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一 行由品 問題講解
第一行由品
問題講解
一.惠能大師的出身如何?
二.惠能大師得法的因緣為何?
三.惠能大師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四.衣缽與傳法的關(guān)系如何?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師度?
六.為甚么要吃肉邊菜?
七.甚么是密意?
八、為甚么五祖要勸惠能大師“不可速說”?
九.“為法而來,不為衣缽而來”。我們要用怎樣的態(tài)度聽聞佛法呢?
十.惠能大師悟道以后,怎么樣生活?
一.
惠能大師的出身如何?
惠能大師,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六三八)二月八日,唐宣宗欽天二年(七一三)八月三日圓寂,世壽七十六歲。父親姓盧,名行瑫,母親李氏;三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由信佛虔誠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養(yǎng)長大。
據(jù)說在惠能大師誕生時,家中來了二位奇異的出家人,主動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眾生,能作佛事”;預(yù)言他將來必能把佛法惠施給世間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師的籍貫,本為河北省范陽縣人,由于父親被降職流放到嶺南,因而在新州落戶。用現(xiàn)在的話說,惠能大師應(yīng)該屬于客家人。
惠能大師從小家庭貧窮,生活十分艱難困苦,他沒錢讀書,只靠賣柴維生。后來因送柴至客店,在門外聽到有一位客人讀誦《金剛經(jīng)》,心有所感悟,想學(xué)習(xí)佛法。后來經(jīng)一位客人的鼓勵贊助,而到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學(xué)習(xí)佛法。
由于這樣的因緣,過去大家總以為六祖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實際上,惠能大師不是不識字,因為據(jù)《壇經(jīng)》記載,他曾經(jīng)和同村的劉志略結(jié)拜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法名無盡藏,每當(dāng)無盡藏比丘尼在誦讀《涅槃經(jīng)》的時候,常由一向認(rèn)為不識字的六祖大師為她解說經(jīng)中大義。因此,雖然在《六祖壇經(jīng)》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他自謙的言辭。類似現(xiàn)代人交談,也有人常說:“我是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也是一種自謙之辭,并非真的不學(xué)無術(shù)。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六祖大師并非真的不識字;相反的,由《壇經(jīng)》各品內(nèi)文可知,他對佛學(xué)義理有很深的體悟。他對于《金剛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伽經(jīng)》、《涅槃經(jīng)》、《法華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和《觀無量壽經(jīng)》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二.
惠能大師得法的因緣為何?
六祖惠能師承弘忍大師,在五祖弘忍座下開悟,成為禪宗第六祖。
當(dāng)初,惠能從南方的廣東要到湖北的黃梅參訪弘忍大師時,因為家貧,不但安家費沒有著落,就連路費也負(fù)擔(dān)不起。所幸遇到一位名為安道誠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兩銀子做為安家費,同時也解決了路費的問題。尤其,母親李氏夫人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此當(dāng)她知道兒子欲往遠(yuǎn)方求法時,雖然心中萬分不舍,還是忍痛成就了惠能學(xué)道的心愿。
當(dāng)惠能到了黃梅的時候,五祖大師正在聚眾開示佛法。見了惠能,五祖問:“你來這里,所求何事?”
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遠(yuǎn)來禮拜大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一聽,因為惠能來自嶺南,所以說道:“南方獦獠身怎可作佛?”
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雖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看看惠能,知道此人來路不凡,還想和他多談些話,但又見徒眾都隨侍在左右,于是命令他先隨眾作務(wù)。
惠能問道:“和尚!弟子自心,F(xiàn)智能,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甚么事務(wù)?”
五祖說:“你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說,到糟廠去!”
從此惠能就在黃梅住了下來,并在磨坊里舂米、推磨,以此作為修行。
所謂“八月踏碓,腰石舂米”,惠能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經(jīng)過八個月以后,五祖弘忍有意將祖師的衣缽傳給門人繼承,于是對門下弟子說:“你們每個人都作一首偈語來給我看,如果誰能明心見性,認(rèn)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就把祖師的衣缽傳給他,作為第六代祖。”
當(dāng)時五祖座下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大眾所公認(rèn)最有資格繼承祖位者,他經(jīng)過一番思惟后,作了一首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語一看就知道是從“有”的上面來立論。
神秀作了這首偈語以后,總覺得不是真的明心見性,于是不敢呈給弘忍大師看,只得在半夜時分,悄悄的寫在墻上,心想:“明日五祖看了這首偈感到歡喜,是我與法有緣;如果說沒有開悟,是我宿昔業(yè)障深重,不該得法。”
隔天,五祖看見了這首偈語,知道神秀并未見性,就說:“這首偈語沒有開悟,不過,大家早晚念誦,也能增長智能。”
全寺大眾一時紛紛爭相傳誦。在磨坊里的惠能聽到了,覺得這首偈語未見本性,也請了一位名為張日用的江州別駕(刺史的副官)為他代筆,在墻上寫了一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語是從“無”上來立論,意境上明顯比神秀高出許多。五祖為怕引來別人對惠能的嫉妒、迫害,于是用鞋子擦掉這首偈語,并且說道:“也是沒開悟!”
