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護法頻婆娑羅王

  王族護法頻婆娑羅王

  恒 強

  頻婆娑羅王是與釋尊同一時代的中印度摩揭陀國國王,為西蘇納加王朝的第五世。在漢譯經(jīng)典中,他又稱頻毗娑羅王、頻頭娑羅王、瓶沙王、毗沙王,或意譯為影勝王、影堅王!陡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說他是大蓮華王的太子,與釋尊同日誕生,因產(chǎn)時有明光出現(xiàn),光影殊勝,所以名為影勝太子。

  王的皇后韋提希夫人,為東方彌絺羅城毗提訶族之女,久婚無子,因祈神祇生阿阇世太子。另有憍薩羅夫人,為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妹。一說韋提希夫人即憍薩羅夫人。王與兩位夫人都皈依釋尊、深信佛法、供養(yǎng)僧伽,成為佛教最初的外護者!斗鹫f阿羅漢具德經(jīng)》中說此王“珍寶具足,庫藏豐盈,廣聚人民,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則說他優(yōu)婆塞中好喜惠施最為第一,毗提(韋提希夫人)優(yōu)婆斯中行悲哀愍最為第一。王年老時為阿阇世太子篡奪王位,受刺足禁食之苦而死于牢中,因信奉佛教而往生于四天王天享受極為美味的飲食。據(jù)《大史》所載,王十五歲即位,在位五十二年,由此推算他世壽六十七歲。

  度化之約

  悉達多太子因感念生老病死等無常之苦,于一天午夜吻別熟睡的妻兒,出走迦毗羅衛(wèi)城,為尋求解脫大道而過上出家游行的生活。為了前去阿羅邏仙人處求學(xué),菩薩路經(jīng)摩揭陀國王舍城,手持蓮葉入城乞食。

  此時頻婆娑羅已登王位。據(jù)《五分律》,頻婆娑羅作太子時,曾立五愿:一是父命終時能繼王位,二是在王位時遇佛出世,三是能親近佛恭敬供養(yǎng),四是愿發(fā)喜心、聽佛正法(《四分律》分為兩愿,總作六愿),五是聞法之后能夠信解。

  當時王在城樓上,為菩薩的行止威儀和端正莊嚴所嘆服。王聽說菩薩即迦毗羅衛(wèi)國悉達多太子,為了出家求道舍卻王子的尊榮,深覺不可思議,即生恭敬。王派人打探到菩薩的落腳處后,即車載種種美食前去拜訪。王以世間五欲和分國共治來試探菩薩出家求道的決心時,菩薩毫無所動。王感佩之余,祈愿菩薩成道后當先來度化自己。菩薩默許。

  菩薩與王別后,即先后于阿羅邏、郁陀羅二仙人處求學(xué),很快成就四禪至非想非非想處等世間定,達到外道最高的禪定境界。菩薩思惟修習(xí)這些世間定仍不足以達到解脫,于是決定獨自尋求解脫之道。菩薩來到伽耶城東尼連禪河側(cè)的苦行林,與五位同伴苦修六年。菩薩在身體羸弱幾近死亡時,發(fā)現(xiàn)極度苦行也不能導(dǎo)向解脫,于是接受牧牛女的乳糜供養(yǎng)恢復(fù)體力,依于遠離苦樂二邊的中道,在菩提樹下重新生起禪定,深悟緣起,發(fā)起三明而覺悟成佛。

  佛陀先度五比丘,后度三迦葉,很快形成了一千多人的僧團,一時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佛陀這時想起頻婆娑羅王,即率眾前來王舍城。王聽到佛陀成道并應(yīng)約前來的消息后,先大赦牢獄中的囚犯,而后率領(lǐng)大臣、婆羅門浩浩蕩蕩地前往杖林迎接。見到佛陀后,王卸掉劍、蓋、冠、扇、履等莊嚴的配飾,為佛作禮,三稱自己姓名。

  三迦葉之一的郁毗邏迦葉在當時的摩揭陀國威望很高,頗受尊崇,被人稱為“無著真人”。摩揭陀人見到郁毗邏迦葉也在僧團之中,以致他們弄不清楚是佛陀跟隨郁毗邏迦葉學(xué)道還是郁毗邏迦葉跟隨佛陀學(xué)道。佛陀知道他們心中的疑惑,就讓郁毗羅迦葉當眾示現(xiàn)神通。郁毗羅迦葉完事后向佛作禮,自稱“佛是我?guī)?我是佛弟子”。摩揭陀人于是對佛陀生起極大的敬信,佛陀便為王等眾人先說布施、持戒、生天法,次說四諦、無常無我法,呵欲不凈,贊嘆出離為樂,令王見諦住于初果,于世尊法得無所畏。頻婆娑羅王即發(fā)心皈依三寶,奉行五戒,終生為優(yōu)婆塞。

