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語錄 第三十八卷
古尊宿語錄 第三十八卷
○襄州洞山第二代(守)初禪師語錄
師上堂云:“楚山北面。漢水南江。擊法鼓而會禪徒。舉宗風而明祖道。若以揚眉瞬目豎拳豎指謦口咳嗽。是廚中拭缽帛。‘道什么,會也無’,也是衲僧破草鞋。‘者瞎?jié)h,者漆桶’,是個弄精魂鬼。‘總與么,總不與么’,是東司頭廁籌子。以此稱提従上來事。盡是邪魔所作。謗大乘滅胡種。與你天地懸殊。且道衲僧據(jù)什么道理。出來對眾道看。折腳鏜子各出一只手。貴得宗乘不斷。亦表叢林有人。有么?若無。洞山不惜眉毛。打葛藤去也。葛藤之事只在目前。萬象森羅乾坤大地。百千諸佛日月星辰。地獄三途。起心動念。每日經(jīng)歷。皆是諸德自已。何不向這里體當尋覓看。驀然覷得倜儻分明。不虛行腳也。自得個安樂田地。洞山此語且作死馬醫(yī)。若據(jù)明眼衲僧。將草鞋驀口{祝土}。還怪得他也無。怪即不怪。你道憑個什么?捉得將來。腳跟下推尋。毫末參差。折你腳。莫粗心好。”便下座。
上堂:“良久。有僧問:“列祖升堂人天堅請。不昧宗乘乞師指示。”師云:“頭鬅鬙耳卓朔。”僧云:“一句流通人天聳耳。”師云:“墨蝠衫日里曬。”進云:“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云:“重言不當吃。”問:“赤水求珠猶是人間之寶。和云唱出猶非格外之談。未審今日將何示人?”師云:“夜聞祭鬼鼓。朝聽上灘歌。”問:“言超象表青霄外。出語幽玄事若何?”師云:“岸上行人聲有韻。船中漁父和不齊。”云:“幽玄事若何?”師云:“鉤長線短。”問:“従上來事。未有人當頭道得。請師當頭道。”師云:“八十翁翁不拄杖。”問:“聞師引出潭中意。直透青霄事若何?”師云:“甲已之年丙作首。”云:“今日事若何?”師云:“大好雪晴。”
問:“如何是佛。師云:“麻三斤。”問:“海竭人亡時如何?”師云:“大難得。”云:“便與么去時如何?”師云:“云在青天水在瓶。”
問:“道本無言如何理論?”師云:“十里鼓。”
問:“如何是古佛心?”師云:“巢知風穴知雨。”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云:“木栗木拄杖。”云:“見后如何?”師云:“竇八布衫。”
問:“佛法兩字即不問,如何是従上來事?”師云:“眼里瞳人吹木笛。”
問:“百尺竿頭須進步。如何是進底步?”師云:“炎里放木鵝。”
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師云:“寒山不語拾得笑。”
問:“才生便死時如何?”師云:“鍾馗解舞十八拍。”
問:“如何是正法眼?”師云:“紙菜無油。”
問:“智不落千差。請師通不犯。”師云:“蒸餅息餳。”
問:“心未生時。法在什么處?”師云:“池中荷葉動。決定有魚行。”
問:“不當之言請師不發(fā)。”師云:“水流霧下。”云:“誠如是言。”師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云:“與么則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師云:“不當之言不發(fā)。”
問:“佛及涅槃并為增語。理既如此。事又作么生?”師云:“釋迦老子誠實之言。”
問:“如何是禪不禪?”師云:“猢猻摘仙果。”
問:“諸上善人皆說不二法門。居士默然意旨如何?”師云:“無目不畫眉。”
問:“如何是學人入理之門?”師云:“陽烏啼時西嶺上。”
問:“如何是學人本源?”師云:“山高云峻。”
問:“心非意想道絕功勛。如何是心?”師云:“燕子不入楚。”云:“如何是道?”師云:“還我話頭來。”
問:“幻與非幻。未是學人極則處。如何是入理之談?”師云:“八十翁翁牙不動。”
問:“見境不動時如何?”師云:“眉長三尺二。”云:“如何是見境不動底事?”師云:“鼻孔占卻三畝地。”
師乃云:“明機自昧息慮迷源。萬法同塵語默難顯。不是情中法。莫生種種心。離此章句別有商量。且道離卻作么生商量。還有委悉者么?明明地揀破。明明地顯示。明明地舉唱。明明地歌詠。更無囊藏被葢。純說乾爆爆地禪。若是靈利禪僧。才聞舉著。便合眼卓朔地。知個落處。豈不是自家具眼。其柰罕遇奇人。葢緣洞山這里。言無味食無味法無味。無味之句塞斷人口。兄弟到這里難為湊泊。若向這里覷得分明。天下尊宿。到與不到。徹與不徹?偙荒泸炂。何故。葢智有邪正。道有虛偽。多只與么心機意識。認得門前屋后底。學得路布葛藤。一堆一擔蘊在胸襟。道我會禪會道。還夢見禪道也未。喚作打底。不遇作家。到老只成愲懂。待到明朝后日。驀衷地踏著正脈。省前所行履處。方始羞見本命元辰。”下座。
上堂。時有僧問:“師登文殊座。請師唱道情。”師云:“天晴開水路。無事設曹司。”僧云:“謝師指示。”師云:“賣鞋老婆著只履。”
問:“隘路不通風。如何通得信?”師云:“翻著蝠衫戴席帽。”