過了幾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磨坊門口,對著里面的惠能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一篩!”
五祖會意,意思要等他印證,于是當(dāng)即振錫三下,表示三更入室;菽苈牶螅兰s于三更時分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即用袈裟遮住四周,不使別人見到,開始為他講說《金剛經(jīng)》。當(dāng)五祖說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聞言。廓然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于是向五祖說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首偈語的意思是說: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凈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涌現(xiàn)出來的。
弘忍大師知道惠能此刻已經(jīng)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便將衣缽傳給惠能,成為禪宗六祖。
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以后,他明白由于惠能是一個勞力苦工的人,一下子成為宗門祖師,門下的弟子不會服氣,所以要他深夜離開。當(dāng)五祖送惠能來到九江驛時,令惠能上船,并為他們把櫓搖船,惠能說:“請和尚坐下,由弟子來擺度。”
五祖說:“應(yīng)該是我度你。”
惠能回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所以,惠能大師得法以后,他自度度人,從此成為一代宗師。
三.
惠能大師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惠能大師得法以后,可以說災(zāi)難重重,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六祖大師得法后南下,經(jīng)過兩個多月,到了大庾嶺。這時大法已經(jīng)南下的消息早就傳了開來,所以黃梅全體大眾都不服氣,有數(shù)百位隨后追逐而來,欲奪取衣缽,其中尤以一位四品將軍出家,俗名惠明的,趕在大眾之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便將衣缽放在路旁的石頭上,說:“衣缽是法的表征,豈可用暴力來爭奪?你們要衣缽,就拿去吧!”于是就隱避到草叢里。
果然,當(dāng)惠明要來拿取衣缽的時候,怎么樣都拿不動,因而覺悟到衣缽代表的是佛法,必須要有大善根、大福報、大智能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所覺悟地對惠能大師說:“我為法來,非為衣缽而來。”
惠能大師便從草叢里走出來,趺坐在石頭上為惠明說法;菝饔谘韵缕跷颍Y拜六祖惠能為師。
第二次,當(dāng)惠能大來到廣東寶林寺(一般人稱為曹溪南華寺,當(dāng)時叫寶林寺)時,卻又被惡人尋著,只得離開寶林寺,隱藏在獵人隊中,韜光養(yǎng)晦,以待機緣。
在獵人隊中,時光一晃,十五年就過去了,惠能大師這個時候應(yīng)該已經(jīng)四十歲左右了。經(jīng)過這一番磨鏈,自覺時機因緣已經(jīng)成熟,便離開了獵人隊,來到廣州的法性寺。
當(dāng)時印宗法師正在那里講說《涅槃經(jīng)》,寺前懸掛著的幢幡隨風(fēng)不停地飄動著。有兩位出家人對著飄動的幡子,面紅耳赤的爭論不休。
甲僧說:“如果沒有風(fēng),幡子怎么會動呢?所以說是風(fēng)在動,不是幡子動。”
乙僧說:“沒有幡子動,又怎么知道風(fēng)在動呢?所以應(yīng)該是幡子在動。”
原來兩人爭論的是幢幡所以會動的原因,而且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
于是惠能大師走上前對他們說:“不是風(fēng)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
大家一聽,“哦!這個人說話倒很有見地,一定有相當(dāng)?shù)膩須v。”便將他請到寺中。經(jīng)與印宗法師一番相談后,印宗法師說:“久已聽說黃梅五祖的大法南來,莫非就是仁者?”
