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為善勿貴人知、敏之四義、舍此別無勝門
《西方確指》為善勿貴人知、敏之四義、舍此別無勝門
示陳定耑曰:“小人之為惡也,唯恐人知。君子之為善也,亦唯恐人知。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勿貴人知,勿希天應(yīng),恒一其心,必堅必正。”
請看下面第七段:為善勿貴人知。這是開示陳定耑的一段開示。一個君子行善積德不要讓人知道,這就叫積陰德。一般的人——這是指“小人”,小人不是說社會地位低下,小就是自私自利,心胸狹劣、心量小,這就是小人。小人為惡,因為他自私自利?傁胝紴橐延,總想占便宜,損人“利”已,他造作這些惡。造惡呢,他內(nèi)心也有一點佛性,不好意思,怕人知道。所以小人造惡就要隱藏下來——“唯恐人知”。那么君子是想到他人,有仁愛之心,有慈悲之念,利益他人這個善心,他也唯恐人知:君子的心。這就是君子和小人存心不一樣。你看孔子的《論語》,常常把君子和小人并列: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那么這里存心:君子為善要積陰德,不讓別人知道;小人造惡就怕別人知道。所以應(yīng)當要做一個道德君子,以這個積陰德的心、韜光斂跡的心、平淡的心、謙和的心來做佛事。就給他一個偈頌:勿貴人知,勿希天應(yīng),恒一其心,必堅必正。就是為善你不要讓人知道,也不要希求上天降給你什么福報,給你更多的保佑——不要這樣。我們?yōu)樯剖鞘裁?一個修道人為善,是指向無為法,指向功德——不求人天福報,是我們往生凈土的資糧,是本來應(yīng)該做的本分事,不求名利。用這樣的心來堅固其愿,一心一意發(fā)長遠心。是這樣為善的心——不讓他人知道的積陰德的心,來堅固下來,來正之,保持下來。這是第七段。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道,可驗夙因。今為汝命名曰敏。敏有聰、勤、妙、捷四義。聰以除汝暗,勤以勵汝怠,妙以開汝慧,捷以發(fā)汝廢。汝當顧名思義,莫謂菩薩徒與爾一個字也。復(fù)示汝偈:“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第八段是:敏之四義。就是對這個字四種涵義的開顯。這是菩薩開示查定敏,說“你還沒有及弱冠”——就是還沒有成年,“就已經(jīng)知道修行佛道,可見你宿世曾經(jīng)跟佛有緣”。他八百年前就開始修道了,所以在今生少年階段就知道一心向佛。就給他命名叫敏!懊簟边@個字有四個含義:聰明、勤勉、奇妙、迅捷。那個“聰”——聰明,就是解除你的暗,“暗”就是愚癡黑暗。我們眾生都愚癡黑暗,就要通過修行開發(fā)我們的聰慧。那么“勤”是對治懈怠。我們凡夫眾生做什么事容易懈怠,容易偷懶,容易放逸,這樣就讓我們世間的事業(yè)難以成就,出世間的道業(yè)更是遙遙無期。對治的方法就是要勤勉,一定要勤奮。實際上人和人之間,在智商方面相差并不是太大,但最后的結(jié)果相差大,很大程度上是能不能勤奮。如果偷懶、懈怠,你就是天姿高,最后也是沒有什么成就;如果一個人很笨,但是他非常勤勉,非常用功夫,最終他也能夠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勤勉、精勤,六度講精進就是談這個——精進波羅蜜。
第三個字就是“妙”。這個“妙”,我們常常會思惟到:它的涵義無限深廣。智者大師九旬談妙:用九十天的時間談一個字——談這個“妙”,《妙法蓮華經(jīng)》的妙。妙,不可思議的意思,離四句、絕百非的意思,超情離見的意思。在不可思議的層面能夠打開一種境界,這就是般若智慧的顯現(xiàn),所以“妙以開汝慧”。大家別小看了凈土法門,凈土法門雖然方法很簡單,實際上建立這種方法的理論、境界、德能,全體都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正因為它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它就難信。難信表明什么?表明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才能夠相信這不可思議的妙法。所以佛在經(jīng)典當中說,為中下根機的人講“空”,為上根利智的人講“有”。凈土法門就是妙有的一個法門,它一定要建立在對空性信受的基礎(chǔ)上的——上一個層次的東西。所以有這個智慧的開發(fā),我們才會“妙”。“妙”,妙不可言,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華。
