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性
第二篇 性
壹 前言
久遠以來,我們就和一個最親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罷了,他是誰呢?他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家本來面目,每天對著別人叫得出張三李四,卻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物!
我們學(xué)佛,就是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佛經(jīng)說: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當(dāng)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時,曾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
佛陀在靈山會上,手中拿了一顆摩尼寶珠,問四方天王道:「你們看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四方天王紛說是青、黃、赤、白等不同的色澤。
佛陀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道:「我現(xiàn)在手中的這個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四天王不解其意,不約而同答道:「佛陀!你手中沒有什么摩尼寶珠!」
佛陀說:「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卻視而不見!
如來智能德相、摩尼寶珠,都是比喻吾人的真如佛性。
貳 不變的性
性,梵語prakrti,與「相」、「修」相對,是不變的意思。指本來具足的性質(zhì)、事物的實體(即自性)、對于相狀而言的自體、眾生的素質(zhì)(種性)等。性,是受外界影響也不會改變的本質(zhì),也就是遍布于宇宙中真實的本體,是一切萬有的根源。性又作佛性、法身、自性清凈身、如來性、覺性,是佛的本性、眾生成佛的覺性。
世間一切諸法是無自性的,如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異、滅等現(xiàn)象。唯有諸法本性,也就是我人的本來面目,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彌新」的。
眾生在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輪回不已,盡管形相多經(jīng)改變,然而心性卻是永遠不變的。如果能體悟到自己不變的真心,譬如黃金盡管打造成耳環(huán)、戒指、手鐲等各種相狀,但是黃金本性依然不變。所以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轉(zhuǎn),其本性是不變的。
惠能大師臨圓寂時,每一個聽到這個消息的弟子都放聲大哭,唯獨神會默默不語,也不哭泣;菽艽髱煹溃骸笧槭裁茨銈円弈?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我對自己一無所知,如何能預(yù)先告訴你們?只有神會一人超越了善惡的觀念,達到了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的境界。你們大家要切記:法性是不會生滅去來的。」
所以祖師說:「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參 佛性異名
佛性在各部經(jīng)典中稱謂不一,名稱繁多。吉藏大師在《大乘玄論》中指出:「經(jīng)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并是佛性之異名!埂阜鹦杂蟹N種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昧,故知大圣隨緣善巧,于諸經(jīng)中說名不同。」
略舉經(jīng)典中各種佛性的異名如下:
《菩薩戒經(jīng)》稱之為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jīng)》喚作菩提,與覺為體故。
《華嚴經(jīng)》立為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jīng)》號為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jīng)》呼為涅槃,眾圣所歸故。
《金光明經(jīng)》號曰如來,真常不變故。
《凈名經(jīng)》號曰法身,報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論》名曰真如,不生不滅故。
《涅槃經(jīng)》呼為佛性,三身本體故。
《勝鬘經(jīng)》號曰如來藏,隱覆含攝故。
《了義經(jīng)》名為圓覺,破暗獨照故。
可說是一法千名,應(yīng)緣立號。
孟子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挂簿褪窃谘勰芤,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身能動作,在意能知,這都是真心的作用。至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運水搬柴,迎賓送客,屙屎放尿,也莫不是它的靈明所在。所以祖師說:「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聽聞,在鼻辨香,在口談?wù),在手?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肆 佛性平等
佛言:「凡有心者,定當(dāng)?shù)贸砂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當(dāng)初惠能從廣東新會千里迢迢去湖北黃梅投拜弘忍為師,才剛見到弘忍大師,第一句話就問道:「你從那里來?」
「我從嶺南來!够菽芑卮。
「嶺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沒有佛性。
惠能回答說:「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嗎?」
人雖有南北貴賤之分,佛性本無南北、貴賤,于一切人悉皆平等。佛性之于一切眾生,有如雨水之于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無所遺漏,所以眾生悉有佛性,佛性平等。
《大乘止觀法門》卷一說:「若就心體平等,即無修與不修,成與不成,亦無覺與不覺,但為明如如佛,故擬對說為覺也。又復(fù)若據(jù)心體平等,亦無眾生、諸佛與此心體有異,故經(jīng)偈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然復(fù)心性緣起法界,法門法爾不壞故,常平等、常差別。常平等故,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常差別故,流轉(zhuǎn)五道,說名眾生,反流盡源,說名為佛!
