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贊頌
贊頌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贊
恭聞我佛如來。以大悲為體。觀音大士。依般若智返聞。初于聞中。入流亡所。竟至覺滿。寂滅現前。蓋是奢摩密照。不同默默昏昏。禪定增明。常自惺惺寂寂。三輪并運。三觀圓修。故得十方圓明。二種殊勝。于是五蘊全空。諸根互具。住行向地。剎那頓超。身界根塵。覺心?滿。上同諸佛,F三十二之應身。下合眾生。施十四種之無畏。彼法華龍女。不聞普度之功能。華嚴善財。未獲無作之妙德。此則證于究竟。故傳古佛之名。善得圓通。始受觀音之號也。本正法明而作佛。原為釋迦之師。具千手眼而度生。又作彌陀之輔。愿深無量。與毗盧同稱丈夫。德舉一毛。雖普賢莫知邊際。師承靜住。標正法明之稱。補處彌陀。授功德山之記。熏修金剛正定。清凈寶覺圓融。一十四無畏。福備眾生。三十二應身。度賅等覺。具大自在之功。妙容頓現。有不思議之德。極果能施。所以六十二億之名號。一念齊收。二十四圣之法門。都歸揀別。涅槃一路。三世佛學尚聞聞。示現普門。八萬眾發(fā)無等等。加以左輔雖居安養(yǎng)。攝生現處娑婆。居補陀洛伽之山。得大悲解脫之法。超五濁斷惑證真。得名自在。度眾生尋聲救苦。寄號觀音。良以娑婆世界?嗍绿。堪忍眾生。耳根最利。維我大士觀音。慈悲心切。于此惡世。恩德殊深。上自四圣。下及六凡。逐類隨形。與樂拔苦。甚至蛤蜊蚌殼,F妙相之莊嚴。雞卵團魚。?金容之赫奕。茍非早成正覺,F劣應以行慈。度盡眾生。始明相而成佛者。孰有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者乎。故知慈父恩深?v碎身難報。老婆心切。實粉骨難酬也矣。
接引佛贊
眾生心內彌陀。十劫早經成就。入纏垂手度人。人迷不知返究。只消驀直持名。持到無聲無臭。但肯念念常寂光。現生即證無量壽。
羅漢像贊(乙丑九月初五日)
一、應真說法。哮吼如獅。羅漢入纏。度生如象。閱赤牘經。拈青竹杖。懺悔焚香。令人景仰。
二、心正現菩提。擘胸露面目。背負摩尼珠。出塵超凡俗。仰面托虛空。虛空無榮辱。明月掛性天。誰不蒙光觸。
三、負將來蒲團錫杖。放下著?笠便鍬。吩咐一班沙彌子。諄諄叮囑學芭蕉。
四、青龍在天。黑虎蹲地。掌擎多。降伏何易。神通妙用本天然。運水搬柴教誰替。
贊高鶴年居士行腳
古之志士。痛念身世無常。未明己躬大事。為之割愛棄榮。涉水登山。尋師訪道。參求善知識。于苦空寂寞之濱。決解死生。發(fā)明向上。每每于明眼人前。揚眉瞬目。棒喝之下。忽覺身心脫落。如寒灰發(fā)焰。暗室頓明。將無量劫來。生死情根。一時拔出。當下如斷索師子。跳躑縱橫。自在游行。無纖毫系纏。所以稱為大力丈夫。此吾出家人。發(fā)足參方之行徑也。悲夫去圣既遙。人心非古。此道寥寥。得三昧者。有幾人乎。近代以來。雖行腳者。不無其人。覓其如高鶴年居士者。而不多得。居士夙植靈根。英年立志。痛念生死。絕欲舍家。國內名山。無處不歷。有名知識。無一不參。具善財知見。舉目而皆入法門。會華藏山河。到處而無非寶所。三十年如一日。近聞息影。東海牢山。其靜無雙。其樂無喻。此種三昧。海上諸居士。不肯讓高君獨得。要與天下人共之。
