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
第一節(jié) 王朝之盛衰與佛教
乘南北朝之衰,中印民族得徐徐恢復(fù)其勢力。佛元七百零八年,有旃陀羅笈多者,出孔雀王朝名臣之裔,創(chuàng)立笈多朝,都阿逾陀。子沙母陀羅嗣立,統(tǒng)一五印,一時國力充實,文事大啟,上追孔雀王朝之盛也。初,印度之語言文字,隨方各異,動輒彼此不相通。佛世前后,有耶斯卡、巴爾尼等,據(jù)「吠陀」、「梵書」、「奧義書」之語法而整理之,成文法精密之梵文。釋尊化世,務(wù)求平易近人,「聽隨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故佛弟子之語文不一,四大派以四種語。安達羅學(xué)派以南印之俗語集經(jīng);摩哂陀南化于錫蘭者,于佛元三百零一年,無畏波陀伽摩尼王,集僧于大寺,審訂三藏,聞即以巴利語出之。蓋時梵文雖興,猶未遍行于全印,如彼迦王之刻文,亦即隨地而稍異也。自中印毀佛,婆羅門 [P220] 教再起,雖政治之角逐,卒告失敗,受制于異族者凡二百余年;而從事文化之新生,則頗有所成。西北印,婆羅門文化發(fā)祥之地也,佛教傳布于此者,多以梵文寫經(jīng),亦事理之當(dāng)然者。迦膩色迦王時,北印流行之大乘經(jīng),說一切有部之經(jīng)論,即以梵文寫之。馬鳴之詩篇及『三啟無常經(jīng)』,即梵文文學(xué)之杰作也。笈多王朝與梵文學(xué)偕興,史家稱之為古典時代,或印度之文藝復(fù)興。如彼訶利陀沙之史詩、戲劇,雖千載以下,讀之猶令人向往。雕刻、建筑,亦多崇高、圓熟之作。以梵文之興,梵我論之神學(xué),「數(shù)論」、「勝論」、「正理」、「瑜伽」諸學(xué)派,亦日見隆盛。佛教于此時,如唯心論之確立,因明之大成,則亦特放異彩者也。
龍樹、提婆宏大乘,雖北盛于西域,南行于南印,然外、小交脅,猶未能大通。無著、世親,學(xué)出說一切有譬喻論者,承「性空論」之衰,唱「虛妄唯識論」。事則現(xiàn)在幻有,理則真實常在,與龍樹學(xué)異。無著、世親自犍陀羅來,以國都之阿逾陀為中心,沿西海岸南下,與南印學(xué)者接。如世親及門上首之安慧,南 [P221] 印羅羅國人;陳那多住摩訶剌陀,作因明于安達羅;德慧游化于伐臘毗,此西系之唯識論也。時東方之摩竭陀,于佛元八百年頃,法顯、智猛,目擊華氏城之佛教,賴婆羅門大乘學(xué)者而住持。智曰:「遇大智婆羅門羅閱宗」。顯曰:「有一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和婆迷,賴此一人,弘宣佛法。師名文殊師利,國內(nèi)大德沙門,諸大乘比丘,皆宗仰也」。大乘『大般涅槃經(jīng)』,即于此得之。東出濱海之耽摩栗底,法事甚盛;放海南下,師子國亦大乘、上座二流并暢。考其時來華傳譯真常心論者,如曇無讖,中印人,持『大涅槃』、『大集』、『金光明』、『地持』等經(jīng)來;求那跋陀羅亦中印人,與求那跋摩,經(jīng)師子國來,出『勝鬘』、『楞伽』等經(jīng)。傳說現(xiàn)存之『楞伽經(jīng)』,即那爛陀寺之殘本。于蘊、處、界中不即不離而有真常之覺性,乃「真常唯心論」之特征;其學(xué)蓋以大眾、分別說之心性本凈,融犢子系不即不離蘊之真我成之。