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一章·概論 第五節(jié)·世出世間孝之區(qū)別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五節(jié)·世出世間孝之區(qū)別

  世間孝重跡,顯而易見;出世間孝重本,晦而不明。雖然如是,但出世間孝亦是不廢世間孝的,彼此是相通。合之雙美,離之兩傷。故今將世出世間孝分別概述如下;

  一、世間孝有三種:

  1、能尊親。不但自己能夠成賢成圣,而且還要能夠慰親入道。如大舜因行孝道,最終感動了父母,而使天下歸仁。“孝德聞傳于堯,以為天子”。或者能夠繼志述事?鬃诱f:“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如武王繼承文王的遺愿,終于誅紂滅商,奠定了周朝的大業(yè)。若能如此,可謂是作到了世間之大孝,或名達孝,亦名至孝。

  2、不辱親。這是要求子女對父母務(wù)必要敬重。這即是孟子所主張的孝親要養(yǎng)志。“大孝之至,莫大乎尊親。”孔子亦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如曾子侍養(yǎng)父母,時時啟手啟足。每次飯食時,不但必有酒肉,而且每當(dāng)用飯完畢后,請問父母將所剩酒肉作何處理。一般孝親若能如此則可以。

  3、能養(yǎng)親。即就是人子要贍養(yǎng)父母。這是最基本的孝?鬃右笕藗“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而且“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還提出孝子之事應(yīng)做到:“病則致其憂”。孟子又從反面提出了“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懶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這只是口體之養(yǎng),并非是作到了養(yǎng)志。如曾皙養(yǎng)曾子時,雖每飯必有酒肉,但所剩之酒肉不問作何處理?以作下次之供。

  二、出世間孝有二義:一則直明孝道,二則以慈成孝。這里只談直明孝道,以慈成孝后文再談。直明孝道有四種。

  1、盡心供養(yǎng)。如《五分律》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dān)父,左肩擔(dān)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yǎng)。猶不能報父母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yǎng)父母,得重罪也”。故佛制出家者必稟父母。如果有兄弟子侄可托付,方許出家。但必須得先稟請于父母,父母同意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或有出家之后,兄弟子侄去世,雙親無人照顧者,則可減其自己衣缽之資,用來奉養(yǎng)雙親。如長蘆賾禪師迎母于方丈之西,勸其念佛,臨終安恙生西。道丕禪師戰(zhàn)亂時期擔(dān)母各方乞食。

  2、誘令生善。如《佛說孝子經(jīng)》云:“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盡孝養(yǎng),猶為不孝。能令二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zhí)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是報重恩”!杜崮附(jīng)》云:“父母若貧,先與受歸戒已,然后施與”。又自修善行,亦名為孝。如《罵意經(jīng)》云:“人持戒,乃孝順報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殺萬物得長生,不盜物皆富。不妖不亂,不欺皆信。不飲酒皆凈。父母有時墮是中。便安隱也。

  3、勸令舍惡。如《孝子經(jīng)》云:“若親頑暗,不奉三尊。兇虐殘戾等。子當(dāng)極諫。以啟悟之。若猶未悟,即為開化。牽臂引類,示王者之牢獄。諸囚之行戮,若復(fù)未移,悲泣啼號。決不飲食。親雖不明,必慎子死。當(dāng)強忍伏,心修正道”。儒家,《禮》亦云:“父母有過,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也”。

  4、令證道果。如凈藏凈眼之于妙莊嚴王。釋迦世尊之于凈飯王,及摩耶夫人等。

  三、世出世間孝之區(qū)別

  從上可知,佛教所謂的四種孝,即順?biāo)南ぬ戳x。第一盡心供養(yǎng)如同世間之第三能養(yǎng)其親。令父母得歡喜益。但世間孝養(yǎng),多事殺生,重結(jié)怨業(yè)。出世孝養(yǎng),清凈無過。是為異也。第二誘令生善,第三勸令舍惡。即是止惡向善的意思,同于世間之第一大孝尊其親。皆令父母得生善滅惡二益。若能自修善行,念念與戒相應(yīng),亦名為孝。因為能嚴持凈戒,勤修善業(yè)者,必能孝養(yǎng)父母。若能持戒修善而不能孝養(yǎng)父母者,無有此理。這即同世間之第二不辱其親。但儒家明不辱,止據(jù)現(xiàn)生。佛戒功德,濟度累劫。是為異也。第四令證道果者,能令父母得入理悉檀義,則為世間所無。前三皆為權(quán),后一方為實。由此可知,雖有其發(fā)揮深淺,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體,行孝之方法,其大端無有二致也。只因眾生根器有利鈍之不同,故大圣設(shè)教,曲隨物機,權(quán)巧方便,以世間孝作出世孝之弄引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