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古尊宿語錄 第三十五卷

  古尊宿語錄 第三十五卷

  ○大隨開山(法真)神照禪師語錄 (西蜀沙門元德重編)

  上堂云:“你不見道。一塵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破塵出經(jīng)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我今舉起。大家求此事。三千世界收在一微塵。四大海水歸一滴。須彌納芥子中。若求自已。敗在一毫毛。你若一毫毛處見得。三千大千總成經(jīng)卷。敗是自已動這個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現(xiàn)。說什么纖毫覺處。總是偎刀避箭。懼境藏形。你喚這個作什么?兄弟。如石壓草相似;蛉荒閰s石。依舊習氣敗。在。須是隨處了卻。始得與境為主。免塵境使喚始得。大難大難。千難萬難。敗是殼解他后銜鐘負鞍阿誰苦。才有些子覺觸處。便。擬望與人為師。大錯。須說凡了卻凡。須說圣了卻圣。舉一例諸。無非恁么。不易不易。珍重珍重。”下座。

  問:“如何是大隨一面事?”師云:“無東西南北。”

  問:“如何是生死中事?”師云:“水上浮漚內(nèi)外不見。”

  問:“如何是中理一句?”師云:“表里不従。”進云:“師決志事如何?”師云:“言下知音。”

  問:“如何是道用心處?”師云:“莫自謾。”

  問:“陀那微細識。到此如何分?”師云:“你眼敗解觀色。還解聽聲否。”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云:“萬法元不歸。”

  問:“六國未寧時如何?”師云:“臣灰功。”進云:“直得君臣道合時如何?”師云:“不見有君臣。”

  問:“如何是自在?”師云:“不自在。”進云:“不自在時如何?”師云:“卻自在。”

  問:“中雪瑤階時如何?”師云:“不厭世境。”

  問:“曹溪一路事如何?”師云:“老僧道如不凈坑。”進云:“何以如此?”師云:“佛祖兩路了不相干。”

  問久處寒巖。何以日不照?”師云:“不照寒巖。寒巖終不出來就你日光。”

  問:“離光影如何是師性?”師云:“和光吐出。”進云:“莫鬼語。”師便打。”

  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云:“是末是本。”

  問:“如何是大隨境?”師云:“不似學人。”進云:“何故不道?”師云:“不然。”

  問:“如何是最初處?”師云:“莫妄想。”

  問:“隱隱不停波時如何?”師云:“敬禮常住三寶。”進云:“息浪停波。為什么沙石轉(zhuǎn)多?”師云:“為你斷伊。”

  問:“學人敗如浮云。以鏡捉光何處安排?”師云:“與云為主。”

  問:“寸草未生時如何?”師云:“老僧無米吃。終不下大隨山。”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云:“不究始不顧末。”

  問:“路逢古佛時如何?”師云:“你或逢駝驢象馬。喚作什么?”師云:“夫上代諸德。莫非求實。不自瞞昧。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他明白了。被生死輪回。拘障不得。所以識不能識。智不能知。不聞道。釋迦掩室。凈名杜口。須菩提無說而說。釋梵絕聽而聽。此事大難大難。珍重。”

  上堂,問:“萬法従心起。未審心従何起?”師云:“石牛沿江走。水底火燒天。”

  問:“如何是大隨山?”師云:“耳不聞眼不見。”進云:“如何是山中人?”師云:“千人眾里。萬人眾里。不向一人不背一人。”

  問:“掘一丈見一丈空。將一丈土填一丈空。未審空歸何處?”師云:“莫將這個道理為佛法。出去出去。”

  問:“佛法遍一切處。未審教學人什么處駐足?”師云:“大海従魚躍。長空任鳥飛。”

  問:“撲碎驪龍珠。請師明活寶?”師云:“明活寶且置。作么生是你撲碎底珠。”僧無語。”

  問:“法報化三身佛亦非說。如何是本來身。”師云:“海底如意珠。始終無不應。”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云:“肚上不帖鄄。”

  師問僧:“向什么處去。”僧云:“西山住庵去。我向東山喚汝。汝便來得么?”僧云:“不然。”師云:“汝住庵未得。”

  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云:“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進云:“誰受供養(yǎng)?”師云:“合取缽盂。”