六祖說明身分,并應(yīng)印宗法師之請,出示衣缽給大眾看,其后,更為印宗法師闡示“甚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師聽了之后,心生歡喜,于是為當(dāng)時還是在家居士的惠能剃度,并且為他傳授戒法。從這個時候起,六祖惠能正式成為一位佛教的高僧,一位大師。印宗法師很自謙,說明愿意拜在惠能大師座下,請惠能大師收他做弟子;菽艽髱煆拇吮汩_始了東山頓宗法門的開演與弘化。
六祖大師不僅生前魔難重重,甚至涅槃圓寂了以后,他的肉身舍利也曾多次受到傷害。他圓寂入塔后,多少弟子日夜保護,其中有一位弟子令韜更是誓守大師的肉身。至開元十年(七二二)八月三日夜半,新羅(今韓國)有一個出家人,名金大悲,以二千兩銀子買通了汝州人氏張凈滿,想要盜取六祖的首級,帶回朝鮮供養(yǎng)。
案子發(fā)生以后,張凈滿在石角村被逮捕,押送到韶州審問,刺史柳無忝卻不知道如何判罪,因為殺人罪是指殺死活人,何況他們盜取六祖的首級,也是出于恭敬的心,想要帶回朝鮮供養(yǎng)。不過雖然是出于好意,總是違法。后來,六祖大師的弟子令韜與金大悲私下和解,此事才算作罷了事。此后,又曾有四次被人偷竊,但都是不久即被尋獲。
綜觀六祖惠能大師的一生,真是受盡種種苦難,但他仍能不為八風(fēng)所動,顯道救世。因此,我們學(xué)佛修行者為了真理,為了正義,應(yīng)該不畏魔難,不計毀譽。因為,凡是身負(fù)大任的人,是非毀譽總是難免,縱然偉大如六祖大師者,也在所難免。
四.
衣缽與傳法的關(guān)系如何?
傳法,是老師以一件袈裟、一個缽傳給門人,表示把我的道、我的佛法傳給了你。正如佛陀當(dāng)初在靈山會上,手上拿了一朵花,在座的弟子們都不知道是甚么意思,唯有大迦葉尊者站起來,微微一笑。佛陀和大迦葉就藉著一個拈花、一個微笑,心靈相通了。所以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傳法、傳衣缽,目的是為了表征真性開發(fā)的道是一脈相傳的,所以就以傳授衣缽為得法的憑證。據(jù)說,當(dāng)年佛陀用一件黃金滾邊的袈裟,傳給大迦葉尊者。至今雖然是離開佛世兩千五百多年了,大迦葉還手捧著這件袈裟,在雞足山等待當(dāng)來下生的彌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傳給他。
從佛陀到大迦葉、阿難尊者,直到后來的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都以衣缽相傳。但是到了六祖以后,衣缽不傳了。為甚么呢?因為常常為了衣缽相傳,大家爭執(zhí)不舍,就是六祖大師,為了得到這衣缽,三次命如懸絲。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就說:“得我法者,即得我的宗旨,不要再傳衣缽了。”
不錯,衣為法信,法為衣宗,六祖大師所得到的衣缽,是承襲西天二十八祖達摩所傳下來,主要就是令法不斷。從初祖大迦葉尊者到二十八祖達摩,到中國的六祖大師,這當(dāng)中,時時有為這袈裟爭執(zhí)而舍命的。例如中國的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袈裟,都被人偷盜過三次;惠能大師得法的袈裟,前后被偷過六次。
大家為甚么為了一件袈裟、一個缽,要這樣相殘呢?社會上一般人為名利爭,為權(quán)勢爭,就是為“我”爭,出家人的我執(zhí)破除,法執(zhí)不破,為我不爭,為法要爭。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后來就不傳衣缽了,因為不傳衣缽的關(guān)系,六祖的法反而更加開闊。依《壇經(jīng)》所載,六祖大師得法的弟子,有所謂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其中法海為記錄《壇經(jīng)》者,神會為南宗禪奠定了歷史的地位。其它如南獄懷讓、青原行思等弟子們共同弘揚禪宗,真是燦爛光輝。所謂一花五葉,就是指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溈仰宗這五宗,后來再加上黃龍、楊岐兩派,所謂五家七宗,真是多采多姿。
惠能大師在法性寺得到大眾的擁護,次年再度回到寶林寺,由于跟隨他學(xué)道的有數(shù)百人,而寶林寺的空間很有限,不夠居住,惠能大師就向當(dāng)時的一位大地主陳亞仙說:“我向你化緣一點地,蓋房子給跟隨我學(xué)道的人居住。我只要一塊臥具大小的地就夠了。”
地主說:“這么一點地,那簡單,好吧!你要那一塊?”
