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此稿依純祥師十八愿因愿文五、六錄音合并整理,經(jīng)純祥師重新校訂,內(nèi)容有增減,特此說明。

  第十八愿的愿文: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前一節(jié)我們介紹了十八愿的三心是往生的正因,法體三心在我們身上體會到的就是機受一心(信心)。在阿彌陀佛的愿心中有三種心,叫至心、信樂心、欲生心。前幾節(jié)就三心給大家作了介紹,今天接著學(xué)習(xí)這條愿文中的“乃至十念”。

  阿彌陀佛有三條攝生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三條攝生愿的相關(guān)經(jīng)文是:

  十八愿: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九愿: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不取正覺。

  二十愿: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從上面三條愿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十八愿中才出現(xiàn)了“乃至十念”,這十念是“念”什么?就是念佛,那它出現(xiàn)在這里有什么意義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和體會阿彌陀佛在這里選擇“乃至十念”的真實用心。

  第一部分乃至十念(信)

  一、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它是從哪里來的?它是從三心中來,因為有了至心、信樂,欲生的內(nèi)在三心,然后就表現(xiàn)出乃至十念。

  1、乃至釋

  乃至是什么意思?古德有二種解釋:

  ①下至,少至的意思

  少至十念,至少是十念。

 、谝欢喟莸囊馑

  一個是從多到少的意思,多到一生、一形,它包含著一生到一年,一個月,一個星期,十念,一念;二是同時還有從少到多的意思,從一念,十念,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到一輩子。

  善導(dǎo)大師《觀經(jīng)疏》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從多向少)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從少向多)

  綜上所述,乃至有“不定”的意思。

  2、乃至十念釋

  在“十念”前面加上“乃至”兩字,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里就不單純是“十念”的意思。親鸞大師在真相銘文里面解釋說,乃至十念是不拘遍數(shù),不拘時節(jié)的,不分時間長短,也就是說你念不到十聲,只念八九聲也可以,時間延長的話,你念十一聲、十二聲也算。十念是指什么意思?就是從一到十,十是一個圓滿數(shù),念念功德成滿的意思,一念,百千萬念,念念功德圓滿,也都叫做十念。曇鸞大師說:“十念者,明業(yè)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shù)也”,就是說只要往生之業(yè)成辦,都叫十念,而不是限定在這個數(shù)字上。如果你聞到這個法門時間長久,可能念十年,如果你聞到這個法門時間很短,臨終時才聞到,就像《觀經(jīng)》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遇到這個法門之后,很快就斷氣了,他只念了十句佛就往生了,這就叫做“乃至十念”。因為這里有了“乃至十念”,所以往生變得極為容易,這是佛為我們選擇的易行,在此處我們可以好好地去體會一下,佛要給予我們的真實利益和他對我們的最大慈悲。

  很多念佛的人認識是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至少我要念一天,或者是我要念到某種程度,總之往生是靠我念的力量,這種想法就跟乃至十念的意思不相應(yīng),與佛心也是不相應(yīng)的。

  二、“乃至十念”與“信心”的關(guān)系

  1、“乃至十念”是信心的相,信相不離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里面是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三心(至心、信樂、欲生),一個是乃至十念,實際上這里幾乎是可以省略“乃至十念”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引用密教的一些觀念,密宗里面講究三密加持,三密是指身口意的三密。至心信樂欲生是意業(yè),屬于信心;這個“乃至十念”它是口業(yè),是信的相,信相與信心是不離的,有信心就有信相。我們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凈土法門是念佛,往生靠的是佛的力量成就,不是靠你念佛的修行。

  禪宗有個公案叫“磨磚作鏡”。是講馬祖道一當年在南岳常習(xí)坐禪,懷讓祖師看見,就問他:“大德坐禪是圖什么”,道一說“圖作佛”。懷讓禪師就拿起磚頭用力磨,磨的久了,道一禁不住問:“磨磚做什么?”懷讓說:“磨磚做鏡。” 道一問:“磨磚哪能成鏡子呢?”懷讓說:“磨磚不能成鏡,枯坐就能成佛嗎?”道一又問:“那怎樣成佛呢?”懷讓反問,車要是不走,打牛還是打車,馬祖說那當然是要打牛了。這則公案講修行要善用“心”。

