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8)

  未二、總料簡(分二科) 申一、總說一切(分二科) 酉一、顯義(分二科)

  戌一、標(biāo)建立(分三科) 亥一、顯方便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

  這是這個「不凈所緣」。這個「凈行所緣」里面分四大科,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標(biāo)」,第三科是解釋。解釋里邊分五科,第一科是「不凈所緣」!覆粌羲墶估镞叿炙目啤刚鳌(biāo)、列、釋」,在解釋里邊第一科是「別辨相」就是說明這個不凈的相貌,一共有六種不凈;「朽穢不凈、苦惱不凈、下劣不凈、觀待不凈、煩惱不凈」,還有一個「速壞不凈」,這六種不凈的相貌已經(jīng)說完了。

  現(xiàn)在第二科「總料簡」,就總起來再重新的思惟觀察一下,這樣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總說一切」分二科,第一科是「顯義」又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建立」又分三科,第一科是「顯方便」。這個「顯方便」是什么意思呢?就表示你修不凈觀的時候有這樣的作用,這個「方便」就是你采取這個不凈觀的行動,你在你內(nèi)心里面有這樣地觀察思惟會有什么好處呢?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前面這六種不凈觀,是能夠清凈你內(nèi)心的這個貪的染污心,把你內(nèi)心里面那個貪著欲的染污心能清凈出去!杆墶咕褪悄闳艟夁@個不凈的時候,內(nèi)心里面以不凈為所緣去觀察這個不凈的時候,就能破除去貪著欲的染污心,它有這個作用,就是這樣意思。

  這是第一科「顯方便」。第二科「辨所治」說明所對治的這個欲,究竟這個欲是怎么回事情,就這個貪欲心是怎么回事?

  亥二、辨所治

  貪有五種。一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二于外身淫欲淫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

  「貪有五種」,有五種貪!敢弧⒂趦(nèi)身欲欲欲貪」,「內(nèi)身」,對外身說自己的身體是「內(nèi)身」,對自己的身體也是有欲的。這個「欲欲」和「欲貪」,在《披尋記》里面解釋的很好,我們在這里就念一念好了。

  「二、于外身淫欲淫貪」,這第二種就是,不是自己的身體、另外別人的身體,有這個「淫欲」和「淫貪」的這種事情。「淫欲、淫貪」,這個「淫欲」是那種行為,「淫貪」是內(nèi)心里面愛著這件事,堅固地執(zhí)著這件事。

  「三、境欲境貪」,除了前邊兩種欲貪之外,就是我們生活所需的這一切色聲香味觸。這個「境」,我們沒有的想要有,有的也是愛著,就是這樣意思。這里面有三個意思;沒有的想要有,有了就要受用這是所欲,這個貪就是執(zhí)著的意思,這是第三。

  「四、色欲色貪」,這個是色界天上的事情;前三種是欲界,欲界的人都有這前三種的欲貪。這第四種是色界天上的這個三昧樂,那也是欲也是貪;沒有成就想要成就,成就了以后就是享受,也是愛著。

  「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這個貪是遍于三界的,所有的人都有這個我見,愛著這個我。這個是第七識,第六識也是有;這個第六識這個愛著自己,我們自己會知道,在第七識這個愛特別微細(xì),我們自己不知道,這個欲也是很厲害的。「薩迦耶貪」也是執(zhí)著而不肯棄舍。加起來這是「五貪」,都是不凈,但是我們都是愛著這種欲貪的。

  《披尋記》九一○頁:

  貪有五種等者:此中貪相略別為二:一、欲,二、貪!磾z異門分〉說:欲者,謂于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貪者,謂于受用喜樂堅著故。(陵本八十四卷六頁)言五種者:三唯欲界,一唯色界,一通三界,如文可知。希求當(dāng)來人天樂異熟果,樂著現(xiàn)在已得自體,不離欲界,起欲貪故,名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余文易了。

  「貪有五種等者:此中貪相略別為二」,二種不同。一是「欲」,第二個是「貪」,這個欲和貪怎么講呢?「〈攝異門分〉說:欲者,謂于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這個「欲」字這么講。怎么講呢?「謂于未得」的欲就是「希求」,我想要得到;已經(jīng)得到的我就要「受用」,要享受,就是這么意思。這是這個「欲」是這么解釋,有「未得」的欲,有「已得」的欲,有這種不同。未得的「希求」,已得的就是要「受用」;這個「欲」字這么解釋!肛澱,謂于受用喜樂堅著故」,這個「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受用」、感覺它是樂的,有喜有樂,我就堅固的執(zhí)著這件事,這叫做「貪」,這「貪」字是這么解釋。這是(陵本八十四卷六頁)里面的解釋,這就是用《瑜伽師地論》本文解釋它自己的,這么意思。