摩竭陀本上座分別說之化區(qū);南印之大眾學(xué),沿東海岸北來;流行于雪山、恒河間之犢子系,(華氏城北毗舍離,東之伊爛拿缽代伐多;迦毗羅衛(wèi)、舍衛(wèi)、波羅奈、鞞索迦、劫比他、以玄奘所見 [P222] ,并宏犢子系之正量部),南下而交流于此。摩竭陀(故都所在)之「真常唯心論」,西與阿逾陀并峙。東系存大眾、分別說之舊,編集者不以名聞;西系則富說一切有系之精神,乃推思想之傳承于彌勒而論視之!柑撏ㄗR論」,以無著、世親之宏闡,一時大盛,東行于摩竭陀,那爛陀寺之爭論以起。那爛陀寺,奘傳鑠迦羅阿迭多(帝日)王始功,迄戒日王,凡歷六帝,七百年。藏傳無著、世親,并于此弘通。然漢傳無東下之說,法顯、智猛亦未嘗言及;那爛陀寺之蔚為中印最高學(xué)府,實世親以后事也。建寺之六帝,戒日而外,笈多及伐彈那王朝,均無其人?夹柿粲≈畷r,戒日王中印,而摩竭陀別有王統(tǒng),「今王祖胤繼接無憂,王即戒日王之婿矣」。其父滿冑王,嘗建鞮羅釋迦寺,作大銅佛像,與戒日王并世而早卒。蓋摩竭陀雖受命于笈多朝,而王統(tǒng)猶未絕也。那爛陀寺之修建,應(yīng)即摩竭陀諸王之功,而今莫可詳考矣。地本佛世之庵摩羅園,六帝相承,廣事修建,約始于笈多王朝之世。
匈奴族,被逐于漠北,遠走中亞,西侵歐洲;東則于佛元八百五十三年頃, [P223] 掠北印,占健陀羅。時笈多王塞建陀在位,悉力御之,始得遏其南下,然笈多朝自此衰矣。八百七十三年,那羅新哈笈多(奘傳作婆羅阿迭多,即幻日)立,匈奴復(fù)大掠,占北印。其酋多拉馬拉,立匈奴王國,勢力日強。八百九十八年,匈奴王密希拉古拉立。逞其劫掠民族之特性,北印佛教乃陷入法難之厄運。『付法藏』之師子比丘,于罽賓大作佛事,為彌羅掘所殺,法統(tǒng)乃絕。『西域記』摩酰邏矩羅(大族)毀滅佛法,并即此事也。匈奴之鐵騎,南下大掠,那羅新哈出走,避之于海島,計破密希拉古拉而生獲之。笈多王朝宜可以復(fù)興矣,惜那羅新哈縱密氏歸,而己亦旋卒(九百二十八年)。不數(shù)年,密氏重占北印,毀佛更甚。五印各族,咸據(jù)地自為,笈多王朝乃亡(1)。
第二節(jié) 小乘學(xué)之余輝
自十八部分流,聲聞極一時之盛。爾后,或衰竭,或融合,或回入大乘;加以經(jīng)、律既定,思想以辨而愈明,成三系、四派,末宗乃漸無聞焉。說一切有系 [P224] ,初為『發(fā)智』、『心論』、譬喻之分。次以『大毗婆沙論』之編集,內(nèi)為自宗別系之相拒,外為大乘性空之所掊擊,相摩相蕩,思想又有新啟發(fā),終乃導(dǎo)出「虛妄唯識論」也。健陀羅『心論』系之法救,于七世紀(jì)作『雜心論』,溝通『婆沙』、『心論』,申一切有之本宗。經(jīng)部師初從說一切有系中出,立三世恒爾之「一味蘊」,作用起滅之「根邊蘊」,說「異生位中亦有圣法」,此則以三世恒爾之染凈法體,為不離現(xiàn)在作用而存在者。迨鳩摩羅陀出,立說漸備。雖一反有部之舊,說過未無體;無有中有;隨眠異纏;無色界有色,無心定有心;與大眾、分別說近。然立論大本,緣起是有為,化有部之體用為種現(xiàn);和合相續(xù),仍有部假名說之舊,則猶不妨其為說一切有系也。譬喻者之精義,為種子。業(yè)力感果,其說明頗難。前生之業(yè)力,剎那即滅,何由能感后果?過去非實有,則業(yè)力必潛存于現(xiàn)在無疑。