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jīng)卷第十
中阿含經(jīng)卷第十
習(xí)相應(yīng)品第五:(有十六經(jīng))(初一日誦)
何義不思念慚二戒敬各二及本際
(何義經(jīng)、不思經(jīng)、念經(jīng),慚(愧)為二經(jīng)。戒經(jīng)和(恭)敬經(jīng)都各有二經(jīng),以及本際經(jīng),二種食經(jīng)、盡智經(jīng)、說涅槃經(jīng)、彌酰經(jīng),即為比丘說經(jīng))。
四十二、何義經(jīng)第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阿難!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乃至得解脫,如是此戒,得趣至于彼岸。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則于晡時(申時),從燕坐(禪坐)起來,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持戒是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所謂持戒,乃使其不追悔之義。阿難!如果有人持受戒律的話,便能得到不悔恨的!
阿難又問:「世尊!不悔恨是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不悔恨就是使其歡悅之義。阿難!如果有人不追悔的話,便會得到歡悅!
阿難又問:「歡悅為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歡悅就是使其喜之義。阿難!如果有人歡悅的話,便會得喜的(喜悅心)!
阿難又問:「世尊!喜為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喜就是使其止之義。阿難!如果有喜的話,便能得止身(輕安、猗息)!
阿難又問:「世尊!止是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止就是使其樂之義(快樂安隱)。阿難!如果有止的話,便能覺得快樂!
阿難又問:「世尊!樂是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樂就是使其定之義。阿難!如有樂的人,便會得定心!(三昧、等持)。
阿難又問:「世尊!定為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定就是使其見如實、知如真之義(如實而知,如實而見)。阿難!如有定的話,便能得見如實、知如真!
阿難又問:「世尊!見如實、知如真是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見如實、知如真就是使其厭之義(厭惡、厭離)。阿難!如有見如實、知如真的話,便能得厭!
阿難又問:「世尊!厭為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厭就是令其無欲之義(離欲)。阿難!如有厭的話,便得無欲!
阿難又問:「世尊!無欲為甚么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無欲就是使其解脫之義(離系縛而得自在)。阿難!如有無欲的話,便能得解脫一切的淫、怒、癡。這叫做,阿難!由于持戒便得不悔恨,由于不悔硬得歡悅(愉悅),由于歡悅便得喜(喜悅心),由于喜便得止(輕安),由于止便得樂,由于樂便得定(三昧)。阿難!多聞的圣弟子,由于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能如實而知見一切),由于見如實、知如真之故,便得厭離,由于厭離而得無欲,由于無欲,便能得到解脫,由于解脫,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此事,也就是徹證其理而得道、證果)。、阿難!這就是法法相益,法法相因(每一法都有互為因果關(guān)系,相互幫助之處)。像如是的,此戒就是趣至于第一(涅槃),所謂度過此岸,而得至彼岸之義!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三、不思經(jīng)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人不可以唯求不悔,而不持戒,應(yīng)該持戒,便能得
無悔,乃至便能得證解脫。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垂告說:「阿難!持戒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不悔』。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順法之性,自自然然會這樣,那樣)。因此,持戒的人,便自然會得不悔的(故應(yīng)持戒,不可以只顧能不追悔,下同)。阿難!有不悔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歡悅』。阿難!但是法乃自然,如有不追悔的人,便能得歡悅。阿難!有歡悅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令我喜』。阿難!但是法乃自然,有歡悅的人,便會得喜的。阿難!有喜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止!话㈦y!但是法乃是自然的,有喜的人,便能得止身(輕安)。
阿難!有止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樂』。阿難!但是法乃自然,有止的人,便能得覺樂。阿難!有樂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定』心(三昧)。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樂的人,便能得定心。阿難!有定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見如實、知如真』。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禪定的人,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一切)。阿難!如有見如實、知如真的話,就不應(yīng)該思念『令我厭』離。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如有見如實,知如真的話,便得厭離。阿難!有厭離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無欲』。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厭離的人,便能得無欲。阿難!有無欲的人,不應(yīng)該思念『使我解脫』。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無欲的人,便能得解脫一切的淫、怒、癡的。
阿難!這就是由于持戒,便能得不悔,由于不悔,便能得歡悅,由于歡悅,便能得喜,由于喜,便能得止(輕安、猗息),由于止,便能得樂,由于樂,便能得定心(三昧)。阿難!多聞的圣弟子,有定心的人,便能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一切),由于見如實、知如真,便能得厭離,由于厭離,便能得無欲,由于無欲,便能得解脫,由于解脫,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后有,而知如真。阿難!這就是叫做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像如是的,此戒乃為趣至于第一(涅槃),所謂度過此岸,而得至彼岸!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四、念經(jīng)第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護諸根、護戒、不悔,乃至于解脫、涅槃,均為是基于正念正智的。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就不能成就。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多忘而沒有正智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的。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以及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假如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如果比丘不多忘,而有正智的話,便會修習(xí)正念正智。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習(xí)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而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的話,便會習(xí)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五、慚愧經(jīng)(上)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正念、正智,乃依于正思惟,正思惟則依于信,信乃依于愛敬,愛敬則依于慚愧。如沒有慚愧的話,就會害愛敬,會害于信,乃至?xí)饷摗⒛鶚劇?/p>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沒有慚,沒有愧的話,便會損愛恭敬;如沒有愛恭敬的話,便會損害其信;如沒有其信的話,便會損害正思惟;如沒有正思惟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如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以及損害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和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假如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如果比丘有慚有愧的話,便會修習(xí)愛恭敬;如果有愛恭敬的話,便會修習(xí)其信;假如有信的話,便會修習(xí)正思惟;如果有正思惟的話,便會修習(xí)正念正智;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修
習(xí)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倘若有解脫的話,便會修習(xí)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六、慚愧經(jīng)(下)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舍梨子尊者也廣說具慚愧心,乃至得證解脫、涅槃的真理,并用樹作為譬喻。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如果比丘沒有慚,沒有愧的話,便會損害愛恭敬;假如沒有愛恭敬的話,便會損害其信;如果沒有信的話,便會損害正思惟;假若沒有正思惟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以及損害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和損害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倘若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