  「言五種者」,這底下說這五種。「三唯欲界」,前三種這個貪欲唯獨欲界的眾生有,色界天沒有這回事情,色界天沒有這種欲!敢晃ㄉ纭咕褪悄莻第四「色欲、色貪」,這還是高明了的人,就是棄舍了欲界的欲,然后我不高興這個欲了,這是苦惱我要棄舍,修這色界定這樣子,這是「色欲、色貪」。「一通三界」就是最后一個、第五個這個「薩迦耶欲、薩迦耶貪」,就是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這種欲,這是通于三界的眾生都是有的。

  「希求當(dāng)來人天樂異熟果」,現(xiàn)在解釋這個「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他再解釋。這個「內(nèi)身欲欲,欲貪」前面說有沒得的、有已得的,現(xiàn)在解釋!赶G螽(dāng)來人天樂異熟果」,這個眾生若是聽聞了佛法,或者是其他的宗教說到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有人、有天,天的身體比人好,人還比三惡道好,那么他就會「希求當(dāng)來」將來我得人天的富貴,不要是這么貧苦;我上天上去,天上的這個身體特別好,沒有老也沒有病,也不需要做工,生活所需都是自然的,這個境界好,我「希求當(dāng)來人天」的「樂異熟果」;這是沒有的、希求得到!笜分F(xiàn)在已得自體」,現(xiàn)在的這個生命體是你已經(jīng)得到了,得到了、愛著現(xiàn)在這個身體,這是這個意思!覆浑x欲界起欲貪故」,這個「欲貪」不是離開了欲界起欲貪,離開欲界沒有這種貪了,是這樣意思!该趦(nèi)身欲欲欲貪,余文易了」,其他的都容易明白,不說了。

  這是「辨所治」。這「顯方便」就是能對治,你修不凈觀能對治欲,這能治、所治這兩科說完了,F(xiàn)在下面第三科「明所為」。

  亥三、明所為

  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xiàn)行故,建立六種不凈所緣。

  這前面說「不凈觀」說了六種,這什么意思?目的是為了,「欲令」想要使令這五種的欲,「五種」的欲貪「斷滅除遣不現(xiàn)行故」,就是「斷滅」了這種欲貪。怎么叫做「斷滅」呢?就是把心里面的這種染污心「除遣」、排除出去,不再有這種心理的活動,何況有這種事呢?這目的是這樣子。「建立六種不凈所緣」,所以說出來「六種不凈所緣」來滅除去這么多的欲、欲貪,叫它不現(xiàn)行。前邊這是「明所為」。

  前邊「標(biāo)建立」這是第一科,現(xiàn)在「配對治」分五科,第一科「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

  戌二、配對治(分五科) 亥一、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

  謂由依內(nèi)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心得清凈。

  這前面說這個「朽穢不凈」的時候,有內(nèi)朽穢不凈、有外朽穢不凈;現(xiàn)在是「內(nèi)朽穢不凈」,那一段文是有什么作用呢?就是你若能作如是觀的時候,你就對于內(nèi)身,你自己的生命體你這個「欲欲,欲貪」的心就清凈了,對他有厭離心、厭惡這個身體,感覺到不滿意,這個身體這個臭皮囊、不歡喜。

  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于外身淫欲淫貪」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

  亥二、于外身淫欲淫貪(分三科) 天一、標(biāo)

  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貪,心得清凈。

  「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故」,前面那個第二段就是對外邊的「朽穢不凈所緣境」,你若能作如是觀的話,「令于外身」的「淫欲、淫貪,心得清凈」,對于外身的淫欲心、淫貪心就「得清凈」就沒有了,它是有這種作用。所以這兩種;內(nèi)朽穢不凈、外污穢不凈,你應(yīng)作如是觀。

  這地方這是「標(biāo)」。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廣分別」分三科,第一科「總標(biāo)」。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廣分別(分三科) 玄一、總標(biāo)

  淫相應(yīng)貪復(fù)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由依四外不凈所緣,于此四種相應(yīng)淫貪,心得清凈。

  「淫相應(yīng)貪復(fù)有四種」,我們這個凡夫,心里面有與淫欲相應(yīng)的這種貪心有四種不同,那四種呢?一個「顯色貪」,這個人這個青黃赤白,這樣的這叫做「顯色」,在這上有貪欲心!付、形色貪」就是長短方圓,這個人是瘦的、是胖的、是高的、是矮的、是高眉廣額,各式各樣的事情,對這感覺到滿意、愛著!溉⒚钣|貪」,這也是一種貪!杆、承事貪」,怎么叫「承事貪」呢?這個「承」者是「稟受」,稟受你的意思,你把你的意思表示出來他接受了,按照你的意思為你作事叫「承事貪」;這個人會做事,你感覺到滿意你就生了貪心,就是這么意思。