問:“如何是道?”師云:“啄。”云:“如何是道中人?”師云:“失啄。”
問:“平常心是道。如何是平常心?”師云:“路不拾遺。”
問:“和尚百年后。向什么處去?”師云:“従上孔丘甲乙已。”云:“此意如何?”師云:“不會即問人。”
問:“如何是和尚撲不破底句?”師云:“親。”
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云:“天降蒲薄紙。方圓一尺余。”
問:“大通徹底人。作何語話。即得不傷物義?”師云:“道士登醮壇。”
問:“澄而不清混而不濁時如何?”師云:“額裂幞頭。”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豎兩指。云:“如何得歸一去?”師云:“學語之流。”
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云:“烏龜不入水。陸地弄塵行。”
問:“如何是洞山圓鏡?”師云:“人將語試。水將杖試。”
問:“不向心頭安了義。如何達得祖師言?”師云:“六腳蜘蛛上板床。”
問:“動轉無私如何施設?”師云:“拶。”
問:“根本智中如何趣向?”師云:“把火照魚行。”
問:“如何是正法眼?”師云:“郭郎鼻孔。”云:“還鑒照也無?”師云:“纖毫總見。”
問:“言不投機。請師提撕。”師云:“六七對夜月。”
問:“言無朕跡。如何理論?”師云:“鐘馗不讀書。”
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識即不問,如何是心?”師云:“泥里蝦蟆云里走。旱地蛇師水底行。”
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云:“兩個布針三個眼。”
問:“如何是出家?”師云:“剃頭不持缽。”
師乃云:“舉唱宗乘闡揚大教。須得法眼精明。方能鑒辯緇素。切緣真要一源水乳同器。到此難分。洞山尋常。以心中眼。觀身外相。觀之又觀。乃辯真?zhèn)。若不如是。何名善知識者。夫善知識者。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方名善知識。即今天下那個是真善知識。諸德參得幾個善知識來也。不是等閑。直須參教徹。覷教透。千圣莫能證明。方顯大丈夫兒。不見釋迦老子。明星出時豁然大悟。與大地眾生同時成佛。無前后際。豈不暢哉。雖然如是。若遇明眼衲僧。也好擗脊棒。”便下座。
問:“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向上一路請師便道。”師云:“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問:“如何是道?”師云:“竹竿頭上禮西方。”
問:“如何是洞山水?”師云:“云里雹子。”云:“飲者如何?”師云:“大小。”
問:“朕兆未生。以何為證?”師云:“烏龜背上紋。”
問:“金鱗不點額時如何?”師云:“左眼半斤右眼八兩。”
問:“如何是免生死底人?”師云:“措大席帽。”
問:“絕功勛處。如何趣向?”師云:“蟻子不食鐵。”
問:“如何是摩尼珠?”師云:“手攜針筒腰懸藥袋。”
問:“如何是大通徹人?”師云:“漢高大王。”
問:“文殊普賢來參師時何如?”師云:“趁向水牯牛欄里著。”云:“與么則和尚入地獄如箭射。”師云:“全憑子力。”
問:“乾坤休駐意。宇宙不留心時如何?”師云:“峴山亭起霧。灘峻不留船。”
問:“佛法無形。従何建立?”師云:“神前木虎子。”
問:“諸方盡落嗔模。請師出竅道?”師云:“十八女兒不系裙。”云:“與么則平地起骨堆。”師云:“自領出去。”
問:“奔流渡刃疾焰過風時如何?”師云:“平常心是道。”
上堂云:“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還得么?你衲僧分上事。到者里須具擇法眼始得。只如洞山與么道。也有一場過。且道過在什么處?”
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云:“土星犯牛宿。”
問:“亡言事不到。開口理相乖。未審如何即是?”師云:“釋迦老子頭白。”
問:“如何是衲僧本分事?”師云:“云裹楚山頭。決定多風雨。”
問:“承教有言。如人含一口水自不能言。萬法不出于心。各各皆住本位。當與么時請師接?”師云:“六只骰子不成雙。”云:“畢竟如何?”師云:“插標嫌水淺。”
問:“石門遷化向什么處去?”師云:“麝香不合藥。”
問:“學人未達本源時如何?”師云:“腳底毛生。”
問:“遠遠投師時如何?”師云:“爭怪得老僧。”云:“終不敢造次。”師云:“恰似不齋來。”
問:“如何是頭頭物物盡底句?”師云:“三歲孩兒入戲場。”
問:“路逢達磨時如何?”師云:“鼻孔大小。”
問:“四海無浪月輪孤時如何?”師云:“眼里須眉長二尺。”