  作為不同法門,凈土和禪宗是有差異的,核心的差異就在“乃至十念”。禪宗不立一切相,但是凈土宗它有念佛的相,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乃至”的意思就是要你別執(zhí)著在一念或多念的“念”上,不是一念或多念,而是念佛,重點在佛。禪宗六祖當年曾說:“我此法門,不論禪定解脫”。凈土也是不立次第,阿彌陀佛給你往生的信心,直接獲得,不需要你慢慢修,雖然它有一個相,但是“乃至十念”就破這個相,它的意思是讓你不要拘泥于念一聲或者念一輩子,而是時節(jié)不定;也不在于你念得多,念得深,而在于你是否有信愿。藕益大師曾說,即使你念得風(fēng)吹不透,雨打不濕,沒有信愿,往生不能決定。所以如果說要執(zhí)著,也是執(zhí)著在佛號,不在自己的一念或多念上。

  2、“真實行”就攝有“真實信”

  那么“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什么關(guān)系?說信心重要,有的人就會理解成,那我不念佛了,我去找信心,信心怎么找?到哪找呢?信心就在名號里面,“乃至十念”就是信心的相,信心必具名號,也就是說信心必具念佛的,信心就“常念”。

  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信”和“行”的關(guān)系。我們聽到有些人勸導(dǎo)說,“你念佛,聽到了佛的名號,一聲就一定可以往生”,他強調(diào)一聲或者一念,實際上是在強調(diào)阿彌陀佛選擇的“相”。從阿彌陀佛的法體上來說,誓愿是念佛必生凈土,少到一念。這是從“真實行”上說,“真實行”就攝“真實信”,因為阿彌陀佛選擇了念佛的方式,還在名號里面打包放了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

  信心(他力)念佛與自力念佛的差異

  信心念佛和自力念佛是不一樣的。信心念佛叫做他力、弘愿力,阿彌陀佛用無量光攝受我們,我們被攝取,就安住在攝取不舍中,有了這樣的信心,對佛的憶念,是淳一、相續(xù)、決定的。而自力的念佛是監(jiān)督自己修行,定時來念,念一萬遍、二萬遍……。有信心的人不是不念佛,而是在信心中常念,和自力有所不同。

  五逆十惡“十念”往生之啟示

  道綽大師和善導(dǎo)大師在解釋這個“乃至十念”時都引用《觀經(jīng)》下品的內(nèi)容。

  《觀無量壽經(jīng)》「下品下生」的經(jīng)文說: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yè)故,應(yīng)墮惡道,經(jīng)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yīng)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種五逆十惡的人一輩子沒有遇到過佛法,只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告訴他阿彌陀佛的本愿,佛有十力威德,是無量光、無量壽,念佛就可以往生凈土。這時他的境遇很苦,心不能起思維力,聽了善知識的教導(dǎo),合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他就往生了。從這段經(jīng)文我們可以知道:

  第一,「口稱」利益不可思議

  臨終的人地獄之火已經(jīng)燒到他的面前了,他的心中只有慌亂和恐懼,這個時候,要他回頭去行善積德,做佛法的修行,拜懺、誦經(jīng)、打坐……,在時間上已經(jīng)不容許了,以他的心境來講,也不可能靜下心來好好地思維阿彌陀佛救度的慈悲功德(救度的內(nèi)容),也不可能以閑暇的心來憶念阿彌陀佛,那這個時候他怎么辦呢?阿彌陀佛就有一個選擇的相,你只要念佛就可以,而且在觀經(jīng)里面特別說口稱,就是出聲念,口稱區(qū)別于觀想和憶念。他是至心口稱,連著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這里專門說“十聲”,后來凈土宗祖師法然上人解釋說,“念”和“聲”是一個。這里是阿彌陀佛口業(yè)的利益,念佛是一個暗號,它里面有秘密,你念就有利益。口稱是阿彌陀佛的選擇,是一個相,口業(yè)跟心業(yè)、身業(yè)相連,至心稱十念(聲)南無阿彌陀佛,以口業(yè)為主,這樣每一念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臨終蓮花出現(xiàn),他就坐著金蓮花,一剎那之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口稱利益不可思議。

