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之辯體、明宗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之辯體、明宗
那么這部經(jīng)典翻譯呢,是曹魏康僧鎧。曹魏就是三國年間曹操所建立的政權(quán),這是曹魏朝廷的第四代皇帝曹髦;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由康僧鎧所翻譯的。當(dāng)時曹魏年間——三國年間,有很多姓康的這些過來的三藏法師。像康僧會喲,康僧會在孫權(quán)的那個時候有一個神跡——祈禱出舍利,讓這個孫權(quán)產(chǎn)生了信心,第一個在江南建立寺院的?瞪畷⒖得舷、康巨、康僧鎧都有個康字。那個時候在安息國和大月氏國中間,有一個國家叫康居國,康居國佛法非常興盛,所以它就可以向外面輸出佛教人才。從那里過來的這些三藏法師,都以他的國家作為姓,就叫康什么、康什么。所以這個康僧鎧,一般推測他大概也就是康居國過來的。所以這個經(jīng)典翻譯還是非常早的啰——三國時期。好,這是解釋翻譯者。
第二個是辨識體性:這部經(jīng)典是以什么為體——探討這個,它是了解這部經(jīng)典深層的一個義理。談到這一點,一般我們都會了解,會說大乘佛經(jīng)皆以實相或者法性為體。談到這些,我們還是覺得很抽象,實相又是什么呢?實相是無相,又無不相,離四句、絕百非,非青、黃、赤、白,不生不滅。反正這些東西會說得很多,這些在討論佛法當(dāng)中是比較難討論的。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實相離一切相,但又即一切法,它超越主、客體的對待——絕待,同時又圓融一切法。那么《無量壽經(jīng)》是以實相為體。一般我們會講小乘佛法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涅槃。因為小乘佛法是把這個生死跟涅槃打成兩截,所以它必須用三個東西進行印。印就是涵蓋相衣,印下去能夠讓人產(chǎn)生信心:知道你符合這三個條件,這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那大乘佛法是把生死、涅槃,看成是一體的、不二的,所以它就沒有談到過多對待,就直接談實相,以實相為體。跟實相相應(yīng)的就是大乘佛法,不相應(yīng)的就不是。那么在這個層面,我們就是可以稍微具體一點,讓我們可以把捉的。因為討論實相法性層面,這是離心緣相的,離言語相的,是法非思議分別所能知的,所以你討論來討論去都是暈頭暈?zāi)X。所以最后像文殊菩薩干脆就不說話——默然,這個維摩詰居士贊嘆:這叫真說不二法門。那我們也不能在這里默然啰,默然呢,我們也是莫名其妙。如果懂的人,默然他都在說喲,叫默然說;我們不懂的人,一默然就想睡覺啰:不一樣的。
好,在這個體性實相層面,我們首先要想到自他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就在不二的實相的這種本質(zhì)特點當(dāng)中,我們來觀照我們凡夫眾生跟佛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的自性——“理即佛”的自性,跟已經(jīng)圓成佛果的這個佛它是什么關(guān)系?不二的。所以蕅益大師談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他談三對——六個范疇,都是最終歸結(jié)到不二。所以我們能生起的信心,是我們的自性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信的阿彌陀佛這個他佛,是果地上的一個成就的佛,他跟因地上的佛性是不二的,于是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自他不二。所以你說這個念佛法門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你在自他不二的層面,你怎么可以在自力和他力當(dāng)中劃一個明顯的界限呢?你也劃不出來的,因為自他不二嘛。所以蕅益大師為什么他特別強調(diào),凈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要了達全體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哦。因為這是實相法印的一個本質(zhì)特點啰。
然后性和相,就是它的性體和它的表現(xiàn)的事相,它們是不二的。凈土法門是從事相上建立,指方立相,講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乃至念這個名號都是相。但這個相的當(dāng)下就是實相,它的這個相是表達它的性的:性相不二。所以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的時候,我們當(dāng)下就了知這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托這個事相能生起我們對法性的理解——開悟。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要聽到一種聲音,甚至那個風(fēng)吹到我們的身上,或者見到菩提樹,聞它的香,見它的色,嘗它的果,意念思惟它的功德,都能得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實際上乃至十種忍都具足,就在這個事相讓我們契入法性。因為這個相是清凈之相,是佛的愿心顯現(xiàn)出來的:性相不二。