問:“不落心機意識。乞師一句。”師云:“楚山入漢水。”云:“未會請師更道。”師云:“湖南子。”
問:“不惜時機用。如何話祖宗?”師云:“三個胡桃兩塊蓐。”
問:“如何是洞山劍?”師云:“金州客。”云:“用者如何?”師云:“伏惟尚饗。”
問:“離卻心機意識。請師道一句?”師云:“道士著黃甕里坐。”
問:“如何是不動底心?”師云:“賜紫金魚袋。”
問:“生死海中以何為津梁?”師云:“年盡不燒錢。”
問:“祖師西來唯傳一心。諸方為什么各說異端?”師云:“貪觀白浪失卻手撓。”
問:“龍庭金口問,如何對玉機?”師云:“海底紅塵起。石里瑞花生。”
問:“智隔千重鎖。如何擘得開?”師云:“波斯不戴帽。”
問:“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祖師西來意請師直指?”師云:“小兒不著鞋。”
問:“如何是和尚臨機為人一句?”師云:“官差不自由。”云:“么則得一失一也。”師云:“自知較多少。”
問:“大用現(xiàn)前時如何?”師云:“天不長惡。”
問:“文殊問維摩。以何為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未審意旨如何?”師云:“六只骰子一時赤。”
問:“如何是當處常湛然?”師云:“凈手裝香。”云:“如何是覓即知君不可見。”師云:“觸手拈經(jīng)。”
問:“如何是竺土大仙心?”師云:“草鞋不入市。”
問:“鐵石之心如何去得?”師云:“張良下殿走。”
問:“如何是入不二法門?”師云:“眉長三尺二。”
上堂云:“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諸禪德。作么生是活句?到者里實難得人。若也不動一塵。不撥一境見事便道答話。長老下腳不得。東西南北莫知多少。要得去離泥水;钊搜勰。舉唱宗風激揚大事。不道全無。其柰還少即緣。未達其源。落在第八魔境界中。識得個不名不物。無是無非。頭頭物物無不具足。道我得安樂田地。更不求余。凡有扣擊問難。即敲床豎拂。更不惜便施說。便行便用。向惡水坑里頭出頭。沒弄個無尾猢猻。到臘月三十日。鼓也打破猢猻又走。卻了手忙腳亂一無所成。悔將何及。你若是個衲僧。乍可凍殺餓殺。終不著你鶻臭布衫。”便下座。
問:“不犯一切請師提綱?”師云:“啞子得夢。”
問:“如何履踐。即得無悛訛?”師云:“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什么人為主?”師云:“陳平不舉令。”
問:“如何是和尚擘不破底句?”師云:“孫臏不入市。”
問:“如何是真出家?”師云:“剃除須發(fā)。”云:“只者莫便是也無?”師云:“因什么五戒不持?”
問:“言無展事意旨如何?”師云:“漢江不渡船。”
問:“不落是非請師道?”師云:“責。”云:“慈悲何在?”師云:“苦口是良藥。”
問:“如何是禪?”師云:“熊耳山下。”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云:“十字路頭石師子。”
問:“實際本無。憑何建立?”師云:“新豐老人八十八。”
問:“真源無朕兆。如何話祖宗?”師云:“起席不謝坐。”
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云:“渤土里雀兒。”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云:“三日風五日雨。”
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云:“針衷不入。”云:“飲薪何物?”師云:“一任東西。”
問:“如何是通身一句?”師云:“月似彎弓少雨多風。”
問:“萬緣俱息時如何?”師云:“甕里石人賣棗團。”
問:“如何是道?”師云:“頭不梳面不洗。”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云:“三山帽子大袖布衫。”云:“見后如何?”師云:“市食齋僧。”
問:“一言道盡時如何?”師云:“吉兇不上卦。”
問:“月不當戶時如何?”師云:“矮子騎馬。”
問:“如何是真空妙用?”師云:“契書鐵券權為用。妙句無私也是閑。”
問:“絕點無晨時如何?”師云:“尖斗量不盡。”
問:“如何是學人佛性?”師云:“來日二十七。”
問:“如何是衲僧本分事?”師云:“駱駝渡漢江。”
問:“如何是親切一句?”師云:“達磨無當門齒。”
上堂:“學須實學。見須實見。若未諦見。當須克已。參尋博問先達。稍是不得。且向洞山處討個入路。一切塵剎一切境界。一切佛界一切眾生界。盡十方界一切物類。一時拈來手內(nèi)。在眼睛里。亦無來往等相。不礙見聞覺知。舉起一足乾坤一時震動。行著一步海水。盡皆波濤涌沸。提起一足須彌山百雜碎。唾一唾虛空撲落地。諸德每日受用。還自知也無。洞山不獲已且作死馬醫(yī)。對上機兄弟面前。渾成一場笑具。向他上機人前。說個什么即得。挨一挨拶一拶喝一喝棒一棒得么?指天指地五言七字得么?好風好雨得么?如斯舉唱。遍大地攪不轉。把掃帚掃作一堆將火燒。把篾縛掉放江里。従他流下去。且作么生去也。珍重。”