惠能當(dāng)下把他的坐具一攤開,據(jù)〈六祖大師緣記外記〉記載,這坐具一展開,居然盡罩曹溪四境的土地。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師真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夠遇到這么一位神異的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于是自愿把這許多土地供養(yǎng)六祖大師來建寺安僧,弘法傳道。這就是六祖建的道場──南華寺。據(jù)說,直到現(xiàn)在,南華寺里六祖不壞的肉身還在,正如臺灣汐止慈航菩薩的肉身不壞。
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剛不壞之身,是代表他們慈悲、道德的成就。這些有修有為的肉身菩薩,不禁使我們心生景仰,緬懷不已。
五.
如何自度和如何師度?
在《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里說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離開黃梅的時候,經(jīng)過一條江、五祖說:“我來擺度,度你過去。”
惠能回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如何是師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們要培福、要結(jié)緣;要用心、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wù),就是培福;乃至修橋鋪路,做種種的救災(zāi)恤貧,這也是培福。
所謂“要學(xué)佛道,先結(jié)人緣”。廣結(jié)人緣,就是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不肯為人服務(wù),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慳吝、是自私、是懶惰。人生的意義在于愿意自我奉獻,所以,常聽人講:“我們要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過去世割肉餵鷹、舍身飼虎,不只是一次、兩次,而是“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種種的結(jié)緣,種種的布施,種種為人服務(wù),才能得到的果報。我們在世間上,常常稱贊人:“某人很偉大。”一句偉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犧牲,才能給人家稱贊一句“偉大”。我們要想自度,有了;,有了行解,正如孫中山先生說的“知行合一”,能夠知行合一,在我們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人家的言語、利誘乃至誹謗所動。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遺教經(jīng)》里,佛陀說:‘我如良醫(yī),知病予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yī)。’意思就是說,我就像好的醫(yī)生,知道你有病了,給你一點藥方;你如果不肯把這藥服下,你的病不會好,你也不能怪我這個醫(yī)生。
佛陀又說:“我如善導(dǎo),導(dǎo)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dǎo)。”我引導(dǎo)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你也不能怪我!所以,佛陀不是我們幸福、災(zāi)難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說是我們的導(dǎo)師、指導(dǎo)者,行與不行,禍福得失,都是在我們自己。我們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見到自我的本性,認(rèn)識自我的般若風(fēng)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謂師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緣。在佛教里講“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師,我們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師,F(xiàn)在的人,“師不師,徒不徒”,老師有時也不自尊自重,學(xué)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師重道,如此的師道尊嚴(yán),不禁令人慨歎萬分。我們自己如果不爭氣,不能自度,縱使師父也度不了我們。古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現(xiàn)在,就看我們自己能放下屠刀嗎?
蔣經(jīng)國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說: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個沙彌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師父說:“你殺生害命,必須要從懸崖上跳下,以自殺來謝罪。”
沙彌站在懸崖的邊上,想到師父的話,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會粉身碎骨,感到左右為難,不禁嚎啕大哭起來。這時候,正好有一個屠夫經(jīng)過,聽到沙彌哭得如此傷心,就上前問道:“沙彌!你為甚么哭?”