  第二,名號功能不可思議

  至心口稱念佛沒有觀想,也沒有思維,只是以慌亂的心盡全力(至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卻能達到這個效果,顯示這并不是他的功力,也不是他所累積的德行,完全是這句名號的功能。因為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與我們的約定,里面就有強大的力量,乘著這個力量,在成就文中說“乃至一念”你就可以往生。其實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因此能夠消除極重罪業(yè)。

  為什么口稱名號有這么大的力量,能得這么大利益呢?這里的“具足十念”,就是“乃至十念”的體現(xiàn)。從法體上來說,阿彌陀佛在發(fā)愿時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里就有二個內(nèi)容,一是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它是指真實信,二是乃至十念,它是指真實行,所念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真實行中是攝有真實信的。“三心”和“乃至十念”(稱名)的“信行”組合是法藏菩薩為我們往生選擇的精要,也是凈土法門與其他法門最根本的區(qū)別,他將信心放入名號中回施給我們,因名號中有信心,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者臨終,合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即得往生,全是佛的愿力信心使然。古德說:“稱名必往生,依佛本愿故”,即是從名號法體成就上說,也就是稱名是真實行,這個“行”中就攝有“信”了。如果五逆十惡的人十念都能往生,那我們就更不用懷疑自己稱名念佛不能往生了。

  三、與“信心”和“乃至十念”相關(guān)聯(lián)的疑問

  疑問一:“乃至十念”往生是專指臨終呢?還是平時也可以呢?

  答:信心即得往生,“乃至十念”是信相。那么平時念佛和臨終念佛有什么差別呢?觀經(jīng)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具足十念即得往生。這里體現(xiàn)了機法一體的相應(yīng)。機是世間最惡的眾生,法是至心具足十念的稱名。法藏因地選擇時是乃至十念,世間最惡的眾生臨終是具足十念;對照看有乃至和具足的差別。經(jīng)文中特別說明十念的功用是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是具足十念的功用之一是滅罪。因為此惡人有罪障生凈土,故需要具足十念。也就是說,即使是最惡的人,具足十念也能消除往生的障礙,乘佛的誓愿獲得往生。更參照下品中生的人,“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xiàn)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yè)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yè)故,應(yīng)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fēng),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nèi)。”此品罪人是聞名滅罪,沒有稱念一聲。比較起來就可以知道,往生是憑佛的本愿,聞名號與念名號體現(xiàn)的都是佛的本愿力。無論平時還是臨終,佛的本愿力并無差別,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果說有差別,那是眾生根機不同,但就是最惡的人,具足十念也決定得生徹底體現(xiàn)了佛的大悲本愿以惡人為正機的不可思議恩德。我們平時聞名念佛,由于往生的事實沒有現(xiàn)前,就容易懷疑佛的本愿力。佛在《觀經(jīng)》告訴我們最惡的人臨終具足十念即得往生,是告訴我們本愿力真實不虛,稱名必往生。

  疑問二:有信心的人是不是不需要念佛?