“捷”就是迅速的意思。捷,來對治你的廢。“廢”就是廢棄——中途而廢。就是我們建立一個目標,要做一件事情,必須當下就做——撩衣便行,不需要等待,迅速地去做。常常眾生會拖延,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就是聽到這個凈土法門他也點點頭:這個法門很好,等我退休以后再來修行,或者等我世間事業(yè)完成了再來,或者等我兒子成家了,女兒出嫁了,我再來修行。這都可能會廢,說不準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嗚呼哀哉了。所以聽到一種好的東西馬上干,這就是捷的意思。所以告訴他:“你要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這個名字要思惟它的義理,把這個“聰、勤、妙、捷”落實在行為當中!澳悴荒苈鋵嵾@四個字,就辜負了菩薩給你這個字的慈悲用意和期待。”給他一個偈子: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就是你現(xiàn)在還在幼年的階段,年紀還很輕,在這個時間段要從孝順父母、恭敬師長這個行為下手。這就是在修行:以這個孝悌的心來建立自己的操守,就是打下了修道的基礎(chǔ)。千萬不要放棄這樣的志向:孝悌。人倫八德叫倫常。你只要奉行“孝、悌、禮、義、廉、恥、忠、信”,這些里面就有“!!俺!本褪翘炖,就是道。下學而上達:你能夠在人倫八德當中做好了,就能體會這個道。
是日陳大心后至。菩薩問曰:“汝云何修持?”答云:“唯修凈土!逼兴_曰:“舍此別無勝門矣。囑汝一偈:“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請掀開文本。請看第十四段:舍此別無勝門!吧帷本褪巧釛,“此”就是指凈土法門。舍去凈土法門就沒有其他殊勝的法門了。那么這個開示也是在當天法會。陳大興遲到——后一點才到達,菩薩就問他:“你是怎樣修行的?”修什么法門的?陳大興就回答:“唯修凈土。”我唯一修行的就是念佛往生凈土。覺明菩薩非常贊嘆,就說了這句話:舍棄這個凈土法門就沒有其他更殊勝的法門了!大家對這句話可不要草草看過。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首先“擇法覺分”:要選擇一個最好的法門。但往往我們不具擇法之眼,到處尋找,常常沒有主張,猶豫不決。所以這就要大善知識給我們來抉擇。覺明妙行菩薩以一個大菩薩的福德、智慧,以及過來人的資格告訴我們:凈土法門是一切法門中最殊勝的。所以我們今生遇到凈土一法,應(yīng)當要生希有難遭之想,生殷重之心。一定要認識到這個法門是無價的摩尼寶珠。
常常我們沒有這種認知的話,就覺得修念佛法門好像很平淡,好像還有更殊勝的法門:“我修這個法門是不是吃虧了?”所以就東尋找西尋找,尋找來尋找去,最后還回不到凈土一法,就耽誤了這一輩子。所以對凈土法門的信心,就是要認為凈土法門是至高無上的,是圓攝一切法的。就像蕅益大師所說: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的一個法門,是《華嚴經(jīng)》的奧藏,《法華經(jīng)》的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都不越出這個凈土法門之外。能建立這樣一個圓頓的正信正見,我們就會老實下來,就不會以為:好像念佛很低人一等,你看人家上根利智的參禪或者修止觀,我什么都不行,只有湊合著念幾句佛。這樣的看法就是凡夫的知見了。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最殊勝的法門。
就咐囑陳大心居士一個偈子: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一切佛道并沒有更多的繁言異說,只有兩個字——“唯心”。一切世間的善法、一切出世間的解脫,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心。所以無上大法就在我們妙明真心里面,修道就是修心。我們也要以這個心來觀照凈土一法,比如說,為什么釋迦牟尼佛會講凈土往生一法?這跟那個時代的眾生有出離的愿望、有解脫的需求(有關(guān))。在這個厭離心里面就感得——釋迦牟尼佛跟他宣說往生凈土一法,也是由他的心感召出來的。實際上這個凈土法門、兩土世尊的顯現(xiàn),也是求出離道的眾生的心所顯現(xiàn)出來的。包括我們這個法會,為什么會講《西方確指》?是由于我們秦皇島的四眾弟子很好樂凈土法門,很希望聽這么個法,所以才會選擇《西方確指》在這里講。這也是大家唯心所現(xiàn)的一個境界。所以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xiàn)。那么這個陳大心居士也是以他出離的心,專門選擇凈土法門來修行——至誠懇切。前面就談到陳大心居士,七寶池里面已經(jīng)有他的一朵蓮華了。所以在這里這個偈頌說,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你的蓮華的胎開始成就了。這是對他的鼓勵。“你要一心念佛,專精勿二!币獙>:專就是一個法門——不能搞得兩個、三個,就是不夾雜;精就是要精進勇猛,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專精。不能三心二意,這就是要一向?qū)D畎浲臃。你只要“專精勿二”去?你的蓮胎將會長得越來越大,光明將會越來越熾盛。這是這一段的意思。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