問:“如何是洞山境?”師云:“村里人油葫蘆。”
問:“身手作罪橫羅口舌時如何?”師云:“看錮鏴著生鐵。”云:“知過后如何?”師云:“望煙尋食地。錯入扯皮家。”
問:“將何指示。令學人得透金塵?”師云:“天子馬蹄鳴。”
問:“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時如何?”師云:“風鈴有韻真堪聽。聽得猶來曲不成。”云:“正當與么時。文殊普賢在什么處?”師云:“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云:“意旨如何?”師云:“一不成二不是。”
問:“如何是學人本來眼?”師云:“旋風不左轉。”
問:“維摩掌擎四世界。未審維摩身在什么處?”師云:“在庠黎后底。”云:“為什么在學人后底?”師云:“還我話頭來。”
問:“法無羈鎖。為什么趣入?yún)s難?”師云:“波斯讀梵書。”
問:“便與么去猶涉程途。省力處乞師一言。”師云:“腰帶不著相。”
問:“如何是大道之源?”師云:“天寬地窄。”
問:“一切諸佛及諸佛法従此經(jīng)出。未審此經(jīng)従什么處出?”師云:“一字不著點。”云:“如何是一字不著點?”師云:“碧眼胡僧笑點頭。”
問:“如何是離卻生死底句?”師云:“掃地添瓶。”
問:“長蛇偃月即不問,疋馬單襯事如何?”師云:“線大鼻孔小。”
問:“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猶是生死邊事。如何是向上事?”師云:“阿難不持梵夾。”
問:“但得本莫愁末。如何是本?”師云:“手纖腳大。”云:“如何是末?”師云:“量不著。”
上堂云:“洞山者里。尋常方丈內(nèi)不似諸方。一個上來一個下去。啾啾唧唧地衷私說底。禪道佛法。盡是向你兄弟面前。滿口說滿口道。滿口拈提滿口殂揀。無你左遮右掩處。一時和底翻出。諸德作么生委悉。汝試對眾道看。譬如太末蟲處處泊得。不能泊于火焰之上。被他諸方老禿甜唇美舌說作配當。道這個是禪。這個是道。這個是菩提涅槃。者個是真如解脫。被丈二釘八尺楔。楔在眼里。不知不覺。乍到洞山這里。不知是何說話。會得么?直饒會得。真如涅槃菩提解脫。毫末無差也。被條繩子于腳跟下系卻。不得出離。若是靈利衲僧。一咬咬斷。作個脫擠衲僧。豈不快哉。若三咬兩咬不斷。準前打入愲忄臺社里。有什么出頭時。洞山事不獲已。傍地里為你著力。珍重。”
問:“如何是和尚接人一句?”師云:“雞啼不著時。鄰人半夜行。”云:“如何領會?”師云:“一任東西。”
問:“只與么便請益時如何?”師云:“千斤秤不住。”云:“鳥道不存也。”師云:“錯數(shù)定盤星。”
問:“說者聽者二俱如幻。無說無聽時如何?”師云:“馬趁不上。”云:“么則信受奉行?”師云:“還我話頭來。”
問:“如何理論即得不昧師宗?”師云:“天地玄黃。”
問:“不變不動是何境界?”師云:“臘月三十日。”
問:“如何是一真境界?”師云:“衲僧破草鞋。”
問:“離卻有無。請師端的。”師云:“三腳鐺子無耳桗。”
問:“兩處俱亡時如何?”師云:“把針失卻線。”
問:“不歷古今句。請師運普音。”師云:“措大騎驢。”云:“與么則學人側聆也。”師云:“手提巾子。”
問:“即今心即不問,如何是本來心?”師云:“腰長腳短。”
問:“不動智源。如何接物?”師云:“大悲菩薩無手眼。”
問:“面前三事變。背后萬般形如何?”師云:“那吒不識父。”云:“如何是那吒不識父?”師云:“眼里瞳人筑氣球。”
問:“匝地普天即不問,應機不失事若何。”師云:“三白大眾。”
問:“如何是正法眼?”師云:“六祖愛吃和羅飯。”
問:“未曾開口道。十方佛已知時如何?”師云:“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凈。”
問:“生死事大。請師相救?”師云:“三家村人失卻火。”
問:“承古有言。剎說眾生說。三世一時說。即不無。未審為什么人說?”師云:“三頭兩面者。”云:“為即不無。還當也無?”師云:“蝦跳不出斗。”
問:“如何是不従師邊得底事?”師云:“夜觀乾象。”
問:“釋迦以何為師。即得無上菩提?”師云:“三千條罪莫大于不孝。”
問:“知有亦不立。妄有亦不生。正當與么時。如何話道?”師云:“六耳不同謀。”
問:“如何是大道本源?”師云:“赤腳上船。”
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云:“三番羯磨。”云:“羯磨后如何?”師云:“為什么五戒不持。”
問:“只者猶不是。如何即是?”師云:“天性不吃酒。”
問:“自古及今不従人得。六祖黃梅夜聞何事?”師云:“志公拄杖。”云:“得用時如何?”師云:“用那曲尺作什么?”