  答:實際上從你有了信心開始,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了,這個不一定時刻表之于口齒。有信心的念佛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照射在我們心上,我們就開始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如我們不間斷的憶念自己,但并不是時刻都提醒或向別人說我在憶念自己。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和佛在交相呼應(yīng),佛念我,我念佛,不間斷的。佛在極樂世界中象一個不可思議的源動力,一念、一剎那都在呼喚著我們,我們被他催促,也一念一剎那的回應(yīng),沒有間斷。所以有信心的人一定是念佛的人,不要誤會有信心的人不需要念佛。有信心的人不是不需要念佛,而是常念佛,就如凡夫常念自己一樣,信心開顯才是真正的念佛人。雖然這不一定表現(xiàn)為時刻在口念,也不一定要表現(xiàn)出天天要去念佛堂,要去閉關(guān)。凈土法門的信心是一個果證,它具有不可思議的性質(zhì),如果說表現(xiàn)出來的“相”,那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但口稱并不就一定有信心。

  佛法畢竟是要落在心上,有信心是一定具有“行”的,但是“行”不一定具有信心,所以是信心必具名號。有信心的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一定有信心。信心是機法一體,機是我們,法是阿彌陀佛,機法一體就是指我們跟阿彌陀佛已經(jīng)是一體的,信心念佛人常在阿彌陀佛身邊,在阿彌陀佛的保護中。有了信心你就有了真實行,在沒有信心之前,你的念佛不能稱為真實行。因為信心里面具備法藏菩薩回向給我們的一念一剎那的愿往生的心,歡喜的心,也叫本愿之行,叫信心“行”,所以有“信”一定有“行”,但是有“行”不一定有“信”。

  疑問三:沒有信心之前要不要念佛?

  答:在阿彌陀佛的因愿選擇上面,“信”和“行”兩者是綁在一起的。有信心就有乃至十念,有乃至十念就有至心、信樂、欲生三心。信心是能信,行是所信,能所不離,也就是信心與名號不能分離。沒有開顯信心,依法藏本愿,稱念名號是隨順佛愿的正行。

  如果要念佛,要怎么樣的念呢?

  正行是念佛,但是我們要了解念佛有自力、他力的差異。從他力來講,念佛就是指你專稱名號憶念阿彌陀佛本愿離自力之心。從自力來講,就是有很多自己的思維計度在稱念里面。

  疑問四:有人問乃至十念就往生,那我為什么還不能往生?

  答:念佛沒有得到往生,是信心沒有開顯,也就是沒有信受本愿力。世親菩薩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yīng)故”。念佛沒有確定往生是稱名卻不如實修行,即是對名號本愿力有懷疑心。

  四、《佛說無量壽經(jīng)》(大經(jīng))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與《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小經(jīng))的“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異同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里說“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亂”,這里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和“乃至十念”都是指時節(jié)不定的意思。這里“一心不亂”有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帶有自力的一心,藕益大師曾說,即使念得風(fēng)吹不透,雨打不濕,沒有信愿,往生不決定。帶自力的“一心不亂”是假的一心不亂。

  二是指他力的一心,是真的一心不亂,就是指信心,也就《大經(jīng)》至心、信樂、欲生的法體三心,在我們是機受一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獲得信心,往生決定,這叫平生業(yè)成,不需要等到臨終,這就是兩者主要的差異。

  第二部分若不生者(證),不取正覺

  下面再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說南無阿彌陀佛是名號本尊,名號里面就總攝所有的凈土教,而所有凈土教的內(nèi)容又全部都歸到了這句話上面。

  “若不生者”有兩個方面意思,從智慧門上來講不生者就是不生不滅,往生極樂是無生;從悲門來講,是蓮花化生,無生之生。我們要得到這個果證,就是全憑法藏菩薩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一句話。

  一、法藏菩薩用弘誓大愿攝受眾生

  前面的“設(shè)我得佛”是法藏菩薩立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立誓,聯(lián)系在一起就是誓愿。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就在立誓,如果十方眾生不能生到凈土里面去,他就不成佛,這是他對著我們立的弘誓。阿彌陀佛以弘誓大愿來攝受眾生。愿誓是法藏菩薩的,但是他的發(fā)愿立誓和我們每個人都發(fā)生了關(guān)系。所以你不要光念佛,你要知道佛有愿要攝化我們,同時知道他和你立了誓約。阿彌陀佛說我用這個方式保證你往生,你要是不往生,我的愿就不圓滿,我就不成佛;就是這樣一個誓約,誓愿相連,你往生了,他的誓就達成了,他的愿才圓滿。