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一棵樹,假如損害外皮的話,則內(nèi)皮便不能成就;內(nèi)皮既不成,則莖、干、心節(jié)、枝、葉、華、實等,都不得成。
諸位賢者們!當(dāng)知比丘,也是如是,如果沒有慚,沒有愧的話,便會損害愛恭敬;假若沒有愛恭敬的話,便會損害其信;如果沒有信的話,便會損害正思惟;假若沒有正思惟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如
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和損害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倘若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
諸位賢者們!如果比丘有慚有愧的話,便會修習(xí)愛恭敬;如果有愛恭敬的話,便會修習(xí)其信,如果有其信的話,便會修習(xí)正思惟;如果有正思惟的話,便會修習(xí)正念正智;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修習(xí)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以及修習(xí)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假若有解脫的話,便會修習(xí)涅槃。
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一棵樹,如果不損害外皮的話,則內(nèi)皮得以成就,自然的,那些莖、干、心、節(jié)、枝、葉、華、實,皆能得以成就。
諸位賢者們!當(dāng)知比丘,也是如是。假若有慚有愧的話,便會修習(xí)愛恭敬;如果有愛恭敬的話,便會修習(xí)其信;如果有其信的話,便會修習(xí)正思惟;假若有正思惟的話,便會修習(xí)正念正智;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修習(xí)護諸根,便會修習(xí)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倘若有解脫的話,便會修習(xí)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聞尊者舍梨子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七、戒經(jīng)(上)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們,有關(guān)于犯戒的害處,以及持戒的利益。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犯戒的話,便會損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以及損害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
假若比丘能夠持戒的話,便會修習(xí)不悔、歡悅、喜、止、樂、定,以及修習(xí)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倘若有解脫的話,便會修習(xí)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八、戒經(jīng)(下)第七(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舍梨子告訴諸比丘,是有關(guān)于犯戒的害處,以及持戒的利益等事,也用樹為譬喻。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如果比丘犯戒的話,便會損害不悔,會損害歡悅、喜、止、樂、定,會損害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假若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
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一棵樹,假如損害根的話,則莖、干、心、節(jié)、枝、葉、華、實,都不能成就。
諸位賢者們!當(dāng)知比丘也是如是的。如果有犯戒的話,便會損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假若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
諸位賢者們!如果比丘持戒的話,便會修習(xí)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的話,便會修習(xí)涅槃。
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一棵樹,如果不損害根的話,則莖、干、心、節(jié)、枝、葉、華、實,均能得以成就。
諸位賢者們!如果比丘也是如是,如果有持戒的話,便會修習(xí)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假若有解脫的話,使會修習(xí)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尊者舍梨子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九、恭敬經(jīng)(上)第八(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恭敬,以及善觀,能具威儀、具學(xué)法、具戒定慧,乃至得證涅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比丘當(dāng)行恭敬,以及善觀,而敬重諸梵行的人。假如當(dāng)一位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觀,而不敬重諸梵行的人的話,則說那位比丘具有威儀之法,那是必定不會有的事;不具有威儀之法的話,而說他為具有了學(xué)法的人,必定是沒有這道理的;不具有了學(xué)法的人,而說他為具有了戒身,必定也是沒有之事;不具有了戒身的人,而說他為具有定身,必定也是沒有的事;不具有了定身的人,而說他為具有慧身,必定也是沒有的事;不具有了慧身的人,而說他為具有了解脫身,必定也是沒有的事;不具有了解脫身的人,而說他為具有了解脫知見身的人,必定是沒有的事;不具有了解脫知見身的人,而說他為具有了涅槃,必定是沒有的事。
假若一位比丘,能夠恭敬,以及善觀而敬重諸梵行的人的話,則說他為具有了威儀之法的人,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威儀法后,而具有了學(xué)法的事,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學(xué)法后,而具有了戒身的事,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戒身后,而具有了定身的事,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定身后,而具有了慧身的事,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慧身后,而具有了解脫身的事,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解脫身后,而具有了解脫知見身之事,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解脫知見身后,而具有了涅槃的事,必定是有的事!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諾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恭敬經(jīng)(下)第九(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恭敬,以及善觀,能具威儀、具學(xué)法、具護諸根,乃至能具涅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比丘!當(dāng)知行恭敬,以及善觀,而敬重諸梵行的人。如果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的人的話,而說他為具有了威儀的人,那必定是不會有的事;不具有了威儀法,而說他為具有了學(xué)法的人,那必定是沒有之事;不具有了學(xué)法的人,而說他為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的人,必定是沒有的事;不具有了解脫,而說他已具有了涅槃,那必定是不會有的事。
諸比丘們!如果行恭敬,以及善觀,而敬重諸梵行的人,說他已具有了威儀法的話,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威儀法,而說他已具有了學(xué)法,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學(xué)法,而說他已具有了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那必定是有的事;具有了解脫,而說他已具有了涅槃,必定是有的事!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一、本際經(jīng)第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迷惑之本.乃以「有愛」為因,以無明為其緣。無明乃由五蓋,乃至親近惡知識,因此.乃以惡人為緣而來。又說圣者之所以明、解脫,就是緣于七覺支。七覺支乃由四念處,乃至親近善知識,而以善人為緣而來的。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而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有愛(對生命存在的渴愛),其本際(最初的邊際),乃為不可知的:本來并沒有愛,然而現(xiàn)在卻生有愛。因此,便可以得知:其所因為有愛的。所謂有愛,則為有習(xí)而成(生長之緣),并不是無習(xí)而成的。甚么叫做有愛之習(xí)呢?回答說:『乃以無明為習(xí)緣的』。而無明也是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的。甚么叫做無明之習(xí)呢?回答說:『乃以五蓋為習(xí)的』(貪、瞋、惛眠、掉悔、疑等五為覆蓋心法,使不生善法)。五蓋也有習(xí),并不是沒有習(xí)。甚么為之五蓋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三惡行(身口意所犯之惡業(yè))為習(xí)的。』三惡行也有習(xí)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的。甚么為之三惡行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不護諸根(不護六根之門)為習(xí)的!
