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篇 算術師摩嘎藍經(jīng)
圣典篇 算術師摩嘎藍經(jīng)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東園鹿母殿堂。
當時,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之后,與世尊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后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朋友茍答馬,猶如這座鹿母殿堂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如此直到最后的樓梯級。朋友茍答馬,這些婆羅門眾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學習。朋友茍答馬,弓箭師們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箭術。朋友茍答馬,我們靠算數(shù)維生的算術師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計算。朋友茍答馬,當我們得到學生,首先如此教數(shù):一為一,二為二,三為三,四為四,五為五,六為六,七為七,八為八,九為九,十為十。朋友茍答馬,我們也教數(shù)至百,教數(shù)至更多。朋友茍答馬,是否能夠講述在此法、律中也是如此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的呢?”
“婆羅門,可以講述在此法、律中的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婆羅門,猶如有經(jīng)驗的馴馬師獲得一匹良種之馬,首先會用馬勒來馴服,然后再進一步作馴服。正是如此,婆羅門,當如來獲得可調(diào)之人,首先會這樣調(diào)教:
‘來,比庫,你應成為持戒者!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
婆羅門,當比庫成為持戒者,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以后,接著如來進一步調(diào)教:
‘來,比庫,你應守護諸根門。當眼看見顏色,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由于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當意識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由于不守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
婆羅門,當比庫能夠守護諸根門以后,接著如來進一步調(diào)教:
‘來,比庫,你應于食知節(jié)量。應如理省思所吃的食物:不為嬉戲,不為驕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只是為了此身住立存續(xù),為了停止傷害,為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
婆羅門,當比庫對食物知節(jié)量以后,接著如來進一步調(diào)教:
‘來,比庫,你應實行警寤而住!白天以經(jīng)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凈化。在初夜時分,以經(jīng)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凈化;中夜時分,以右肋作獅子臥,足足相疊,念與正知,作意起來想;后夜時分,起來之后以經(jīng)行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凈化。’
婆羅門,當比庫實行警寤以后,接著如來進一步調(diào)教:
‘來,比庫,你應具足念與正知!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Φ、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婆羅門,當比庫具足念與正知以后,接著如來進一步調(diào)教:
‘來,比庫,你應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托缽回來,飯食之后,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
他舍離對世間的貪愛,以離貪之心而住,使心從貪愛中凈化。舍離惱害、瞋恨,以無瞋之心而住,憐憫一切眾生類,使心從惱害、瞋恨中凈化。舍離昏沉、睡眠,住于離昏沈、睡眠,持光明想,念與正知,使心從昏沉、睡眠中凈化。舍離掉舉、追悔,住于無掉舉,內(nèi)心寂靜,使心從掉舉、追悔中凈化。舍離疑惑,度脫疑惑而住,對善法不再猶豫,使心從疑惑中凈化。
當他舍離此作為心的隨煩惱、使慧羸弱的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并住于初禪;尋、伺寂止,內(nèi)潔凈,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并住于第二禪;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圣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禪;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凈,成就并住于第四禪。
婆羅門,對于那些尚未到達而希望住于無上解縛安穩(wěn)處的有學比庫,我會像這樣來教授他們。對于那些諸漏已盡、修行成就、應作已作、已舍重擔、獲得己利、滅盡有結、以正智解脫的阿拉漢比庫,這些法也可助成現(xiàn)法樂住及念與正知。
如是說已,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是否朋友茍答馬的弟子受到尊師茍答馬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所有人都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或者一些人不能成就呢?”
“婆羅門,我的弟子受到我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一些人則不能成就。”
“朋友茍答馬,是何因何緣,涅槃存在,通往涅槃之道存在,作為指導者的尊師茍答馬存在,但是朋友茍答馬的弟子受到尊師茍答馬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只有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一些人不能成就呢?”
“婆羅門,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你善知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嗎?”
“是的,朋友,我善知通往王舍城的道路。”
“婆羅門,你認為如何,若有個人來這里想去王舍城。他來到你跟前這樣說:‘尊者,我想去王舍城,請指示我王舍城的道路。’你這樣對他說:‘好的,朋友,這條道路能去王舍城。從此走不久,走了不久后你將看見某某名的村莊;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后你將看見某某名的市鎮(zhèn);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后你將看見王舍城宜人的園林、宜人的樹林、宜人的土地、宜人的池塘。’他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取錯誤的道路走向相反的方向。
若又有第二個人前來想去王舍城。他來到你跟前這樣說:‘尊者,我想去王舍城,請指示我王舍城的道路。’你這樣對他說:‘好的,朋友,這條道路能去王舍城。從此走不久,走了不久后你將看見某某名的村莊;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后你將看見某某名的市鎮(zhèn);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后你將看見王舍城宜人的園林、宜人的樹木、宜人的土地、宜人的池塘。’他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順利地去到王舍城。
婆羅門,是何因何緣,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之道存在,作為教導者的你存在,但是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一個人取錯誤的道路走向相反的方向,另一人順利地去到王舍城?”
