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hù)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一章·概論 第三節(jié)·孝順父母的代表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三節(jié)·孝順父母的代表

  世出世間圣人無不重視孝道思想,并且以孝行之道自行化他。只不過儒家孝道重視現(xiàn)世父母,而佛教孝道講三世,不但要度現(xiàn)世父母脫離惡道,而且要度累劫父母皆能離苦得樂,同生凈域。大孝釋迦尊,累切報親恩。盡世間之大孝者,當(dāng)推虞舜、武周等。虞舜因行孝道,最終感動了叟父和繼母,而使天下歸仁。武周因行孝道,繼承文王的遺愿,誅紂滅商,最終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業(yè)。此兩位可謂是盡世間之大孝、至孝的代表了。還有民間廣為傳誦的《二十四孝》,記載了各種行孝的典范。如王祥為母臥冰求鯉,丁郎刻木追念先母,仲由負(fù)薪,孟宗哭竹,董永埋兒等感人的行孝事跡。雖然行孝的方法各有所不同,但其行孝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學(xué)習(xí)。

  佛教里亦有許多行孝的典范。盡出世之大孝者,首推釋迦、地藏,足以作佛教孝行的代表。釋迦牟尼佛無量劫前為父母故,發(fā)心出家修行,行菩薩道。乃至成等正覺,亦示生人間,回王宮為父王宣講凈土法門,令其求生凈域。臨入滅時,又上升忉利天宮為先母講說《地藏菩薩本愿功德經(jīng)》,令其超升天界。地藏菩薩昔為婆羅門女時,為救亡母脫離惡道,發(fā)心出家修道,并發(fā)廣大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再如本經(jīng)之當(dāng)機(jī)目連尊者成證阿羅漢果后,為救先母脫離餓鬼道,稟白佛陀請求解救的辦法。佛陀為其講說《盂蘭盆經(jīng)》,啟建盂蘭法會,齋供十方僧眾,憑借眾僧戒德之力,超度先母生天。這都是行出世大孝的代表。佛教雖講出世大孝,但也并不廢世間孝道。如長蘆宗賾禪師有養(yǎng)母之芳蹤,唐道丕禪師有葬父之異跡,黃檗禪師有諭母入道之偉舉,憨山大師有臨刑微笑別母之壯行,藕益大師有切肝救母之孝行,虛云和尚有朝山薦亡母之苦行,來果禪師有切肝救父之節(jié)操?梢姺鸾绦⒌,不僅是成道后方報親恩,大多皆因行孝故,而發(fā)愿修行。

  在這里之略說幾位高僧行孝之案例,以表聊耳。

  一、長廬賾?zhàn)B母之芳宗

  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yǎng)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凈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凈土圣賢錄》。

  二、道丕禪師藏父之異跡

  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fù)母入華山。自辟谷,乞食養(yǎng)母。

  次年,往霍山戰(zhàn)場收集白骨,虔誦經(jīng)咒,祈得父骨。數(shù)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余骨,負(fù)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三、黃檗禪師諭母入道之偉舉

  黃檗希運(yùn)禪師,福建人,在洪州出家,受法于百丈懷海禪師,但也在安徽南泉禪師處得到印證。

  黃檗禪師一心為道故,出家三十余年從未回家省親過。時值知命之年,一次不料走到了自己家鄉(xiāng)。其母因常年的倚門思念兒子還鄉(xiāng),終使淚水流干導(dǎo)致雙目失明。為了能見到自己出家的兒子一面,就在路邊設(shè)茶坊專供過往僧人歇腳飲用。并且還要親自迎到家中,為他們洗腳以示禮敬;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yàn)辄S檗禪師左腳上有顆大痣,她眼睛雖瞎了,但希望憑萬分之一的洗腳機(jī)遇,或可認(rèn)出誰是他的愛子。

  這天,黃檗禪師也接受了母親的招待,他一邊讓母親洗腳,一邊向母親述說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母親能因此得到信仰與安慰。黃檗禪師只將右腳給母親洗,卻不把左腳給母親洗。

  黃檗禪師接連二次返家,雖然覺得難舍難離,但還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腳,繼續(xù)參訪。鄰居們?nèi)滩蛔⑦@個事實(shí)告訴了他的母親說。其母聽后不顧一切地追兒子至大河邊,黃檗禪師亦頭也不回地度河而去。等黃檗禪師回過頭來時,其母已落水身亡,就在落水之剎那其母終于明白了兒子的良苦用心。可謂“朝聞道,夕死可以。”