王氏三代節(jié)孝贊
民國四年乙卯夏。余宏京師楞嚴大教。法眾盈千。內有與楫居士王君。陳述曾祖母夫人。祖母安人。生母孺人。行狀云。夫人皮氏。性純篤謹。年二十八。曾祖仙游。哀甚致疾。守節(jié)精嚴。嘗懷赤子于靈前。通宵達旦者恒事也。撫子成。聘媳馬氏。子即蘭谷公也。公又中夭。遺一婦二子。婦年輕。子猶稚。夫人攜之撫之。歷數十年如一日也。余聞之喜。為之贊曰。
一點天真。良哉佛性。四德三從。夫人心印。子大婦婚。心華若鏡。子寂婦孀。心湛如定?镦讒D。攜幼孫閨箴如合。蓋載之間女之英。旌表臨門誰弗信。
祖妣馬氏。乃祖蘭谷公德配也。事姑盡孝。操節(jié)如姑。姑疾篤。馬劃股調糜以奉。孝忱之感。神鑒無私。病遂愈。是姑是媳。曰節(jié)曰孝。一門備焉。乃為之贊。
燈燈續(xù)焰。葉葉相承。重持若雪。出自天真。明鏡高懸。身臨像現。常寂光中。誰背誰面。當來青史。不二門中。千古宏芳明似電。
生母廣氏。以外祖母病重。盧扁束手。禱天誥誓。刲股奉之。病遂瘥。孝思之感。靈應若斯。乃為贊曰。
媳刲股以奉姑曰孝。女刲股以奉母亦孝。如鏡寫容。似火傳照。以心印心。上行下?。如月中天。神光朗耀。咄者女英雄。聞者開毫竅。
西園戒幢寺廣慧老和尚像贊
佛生二千九百五十七年二月。觀音降誕之辰。予應退居長老之請。開講楞嚴指味疏。閱匝月之久。本寺重興第一代廣公。其法臘長予四歲。其神氣勝予十倍也。每日作影響眾。聽講一座不漏。始終無間。眾未集。公先來。直至畢講。莫不皆然。為法之殷。一至于是。不意于九月間。遽焉坐化。予聞訃。不禁?然。嗚呼。道行無跡。妙極無形。求而即是。契本真。未定之先。則萬緣鼎沸。發(fā)慧之后。則一性洞明。不用其力。則無所不力。不用其神。則無所不神。淵懿內朗。和外形。證不變不遷之域。泯有生有滅之心。非上智宿植。乘愿再來者。焉克而臻此哉。閑也不敏。蚤從此老游。欲假三德為宅心之地。緣以夙業(yè)過深。竟為機緣之所牽曳。今聞此老之訃。寧不惕然。以自憐悵焉。而遐思者乎。贊曰。
西園戒幢。本古律門。遭洪楊劫。片瓦不存。賴有我公。乘緣再世。紫竹林。興戒幢寺。戒幢完全。最為殊特。百備萬緣。超然卓立。涌殿飛樓。崇峨宏麗。妙相莊嚴。佛僧齊備。遠紹南宗。大闡律風。一真泯合。萬幻咸空。染凈兩冥。本?雙融。戒乘俱急。其道在中。我講楞嚴。留公住世。影響大乘。證第一諦。行住坐臥。動靜弗拘。緣盡即滅。視世如虛。來也非留。去也非逝。白云在天。周流無涘。
吳興王母像贊
昔黃面老子。在祇園會上。領一隊懵懂漢。逐日著衣持。入舍衛(wèi)城。沿街過巷。乞得一冷飯歸來。飽餐后。洗收衣。結跏趺坐。閑打葛藤。若斯以為家常工作。如此者十余年。而人天大眾。罕有知其所為何事。假于一日。被空生覿破。遂發(fā)聲唱言。希有世尊。此一段公案。至今垂三千年。無人提倡。吳興王居士。佛區(qū)籀?藏佛;蛴窕蚪稹;蜚y或鐵。皆千數百年之古像。倘遇空生再來。仍當贊不絕口。曰希有希有也。如不遇恁么人。寧不有負籀?主人乎。爰述俚言。聊伸贊影。明王佛母。鐵質金身。魚籃大士。銀晶觀音。鳩摩羅什。七佛譯經。孤調解脫。羅漢應真。三世諸如來。同共一法身。真俗中三諦。正緣了三因。本自無生無滅。由來亙古亙今。歷千秋而不壞。經萬劫以恒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底聞聲始得親。自心本來常具足。毋須向外去搜尋。咄。