乃自種子生果之事例,悟入業(yè)種(如生果之能力)不離所依(心心所法)而潛流,依心心所之相續(xù)演變(如根芽之相續(xù)),種業(yè)增長成熟而感果(如結(jié)果)。其說于『婆沙』猶隱而未詳,龍樹『中觀論』則敘而破之;種子 [P225] 說之確立,約為『婆沙』、『中論』間。自『婆沙』出,一切有之分化彌甚,譬喻者融有部諸異師,其說乃大昌。世親同時先德,有室利邏多(執(zhí)勝,『順正理論』呼之為上座),于阿逾陀國著『經(jīng)部毗婆沙』,以『順正理論』所敘者觀之,則大反『發(fā)智』者也。經(jīng)部譬喻學(xué)者,立種子義大同,而于種力不離之所依,其解說間異。室利邏多師資,仍譬喻者之舊,立滅定有心,乃以心心所(六識)相續(xù)為受熏及所依。先軌范師,用有部舊義,滅定無心,乃立六處(色心)為所依。一分經(jīng)為量者,于六識外,別立一集起心,為受熏及所依,則經(jīng)量回入大乘之學(xué)者也(2)。經(jīng)部既盛,說一切有之本宗,為之搖搖欲墜,乃有世親作『俱舍論』以救之。世親,犍陀羅人,于說一切有部出家,精說一切有三系之學(xué),乃取精用宏而為之折中成『俱舍論』。論承『阿毗曇心論』及『雜心論』之統(tǒng),雖以『婆沙』為己所宗,而不事盲從。其組織次第,同『雜心』而少為改作,頌文仍『雜心』之舊者,亦十之四五,此可勘而知之。然『俱舍』意取經(jīng)部之善說,則非復(fù)『雜心』之舊矣!『俱舍論』于「阿毗達磨」,不信其為佛說,視為「傳說」 [P226] ,破『發(fā)智』學(xué)者偏執(zhí)師承之固陋;于經(jīng)部之過、未無體,種子熏生,不相應(yīng)行無實,多所引述。每藉論議往復(fù),以彰有部舊義之有待修正。于辨論不決時,每以「經(jīng)部不違理故,婆沙我所宗故」,不了了之;其明宗『婆沙』,意存經(jīng)部之善說,蓋明甚也。然『俱舍』所尊信之經(jīng)部師,乃先軌范師,不取上座師資,此可于種子之六處受熏,解緣起、緣生之別而知之。先軌范師,乃經(jīng)部而折中有部之學(xué)者也。以是,俱舍論主之在當(dāng)時,實『雜心』系之先覺者,非全舍『心論』及『發(fā)智』之說以從經(jīng)部也。流通頌云:「迦濕彌羅義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我為失,判法正理在牟尼」,蓋確論也。迦濕彌羅有眾賢者,悟入之弟子,青年英俊,頗不以『俱舍』之明宗暗抑為然。乃竭十二年之心力,以其人之道治之,為『俱舍論』作釋,名「俱舍雹」,亦曰『順正理論』。于世親猶疑取舍處,一一翻破,譏世親之未善『婆沙』,兼斥時行之經(jīng)部。又約『順正理論』之正義,成『顯宗論』!浩派场淮罅x,自有所難,必欲一一為釋,反墮于失宗之譏。如以有法能礙解非擇滅,出『婆沙』正義外,后人乃以新薩婆多稱之。眾 [P227] 賢曾挾論南下,求與世親面論,世親聞而避之。眾賢至秣底補羅,病卒,乃不果。舊傳世親潛入迦濕彌羅,從悟入受『婆沙論』;次還健陀羅,講『婆沙』,日攝其要義為一頌,乃至以金請釋云云;又謂眾賢死時,遺書世親懺謝,乃為易名『順正理』云云,并出唯識學(xué)者之傳說,不足置信,此不暇廣辨也(3)。時悟入曾作『五事毗婆沙論』;私淑眾賢之無垢友,世親弟子德光,作『辨真論』等百部,弘一切有義;安慧則致力于『俱舍』。然回小入大之勢成,大乘阿毗達磨興,而西北印之小乘,自此衰矣(匈奴之掠,亦其一因)。
