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解本文 之總說分" />

《華嚴五教止觀講義》解本文 之總說分

  《講義》解本文 之總說分

  釋華梵 著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一、法有我無門(小乘教),二、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三、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四、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五、華嚴三昧門(一乘圓教)】

  修行人欲入佛道,應修止觀。何故?如天臺智者大師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jié)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定、慧二法即是止觀。法藏大師《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云:“隨相而論,止名定,觀名慧;就實而言,定通止觀,慧亦如是。”

  然定慧、止觀之法,唯是一心。一心之體不變,一心之用隨緣。隨緣不變謂之定,不變隨緣謂之慧。一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一心者一大總相法門體也。法藏大師《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云:“是知依真如門止諸境相,無所分別,即成根本無分別智;依生滅門分別說相,觀諸理趣,即成后得智。然二門唯一心故,是故雙運,方得名為正止觀也!庇慧能大師《壇經(jīng)》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欲冥合心體,應修于止。欲起心之大用,應修于觀。修止則得定,修觀則發(fā)慧。

  然體用、定慧、止觀,唯是一心,故體用定慧止觀不二。不二而二,乃有體用定慧止觀之名。二而不二,則唯是一心。此一心者,實相無相,以無相故,能隨緣現(xiàn)一切相。此一心者,法界無界。以無界故,隨緣能現(xiàn)十法界。故此一心者,即一大總相法門體也。

  “簡邪入正! “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隨順自性清凈藏者,稱為內(nèi)、為正;若諸法違逆此理,則稱為外、為邪。邪與正對稱,故有種種相對之義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顯正、舍邪歸正等名目,皆以邪為染因,正為凈因!昂喰啊闭,簡別邪妄。“入正”者,直示正義。

  “止觀法門有五!笔悄酥苯悠祁},徑顯五門教法也!拔彘T教法”者,即:一、法有我無門,是小乘教;二、生即無生門,是大乘始教;三、理事圓融門,是大乘終教;四、語觀雙絕門,是大乘頓教;五、華嚴三昧門,是一乘圓教。

  華嚴宗“就法分教,教有五類”,然法唯一乘,無有分別,而人有高下,根有利鈍,自有差別。以法從人,故有五教不同。五教者,即: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乘圓教;

  又“以理開宗,宗乃有十”,然理原是一,性本無分。事相萬差,自有分齊。事以理成,理借事顯。事以理成,則差而無差。理借事顯,則無差而差。猶如波現(xiàn)萬象,而水原是一。波全是水,則萬象歸于一寂。水由波現(xiàn),則一水幻成萬差。今以理成事,故有十宗之別!笆凇闭,即: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xiàn)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其中前六宗為小乘教,第七、一切皆空宗,乃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乃大乘終教;第九、相想俱絕宗,乃大乘頓教;第十、圓明具德宗,乃一乘圓教。于中大乘始教,又有相宗、空宗之分。

  今但舉“法有我無門”者,是以一門而括余五也。

  今先介紹一下小乘六宗,余大乘四教、四宗,容后文講到相關內(nèi)容時再做介紹。

  介紹六宗之前,先略述一下部派佛教之形成經(jīng)過。佛陀入滅后百余年,初因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團承認,教團遂首度分裂為反對派之上座部與贊成派之大眾部。然據(jù)南傳佛教史書大史(巴Maha^vajsa)、島史(巴 Di^pavajsa)等載,佛滅后百年,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條戒律之新主張(十事),遭教團以耶舍為首之諸長老比丘反對,且召集七百比丘舉行結(jié)集,宣布十事為非法;同時,主張此十事為正確之比丘亦舉行結(jié)集。佛教因而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史稱為根本分裂;此后,兩部復分裂成二十部(北傳分派說)或十八派(南傳分派說,即除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部),稱為枝末分裂。

  據(jù)異部宗輪論之記載,部派佛教計二十部,即佛滅后二百年間由大眾部分出:(1)一說部,主張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2)出世部,世間法但有假名,出世間則皆真實。(3)雞胤部,僅弘揚三藏中之阿毗達磨藏,認為經(jīng)、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分出(4)多聞部,以所聞超過大眾部,故稱多聞。(5)說假部,主張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滅后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歸正,居制多山,大眾部僧多居此,因重論大天五事,復以主張不同而分出三部,即(6)制多山部,仍居制多山。(7)西山住部,遷居制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遷居制多山之北。以上,大眾部合本末共計九部。