海鹽欣甫王老居士遺像贊(并序)
經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例之而推。則知一切法皆無自性。一切種皆從緣起也。茲讀行述。知公篤厚強毅。孝性天然。稟無師智慧。具菩薩肝腸。游宦三十余年。無時不以教養(yǎng)斯民。利用厚生為己任。若升堂審訟。必平心推勘。澈底窮研。未知水落石出終不已也。繇是一生為官。不妄判一事。不囚一人。并能救人無算。積功累德。致招福壽雙隆之報。子女孫曾。團?繞膝。如月籠重云。經云。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論因。的非一二三生可能培植得。論果。定是十百千世之所結成。愧閑不文。少伸贊頌。頌曰。恭維王公。圓明妙應。人正泥難。彼如凈鏡。其來甚遙。用心甚苦。其官既升。施德愈溥無師智慧。體性湛然。煩惱波浪。一任滔天。煩火愈熾。智光愈明。臨時難決。志靜心平。宏音若鐘。妙應如風。所至積案。為之一空。功無浪施。德有攸歸。如云籠月。子孫團圍。持齋誦佛號。儒釋本相通。試觀古今州牧宰。誰能得與此老同。
盛母莊太夫人六秩大慶贊(八則)
一、立身孝友。二、持家勤苦。三、事翁誠敬。四、相夫真摯。五、宅心仁儉。六、詒謀深遠。七、坤倫嘉范。八、積善余慶。
?年開智竅。隨慈持佛號。;自天真。友愛并慈孝。(一)
同體悲心。視人如己。事事真誠。操持靡已。(二)
事翁如事姑。談劇頓忘吾。只愿翁意悅。心境兩俱無。(三)
夫身如己身。夫病即己病。求佛大醫(yī)王。兩皆增壽命。(四)
克己待人。恤寡憐貧。始終忘疲。足證心仁。(五)
家產身外物。本無足重輕。詒謀深遠憂。出自彼天真。(六)
等心利物。代國分憂。自輸巨款。為作芳猷。上行下效。物我同儔。坤倫模范。永永不休。(七)
家國同謀。維持大局。公正無私。一呼百諾。不越閨門。悟同先覺。桂子蘭孫。馨香馥郁。(八)
黃母林夫人像贊
真如法性中。平等無高下。一念忽生知。無明作長夜。何以黃夫人。溫柔賢淑德。茹齋四十年。濟貧無色。慈悲接下人。念佛同往生。身心常寂靜。居塵不染塵。自知往生時。佛號愈堅持。屈臂轉身生極樂。到蓮池。
奉題 綺芬先生宏著即希 雅正
文字光明 海印三昧 空里披書 塵中剖卷
像贊
形貌如獅。言行可師。初交不識。久炙方知。夙慧天然。生知聰穎。著書立說。千秋不泯。滿腹文章。留神竺典。心領神怡。智慧無限。佛性種子。是人皆有。如金在塵。萬古不朽。遺書勤儉。后嗣光輝。預知時至。撒手西歸。
萬化紛紜。逐物諍競?诔址鹈。心入禪定。四十余年。茹齋念佛。執(zhí)金剛王。斬煩惱賊。好施濟貧。人所稱贊。勤求往生。寒暄不間。極樂國土中。不分男與女。華開見如來。菩薩為伴侶。臨終神志如如。心地清明若鏡。生西決定無疑。因真自然果正。蓮華臺上禮金容。十方諸佛齊歡慶。
慧輝居士往生像贊
天臺性具之圓宗兮。一念具三千。三千即一念兮。不后亦不先。凈土持名之妙門兮。一行具三資。三資即一行兮。難議亦難思。知識之闡揚善巧兮。一句具三身。三身即一句兮。是應亦是真。的的修行之徑路兮。一法具宗。宗即一法兮。非有亦非空。只積持名不絕口兮。句句須分明。分明能句句兮。了佛亦了心。直饒根機之最鈍兮。導入不二法門。法門真不二兮。互泯亦互存。我讀慧輝之事略兮。始識內智而外誠。外誠由于內智兮。故能結凈土之勝因。臨終正念得現前兮。親見佛來迎。賢子助母離塵垢兮。子道方圓成。