沙彌如此這般一說,屠夫聽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說:
“踏死一只青蛙,就要以自殺來謝罪;我天天殺豬,真是罪過無量無邊。”于是就對沙彌說:“沙彌!你不必自殺,應(yīng)該自殺謝罪的是我,讓我來代替你。”說罷,便從懸崖上縱身一跳,正當(dāng)這個時候,山谷里隱隱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蓮花,緩緩的把屠夫托了起來……。
這故事的含意是說,只要你有悔過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滅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去”,在佛教里面不是重要問題,只要你有心自度,師父當(dāng)然就可以做一個使你得度的因緣。
如何自度?除了前面所講的修福修慧、行解并重外,以下提供幾點意見給大家參考:
要改心:我們的心要改。如果貪欲的心不能改成喜舍的心,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愚癡的心不能改成智能的心,懶惰的心不能改成精進的心,即使聽聞再多的佛法,終究沒有用。今天的社會大眾,“萬事莫如改心重要”,你看,身體髒了,要用水洗;衣服髒了,要用水洗。洗了以后的身體和衣服才能干凈;心骯臟了,一樣要洗,所謂“洗心革面”,改心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自度的第一個要訣。
要換性:性情、性格也要換一換。一般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難移也不是說不可以移,不可以改;生性惡劣,只要肯修改,下定決心,惡劣的性情也會改成善良的性情。一個人有所謂氣質(zhì)、修養(yǎng),改變氣質(zhì),凈化身心,這是人格不斷的升華,就是要我們不斷的改心、換性。
要回頭:人生的路,前面是半個世界,后面也是半個世界。但是,現(xiàn)在大家都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走,向前爭;結(jié)果到頭來,人生就象是一條小路,像一道窄門。如果懂得回頭是岸,懂得欣賞回過頭來的世界,那么,人生將更廣闊,更有余地。所以,有時候我們以退為進,走不通了,要能明白轉(zhuǎn)身,要懂得回頭。
現(xiàn)在一般人,有時候?qū)τ谑篱g上的知識,也都曉得聽聞,但卻不知實踐,不知奉行。例如:佛經(jīng)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就是這本經(jīng)我聽了,但是經(jīng)文的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卻往往做不到。因此,現(xiàn)在一般學(xué)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經(jīng),也就是只有“如是我聞”,沒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凈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希望讀《六祖壇經(jīng)》的大家,都能夠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聞”,也要能“信受奉行”。
六.
為甚么要吃肉邊菜?
在《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里面,有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關(guān)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雖然是開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隱居在獵人群中,跟許多打獵殺生的人混在一起,雖說惠能大師在獵人隊里見到獵人捕捉的很多動物,如果是幼小的、懷孕的,就把牠們放了;打獵的網(wǎng)子不密,他就網(wǎng)開一面,讓動物逃生,但是獵人每天把捕獲的獵物拿來作下酒的飯菜,惠能大師他是吃甚么呢?他也是吃那許多的獵物嗎?
惠能大師說:“當(dāng)吃飯的時候,不錯,獵人們煮的是捕捉來的動物,但是,我只放幾根菜葉子在肉鍋里面煮來吃,吃的是肉邊菜。”在佛教里,有所謂吃“三凈肉”,也就是:沒有見到殺生、沒有聽到被殺聲音、不是特地為我而殺,這就叫做“三凈肉”。正如中國儒家所謂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凡是一個有仁慈心的人,所謂惻隱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生活,卻不吃捕獲的獵物的肉,只吃肉邊的菜。因此,惠能大師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義,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謂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義是不斷大悲種,因此,學(xué)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說,真正的學(xué)佛,吃不是重要的問題,凈心,心意清凈,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滿口的仁義道德,滿口的阿彌陀佛,滿口的慈悲,心里面卻充滿著貪、瞋、邪見,就是終日吃素也沒有用。因此,學(xué)佛的人是要凈化身心,要改心、凈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么的計較。所以,吃素是慈心,像六祖大師這種大乘根性的人,不在這些小事上拘泥,我們不可以用六祖吃肉邊菜,而認(rèn)為六祖大師的行為有所不當(dāng)。何況那時候的惠能也還沒有出家!
七.
甚么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些人求佛法,總希望有密傳、有密法。當(dāng)六祖惠能大師離開黃梅的時候,惠明追趕上來要搶奪他的衣缽,后來,衣缽他拿不動,感到慚愧,就請求惠能大師為他開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而無妄念,即是還他本來面目。惠明又問:“請問大師,除您所說的密語密意以外,還有甚么密意嗎?”意思是問惠能大師:“密意以外,還更有密意乎?”
惠能大師回答他:“如果能說出來的話,那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求密意的話,就是要能回光返照,不向外求,要從自性里面去追求,所謂密意,就在你自己那邊。”
我們常聽人說:“我有一句話告訴你,這是個秘密,不可說的,你不可以告訴別人。”
這個人聽了以后,又再轉(zhuǎn)告給另一個第三者,他說:“我剛才聽了一個秘密,我告訴你,你不可以告訴別人。”
于是就這樣輾轉(zhuǎn)相傳,那里有甚么密意?真正的密意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道就在自己的心里,這才是密意。
有一則公案說:靈訓(xùn)禪師去參訪歸宗禪師時,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我不敢向你說。就是向你說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靈訓(xùn)禪師回答道:“老師!您的話,弟子那敢不信?”
歸宗禪師就再問說:“你剛才問甚么?再問一次。”
“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喔!如何是佛?你就是。”
靈訓(xùn)禪師一聽,“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趕快再反問:
“老師!您說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證我自己是佛呢?”