不護諸根也有習(xí)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的。甚么叫做不護諸根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不正念、不正智為習(xí)緣的。』不正念、不正智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不正念、不正智之習(xí)呢?回答說:『乃以不正思惟(不如理之作意)為習(xí)的。』不正思惟也有習(xí),并不是沒有習(xí)的。甚么叫做不正思惟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不信為習(xí)緣的!徊恍乓灿辛(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不信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聽聞惡法為習(xí)緣的。』聽聞惡法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聞惡法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親近惡知識(惡友)為習(xí)緣的!挥H近惡知識也是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親近惡知識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惡人為習(xí)緣的!(和惡人習(xí)以為慣)。
這就是具有了惡人后,便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后,便具有了聞惡法;具有了聞惡法后,便具有了生不信;具有了生不信后,便具有了不正思惟;具有了不正思惟后,便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后,便具有了不護諸根;具有了不護諸根后,便具有了三惡行;具有了三惡行后,便具有了五蓋;具有了五蓋后,便具有了無明;具有了無明后,便具有了有愛。像如是的,這有愛,乃展轉(zhuǎn)而具成的。
明解脫(解脫之智,導(dǎo)引于解脫之智)也是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明解脫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七覺支為習(xí)』的。七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舍)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七覺支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四念處為習(xí)』的。四念處(身受心法)也是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四念處之習(xí)呢?回答說:『是以三妙行為習(xí)』的。三妙行(身口意之三善業(yè))也是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三妙行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護諸根為習(xí)』的。(守護六根的門頭)。
護諸根也是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護諸根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正念、正智為習(xí)』的。正念正智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正念正智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正思惟為習(xí)』的。正思惟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正思惟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信為習(xí)』的。信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信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聞善法為習(xí)』的。聞善法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聞善法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親近善知識為習(xí)』的。親近善知識也有習(xí)緣的,并不是沒有習(xí)緣的。甚么叫做親近善知識之習(xí)緣呢?回答說:『是以善人為習(xí)』的。
這叫做具有了善人后,便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后,便具有了聞善法;具有了聞善法后,便具有了生信;具有了生信后,便具有了正思惟;具有了正思惟后,便具有了正念正智;具有了正念正智后,便具有了護諸根;具有了護諸根后,便具有了三妙行;具有了三妙行后,便具有了四念處;具有了四念處后,便具有了七覺支;具有了七覺支后,便具有了明解脫。像如是的,此明解脫,乃展轉(zhuǎn)而具成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諾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二、食經(jīng)(上)第十一(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和本際經(jīng)略同。里面曾說大海乃以大河為食,乃至說明以雨為食等譬喻。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有愛』,其本際乃為不可知的:本來并沒有『有愛』,然而現(xiàn)在卻生『有愛』。因此,便可以得知:所因有愛(有所因才會有愛,并不是空無來因)。所謂有愛,則有食,非無食(食為生成長養(yǎng),本際經(jīng)所謂習(xí),也就是因由。有愛必定有因由,并不是沒有因由)。甚么叫做有愛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無明為食』(因)的。無明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無明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五蓋為食』(因)的,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五蓋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三惡行為食』(因)的。三惡行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三惡行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護諸根為食』(因)的。
不護諸根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不護諸根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正念不正智為食(因)』的。不正念不正智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不正念不正智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正思惟為食(因)』的。不正思惟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不正思惟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信為食(因)』的。不信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不信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惡法為食(因)』的。聞惡法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聞惡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親近惡知識為食(因)的。」親近惡知識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親近惡知識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惡人為食(因)的!