  師庵側(cè)有一龜。僧問:“一切眾生皮里骨。這個眾生為什么骨里皮。”師遂拈草履向龜邊著。復云:“會么?”僧無語。

  問:“如何是諸佛法要。”師舉拂子云:“會么?”僧云:“不會。”師云:“塵尾拂子。”

  問:“如何是學人自已?”師云:“是我自已。”進云:“為什么卻是和尚自已?”師云:“是你自已。”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云:“高尺五。”進云:“某不會。”師云:“昆侖。”

  問:“如何是一切智空。”師云:“心空即是。”進云:“更有來時作么生?”師云:“不是空。”進云:“還稱向上事也無?”師云:“不。”

  問:“和尚百年后。付法與何人?”師云:“露柱火爐。”進云:“還受也無?”師云:“火爐露柱。”

  有一行者領眾到師處。師問云:“參得底人。喚東作什么?”對云:“不可喚作東。”師咄云:“臭驢漢。又喚作什么?”行者無語。眾皆散。

  問:“但有一法。耳不聞眼不見。皆是光影。如何是光影中人。”師咄云:“莫無禮莫無禮。”

  問:“理不言詮時如何?”師云:“言詮即理。”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云:“赤土畫簸箕。”進云:“未審此理如何?”師云:“簸箕有唇。米跳不出。”

  師問座主:“講什么教。”主云:“百法論。”師拈拄杖云:“従何而起。”主云:“従緣而起。”師云:“苦哉苦哉。”

  師問僧:“什么處去。”僧云:“禮普賢去。”師舉拂子云:“文殊普賢總在這里。”僧作圓相拋向背后卻展兩手。師叫侍者云:“取一帖茶與這僧去。”

  問:“遠聞大隨水。到來敗見個漚麻池。”師云:“汝敗見漚麻池。阿里見大隨水。”進云:“如何是大隨水?”師云:“苦澀難下觜。”進云:“還吃得否。”師云:“吃著便死。”

  師因燒山次見一蛇。以杖挑向火中。咄云:“這個形骸。猶自不放舍。你向這里死。如暗得燈。”遂有僧問:“正當恁么時還有罪也無?”師云:“石虎叫時山谷響。木人吼處鐵牛驚。”

  僧因馳書辭師。問曰:“學人此去。未審師將何言到彼中?”師云:“好為通達。”再問:“臨岐參晚。請師垂示?”師云:“無事早歸。”

  僧従五臺山來。師問云:“五臺山何似大隨山。”僧問云:“如何是大隨山?”師云:“是僧耳背。高聲問來。”僧高聲問:“如何是大隨山?”師云:“若千山與萬山。”

  問:“魚游陸地時如何?”師云:“拗不曲處是庠黎所貴。”進云:“卻下碧潭時如何?”師云:“立足事難明。”

  師勘僧云:“従什么處來?”僧云:“従蜀中來。”師云:“未入蜀時。在什么處盤泊。”僧云:“無處所?”師云:“莫是處所有過耶。”僧云:“若有處所。鈍置人眼。”師云:“天堂地獄有一坐具分。似落坑鼓相似。不鼓而自鳴?白魇裁?”

  問:“生死到來時。還免得否?”師云:“饑時吃飯。寒則著衣。”

  上堂云:“夫沙門釋子。見有如無。始得向一切時中與凡圣等與解脫等。方有少許出處。若不如此。大難大難。珍重。”

  上堂,問:“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還有吞不得者也無?”師云:“汝喚什么作無常。”進云:“不究竟為無常。”師云:“無常卻究竟。自是汝不究竟。”其僧不肯。師便打。

  師勘居士云:“此身是什么服制。”士云:“父母俱亡。”師云:“吃茶去。”居士應諾出去。師喚回咄云:“你對老僧謾語。父母敗在。你莫說學無上道。自已父母尚乃不知。出去出去。”

  問:“如何是玄旨?”師云:“直須玄去。”進云:“如何是玄中玄?”師云:“不返去。”

  問:“古人立雪斷臂為求何法?”師云:“古人不斷臂。”進云:“古人斷臂因什么道卻不斷臂?”師云:“自是向雪堆里樂。”

  問:“金雞未啼時如何?”師云:“失卻威音王。”進云:“正當啼時如何?”師乃笑。”