  佛陀帶領(lǐng)弟子進入摩揭陀國王舍城后,王將城中最好的園林迦蘭陀竹園施佛及比丘僧。在沒有信奉佛法之前,王以此竹園施裸形外道,恭敬供養(yǎng)一些外道沙門、婆羅門,如當時王舍城中的梵志施羅、苦行者翅寧,而此兩人后來都成為佛陀的弟子。如今王聽聞佛法生起凈信得以見諦,就遠離外道而奉施佛僧!洞筇莆饔蛴洝穭t說迦蘭陀竹園本為迦蘭陀長者所有,是長者聽聞佛法后以此園施佛及僧的。迦蘭陀竹園不管屬誰所有,但此園中的竹林精舍,據(jù)《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十誦律》等,無疑是由頻婆娑羅王出資修建的,王后于園中建五百僧坊,命終之時還沒有完工。最后由阿阇世王再次出資建成所有僧坊,并修建木石階梯方便比丘上下。有了這竹林精舍,從此佛教在中印度就有了第一個學(xué)修與弘法中心,佛陀一生中,多居于此教化眾生。

  當佛住迦蘭陀竹園時,王更是經(jīng)常親近佛陀,每日必定前去禮拜,聽佛說法接受教化。據(jù)《撰集百緣經(jīng)》卷六所載,王每日三時率諸官屬前去禮覲世尊,其后由于身漸老衰,無法日日前去禮拜,于是索取佛的發(fā)爪置于后宮塔寺,以香花明燈禮拜供養(yǎng)。王不輕易放過每一次聞法的機會,甚至于布薩日來問阿難可否一旁聽眾人誦戒。阿難依律制說俗人不可聽出家人誦戒,因此王這次沒有聽法就回去了。據(jù)《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九,佛陀責(zé)怪阿難有大失,如果能讓王聽誦波羅提木叉必倍生敬信,而特許諸王及心生凈信的大臣可以聽眾誦戒布薩。王有時也以所聞法義與比丘們相互討論,如有一次問優(yōu)陀夷尊者世尊如何說受。優(yōu)陀夷說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王則堅持二受:樂受、苦受,而不苦不樂受是寂滅。兩人爭論不下,最后佛陀為他們解說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乃至無量受。

  恭敬供養(yǎng)

  王除了恭敬供養(yǎng)佛陀以外,對諸比丘比丘尼也一樣恭敬供養(yǎng)。

  據(jù)《五分律》卷十七記載,王曾下令,如果國內(nèi)有毀辱比丘比丘尼的人,當判重罪。有一次摩揭陀國瘟疫流行,患者全身生惡瘡,當時唯有耆婆能治此病。王又下令,耆婆只能救治國王宮內(nèi)的人及比丘比丘尼,不得醫(yī)治其他人。以致很多病人為了得到耆婆的醫(yī)治,紛紛出家受具足戒。

  在王舍城有三種洗浴的池水,第一種是專供王及夫人洗的,第二種是供王子大臣洗的,第三種是供其余人洗的。由于王深心信佛恭敬僧眾,許可比丘們在第一種池水中洗浴,并讓他們先洗。若是王來有比丘在洗,王不會派人前去催促打擾,而是耐心地等到他們洗完,哪怕等到天亮。有一次六群比丘在浴池里一直洗到天亮,王只好不洗起駕回宮。又一次王為了禳災(zāi)去泉水池洗浴,侍臣卻見到比丘們正在洗,王因恭敬比丘要等他們洗完再洗?傻鹊娇煲炝?xí)r他們?nèi)栽谙磦沒完,王只好趕到泉水的下游去洗浴。