這叫做具有了惡人后,便會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后,便會具有了聞惡法;具有了聞惡法后,便會具有了生不信;具有了生不信后,便會具有了不正思惟;具有了不正思惟后,便會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后,便會具有了不護諸根;具有了不護諸根后,便會具有了三惡行;具有了三惡行后,便會具有了五蓋;具有了五蓋后,便會具有了無明,具有了無明后,便會具有了有愛。像如是的這有愛,便會展轉(zhuǎn)其成。
以譬喻來說:大海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而能形成的。甚么叫做大海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大河為食(因)的!淮蠛右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大河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小河為食(因)的!恍『右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小河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大川為食(因)的!勾蟠ㄒ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大川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小川為食(因)的』。小川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小川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山巖溪澗,以及平澤為食(因)的!簧綆r溪澗、平澤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山巖溪澗、平澤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雨為食(因)的。』
有時天空降下大雨,大雨降下后,則山巖溪澗、平澤等處都會水滿;山巖溪澗、平澤之水滿后,則小川會滿;小川滿后,則大川會滿;大川滿后,則小河會滿;小河滿后,則大河會滿;大河滿后,則大海會滿。像如是的,那大海乃展轉(zhuǎn)而成滿的。
像如是的,有愛也是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而會有的。甚么為之有愛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無明為食(因)的!粺o明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為之無明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五蓋為食(因)的!晃迳w也有食
(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五蓋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三惡行為食(因)的!蝗龕盒幸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三惡行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護諸根為食(因)。』不護諸根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不護諸根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正念不正智為食(因)的!徊徽畈徽且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不正念不正智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正思惟為食(因)的。』不正思惟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困)。甚么叫做不正思惟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信為食(因)的!徊恍乓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不信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惡法為食(因)的!宦剱悍ㄒ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聞惡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親近惡知識為食(因)的!挥H近惡知識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親近惡知識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惡人為食(因)的。』
這叫做具有了惡人后,便會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后,便會具有了聞惡法;具有了聞惡法后,便會具有了生不信;具有了生不信后,便會具有了不正思惟;具有了不正思惟后,便會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后,便會具有了不護諸根;具有了不護諸根后,便會具有了三惡行;具有了三惡行后,便會具有了五蓋;具有了五蓋后,便會具有了無明,具有了無明后,便會具有了有愛。像如是的,此有愛乃展轉(zhuǎn)而具成。
明解脫,也是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而能成的。甚么叫做明解脫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七覺支為食(因)的!黄哂X支也有食,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七覺支之食(因)呢?
回答說:『是以四念處為食(因)的!凰哪钐幰彩怯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四念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三妙行為食(因)的!蝗钚幸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三妙行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諸根為食(因)的!蛔o諸根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護諸根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念、正智為食(因)的。』正念、正智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正念、正智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思惟為食(因)的!徽嘉┮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正思惟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信為食(因)的。』信也是有食(因)的,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信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善法為食(因)的!宦勆品ㄒ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聞善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親近善知識為食(因)的。』親近善知識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親近善知識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善人為食(因)的!
這叫做具有了善人后,便會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后,便會具有了聞善法;具有了聞善法后,便會具有了生信;具有了生信后,便會具有了正思惟;具有了正思惟后,便會具有了正念、正智;具有了正念、正智后,便會具有了護諸根;具有了護諸根后,便會具有了三妙行;具有了三妙行后,便會具有了四念處;具有了四念處后,便會具有了七覺支,具有了七覺支后,便會具有了明解脫。像如是的,此明解脫乃展轉(zhuǎn)而具成的。
大海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大海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大河為食(因)的!淮蠛右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大河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小河為食(因)的!恍『右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小河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大川為食(因)的。』大川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大川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小川為食(因)的!恍〈ㄒ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小川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山巖溪澗、平澤為食(因)的!簧綆r溪澗。平澤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山巖溪澗、平澤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雨為食(因)的!
有時天降大雨,降下大雨后,則山巖溪澗、平澤都會因雨而水滿;山巖溪澗、平澤之水滿后,則小川會滿;小川滿后,則大川會滿,大川滿后,則小河會滿;小河滿后,則大河會滿;大河滿后,則大海會滿。像如是的,大海乃由之而展轉(zhuǎn)而成滿。
像如是的,明解脫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而能成就的。甚么叫做明解脫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七覺支為食(因)的!黄哂X支也有食(困),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七覺支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四念處為食(因)的!凰哪钐幰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四念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三妙行為食(因)的。』三妙行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三妙行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諸根為食(因)的!蛔o諸根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護諸根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念正智為食(因)的!徽钫且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正念正智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思惟為食(因)的!徽嘉┮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正思惟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信為食(因)的!恍乓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叫做信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善法為食(因)的。』聞善法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的。甚么叫做聞善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善人為食(因)的!
這叫做具有了善人后,便會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具有了親近善知識之后,便會具有了聞善法;具有了聞善法后,便會具有了生信;具有了生信后,便會具有了正思惟;具有了正思惟后,便會具有了正念正智;具有正念、正智之后,便會具有了護諸根;具有了護諸根后,便會具有了三妙行;具有了三妙行后,便會具有了四念處;具有了四念處后,便會具有了七覺支;具有了七覺支后,便會具有了明解脫。像如是的,此明解脫,乃展轉(zhuǎn)而具成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位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三、食經(jīng)(下)第十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所敘述的內(nèi)容,大概都和食經(jīng)(上)同。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有愛』,其本際(最初的邊際)乃為不可知的:本來并沒有『有愛』,然而現(xiàn)今卻生『有愛』。
由此,便可以得知:所因為『有愛』(對生命存在的渴愛)。有愛的話,則為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有愛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無明為食(因)的!粺o明也是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無明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五蓋為食(因)的!晃迳w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五蓋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三惡行為食(因)的!蝗龕盒幸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三惡行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護諸根為食(因)的!徊蛔o諸根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不護諸根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正念不正智為食(因)的!