  問:“柴里蟲柴里死。水里蟲合作么生?”師云:“一切尋常。”

  問:“金雁附書。為什么不露翼?”師云:“不通虛信。”

  問:“道場獻寶。誰人能辨?”師云:“虛空能辨。”

  師忽示微疾不見客。時有僧隔簾問:“咫尺之門為什么不相睹。”師云:“如今相睹。何不問來。”僧便問:“如何是相睹底事。”師云:“老僧不安。有什么心情對你。”

  上堂云:“閑即游天。寂即歸地。”

  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云:“汝即今在什么處居止。”

  問:“無常迅速不與人期。忽若到來時如何?”師云:“速問速問。”進云:“便問。”師云:“太不道速生。”

  問:“啐啄同時如何瞻睹?”師云:“是動是靜。”問:“出殼時如何?”師云:“是末是本。”又云:“見么?”

  問:“普雨為什么不潤?”師云:“普雨。”

  問:“滴水成冰。古人為什么不許?”師云:“古人即如此。若是老僧道。向虛空里掛破琉璃缽。”

  問:“既是師子。為什么被文殊騎?”師云:“調(diào)伏自在。”

  問:“孤巖無紋繡。特達事如何?”師云:“孤巖有紋繡。特達事顯現(xiàn)。”

  問:“處水之魚。為什么渴死?”師云:“敗為魚不親下口。”

  問:“父子至親岐路各別時如何?”師云:“為有父子。”

  俗士施師缽盂。”問:“未施缽時師用什么?”師云:“使最末后者。”

  一僧欲下山為眾化緣,辭師。師云:“汝若道得一句。即放汝去。若未然。且歸堂休歇。辦取自己事去。”師問:“盡十方空界。是王老師檀越。未審化什么人去。”僧云:“但請和尚疏頭來。便與師道。”師云:“汝且辦自己事去。”

  問:“毀佛謗僧時如何?”師云:“僧有何過。佛辜負你個什么。你毀謗他。”僧無語。

  上堂云:“今時沙門向因中辨果。果里辨因始得。”僧便問:“有一人不屬因果時如何?”師近前捉定云:“我今時沙門。向因中辨果。果里辨因。汝云一人不屬因果。別道別道。”僧無語。師便打出。

  上堂:“僧問:“過去未來即不問,如何是現(xiàn)在?”師云:“虛空還著得碾砑石么?”

  問:“來時無阻隔。去時無滯礙。正當恁么,乞師一句。”師云:“虛空無邊際。大海平如掌。般若性等等。”

  上堂,普告大眾云:“汝等還知有三處不立質(zhì)礙有緣。二際無分豈知來去。三身四智非圣不無。八解六通非凡不有。雖則眾生盡有佛性。不可將蠢蠢而對佛耶。然則高下無偏。爭柰途中有異。此身難得。胎卵易成。況是釋子之徒。又乃祖宗苗裔。三衣覆體。曩劫修來四事供須。非従今日。人前行相總似高僧。乃至語言不如俗子。稱名便是傳法沙門。子細尋思還傳個什么?一向毀他經(jīng)教有目如盲。純乃謗于祖宗。有心也敗如木石。不解忖已德行。終日恣縱無明。以無慚愧之心。兀兀何曾覺悟。此身若失永劫沉淪。非但卻復人身。有福底畜生也難得。”

  問:“孤峰頂上玩月輪時如何?”師云:“何不了卻孤峰事。玩他月輪作什么?”進云:“豈無內(nèi)外明徹事耶?”師云:“內(nèi)外明徹事作么生?”進云:“無有不照。”師呵曰:“這鈍驢也擬學馬走。”僧無語。

