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 第十九講之:有別于外道知識而獨立存在—從思想根源上 保障佛教永遠不可能被俗化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十九講之:有別于外道知識而獨立存在—從思想根源上保障佛教永遠不可能被俗化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有別于外道知識而獨立存在—從思想根源上保障佛教永遠不可能被俗化

  由此,佛教教義與世間文化明確區(qū)分,使文化變成了水,而教法變成了度人船。藏傳的佛教與文化則與此相反,絕大多數(shù)是文佛一體,成了政教一體社會形態(tài)的部分成因。姑且不論“政教分離”是否人類文明之標準,佛法與世間法的區(qū)別,至少保證了佛教在五濁世間的獨特出離性質(zhì),從思想根源上杜絕了如日本佛教目前僧俗不分的發(fā)展可能性。漢傳佛教僧裝長短褂是漢服,在僧團的廣泛應用過程中,對佛教群體的特別作用,即說明這一道理。

  獨立出來,是以出離為教義基礎的佛教,存在于世間,又度脫世間的發(fā)展保障。

  當時確實有人不理解,但到現(xiàn)在,當國際學者們研究佛教、道家乃至婆羅門教的《吠陀》、《奧義書》等思想時,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玄奘大師當時的做法有其深意,F(xiàn)在很多印度人到中國,尋找婆羅門教《奧義書》、數(shù)論派、煉金術的一些原始依據(jù)。他們不會將外道教義混淆為漢傳佛教的教義,無法俗化漢傳佛教,使得 “佛教發(fā)源在印度,光大在中國”的贊許成為國際公論。像今天一些“半調(diào)子學者”開口閉口“今日中國漢傳佛教要與世界接軌”,這些“三腳貓學人”都不懂啊!哪方佛法能超越中國?哪方人口能不向中國求法?中國人只要你會講中國話,最不用向西方歐洲人學的,就是佛教。要我說啊!佛教,就中國有,祖師們兩千年打的基礎無法改變,無論文化格局還是佛法格局,注定佛教要在中國不朽傳承,至于佛法進入西方歐洲之后會怎麼樣,我說不好,恐怕誰也保證不了!

  學佛外之道的研究人員會找到佛教以外的知識體系,而真正的佛教教義完全可以獨立于外道知識而存在,不會遭到干擾。這種獨立有一個非常偉大的作用,就是讓佛教的教義始終不被混淆。正如僧肇大師當年能用破六家七宗的方法,把涅槃和真空的主要義理表達完善,現(xiàn)在梵文本的《道德經(jīng)》等等,絕不會讓印度學者把中國佛教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混淆一談。這實際是他山之石,讓外面的人知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的修行有別。這種區(qū)別就讓佛教的基礎次第非常穩(wěn)固,不至被俗化或同化。否則,若說“佛教要世間化”“佛法要融入社會”“佛法要為發(fā)展經(jīng)濟服務”“不是弘法方式要與時俱進、而是教義要與時俱進”“佛教搭臺、經(jīng)濟唱戲”……“將禪進行生活化(生活禪)”,早就只有生活沒有禪、只有世俗沒有佛法了!早就只剩佛教被世俗消滅的結(jié)果了,祖師大德千余年前的智慧,保障這一危險說法沒有出問題,并為佛教弟子們勉強接受!即便被廣泛應用,也改變不動佛教基本的出俗特質(zhì)。

  在此基礎上,研習數(shù)論派神我等理論,有了另一作用:讓我們不夠干凈的佛教理解逐漸干凈起來,逐漸脫離這些外道知見。脫離這些外道知見后,逐漸進入稍高的門檻。比如,離開迦毗羅仙人的七十論義,我們進入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小乘義理、經(jīng)量部的小乘義理及唯識宗的大乘教理中。這些教理的主范疇就是有關于他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