不正念不正智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不正念不正智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正思惟為食(因)的!徊徽嘉┮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不正思惟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信為食(因)的!共恍乓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不信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惡法為食(因)的。』聞惡法也有食(困),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聞惡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親近惡知識為食(因)的。』親近惡知識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親近惡知識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惡人為食(因)的。」
大海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大海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雨為食(因)的!挥袝r天降大雨,大雨降下后,則山巖溪澗、平澤之水都盈滿;山巖溪澗、平澤之水盈滿后,則小川會滿;小川滿后,則大川會盈滿;大川滿后,則小河會滿;小河滿后,則大河也會滿;大河滿后,則大海會滿。像如是的,那大海就是這樣的展轉(zhuǎn)而成滿的。
像如是,如果具有了惡人后,便會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后,便會具有了聞惡法;具有了聞惡法后,便會具有了生不信;具有了生不信后,便會具有了不正思惟;具有了不正思惟后,便會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具有了不正念、不正智后,便會具有了不護諸根;具有了不護諸根后,便會具有了三惡行;具有了三惡行后,便會具有了五蓋;具有了五蓋后,便會具有了無明;具有了無明后,便會具有了愛。像如是的,這有愛,乃是這樣的展轉(zhuǎn)而具成的。
明解脫也是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明解脫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七覺支為食(因)的。』七覺支也是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七覺支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四念處為食(因)的!凰哪钐幰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四念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三妙行為食(因)的!蝗钚幸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三妙行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諸根為食(因)的!蛔o諸根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護諸根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念、正智為食(因)的!
正念、正智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正念、正智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思惟為食(因)的!徽嘉┮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正思惟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信為食(因)的!恍乓灿惺(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信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善法為食(因)的。』聞善法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聞善法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親近善知識為食(因)的!挥H近善知識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親近善知識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善人為食(因)的!
大海也有食(因),并不是沒有食(因)。甚么為之大海之食(因)呢?回答說:『是以雨為食(因)的!挥袝r天降大雨,降下大雨后,則山巖溪澗、平澤之水都會盈滿;山巖溪澗、平澤之水滿后,則小川會滿;小川滿后,則大川會滿;大川滿后,則小河會滿;小河滿后,則大河會滿;大河滿后,則大海會滿。像如是的,那大海乃這樣的展轉(zhuǎn)而成滿的。
像如是的,如具有了善人后,便會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后,便會具有了聞善法;具有了聞善法后,便會具有了生信;具有了生信后,便會具有了正思惟;具有了正思惟后,便會具有了正念、正智;具有了正念、正智后,便會具有了護諸根;具有了護諸根后,便會具有了三妙行;具有了三妙行后,便會具有了四念處;具有了四念處后,便會具有了七覺支;具有了七覺支后,便會具有了明解脫。像如是的,此明解脫,乃如是的展轉(zhuǎn)而具成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四、盡智經(jīng)第十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如實知見四圣諦如真,便能得漏盡。而盡智乃以解脫為習(xí),乃至不悔乃以護戒為習(xí)。護戒又以護根為習(xí)。像如是的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觀法忍、翫誦法、受持法、觀法義、耳界、聞善法、往諸、奉事善知識等,展轉(zhuǎn)為習(xí)。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樓瘦(拘留國,十六大國之一),住在于劍摩瑟曇拘樓的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知有見的人,便能得漏盡,并不是不知,并不是不見的。為甚么有知見的人便能得漏盡(煩惱盡)呢?所謂知見苦如真(如實而知見一切為苦的真理),便能得漏盡;知見苦之集,知見苦之滅,知見苦滅之道如真,便能得漏盡(如實而知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的話,就能將煩惱滅盡)。
而盡智乃為有習(xí)(原因)的,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盡智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解脫為習(xí)(原因)的!菇饷撘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解脫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無欲為習(xí)(原因)的。』無欲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無欲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厭為習(xí)(原因)的!箙捯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厭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見如實、知如真為習(xí)(原因)的!灰娙鐚、知如真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見如實、知如真之習(xí)(原因)?回答說:『是以定為習(xí)(原因)的!欢ㄒ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定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樂為習(xí)(原因)的!粯芬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樂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止為習(xí)(原因)的。』止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止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喜為習(xí)(原因)的!幌惨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喜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歡悅為習(xí)
(原因)的!粴g悅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歡悅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悔為習(xí)(原因)的!
不悔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不悔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戒為習(xí)(原因)的!蛔o戒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護戒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諸根為習(xí)(原因)的!蛔o諸根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護諸根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念正智為習(xí)(原因)的!徽钫且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正念正智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思惟為習(xí)(原因)的。』正思惟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正思惟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信為習(xí)(原因)的!恍乓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信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觀法忍(認知正法)為習(xí)(原因)的!挥^法忍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觀法忍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翫誦法為習(xí)(原因)的!宦D誦法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翫誦法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受持法為習(xí)(原因)的!皇艹址ㄒ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受持法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觀法義為習(xí)(原因)的!挥^法義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觀法義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耳界為習(xí)(原因)的!欢缫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耳界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聞善法為習(xí)(原因)的!宦勆品ㄒ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聞善法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往詣為習(xí)(原因)的!雇勔灿辛(xí)(原因),
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往詣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奉事為習(xí)(原因)的!