  師復云:“問你。諸方云水庠黎。莫道老僧這里有佛法與你諸人說。向諸方行腳參尋知識。說個什么?汝又領個什么?莫道禮三拜后便起近前問。若也言下便契時。猶未是了底人。莫向口頭取俊他時。人天眼目者。非是一生兩生修來。盡是恒沙劫功成果滿始得如是。所以向你叢林里示現(xiàn)下來。敗圖你今時人勤苦修行。敗恐你出家人失卻人身。莫等閑過日。老僧這里有什么佛法與你諸人說。自是你諸人上得山來。云我修行學道。是佛向上人。且問你。佛向下人。作什么模樣。不可老僧這里有佛向上人有佛向下人來。向諸人說邪。你若不言。我不可知你肚皮里事也。你或若問老僧。也則隨汝根樹與汝說。不可教老僧亂道得么?”敗如老僧行腳時。不揀叢林有供養(yǎng)無供養(yǎng)處。敗要看他眼目稍似根性有些些器量。方欲過一夏或一冬。若是根性鄙劣者。三朝兩日便行。筭來參六十余員大知識。有大眼目者那無一二。余者豈有真實知見。敗是圖你諸人供養(yǎng)欲望福報。你又有什么福報與伊。不可出家來空趁聚頭吃飯耶。雖然如是。四大之身誰免得。直饒心超圣境。身是凡夫。又乃假借增修。今時人便去向里許埋沒卻人身。諸人莫謾向口頭里無礙。卻成謗佛毀法。見須實見聞須實聞始得。假饒說似斬釘截鐵。直須時中不瞞自已始得。一車芥子猶未點著在。來時便道我是不思議底人?v然除得身邊粗重。猶余微細不知。粗重尚乃不知。豈可說于解脫之法。細中之細佛尚不知。微愚凡夫豈能測得。但是世間有者。并従顛倒所生。欲得解脫塵勞。無過心中自省。摩訶般若。是解脫法身。子細尋思。復是誰有誰無。老僧也不是醉凡詐圣。敗是習氣不除。上合諸佛心印。中合一切人天。下合蠢動含靈。師僧家。披如來法服。須求出離。時不待人。光陰頃刻。珍重珍重。”

  上堂:“僧問:“真如法界以三昧為香花。廓周沙界亦同一家。龍門為什么無宿客。爰水為什么足蝦蟆?”師云:“真如法界不以三昧為香花。廓周沙界亦無家。目前問者豈不是智淵座主耶。”主云:“是。”師云:“敗這便是爰水足蝦蟆。”

  師復云:“拋卻従前活計。認本源生涯。”主無語。師云:“經(jīng)有經(jīng)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你十二時中合談何事。還因個什么停得模樣。不可三個作隊五個成群趁衣劫食邪。到處不免撓他施主坐臥。心頭難勝于檀越。直饒你跳向虛空里行。也是國王管界。不可將持齋奉戒隨時轉(zhuǎn)一卷經(jīng)用答四恩三有也。又爭報答得。自是諸人時中事。修行到辟支佛地。方能消得人天供養(yǎng)。博地凡夫敗是異俗之形。吃了不知慚愧。空自趁說已是他非。出言欲斷人命根。吐氣便作毒蛇之行。說著自已三界無過。毀挫他人。敗如蟲蟻。若是古佛有此標鄄。如今欲微逼些些。従上已來或無此。則因何所起。如此容縱豈言清德。若也不達本源。未免滴瀝還他。改皮換骨。泥犁苦海。誰人替得。諸人大須竭力。不得因循過日。學禪學道則不無你諸人。且道禪有可參道有可學否。若言有學者。無有是處。若言無學者。亦無有是處。不可輅然去也。因地還従此去。直須打底分明。了卻生死根本?v饒異類中受生。也終不昧已靈始得。四大合成。敗是汝之窟宅。這邊脫去那邊早生。那邊脫來這里早別。作個模樣。汝不思量?窗⒛莻是汝本來之身。須向彼中究取。莫謾走南州北州。終無了日。光陰迅速。珍重珍重。”

  上堂云:“此性本來清凈。具足萬德。但以隨染凈二緣而有差別。故諸圣悟之。一向凈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時僧遂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性壞不壞?”師云:“壞。”進云:“恁么則隨他去也。”師云:“隨他隨他去也。”僧無語。時會中三百余僧。盡皆不肯。皆云:“従上已來敗說不壞之性。和尚何故卻云壞邪。”眾各惶然。

  時有一僧上堂頭。白師云:“適來僧問和尚話。和尚答他。其僧似不肯和尚答底語?”師云:“只有此一僧不肯。為如更有人不肯邪。”僧云:“只是一僧。”師云:“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人總不肯老僧。猶較些些子。非但這一僧。”