  王恭敬比丘另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對犯不與取的達膩伽比丘不予追究。達膩伽比丘為了造房,四處尋找木材。一時想起王的木匠大臣耶輸陀是以前在家時的好友,通過他取走了國王木坊里的兩根飛梯木材。后王在每五日一次的例行巡察時發(fā)現(xiàn)了少了兩根飛梯木材,而耶輸陀謊稱一根都沒少。如是第二第三次耶輸陀謊稱都在,王即發(fā)怒,將他關(guān)入牢房。耶輸陀托人向達膩伽比丘求救,達膩伽比丘就要他直說。王于是傳來達膩伽比丘,因他為人端正、儀容優(yōu)雅,王見歡喜,問他為什么不與取。達膩伽比丘則提起王初受王位時曾說過國中所有的水草樹木施與沙門婆羅門,所以沒犯不與取。而王所說的水草樹木乃是指沒有屬主的,但王恭敬比丘,放了耶輸陀,不再追究此事。

  《增一阿含·第三八經(jīng)》中說:“我弟子中第一優(yōu)婆塞,好喜惠施,所謂毗沙王(頻婆娑羅王)是!狈鹪谕跎岢菚r,每年的新谷初果王必先供佛及僧,然后自己方食用。王有奄摩羅果園,此果為該國名貴特產(chǎn),王施與僧團一千株奄摩羅樹,以花果施諸比丘隨意取用。王聽說佛許可比丘隨意食粥后,即以千畝良田奉施僧眾,所收谷實任僧眾食用。有些比丘因飯后牙縫中有殘食患有口臭,佛許比丘蓄剔齒物。這時王心想,以己所有能施僧的都已經(jīng)布施供養(yǎng)了,唯除這剔齒物,于是吩咐工匠做了一滿車施于比丘。

  據(jù)《四分律》卷五十二記載,王聽諸比丘出入宮中宣教,并著人留意比丘們,若有所言說即來稟報。有一次比丘們見到宮中以珍貴的尸賒婆木材作柱,有比丘就說若是以尸賒婆木材為比丘作缽不也是很好嗎?此話很快傳到王的耳朵里,王即叫人做好新柱換下尸賒婆木柱,以此做缽施諸比丘。佛不許比丘蓄木缽,因為此是外道法。王又做石缽施諸比丘,佛不許比丘蓄石缽,因為此是如來法缽。王又做金缽施諸比丘,佛又不許比丘蓄金缽,因為此是白衣法。王又做銀缽、琉璃缽、寶缽、雜寶缽施諸比丘,佛一切寶缽皆不許。最后王做鐵缽施諸比丘,佛聽許比丘蓄鐵缽。

  王作供養(yǎng),務(wù)必圓滿,若是有所不周,即想法補救,必令僧眾歡喜。王請佛及僧受百歲供養(yǎng)時,由于所供的人少有敬信,作食不如法,有些比丘應(yīng)供時生惱。王見后即以田宅施僧,令僧歡喜。王又有一次見到畢鄰?fù)悠捧?即畢陵伽,《十誦律》作大迦葉)尊者自手涂泥作墻,很是辛苦,于是答應(yīng)安排些人過來幫忙,聽僧差遣。尊者就停工,一直等著王安排人過來。但由于事務(wù)繁忙,王說后就忘了,乃至前后一共答應(yīng)五次都沒有結(jié)果。最后一次,畢鄰?fù)悠捧阕鹫叩囊粋徒弟實在忍不住就提醒王,王自己倒真忘得一干二凈,經(jīng)查隨臣對王言行的記錄方知確實如此。因為前后一共忘記五次(《十誦律》作前后經(jīng)五百日),王很愧疚,于是自我認罰,一次安排五百人交給僧團差遣,并免除這些人國中的雜役。后來這些人成為凈人,集體安置在竹園附近住,專為僧團作事,如修塔建寺、清潔衛(wèi)生、飲食分物及寺內(nèi)其它雜務(wù)等。

  王除了自己供養(yǎng)修福外,也廣勸眷屬、群臣、城民供佛及僧,培養(yǎng)福田

  王有外甥(《十誦律》說是王之舅)迦羅敬信外道,要在尼揵子外道中出家,在他告知王時,王要他以食供養(yǎng)沙門釋子。迦羅照辦!陡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中說是王之舅在外道中出家,王卻將其送到僧團中住以親近佛法,由王供養(yǎng)其舅。后王舅于佛僧生起敬信,自己發(fā)心以飯食供養(yǎng)比丘。

  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王親自前去請佛來王舍城夏安居,三月中以衣、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yǎng)僧團。并廣勸城中群臣人民,包括外道沙門、婆羅門,隨其貴賤或單獨或合伙供養(yǎng)僧團飯食,當時沒有一家沒作供養(yǎng)事的。

