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耳識及相應法」。

  戌三、生余識等

  如是乃至意為等無間緣,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法為所緣緣;生起意識及相應法。

  這是第三科「生余識等」!溉缡悄酥痢,前邊眼、耳說完了;鼻、舌、身、意,乃至到意,「意為等無間緣」,就是前一念意識是后一念意識生起的「等無間緣」,前一念意識滅了、為后一念意識生起的等無間緣;因為它若不滅,你次一剎那不能生起。

  「此生作意為增上緣」,這個增上緣是誰?就是同時有一個「作意」心所、是生起意識的「增上緣」,這樣講。這個小乘佛法沒有說末那識,所以就是說這個作意心所是增上緣!阜樗壘墶,你所緣的這個法,就前五識落謝的影子是「所緣緣」;「生起意識及相應法」,這就是這樣子。

  《披尋記》九三○頁:

  此生作意為增上緣者:此說能生意識作意,名為意識增上緣。當知此依不了義說,若依了義,應說末那為增上緣。

  「此生作意為增上緣者:此說能生意識作意,名為意識的增上緣。當知此依不了義說」,這個說的不究竟。「若依了義,應該說末那為增上緣」,就是第七識是增上緣。

  酉二、顯所為

  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三緣而得流轉(zhuǎn)。謂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

  這是「顯所為」!溉缡橇R身」,「六識」的體性,及它六識所「相應」的一切心所法,「皆由三緣而得流轉(zhuǎn)」才能活動,就是前面這三種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緣!钢^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這是有這三種緣,這「六識身及相應法」才能「流轉(zhuǎn)」,才能現(xiàn)起。

  酉三、結(jié)名

  若于如是諸內(nèi)外處緣得善巧,名處善巧。

  這是第三科「結(jié)名」。你若能「于如是」,前面這一大段文,內(nèi)處、外處這么多三緣,「得善巧」的通達,善巧的慧的通達,那就叫做「處善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