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六章·正宗分 第四節(jié)·當機獲益脫苦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四節(jié)·當機獲益脫苦

  乙三、當機獲益脫苦二

  丙一、孝子獲法喜益、脫憂愁苦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丙二、慈母獲濟度苦、脫果報

  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解字

  [時]“時目連比丘”之“時”,指的是佛敕十方眾僧咒愿的這個時候。“時目連母”之“時”,即指“皆大歡喜”之時。其實,咒愿之時即是“皆大歡喜”之時,“皆大歡喜”之時即是目連母脫苦之時。

  [劫]梵語“劫簸”的略稱。譯言“分別時節(jié)”,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世界也。故又譯為“大時”!吨钦?三十八》云:“劫簸,秦言分別時節(jié)。”《釋迦氏譜》云:“劫波,此土譯之長時間也。”

  [一劫]有的地方作“一切”解釋,文義亦通。

  說文

  就在佛敕十方眾僧咒愿之時,以目連為代表的在座比丘,及其諸大菩薩們,內(nèi)心深處都感到非常的欣慰歡喜。尊者目連的悲啼哭泣之聲也立刻停止了,其內(nèi)心的憂愁之苦也頓然冰消瓦解了。

  與此同時,目連的母親,也就在那天才得以脫離本要經(jīng)歷一劫的餓鬼之苦。

  會意

  這節(jié)主要是以當機獲益來證明如來宣說此經(jīng)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宣說此經(jīng)的目的在于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更希望人人爭作孝子賢孫也,以俾風俗淳樸歸仁。

  依經(jīng)文次第分為兩段:第一、主要陳述當機獲法喜益、脫憂愁苦的原因,何故當機在佛敕十方眾僧咒愿之時,立即轉(zhuǎn)憂為喜、破涕為笑呢?原因是與會同人各懷報恩之心,同生悲憫之念,故遵佛敕“咒愿行禪”,所愿已滿,此為法喜;同時目連又知自己之母亦能即時離苦得樂也,此事喜。就因此法喜、事喜交加故,不但目連之“悲啼泣聲”頓然除滅,即便是與會之大菩薩腫亦也皆大喜歡也。這充分說明三寶功德力與眾僧咒愿之力的不可思議也。這如藕益大師所云:“法喜之益,大眾同欣,以各懷報恩之心故;憂愁之苦,目連頓釋,以慈母必能度脫故。”

  第二、主要說明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的原因,良以就在大眾“皆大歡喜”之時,目連之母即于那天“得脫一劫餓鬼之苦”。眾僧一念“咒愿行禪”之舉,當下幸免慈母長劫沉淪之苦,足以顯示如來法門力的不可思議。法音才宣揚,果報即消亡。慈母從先前之“不見飲食,皮骨連立”,到現(xiàn)在的“衣食自然”。目連之母的速脫餓鬼之苦,與韋提希夫人之創(chuàng)聞十六觀門、頓悟無生法忍,同出一轍。其母既脫餓鬼之苦,其孝子修勝供乃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過這里文略而已。藕益曾感慨地說:“積罪重殃,壽同造化;法音方演,果報消亡。亦如韋提創(chuàng)聞十六觀門、頓悟無生法忍。慈母既脫苦輪,孝子仍修勝供。增上與樂,于理何妨。”

  總之,這段文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目連之母得以脫離餓鬼道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離不開三寶功德力的不可思議加持,第二、離不開眾僧威神力的不可思議咒愿,第三、離不開如來法門力的不可思議濟度。這三力如鼎之三足、似繩之三線,惟有制心一處,三力合用,方能發(fā)揮不可思議的功能與力用。這段經(jīng)文,點破了本經(jīng)的大用。

  鑒賞

  這段文字,很精簡地道出了一經(jīng)之大用,有幾個詞語須注意。

  此中兩個“時”字重復(fù)出現(xiàn),意謂佛敕眾僧“咒愿行禪”之時,即是當機及與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之時;目連之悲啼哭泣聲除滅之時,即是慈母脫離餓鬼道之時。文序之次第,以兩個“時”字而緊密連接在一起,顯示了“當下就是”的道理。正如宗密所謂:“凈業(yè)既成必知離苦,觀因驗果聲響不差,故喜而止啼也。如處世刑獄囑大力人,財賭既行,其心已喜。”

  “皆大歡喜”一詞,點明了如來宣說此經(jīng)并非只為目連一人父母,為是為為人人父母皆能離苦得樂也。故不但母連轉(zhuǎn)憂為喜,破涕為笑,與會同人亦皆如是,隨喜贊嘆如來之無上慈悲。

  “釋然除滅”一詞,說明目連內(nèi)心的憂愁之苦結(jié)當下冰消瓦解矣,其當時之悲欣交集心緒不可言議也。其實,下文之“即于是日”一詞不但對母連的“釋然除滅”作了進一步的解說,并且說明了其母脫苦之速,更顯如來法門力之不可思議。

  文雖略去了當機設(shè)供的情景,但“皆大歡喜”、“釋然除滅”、“即于是日”等詞,已經(jīng)透露了目連當時之無比欣慰心情,豈能不涕零感激慈母脫苦之勝益而發(fā)勝意心、設(shè)勝供、贊勝田,以啟來人之理乎?所以,細心體會經(jīng)文脈落,其當機修勝供、增上與樂,是自然而然的本分事。

  引典

  為了使人更為深刻地體會,目連因其母得以脫離餓鬼道之苦故,而發(fā)勝心、修勝供的出于自然,今就引《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的發(fā)起因緣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

  爾時,世尊引領(lǐng)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

  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佛告阿難:“汝令將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

  阿難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一望知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熏蘭麝,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認得?”

  佛告阿難:“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入于伽藍,聽講經(jīng)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yǎng)傘,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xiàn)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聞?wù)Z,痛割于心,垂淚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報答?”

  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中阿難因見佛禮枯骨故,追問其原因,因佛告知所禮之枯骨乃是佛多生之父母,阿難聞佛語,“痛割于心,垂淚悲泣”,便以因緣發(fā)真實心請佛宣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同樣,目連尊者因佛敕十方眾僧“咒愿行禪”故,令其母即于是日脫離餓鬼道,可以想象到當時目連的感激心情,抱以感激投誠之心而修勝供,更為殊勝也。

  料簡

  問:宗密大師認為目連之母的解脫,應(yīng)該是目連在七月十五日供自恣僧后才得以脫離餓鬼之苦的,是否是這樣的?

  答:宗密大師在注釋“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之句時說:“目連聞經(jīng),且是受教。施設(shè)盆供,合在余時。今說經(jīng)次,便云脫餓鬼者,譯經(jīng)闕略也。應(yīng)于正宗終處敘結(jié)集家文云‘爾時目連,聞是法已,至七月十五,施設(shè)盆供,供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則文義俱顯矣。故三藏云:‘孝子既獻供于此晨,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

  但是藕益大師持不同觀點說:“舊云‘應(yīng)至七月十五,供自恣僧,母方脫苦’,恐為未達。只據(jù)今文,益顯法門之勝。”

  本人認為藕益大師見解較為深遠、圓融。上文既有佛敕十方眾僧“咒愿行禪”之文,其母于此時得以解脫亦正是其時,何須必待十五目連修供后方脫呢?況且,目連因見其母于佛敕之當下得以解脫,懷感激心情修供更為符合經(jīng)旨。

  點評

  從“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中,應(yīng)該體會到與人樂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彼此患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從“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中,應(yīng)該認識到個人不能離開群體而獨自存在,個人的困難需要大家的幫助才能得以解決。所以,希望人人能彼此珍愛、團結(jié)、共同奮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