歸宗禪師以一首偈語回答:“一翳在眼,空華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這意思是說:你不能見到自己是佛,因為自己有了無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對于一切世間的真相就見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這種毛病,就能見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認(rèn)識自己,是因為自己不曉得尋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邊。佛法說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說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靈山會上拈花,這是很公開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這是甚么意思,大迦葉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謂“心心相印”,這就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個無言說教的故事:
有一座寺院里,住著一位老和尚,常常有一個信徒來向他請教佛法,老和尚橫說、豎說、這樣說、那樣說,奈何信徒都不能契入,不能悟道,不能接受。老和尚常常要應(yīng)付這位難纏的信徒,費盡唇舌和他對話說佛法,認(rèn)為是件苦事。
有一天,這位信徒寫信來約時間,又要和老和尚論道,老和尚感到又有麻煩的事來了,臉上不是很高興的樣子,這時候,正好有一個賣豆腐的來了,看到老和尚的異樣,就問:“嗯!老和尚今天怎么不高興呢?”
老和尚說:“跟你講沒有用。”
“老和尚!說一說嘛!或許我能幫你分憂。”
老和尚說:“有一個信徒老愛問佛法,常常和我辯論、為難。”
賣豆腐的聽了以后,說:“老和尚!你覺得為難的話,讓我來應(yīng)付他。”
老和尚心想:“我的佛法這么高,都難以叫他信服,憑你一個賣豆腐的,又有甚么辦法?”不過想想,“好吧!讓你這個賣豆腐的跟他對一對也好。”
賣豆腐的說:“老和尚!您把海青、大袍、法衣借給我。”
約定的日子到了,賣豆腐的穿了老和尚的法衣,坐在寶座上。那個信徒來了,一進大門,看到老和尚已坐在佛殿上等他了。
‘喔!今天老和尚倒很爽快。’遠(yuǎn)遠(yuǎn)地,他就把兩雙手十個指頭豎起來。這個賣豆腐的假和尚看到來人豎了十個指頭,就趕快伸出五個手指,對方立刻豎起三個手指,賣豆腐的比出一個手指,那個信徒立刻頂禮膜拜,歡喜而退。
回去以后,逢人就講說:“某某寺的老和尚真的大徹大悟了,他的佛法實在高明啊!”
“怎么高明呢?”
他說:“我一去,把兩雙手十個指頭一豎,(這就是說十惡如何對付?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邪見)問老和尚:‘十惡如何對付?’他立刻伸出五個指頭,意思就是說用五戒就可以對付了。然后我又伸出三個指頭,就是問:‘貪欲、瞋恨、愚癡三毒怎么對付?’老和尚用一個指頭,表示一心就能對付了。你看,這個佛法多高明!”
這個信徒所體會到的是這個道理。另外一邊,老和尚看到信徒很快就走了,問這位賣豆腐的:“你今天講了甚么道理,他怎么這么快就走了呢?”
“喔!老和尚!那個信徒真是沒良心、沒道德,他一來,就同我豎了十個指頭,意思是問我十塊豆腐要賣多少錢?”
“那你怎么說?”
“這豆腐一塊五毛錢,十塊豆腐五塊錢。我就用手跟他比一比,五塊錢。”
“然后怎么樣?”
賣豆腐的說:“那個信徒實在壞透了,我們小本生意,賺錢困難,他還跟我還價,三塊錢賣不賣?我是很不高興,就用一根手指指著他,暗罵他:你這個壞良心的!他給我這一罵以后,才感到不好意思,因此就趕快向我磕頭,禮拜而去了。”
所謂“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老和尚一再地講述佛法,信徒認(rèn)為這不是佛法;賣豆腐的五塊錢、三塊錢,他卻悟道了。所以,有時候是佛法的你不能體會,佛法也不是佛法;有時候看起來不是佛法的,因緣際會,也能悟道。因此,過去的禪師們看到花開花謝,悟道了;聽到打板聲、開門聲、碗破聲,開悟了。
所以,密意是甚么?是自己的體會。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夠見解一致,能夠思想統(tǒng)一,能夠彼此精神相依,能夠甘苦與共,能夠生死不渝、榮辱不離、兩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八.
為甚么五祖要勸惠能大師“不可速說”?