  其僧后至投子和尚處。投子云:“庠黎近離甚處。”僧云:“遠離西川大隨。”投子問云:“彼中還有尊宿也無。”僧云:“有一禪師住大隨山,F(xiàn)有三百余眾。”子云:“有何言句接人。試與老僧舉看。”僧云:“某甲昨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壞不壞。”子云:“大隨如何答。”僧云:“大隨答道壞。”僧云:“某更問:‘恁么則隨他去也。’大隨又答道。‘隨他隨他去’也。”子云:“汝作么生會大隨語?”僧云:“某甲不肯此語。”子云:“庠黎早錯了也。大隨恁么道。隨他隨他去。汝又如何?”僧云:“至今未決。”子遂呼侍者令裝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隨山遙禮三拜已嘆曰:“不是大隨和尚。伊是個古佛。速去速去。”于是僧便回。大隨和尚已歸寂。復回投子。投子和尚亦乃歸寂。

  蜀主賜師紫衣師號。并遣內(nèi)侍朱延溥侍奉師。師不受。師復云:“山僧偶住。未經(jīng)多時。巖傍水。養(yǎng)道存真。何人虛譽。致令王者如斯異恩。謝使遠來勞煩。卻送還王。老僧敗可布衣遮體。不須名服向身。王恩雖重。老朽何堪。”于是天使遂回奏。凡三次送來不受。

  師又云:“老僧不為名利來此。須要得個人。不可青山白云中趁你是非。將來之世舍一報身后。草也無吃。多少金毛師子問著。便作驢鳴馬喊。諸仁者。似老僧行腳時。到于諸方。多是一千。少是七百五百眾;蛟谄渲薪(jīng)冬過夏。未省時中空過。向溈山會里做飯七年。于洞山會中做柴頭三年。重處即便先去。敗是了得自已。干他人什么事。知諸佛菩薩。盡是勤苦不計劫數(shù)。舍金輪王寶位。及頭目髓腦所愛之物。國城妻子不可筭數(shù)。所以始得名為佛。似諸庠黎。還曾舍得個什么。作得個什么勤苦。便道我會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不會。些些子境界現(xiàn)前。便自張眉怒目消容不得。說什么解脫法。長連床上坐不搖十指。吃他信施了。合眼合口便道。我修行修道。感果如是。合消得。敗是謾自已。如百丈和尚置于堂宇。敗要辦事底人。諸庠黎。還辦得個什么事。其中有不動身手日消得萬兩黃金。若是消得者。豈可如此見解。不可従母腹中來如是邪。但會得世間法。是則名為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乃不會。豈況佛法。敗如一大藏教。盡是金口所宣。如來秘密。汝口里念將來?偝赡дZ。豈得了。為什么不了。若了時達磨不従西來也。敗如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又爭得道無。譬如人有一寶型在淤泥中。勤苦累劫尋求不得;蛴幸蝗松浦獙毸。直従泥中指出此寶。以示失寶之人。失寶之人一見便識。是我本物。了無得失。達磨西來亦復如是。不可敗是老僧是善知識邪。遍地眾生總是善知識。敗是見覺未明。不可道伊無也。若言有時。諸人肯禮蠢蠢之徒作佛么?譬如明珠墮在泥中。未遇其人豈有出期。有此眾生。比如無情。還同頑物。既在三衣之下。直須親近知識。早是幾生修來。始得如此。不可卻入輪回六趣去也。若是得自在底人。論個什么鑊湯爐炭刀山劍樹四生六道。于中如吃美食。若未得如是。便實受此報。一失人身。載求欲似如今者。萬中無一。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聞謂聞。自謾自誑。失卻光陰。虛延日月。展轉(zhuǎn)敗是無明檐重。乍可為俗。隨所任運。遣過時日。卻乃無業(yè)。如今作沙門每日有業(yè)。有什么業(yè)。踏底是國王地。著底是檀信衣。食底是檀信食。骨肉是父母之體。若也不了。將何酬答。所以言有業(yè)。敗如老僧。不可是了底人。舍此一報身。隨業(yè)而行。誰言定得。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時有僧問:“不假言句如何得知?”師云:“假言句尚乃不知。”僧無語禮拜。

  師忽一日上堂,眾集定。師乃作患風勢告眾曰:“還有人醫(yī)得老僧口么?”眾僧競送藥。俗士聞之。亦多送藥。師并不受。經(jīng)七日后。師自摑口令正。復云:“如許多時鼓這兩片皮。至今無人醫(yī)得老僧口。”于是齋前升座辭眾。儼然端坐告終。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語錄序(開封郭凝述)

