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三
宗鏡錄卷第三
夫教明一切萬法。至理虛玄。非有無之詮絕自他之性。若無一法自體。云何立宗。
答。若不立宗。學何歸趣。若論自他有無。皆是眾生識心分別。是對治門。從相待有。法身自體。中實理心。豈同幻有。不隨幻無。楞伽經(jīng)云。佛言。大慧。譬如非牛馬性。牛馬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相。古釋云。馬體上不得說牛性是有是無。然非無馬自體。以譬法身上不得說陰界入性是有是無。然非無法身自相。此法空之理。超過有無。即法身之性。然有趣有向。智背天真。無得無歸情生斷滅。但有之不用求真規(guī)宛爾。無之自然足。妙旨煥然。則寂爾有歸。恬然無間。頓超能所。不在有無?芍^真歸。能通至道矣。
問。以心為宗。如何是宗通之相。
答。內(nèi)證自心第一義理。住自覺地。入圣智門。以此相應。名宗通相。此是行時。非是解時。因解成行。行成解絕。則言說道斷。心行處滅。如楞伽經(jīng)云。佛告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fā)。是名宗通相。所以悟心成祖。先圣相傳。故達磨大師云。明佛心宗。寸無差悟。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偈云。亦不睹惡而生慊。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賢。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問。悟道明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云何說其行相。
答。前已云。諸佛方便。不斷今時。密布深慈。不令孤棄。已明達者。終不發(fā)言。只為因疑故。問因問故答。此是本師。于楞伽會上。為十方諸大菩薩。來求法者。親說此二通。一宗通。二說通。宗通為菩薩。說通為童蒙。祖佛俯為初機童蒙。少垂開示。此約說通。只為從他覓法。隨語生解?謭(zhí)方便為真實。迷于宗通。是以分開二通之義。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乃至緣自覺趣光明輝發(fā)。若親到自覺地。光明發(fā)時。得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驗象真體。終不摸其尾牙。見乳正色。豈在談其鵠雪。當此具眼人前。若更說示。則不得稱知時名為大法師。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到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俟言說。終不執(zhí)指為月。亦不離指見月。如大涅槃經(jīng)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應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jīng)。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蜃魇茄。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xù)。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常色。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驎r作釧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乃至說受想行識等為佛性。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須臺。合為蓮華。離是之外。更無別華。又佛言。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與樂。凈不凈。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凈。而實不知常樂我凈。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革*卬]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粖。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鵠。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凈。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于外道。夫真實諦者。宗鏡所歸。未聞悟時。不信解者。所有說法。及自修行。皆成生滅折伏之門。不入無生究竟之道。如庵提遮女經(jīng)云。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又問曰。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答曰無。所以者何。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之處。而安相,F(xiàn)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而有所說者。乃于其人。即無生死之義耶。若為常無常所系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得空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耶。故知能了萬法無生之性。是為得道。大般若經(jīng)云。佛言。善現(xiàn)。以一切法空無所有。皆不自在。虛誑不堅。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知無見。復次善現(xiàn)。一切法性。無所依止。無所系屬。由此因緣。無生無起。無知無見。華嚴經(jīng)云。如實法印。印諸業(yè)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fā)心回向。與諸法性。相應回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是以不了唯心之旨。未入宗鏡之人。向無生中。起貪癡之垢。于真空內(nèi)。著境界之緣。以為對治。成其輪轉。若能返照。心境俱寂。如諸法無行經(jīng)云。若菩薩見貪欲際。即是真際。見嗔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癡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yè)障之罪。乃至凡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yè)。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一切法。于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云。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嗔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嗔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于空無相無愿法中。起貪嗔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嗔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于中。有貪嗔癡。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帐怯小J枪守澿涟V亦是有。