四祖道信禪師住在雙峰山,山里住了一位栽松老人。老人欲從禪師出家,禪師說:「你已老了,如欲出家,可俟來世!
老人辭別四祖,走到溪邊,看見一位浣紗姑娘,請求道:「姑娘,能否借宿?」
「須問父母。」
「你答應(yīng)一聲即可。」
就這樣,處女竟懷了孕,其父母認為敗壞門楣,就把她趕出家門,依賴乞討度日,后來生下一子。
多年后,在黃梅路上,道信禪師遇此兒,兒求出家,禪師說:「你年紀太小了,怎么能出家?」
「禪師!過去你嫌我太老,現(xiàn)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時才肯度我出家?」
禪師忽有所悟,忙問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無姓兒,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何以你無姓?」
「我以佛性為姓,所以無姓!勾藷o姓兒就是后來禪宗的第五祖──弘忍大師。
佛教的三世因果,五趣輪轉(zhuǎn),是「常差別」,因此有「太老不要,太小不好」,而以「佛性為姓」的,確是性「常平等」。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說:「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即心即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
《法華經(jīng)》常不輕菩薩,有人欺侮他,傷害他,侮辱他,謾罵他,他不但不生氣,并且恭敬禮拜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dāng)作佛!狗鹦云降染褪亲鹬厮巳缤鹬刈约。
伍 佛性迷悟
《大乘起信論》說:「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意思是說,只要能離卻一切妄念,眾生就是自性清凈的真如佛,所謂「迷真起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
什么是迷?迷真逐妄;什么是悟?悟妄歸真。然而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間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有一位學(xué)僧至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xué),請示道:「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祖師們將此『心』易名為『性』,請問禪師,心與性的差別如何?」慧忠國師云:「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
「佛性是常,心是無常,為什么你說無差別呢?」
「你只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時結(jié)水成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jié)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別!
《金剛經(jīng)》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惯@就是所謂「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拐犞,好象互相矛盾,其實「是佛法,不是佛法」,只在迷悟之間而已。
唐朝丹霞天然禪師,某日在一佛寺掛單,時值嚴冬,大雪紛飛,天氣寒冷,丹霞將木刻的佛像取下烤火。糾察師一見,大聲怒斥道:「該死!怎么把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燒取舍利子!」
「胡說!木刻的佛像那有舍利子?」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
在已證悟緣起性空的丹霞禪師心中,我佛如來的法身遍于宇宙世界,而糾察師所認識的佛,只是木刻的佛像,因此一念之迷,本來是清凈的佛法,也變成染污的世間法。所以說是佛法的,不是佛法。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一天路過市場,偶然聽到一段對話而大悟。
顧客向屠夫說道:「老板!精的肉割一斤來!」
屠夫放下屠刀,叉手道:「老兄!你說那塊不是精的?」
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起,法法平等平等,沒有分別,也沒有相對待。所以一念覺悟,從有漏的世間法,也變成了無漏的佛法。所謂「心迷世間轉(zhuǎn),心悟轉(zhuǎn)世間」,就是這個意思。而「迷」「悟」之別,僅在一念頓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絕不是口舌上的逞能。禪師從賣肉的世間法之中,卻悟到法性平等無二的道理,所以說不是佛法的,是佛法。
有個年輕人正在打坐的時侯,一位老禪師走了過來,年輕人并沒有起身相迎,禪師問他:「你看到我來,怎么不理我呢?這么沒禮貌!」
年輕人學(xué)著覺者的口氣說:
「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老禪師一聽,立刻上前啪啪給他兩個耳光。年輕人挨了打,摀著臉抗議:「你為什么打我呀?」
老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荷澤神會禪師初參六祖惠能大師時,惠能大師問:「你從遠處而來,自性禪心帶來了嗎?可看見本體的法性是什么嗎?」
「報告老師,『我』有來去,『自性』沒有來去,本體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見,抑或不見?」
「好敏利的詞句!菇又粽却蛄讼聛怼
神會反問:「老師坐禪時,是見或不見?」
「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感覺痛,又不痛!
「我坐禪是見,也不見!
「為什么是見,又不見呢?」
「我見,是因為常見自己的過錯;我不見,是因為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所以是見,又是不見。至于你如果不痛的話,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樣的沒有知覺;如果是痛的話,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樣會有怨憤之心。因此,見與不見都是兩邊的執(zhí)著,痛和不痛都是生滅的現(xiàn)象。你連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還說無來無去?」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