  二、教行信證是凈土教一個完整利益

  法藏立誓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成就我們,用光明名號攝化十方。首先是名號,把他的修行回向給我們,回向的方式就是念佛,這是凈土的真實“行”。通過這樣的行,我們就得到真實信,你入了這個真實“信”,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有了凈土的真實“證”。從此你今生和來生(到凈土)就入于“正定聚”之中。在獲得了信心同時,即使你還沒有生到凈土,你就已經(jīng)進入到“正定聚”之中。“正定聚”是信心所獲得的利益。住在“正定聚”也有“還相”的利益,自信勸人信,生到凈土,就開顯出究竟成佛的利益。

  所以《佛說無量壽經(jīng)》開始說,佛之所以出生在我們世間,是為了“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是“教行信證”完整的利益。對于我們來說你獲得了信心,你就有“行”有“證”了,因為信心保證你的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三、往生正覺,機法不二的果證

  凈土宗的祖師對“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句話的體驗特別深,他說“原來法藏菩薩成佛,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我一個人呀。法藏菩薩說我發(fā)了四十八愿,經(jīng)過久遠長劫的修行,其它的全部都圓滿了,但是我還不能成佛,就是因為你還沒有往生到我的凈土來”。我們不能生到凈土,他就不是阿彌陀佛,這意味著什么?這就意味著你什么時候生到凈土去了,阿彌陀佛什么時候才能光明遍照,他才能成佛,我們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綁在一起的,是一體關(guān)系。

  說到這里,有些人就又會產(chǎn)生新的疑問:“那我現(xiàn)在還沒有往生,但是我明明念的卻是南無阿彌陀佛了,這又是為什么呢?”地藏王菩薩因為地獄清空不了,所以他一直還是菩薩,而阿彌陀佛不是這樣。雖然我們沒有往生,但是已經(jīng)有很多人已經(jīng)往生的了。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里解釋說,這是菩薩的巧方便回向。巧方便者,謂菩薩以已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燒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栝已盡,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回向。“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叫做機法不二的果證,這里有一個關(guān)系,我什么時候往生,法藏菩薩就什么時候成正覺,也就是所謂的“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機”就是指眾生,“法”就是指彌陀。我們眾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件事情,稱為“一體”。我們眾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分不開,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是我們眾生的往生。阿彌陀佛已修成了自身的正覺功德,也就是成就了眾生的往生功德。因為“(眾生)若不生者,(彌陀)不取正覺”。法藏菩薩在十劫之前已成佛了,成為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在十劫之前就已成就了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功德,它們是同時成就的。

  四、大慈悲父阿彌陀佛以利益我們?yōu)樽岳?/p>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還有一點很深的意思,大家用心去體會一下。法藏菩薩是以利他為自利,就是他以利益我們?yōu)樽岳?所以阿彌陀佛確實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我們,這里充分體現(xiàn)出法藏菩薩是一個性情中人,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不要說佛沒有感情,佛是真正的至情至性。有人說出家是無情無義的,學(xué)佛的人都學(xué)得很冷,這個是世俗的觀念,世俗的情感它是很無常的。而法藏菩薩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他所追求的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里蘊藏著他的無量光,無盡智慧,無盡的慈悲,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誰對你的感情最深,那恐怕沒有人能比得上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在久遠劫以前就一直在用“機法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深情地不間斷地呼喚著我們每一個人,你們要是不來(若不生者),我就不成佛(不取正覺),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當用心好好去體會一下佛的心,不要辜負了佛對我們的深情。他的每一念修行里面都蘊藏著對我們的招喚,蘊藏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力量。