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嗔癡。復云何有。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找匝哉f故有。貪嗔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于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于貪嗔癡。無有出離。以有。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中觀論偈云。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及于非法。直釋偈意。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無。如兔角等。若從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法。如人生石女兒。從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從非法生非法者。如龜毛生兔角。故般若假名論云。復有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無邊。是故經(jīng)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所得。經(jīng)云。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無生性故。若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于無性中。假言說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眾生如來藏性。龐居士偈云。劫火燃天天不熱。嵐風吹動不聞聲。百川競注海不溢。五岳名山不見形。澄清靜慮無蹤跡。千途盡總入無生。故知諸法從意成形。千途因心有像。一念澄寂。萬境曠然。元同不二之門。盡入無生之旨。所以傅大士行路難云。君不見。諸法但假空施設。寂靜無門為法門。一切法中心為主。余今不復得心原。究撿心原既不得。當知諸法并無根。又無生有二。如通心論云。一法性無生。妙理言法。至虛言性。本來自爾。名曰無生。二緣起無生。夫境由心現(xiàn)。故不從他生。心籍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異。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無因生。亦云。一理無生。圓成實性。本不生故。二事無生。緣生之相。即無生故。止觀云。若釋金剛經(jīng)。即轉無生意。度入不住門中。種種不住。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等布施。雖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般若中。即是入空。以無住法住世諦。即是入假。以無住法住實相。即是入中。此無住慧。即是金剛。三昧。能破盤石沙礫。徹至本際。又如釋迦牟尼入大寂定金剛三昧。天親無著論。開善廣解。詎出無生無住之意。若得此意。千經(jīng)萬論;硪訜o疑。此是學觀之初章。思議之根本。釋異之妙慧。入道之指歸。綱骨曠大。事理具足。一解千從。法門自在。故知一切諸法。皆從無生性空而有。有而非有。不離俗而常真。非有而有。不離真而恒俗。則幻有立而無生顯。空有歷然。兩相泯而雙事存。真俗宛爾。斯則無生而無不生。不住二邊矣。如古德頌云。無生終不住。萬像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固。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如金鋀共爇。真?zhèn)味矸帧I懊淄。生熟有異。未審以何心為宗?/p>
答。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只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珠?彰灾茄邸K焓褂薨V之子。陷有獄之重關。邪倒之人。溺見河之駭浪。戲熾焰于朽宅。忘苦忘疲。臥大夢于長宵。迷心迷性。皆為執(zhí)斯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認他聲色。斯則出俗外道。在家凡夫之所失也。乃至三乘慕道。法學。禪宗。亦迷此心。執(zhí)佛方便。致使教開八網(wǎng)。乘對四機。越一念而遠驟三祇。功虛大劫。離寶所而久淹化壘。跡困長衢。斯即權機小果。乃至禪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所以首楞嚴經(jīng)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yè)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v經(jīng)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釋曰。此二種根本。即真妄二心。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無明。此是妄心。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忽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無始。如睛勞華現(xiàn)。睡熟夢生。本無元起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自妄念。非他外緣。從此成微細業(yè)識。則起轉識。轉作能心。后起現(xiàn)識,F(xiàn)外境界。一切眾生。同用此業(yè)轉現(xiàn)等三識。起內(nèi)外攀緣。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續(xù)。以為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者。此即真心。亦云自性清凈心。亦云清凈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為生死所染。不為涅槃所凈。目為清凈。此清凈體。是八識之精元。本自圓明。以隨染不覺不守性故。如虛谷任響。隨緣發(fā)聲。此亦如然。能生諸法。則立見相二分。心境互生。但隨染凈之緣。遺此圓常之性。如水隨風。作諸波浪。由此眾生。失本逐末。一向沉淪。都不覺知。枉受妄苦。雖受妄苦。真樂恒存。任涉升沉本覺不動。如水作波。不失濕性。唯知變心作境。以悟為迷。從迷積迷?諝v塵沙之劫。因夢生夢。永昏長夜之中。故經(jīng)云。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以不了不動真心。而隨輪回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于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浪。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似翳生空界之華。華雖現(xiàn)而匪離虛空之性。翳消空凈。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后際滅。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此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罥。別有所得。悉陷邪林。是以能動深慈。倍生憐愍。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于是傳衣。阿難執(zhí)此妄心。