  面對此情此景,黃檗禪師脫口而出:“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言。”說畢,即刻返回火葬母親,并說一偈曰:“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華開菩提林;當(dāng)來三會若相值,歸命大悲觀世音。”

  在黃檗禪師說偈之時,鄉(xiāng)人皆睹見其母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其實(shí),黃檗禪師不是一個不孝順的人,所謂孝順有三:(一)為小孝,甘脂奉養(yǎng);(二)為中孝,光宗耀祖;(三)為大孝,度其靈識超升。禪師度母乃大孝中之大孝也。

  四、憨山大師臨刑微笑別母之壯行

  明?萬歷二十一年,大師四十八歲,明神宗以大師私自建寺為由,充軍流放雷州。時值十一月嚴(yán)冬,大師抵南京,在長江邊上老母親來與大師訣別。大師見老母親歡喜交談,音聲清亮,胸中沒有絲毫的滯礙。于是問:“當(dāng)您聽到兒死生之際,難道就不憂愁嗎?”

  老母親說:“死生是由業(yè)力而定,我自己的死生尚且不憂,何況是你呢。但人言參差,我對此事又沒有決定的見解,所以覺得有些懷疑。”

  母子倆坐談至天亮,在即將訣別時,老母親囑咐說:“你應(yīng)善以大道自愛,不要替我擔(dān)憂,今天我也與你長別了!”老母親說完,頭也不回地欣然上路去了。

  大師望著母親遠(yuǎn)去的背影,感慨地想:“天下的父母都能這樣,豈不可以頓盡生死之情了嗎?”于是下筆寫了一首《母子銘》:

  母子之情,磁石引鐵。天然妙性,本自圓成。我見我母,如木出火。

  木已被焚,火元無我。生而不戀,死若不知。始見我身,是石女兒。

  試想,一個人在充軍之際,還能與其母談笑風(fēng)生而話別,是何等的孝順壯行阿!

  五、藕益大師切肝救母之孝行,

  藕益大師是蘇州木瀆人,弱冠后出家,特別注重梵網(wǎng)菩薩戒的精神。因念其父早逝故,對母極其孝順。常為歿父燃臂香、誦經(jīng)、禮懺以求其超升凈域,為祈母病康寧亦如是。其母因醫(yī)藥救治無效,曾三次切肝煎湯以挽救其母之命。可最后一次,終未如愿。

  六、虛云和尚朝山薦亡母之苦行,

  虛云和尚因生不逢母面,出家后則于光緒八年春,先從揚(yáng)州高旻寺朝禮普山,于七月初一日起香普陀山法華寺,發(fā)心三步一拜超禮五臺山,以報父母之哺乳恩德。前后歷時三年之久,曾在黃沙嶺因風(fēng)雪彌漫而身患痢疾,在九生一死之危難時刻,感動文殊菩薩化為花子文吉照顧,才得以身體復(fù)原,朝禮五臺。之所以如是苦行,就是為了超度亡母之靈識故。

  并且,虛老還為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德故,曾在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三匝,每匝是八萬四千拜,還在身染難醫(yī)之病時燃指供佛。

  七、來果禪師有切肝救父之節(jié)操。

  來果禪師是武狀元出身,曾經(jīng)在終南山湘子洞住過茅棚,后為揚(yáng)州高旻寺住持,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后已。出家后,因父病重而剖腹切肝為父醫(yī)病,竟然感動天神護(hù)持,未曾流得出半點(diǎn)血來。

  如上高僧為報答天地父母養(yǎng)育之恩,哺乳之德,其不可思議者也。我人讀之,應(yīng)效其孝順父母之精神,舉足動步,常念父母之種種,常存報答之心才是。

  在這里我又想起來了一位孝順者的故事,是我親身所見。我之一友,每次給家中老母打電話時,總是打兩次才接聽。久而久之,引起了我的懷疑,問其原因,才知內(nèi)情。原來他的母親腳腿不大靈便,每聽到電話鈴響就急急接電話,為了防止老母因急而摔腳故,做兒子的每次打電話總是先打下再掛斷,以留足夠空間給母親做準(zhǔn)備。這雖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反映出了一個孝子的赤誠之孝順心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