  「由依四外不凈所緣,于此四種相應(yīng)淫貪,心得清凈」,我們這個凡夫有這四種貪,怎么樣能對治呢?「由依」這外的朽穢不凈有四種「不凈所緣」,對于這「四種相應(yīng)淫貪」的心就可以排除出去就沒有了,心就不愛著了。

  這個佛教是令人轉(zhuǎn)凡成圣的,并不是已經(jīng)得圣道才出家的,不是嘛!就是凡夫出家的嘛!令他轉(zhuǎn)凡成圣之道,的確是應(yīng)該有一個很完備的對治的方法,而不應(yīng)該是馬馬虎虎的,馬馬虎虎怎么能有效呢?的確是應(yīng)該是這樣子的,說得清清楚楚的。

  前面這是「總標(biāo)」。下邊是「別釋」分四科,第一科是「于顯色貪」。

  玄二、別釋(分四科) 黃一、于顯色貪

  若于青瘀、或于膿爛、或于變壞、或于四脹、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清凈。

  若是這個人,你作如是觀:作這「青瘀」的這種觀想,或者作「膿爛」的觀想。或者作「變壞」,這個身體全面的都壞了!富蛴谒拿洝惯@個身體四脹起來,好像一個袋子風(fēng)吹起來,都鼓起來了!富蛴谑赤ⅰ埂⑦@個狼來了、或者是狗來了、或者鳥來了來食啖這個死尸。你能「作意思惟」,能這樣子。這個「作意」就生起來這樣子的不凈觀,這個「作」是生起的意思,警覺、警覺你,你努力把你的心把這個智慧生起來叫「作意」;生起來「思惟」,作這個不凈觀的思惟!赣陲@色貪令心清凈」對于那個人那個顯色怎么怎么好,這時候心沒有了;都青瘀了、膿爛了還有什么可愛的呢?就這顯色被破壞了,清凈。

  黃二、于形色貪

  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凈。

  這是第二個「于形色貪」,這個是胖的、是瘦的、這是高的、矮的,各式各樣的色!溉粲谧兂唷梗僭O(shè)你這位修行人,你作「變赤作意思惟」,就是這個血肉、皮肉、血都沒有了,變成了一個或者還有筋纏著骨頭,可能還剩一點血,還有剩一點肉,就叫作「變赤」。你在「作意思惟」的時候,「于形色貪令心清凈」,你歡喜形色的這個貪心沒有了,心就清凈了「令心清凈」。

  這是第二科。下面是第三科「于妙觸貪」。

  黃三、于妙觸貪

  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于妙觸貪令心清凈。

  「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思惟只是個骨頭,一節(jié)一節(jié)的骨頭,觸髏骨、脛骨、肩骨、肋條骨,乃至腳趾頭骨頭都是骨頭,你這樣的作意思惟的話,「于妙觸貪令心清凈」,再也沒有這個意思了,沒有這心情了,也是有效。

  黃四、于承事貪

  若于散壞作意思惟,于承事貪令心清凈。

  這是第四「于承事貪」!溉粲谏摹,他這骨散壞了,頭骨在一個地方、手骨、肋骨各在一個地方都分開了「作意思惟」,「于承事貪」呢也不會貪心,心也清凈了,不會有這個貪心了。

  這么多的不凈觀分成這么四種,對治這四種貪,說完了。

  玄三、總結(jié)

  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令心清凈。

  下面第三科是「結(jié)」。第一科「總標(biāo)」,第二科「別釋」,現(xiàn)在第二科「總結(jié)」。

  「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令心清凈」,使令心清凈,再沒這個貪心了。

  地二、引教證(分二科) 玄一、舉教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

  現(xiàn)在是第二科「引教證」。前面說這個不凈觀,是彌勒菩薩說,但彌勤菩薩現(xiàn)在要引這個教,引釋迦佛的圣教來證明是這樣子的,是這個意思。這可見這個說法的確是不容易,你這樣說人家相信嗎?彌勒菩薩還要引證。這「引教證」里分二科,第一科「舉教」,先把佛說的話標(biāo)出來,這樣意思。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所以我們的本師釋迦世尊,就是由前面一開始這不凈觀,有內(nèi)朽穢不凈、外朽穢不凈的不同。「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這「憺怕路」就是這一條路通到那個放死尸的地方去,你走這條路就到這死尸的那個地方去了,這條路很少人走所以是「憺怕」就是寂靜的地方,誰愿意到死尸的地方去?誰也不愿意去嘛!所以是「憺怕路」。「皆依四種憺怕路」來建立這個朽穢不凈的差別;有「四種憺怕路」,這在《大般若經(jīng)》上有,那個〈四念處品〉說這個事情。

  這是「舉教」。下面「配說」分四科,第一科「顯青瘀等」。

  玄二、配說(分四科) 黃一、顯青瘀等

  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死經(jīng)一日,或經(jīng)二日,或經(jīng)七日,烏鵲、餓狗、瞳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啖;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