再就是看因果不二。這個凈土法門它的因果,不像通途教理—— 一定要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斷一份惑證一份真這樣的一個因果。那凈土法門超越這個常途的因果:它是以阿彌陀佛的已經(jīng)成就的果地覺,作為我們凡夫眾生修行之因,當(dāng)我們接納這個果德的時候,我們?nèi)w的因身就是果德。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所以為什么叫信愿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你只要念這個佛,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zhuǎn)化為我們自己的功德。我們帶業(yè)往生,雖然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卻具有像阿彌陀佛那樣的相好光明、六種神通、種種妙用,這都是因果不二。
全體果地上的功德,透過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平等的心體,給予了一個完全的授予。所以這樣,我們一切凡夫眾生跟阿彌陀佛也是生佛不二。當(dāng)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現(xiàn)量親證:所有的眾生都往生了。只不過是在我們凡夫現(xiàn)象上層面,有一個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當(dāng)愿則當(dāng)生的三際的差別而已。
所以這部經(jīng)典所展示的就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它全體都是實相。那全體實相,我們會概說: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能贊嘆的十方恒沙諸佛,所贊嘆的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能信這個法門的眾生,所信的這個名號、凈土,能愿的眾生和所愿往生的凈土,等等這些,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實相。所以凈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是實相,這個名號更是實相。所以我們說,參禪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毗盧遮那的法身,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們了解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部經(jīng)典就是實相,我們在讀誦這部經(jīng)典的時候,我們在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就安立在實相之海喲。為什么“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哪?禪可不是佛心嗎?就是實相啊。你念這個名號的音聲符號,就安立在實相當(dāng)中,這不是無上深妙禪嗎?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在這里給我們提供信息喲,你就參禪,你到外面參,殊不知“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呢。你已經(jīng)在長安皇宮里面最核心的一個含元殿里面,你還到處問長安在什么地方嗎?那這個比喻是古代比喻,可能大家覺得陌生,如果現(xiàn)在比喻可能說,你已經(jīng)在中南海了,你還到時候:“北京怎么走哇?北京在哪里呀?”。但是往往在中南海,他還要想:“北京在什么地方?我要到北京去!彼院芏念佛的人聽說參禪很高妙,他就放棄這個名號,就等于你已經(jīng)在中南海,還要到外面去找北京一樣。好,這是辨識這個體性。
第三個是明宗,就是它的宗旨。體性跟宗旨有區(qū)別,體更要抽象一點,宗旨更要具體一點。一般是把它理解為會體之樞,就是契會到這個體性里面的這種門,就是宗。這個宗和體的關(guān)系,就好像這個屋子有梁柱:屋子、梁柱中間就有空間,梁柱構(gòu)成空間才有屋子之用,那這個體就是這個空間,這個宗就是這個梁柱。這兩者相輔相成,但也不能視為一樁事情。好,那了解這個,我們看看這部《無量壽經(jīng)》以什么為宗呢,還是體現(xiàn)在三輩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話。三輩往生的共有的條件就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這是它的宗旨。那么發(fā)菩提心,可能這個概念我們又會產(chǎn)生一些討論啰。發(fā)菩提心到底是通途的菩提心,還是凈宗的菩提心呢?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通途的菩提心這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它發(fā)心的這個階段——從他的發(fā)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層次的。要說起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實踐,也是一大課題了。那我們怎么理解這個事情?