  所以靠你自己修行的力量想往生是絕對不行的,靠你自己想要往生的心是不行的。如果講感情,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深情就象大海一樣,象須彌山一樣,我們跟他沒法比。如果講力量,那你可以先跟地藏王菩薩比一比,再跟法藏菩薩比一比,如果你能夠從他們身上照見自己的渺小,覺得自己不行,那你就應(yīng)該放下自已那顆剛硬、傲慢、自力的心,好好地去聽聞,他是如何修行的?如何為我們選擇的?老老實實地依靠阿彌陀佛本愿的力量。

  第三部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機)

  第十八愿最后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所有四十八愿中只有這條愿才出現(xiàn)這個內(nèi)容。這一愿有誓愿,再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實際上它是指根機,因此這條愿是最圓滿的,把整個凈土教從機法兩個方面的誓愿和因果全部都含攝在其中。

  法藏發(fā)愿要成佛,要給予我們的是往生成佛的利益,但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從文字上看,五逆和謗法的人他們是沒有這種利益的。但在《觀經(jīng)》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卻得往生。那為什么這兩部經(jīng)說法不一致呢?我們應(yīng)該聽誰的呢?

  一、五逆誹法之除取

  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后代曾有人推斷說這可能是釋迦牟尼佛加上的,也有人不同意此觀點,認為整個四十八愿都是法藏菩薩在說話,沒有釋迦牟尼佛在說話,如果說是要另外加上,難道是四十八愿還不夠圓滿嗎?所以從《大經(jīng)》來看,這里是法藏菩薩發(fā)愿的原文,而不是釋迦牟尼佛另外加上的。

 、贂饮[大師逆謗具否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對此解釋說,《大經(jīng)》上說是五逆和謗法,兩罪是復(fù)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經(jīng)》里面就只有五逆,未提謗法,所以攝取。

 、谏茖(dǎo)大師的抑止門和攝取門

  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疏》下品下生章中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設(shè)了“逆謗除取”的問答。

  問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jīng)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yè),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

  是因為這兩種罪業(yè)、罪障太嚴重了,眾生如果造了的話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獄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獄,很長時間,就沒有辦法出來了。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如來恐怕眾生造這樣的罪過,所以方便說不能往生,也不是說不攝你往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它的道理是什么?

  是因為“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zhuǎn),還發(fā)大悲攝取往生”。

  是因為這個人已經(jīng)造下了五逆十惡的罪,不能讓他流轉(zhuǎn),所以還用大悲的力量攝取他。就是說你造了五逆的罪,佛的大慈悲還是不舍你,只要你回心也還是攝取你,還是可以往生的。

  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

  但是在下品下生里面,沒有說那個人造謗法的罪。因為如果你在謗法的當下,你是不信佛法的,謗法和攝取是相對的。如果你說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誓愿是不存在的,沒有六道輪回,沒有善惡因果,你根本不相信這些,這時你顯然是不可能念佛發(fā)愿往生西方凈土,所以說謗法的人不能往生。

  此就未造業(yè)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這是對未造業(yè)的人來說的,但是如果你造了謗法,只要你能夠回心,象五逆一樣,都是可以往生的。這是從已造和未造的兩個角度來說的。

  雖得生彼,華合經(jīng)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nèi)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圣眾。二者不得聽聞?wù)āH卟坏脷v事供養(yǎng)。

  雖然五逆十惡的人,乘佛的愿力可以生往凈土,但是他要在蓮花里面住很長時間,下品中生是六大劫,下品下生是十二大劫,在蓮花里面有三種障礙,一個是不能見佛,及諸圣眾;二是不能聽聞?wù)?三是不得歷事供養(yǎng)。

  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jīng)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yīng)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刹粍侔⒈堑鬲z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

  除了有這個障礙,他沒有諸苦,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在世間法中三禪之樂是最樂的,即使在蓮花里多劫不開,那還有三禪之樂,比你在地獄里多生累劫永遠不出來、長時受苦,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所以,我們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凈土。這個就是善導(dǎo)大師解釋為什么《無量壽經(jīng)》里面說要除掉五逆謗法的人,而觀經(jīng)下品又把他攝取來,這就是對未造的抑止,對已造的攝取,因此抑止是方便暫時的,而攝取是真實永遠的,佛對我們永遠都是愛護和慈悲的。