  有一窮女至節(jié)會日,因無盛裝便大聲啼哭。畢陵伽尊者為了安慰她,取來牛吃的草變成天下無雙的金花鬘。眾人紛紛傳說她得到了好伏藏,頻婆娑羅王聽說后找到她一定要看伏藏,貧女實說是畢陵伽尊者變化的,而王不信有如此神通,以為她愚弄自己,便憤怒下令將她關(guān)進牢房。后畢陵伽尊者為了解救貧女,從空中飛到王前,將王所坐的床也如法變成金的,王生驚恐,這才信了貧女放了她。王與城中人民由此對比丘信心大增,樂于布施,大興供養(yǎng),以致比丘們食用不盡。

  護持佛教

  頻婆娑羅王除了恭敬供養(yǎng)佛及僧眾,布施建造竹林精舍,還參與建造大神寺。有一次佛陀因為人間四眾弟子經(jīng)常聞法而不知珍重、心生懈怠,于是離開人間三月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人間弟子因久不見佛心生渴仰,后依目揵連得知七日后佛陀于僧迦尸國的大池水側(cè)返回人間,于是頻婆娑羅等五王各自集兵爭先恐后地前去迎接,后共同發(fā)心于佛陀返回人間之地建造大神寺以作紀念,供養(yǎng)三寶。

  王甚至也考慮如何使信徒于僧團起信供養(yǎng)。當時外道沙門婆羅門有慣例,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都集中在一起布薩說法,城中人民因此起信供養(yǎng)。王見此心想,如果僧團也能這樣就會增長善法,王也可以率領(lǐng)群臣眷屬前去聽法,讓更多信眾起信供養(yǎng),讓佛法更好的利益眾生。王于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佛陀,佛陀考慮到有些比丘沒有聽聞戒法或者聽后不常讀誦不能憶持,如是佛陀定制,比丘比丘尼當布薩說戒。

  王還樂于向未曾見佛聽聞佛法的人介紹佛法,以方便引度出家,如二十億耳與仙道王就是這樣出家的。

  阿阇世太子時受提婆達多蠱惑,欲弒父奪位。有一次王持粥前往竹林供佛的途中,阿阇世從遠處投擲長槍,但只是打破了盛粥的缽。在王返回持粥再來時,佛陀已經(jīng)吩咐目揵連以神通向遠在瞻波城的寶德長者子即二十億耳化緣得來極為美味的粥,香氣撲鼻。相比之下,王所持的粥則平常得很。佛陀將吃剩的粥交給王嘗,王貴為一國之尊從未吃過別人剩下的殘食,但因佛是法王,加上此粥不同凡品,王即歡喜受用。王因好奇心,想盡辦法見到這位富可敵國足生金毛的二十億耳后,即將他領(lǐng)到佛陀跟前。二十億耳聞佛說法后即發(fā)心出家修道,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王以一國之尊代父母做主,乞求佛陀允其出家。二十億耳因王出家,后證阿羅漢,成為佛弟子中精進第一的比丘。

  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五記載,頻婆娑羅王為了回贈遠方友人仙道王(《四分律》作優(yōu)陀延王)一件最為寶貴的禮物,就請來畫工為佛畫像。據(jù)《造像量度經(jīng)引》中說,佛身神光眩目,畫工兩眼不能直視,于是請佛陀坐于河岸,取佛在水中的影像畫成,因水面微波令水中佛衣彎曲如絲,故此佛像稱為水絲衣佛。佛像畫好后,王依佛教于畫像下面附書三皈、五戒、十二因緣及兩個勸求出離的偈子。仙道王迎接到佛像后,深悟十二因緣,得見諦證預(yù)流果。仙道王渴法心切,寫書一封由頻婆娑羅王轉(zhuǎn)交佛陀,祈請佛陀慈悲,發(fā)遣比丘前去教化。佛陀先后命迦多演那比丘率五百比丘、世羅比丘尼率五百比丘尼前去該國都城勝音城教化。后仙道王熱愛的月光夫人因患絕癥,依世羅比丘尼剃度出家,七日后命終生四天王天,又從天上返回王宮勸王出家修道,求生四天王天與她相見。仙道王即傳位于頂髻太子,帶一侍者徒步行至王舍城,由頻婆娑羅王引見世尊,出家受具。后因頂髻王非法治國,仙道王啟程返回勝音城。頂髻王驚疑仙道王回來奪回王位,于是派人在途中殺害老王。老王在受死之前精進用功,證阿羅漢果。佛記頂髻王當墮無間地獄。