  「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死經(jīng)一日」,就是在經(jīng)上說;這《阿含經(jīng)》里也有說,在《大般若經(jīng)》也有說。「由憺怕路」,你從這「憺怕路」走過去的時候,就見到一個死尸、一個死尸在那里放著。這個死尸經(jīng)過了一天,或者經(jīng)過二天,或者三天、四天,乃至到七天,或者經(jīng)過七天!笧貔o、餓狗、瞳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啖」,這些鳥獸來吃這個死尸!來吃他。我們不明白,這個死尸里邊壞了就是有毒了,這鳥獸去吃,這個鳥獸是不是也會中毒?不明白。

  「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你這個修行人修不凈觀的時候,你自己憑空想這不行的呀!你要到那個「憺怕路」那個地方去看這個死尸,經(jīng)過一天乃至七天,為鳥獸所吃的相!副闳∑湎唷,把那個相取到心里面來!敢云┍松硪嗳缡切浴梗云┯髂闼鶒壑哪莻人的身體「亦如是性」,也是這樣子,他也一定是要這樣子的!敢嗳缡穷悺,也一定是與這個相似的、類似的。這個「性」呢,現(xiàn)在還沒有顯示出來、但是有這可能性的;等到「類」就是顯示出來了,是這樣子,終究有一天是這樣子!覆荒艹^如是法性」,現(xiàn)在雖然會走路、會說話、種種令人顛倒迷惑;但是他不能超過前面這種境界,變成這個死尸了、為鳥獸所食啖,這樣子,「不能超過如是法性」。

  「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這幾個差別,前面那個第一段說的,這就是那個顯色貪。第二科「顯示變赤」。

  黃二、顯示變赤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

  這是第二科。若是那個經(jīng)上佛說:「由憺怕路」,你這個修行人從憺怕路去了,走過去了,「見到彼彼的尸體」,見到尸體那尸體這時候也沒有皮、也沒有肉、也沒有血、也沒有筋脈的纏裹,沒有這個!复思达@示所有變赤」,就剩了骨頭了;當(dāng)然未必那么清凈,所以還會有殘余的事情。

  黃三、顯骨鎖等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這是第三科「顯骨鎖等」!刚f言」,經(jīng)上說:「由憺怕路」見到這一個骨頭、那一個骨頭,「或骨、或鎖」。

  「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就表示這個意思,這樣子意思。這當(dāng)然就是沒有這個妙觸貪的這回事情了,這樣子。下面第四科。

  黃四、顯示散壞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臗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肋骨異處,頜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或經(jīng)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見到那樣的骨、那樣的骨,或者「手骨異處」在另外一個地方,「足骨」在另一個地方,「臗骨」在另一個地方,「膝骨」在又一個地方,「臂骨」在又一個地方,「肘骨異處」、「肘」就是胳膊這個肘骨,還有「脊骨」這個「脊骨異處」,還有「膊骨」就是肩膀的骨頭、「異處」,還有肋條骨異處。

  這個「頜輔、齒鬘」,「頜輪」就是下巴骨、頜輪!庚X鬘」這個牙齒也像個鬘似的,多少個牙齒排列就像個鬘似的。還有頂上的「髑髏骨」髑頭骨,各各都分散在一處了,并不是連在一起了。而這骨頭或者經(jīng)過「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那個顏色變成白的,變了顏色!釜q如螺貝」,像那海里面的螺貝的顏色似的,或者是像鴿子色,有一點黃、不是潔白的!富蛞姳斯呛碗s」在塵土里面,在塵土里摻在一起,或者骨被埋多少還漏出多少。

  「此即顯示所有散壞」了,這個身體就是散壞了。這也就是你不會有承事的貪了。

  天三、結(jié)

  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凈所緣,令于四種淫相應(yīng)貪心得清凈。

  這是第三科,結(jié)束這一段!敢劳馑小沟摹感喾x不凈所緣」,「令于四種淫相應(yīng)貪」,這樣的心「得清凈」,你若作如是觀就會有這樣的作用。

  這是第二科講完了。第二科就是配說,那個不凈觀配合這四種,F(xiàn)在是第三科「于境欲境貪」,說這個事情。

  亥三、于境欲境貪

  由苦惱不凈所緣,及下劣不凈所緣故;令于境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

  前面說到那個「境欲」。「由苦惱不凈」,你感覺他是滿意的,結(jié)果以后就出現(xiàn)不如意的事情,很令你苦惱、「苦惱不凈」,「及下劣不凈」,欲界這個欲是最下劣的了,這是共于畜生的,畜生也知道這些事情!杆壒省,「令于境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你作如是觀這也沒有了,所有的生活所需的一切境界都沒有貪著心了。