  二、十八愿真正要救度的正是“五逆謗法”之人

  但是更深的意思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佛特別加上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發(fā)愿要幫助的眾生恰恰正是那些五逆誹法的人。

  十八愿里面包含真實的教,真實的行,真實的信,真實的證,它是佛要給我們的一個完整利益。這就好比佛是一個醫(yī)生,他制訂了一整套的救人方案,那么首先他要學(xué)最高的本領(lǐng),尋找最好的藥方,采用最佳的治療方式,那么這些又都是為了誰呢?主要就是為了救度那些五逆和謗法的惡人,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出現(xiàn)在這里,最能體現(xiàn)十八愿是所有愿中最圓滿的,也充分體現(xiàn)了阿彌陀佛的大慈悲。

  這個愿文前面說“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這里的“十方眾生”沒有說是凡夫還是圣者?但從后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卻讓人體會到阿彌陀佛建立凈土,攝受眾生,主要就是為了十方眾生中凡夫,凡夫又分成善凡夫和惡凡夫,阿彌陀佛要幫助的恰恰正是凡夫中的惡人。

  因此這個地方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聯(lián)系起來就特別令人感動,為什么呢?法藏菩薩說我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發(fā)四十八愿兆載永劫的修行,建設(shè)這個地方,我要給的是什么樣的人?從根“機”上來講,不是那些菩薩們和很善良的人,而最主要的是要給予那些最惡的凡夫,他要用最好的藥來治療那些最重的病人。阿彌陀佛的力量非常無礙圓滿,大慈大悲,他所要幫助的正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惡凡夫。

  所以古德往往是把阿彌陀佛的誓愿和五逆十惡的人直接聯(lián)系起來,充分展現(xiàn)出阿彌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曇鸞大師在做《贊阿彌陀佛偈》和在解釋十八愿的時候,他都把“唯除”兩個字拿掉了,說法藏菩薩要救度的恰恰就是這些要除掉的人。

  道綽大師在解釋十八愿時說,是故《大經(jīng)》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xù),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里用的是“縱令一生造惡”,他這樣解釋的原因就是引用了《觀經(jīng)》下品的人,下三品的人都是一輩子造惡的根機,十惡、五逆,道綽大師就是以十方眾生里邊最惡的、臨終的、沒遇到佛法的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真正要救度的人正是這些要除掉的五逆謗法的人。

  這里面還有兩個含義,一是體現(xiàn)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光明即是真正的智慧,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是最有智慧的,最有力量的;二是這么大的力量最后要落在誰的身上?就是要落在“五逆謗法”的人身上,這么大的力量就是要救度那些在地獄中最深處的眾生。所以只有大智慧,才能具有強大的力量,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大慈悲,因為悲智是相連的。

  三、保護念佛人,與世間法安立

  另外它還有一個保護的意思,這跟我們的實際情形相應(yīng)。十方世界造惡的地方少,而娑婆世間是一個造惡很多的地方,我們這里叫穢惡之界,濁亂之世。地藏王菩薩說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yè)。