再就是我們還要觀照到這個菩提心,在凈土法門有它特定的內(nèi)涵,它可以含攝通途菩提心的內(nèi)涵,同時也不能僅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詮釋。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這句話,就得出個結(jié)論:你不發(fā)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是一個往生條件問題,這個條件必須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那善導(dǎo)大師在詮釋《觀經(jīng)》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談到,只要但發(fā)菩提心。怎么去理解這個菩提心?善導(dǎo)大師有個基本的詮釋:就從厭苦開始,就是厭離我們娑婆世界的苦,來求往生極樂凈土,到那里圓成自性的無生法忍,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苦難的眾生,這就是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在曇鸞大師《往生論注》里面,他就表達得像層層剝筍一樣的,跟我們凈土法門的理念馬上掛上鉤了。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眾生心。愿度眾生心是什么?就是攝一切眾生往生佛凈土之心。好,那么到了蕅益大師,對這個菩提心有一個更為單刀直入的詮釋:深信切愿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對凈土法門具有深信切愿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辨識清楚,這個菩提心的核心的內(nèi)涵還是信、愿。如果能發(fā)出通途的菩提心當(dāng)然更好——要提倡;如果萬一通途的菩提心發(fā)不出來,但是他有深信切愿,照樣可以往生。
這里還包括對那些聲聞、緣覺二乘的行人。如果你一定要把發(fā)通途菩提心作為往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么那些聲聞、緣覺無量劫以來都是聲聞種性的人。一定要他“一定是你發(fā)了大乘菩薩心,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這是很不容易的,他動經(jīng)無量劫以來都是聲聞的種性!法華經(jīng)》講釋迦牟尼佛與會的弟子,他們曾是在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發(fā)過菩提心,但是又退轉(zhuǎn),就墮到聲聞位。塵點劫來都墮在聲聞位的這樣的一個心性的慣性,你讓他忽然發(fā)大乘菩提心——太難了,這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一定要聲聞、緣覺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那試問,阿彌陀佛發(fā)這個四十八大愿是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如果聲聞、緣覺發(fā)不起大乘菩提心,但是他愿意往生,難道這個愿不能攝受他嗎?你愿不能攝受他往生,說明九法界里面就缺了兩個法界啰:這是說不通的。所以九法界眾生就站在他的自己法界的這樣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才符合四十八大愿的根本宗旨。實際上也有圣言量的依據(jù):觀經(jīng)的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發(fā)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們對這一點的這種詮釋、說法,是理直氣壯的,不加含糊。
好,解決了發(fā)菩提心問題,下面就“一向?qū)D睢!耙幌颉?后面我們會講得更詳細一點,它大概會給我們提供消息:要一門深入,要專修,不能這山望到那山高,要了解凈土法門是最殊勝的。你喜歡動搖,這說明你知見上還沒有建立起來,總是覺得還有更高明的方法比凈土法門好:“如果我不修,不嘗試一下,我吃虧了!蹦阒灰⒅姟獌敉练ㄩT是成佛最快的法門,你就會穩(wěn)定下來,死盡偷心,莫換題目,一門深入:專門念阿彌陀佛名號。那這個一定是要建立在深信切愿的基礎(chǔ)上:有深信切愿這樣的一個智慧,才能在行持上做到一向?qū)D。所以信、愿、行三?它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互動的。所以這個《無量壽經(jīng)》的宗旨還是信愿持名為宗:實際上這句話——跟《阿彌陀經(jīng)》這種信愿持名的宗旨——也是另外一種表述方法。于是《無量壽經(jīng)》也就圍繞著信愿持名,來展開它的這種經(jīng)文結(jié)構(gòu)的闡釋。就是為了信愿持名:前面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讓我們產(chǎn)生信心;然后后半部開始講這個三輩往生,讓我們發(fā)起這個愿,知道怎么修證;再最后一部分,向彌勒菩薩來講說這個世間五惡、五痛、五燒的情況,是讓我們產(chǎn)生厭離心。第一卷產(chǎn)生欣慕心,第二卷產(chǎn)生厭離心,這兩卷的整合成就愿往生心,都是圍繞信愿持名來展開的。好,這是明宗。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第二屆凈土文化進修班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