修元和尚像贊
念佛是誰。原非奇貨。多少英雄。被他誤。獨有阿師。天真穎秀。纔出頭來。即便覷破。是少歇場。不好算數。到住五臺。窮參力究。一朝摸著鼻尖頭。始識尼姑女人做。從此復不被他瞞。到如今只須自護;仡^即向舊家鄉(xiāng)。轉身蹈著長安路。七十五年出世為人。百千萬劫廣修六度。
海門黃楚鄉(xiāng)像贊
卓哉楚鄉(xiāng)。久響鴻音。婦隨夫唱。叵振家聲。經商帆舫。海宴波平。南來北往。獲利豐盈。營謀鹺務。家道繁興。提倡教育。造就英。共和肇建。端賴義兵。乏需嘩變。父老震驚。力籌巨餉。三萬餉金。訂期散放。鎮(zhèn)攝軍心。樂善好施。無冀酬恩。廣修六度。不二法門。崇隆三寶。培養(yǎng)善根。性天慧月。今古恒存。今瞻玉相。悵失典型。式垂蘭桂。弈世芳名。豈唯光前裕后。定見果大根深。
屈子達長者像贊
仕農工商。嘉言極唱。務本之談。農耕最上。耕安法身。食資慧命。智種靈苗。心田可印。迷之成凡。悟之成圣。迷悟不干。圓明妙性。榮辱無關。當臺古鏡。大寶居懷。應須自慶。猗歟長者。吐氣堪尊。言言合道。語語隨根。巢父飲牛。許由洗耳。是真丈夫。長者宛爾。大心高士。普眼法門。性天皎潔;廴占t輪。千古宏模。高風可仰。愧我無文。贊不相像。
開如長老像贊
師棄俗而入真兮。大有來因佐名山而重興兮。昕夕運心。師柱石于法雨兮。龍象駢臻開祖業(yè)于長生兮。攬草成珍。師往生于安養(yǎng)兮。蓮蕊棲神。統攝歸于一妙兮。照映古今。師華開于彈指兮。隨處分身。埋幻質于象兮。萬古如新。
自贊
形似入真。心未出俗。眼里有珠。胸中無物。行如有氣尸。立如無心杌。坐對一爐香。臥眠四尺席。既為佛祖奴郎。何不街坊乞食。明知兔角龜毛。一生被他牽勒。雖有兩片薄唇皮。實賴一條無骨舌。直饒通身無不然。這點如何照得出。
自警
生佛平等法身。個中原無余欠。為何這老面皮。無人不見生厭。出家四十幾年。佛法何曾夢見。處處豎拂拈椎。都賴唇皮兩片。八萬戒品全虧。法身如何無玷。若爾便稱法師。世間斗量車載。不為沽利圖名。毋須囊藏被蓋。到了閻王殿前。爾將恁么抵對。四大苦空無常。五陰身心危脆。不悟不變隨緣。那得隨緣不變。茍不托質蓮胎。誰保不墮坑塹。為此朝斯夕斯。拼命求生不退。
世界宗教會題贊
或曰。當今世界翻新。共和發(fā)軔。未及百日。南北一致。其創(chuàng)造之功為何如耶。余曰。善。又曰。近聞提倡宗教其意何居。余曰。以維持人道為主義。用補政治之不逮也。且夫人道以道德為?基。道德以宗教為龜鑒。自非闡明宗教。則不知培養(yǎng)道德。不培養(yǎng)道德。將何以維持人道乎。子不聞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稱之。而人皆喜。桀紂幽厲。古之帝王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人之喜怒。天性使然。非喜怒其人。乃喜怒道德之存否耳。是則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竊觀環(huán)球人物。若空中塵。奚止億千萬計。求其孜孜以道德為自任者。猶眾星之月耳。嗟乎。