問:“如何是毛吞巨海?”師云:“六祖口唇大。”
問:“如何是會佛法底人?”師云:“兩道行纏。”問:“青青翠竹盡是真如。此理如何?”師云:“朝游山水暮宿草庵。”
問:“自肯已常人知見。已不見已時如何?”師云:“看錮鏴著生鐵。”
問:“才伸一問悔思不及。請師方便。”師云:“兩得便宜。”
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師云:“三腳蝦蟆無后腳。”
問:“目前無朕兆。如何顯真宗?”師云:“八十婆婆手擎扇。”
問:“如何是無心鏡。”師云:“水深三尺。”云:“還照學人心也無?”師云:“徹膽見。”
問:“一塵才舉大地全收。如何是一塵?”師云:“波斯上廟。”
問:“只見龜毛長。不見兔角生。請師現(xiàn)兔角?”師云:“目里瞳人筑氣球。”
問:“絲盡停機。是諸佛權行之義。向上事請師直道。”師云:“多毋失愛。”
問:“諸方即心即佛。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師云:“無底楪子七八片。”
問:“如何是超毗盧越釋迦之談?”師云:“迦葉目視佛。”
上堂:“法鼓才動大地全收。諸德在鼓聲里來往還知也無。對眾道看。若道不得。被洞山熱瞞。”下座。
上堂:“即心即佛。破執(zhí)二疑。非心非佛。止宿草庵。且居門外。向上一路千圣不傳。葛藤言語。作么生是衲僧分上事?”良久云:“拈得出來。也是破草鞋。”下座。
問:“天堂地獄是什么人居止?”師云:“洞山。”
問:“如何是法身?”師云:“穿靴水上行。”云:“莫便是否?”師云:“水上烏龜頭赫赤。”
問:“作止任滅猶是禪那之病。如何免得?”師云:“梵僧不袒肩。”
問:“未問未答如何商量?”師云:“持缽不得撲破缽盂。”
問:“金烏出海耀天地。與此光陰事若何?”師云:“昆侖渡海夸珍寶。波斯門下騁須多。”
上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洞山魚鼓聲動。延慶白馬鷲嶺。谷隱師僧盡隊。隊入僧堂里吃飯。諸德識得幾個。對眾道看。若向這里道得。即有可良善不無行腳。若道不得。閻老征你草鞋錢有日在。”便下座。
問:“超佛越祖人難得。請師一句顯根源。”師云:“裁衫錯卻領。”
問:“古寺清幽如何辯主?”師云:“責。”云:“你何方便得睹慈悲?”師云:“焚香胡跪。”
問:“不斷佛種。請師一言?”師云:“犯著太白星。”
問:“遍地黃金便與么用時如何?”師云:“滿天列宿白日雨下。”
上堂:“諸德。提將缽囊拄杖。千鄉(xiāng)萬里行腳。葢為生死不明。要得達法悟道。到處豈無親覲尊宿善知識。若為你解粘去縛。道眼分明。甄別是非?盀閹熃。即便拗折拄杖。高豹缽囊。取個徹頭。莫愁不成辦;蛉糸_口動舌。說向上向下。這邊那邊。玄會妙會。道出道入。君臣父子。明體明用。盡是謗般若埋沒宗風。不識好惡尿床鬼子。帶累后人無有了日。拽下繩床。落脊棒趁出三門。再教行腳。與伊為增上緣也。與宗門出得氣。更向其中叉手并腳唱諾。撮他野狐涎唾。自肯自重云得和尚為我揀為我說。得個安樂處。還睡覺也未。還擠擠也未。喚作病不遇良醫(yī)誤服他毒藥。認得個驢鞍橋。喚作阿爺下頷。與你本分事有什么交涉。將知你一生行腳。只是踏破草鞋。始終成得個不唧留漢。下去。”
問:“克已求真。是修行人之大錯。能辯邪正猶乖道體。未審如何修證?”師云:“六只骰子一時赤。”
問:“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未審在什么處?”師云:“偏衫不葢體。”
問:“如何是學人自已?”師云:“親人不著便。”
問:“萬緣俱罷六戶齊寧時如何?”師云:“天晴不肯去。”云:“便與么去時如何?”師云:“須待雨霖頭。”
問:“盡大地人來如何指示?”師云:“舌頭拄上腭。”
問:“請師出榍?”師云:“七顛八倒。”
問:“心境未明時如何?”師云:“吐舌至頂相。”
問:“大藏教是一場是非。學人親切請師道。”師云:“有手不彈指。”
問:“天皇打典座意如何?”師云:“吃酒不謝座。”
問:“如何是學人究竟事?”師云:“說。”云:“未審說個什么?”師云:“泥里撼樁。”
問:“如何趣向。即得至理無差?”師云:“垂鉤水上。”云:“與么則謬向途中枉施功。”師云:“自知較一半。”
問:“但得本莫愁末。如何是學人本?”師云:“草鞋無底。”
問:“如何是塵劫不昧底事?”師云:“脫衣不渡水。”
問:“添一減一理歸何所?”師云:“三年一閏。”
問:“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未審世間有什么過?”師云:“兩人著嗖一人著娥。”
問:“煙云不到處。喚作什么?”師云:“燒錢不及時。”云:“與么則劃地作佛像去也?”師云:“自屎不覺臭。”
問:“三身中阿那身說法?”師云:“親言出親口。”問:“如何是說底口?”師云:“還我話頭來。”
問:“如何是撥塵見佛底句?”師云:“楚山頭上播紅旗。”
問:“心不是佛智不是道。還有過也無?”師云:“知仙大小。”
問:“生死根源。請師指個入路。”師云:“頭破額裂。”云:“學人不會。乞師指示。”師云:“天上天下。”
問:“承古有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時如何?”師云:“五九四十五。太陽來八戶。”
問:“佛法禪道是同是別?”師云:“梳頭不洗面。”
問:“明月當空如何鑒照?”師云:“量之不足。”
