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四日(一):不求其本,大道無成

  安居第二十四日(一):不求其本,大道無成

  我們已對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中的前五種——所謂清凈莊嚴功德成就、量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形相功德成就、種種事功德成就,做了比較簡單的提示。這些提示最主要還是希望我們能在自己閱讀《佛說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的機遇中,去審思極樂世界是否合乎我們的究竟意樂?

  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有種種短暫的需求,某個階段的心理、物質(zhì)需要,休息飲食的需要,但都不足以完成“究竟”這兩個字。觀察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功德成就,無外乎揭示了我們眾生的究竟意樂,即滿足眾生究竟的愿樂。每個人一生中、多生中,或者累劫中,意樂是無量無邊的,但“究竟”是無為而至的樂,不是靠生滅作為能得到的。

  在生命的很多階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有自己樂的東西,比如世俗的、宗教思想的、藝術(shù)的,這都是階段性的意樂,是有為而來的意樂,不管是男性女性、有智慧無智慧、是善人或者是大家認為不太好的人,都能十分清楚地感覺到不同階段的階段性意樂。

  又比如一天中,早上起床,有的人去打板、撞鐘,有的人睡覺,有的人做飯,各有各的作為,但有人是意樂去作為的,有的人是被迫性的。所以,“有為”分出來主動、被迫。我們都知道,你主動做這個事情,或被動地做,肯定都還是這個事情,但其結(jié)果,主動則有意樂,被動就有痛苦。有為的樂是對待而至的,因為有苦有樂。無為之樂是不對待的,究竟的,我們稱為順性而至,是大樂,安穩(wěn)不動,恒常利益眾生而無有衰變。佛不是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嗎?在眾生的造作分中一定是這樣的。此處之“常”非世間固執(zhí)建立的有對待的常,而是無對待的。

  我們在觀察阿彌陀佛依報莊嚴時,一定要從究竟意樂上去觀察,當然階段性的有為而至的意樂往往也會表現(xiàn)出來,但它畢竟是個“欲鉤”,欲鉤一定是有為而至的,有為一定和我們的欲望有聯(lián)系,它由造作、作意而成,無為是順性而成就的。為什么要反復對比呢?不對比,我們學習佛法就會很奇怪,有的人修行就在有為的意識上,他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有為,階段性的作為,結(jié)果就總在奔波、變化。

  昨天有個居士和我談了一個參學的話題,說現(xiàn)在人修行追求神通,追求技能,追求名聲,這都是階段性的,即是某一個角度的需要。有的人去參學,他奔著某個人的名聲去了,這個是修大圓滿的什么什么樣的法王,什么上師,什么長老,什么大德,什么喇嘛……,他沖著別人的名字去的,這個名字跟他自己有多大關(guān)系?沒有太大關(guān)系,最多是使他增加了慢心——我見過某某法王、某某喇嘛、某某人,但沒有解決現(xiàn)有煩惱。這樣的人參學久了,傲氣十足,比以前還煩惱。為什么?以前是平常人,現(xiàn)在不平常了,見了很多大人物。這些偉大人物跟他唯一的關(guān)系就是使他驕慢了,增加了一些驕慢的資本,再有就是學了一些舌,一些跟他解決煩惱生死毫不相干的言說!其他沒有什么長進。

  再有就是追求神通,他認為修這個法那個法總要滿足一個妄想。神通對普通人來說也是個妄想,因為你若沒有四禪八定,沒有種種無始以來的善根機制的保護,有神通也把你害了!讀讀《楞嚴經(jīng)》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個妄想的追求,都還是有為而至的東西,都是一種欲望,這種欲望的修持,逾修就會愈煩,逾實踐貪欲心愈重,世俗的貪欲心加上佛法的貪欲心,過去世俗貪圖物質(zhì)、權(quán)力、名利等等,現(xiàn)在又加上一個所謂的佛法的、神通的、大名聲的貪欲。這兩個貪欲加到一起,基本上普通的人都被擊垮了。

  所以現(xiàn)在在我們這個時代、社會現(xiàn)象中,很多人對所謂的學佛人、修行人反而瞧不起了。為什么呢?因為一般的人都知道學佛是慈悲為懷啊、少欲知足啊、清心寡欲啊、無私啊、慈愛啊,這樣的學佛人很難看到,經(jīng)常是世俗名聲追求不到了,再去追求佛法的名聲;世俗的因緣可能是不得當了,或者是自己忍受不了了,就去追求所謂佛法的功德。所以這個貪欲,即這個欲鉤,如果是階段還可以,若是埋沒在這里面,永遠在這里面循環(huán),那可使許多人的一生多生就浪費了!