  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第三科是「于境欲境貪」,第四科是「于色欲色貪」。

  亥四、于色欲色貪

  由觀待不凈所緣故;令于色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

  色界的境界當(dāng)然超過了欲界;若對這無色界來說,色界也不是美妙的了,所以對色界的貪心也會清凈了,也除遣了。這是第四科,下面第五科。

  亥五、于薩迦耶欲薩迦耶貪

  由煩惱不凈所緣、及速壞不凈所緣故;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凈。

  「由煩惱不凈所緣、及速壞不凈所緣」,這兩種「不凈所緣」;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煩惱,有煩惱種子,都是無常敗壞法。能作如是觀,「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凈」,這樣作觀把薩迦耶見也滅掉了,那就最少是得阿羅漢果了,這樣境界。

  酉二、結(jié)名

  是名貪行凈行所緣。

  是結(jié)束這一段。這個「貪行」的「凈行所緣」,這個「凈行所緣」一共有五種,這個不凈的「凈行所緣」能對治「貪行」,是這樣子。這結(jié)束這一段。

  申二、顯所說義(分二科) 酉一、結(jié)前說

  如是且約能凈貪行,總說一切,通治所攝不凈所緣。

  這是第二科「顯所說義」,前面是「總說一切」。這個「總料簡」那個地方,第一科「總說一切」,現(xiàn)在第二科「顯所說義」。這個「顯所說義」這個地方還有點意思的,分二科,第一科「結(jié)前說」。

  「如是且約」,「如是」就是前面這一大段文。「且約能凈貪行」,其實就是朽壞不凈!盖壹s」這「能凈」,能清凈內(nèi)心的貪欲心,約這一方面,一說就說多了說這個「一切」,說到六種不凈。那么這六種不凈「通治」遍一切處對治「所攝不凈所緣」,能對治六種不凈,對治六種貪行,六種不凈都被對治。

  這是「結(jié)前說」,前面就是說的很廣。下面第二科「明今義」。

  酉二、明今義

  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凈,所余不凈亦是其余凈行所緣。

  「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污穢不凈」,現(xiàn)在這里說不凈所緣,這個本來的用意,就是這個目的不是么廣。那么用意只是什么呢?只是取這個「朽穢不凈」對治內(nèi)心的貪,對治貪行、淫欲、淫貪這些事情,不凈。「所余不凈亦是其余凈行所緣」,其余的這個不凈,這個苦惱不凈、下劣不凈、觀待不凈、煩惱不凈、速壞不凈這些事情,也是「其余凈行所」,現(xiàn)在是能遣除貪行、是能凈貪行的這一種所緣,「其余」的慈愍所緣、緣性緣起所緣、界差別所緣、阿那波那念所緣,就是「其余的凈行所緣」。這里面說到六種不凈,除了朽穢不凈,其余的不凈也是「其余凈行所緣」,是這么意思。「其余不凈」、那個地方說是薩迦耶見也斷掉了,那就是屬于界差別所緣了,界差別來斷除我見,就這樣子。這是「顯所說義」。

  前面這一段是「不凈所緣」結(jié)束了。下面是第二科「慈愍所緣」。

  巳二、慈愍所緣(分二科) 午一、征

  云何慈愍所緣?

  這是第二個,修這個慈愍心的這個所緣境,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慈愍所緣」呢?這句話怎么講呢?這個法門怎么修行呢?這個問。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略辨相」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義」。

  午二、釋(分四科) 未一、略辨相(分二科) 申一、標(biāo)義

  謂或于親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樂,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

  云何慈愍所緣?「謂或于親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這個也可能是沒得禪定、連欲界定都沒得到,也可能得到欲界定,也可能未到地定,也可能色界四禪,也可能得到定,是通于定也通于散?偠灾靜坐,坐下來以后攝心不散你作如是觀,觀什么呢?「或于親品」,有親愛關(guān)系的一類的人叫「親品」!富蛴谠蛊贰梗湍阌性购薜娜诉@一類的人!富蛴谥衅贰,就是也不親也不怨,這樣的中等的這一類的人。

  「平等安住利益意樂」,這個所緣的親、怨、中是有差別,但是你能觀察的心是平等的;什么平等心呢?「安住在利益意樂」,用利益的意愿去觀這親品、怨品、中品無差別的,都是利益這個親品、利益怨品、利益中品的;我的心情平等的歡喜他們好,希望他們得到快樂,你的心要住在這個意愿上去觀想,是這樣意思;這叫做「慈愍所緣」。