  元德上人。自蜀挈大隨老錄。欲罄囊資鏤板于杭。廣其說于天下。余曰:自老盧衣止不傳。逮敷百年。枝分派別。披法衣?lián)勒。不啻萬數(shù)。大抵穿鑿破裂。隨言取義。析文生解。求其直截根源如古尊宿者。固未易得。今欲辟其邪而示之正。使知所趨向。不亦難哉。然世必有一睹斯錄然契而獨得者。庶乎佛日重輝;勖唤^。于是乎書。時崇寧四年閏二月十五日也。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行狀

  師諱法真。貌古有威。眉垂覆睫。嘗聞老宿輩。皆稱為定光佛示跡。于劍南梓州鹽亭縣王氏家生。族本簪纓。妙齡夙悟。決志尋師。于慧義寺。今護圣寺竹林院是也。師圓具后。遂游南方。初見藥山道吾云巖先洞。次至嶺外大溈和尚會下。數(shù)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清苦煉行。履操不群。大溈一見乃深器之。一日大溈問曰:“庠黎在老僧此中。不曾問一轉(zhuǎn)話?”師云:“教某甲向什么處下口。”溈云:“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溈口。溈嘆曰:“子真得其髓。”従此名傳嶺外。聲振寰中。爾后聿旋西蜀。寄錫于天彭珊口山龍懷寺。路傍煎茶普施三年。忽一日往后山。見一古院。號大隨山。群峰矗秀。澗水清泠。中有一樹。圍四丈余。根蟠劫石。勢聳云霄。南開一門。里面虛通。不假斤斧。自然一庵。師乃居之。比夫迦葉三峰維摩丈室。不遠矣。時人皆目之為木禪庵。師居十有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出俗。道德彌著。聲聞遐彰。知者四方不遠千里。櫛足函丈。朝參暮請。虛往實歸。時蜀王崇重師名。凡三詔不従。王慕師孤風。無由一見。遂于光天元年十月十五日。遣內(nèi)侍璞紫衣師號寺額等賜師。師不受。凡三度送至。師確意卻之。王愈欽師德。再遣使出敕云:“寡人心愿。此回禪師如準前不受。乃卿之罪也;乇卣D卿。”天使奉圣旨再往師處。師亦不受。天使闔懇拜禮告云:“禪師此回若更不受君命。某必受戮。愿師慈悲。免某禍患。”師不獲已受之。師既受已。使復告師。求回表謝恩,師云:“老僧自住山來無紙墨。汝隨我口傳語大王。須善保。治家治國。事無偏傾。領取傳言。無令忘失。欲求相見是何年月。”使依師言;仃I奏王。王深悅。再令天使詣山中長生侍奉師。師亦不受。復云:“老僧不為名利。須得個人作什么。”天使忙然。師且權留之。師于乾德元年己卯七月十五日齋前。辭眾端坐而化。俗壽八十六。僧臘六十六。時王聞之哀慕師。心不勝慘怛。急宣中書令王宗壽。璞香燭備具等。到山致祭。敕葬歸塔。神異頗多不可具述。

  ○祭文

  維乾德元年。歲次己卯。十月乙未朔。十五日己酉。弟子扶天佐命。忠烈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太子太傅兼中書令食邑五千戶嘉王宗壽。謹以香燭茶果之奠。致祭于故神照禪師之靈。惟靈大教著龜。釋宗水鑒。傳心印以悟道。握智珠以談空。三乘洞曉其真如。四眾頗虔于精妙。自攜瓶錫來駐靈山。斥鷲嶺之高僧。超人天之勝果。云臻士庶?史ㄈ缪鲇谫假。雨驟緇黃。得旨似沾于甘露。方化緣而大布。何香火而或虧。葢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爰歸真寂。永斷沉淪。弟子宗壽。幸以孱庸。久欽德宇?四匠鰤m之益。將隆離垢之能。豈料法舟俄登彼岸。今則遷神已卜歸塔。行期恨無緇地之能。并寫終天之訣。敢陳蘋藻。式表追攀。靈鑒澄明。伏惟尚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