傾向經(jīng)部而反『發(fā)智』、『婆沙』者,復(fù)有訶梨跋摩(師子鎧)。訶氏中印婆羅門子,善數(shù)論,出提婆、世親間。初學(xué)說一切有之『發(fā)智』,恨其支離;乃東游華氏城,從大眾系學(xué)者游,作『成實論』,力辟說一切有。多用經(jīng)部說,而亦不拘所宗。引數(shù)論義以入佛,乃謂四微和合為四大,四微實而四大假,特異于諸家之說。成實以滅三心為滅諦,初滅假名心,則我空(柱等假名亦空)也;次滅法心,即法空;次滅空心,則空相亦遣。三乘同見一滅諦而得道,滅三心以契 [P228] 真,真非即無性之謂。蓋一經(jīng)部學(xué)者,融大眾、分別說之空義成之;于大乘性空,則猶有所滯也(4)。
大眾、分別說、犢子諸宗,以記載不詳,苦無可論。唯覺音之南游師子國(錫蘭),則確予海南佛教以深大之影響者也。摩哂陀南化,開上座分別說之銅鍱一宗,國王建眉伽精舍以處之,即后之大寺也。佛元三百年頃,無畏波伽摩王,信心轉(zhuǎn)深,乃建無畏山寺。因之,新舊對立為二部:「一曰摩訶毗盧住部,斥大乘,習(xí)小乘;一曰阿跋那祗厘住部,學(xué)兼二乘」。無畏山寺之建,疑有名德自大陸來者,以大陸流行聲聞兼大之佛教,傳入師子國,乃引起紛諍;惟事無可征,闕疑而已。銅鍱學(xué)者傳說:此時無畏王集五百眾于大寺,審定三藏,以巴利語寫經(jīng),乃歸于一致云。銅鍱者拒外來之新義,乃記錄巴利語為經(jīng)以固己宗,事或有之。然無畏山寺乃無畏王所立,學(xué)兼二乘,發(fā)揚如故,初不以巴利語之錄集而稍衰。提婆自錫蘭來;法顯于其地得化地律等;譯「真常唯心論」者,如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均游化于此;玄奘于達羅毗荼國,遇自師子國來之覺自在云等三 [P229] 百余僧,從之問大乘瑜伽義;唐永徽年來華之那提三藏,特精中觀,曾于師子國搜集經(jīng)論梵本五百余策。是知師子國之佛教,不但銅鍱一派,中觀、瑜伽,即秘密教亦曾暢行其地。摩竭陀有「摩訶提婆(大天)僧伽藍,其先獅子國王之所建,多執(zhí)獅子國僧」。玄奘留印之世,摩竭陀為大乘中心,師子國僧游化其間,何有不弘通大乘于故鄉(xiāng)之理?考玄奘目擊之大陸佛教,大眾系似少衰;摩竭陀,羯 !B雕伽,跋祿羯呫婆,蘇刺陀,及傳聞之獅子國,并大乘與上座(分別說)兼行。獅子國之無畏山寺派,即此;其上座分別說與銅鍱近,而會歸及不礙大乘則異。今日海南佛教之同宗銅鍱部,乃由復(fù)古思想之反流而成,非初即爾也。覺音本中印學(xué)者,精識三藏,有感于大陸佛教之未盡,乃承師命而南游錫蘭。時佛元八百年頃,法顯西游時,或曾一見之。覺音留學(xué)錫蘭,精巴利語(佛世方言之一),乃作『清凈道論』,并以巴利語注釋圣典,大為時眾所重。時大陸佛教,為梵文復(fù)興之氣勢所使,初期之方言佛教,演變?nèi)斩?不特將會歸大乘,且有流露佛梵融合之傾向。覺音殆有感于此,乃南游于巴利語盛行之錫蘭歟!以其語為佛世之 [P230] 摩竭陀語,以其學(xué)為上座分別說之根本,雖有乖事實,而發(fā)揚保存方言佛教之一,與梵文相格拒,則頗予海南佛教以新機運也。覺音以后,師子國仍有大乘流行。其為巴利語佛教所統(tǒng)一,遠及緬、暹,或疑有一大力國王以統(tǒng)一之,吾以為不然。