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三 決疑品 經(jīng)文.注釋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三決疑品

  經(jīng)文.注釋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shè)大會齋*1。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2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shí)不可思議。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dāng)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dá)摩*3大師宗旨*4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dá)摩初化梁武帝*5,帝問云:‘朕*6一生造寺度僧,布施*7設(shè)齋,有何功德?’達(dá)摩言:‘實(shí)無功德。’弟子未達(dá)此理,愿和尚為說。”

  師曰:“實(shí)無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shí)妙用,名為功德。內(nèi)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yīng)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shí),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nèi)見,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8,愿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愿為破疑!”

  師曰:“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wèi)城*9中說西方引化經(jīng)文,分明去此不遠(yuǎn)。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10八邪*11便是說遠(yuǎn)。說遠(yuǎn)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12,何須更愿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dá)?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剎那間,目前便見,各愿見否?”

  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現(xiàn)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nèi)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13。自性內(nèi)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shí)銷滅。內(nèi)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wù)f,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愿法界眾生,聞?wù)咭粫r(shí)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愿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發(fā)出家,于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能,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師復(fù)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時(shí)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

  時(shí)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注釋

  *1大會齋:

  又作大齋會、無遮會、大施會。廣設(shè)齋食以供養(yǎng)僧眾及諸佛、菩薩、人、天、神、鬼等的大法會。

  *2肅容:

  使儀容嚴(yán)肅莊重。

  *3達(dá)摩:

  中國禪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印度香至國國王的第三子。梁武帝普通元年(五二○,一說南朝宋代末年),泛海至廣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業(yè),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駐錫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時(shí)人不解其意趣,稱壁觀婆羅門。后傳法慧可。大師一生頗富傳奇,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五二八)、梁大同元年(五三五)或二年等異說。梁武帝尊稱他為“圣冑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的謚號,塔名空觀。

  *4宗旨:

  旨趣。與宗趣、宗要、宗體、玄旨、旨?xì)w等語的意義相同。

  *5梁武帝:

  南北朝時(shí)梁國的開國之主,蘭陵(江蘇武進(jìn))人,姓蕭名衍,字叔達(dá)。在位期間,整修文教,國勢因之大盛。天監(jiān)三年(五○四)宣布舍道歸佛。十六年,廢天下道觀,令道士還俗。十八年,從鐘山草堂寺慧約法師受菩薩戒,并禮敬僧伽婆羅、法寵、僧遷、僧旻、法云、慧超、明徹等高僧。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講眾常聚萬人。大通元年(五二七)同泰寺落成,設(shè)無遮大會、平等大會、盂蘭盆會,將平等慈悲的精神普及萬民;復(fù)設(shè)水陸法會,恩及水陸所有眾生。武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自講《涅槃》、《般若》、《三慧》等經(jīng);著有《涅槃經(jīng)》、《大品經(jīng)》、《凈名經(jīng)》、《三慧經(jīng)》等義記數(shù)百卷。有“皇帝菩薩”的美稱。

  *6朕:

  皇帝的自稱。

  *7布施:

  財(cái)物分施給別人。

  *8阿彌陀佛:

  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根據(jù)《阿彌陀經(jīng)》記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

  *9舍衛(wèi)城:

  為中印度古王國名。本為北憍薩羅國的都城名,為別于南憍薩羅國,因此以都城代稱。佛陀在世時(shí),于舍衛(wèi)國前后居止二十五年。

  *10十惡:

  指能招感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報(bào)的十種惡業(yè),分別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11八邪:

  即邪見、邪志(邪思惟)、邪語、邪業(yè)、邪命、邪精進(jìn)、邪念、邪定。

  *12十善:

  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13六欲諸天:

  指欲界的六重天。即四大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