如果有人奉事善知識的話,則未聞之法便能得聞,已聞的,就能得利。如果對于像如是的善知識,不奉事的話,便會損害奉事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奉事的話,便會損害往詣之習(xí)(原因);如沒有往詣的話,便會損害聞善法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聞善法的話,便會損害耳界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耳界的話,便會損害觀法義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觀法義的話,便會損害受持法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受持法的話,便會損害翫誦法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翫誦法的話,便會損害觀法忍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觀法忍的話,便會損害信之習(xí)(原因);如果沒有信的話,便會損害正思惟之習(xí)(原因);如沒有正思惟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之習(xí)(原因);如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等之習(xí)(原因);假如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盡智之習(xí)(原因)。
倘若奉事善知識的話,則未聞之法便能得聞,已聞的便能得利。像如是的善知識,如果奉事他的話,便得為習(xí)奉事(為奉事的原因);如果有奉事的話,便習(xí)往詣(為往詣之原因);如有往詣的話,便習(xí)聞善法(為聞善法的原因);如有聞善法的話,便習(xí)耳界(為耳界的原因);如有耳界的話,便習(xí)觀法義(為觀法義的原因);如有觀法義的話,便習(xí)受持法(為受持法之原因);如有受持法的話,便習(xí)翫誦法(為翫誦法的原因);如有翫誦法的話,便習(xí)觀法忍(為觀法忍之原因);如有觀法忍的話,便習(xí)信(為信的原因);如有信的話,便習(xí)正思惟(為正思惟的原因);如有正思惟的話,便習(xí)正念、正智(為正念、正智的原因);如有正念、正智的話,便習(xí)護諸根、護
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為護諸根,……乃至解脫的原因);如有解脫的話,便習(xí)盡智(為盡智的原因)!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五、涅槃經(jīng)第十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涅槃是以解脫為習(xí)(原因),正信乃以苦為習(xí),乃至行以無明為習(xí)。?觀十二因緣而得涅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涅槃乃為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涅槃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解脫為習(xí)(原因)的!唤饷撘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解脫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無欲為習(xí)(原因)的!粺o欲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無欲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厭為習(xí)(原因)的』。厭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厭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見如實、知如真為習(xí)(原因)的!灰娙鐚、知如真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見如實、知如真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定為習(xí)(原因)的!欢ㄒ灿辛(xí)
(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定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樂為習(xí)(原因)的!粯芬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樂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止為習(xí)(原因)的!恢挂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止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喜為習(xí)(原因)的!幌惨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喜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歡悅為習(xí)(原因)的。』歡悅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歡悅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不悔為習(xí)(原因)的!徊换谝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不悔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戒為習(xí)(原因)的。』護戒也有習(xí),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護戒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護諸根為習(xí)(原因)的。』
護諸根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護諸根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念、正智為習(xí)(原因)的!徽、正智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正念、正智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正思惟為習(xí)(原因)的!徽嘉┮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正思惟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信為習(xí)(原因)的!恍乓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信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苦為習(xí)(原因)的!豢嘁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苦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老死為習(xí)(原因)的!焕纤酪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老死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生為習(xí)(原因)的!簧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生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有為習(xí)(原因)的!挥幸灿辛(xí)(原因),并不
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有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受為習(xí)(原因)的!皇芤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受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愛為習(xí)(原因)的!粣垡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愛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覺為習(xí)(原因)的!挥X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覺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更樂為習(xí)(原因)的!桓鼧芬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更樂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六處為習(xí)(原因)的!涣幰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六處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名色為習(xí)(原因)的!幻灿辛(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名色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識為習(xí)(原因)的!蛔R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甚么為之識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行為習(xí)(原因)的。』行也有習(xí)(原因),并不是沒有習(xí)(原因)的。甚么為之行之習(xí)(原因)呢?回答說:『是以無明為習(xí)(原因)的!
這叫做緣于無明而有行,緣于行而有識,緣于識而有名色,緣于名色而有六處,緣于六處而有更樂,緣于更樂(觸)而有覺(受),緣于覺(受)而有愛,緣于愛而有受(取),緣于受(取)而有了有,緣于有而有生,緣于生而有老死,緣于老死而有苦。習(xí)苦,便有信(由于有了苦,而會起信心);習(xí)信,便有正思惟(由于信,而會有正思惟);習(xí)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由于有了正思惟,而會有正念、正智),習(xí)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由于有了正念、正智,而會有護諸根),而會不悔,而會有歡悅,而會有善,而會有止,而會有樂,而會有定,而會有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一切),而會
有厭,而會有無欲,而會有解脫。習(xí)解脫,便得涅槃(由于有了解脫,便會得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位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六、彌酰經(jīng)第十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彌酰尊者侍佛,后來辭佛而往林靜處修行,反而起三惡念。佛陀知其心解脫未熟之故,為他說五習(xí)法:(1)善知識與善知識相交,(2)受持學(xué)戒,(3)談?wù)摻涠ɑ鄣确x,(4)常行精進。(5)修智慧善觀。其間,都當(dāng)和善知識俱,而修惡露(不凈想)、慈、息出入息(數(shù)息觀)、無常想等四法。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摩竭陀國(恒河南岸的一大國),住在于阇斗村的莽林(庵婆林)之窟。
那時,尊者彌酰為佛的侍者。于是(有一次),彌酰尊者過了夜間,至于翌日的平旦(黎明),乃著衣持缽,進入阇斗村,去行乞食。乞食之事辦完后,就到了金鞞河之邊,看見那個地方非常的平正,名叫好林;金鞞河之水,極為妙凈可樂,有清泉徐流(慢流),冷暖配合得很和適。他看見后,非常的歡喜,便作如是之念:此地很平正,名又叫做好林;金鞞河的水,又為極妙可樂,又有清泉徐流,冷暖又為很和適。如有族姓子(善男子)想學(xué)習(xí)斷滅(由于精勤而斷滅煩惱)的話,應(yīng)當(dāng)在于這個地方為宜。我也有所斷(自己也有應(yīng)精勤之處),我寧可在此靜寂的地方學(xué)習(xí)斷(勤)吧?