如來所以呵斥。如經(jīng)云。佛告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xiàn)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想相;笕暾嫘。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yǎng)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fā)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v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fā)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xiàn)。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v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zhí)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yè)。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zhí)為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古釋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xiàn)物。若執(zhí)此影像為真。影像滅時。此心即斷。故云若執(zhí)緣塵。即同斷滅。以妄心攬塵成體。如鏡中之像。水上之泡。迷水執(zhí)波。波寧心滅。迷鏡執(zhí)像。像滅心亡。心若滅時。即成斷見。若知濕性不壞。鏡體常明。則波浪本空。影像元寂。故知諸佛境智。遍界遍空。凡夫身心。如影如像。若執(zhí)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xiàn)時。方驗不實。故古圣云。見礦不識金。入爐始知錯。
問。真妄二心。各以何義名心。以何為體。以何為相。
答。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性為體。攀緣思慮為相。此緣慮覺了能知之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無自性。唯是因緣。故法句經(jīng)云。焰光無水。但陽氣耳。陰中無色。但緣氣耳。以熱時炎氣。因日光爍。遠看似水。但從想生。唯陽氣耳。此虛妄色心。亦復如是。以自業(yè)為因。父母外塵為緣。和合似現(xiàn)色心。唯緣氣耳。故圓覺經(jīng)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起。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里之形。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實。而虛現(xiàn)空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所以慶喜執(zhí)而無據(jù)。七處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則二祖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處。悟此為宗。遂乃最初紹于祖位。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乃至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細窮詰。徹底。唯空。皆無自性。既非因緣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無因而生。悉是意言識想分別。因茲豁悟妙明真心。廣大含容遍一切處。即與大眾俱達此心。同聲贊佛。故經(jīng)云。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里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問。真心行相。有何證文。
答。持世經(jīng)云。菩薩觀心。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凈?蛪m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是心無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后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乃至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乃至不得心垢相。不得心凈相。但知是心。常清凈相。大般若經(jīng)云。于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yè)。釋曰。若了自心。無事不辦。或妄取前境界。卻成內(nèi)自不足。所以金剛三昧經(jīng)云。菩薩觀本性相。謂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論釋云。無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為主。故名心王。生滅動亂。違此心王。不得還歸。故言失也。又心者。統(tǒng)攝諸法。一切最勝。無一法而不攝。王者。統(tǒng)御四海。八表朝宗。無一民而不臣。故如幻三昧經(jīng)云。不求諸法。是名己身。進趣大乘方便經(jīng)云。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問。心能作佛。心作眾生。以了真心。故成佛。以執(zhí)妄心。故成眾生。若成佛。皆具圓通五眼。無漏五陰。故經(jīng)云。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又云。妙色湛然常安住。又云。善能分別諸法相。云何說真心。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答。若是妄心見聞。須假因緣能所生起。如云。眼具九緣生等。若無色空和合之緣。見性無由得發(fā)。五根亦然。皆仗緣起。斯則緣會而生。緣散而滅。無自主宰。畢竟性空。如楞伽經(jīng)偈云。心為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技眾。如歌舞立技之人。隨他拍轉。拍緩則步緩。拍急則步急。五根亦如是。但隨意轉。如云。身非念輪。隨念而轉。何者。意地若生。身輪動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真心則不爾。常照,F(xiàn)。鐵圍不能匿其輝。遍界遍空。穹蒼不能覆其體。非純非雜。萬法不能隱其真。無住無依。塵勞不能易其性。豈假前塵發(fā)耀。對境生知。自然寂照靈知。湛然無際。故首楞嚴經(jīng)云。佛告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fā)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nèi)伏。伏歸元真。發(fā)本明耀。耀性發(fā)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fā)。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xiàn)。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nèi)瑩發(fā)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xiàn)前。六根黤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fā)。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釋曰。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者。此先明世見。非眼莫觀。若令急合。則無所見。與耳等。五根相似。彼人以手。循體外繞。雖不假眼。而亦自知。此況真見。不藉外境。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者。此牒世間眼見。須仗明暗因緣。根塵和合。方成于見。無見。不明自發(fā)者。此正明真見之時。見性非眼。既不屬眼。又何假明暗根塵所發(fā)。則不明之明。無見之見。自然寂照靈知。何曾間斷。且世間明暗虛幻出沒之相。又焉能覆蓋乎。是以明不能明。暗不能暗也。故云。則諸暗相。永不能昏。真性天然。豈非圓妙。所以學人問先德云。如何是大悲千手眼。答云。如人夜里摸得枕子。
