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洝肥且徊坑涊d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菩薩本愿經》淺釋(七)
第七意識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非常重要,知道它不是目的;除掉它、讓它不發(fā)揮作用,才重要,所以說這四種東西必然解除。否則那就叫佛家講的樂習解業(yè)。它代表著無量劫來就它幫助思維,思維通過它,他倆狼狽為奸把人牽入六道輪回,而且想出離時是它擋著你的道,很多人的我知我見叫“知見障”。不學佛知見障還少點,稍一有點成績知見障就來了,所以說非?膳。我們成道也離不開第七意識的傳導,但是他傳導的是善念。還有一個作用是幫助我們把第八阿賴耶識的一些習氣通過他傳導出來,釋放掉叫“了業(yè)”。并不都是壞作用也有好的一面,學佛的人知道利用好的一面,通過修證把惡的一面去掉。學佛的人知道利用好的一面,然后通過修證把惡的一面去掉。這個世界法則就是對立與統(tǒng)一。有惡就有善,有智慧的人利用它好的一面去掉不好的一面。學佛的人絕不扔掉壞的東西,因為它有好的東西在里面,但是棄轉習氣不把第七意識扔掉,輕易扔掉的即是死人,不能修道。要知道如何用中道不染著,利用它的傳導功能,把“我知”“我愛”去掉變成“我要修道、我要了生死、我要度眾生”。否則就是沒會用,惡習結果。
做善事要升天,有三位出家人告訴大家做善事就是學佛,就可以了。我問:“做善事就可以了,但是能升天?能了脫生死嗎?”回答不了,因為做善是就是人天福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一種因緣,但不是往生的必要條件。往生是學佛積累功德,學佛念佛要得一法門,不能說做善事就能往生,這么說不全面。所以說學佛的人必是大善,大善之中還要有一法門去修行,依法修行方能成就。人世間如孔夫子教育要廣做善事,修小善為大善。世間都是小善,學佛才是大善,證到果位才是最大的大善,羅漢果位也是大善,在大善之中還有上上善,想大善大行上上善就得修菩薩行,成菩薩道,然后成佛。
成佛是什么?佛之所以稱佛凈土,是由于苦、悲才能成就佛凈土,不要以為成佛還要吃苦干嘛,什么用啊?沒有苦哪有樂?沒有苦樂哪里來的佛凈土?佛凈土的莊嚴哪里來的?是從苦樂法中來的,所以菩薩行人要修苦樂法,我們學的是生滅法,了生脫死,苦樂法修的時間越長,佛凈土就越莊嚴,佛住世的時間就越長。惡習結果就是這樣,善習也結果,即成這樣,惡習結果就是做惡,小惡積大惡,大惡墮三惡道。眾生做善做惡,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有什么善念它就成就,有什么惡念它就必然結出惡的果報來。你不去想能成果報嗎?見到好吃的給你吃,你不吃不起這個念,想吃的人沒事就想吃,就覺的它好吃,一出念頭能不吃嗎?為善為惡如境而生,做善做惡都是思維對外的境界所感和造做,而必然生出的結果。惡習的結果一旦要生成,善惡必然都有報應,不受報是不可能的。要怎樣受持《地藏經》呢?讀不是目的,受持才是目的。
有偈云:
因為說地獄,心里很恐懼。
不讓去地獄,你會更生氣。
因為地獄里,極具誘惑力。
不但有酒色,更有財和氣。
名聞加利養(yǎng),五根有貪欲。
貪欲就癡迷,無門自投去。
順流起顛倒,苦海無盡期。
此語切又真,眾生假認真。
累劫習氣重,業(yè)報深沉輪。
講的是地府,人進地獄擋不住,業(yè)力所牽。
還有一首:
人間有圣音,五教勸人心。
孔子說仁愛,老子話真人。
墨德講博愛,耶穌愛世人。
釋迦示三乘,如語度沉輪。
十善是天堂,苦集有聲聞。
因緣修獨覺,度行證菩提。(度行就是菩薩道)
難得今已得,難聞今已聞。
依教去奉行,地獄自無音。
行善積功德,凈土歡迎君。
誰修行誰去凈土,不修行不能去。輪轉五道為什么沒提修羅啊?修羅哪道都有,人道有,畜生道有,天人道有,餓鬼道有,所以不單提一道。五道和六道不矛盾。但是講六道輪回的時候,天道有修羅,人間好斗的人就是修羅,畜生有狠的也是修羅,暫無休息就是生即死的開始,死即生的開端沒有停止過,這一死即馬上又去超生。例如一個人服毒自殺。這里一死,他方即生。這種鬼大廟不收,小廟呆不了。那么生命的另一種形態(tài)就開始了,想停止生死是不可能的。動經塵劫,塵劫就是無量劫、久遠劫,沒有開始沒有結束。迷惑障難,迷惑就是不明人生真相,迷假認真,叫眾生假認真,認真本身就是假,越認真的時候越是假,因為認真本身出發(fā)點就是假的,目的肯定真不了。障難就是自造自作自受感召苦難,六道輪回與地獄之苦這就是障難,障難是誰障的?自己造的,人都怨別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竟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就是修道人的障礙,這就叫心不能轉境,心不轉物,被物所轉、被眾生所轉。
有一出家人,出家發(fā)慈悲心,要度眾生,弘法利生,結果讓眾生把他度了,后來佛像也扔了,與他人結婚去了。在家的也有,修行幾天就要度眾生,結果把自己度了,惹來一身狐仙,蛇仙等,眾生可是把他“度”了。所以說要好好打坐念佛修行,證得的時候才有資格說度眾生。否則用什么去度眾生,用什么本事度眾生?怎么把眾生度到佛國土?自己都沒度好還度誰啊?不要欺瞞自己。六道眾生是什么樣的呢?拖入暫出,暫時做點善事升入人天,三分在人天之中享樂,七分的時間在三惡道受苦報,這就是人間的因果律,有的人達到四六,四分享樂,六分受報,只有善人才能脫離六道。
