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必須走的“中道”

  48:必須走的“中道”

  所謂中道,即是不離不著,不落兩邊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緊則會崩斷。世上沒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對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觀,觀空與有平等無二。不著相也不著非相。

  修行人常作意“我在做功德,我要渡眾生”。此即是著相。因為能渡者、所渡者,渡與被渡,于實相中平等,一體無二。在實相中眾生也即無生無滅的空性。觀察一切諸法皆非實有,眾生畢竟不生滅,不過是在凡夫現(xiàn)量中一切才有了生滅存在。所以平常說發(fā)心渡眾生實是指俗諦中而言,而我們學(xué)佛人應(yīng)該發(fā)遠離一切相狀,無有任何六境(六根對六塵時)執(zhí)著的菩提心,因為勝義諦的菩提心才是最上乘。如有分別,則是俗諦中的菩提心。比如認為應(yīng)先渡自己父母親人,或先幫助熟人朋友等都為俗義菩提心的一種表現(xiàn)。不過,佛門對俗義菩提心也是認同的,因為修學(xué)有次第,只能一步一步地前進。予實相之真諦而言,俗不礙真,最后的實質(zhì)乃是一回事。只不過發(fā)心不大或不夠純正,現(xiàn)量修學(xué)的境界就不高,進步自然也較緩慢。

  勝義諦不是分別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則應(yīng)為世俗諦!華嚴經(jīng)》云:“雖聞如來聲,音聲非如來”,《般若經(jīng)》中有云:“天子,若勝義諦是身語意之境,則不是勝義諦,而成世俗諦耶”。所以,我們還應(yīng)了知,凡夫眾生心識所了知的實相亦非實相,只是俗諦名言中稱為實相(修行才能親證實相)。勝義諦本性超離言語思維分別之境,唯是實證者自性智慧的所緣。我們常講的佛法,自是釋迦牟尼隨順眾生的名言習(xí)慣,心性標準不同(所緣不同),而安立的一切法的假言。

  反之,既然不要著相,但也不能著非相。若著與不著的分別念也不在了,那才是真實的“無所著”。所以著非相即是作意,既然說萬法本空,講不著相,那我什么也別管,什么也不上心,連依法行善積德乃至做功課都是著法相。這,就是所謂的頑空斷滅了,情形更糟!從世俗而言,真正不離不著是如法,但事后不上心,即不著法。就象古時的梁武帝大力弘法建塔,曾問達摩圣人:我的功德是不是很大呵。這才叫著相。

  所以我們應(yīng)如此觀照,中道即是連“中間”也不著。“空”在哪里?它還在一切“有”里。一切都是事物的一體二用,硬幣的兩面,互為存在,執(zhí)著于“空”,執(zhí)著于“有”,執(zhí)著于“真”,執(zhí)著于“妄”都是不對的,這都是“假名” 。真如真空為“體”,緣起妙有為“用”,體與用本來圓融無礙?詹坏K有,我們修行的目的是實實在在地證得“這個”,而不是執(zhí)著迷惑于一切無自性的概念名相。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佛法真理,根本上是離言絕相。佛門常講:“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就是這個意思(這里指發(fā)心修行未登果位的因地菩薩)。

  修行不是單純地參禪打坐念佛做功課,我們實則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行,一切場合都能成為我們修行的道場。只要學(xué)會訓(xùn)練自己觀心與止妄,終會有成就。觀得空性,成佛有余。未開悟者,可以以虛空或風(fēng)來體認空性。我們挖一尺深的坑,便有坑大的“虛空”,這便是形狀是妙有,而空性即無有邊際的虛空本然。誠如問風(fēng)相何在?如果不見樹上枝葉搖動,或者不吹在人的身上,誰會知道有風(fēng)呢?這也可以說虛空借物而顯其用。變者是相,不變是性。換言之,不變的是體,變的是它的用。虛空無相,借妙有而顯其用,借用以顯其能。因此,空性無相無形,它是借人的見聞覺知的妙用以顯其能。所以修行人要鍛煉“心識”,學(xué)會觀心和止妄。

  迷時凝性成心,悟時釋心成性。當(dāng)我們的“心識”應(yīng)事對人的時候,就是體在用中,卻能借用而顯其能。事完之后,就是用歸于體。它是它,知道了明白了,不住于它,無所住,我們一定要有這種是實際功夫。不攀緣,不著相,不依物轉(zhuǎn),不隨境轉(zhuǎn)。但又要避免頑空惡取空,所謂“凡所有相盡皆虛妄”,其本意是“相無自性緣于空”,空不礙有,明了空性后,無相時得求相,有相時則要滅相,執(zhí)著于境界與現(xiàn)象不會有進步,但毫無境界與現(xiàn)象則更不會有進步!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也再三提出來,學(xué)佛必須要“身證”。初學(xué)之人,即使理論上懂了很多,身心起不了變化,不受用不受益,一定也不會進步。因為空性是空有不二,真俗不二。

  另外,我們凡事要有平常心、包容心,象有些人打坐或做功課時,突然有人登門造訪,或有電話進來,馬上覺得自己受到了“干擾” (其實這正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 ,往往心生懊喪,甚至生氣?傁腚x棄現(xiàn)有的因緣因果去“別處” 證“菩提”,豈不知“別處”仍然還是因緣因果的輪回,菩提只會在當(dāng)下,因為解脫的東西只能從當(dāng)下做起。我們有心修證佛法,助緣(外在客觀條件)不夠,只能說明自己福德淺薄,應(yīng)該因時制宜,創(chuàng)造條件好好努力進取,多攢積智慧福德才對。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在家居士,塵事繁瑣,煩惱習(xí)氣重,越是這樣,對待生活更不可馬虎,不可逃避,應(yīng)積極生活、努力修行,好好了自己的因果才是。見地正確的人應(yīng)該明白,生活與修行也是一體二用,并不矛盾,本來圓融無礙,矛盾的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差別心罷了。心無染著才是平常心,破壞生活者即是破壞修行。我們的親人、眷屬及朋友因我們修證佛法而疏離我們,因我們信佛而增加了煩惱痛苦,那一定是我們做得不夠好。

  俗話說,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纯茨切┐蟪似兴_,常因利益眾生而犧牲自己的修行,做得多么徹底!反過來說,這又是一種更了不起的大修行。

  我們?nèi)糌澲扌械?ldquo;事相” 或“形式”,那就并未真懂“中道” 的義理。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須持之以恒的事,不在于一朝一夕。凡執(zhí)著于自我,唯恐自己修不成,對一切不利于自己修行的助緣心懷煩憂者,是一定不會有進步的。修行一定要有平常心,要有不悖于生活之常態(tài)。能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是大精進。而且,我們還得把自己所有的善業(yè)修行功德回向給眾生。這樣的修行者,日子久了,必有消息……我們一定能與諸佛菩薩悲智心地相應(yīng),必感得諸佛菩薩加持與護念。

  諸佛菩薩無處不在。若我們自己心懷惡趣,心地蒙昧愚暗,以自我增設(shè)太大的障礙,怎么可能接通或是感召到這樣的相應(yīng)呢?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