  比較可憐的恰恰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順性無為的法則,什么是有為、階段性、生滅的法則,結(jié)果就在生滅的法則上拼命地搜索——今天我感覺是什么,我哪兒有個氣了,看到什么圖像了,聽到什么音聲了,遇到什么人物了,哪句話順心了,身體現(xiàn)在好起來了……等等等等。這樣無窮無邊的覺受上的修持,最終還是個敗壞。這都是欲鉤,可以說都是在欲鉤這個階段中表達出來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晰這點,階段性的作為不是不需要,但我們可以對比去實踐。中國先賢們,從老子、孔子到明朝的王陽明等善知識,他們都知道“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大道無形”、“大道無為”,這樣的功德利益的守護、實踐,他們都是有的。但看看現(xiàn)在熱惱的所謂的學佛眾生,私欲膨脹,不光膨脹世俗的利益,還要膨脹法上的東西的占有,這是普遍的。這如果是個階段,還沒問題,但如果把它當作生命的依止了,那一定會沉淪在無際的生死海中!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大部分修行者,離不開自己的覺受,他所有的修行都是根據(jù)自己的覺受,而不是根據(jù)菩提心,或者說不是通過對厭離、出離、菩提心、慈悲心的認知,對大愿、大智、大悲這樣的心智的認知,依此來實踐,來出離我執(zhí)與法執(zhí),來走出無始以來的困惑,沒有這樣一個路子,而就在修自己的私心、私欲與感知。很可憐很可憐?蓱z到什么程度呢?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覺察。

  有人問現(xiàn)在為什么社會上這么歧視修行人,或者說所謂的佛教的修行人?我說不是歧視修行人,是歧視那些掛著佛教旗號行貪欲的人吧。這里面沒有佛教的清凈傳承,沒有佛法慈悲的接濟,只不過給世俗人打了一個招牌,就象做生意掛牌子一樣。這樣行不行呢?某個階段是可以的,不警覺不行。

  這個“欲鉤”的確是直接影響了很多人,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它,極樂世界這個究竟意樂的給予,也旁及著一些有為的引導,但畢竟是枝葉,有為而至的一定是枝葉問題,究竟意樂一定是根本的安立,所以修行者若不求其本,大道無成!這是絕對的!在枝葉上的摸索,往往造成了失心與迷失,這一點希望大家有一個認識。

  在有為這個角度,我們可以使自己被迫的痛苦變?yōu)橹鲃拥囊鈽?這是個有為而至的善巧、作意的善巧,這個善巧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是必須得有的!我經(jīng)常和那些做活計的居士、出家人一起聊一聊,有的比較會調(diào)整心理的,他就會說干活干得很愉快,為常住服務嘛,但是有點累,有時候也有點煩,也會不想干。有的人就會悶在心里,就有怨恨,說到寺廟里來就象苦力一樣,怨恨不公道,認為我是來學佛的,應該八抬轎子把我抬起來對不對?現(xiàn)在怎么讓我干活呢?那么這么一個被動的概念,即自己是被迫的,就帶來很多心靈的痛苦。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人,可以先從有為而至的種種操作來認知它,因為你在逼迫情況下的作為,產(chǎn)生的痛苦的積攢會變成仇恨、對抗、破壞。而主動的話,你會慢慢了解一個人在這個世上要有作為,可以用意樂來作為、不染的心來作為、為大家服務的心來作為,也可以用對抗心的、求回報的、計較的這樣惡性心理來作為。

  極樂世界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也無外乎是提醒我們在極樂世界,這個順性的寶藏是一切眾生之本有,因為它是順性揭示的,所以“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來提示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與諸佛如來,同守一如的法性,即珍寶性。

  我們多在無明與迷失的被迫下,就會造一些無明嗔業(yè)與迷失的業(yè)。諸佛如來無量的作為都是以布施的心、饒益眾生的心、無我的心來意樂作為的,是走向輕快輕安喜悅的,而眾生的貪欲是逐漸走向沉重與迷失。為什么反復對比有為無為這兩個角度呢?希望大家可以這樣換個角度去思維,慢慢地去觀察它。

  (歲次辛卯五月初九 2011年6月1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