  而《五分律》卷十八記載與此有些不同。當時有王優(yōu)陀延,他心愛的月光夫人因病出家得阿那含果,死后得生梵天并來告王,勸王離欲。王因此傳王位于太子,自己出家學(xué)道。而新王怕他生悔收回王位,在老王從林中返回想取回遺忘的坐具時,新王驚慌地下令左右這次一定要殺死老王永絕后患,又令凡是沙門釋子也一并殺盡。老王在受死前精進用功,證阿羅漢果。新王于殺后生悔心,即以生身入于地獄。頻婆娑羅王聽說鄰國下令殺盡沙門釋子,怕危及自己境內(nèi),于是派人守護境內(nèi)的僧人,乃至僧團布薩說戒的時候也寸步不離,于是佛聽比丘只說戒序,但不能不布薩。

  頻婆娑羅王除了以上派兵保護僧人護持佛教外,在提婆達多破僧過程中,一直尊崇支持佛陀,維護僧團的清譽。據(jù)《四分律》卷四,王聽說阿阇世日日駕五百乘車,早晚問訊提婆達多,并供五百釜食,于是自己日日駕七百乘車,早晚問訊佛陀,并供七百釜食。提婆達多聽說后,因利養(yǎng)故生嫉妒心。又據(jù)《五分律》卷三,提婆達多受阿阇世太子崇信恭敬供養(yǎng)后,向佛索眾不果,于是惡心向佛。又因佛陀稱贊舍利弗目揵連而毀呰自己,又生惡心向舍利弗目揵連。為了蓄眾圖謀分裂僧團,提婆達多妄自提出苦行五法,標榜自己持戒更精嚴、修行更刻苦,以此惑亂僧眾與信徒。為了讓眾人明白提婆達多的野心,佛陀派舍利弗前去勸誡比丘,若受此五法便不得見三寶。當時有些人未得正見,說沙門釋子之間相互憎恨嫉妒,見提婆達多多得供養(yǎng)便出言誹謗。當時王就當眾宣令不得如此說話,因為佛眾清凈遠離憎嫉。此時提婆達多因種種惡心故,失去神通。

  以法治世

  頻婆娑羅王以法治世,表現(xiàn)在護持佛教、仁政愛民、不用酷刑、遠離暴虐。

  沙門釋子為修行解脫,都非家舍家,乞食活命,遠離世俗經(jīng)營之事,自然不能象在家人一樣向國家服役納稅。《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中說,佛陀先后令影勝王(頻婆娑羅王)見諦、勝光王(波斯匿王)得調(diào)伏后,二王各宣教令,國中所有比丘同王太子一樣、諸比丘尼同后宮中人一樣免除各種雜稅,越境過關(guān)也不用交關(guān)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八中說,勝光王(波斯匿王)于舍衛(wèi)城擊鼓宣令,普告城中國內(nèi)外人民,于此國中居住者不應(yīng)作賊,若作賊者當判死刑,失主所丟失的財物由國庫等值補償。波斯匿王仍不舍酷刑治國,而影勝王(頻婆娑羅王)于王舍城擊鼓宣令,普告城中國內(nèi)外人民,于此國中居住者不應(yīng)作賊,若作賊者當流放邊遠,失主所丟失的財物由國庫等值補償。兩國境內(nèi)的賊聽到二王的宣令,都流竄到兩國邊境處劫物殺人,后為勝光王派太子舉兵清剿。

  又據(jù)《摩訶僧祇律》卷三,西蘇納加王朝向來仁政愛民。頻婆娑羅王的先祖時代治賊之法,手拍賊頭以示懲戒,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后不再犯;祖王時代,賊身周圍灰過會兒即放,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后不再犯;至父王時代,驅(qū)賊出城,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后不再犯;頻婆娑羅王則承襲父王之法,驅(qū)賊出城以示懲戒。但有一賊前后七次驅(qū)出,仍然潛回村城搶劫殺人,被人捉得縛送王前,大臣要求王下令嚴治,王命截其小指。執(zhí)行的人怕王反悔就立即截斷此賊的小指。王發(fā)命后,試著自咬手指,覺得疼痛難忍,又改令不要截賊的手指,但是已晚。王概嘆自己如今為法王之末,非法王之始,自覺無道謬為人王,竟然要傷截人指。

