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 第十一講之:般若玄談第三種:六家七宗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般若玄談第三種:六家七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xué)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xué)二教407室

  般若玄談第三種:六家七宗

  佛教通過了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的好幾代法師的從簡到豐的翻譯過程,漢傳佛教的很多“名義”跟印度的佛教已經(jīng)掛上鉤了。到鳩摩羅什大師的時候,形成了一個集大成的氣象。當(dāng)時的三千義學(xué)僧侶就圍繞著他,云集在終南山邊“草堂營”,大師手持梵卷,口出秦音,弟子下坐,全力記校,都幫他做翻譯的工作,這時好幾個派別都逐步興盛起來。

  可般若中觀的弘傳并不順利,尤其佛教般若的“名義”,大江南北并不能很好地進行統(tǒng)一。如“空性”這一詞匯,在當(dāng)時的長江以南就有好幾位論師把它直接解釋成為“道”,就是《道德經(jīng)》里面所用的那個“道”。在此之前,“般若、中觀、空性”這些名詞在中國人的習(xí)慣當(dāng)中不常用,用什么詞匯呢?就用“道”。

  還有的法師就說這個修為的過程稱為“德”,相互借用,出現(xiàn)了佛道儒混用的局面。般若、涅槃、無生、不生不滅等法義很難去確定,南方和北方論師們的爭議其實是因為翻譯名義的定義規(guī)則不夠統(tǒng)一。翻譯的確是一個大工程。

  魏晉期間,這一局面持續(xù)一百多年以后,大江南北有名的論師至少就有七家,這七家有兩位論師基本上是共同的一個宗旨,可分可合,加另外五宗,也就形成了六家和七宗。

  六家七宗各有所執(zhí)、各有所主,因為對“道”或“涅槃”等關(guān)鍵語義用法以及對內(nèi)含的理解不同,就有各不相同的很多提倡。

  比如說青辨論師在《般若燈論》里面所提及到的“外境真實,而內(nèi)心是無自性”,像這個就是當(dāng)時的一家;蛘護法論師所提倡的,“內(nèi)心是真實,外境是虛妄,是無自性、無自體的”,像這樣的思想也是其中的一家。

  這些思潮的形成,有些是出于思想的判斷,也有些純粹是出于生存需要。唉!“不拿佛法做人情”,這句話,古代就已經(jīng)在接受挑戰(zhàn)了,何況今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