問:“久淘砂磧未睹真金。請師指示。”師云:“入水不濕腳。”云:“恁么則學人得用去也。”師云:“爭柰腳板潤。”云:“一言可以喪邦。”師云:“不知是不是。是即也大奇。”
問:“諸方盡在繩墨里。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師云:“篙箭射須彌。”
問:“扶籬摸壁時人盡知。諸佛正法眼。請師直指。”師云:“夢里打三更。”
問:“十二時中行住坐臥。自省覺時如何?”師云:“看人吃飯。”云:“爭柰樹影不斜何?”師云:“親言出親口。”
問:“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未審如何即是?”師云:“眼里瞳人筑氣球。”
問:“森羅及萬象。皆従一法所印。如何是一法?”師云:“要你眼作什么?”云:“還許學人受用也無?”師云:“可惜許。”
問:“金鍮現(xiàn)前請師辯?”師云:“兩腳蝦蟆吞卻月。”問:“的言無證時如何?”師云:“牙疼灸左耳。”云:“甘苦常言。”師云:“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問:“如何是不歷巨海獲驪珠底人?”師云:“四手八臂。”
問:“久昧衣珠。請師指示。”師云:“磁石不攝針。”
問:“彎彎似月廓落三星。西土即無。此間事如何?”師云:“東南西北。”
問:“十二時中。如何得與道相應去?”師云:“拈東摸西。”
問:“従上宗乘。請師垂示。”師云:“老鴉線斷。”
問:“一念未生。為什么不見自已?”師云:“劃地成牢。”
問:“盡未來際遍法界中。盡此一句時如何?”師云:“有錢千里通。無錢隔壁聾。”
上堂:“丸丹一顆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圣。世間法亦復如是。洞山且問諸德。作么生是轉凡成圣底道理。試對眾道看。雖然不出頭。肚里道了也。作么生是轉凡成圣底道理。且道轉個什么?莫瞌睡。作么生莫是一喝一棒么?如此見解。是街頭巷尾。打鐵磬輪。木槵數(shù)珠。念喝沖怛那。行者輩見解在。你衲僧家合作么生?須是具眼方能辯邪正。莫只與么過。諸德。時不待人。切須努力。睡一覺起來看取。是什么道理。久立珍重。”
問:“不與萬法為侶底人。還有向上事也無?”師云:“道士頭戴冠。”
問:“如何是佛?”師云:“灼然諦當。”
問:“如何是三寶?”師云:“商量不下。”
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云:“醬甕里床兒。”
問:“一箭便中時如何?”師云:“過。”云:“過在什么處?”師云:“著。”
上堂:“且如禪師者。須是己事分明。具擇法眼。遍參知識。方辯祖。宗法胤水乳岐分。若不然者。何名衲僧行腳。不遇師匠最苦。莫過于此。可惜許。大丈夫兒。莫隈隈?崔々地。禪德。洞山尋常道。待我家園麥熟。事持磨阛作個窄餡。屈取東西南北善知識。同共一筵破除了。盡與伊出卻釘拔卻榍。拈卻炙脂帽子。脫卻鶻臭布衫。作個擠擠地禪師。后代學人。有可依倚。豈不俊哉。”
問:“如何是洞山劍?”師云:“問作什么?”云:“也要知。”師云:“罪過。”
問:“如何是古佛劍?”師云:“何不問。”云:“用者如何?”師云:“鉛刀子。”
問:“承古有言。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意旨如何?”師云:“虛空擲骰子。
上堂:“莫捏目妄想?偛蝗缡。道本無機。豈留心法。諸德。作么且生領會。莫錯會好。珍重。”
問:“承古有言。其中長者子。個個盡無裩。如何是長者子?”師云:“只你是。”云:“是個什么?”師云:“貓兒打筋斗。”
問:“如何是洞山?”師云:“動則傾湫倒岳。不動即天地黑暗。”
問:“學人欲殺父殺母。如何下手?”師云:“急。”問:“非時親覲。請師一句。”師云:“對眾作么生舉?”云:“據(jù)現(xiàn)定舉。”師云:“放你三十棒。”云:“有什么罪過?”師云:“罪不重科。”
問:“風不鳴條雨不破塊。是什么人分上事?”師云:“要道即道。”云:“便請道。”師云:“分付不著人。卻令道者怪。”
問:“久居洞中。為什么一物全無?”師云:“腳大木履小。”云:“如何領會?”師云:“直覷步。”
問:“如何是室中人?”師云:“不在外。”
問:“壁上有一高僧。至時還說法也無?”師云:“來去不住。”
問:“大眾云臻。請師略舉綱要。”師云:“水上浮漚呈五色。海底蝦蟆叫月明。”
問:“洞山郁茂。為什么無味?”師云:“驗在目前。”
問:“朗月當空。是什么人境界?”師云:“庠黎境界。”云:“為什么日用不知?”師云:“非洞山過。”
問:“如何是籠中鳥?”師云:“在籠中多少時?”云:“只為籠中鳥。”師云:“卻飛去。”
問:“學人欲伸一問,為自已不見時如何?”師云:“無背面。”
問:“朗月當空。為什么不見自已?”師云:“近后。”
問:“如何是沙門行?”師云:“不損人。”
問:“云水是人游,是什么人能到峰頂頭?”師云:“無足人能行。佛手人能執(zhí)。”
問:“佛即不問,如何是法?”師云:“你為什么不出家?”
問:“無佛無人處法従何生?”師云:“你在什么處出家?”云:“現(xiàn)在目前。和尚自看。”師云:“五戒也不持。”
問:“目睹瞿曇猶如黃葉。意旨如何?”師云:“襄州土宜不出別物。”
問:“量闊無邊。為什么不容自已?”師云:“窄。”
問:“曹溪一句即不問,如何是云門一句?”師云:“天下人咬不著。”云:“還當?shù)蒙酪矡o?”師云:“是何生死?”