大乘佛教之末流,情勝于智,辨過于行,華飾而不實,惟恃不斷之創(chuàng)新立異以圖存。迨大陸佛教衰,思想失其創(chuàng)新之源,即流于滯礙消沈。銅鍱者本初期佛教之精神,平實樸質(zhì),加以巴利語之助,乃逐漸得勢耳。此如中國佛教,一失傳譯上不斷之創(chuàng)新,臺、賢、唯識,莫不陷于沒落。平實樸質(zhì)之禪宗,乃得獨盛。此雖興衰之原因不簡單如此,要亦可為例證也。臺、賢于中國之思想界,關(guān)涉頗深,而文字尤國化,乃得漸次復(fù)興,則亦猶巴利語之于錫蘭也。彼辨飾而無行,系瑣而不要,文字思想不能融化者,縱有大力者之助,恐亦難以久存歟!(本無文化之民族,例外)。
第三節(jié) 因明之大成
[P231]
因明,胚胎于辨論術(shù),其始不可得詳。昔「奧義書」時代,學(xué)者競留意于窮理達本之學(xué),論風(fēng)漸熾。擊鼓以求是非,其優(yōu)勝者,國王且從而優(yōu)禮之!菏サ赂褚畩W義書』,有辨論法之名;以究理著名之「勝論」及「尼夜耶」(正理)派,并興起于此時。以辨論法為學(xué)而研探之,謂其始于此時,亦無不可也。初于斯學(xué)深研者,屬諸外學(xué)之「尼夜耶派」,傳說創(chuàng)始者名足目云。迦膩色迦王侍醫(yī)遮羅迦,其著述旁及論法之典則;馬鳴『大莊嚴(yán)論』,有五分作法之名!改嵋挂伞怪诖藭r,已頗有進展,或已影響佛教矣!彼派之『正理經(jīng)』,立量等十六句義,約成形于佛元六七世紀(jì)頃。龍樹作『回諍論』,『精研經(jīng)』,力斥其義,然亦病其執(zhí)有自性,非世諦假名無是非邪正之謂也。有『方便心論』者,傳龍樹作,開論法為八,析過類為二十,以譬喻為首;雖開合有異,次第順『正理經(jīng)』見邊以下諸句。蓋佛教之論法,初固有取于正理派,略事剪裁,以備顯正破邪之用!悍奖阈恼摗凰^「如為修治庵婆羅果,而外廣植荊棘之林。今我造論,亦復(fù)如是,欲護正法」是也。真諦譯『如實論』「反質(zhì)難品」,舊傳世親作,陳那 [P232] 力辨其非,此佛家因明之古說也。笈多朝文化復(fù)興,百家競進,非雅善論術(shù),幾無以自存。佛弟子乃深研論法,卓然成家,名之曰因明;于此特多功績者,則瑜伽學(xué)者也。
尼夜耶派之重視論法,意在深知事理之真以得解脫,故以量為初。量者,正確之知識也。正知因四事得:現(xiàn)見所得者曰現(xiàn)量,依現(xiàn)見而推比得者曰比量,引譬類而例證得者曰譬喻量,依圣典圣說而得者曰聲量(即圣教量)。以此四而得正知;正知(量)之所依,即是因也!悍奖阈恼摗灰灾牧繛椤钢颉,以此。然印度論法,初意本在悟他,即研求論議之軌式,俾得依之以判是非,曉未悟。故論法中,不單為論理之是非,即論場,評證者,語言之巧拙,詭辯,咸在論求之列。昔世親之師,即以言辭不次而被判為墮負(fù)。吹求于形式,頗涉漫衍之弊!迨無著傳『瑜加論』,始創(chuàng)因明之名,釋為「于觀察義中諸所有事」,(『顯揚』即作論議,『集論』作論軌),則猶辯論法也。論以自性、差別二者為所成立;以立宗,明因,引喻,同類,異類,現(xiàn)量,比量,至教量八者為能成立。世 [P233] 親于此學(xué),傳有『論軌』、『論式』、『論心』之作,惜乎無傳。窺基以『論軌』「說能立有三:一宗、二因、三喻」,則化五支之繁冗為三支論法,世親實啟其緒。佛元九世紀(jì)頃,南印有陳那(大域龍)者,親及世親之門,于因明特深研尋。