  就算有人欲犯五逆重罪,頻婆娑羅王也不輕啟殺業(yè)。據(jù)《四分律》卷四,阿阇世為奪王位陰謀弒父,衣里藏刀急急入宮,卻被守門侍衛(wèi)發(fā)覺并搜出身上的刀。守門侍衛(wèi)將阿阇世帶到大臣們跟前,商議如何處理。阿阇世交待是受提婆達多蠱惑。于是有大臣說沙門釋子沒一個好的,都應(yīng)殺絕;有大臣說沙門釋子并不都是壞人不應(yīng)盡殺,罪魁禍首是提婆達多與阿阇世,此兩人該殺;有大臣說沙門釋子并不都是壞人不應(yīng)盡殺,罪魁禍首是提婆達多與阿阇世,此兩人罪重至死但還是不應(yīng)殺,因為頻婆娑羅王是法王而不是惡王。王對于第一種大開殺業(yè)的意見很不高興,對于第二種意見也不高興,對于第三種意見則很是心悅。于是告訴群臣,并不是所有沙門釋子都是壞人,所以不應(yīng)盡殺,提婆達多與阿阇世也不應(yīng)殺。王只是呵責(zé)太子,而后放去。因為提婆達多既教人害佛又教阿阇世害父,從此惡名遠播,利養(yǎng)斷絕。

  頻婆娑羅王作為一國之尊,縱有嗔恨心,但也能受佛教化,知錯就改。佛住王舍城時,當?shù)赜卸埌滋斐W?a href="/wenda/jushi/"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居士形前來禮拜供養(yǎng),聽佛說法。有一次王也來禮拜聞法,二龍因敬法故沒有起立回避,于是王心生嗔恨。又因王心有嗔恨,佛陀就沒有為他說法,于是王更對這二龍居士生嗔,便交待侍臣等二人離開這里后即刻驅(qū)離國境。此二龍也正想回到大海,一離開后,王舍城河池枯涸,風(fēng)不調(diào)雨不順,莊稼欠收,國民饑饉。王后來問佛陀,才知是因為自己的嗔恨心所致。經(jīng)佛引介,王向二龍居士握手悔過,并發(fā)心供養(yǎng)二龍及其眷屬后,這才又風(fēng)雨適時,五谷豐登。

  頻婆娑羅王能夠以法治世,仁政愛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陀的攝受教化。國有圣王,法有佛陀,這圣王法王共同治世教化,正是印度傳統(tǒng)中所追求的理想社會。但佛陀為了度化更多的眾生,也并沒有一直留在摩揭陀國。一時王聽說佛陀將要四處游化,便派眾兵侍衛(wèi)佛陀,以防佛陀游出國界,令國內(nèi)人民少福。最后佛陀展轉(zhuǎn)游化到恒河邊,為防止王強留,就不用舟筏,率眾涉水而過,進入跋耆國。王眼見佛陀離開國境,只好在對岸向佛合掌遙禮。

  念佛命終

  據(jù)《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七的記述,太子阿阇世與提婆達多共謀篡奪王位。而頻婆娑羅王對太子是滿腔仁慈,先要城鎮(zhèn)給城鎮(zhèn),再要國民給國民,后要國庫給國庫,最后幾乎什么都交給太子時,太子羽翼豐滿,就將父王囚禁于后宮,予以折磨。王由窗戶遙見耆阇崛山中的佛影而心生歡喜,以此延命。王受難之時,心想世尊為何不見愍念。如來世尊無不知見,即遣目揵連帶話探望王,說如來于王所作已作,今派目揵連救他出離三惡道,令他常生天人中。王后因不堪禁食刺足種種苦刑,迷悶而死!俄@婆沙論》卷十四記載,王因饑渴所逼,愿生有極妙飲食的天上,后往生四天王天作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太子。

  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所載,阿阇世王將其父王幽閉于七重室內(nèi),企圖將其餓死。韋提希夫人將麨和酥蜜涂于身上,以瓔珞盛葡萄漿,探視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得知后嗔怒,想殺親母,因耆婆勸阻,就將母禁閉。夫人乃于禁閉處念佛,求佛為之說法,佛遂顯神通,為之演說觀無量壽經(jīng),勸生極樂凈土。

  頻婆娑羅王為優(yōu)婆塞,篤信于佛,多設(shè)供養(yǎng),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養(yǎng)三寶。據(jù)《佛說人仙經(jīng)》,此王由于一心念佛而取命終,得生到四天王天做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名人仙(《長阿含經(jīng)·阇尼沙經(jīng)》作“阇尼沙”)。由于王已得初果,不墮惡道,經(jīng)七次人天往返后即得解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