問。妄心行相。有何證文。
答。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云。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念心作是思惟。此心無常。而謂常住。于苦謂樂。無我謂我。不凈謂凈。數(shù)動不住。速疾轉易。結使根本。諸惡趣門。煩惱因緣。壞滅善道。是不可信。貪嗔癡主。一切法中。心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眾法。種種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回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于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已。若能伏心。則伏眾法。大涅槃經(jīng)云。佛言。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別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復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則無怨親。非怨非親。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別異故。當知無常。又云。云何現(xiàn)喻。如經(jīng)中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是名現(xiàn)喻?沈。即今眾生之心。如猿猴之處高樹。上下不停。猶彌泥之泛迅流。出入無礙。似幻士之游眾會。名相皆虛。若技兒之出戲場。本末非實。所以正法念處經(jīng)云。又彼比丘。次復觀察心之猿猴。如見猿猴。如彼猿猴躁擾不停。種種樹枝。華果林等。山谷巖窟。回曲之處。行不障礙。心之猿猴。亦復如是。五道差別。如種種林。地獄。畜生。餓鬼。諸道。猶如彼樹。眾生無量。如種種枝。愛如華葉。分別愛聲諸香味等。以為眾果。行三界山。身則如窟。行不障礙。是心猿猴。此心猿猴。常行地獄餓鬼。畜生。生死之地。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之技兒。如見技兒。如彼技兒。取諸樂器。於戲場地。作種種戲。心之技兒。亦復如是。種種業(yè)化。以為衣服。戲場地者。謂五道地。種種裝飾。種種因緣。種種樂器。謂自境界。技兒戲者。生死戲也。心為技兒種種戲者。無始無終長生死也。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彌泥魚。如見彌泥。如彌泥魚。在于河中。若諸河水。急速亂波。深而流疾。難可得行。能漂無量。種種樹木。勢力暴疾。不可遮障。山澗河水。峻速急惡。彼彌泥魚。能入能出。能行能住。心之彌泥。亦復如是。于欲界河急疾波亂。能出能入。能行能住。大智度論云。如佛說。凡夫人;驎r知身無常。而不能知心無常。若凡夫人。言身有常猶差。以心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歲。二十歲。是心日日過去。生滅各異。念念不停。欲生異生。欲滅異滅。如幻事。實相不可得。如是無量因緣。故知心無常。是名心念處。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使是心。觀已。不見有主。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誰當使是心。止觀云。起一念慮知之心。隨善惡而生十道。一若其心念念專貪嗔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fā)地獄之心。行火涂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fā)畜生心。行血涂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nèi)無實德。虛比賢圣。起下品十惡。如摩犍提者。此發(fā)鬼心。行刀涂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已。如鴟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羅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嗅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折伏粗惡。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fā)欲界主心。行魔羅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颙颙。此發(fā)世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之樂。猶如石泉。其樂內(nèi)重。此發(fā)梵心。行色無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huán)。凡夫耽湎。賢圣所訶。破惡由凈慧。凈慧由凈禪。凈禪由凈戒。尚此三法。如饑如渴。此發(fā)無漏心。行二乘道。此上十心;蛳绕鸱切。或先起是心。或是非并起。譬象魚風。并濁池水。象譬諸非。自外而起。魚譬內(nèi)觀羸弱。為二邊所動。風譬內(nèi)外合雜。穢濁混和。前九種心是生死。如蠶自縛。后一種心是涅槃。如獐獨跳。雖得自脫。未具佛法。俱非。故雙簡。明知三界無別理。但是妄心生。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電。猛若狂風。瞥起塵勞。速甚瀑川之水。欻生五欲。急過旋火之輪。是以結構四魔。驅馳十使。沈二死之河底。投八苦之焰中。醉迷衣里之珠。徒經(jīng)艱險。斗沒額中之寶?兆员怠=砸蛲。迷此真覺。終無別失。有出斯文。如上依教所說。真妄二心。約義似分。歸宗匪別。何者。真心約理體。妄心據(jù)相用。今以理恒是心。不得心相。心恒是理。不動心相。如水即波。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壞波相。是以動靜無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諦而成真諦。所以華嚴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若攝境為心。是世俗勝義。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勝義勝義。如是而住。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雙照真俗。無住住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