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九次課程 第十八講之:止正行中“五種過患、八種對治”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八講之:止正行中“五種過患、八種對治”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由以上這些在止觀方面的助緣,我們就可以進入正行。

  在正行,我們首先要關注五種過患,即讓我們得不到滅定的五種過患:

  第一,懈怠;

  第二,忘失師教。

  我們忘記了關于修行正定的言教。

  第三,沉掉。

  昏沉,或過分散亂、掉舉了;

  第四,不行對治。

  當我們的問題出現,需要如前面對治,該對治的地方我們不修對治。比如,嗔心起時我們還嗔恨,沒修慈心觀,不修對治;

  第五,過后對治。

  比如,嗔心生完了還在修慈悲觀;貪心過后了還在修不凈觀。過后對治是一個非常大的麻煩,會讓自己始終都與定境隔著一段距離。

  這些情況也是各有各的因緣

  懈怠和忘失教授,障礙等持的加行。什么叫做“等持”呢?比如,剛才所說的修行有止、有觀,止、觀的兩種修行缺一不可,若缺了一部分就不叫“等持”;若二者真的都沒缺,這種修行就叫做“等持”的修行!暗瘸帧笔遣皇蔷褪圓滿的成果呢?不是,“等至”才是圓滿的成果。“等持”和“等至”是止、觀進行兼顧修行的兩個專門詞匯。等持是因,屬加行中的因;等至是果,是不需要加行的結果。這兩個名詞不是特定指果位的,它是指事件的,專門對過程進行判斷:凡屬修行過程中的,止、觀都兼顧修行的,就都稱為“等持”;凡已達到結果的,都稱為“等至”。所以等持為因,等至為果,這樣一來,對等持、等至,我們就好理解了。

  等持,奢摩他(samadha),正定,三昧(samadhi)等等,都是同一個詞的不同翻譯!兑磺薪浺袅x》中解釋:

  三昧(莫蓋反;虼搜匀μ。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云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謂持諸功德也。或云正定。謂任緣一境。離諸邪亂也)。

  《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五說,修禪波羅蜜,經過十個階段:

  “善男子。菩薩行禪波羅蜜。以十法為首。一者安住善法。二者心緣一境。三者緣境等至。四者正定。五者禪解脫。六者定根。七者定力。八者壞煩惱怨。九者定聚圓滿。十者護法三昧。是為十!

  進入正定之前的那個階段叫“等至”!暗戎痢笔侨彽(samapatti)的義譯。達到(apatti)止息寂靜(sams)的過程就叫“等至”,這是進入正定的準備階段,又譯作“欲入定”。

  《一切經音義》中解釋:

  三摩缽底(梵語也。唐云定。或云等至。初入定)。

  三摩缽底(此云等至。謂由加行。伏沈掉力。至其定位。身心安和也)。

  昏沉、掉舉,障礙等持的正行。

  不行對治和過后對治,障礙等持的增上,障礙增上生。

  這五種過患需要用八個方法對治。

  第一,信。就是信心,對正理的信心,對正法和自己修行的信心。

  第二,欲。這個“欲”可不是簡單的欲,屬于正法欲,對正法的一種希求之心。

  第三,勤(精進)。

  第四,輕安。當我們產生輕安時,身心在愉悅狀態(tài)中,懈怠和忘記修行訣竅這兩種情況就不會再發(fā)生了。

  第五、第六,正念和正知。正念和正知也可以對治昏沉掉舉和忘失言教。

  第七、第八,思和舍心。不行對治和過后對治,這里的對治方法是思,尋思的意思,思考;還有舍心。這兩部分就能對不行對治和過后對治進行調整。過后對治就要用舍心,不行對治就要用思。

  以上是八種對治。

  我們現在的修行模式,雖然不一定每部分都用得上,但等修入正行時,只有這些方法,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可談的了,所以它是一個全面概述。我們現在可能某部分用不上,但并不等于以后也用不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