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八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十八)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不過,要進入十地的修行,必須從初地開始,離開了初地,其它的地也就沒有基礎了;而十地亦可配以「十波羅蜜」來修,首先歡喜地所修的是「布施」;布施也就是舍;所謂「舍得、舍得」,要舍才能得,所以,歡喜地所修的是布施。接著第二「離垢地」所修的是持戒;第三「發(fā)光地」所修的是忍辱;第四「焰慧地」所修的是精進;第五「難勝地」所修的是禪定;第六「現前地」所修的是般若,而般若也就是智慧;第七「遠行地」所修的是方便度,所謂方便別人、方便自己,方便最能自利利他;第八「不動地」所修的是愿行度,如果具備了確切的「愿」和「行」,就已經是不退轉了;第八「善慧地」所修的是利行度,菩薩所造的一切無非為利益他人,而不考慮自己;而第九「法云地」所修的是智行度,也就是以智慧作為一切行事的出發(fā)與指南。這個十地的功德具足,再修至等覺、妙覺圓滿,最后才能成佛,其中就是這樣一個立體的關系。
 
  由此可見,十地之中的歡喜地,是菩薩往上升華的第一個臺階;「歡喜」可以說是菩薩成就菩提的第一個要素;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菩薩的歡喜;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滿心歡喜;念諸佛心生歡喜,念諸菩薩心生歡喜,念諸眾生也心生歡喜,當然這個歡喜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念清凈波羅蜜,我們也生歡喜;令眾生得益,也生歡喜。因為諸佛菩薩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眾生歡喜,則諸佛歡喜。所以如果我們想成為菩薩,就要遠離凡夫;我們現在都是凡夫,都依然在六道輪回之中;透過菩薩道的實踐,將來我們便有機會成為登地菩薩,登地之后,就不再退墮了;其實八地以上的菩薩就已經入于「不動地」,也就永不退轉了。而且我們更要與智慧相近,現在就是沒有智慧,所以當我們與智慧相近之時,也要歡喜。同時還要永斷惡趣,將來不落三惡道,還要歡喜。我們在生活中每一個境界、每一個情節(jié),都要歡喜;將來我們通過念佛也好,通過修行也好,到達諸佛菩薩的國度去了,我們也要心生歡喜。最后還要「遠離怖畏」,我們心中沒有恐懼,才能真正的歡喜。我們之所以不歡喜,就是我們心里頭還有種種的恐懼或憂慮。
 
  我們如何才能無有恐懼、遠離憂惱呢?我昨天看到一段古德的勸世格言,覺得頗有意思。他說: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天神共怒,國法難容;近報自身,遠報兒孫。
 
  識破世情,爭什么氣?不孝父母,修什么道?
 
  不遵圣訓,讀什么書?不惜光陰,勤什么學?
 
  不敬長輩,教什么子?不勤耕種,種什么田?
 
  不講道德,著什么人?心腸不好,念什么經?
 
  大秤小斗,吃什么齋?暗計害人,朝什么神?
 
  奸詐虛偽,求什么福?不忠不孝,求什么名?
 
  急不相濟,是什么親?困難不扶,交什么友?
 
  識破乾坤,認什么真?
 
  積善是福,作惡是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是天然的道理。今日不知明日事,人爭閑氣一場空。
 
  看格言,學格言,即能滅罪消災,益壽延年。
 
  如果我們真能識破世情,又有什么氣好爭?我們之所以爭氣就是因為看不開、看不清、看不透;而生活上的種種人情世故,諸如孝敬父母,遵奉圣賢、珍惜光陰、尊敬長輩、講求道德、危急相濟、忠孝兩存、困難相扶等等,所需要的是一顆善良正直、歡喜平等、給人幫助、予人以樂的心,其中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離不開「歡喜」二字;一個人如果有了發(fā)自內心歡喜,就不會拘泥于貧富貴賤,成敗毀譽,是非得失;但是如何才能做得到?關鍵就在于能否「識破乾坤」;若真能識破乾坤,試問又認什么真呢?若把乾坤都看破了,把宇宙都看破了,又有什么會放不下?既然今日不知明日事,又有什么氣好動呢?其實簡單地說,人生就好像大夢一場,萬事轉眼皆空,爭氣、生氣、斗氣、賭氣,都是不必要的。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就不會隨便生氣了。現在不生氣、不爭氣,而且把一切善行落實于菩薩道的修持上,將來有朝一日便能登歡喜地,與諸圣眾歡喜共修,同成佛道,共證菩提。所以我每次講開示,都會說「大家歡喜」,歡喜最重要。如果不歡喜,我們的內心就打不開,就無法與一切佛菩薩、一切眾生相通、相感應;所以我們不但要學佛歡喜、念佛歡喜、拜佛歡喜,念眾生更要歡喜;大家都要歡喜,歡歡喜喜,我們所做的一切自然就能無往而不利。(未完待續(x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