于是,彌酰尊者食后,過了中午后,攝舉衣缽,澡洗手足,將尼師檀著在于肩上,往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退坐在一邊,然后仰白佛說:「世尊!我在今天平旦(朝晨)時,著衣持缽,進入阇斗村去進行乞食。乞食之事辦完,就到了金鞞河之邊,曾經(jīng)看見那個地方土地平正,名叫好林;金鞞河的河水乃極妙可樂(使人悅適),有清泉慢慢的流出來,冷暖配合的很和適。我看見而歡喜后,便作如是之念:這里的土地很平正,名叫好林;金鞞河之水極為妙好可樂,清泉又徐流,冷暖很和適。如果有一位族姓子,愿學(xué)斷(精勤)的話,應(yīng)當(dāng)在于此處最為適合;我也是其中的一人,為有所斷之人,我寧可在這個靜處學(xué)習(xí)斷滅吧!世尊!我現(xiàn)在想到那個林的靜處去學(xué)斷(不知可否?)」
那時,世尊告訴他說:「彌酰!你今知道嗎?我現(xiàn)在獨自一人在這里,并無其它的人,并沒有侍者在此,你應(yīng)小停,須等比丘來作吾的侍者后,你便可以去,可以到那林靜處去學(xué)斷!」尊者彌酰乃至再三白佛而說:「世尊!我現(xiàn)在欲往該林靜處去學(xué)斷!故雷鹨苍偃拇垢嫠f:「彌酰!你今知道嗎?我獨自一人,并沒有他人在此,并沒有侍者,你應(yīng)小停,須有比丘來為我的侍者后,你便可以去?梢缘侥橇朱o處去學(xué)。」彌酰又白佛說:「世尊乃為一位無為無作(已成佛,已無修持用功可作之事),亦無所觀(無須觀察任何事,已徹底明了故)。世尊!我卻不然,我乃有為有作而有所觀(我乃還須修持用功觀察一切真理為務(wù))。世尊!允我到那林靜處去學(xué)斷吧!」
世尊乃無可奈何的對他說:「彌酰!你想求斷,這么的熱誠,我又有甚么話可說呢?彌酰你去吧!你就隨意所欲而去吧!」于是,尊者彌酰,聽佛所說,就善受善持而善誦習(xí)(銘感佛語,而不敢怠慢。因為佛陀在語言中,含有教他好好的去受持之故)。他就禮佛雙足后,繞佛三匝而去。他到了林,進入林中后,在一樹下,敷尼師檀(坐具),結(jié)跏趺坐在那里。
彌酰尊者住在林中時,便生三種惡不善之念,所謂欲念、恚念,以及害念是。他由于此之故,就念起世尊來。于是,彌酰尊者,就在于晡時(申時),從燕坐站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我到了林,在于靜處坐禪時,便生三種惡不善之念,所謂欲念、恚念,以及害念是。我由于此之故,便念起世尊來!(想起應(yīng)該請教世尊,這是怎么一回事?)