這時候法會之中有一位定自在王菩薩向佛請法:“地藏王菩薩累劫都發(fā)過什么愿力?”佛對定自在王菩薩說:“過去無量阿僧忯劫不可說劫,有一尊佛的名號叫一切智成就如來。這尊佛沒出家的時候為一小國國王,與鄰國的國王是朋友,兩人一起做善事利益眾生。一國國王信仰佛法,修十善業(yè)。初行入道的人都是從修十善業(yè)開始,不要說善不能往生,但是善是基礎,善是福田。離開善事,誰也走不了。無福報的人,修道時身體會長病或出其他狀況。修道的人知道十善業(yè)重要,但不特意去修十善,而是在修行當中去廣種福田、廣種悲田,做完就完事而不修其他。相反,光修十善業(yè)不修佛法也出離不了這個世界。一國的人民多做善業(yè),一國的人民多做惡業(yè),做善業(yè)那國國王就說多行方便,要度脫人民。一國王發(fā)愿早成佛道,作善多的國王說要早成佛道后再來度眾生,讓和我有緣的眾生早成佛道。過去的佛就講與我有緣,與誰有緣?與當時這位國王有緣,和這位國王無量劫來肯定會結下有緣,他要度脫有緣的眾生,咱們在世的和誰有緣,與釋迦牟尼佛有緣,與阿彌陀佛有緣。另一個國王就發(fā)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愿成佛。另一國王說我國的人民太能作惡都是些罪苦眾生,我要讓這些罪苦眾生得到安樂,等他們都成佛我再成佛,他們不成佛我就不成佛。發(fā)愿早成佛道的國王即一切智成就如來,無量劫來早已成佛道。另一發(fā)愿永度罪苦眾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王菩薩是。這就是最開始發(fā)的愿,當國王時就發(fā)的愿,佛講這個的時候其實兩國王早就成佛了,只不過就是他示現(xiàn)用佛身佛國土度眾生,另一個用菩薩身度眾生。
又過無量阿僧忯劫,又有佛出世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法和末法都有佛出世,末法時多,像法中有一羅漢。羅漢也現(xiàn)出家相,供養(yǎng)就有福田,福德不可思議。在家的也有果位,有菩薩,有羅漢,供養(yǎng)功德無量,為什么要讓你結善緣?冥冥之中你就種福田了,知不知道不重要,得到才重要。有功德去修道這就叫福度眾生。只收人供養(yǎng),不能替眾生承擔業(yè)報的人,不能叫度眾生。這樣度,只能把眾生度到地獄去!能把眾生度到極樂世界那是本事,誰有這個本事?地藏王菩薩有,成道的人有。
這時有一女人名叫光目,設施供養(yǎng)羅漢。設施供養(yǎng)就是用衣食供養(yǎng),用財來布施。錢用到壞處就是作惡,用到好處就是積功德。錢本身沒有罪惡,用它就分出有罪惡,都是你的念頭所想。出家人供養(yǎng)有果位的人即種福田。出家人不要輕視白衣,佛家有戒律,菩薩行的人和有果位的人有在白衣中,弘揚佛法,所以不要輕視白衣。在家人聽佛法越平常越好,只知道自己怎么修行為最好的。在家人除供養(yǎng)出家人外,不要輕視身邊的白衣和同修,因為他們之中有菩薩,有圣人,有緣覺,有化身菩薩。不知道時你攻擊他們,等于出佛身血,或者比出佛身血的業(yè)報還重。
佛家講如果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特別是初發(fā)心的人,一有人輕慢他,可以使他退道,把他推回原來的那條道上去。佛說出佛身血,千劫不度,下一個千劫還沒有人度。毀人菩薩道業(yè)的人,什么時候你毀的人成佛,你才得度,否則誰也度不了。在家人、出家人都不要被表象所迷。有偈云,其一修行原則,“外現(xiàn)眾生像,內懷菩薩行。身為末法人,心行正法事!逼涠扌蟹椒,“緣愿客西行,隱入朝市中。凡處顯拙相,何須露真容。濁世逆緣多,藏拙好行做。墻草根基淺,高竹空中節(jié)!狈鹜ㄟ^白衣女人告訴我們不要輕視身邊的人,不要輕慢任何人。
- 上一篇:《地藏菩薩本愿經》淺釋(八)
- 下一篇:《地藏菩薩本愿經》淺釋(六)
- 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 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在禪堂內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拼搏
- 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果
- 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可以在無明師指點下修白骨觀和不凈觀?
- 打禪需注意克服兩種情緒和防止兩個偏差
- 時刻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奉獻的精神
- 連“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養(yǎng)到位,別讓自己得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開啟修行道路的三大關卡
- 學佛亦是學做人,佛法也是一種活法
- 每個人都要有承擔眾生不幸的精神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