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處得到衣缽真?zhèn)。得法后,五祖送他到江邊,對他說:“日后的佛法將由你盛行,你現(xiàn)在就好好去,努力向南走,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佛法要緊的是等待機緣,因此五祖告訴惠能大師,不要急于向外面?zhèn)鞑シ鸱。其實,世界上無論甚么人的成功,都不是僥幸得來的,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萬丈高樓總要從基礎(chǔ),一磚一瓦,慢慢地往上堆砌。所以,一個偉大人物的養(yǎng)成,須要養(yǎng)深積厚的工夫,所謂大器晚成。尤其佛法,講的是因緣,因緣聚合則成,因緣不聚,則一切事情皆難成辦。所以,世間上有很多人,往往看別人做事似乎比較容易成功,自己做事則困難重重,重要的就是他人的因緣聚合,自己的因緣不具足。
事實上,有時候速成的東西也不一定很好,就如樹木,一年成長的樹木,只能當(dāng)柴火燒;三年、五年成長的樹木,把它砍下來,可以做椅子、凳子;十年以上的樹木,可以做棟梁。所以,五祖?zhèn)鞣ńo六祖以后,就跟他一再地交代,佛法要對外弘傳,必須等待機緣,六祖大師因此隱居在獵人隊中,以待機緣。
反觀現(xiàn)在的社會,尤其是青年人,無論做甚么事情都是不耐煩,你要他學(xué)成以后,在那里待十幾年,等待因緣成熟,他就不耐煩,他急于求售。所以,過去大陸叢林的師長常講:“佛法不是黃魚,也不是青菜、蘿卜,你放心,它不會腐爛。”
佛法是等待有緣人的,像南泉普愿大師,在茅屋里一住就是四十年,真的是不求聞達于諸侯。為甚么?他有道、有佛法,他能耐煩。有兩句話說得好:“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可妄自一開。”蛋還沒有孵熟的時候,不能隨便把它啄破;飯還沒有煮熟的時候,不能隨便把鍋蓋打開。雞蛋要等孵熟了以后,才能一啄;飯要等煮熟了以后,才能一開。因此,五祖開示六祖惠能大師“養(yǎng)深積厚,等待因緣”。這一點,無論是時下的青年也好,各界的人物也罷,都要知道,機緣就是一切條件具備了,只要因緣條件具足,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如果“萬事皆備,只欠東風(fēng)”,則如滿山的花樹,東風(fēng)不來,也無法吐露芬芳的香味。
總之,凡事差那么一點點就不行,必須“萬事具備,因緣具足”,只要因緣具備,自然“水到渠成”,如此即可無事不成。
九.
“為法而來,不為衣缽而來”。我們要用怎樣的態(tài)度聽聞佛法呢?
在大乘佛教的一部《維摩經(jīng)》里,曾經(jīng)敘述這樣一段事情;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跟隨文殊師利菩及比丘們到維摩居士那里,去探望慰問他的病情。
在維摩丈室里,很多菩薩、比丘都站在那里,維摩居士看得出來,舍利弗心里好像很不以為然,意思是說,我們這么多的大人物到了你這里,你看,房屋里面一無所有,也沒有椅子,也沒有凳子,怎么不請大家坐呢?
維摩居士就問舍利弗:“尊者!你是為法來呢?還是為床座而來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維摩居士!我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床座而來。”
在《六祖壇經(jīng)》里面,惠明曾經(jīng)對六祖大師說:“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搶奪你的衣缽而來的。”
有的人聽聞佛法,只是因為好奇,他并不在意佛法里面講的甚么;有的人只希望在佛法里找一點消災(zāi)免難、增福延壽,或者發(fā)財之道;有的人在佛法里面,只希望獲得看相、算命,預(yù)知未來禍福窮通之道。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聽經(jīng)聞法。
過去,印光大師在上海講經(jīng):第一天,人山人海;第二天,聽眾一半沒有了;第三天,愈來愈少。所以,印光大師就有一個感覺:好多人不是來我聽講經(jīng)的,他是來看印光長的甚么樣子,是不是三頭六臂?催^了,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和尚,還要再來聽他講甚么話呢?所以,印光大師后來就發(fā)愿,用書信度眾,不再公開講說。
甚至于現(xiàn)在有很多人聽聞佛法,他不求佛法如何印證,對自己身心有甚么受用,你問他:“到那里去?”
“去聽某某法師講經(jīng)。”
“講得好不好?”
“講得好。”
“怎么好法?”
“聽不懂!”