問:“佛佛相應祖祖相傳。未審相傳底事如何?”師云:“此去韶州八百五十。”云:“與么則有口不如無聲。”師云:“速須懺悔。”問:“擘破成狼籍。渾侖又不成。藥病俱消處。便請師商量。”師云:“云生嶺上水出高源。”云:“么則師子吼也。”師云:“還我?guī)熥雍饋怼?rdquo;
問:“無心道人。還有法示人也無?”師云:“黑地入漆甕。”云:“既是無法。緣何得入?”師云:“到老惺惺。”問:“如何是動乾坤底人?”師云:“須彌山上打筋斗。”
問:“乍可永劫受沉淪。誓不將身求半偈。”師云:“官不容針私通車馬。”云:“與么則和尚容許也。”師云:“且領前話。”
問:“大藏教是個切腳。如何是字母?”師云:“啞子上刀梯。”
兵馬都監(jiān)太保問:“眼處入正受。諸塵三昧起。此意如何?”師云:“洞山茶碗里有太保。太保茶碗里有洞山。”太保無語。將此話問尊宿谷隱。云:“不落無言說。”延慶云:“喚什么作三昧。”
師問僧:“莫便是新到否?”僧云:“是。”師云:“夜來投棲處。今朝事如何?”僧云:“今朝風較急。青山背上行。”師云:“不是更道。”僧云:“珍重。”師便打。”
問:“如何趣向即得至理無差?”師云:“垂鉤水上。”云:“么則謬向途中枉施功?”師云:“自知者少。”
問:“鼓聲才罷大眾云臻。學人與么來。請師速道。”師云:“撥云看日暈。坐水看山行。”
問:“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猶是中下之機。向上一路請師說破。”師云:“玄玄無倚靠。迥迥勿人知。”
問:“輪王寶劍常露現(xiàn)前。輪王即不問,如何是寶劍?”師云:“水里無魚人皆信?绽镄写⑷。”
問:“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師云:“樓上打鼓。聽聲在外。”
問:“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師云:“啞子買甜瓜。”
問:“真即幻幻即真。離此二途如何道?”師云:“臨河照影。”云:“么則叉手當胸退身三步。”師云:“若不同床臥。焉知被里穿。”
問:“眾魔到來如何支遣?”師云:“鐘馗解舞十八拍。”云:“還受厭禳也無?”師云:“信邪倒見死入地獄。”
問:“自知當作佛。未審什么人證明?”師云:“耆婆賣針筒。”
問:“寂寂無惺惺時如何?”師云:“波斯不過江。”問:“藤蘿高萬丈。身與白云齊時如何?”師云:“昔時東海曾相識。卻向西山弄日頭。”
問:“擬問和尚。有煩尊重。擬欲不問。己事未明。今日上來。問即是不問即是?”師云:“今日敗闕。”云:“為什么如此?”師云:“虛空擴赫無涯岸。海月圓時無別天。”
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孤舟萬里身。”
問:“學人擬歸鄉(xiāng)。請師指路頭。”師云:“楚山頭向東。”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衣衫不整。”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未審是什么字?”師云:“波斯入市。”
問:“大海有珠。驪龍守護時如何?”師云:“困。”
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師云:“楚山頭。”
問:“心外無法。不可所求。法內(nèi)無心。不可所得。離此二途。如何是道?”師云:“紙上畫鐘馗。”
問:“真空得之不空。妙有得之不有。衲僧得之如何?”師云:“拈匙不把箸。”云:“與么則一切法常也。”師云:“只為不常。”
問:“承師有言。禪子相投西山月落。未審落在什么處?”師云:“手里把釣。”
問:“心外觀法。法不際心。心內(nèi)觀法。法源不達。如何是本源?”師云:“面上眉長三尺二。”
問:“停真罷想時如何?”師云:“水底弄傀儡。”云:“誰是看壅者?”師云:“停真罷想者。”云:“與么則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也。”師云:“你見什么道理?”云:“某甲合吃和尚痛棒。”
問:“知而不悟時如何?”師云:“草鞋纟爽子斷。”
問:“虛空無口憑何說?”師云:“水履嘴長三尺二。”
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云:“幡竿頭上不插標。”
問:“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未審和尚意旨如何?”師云:“尖斗量不盡。”云:“還有為人處也無?”師云:“頭戴天腳履地。”
師到云門。云門問:“近離什么處?”師云:“楂渡。”門云:“夏在什么處?”師云:“湖南報慈。門云:“幾時離彼?”師云:“八月二十五。”門云:“放你三頓棒。”師晚間入室次卻問:“今日祗對次。蒙和尚放三頓棒。未審過在什么處?”門云:“江西湖南。便與么商量?”師于言下大悟。遂云:“他后向無人煙處。卓個庵子。不畜一粒米。不種一莖菜。接待十方往來。盡與伊抽釘拔楔。拈卻炙脂帽子。脫卻鶻臭布衫。教伊擠擠地作個衲僧。豈不俊哉。”門云:“你身如椰子大。開得許大口。”