  「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這個地方說還是要有定!咐嬉鈽贰,究竟什么利益意樂?利益的意愿,你想要他們好,得到快樂,什么快樂?「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這個「定地」就是在心里面寂靜,在這里邊你心里面引發(fā)出來下品的快樂、中品的快樂、上品的快樂,就送給這些人,送給親品、怨品、中品,送給他們。你在定地做這樣的勝解,就是做這樣有力量的觀察,有力量的觀想,在寂靜心里面做這樣的觀想;去觀想有下中上品的快樂,送給親、怨、中這些人,平等的安住利益意樂,是這樣意思。

  這是標(biāo),這是「標(biāo)義」。第二科「釋名」。

  申二、釋名

  當(dāng)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為所緣;利益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為能緣。所緣能緣總略為一,說名慈愍所緣。

  「當(dāng)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為所緣」,解釋這個慈愍所緣這個名字!府(dāng)知」這里邊你要注意知道,這里邊說的這個親品、怨品、中品這三種人,是你在定地里邊、心里邊的所緣境;在靜坐的時候先靜下來入定了,思惟這三種人來了,可以前后次第,要這樣說,「當(dāng)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為所緣」。

  「利益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為能緣」;這三種人是「所緣」,什么是「能緣」呢?就是「利益意樂」,你對于他們有利益他們的意愿,這是「能引快樂,定地勝解」。這個「利益意愿」用什么利益呢?就是在定里邊你心里面想,觀想有快樂、有快樂出來;前面說三品快樂,這也是三品的快樂。但是這樣的快樂,利益意樂也好,能引的快樂也好,都是在定地的勝解,定地的觀想「是為能緣」,這是「能緣」,以能緣來緣所緣來利益他們,是這個意思。

  「所緣能緣總略為一,說名慈愍所緣」,這個「所緣」的三種人和,「能緣」的利益意樂定地勝解,把它總合起來略而為一,成立安立一個名字,叫做「慈愍所緣」,這樣意思。

  這是第一科「略辨相」說完了。下面第二科「配經(jīng)說」。

  未二、配經(jīng)說(分四科) 申一、慈俱心

  若經(jīng)說言慈俱心者:此即顯示于親、怨、中三品所緣、利益意樂。

  這個「配經(jīng)說」分四科,第一科是「慈俱心」。

  「若經(jīng)說言慈俱心者」,若是佛在經(jīng)里面,佛這樣說「慈俱心」,佛說這么一句話「慈俱心」;心是心王、慈是心所;這個「慈」,這慈能與樂這種心情和心王在一起,和心王在一起的時候干什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此即顯示」于親、于怨、于中三品所緣的人,利益的意樂,叫做「慈俱心」,就是這么樣解釋。若只是說「慈俱心」,我們不知道慈俱心什么意思,這個彌勒菩薩解釋一下,哦!是這個意思;「此即顯示于親、怨、中三品所緣利益意樂」,「利益意樂」正好就是慈能與樂,就是這個意思。

  申二、無怨無敵無損害(分二科) 酉一、標(biāo)顯

  若復(fù)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

  前面是「慈俱心」第一科,現(xiàn)在第二科「無怨無敵無損害」,這是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顯」,就是先把它說出來,立出來。

  「若復(fù)說言」若佛陀在經(jīng)里面又說了,修這個慈愍觀的人,心里面「無怨無敵無損害者」說這句話,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有三種形相。這是「標(biāo)顯」,標(biāo)出來。

  現(xiàn)在底下「逐釋」,逐就是隨,隨所標(biāo)的文加以解釋。這就解釋了。

  酉二、逐釋

  由無怨故,名為增上利益意樂。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謂無敵對故、無損惱故。不欲相違諍義、是無敵對;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

  「由無怨故,名為增上利益意樂」,由于這個人修慈愍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去對某一種人的恨,目的是這樣子。現(xiàn)在說你這個修觀的人,修慈愍觀的人,你心里面沒有怨,你心里面不愿意有怨恨,所以心里面有慈悲心沒有這個怨,這就叫做「名為增上利益意樂」,就是很有力量的利益人的一個好的一個愿望,「利益意樂」。

  「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說這個「無怨」這句話,究竟是怎么解釋呢?「二句所顯」,用兩句話來顯示它的意義。那兩句話呢?「謂無敵對故、無損惱故」,前面這個文上說「無怨、無敵、無損害」就是這樣、這個無敵。這樣說這個「無怨」是總說的,「無敵、無損害」是別說的,也是用這兩句解釋這個「無怨」,用這兩句所顯示!钢^無敵對故」,自己心里面解除這個怨恨,同他不是敵人,不是對立的,沒有敵!笩o損害故」,怎么叫做「無敵」呢?就是沒有損害心了,我對他沒有損害心,這樣意思。

  怎么叫做「無敵對」呢?是「不欲相違諍義」,我不愿意和他相諍論,不愿意同他沖突,這樣意思!赶噙`」,你說東我就說西,你若說是好我就說壞,總是我和你是不一樣,沖突,F(xiàn)在不想這樣子;「不欲相違」,不愿意和你諍論,這就叫做「無敵對」的意思。這「無敵對」是什么意思?就是這樣意思,「不欲相違諍」就叫做「無敵對」。