鄧林之木雖多。成材者少。滄海之產雖眾。稱寶者稀?鬃釉。才難。不其然乎。邇者。黎君燦階。熱心道德。發(fā)起宗教會。不分國界教界。集一大團合眾心為一心。研求至理。涵養(yǎng)道德。其旨趣可嘉。閑竊思宗教乃人人之宗教。人人固當負闡明之責。道德亦人人之道德。人人亦當負培養(yǎng)之任。夫一切生民。莫不有知。凡有知者。必皆同體。蓋謂真凈明妙。虛澈靈通。常新不變者。宗也。依之發(fā)揮。宣告于天下。使同體生民。各得了悟者。教也。統眾善而大備。廓無私而公共者。道德也。背之者。生死無邊。順之者。菩提有分。親而求之曰止觀。曰定慧。推而廣之。稱六度。稱萬行。所謂精求至理。培養(yǎng)道德。乃不外乎是矣。終日言道德。而未嘗行道德者。凡夫也。住持于道德。而具足行道德者。圣人也。悲夫。我為佛子。不能體本師救世覺民之苦心。頂天立地于齊民之士。寧無愧乎。愿此身入此團。由少至多。自狹而廣。擴充全國。?滿環(huán)球。將使人人以道德為己任。普天匝地。成大光明之世界。豈非為千古不朽之真共和國乎。爰立下風。合十仰贊。
肅威儀以臨大眾 提大綱以盡文義。 具宗眼以示境觀。
佛菩薩本自無心。有緣即應。士大夫何嫌異教。唯道是從。執(zhí)智慧刀。斷煩惱線。截生死流。登菩提岸。還爾本來面顏。頓開佛知佛見。
世界佛教居士林新屋落成紀念頌詞
常寂光土。原無依正之殊。實報莊嚴。遂有佛生之異。已清垢。下土非其所居。不破無明。上二如何得入。故設方便之化城也。由妄識之紛紜。飄流五濁。因貪瞋之業(yè)系。莫返一真。于是大哀曠濟。提拔沉流。勞我釋尊。示生堪忍。乃就同居而引歸寶所也。敬為
世界佛教居士林公玩。
題千佛圖頌
光緒十有九年。送先師上山。宿頭陀寺。見西方殿有十六妙觀圖。系朱君曉崖手繪。奇妙出神。余即知其為再來人也。忽忽三十余年矣。去冬宏法頭陀。曉翁出千佛
圖請題俚句。自愧不文。今逢六旬雙慶。謹述六頌。恭祝齊眉。頌曰。尊人夢神。授筆降靈。情緣未了。乘愿入塵。孺童入塾。聰穎冠人。攻書習畫。不督自勤。王道見畫。攜手入幕。相國延聘。鴻雪圖作。筱石尚書。午橋制軍。得其片紙。稱贊絕倫。
國變在滬。賴筆傭居。風聲鶴唳。體態(tài)自如。喜交方外。大有來由。賢劫千佛?晌找换I。
挽陸西林老居士往生頌
爾時佛在庵羅國。維摩有病念周旋。佛文殊往問疾。五百聲聞挹手牽。
不二法門從斯啟?占匐p亡中即邊。獨有古槌唯一默。猶如大將據中堅。
于今熟彈無生調。不有西林誰執(zhí)鞭。住世隨緣八十二。居塵不染出水蓮。
他國不生生極樂。西方彈指即現前。天人一樣黃金色。盡未來時但少年。
七寶前羅網樹。微風吹動勝絲弦。華開聞佛談妙諦。深悟實相非空言。
頓證無生蒙佛記?芭c大士相比肩。乘愿同游生死海。回入娑婆度有緣。
- 上一篇: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跋記
- 下一篇: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聯語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
- 圓覺經講義附親聞記
- 關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