上堂:“洞山普樂。無言展托。終日現(xiàn)前。誰知適莫。無遮無障。不知不覺。更有一言。乾乾爆爆。”
△歌頌
隨物通真頌〔并序〕。
至大莫若于道。至廣莫若于法。無言表而不顯于道。無物象而不出于法。且夫眾生浩浩。窮本末以何歸。處處忙忙。據(jù)生死而何托。洞山聊述一頌。提舉大綱。號隨物通真。頌曰:
現(xiàn)在目前,何易何難。將何指陳,表法無言。物之有物,言之有言。明明無礙,了了無邊。見之成道,不用再三。物物是我,河沙體全。法法無法,言無可言。眼見耳聞,白日青天。東西南北,竺土大仙。印之可印,燈之燈傳。著衣吃飯,文殊普賢。手提巾子,赤腳上船。是水是火,本絕諸緣。禪僧座主,庶民大官。寬衣大袖,窄領布衫。接延賓客,對答語言。高之與下,不在詐言。上徹天界,下透黃泉。不是別物,古圣皆傳。得之可保,見之安然。今之浪說,出自無端。更有一言,好看好看。
明道頌。
大道坦然,廓落無邊。了了虛徹,寂然何安。含容妙用,隨物方圓。自本心法,眾生迷源。道無別道,玄無別玄。向說不信,須要攀緣。識心是佛,了即是安。心將何識,識者何心。心識兩亡,見道在先。従古至今,體自如然。凡圣共有,沙界同源。前賢后哲,悟此而傳。著衣吃飯,語默言詮。不是別物,是個癡頑。快須提取,勿放狂顛。巧施妙句,廣引多般。揚眉瞬目,閃爍機關。以此為解,千山萬山。人迷逐物,切要自看。自看得力,諸圣準則。行住坐臥,皆承恩力。成佛作祖,越此不得。不得伊何,要你消磨。坐看北斗,立覷黃河。天南海北,于我于何。明明了了,你何不曉。惺惺皎皎,于何不照。世界根源,眾生祖老。終日現(xiàn)在,名名善巧。說之已說,聽亦甚好。會與不會,任自長保。
真贊。
一巧一拙,誰許甄別。青山白云:“兒孫皆說。窈窕邪身,頭尖鼻缺。斫額看魚,焚香祭獺。
又
空生幻身,幻滅空存。谷傳其聲,鐘受其音。取之寫邈,號之曰神。一言才發(fā),四驥難尋。月之有水,鏡之有塵。不可虛傳,洞山之真。
又
身不奇兮貌不揚。語不異兮法不藏。
滿天星宿兮月中月。白日金烏兮海岳彰。
又
我教不寫又被寫。我教不圖又被圖。
可惜半匹青絲絹。畫了令人笑一場。
又
月兔走入海。日烏飛上山。見此若不會。虛度幾千年。
色空頌。
眼病生色,空病仍存。真空真色,日月乾坤。白日買賣,夜里屈人。東西南北,碧眼胡僧。
示徒頌
洞山寂寞。無可依托。禪子相投。西山月落。
提綱頌。
洞山月冷雪漫漫。綠水清風刮骨寒。
言談語句無滋味。迦釋達磨海東邊。
投機頌
向你道泄天機。我不會汝惺惺。遍法界何不明。開眼睡悟即驚。
好問伊是阿誰。共商量莫相誤?斓廊≌弑娚。
剪商量頌
見非言說知。真語即是非。畫龍頭似馬。那個得便宜。
指話會頌
洞山語孤孤。言淡人難措。舉目會宗風。辜負四來祖。
指通機頌
洞山寂寞。一無可有。無味之句。塞斷人口。
明心頌
禪不禪律不律。赤腳著鞋水上立。大洋海底黑云生;仡^西山日初出。
因事頌。
五臺山上云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
幡竿頭上煎ボ子。三個猢猻夜簸錢。
牛兒頌
自牧一牛兒。出入無欄圈。放在芳草中。毛色方能顯。朝去無人趁。暮歸無人喚。其力不可當。有角無鼻嗔。不使任従伊。使著隨人轉。天下無荒田。盡是此牛變。有人若覓伊。走去天涯畔。牽來似諸人。問汝見不見。
隨牛狗兒
家有一狗兒。駭小人難見。終日隨牛去。未省使人喚。見客不作聲。見人偏能善。擬議上門來。早是輸他便。好好報禪師。須著精神看。任汝靈利人。不覺為死漢。
法身頌
法身寥廓遍河沙。萬象森羅共一家。法法盡含真妙用。莫將眼病見空花。
報身頌
報身具足無窮體,F(xiàn)用分明勿是非。悟了始知言無異。休將巧妙用心機。
化身頌。
化身來往任縱橫。隱顯諸緣應萬機。只這見心非不見。剛須見外強生疑。
又述一頌。
洞山有一語。道得無用處。對面共商量。脫衫著卻褲。
又
道本無言詮。言詮非本妙。對面共商量。誰人能得了。
又
洞山有一言。對答須提舉。瞪目若思量。者漢去去去。
彭殿直問和尚年多少師有頌
一臘更一臘。相續(xù)已年高。住持無別物;瘜疔緞。勸人常有語。不用苦忉忉。只為他不信。佛大即泥多。
十心頌
心是春。普雨山河及大地。澀酸咸淡甘與苦。盡受春功滋助力。
心是水。任器方圓與寬窄;蛑彪S人得濁惡。諸般皆盡法王法。
心是秤。萬戶千門同共用。纖毫輕重自低昂。便合自知不高穩(wěn)。
心是尺。示與世人生條直。莫教指下有推那。地獄三涂難得出。
心是斗。量盡天涯是非口。堆山積岳在心思。死后波吒親自受。
心是燈。照見人間黑暗。心指教直行不能行。須作欺瞞地獄因。
心是鏡。照破人間邪與正。對面言談恰似直。背后猶來黑似漆。
心是道。凡圣同居月皓皓。只于鬧處證菩提。便合如來真正道。
心是師。條貫六賊不暫離。時時呼喚在目前。才使出門不柰伊。
廓書狀上頌。
十載學玄微。今朝方息機。洞山一句子。落處少人知。
師卻問:“作么生是洞山一句子?”書云:“逼塞虛空。”師云:“大好少人知。”書卻問:“作么生是洞山一句子?”師云:“峴山亭上無字碑。”
- 上一篇:古尊宿語錄 第三十九卷
- 下一篇:圣嚴說禪: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