聽不懂就是好。所以,在佛教里,法師講經(jīng)說法,要契理契機。契理容易,契機困難。意思是說,我們依循佛經(jīng),照本宣科,那樣比較容易,但是要契合你的根機,讓你能接受,就很難。假如我們有正確的目標(biāo)、正確的認(rèn)識,只是為佛法而來,為聽法而來聽法,那就很容易契合佛法了。
過去有一位法遠(yuǎn)禪師,他從南方到北方去參訪歸省禪師。南方較熱,北方比較寒冷。在熱帶居住的法遠(yuǎn)禪師和道友一起到了北方歸省禪師的道場,先到客堂掛單。從早上等到中午,也沒有人來理會;到了下午,也沒有人來接待。同來的道友饑寒交迫,天色暗了,氣溫更加寒冷,陸續(xù)有人生氣的離開。
到了晚上,同來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法遠(yuǎn)禪師一個人。知客師父終于出來了,問他:“你來做甚么的?”
他說:“知客師父慈悲!學(xué)人來到這里,想要親近歸省老禪師,我來求他傳授佛法的。”
知客師聽完,不分青紅皂白,拿了一盆水兜頭就往他身上一潑,他說:“我們老禪師沒有時間會客,你趕快離開吧!”
法遠(yuǎn)禪師還是很虔誠恭敬地說:“知客師父大德!我從南方不遠(yuǎn)千里而到北方來求法,豈能為你區(qū)區(qū)一盆水就潑走呢?我一定要在這里等候歸省老禪師。”
由于法遠(yuǎn)禪師求法熱誠,終于被允許住下來,擔(dān)任典座的職務(wù),也就是煮飯、燒菜、做苦工。
當(dāng)時的寺院里很清苦,幾百個出家人,幾乎每天都沒有油煮菜。有一天,法遠(yuǎn)禪師拿了一點油,煮面給大家吃。這個事情給歸省老禪師知道了,把他叫來質(zhì)問:“這油是我常住寺院所有,你怎么可以隨便拿它來做人情,煮面給大家吃呢?現(xiàn)在你要賠償。”一個貧窮的參學(xué)學(xué)人,那里有多少錢能賠償?
“你把衣單留下來抵押,人現(xiàn)在就可以離開了。”
佛法沒有求到,衣單卻被扣留了。但是法遠(yuǎn)禪師絲毫沒有怨言,心中暗暗決定:“我還是去化緣,替人念經(jīng),有了一點錢,再來贖回我的衣單,再來求老禪師開示我的佛法,我就住在寺院外面大門口的走廊上。”
半個月以后,老和尚看到了,“叫你走,你怎么不走?你怎么住在我們的房子里?雖然是屋檐下,也是我們寺里的房子,你要繳房租。”
想要贖回衣單,不但沒辦法贖回,又要他繳房租。但是,經(jīng)過許多考驗以后,法遠(yuǎn)禪師終于得到老師的賞識,歡喜的把方丈、住持的位置傳給他。
我們尋師訪道,要經(jīng)得起考驗;我們服務(wù)社會,或者做任何工作、事業(yè),都要能經(jīng)得起考驗,都要能受得了挫折。譬如求佛法,要為法而來,不是為了得到名聞利養(yǎng)而來。求佛法,要有真正的發(fā)心。學(xué)佛,佛要我們學(xué)他做甚么?學(xué)佛就是學(xué)習(xí)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說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來種性無缺無余。學(xué)佛法要真正的為佛法而來,為悟道而來,為遠(yuǎn)離煩惱而來,為了生脫死而來,只要發(fā)心正,立愿廣,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圓滿成就。
但是,時下有一些人,念佛念了多少年,錢財給人家倒閉了,他就怪阿彌陀佛沒有保佑他,他念佛是為了要保護自己財產(chǎn),然而從因果法則來看,錢財被人家倒閉了,是源于貪心,或是由于高利貸的交易,怎么能發(fā)財呢?再說阿彌陀佛不是你的財務(wù)經(jīng)理、保險公司。所以,在佛法里面,我們往往都有一些不正當(dāng)?shù)囊,不合因果的法則。因此,用不合理的態(tài)度來聽聞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們要真正地為佛法,為真理,為完成自己的人格,為圓滿自己的生命而來聽聞佛法,這才有意義。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解深密經(jīng)》偈言“不觀有為過”的解釋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四十二章經(jīng)》有哪些內(nèi)容?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