  這「無損惱」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覆火堃妗,我不能夠利益你、我要傷害你;我現(xiàn)在,不,我不要「不欲不饒益」,我不愿意傷害人,對人都要利益,我不要傷害人,「是無損害」的意思,這個「無損害」是這個意思。

  這個「無敵對」是「不欲相違諍」,就是語言上不和他起沖突。這個「不欲不饒益」是行動上不要傷害他,不要做出來的事情對他有傷害,不要做這個事,叫做「無損害」。這兩句話合起來,名叫做「無怨」,這個解釋完了。

  下面第三科「廣大無量」。前面第一科是「慈俱心」,第二科是「無怨無敵無損害」。現(xiàn)在第三科「廣大無量」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顯」。

  申三、廣大無量(分二科) 酉一、標(biāo)顯

  若復(fù)說言廣大無量者: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

  「若復(fù)說言廣大無量者」,若是經(jīng)上佛陀說修這個慈愍所緣,修這個慈愍觀的時候,要有「廣大無量」的這個話。經(jīng)上這樣講,這是什么意思呢?「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前面說是「下中上品」就是三品快樂,什么三品快樂呢?沒有說;現(xiàn)在這里說了。就是「廣大無量」這句話就是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這個「能引」就是你在定中這樣子觀想,叫做「能引」,是那么意思。

  這是第一科「標(biāo)顯」。下面解釋,第二科「隨釋」。

  酉二、隨釋

  欲界快樂、名廣;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第三靜慮地快樂、名無量。

  「欲界快樂、名廣」,欲界人所認(rèn)為快樂的事情,世界上快樂事情,人間的富貴,或者天上的五欲樂,叫做「廣」!赋醵o慮地快樂、名大」,色界初禪、二禪的快樂,那是三昧樂了,這是叫作「大」。「第三靜慮地快樂、名無量」,這欲界、色界、無色界最快樂的就是第三靜慮,所以稱做「無量」,「廣、大、無量」這是三品快樂。

  申四、勝解遍滿具足住

  若復(fù)說言勝解遍滿具足住者;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又此勝解,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作意俱行。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廣大無量」,現(xiàn)在第四科「勝解遍滿具足住」。

  「若復(fù)說言」,若佛陀又說了,又開示了修慈愍觀的人,說「勝解遍滿具足住」,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這句話是彌勒菩薩作注解的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就表示「能引快樂」的定地勝解,就是「定地勝解」能引快樂,能引這三品快樂、三品快樂是所引的;誰能引發(fā)出來這三種快樂呢?就是「定地的勝解」,就是你入了定的時候你作如是觀,是這個意思。說「勝解遍滿具足住」就是這個意思。但這是一個解釋;下面第二個解釋。

  「又此勝解,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也就是這個「勝解」,前面是「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一個解釋。下面又這個「勝解」還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引快樂」的,這快樂是由這「勝解」引發(fā)的這個「利益增上意樂」!咐嬖錾弦鈽贰挂彩恰改芤沟;說「勝解」是能引的,也是「利益增上意樂」所引的,所以這個「利益增上意樂」和這個「勝解」,他們是一回事。就是「能引快樂」的「利益增上意樂所攝」的「勝解」,這個「勝解」就是利益意樂,他們是相互相攝屬的。

  「作意俱行」,就勝解是個「作意」,勝解就是利益增上意樂,這三品快樂也是「作意」,就是你心里面這樣子生起來,是在一起活動的、在一起,不是分離的,分離就不行了,「作意俱行」。這就是叫做「勝解遍滿具足住」,這句話彌勒菩薩這么解釋。

  未三、廣差別(分二科) 申一、能緣

  若于無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當(dāng)知是慈。若于有苦、或于有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dāng)知是悲、是喜。

  這下邊是第三科「廣差別」,未三「廣差別」。第一是「略辨相」,第二科「配經(jīng)說」,現(xiàn)在第三科「廣差別」分二科,第一科「能緣」。

  「若于無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就是這個人是我親愛的人,這個人是我怨恨的人,這個人是無親無怨的人,這三種人。這三種人也沒有什么苦惱的事情,也沒有快樂的事情,不苦不樂這樣的有情,「平等欲與其樂」,那么這個修慈愍觀的人在靜坐里面,就平等的;這三種人我沒有怨親的差別,我平等的一樣的給他這三品的快樂,三種快樂。「當(dāng)知是慈」,這就叫做慈愍,這就是「慈」,這個「慈」的作用慈能與樂就是這個意思,修這個慈觀。