世尊就告訴他說:「彌酰!你的心解脫還未成熟。如果想使它成熟的話,有五習(xí)法(須學(xué)習(xí)五種法)。那五種呢?(1)彌酰!所謂比丘,自己要為善知識,要與善知識俱在(要成為一善知識),要與善知識共和合。彌酰!心解脫還未成熟,而欲使它成熟的話,這就是第一種須學(xué)習(xí)之法。
(2)又次,彌酰!所謂比丘,應(yīng)該要修習(xí)禁戒,要守護從解脫(別解脫,為波羅提木叉。各種身份,如七眾弟子,各別而持其應(yīng)持的戒,而各別而解脫),又要善于攝持威儀禮節(jié),看見纖芥罪(小小的罪過),也要常懷畏怖之心,受持學(xué)戒而不犯。彌酰!心解脫未成熟的人,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二種習(xí)法。
(3)又次,彌酰!所謂比丘,就是說,所可論說的為圣,而有義的,是會使心柔軟,使心無蓋。所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的比類的沙門之所說的,具得為易,而不難得。彌酰!心解脫未成熟的人,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三種的習(xí)法。
(4)又次,彌酰!所謂比丘,要常行精進,要斷惡不善之法,要修諸善法,要恒自起意(自己要常常發(fā)心),專一堅固的為諸善之本,而不舍棄方便(努力)。彌酰!心解脫未成熟的人,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四種習(xí)法。
(5)又次,彌酰!所謂比丘,應(yīng)修行智慧,要觀興衰之法,而得如是智,而得圣慧明達,分別一切,而曉了一切(徹知一切),以之而正盡一切苦惱!彌酰!心解脫未成熟的人,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五種的習(xí)法。
比丘他既有此五種習(xí)法后,又要修習(xí)四法。那四法呢?(1)要修惡露(不凈想),而使其能斷欲;(2)要修慈,使其斷除恚心;(3)修習(xí)息出息入(要那般那念,數(shù)息觀),使其斷除亂念;(4)修習(xí)無常觀,使其斷除我慢。彌酰!如果比丘自為善知識,而和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須修習(xí)禁戒,要守護從解脫(別解脫,由戒而各別解脫)。又要善攝威儀禮節(jié),看見纖芥(微小)之罪業(yè),也應(yīng)常懷畏怖(不敢去作),而受持學(xué)戒。彌酰!如果比丘自為善知識,和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得所可說的為圣,而有義的,而使心柔軟,使心無蓋(無被煩惱蓋覆)。所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禪坐)、說緣起,而得像如是之比類的沙門所說,其得而易,而不難得!
彌酰!如比丘自為善知識,和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須行精進,須斷惡不善,而修諸善法。要恒自起意(發(fā)心),專一堅固,為諸善之本而不舍方便(努力用功)。彌酰!如比丘自為善知識,而與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行智慧,應(yīng)觀察興衰之法。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達,而分別曉了,以為正盡一切苦惱。彌酰!如比丘自為善知識,而與善知識俱,而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修惡露(不凈想),使其斷欲。應(yīng)修慈,而使其斷恚。應(yīng)修息出息入(數(shù)息觀),而使其斷亂念。應(yīng)修無常想,而使其斷我慢,彌酰!如果比丘得無常想的話,必定會得無我想。彌酰!如比丘得無我想的話,便能在于現(xiàn)法當(dāng)中斷除一切我慢,而能得息(輕安)、滅(寂靜)、盡(盡漏)、無為(所作已完)、涅槃(寂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彌酰,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十七、即為比丘說經(jīng)第十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和前經(jīng)(彌酰經(jīng))為大同小異。是以世尊對諸比丘說法的方式記錄下來的。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心解脫未成熟,而欲使其成熟的話,乃有五種的習(xí)法。那五種呢?
(1)比丘應(yīng)自習(xí)為善知識,和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心解脫如未成熟,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第一種習(xí)法。
(2)又次,比丘!應(yīng)修習(xí)禁戒,應(yīng)守護從解脫(別解脫,波羅提木叉,戒)。又應(yīng)善攝威儀禮節(jié),看見纖芥(微小)之罪,也應(yīng)常懷畏怖,而受持學(xué)戒。心解脫未成熟,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第二種習(xí)法。
(3)又次,比丘!所謂所可說的為圣,為有義的,而能使心柔軟,使心無蓋(無覆蓋煩惱)。所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的比類的沙門所說,而具得,而易不難得。心解脫未成熟,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三種之習(xí)法。
(4)又次,比丘!應(yīng)常行精進,應(yīng)斷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應(yīng)恒常的自起意(發(fā)心),專一堅固為諸善之本,而不舍方便(努力)。心解脫未成熟,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四種的習(xí)法。
(5)又次,比丘!應(yīng)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達,而分別曉了,以之而為正盡一切苦惱。心解脫未成熟,而欲使其成熟的話,這就是其第五種的習(xí)法。
比丘如具有了此五種習(xí)法后,又應(yīng)修習(xí)四法。那四法呢?(1)修惡露(不凈想),使其斷欲。(2)修慈,使其斷恚。(3)修息出息入(數(shù)息觀),使其斷除散亂之念。(4)修習(xí)無常之想,使其斷我慢。如比丘自習(xí)為善知識,與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須修習(xí)禁戒,應(yīng)守護從解脫(別解脫,戒本)。又應(yīng)善攝威儀禮節(jié)。看見纖芥(微小)之罪,也應(yīng)常懷恐怖,而受持學(xué)戒。如比丘自習(xí)為善知識,而與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得所可說的為圣,為有義的,而能使心柔軟,使心無蓋。所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之比類的沙門所說的,具得而易不難得。
如比丘自習(xí)為善知識,與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行精進,應(yīng)斷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應(yīng)恒自起意(發(fā)心),專一堅固,為諸善之本,而不舍方便(努力)。如比丘自習(xí)為善知識,與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行智慧,應(yīng)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達,分別曉了,以之而為正盡苦惱。如比丘自習(xí)為善知識,與善知識俱,與善知識共為和合的話,當(dāng)知必須修習(xí)惡露(不凈想),使其斷欲;修慈,而使其斷恚;修息出息入之觀(數(shù)息觀),使其斷散亂之念;修習(xí)無常想,使其斷我慢。如果比丘,能得無常想的話,必能得證無我想。假如比丘得無我想的話,便于現(xiàn)法當(dāng)中斷除一切我慢,而得息、得滅、得盡、得無為、得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jīng)卷第十完
- 上一篇:中阿含經(jīng)卷第九
- 下一篇:中阿含經(jīng)卷第十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