  根本二部分裂之后,上座部遂至喜馬拉雅山一帶,佛滅后三百年間,復分出(1)說一切有部,又稱說因部,主張有為、無為一切法皆有實體。(2)雪山部,即原來之上座本部,遷居雪山,故有此稱。未久,由說一切有部又分出(3)犢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達磨”為根本論典,相傳部主為犢子后裔。其后,以犢子部內(nèi)容貧乏,有主張補以經(jīng)義,以所執(zhí)不同,犢子部又分為(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賢胄部,賢阿羅漢之后裔。(6)正量部,主張己說得以刊定甚深法義而了無邪謬。(7)密林山住部,部主住密林之山。同時,說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滅后三百年,有婆羅門名化地,出家得阿羅漢果,弟子相承,稱化地部。復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法藏為目犍連弟子,此部師說總有經(jīng)、律、阿毗達磨、明咒、菩薩本行事等五藏。佛滅后三百年末,由說一切有部又分出(10)飲光部,又作善歲部,飲光即迦葉波,乃部主之姓。佛滅后四百年初,說一切有部復分出(11)經(jīng)量部,又作說轉(zhuǎn)部,唯依經(jīng)為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jù),以經(jīng)為證。以上,上座部合本末共計十一部。合大眾部九部,是為二十部派。

  其中,(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有二種人,一是人天,二是小乘。小乘中如犢子部、正量部、密林山住部、法上部、賢胄部等屬之。彼立三聚法,即有為聚法,無為聚法,非有為非無為聚法。有為聚無為聚是法,非有為非無為是我。此部又立過去、未來、現(xiàn)在、無為、不可說五法藏,前四是法,后一不可說是我。我者,不可說是有為,不可說是無為也。謂補特伽羅,非即陰非離陰。若補特伽羅即陰則是有為,若離陰則是無為。補特伽羅譯為人、眾生、或數(shù)取趣。以補特伽羅非即陰非離陰故,所以人者,不可說有為,不可說無為。如此之俱有我亦有法,故立我法俱有宗之名。但此處之我,非外道所立即蘊、離蘊之我,所謂非即蘊非離蘊之我,就法體之微細相續(xù)一點上而立其名。其實質(zhì)應含攝在法中,只是名稱上立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無宗。即說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化地部所立。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蛘f諸法,四種所攝,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法,及無為法;蛘f諸法,五種所攝,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應法,五無為法?傊畧(zhí)一切法實有,是該宗之根本義。然法有我無,謂唯破人我。該宗雖空人我,而執(zhí)有法我。人我只是五蘊之假和合,故人我空。但五蘊其法卻是實有。

  人我既破,則破見思惑,斷煩惱障,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以執(zhí)法有故,未破塵沙惑,不斷所知障,余有界外無明,有變易生死。此是小乘通病,故舉“法有我無門”以括余五。

  三、法無去來宗。法無去者,無過去也,法無來者,無未來也,大眾部立此義。此宗謂有現(xiàn)在及無為法,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因為過去未來,無體無用故。

  四、現(xiàn)通假實宗。此是小乘部派中,說假部所立。彼說法無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世中諸法,五陰法是實,十八界十二處是假,非為真實。于現(xiàn)在法中,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故名現(xiàn)通假實宗。

  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立此說。謂世俗間一切,皆是假。因為世俗間一切,皆是虛妄故。出世間法,皆是真實。因為出世間法,非虛妄故。俗者謂世俗也,真者謂出世間法也。故名俗妄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屬此,此宗主張世、出世間、有漏無漏之一切事物,但有名無實體。何故?因為有世間法,必有出世間法,相對法故;世間既然虛妄,出世間亦無實體,相對法故。相對之法,自無實體,一切皆空,唯是假名。但此處所說之空,乃是分析空,此與后大乘所說之“體法空”不同。所謂“分析空”,是將法分析,最后唯歸于空,故名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屬于小乘,同時第六宗通于大乘初教之始教。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