其著述之有關(guān)因明者,凡八論,以『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為著!洪T論』明「立破真實」,詳正確之論式;『量論』則「釋成量義」,詳正確之知識。一重悟他,一重自悟,二論相資發(fā)明,未可輕重其間也。陳那于論式,以立敵共諍之宗支為所成立,以共許之因、喻為能立。因具三相,固「已善成宗法」,惟因支特詳「遍是宗法性」,故于「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之二相,舉同喻、異喻,自正反兩方證成之。喻即因之一分,因明乃名符其實。此與古學(xué)之以譬喻為首,迥乎異矣!于『量論』,不取聲量,不僅所量唯自相、共相之二,亦以各守宗承為是,難以見事理之臧否也!其于立、破,現(xiàn)、比,辨析精嚴(yán),可謂斯學(xué)之泰斗矣!其弟子有天主,著『因明入正理門論』。有自在軍,亦善此學(xué)。佛元十一世紀(jì),南印鳩陀摩尼國,有法稱者,從自在軍受『集量論』。反復(fù) [P234] 研尋,深見陳那之意,乃作『正理一滴』等七支論以釋之。又使弟子帝釋慧為釋,凡三易稿而后當(dāng)意。法稱于因明,間有廢立,如以喻為非支,宗過無不極成等,蓋受耆那教因明之影響也。
佛教自因明大盛,學(xué)風(fēng)為之一變;造論,講學(xué),無不奉以為規(guī)矩。后期佛教論理之多細(xì)密,實受其賜。昔之視論法為外學(xué)者,今則「佛法當(dāng)于因明處求」。抉擇事理,起信、生解,在在有賴于因明,因明乃成入佛之要學(xué)也。后期之性空論者,清辨、月稱輩,且以之而立說有異。唯識學(xué)者,以不立教量,唯理為宗,故陳那以后,流出「隨理行」之唯識。因明本于論法,雖量論重自悟,然為之者多用以申自摧他。知以因喻證成己之所立,求得敵者之信解;于創(chuàng)發(fā)新知,即依已知以推所未知,則其用殊!2麗。今之西藏,抵掌雄談,猶有五印之風(fēng),而陳陳相因,于文化亦未見所益。即就論法而言,勝軍二十年立一量,玄奘以為有過;清辨立「真性有為空」量,唐人競出過難,而十異八九;玄奘立真唯識量,或為之出決定相違:立量之不易又如是。重論式而論式不易,宜斯學(xué)在中國之晦也! [P235]
注【11-001】參閱『北印度之教難』(『佛教史地考論』三0三──三二一)。
注【11-002】參閱『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章(五二八──五七二)。
注【11-003】參閱『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三章(六四六──七一0)。
注【11-004】參閱『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章(五七三──五九二)。 [P237]
-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傳宏
-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虛妄唯識論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