  阿彌陀佛發(fā)這樣的弘誓大愿,只要你有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乃至十念,我就一定可以讓你往生到我的國土里面來。佛給我們最大的利益,并給我們下了保證。有些人就認為,我有了依靠,有了信心,我就膽大了,反正我也不會墮地獄了,我即使是造了很多的惡,我也不怕,因為有阿彌陀佛的保證了,這個就叫因藥而好毒,佛說這樣也不行。從諸佛的通法來說,都是止惡向善的,所以這里還是要“抑止”。雖然有阿彌陀佛的保證,但是你也不能因此就去造五逆十惡的業(yè),這樣就可以保護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就象慈父一樣,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們,但是我們也不能太過份了,要有個限度,不能造到五逆十惡的那里去。所以這里用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他有保護念佛人,抑止他不亂來的意思,這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善法中有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兩種。往生凈土是出世間的善,出世間的善包含著世間善,兩個不矛盾。佛法是要你得到究竟的解脫,不是要你貪世間的有為法,世間的好人好事,善因善果,有為法的善它始終還是不究竟。我們要把這兩者劃清,阿彌陀佛的善是出世間的善,是上上善。而象我們沒有得到空性智,沒有證到無為解脫的圣果,平常所做的都屬于世間的善因,你憑這個世間善因,你是不能得到出世間往生凈土的果證,所以往生就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的行,他是屬于出世間的善法,這兩者是有區(qū)別的。

  這里的“唯除五逆,誹法正法”,是為了安立世間善和出世間的上上善之間,相同相對。佛是大慈悲,他不象我們?nèi)シ謩e、取舍,他發(fā)愿要去救度那些我們認為最討厭、罪惡最大的人,用他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他們,救度他們,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世間的善惡破壞掉,所以佛法和世間法是相依關(guān)系。

  四、從此處入“機的深信”

  在末法時期,我們雖然造五逆的機率較小,但是造謗法的機率卻很大。有很多人雖然聽聞了,但是沒有獲得往生決定,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沒有信受,也就是對阿彌陀佛還有懷疑,這實際上就是“舍”法,也可以說是謗法。所以法門到這個地方是非常的簡單和現(xiàn)實,它和我們的心緊緊相連,我們不正是那些惡人嗎?名號不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嗎?誰不需要慈悲憐憫呢?越惡的人越需要慈悲憐憫,越是需要弘大力量的慈悲憐憫。

  我們最初獲得凈土法門的利益通常都是從機的深信上面進入的,你能夠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深感自己是一個惡人,你就有了信心,從此進入“機的深信”,也是凈土教獲得信心的標志。你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把往生決定真正地建立在佛的身上,對佛產(chǎn)生依賴和信靠。你沒有對自己是惡人的自覺,你不可能獲得往生的信心,獲得信心跟你認識自己是一個惡人是連在一起的。你只有承認自己是惡人,阿彌陀佛才是無量光,才是真正可以依賴和信靠的人。所以真正獲得往生凈土信心的人絕對不會說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凡是說我是一個很好的人,你就沒有信心。

  善導(dǎo)大師說“機的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我們從阿彌陀佛的大誓愿中就能夠照見自己的罪惡,所以念佛的人有兩種信,一個是從機的深信來講,信自己確實是一個惡人,但是只有你念佛,你才能有這種自覺;二是法的深信,有了機的深信才會對阿彌陀佛的大慈悲產(chǎn)生出一種依賴和信靠。

  所以凈土宗的信心與通途的信心是正好相反的。通途的信心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彼既丈夫我亦爾。他們認為釋迦牟尼佛能成佛,我也能成,他能成菩薩道,我也能行,別人能夠修行,我也能修,別人能做好人,我也能做。而凈土法門的信心就不是這樣,它把一切好都歸到阿彌陀佛那里,而自己就只是一個念佛的人,對佛依賴、信靠的人。就象得了癌癥的病人,對阿彌陀佛的渴仰,相信他就是能救自己命的醫(yī)王,你要是這樣去念佛,想要你忘了他都不可能。

  這些都是屬于體驗,不是道理,念佛是有真證的,不是單純的讀書和學(xué)道理。你要用你全部的生命力量去追求他,阿彌陀佛已經(jīng)用他全部的力量來救度我們了,我們也要用全部的力量來回應(yīng)他,如果你的回應(yīng)是不平等的,沒有全部歸命,那就暫時沒有信心。阿彌陀佛不舍一切眾生,本來這條愿把究竟的利益、所有的因果全部給了我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到這條愿里,所以緊接著又發(fā)下了第十九條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