“朋友茍答馬,對此我能做什么呢?朋友茍答馬,我只是指路人。”
“正是如此,婆羅門,涅槃存在,通往涅槃之道存在,作為指導者的我存在,但是我的弟子受到我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只有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一些人不能成就。婆羅門,對此我能做什么呢?婆羅門,我如來只是指路人。”
如是說已,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朋友茍答馬,在此有些人無信心,為生活而不是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奸詐、虛偽、欺瞞、散亂、傲慢、輕浮、饒舌、愛說閑話、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節(jié)量、不實行警寤、不希求[心]平等、不極尊重學、奢侈、懶散、為墮落的先行者、疏忽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忘失念、無正知、無定力、心散亂、劣慧、愚鈍,尊師茍答馬不與他們一起共住。
然而,那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不奸詐、不虛偽、不欺瞞、不散亂、不傲慢、不輕浮、不饒舌、不愛說閑話、守護根門、飲食知節(jié)量、實行警寤、希求[心]平等、極尊重戒、不奢侈、不懶散、拋棄墮落、為遠離的先行者、勤勉、精進、努力、現(xiàn)起念、正知、有定力、心一境、有慧、不愚鈍,尊師茍答馬與他們一起共住。
朋友茍答馬,猶如所有的根香,黑旃檀香被認為是其最上;所有的樹心香,紅旃檀香被認為是其最上;所有的花香,素馨被認為是其最上。同樣的,尊師茍答馬的教導是今天最殊勝之法。
奇哉!朋友茍答馬,奇哉!朋友茍答馬。朋友茍答馬,猶如倒者令起,覆者令顯,為迷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來燈光,使有眼者得見諸色。正是如此,尊師茍答馬以種種方便開示法。我歸依尊師茍答馬、法以及比庫僧,愿尊師茍答馬憶持我為近事男,從今日起乃至命終行歸依。”
算術師摩嘎藍經(jīng)腳注部分:
68 算術師摩嘎藍經(jīng) (Ga?akamoggallànasuttaü):譯自M.107。
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問世尊:世間的各種學問都有循序漸進的教學程序,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漸進的呢?世尊回答說: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漸進。當佛陀要調(diào)教一個人,會按照這樣的教學程序:持戒、守護根門、飲食知節(jié)量、實行警寤、正念正知、遠離獨坐、舍離五蓋、修習禪定。婆羅門又問世尊,是否每個人在受教之后都能證悟涅槃?佛陀回答說只有一些人能,一些人卻不能,因為佛陀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真的依教奉行則取決于禪修者個人。
69 茍答馬:巴利語Gotama的音譯。佛陀的家姓,通常用來指稱佛陀。我們現(xiàn)在的教法時期是茍答馬佛陀的教法時期。
漢傳佛教依梵語Gautama音譯為喬答摩、瞿曇等。也常依佛陀的族姓稱為釋迦牟尼(?akyamuni)。
70 在此,最后的樓梯級是指第一塊樓梯板。七層樓高的殿堂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內(nèi)做完的。在清理地點后,從豎立柱子開始一直到完成彩畫裝修是這里所說的次第而作。
71 學習:《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種吠陀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內(nèi)掌握的。這里的學習即是所說的次第而作。
72 箭術:學習射箭術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內(nèi)就成為神箭手的。準備箭靶、學習握弓等是這里所說的次第而作。
73 在此,世尊因為清楚外道們在那里掌握了技術,就會在那里騙人,所以不用外道來比喻自己的教法,而用良種馬來比喻。
自從良種馬被馴服之后,它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險也不會違越主人的指令。同樣地,在佛陀教法中正確行道的善男子,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險也不會違越戒的界限。
74 不取于相:即他不取著于男女相、凈相或會導致煩惱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見的程度。
不取隨相:能夠使諸煩惱顯現(xiàn)的細部特征稱為“隨相”。他不取著于手、足、微笑、戲笑、說話、看等各種行相,只是如實地看而已。
75 我受用此食物將能退除先前饑餓的苦受,也不會由于無限量地食用而生起吃得過飽的新的苦受,應如病人服藥一般受用食物。
76 念與正知:想要具足正念與正知的狀態(tài)。有兩種漏盡者:經(jīng)常住者和不經(jīng)常住者。其中,經(jīng)常住者是指即使在做了任何事情之后也都能夠進入果定者,因為他們經(jīng)常安住于果定,所以在想要進入果定的剎那即能進入。不經(jīng)常住者則即使有少量的事情要做都不能進入果定。
在此有個故事:據(jù)說有位漏盡的長老收了一位漏盡的沙馬內(nèi)拉之后前往林野的住處。在那里,大長老找到了住處,但沙馬內(nèi)拉卻沒找到。那位長老在想:“沙馬內(nèi)拉沒有住所,但在這森林中有獅子等危險,他應該怎么過呢?”結果連一天的果定也不能進入。但沙馬內(nèi)拉卻在三個月間都能入果定。等到晚上,沙馬內(nèi)拉問長老:“尊者,適合作為林野住者嗎?”長老回答說:“不適合,賢友。”在向像這樣的漏盡者說了“念與正知”等這些法之后,他轉向于省思自己的戒清凈等后才能進入。
77 佛陀在《法句》276偈中也說到:“你們應努力!如來唯說者;行道禪修者,解脫魔系縛。”
78 據(jù)說婆羅門在聽了如來的談論之后,產(chǎn)生“這些人不能成就,這些人能成就”的想法,于是才開始說了下面的這些話。
- 上一篇:圣典篇 小業(yè)分別經(jīng)
- 下一篇:圣典篇 八城經(jīng)
- 回向
- 巴利語匯解 六、道果
- 巴利語匯解 五、禪修
- 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 巴利語匯解 三、戒律
- 巴利語匯解 二、佛陀
- 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 業(yè)處篇 第十一節(jié)、達到禪那
- 業(yè)處篇 第十節(jié)、平衡諸根
- 業(yè)處篇 第九節(jié)、落入有分
- 業(yè)處篇 第八節(jié)、關于禪相
- 業(yè)處篇 第七節(jié)、修習次第
- 業(yè)處篇 第六節(jié)、確定所緣
- 業(yè)處篇 第五節(jié)、調(diào)整坐姿
- 業(yè)處篇 第四節(jié)、經(jīng)文淺釋
- 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 業(yè)處篇 第二節(jié)、修習功德
- 業(yè)處篇 第一節(jié)、戒與止觀
- 學處篇 第九節(jié)、敬僧須知
- 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