  「若于有苦、或于有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dāng)知是悲、是喜」,這個慈、悲、喜,不只是修慈、也修悲、也修喜的。怎么樣修悲、修喜呢?就是「若于有苦」的親怨中三品有情,或者是「有樂」的親怨中的三品有情,那對這樣的情形你怎么樣修觀呢?就是「平等欲拔其苦」,若是都是有苦的親怨中三品,他們有苦我就欲拔其苦,觀想他們沒有苦、苦沒有了,這樣子「拔其苦」。如果是有樂的三種有情呢?是「欲慶其樂」,就祝賀他:很好!你沒有苦惱,你很快樂!祝賀他!府(dāng)知是悲、是喜」,這就是以悲所緣,和喜所緣的差別。這個「喜」就是慶賀他的快樂,拔其苦就是「悲」所緣,悲能拔苦,是這個意思。這是慈、悲、喜這三種。

  下面第二科是「所緣」。前面是指「能緣」,就是慈悲喜這是能緣,下面指「所緣」。

  申二、所緣

  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有情,是喜所緣。是名慈愍所緣。

  「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的有情是喜所緣,「是名慈愍所緣」。加上前面那個「慈愍所緣」。下面第四段「顯方便」。

  未四、顯方便

  若有瞋行補(bǔ)特伽羅,于諸有情修習(xí)慈愍,令瞋微;名于瞋恚心得清凈。

  這是「顯方便」,表示你作如是觀你能得到這種效果,得到這樣的利益。

  「若有瞋行補(bǔ)特伽羅」,說這個人他是貪欲心不重,貪欲心不障礙他的道,不能說一點也沒有,但是不障礙他修止觀,不障礙他修學(xué)圣道。但是他另外有個瞋心、瞋心很大,這個人瞋心很大,那這個瞋心能障礙他修學(xué)圣道,那怎么辦呢?就是「于諸有情修習(xí)慈愍」,這個人,這個瞋行的補(bǔ)特伽羅,他要「于諸有情」,于這個親怨中這三種有情「修習(xí)慈愍」觀,你像前面這么樣修。這么樣修就能「令瞋微薄」,使令你這個瞋心就輕微了,就微小了就薄弱了,不是很重了,就不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了,「令瞋微薄」!该诓_恚心得清凈」,就是你這樣子修,使令瞋恚心就「清凈」了。

  這是這個「慈愍所緣」講完了。

  我們從這上看可以知道,這個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出家人,你隨佛出家以后;不管你是隨佛出家、隨阿羅漢出家以后,佛就是針對你,你是貪行補(bǔ)特伽羅叫你修不凈觀,瞋行的補(bǔ)特伽羅叫你修慈愍觀,就是給你開藥方,針對你的病開藥方;然后最后是修四念處。先修五停心觀,把障礙修學(xué)圣道的這些煩惱先把它對治了,然后修四念處轉(zhuǎn)凡成圣。佛在世的時候,佛是這樣做法。

  我們今天的出家人,出家以后怎么做法?如果我們出了家以后,我們不學(xué)習(xí)佛法,我們不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怎么辦,佛陀怎么樣做法,不知道。而現(xiàn)在的我們中國佛教,出家多數(shù)就是叫你念佛,念佛好!是的確好,也是好!

  這個念佛好是好,可是修這五停心觀修四念處也是好,我認(rèn)為還是特別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把內(nèi)心里面這些煩惱能對治能消除了,令你能轉(zhuǎn)凡成圣,念佛不一定轉(zhuǎn)凡成圣,我看。念佛的人其中有人轉(zhuǎn)凡成圣嗎?并且修念佛法門的人,尤其是現(xiàn)在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目的并沒有想要斷惑證真,你目的沒有這種想法,沒有斷惑證真的目的,只是告訴你信愿行求生阿彌陀佛國,只是這樣,這也是好啦!但是現(xiàn)在你沒能斷惑,這個煩惱還在你心里面,就是還有這個問題。如果專心念佛雖然是很好,也可能就不想要去廣學(xué)佛法,因為…我不管了,這個世界的事情我不管了,我到阿彌陀佛國去了,一切一切的事情等我從阿彌陀佛國回來再說了,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對娑婆世界的佛法可有很多問題。但是佛菩薩安排這個凈土法門實在是不得已,如果不安排凈土法門的話,更糟糕,更糟糕了。

  所以從學(xué)習(xí)經(jīng)論我們知道一件事,佛菩薩就是…佛菩薩那個法眼、慧眼,看見這個眾生他現(xiàn)在能修學(xué)四念處,就不說這個念佛法門,不說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不說這個,就說五停心、四念處叫他現(xiàn)在轉(zhuǎn)凡成圣。如果不能修五停心觀,也不能修四念處了、這個人,但是這個人也信佛那怎么辦呢?你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原來是這么回事,是這么回事。如果也不修五停心觀,也不修四念處,也不念佛,那怎么辦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