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jīng)
《地藏經(jīng)》,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本愿經(jīng)》、《地藏本行經(jīng)》、《地藏本誓力經(jīng)》。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jīng)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jīng)》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經(jīng) 第二十八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xué)習(xí)《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好,我們大家請看經(jīng)文:
復(fù)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chǎn)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y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這是講的布施的悲田,能施之人是諸國王及婆羅門等,所施的人呢,是老病及生產(chǎn)婦女。在這個《無常經(jīng)》中,“佛告諸比丘,此老病死,于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yīng)正等覺,不出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diào)伏事”,《一切功德莊嚴王經(jīng)》中說,“善男子,譬如婦人,身懷重孕,乃至十月,時此婦人,加諸病苦,支節(jié)痠疼,猶如刀解,不能飲食,欲產(chǎn)之時,受大劇苦”。我們引用了兩段經(jīng)文,來為大家說明這個,老病及生產(chǎn)婦女的這些痛苦。如來出現(xiàn)于世呢,就是來告訴大家,這個調(diào)伏這些諸惡的方法,所以老病和生產(chǎn)婦女,最是悲田植福處,也就是說呢,我們最應(yīng)該發(fā)這個慈悲心的這么一個地方。老苦,大家都深有體會,不管你是現(xiàn)在年紀已經(jīng)老的,還是將要老的,還是年輕的,我們有親歷的,也有眼見的,人年紀大了,頭發(fā)白了,這個牙齒脫落,眼睛昏花,耳朵聽不好,腰腿的關(guān)節(jié)疼痛,行走緩慢,這個時候呢,身體上的苦,還有隨之而來的心理上的苦,身苦和心苦。這個心苦是由于逐漸疏遠社會,心里產(chǎn)生的這種失落感和孤獨感,造成了這個情緒上的低落消極,還有臨近死亡帶來的這種恐懼,是老人們最不愿意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再有呢,由于這個身體的衰老不能勞作,尤其是沒有子女的這些孤寡老人,更是困難、病苦,這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經(jīng)歷到的。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人在病中受這個痛苦的煎熬,如果是再缺醫(yī)少藥,無人照顧,這個就會使心里,心里的恐懼,再加上身體痛苦的煎熬,甚至導(dǎo)致失去生命!惰缶W(wǎng)經(jīng)》中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這個能夠照顧病人這個福田是非常大的,可見佛非常注重這個看視病人。佛在世的時候,他自己也經(jīng)常親自去視察僧寮,甚至為病倒了的比丘,幫助他們擦屎擦尿,親自為他們清理,幫助他們換上干凈的衣服,這是病苦。生產(chǎn)婦女,產(chǎn)婦要進行分娩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世間話說嘛,女人生孩子就是過鬼門關(guān),如果在這個時候,缺乏必要的醫(yī)護條件,飲食臥具,有可能這個母子的性命都不保,所以這個老人、病人,以及這個生產(chǎn)婦女,這三種人,尤其需要得到的救助,尤其需要我們大眾要發(fā)起這個慈悲心來的。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一念是說在極短的時間,大慈心,慈是令眾生得樂,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觀一切眾生與自己是同一體,把眾生的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以這樣的心去愛護去幫助眾生。醫(yī)藥,飲食,臥具,這是老、病、產(chǎn)婦所必需的,能把這些必需的用品,及時布施給這些老人病人、產(chǎn)婦,才能夠使他們身心得到安樂。
我們看佛的三十二相,當中的兩腋下充滿相,這一相,就是在行菩薩道時,布施眾生醫(yī)藥飯食所感得的。還有這個目紺青色相,這一相呢,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與乞討的人,布施給眾生所感得的。所以我們知道,佛的這個相好光明,也是從布施中得來的。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因為布施這個醫(yī)藥飲食、臥具,在布施的時候呢,一念間具大慈心,這就是這個具大慈心,這種布施就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先受生到天上,天福享盡之后,畢竟成佛。經(jīng)中說,如是福利最不思議,這個最不思議福利,就是指的成佛之大利。凈居天是色界四禪的五凈居天,也叫五不還天,也稱為圣人天。四禪總共有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這前四天,是凡夫所居住的,后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這后五天,是三果圣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這后五天也稱為圣人天,凈居天也稱為圣人天,也稱為五不還天。我們前面講過,這個欲界天的壽命呢,他是以小劫來計算,初禪天的壽命呢,是以中劫來計算,這個二禪天以上的壽命呢,都是以大劫來計算的。所以這個一百大劫,在一百大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六欲天是欲界的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天,這是小劫,以小劫的壽命來說的,所以這二百小劫中,常為六欲天主。
那這里有佛學(xué)知識的,稍微有些佛學(xué)知識的居士就會問了,欲界天頻繁的遭受這個火災(zāi),那這個大火從無間地獄燒到初禪,火燒初禪嘛,這是大三災(zāi)里面的火災(zāi),火燒初禪天,那怎么在六欲天能夠享二百小劫的天福呢?因為我們一個中劫,火燒初禪的時候呢,它是一個中劫,后面我們就會講,一個中劫,是二十個小劫,是二十個小劫嘛,那他怎么能夠享二百小劫的小福呢?在《長阿含經(jīng)》中說,三災(zāi)壞,世界不壞。世界雖然壞了,但是不壞有情。印光大師也講過,天地一成壞,是一個大劫,一個大劫里面,有四個中劫,這四個中劫呢,就是成住壞空,每個中劫里面呢,又有二十個小劫,這二十個小劫呢,就是我們?nèi)藟蹚陌巳f四千歲,到十歲,從十歲又到八萬四千歲,這么一個一增一減,一減一增,為一個小劫,有這么二十個小劫增減,為一個中劫,成住壞空各有二十,是這么一個概念。每個中劫里面呢,有二十個小劫,成劫,壞劫,空劫這三劫,這個世間沒有人住,沒有人,只有住劫才有人,住劫也是二十個增減小劫,到住劫盡的時候,到住劫盡了,要進入成住,要進入壞劫了,對不對,住劫盡的時候,大地開始起火,燒到初禪,經(jīng)過二十個小劫才壞完,它要二十個小劫壞完嘛,才進入空劫,空劫又是,空劫嘛,這也是一個中劫,里面也有二十個小劫,然后再逐漸生成,空了完了以后呢,經(jīng)過二十個小劫,空完了,它又到了成劫了,又進入成,又到了這個成劫,成劫又要經(jīng)過二十個小劫,才到住劫,到了住劫的時候呢,開始有人及一切眾生。在這中間,三個劫,三個中劫,壞劫、空劫和成劫,這三個中劫的時候,善人或者他生二禪天,或者他生他方世界,他到他方世界,那這個惡人,生到他方世界當中的三個道中接著去受苦,等到這個世界成的時候他再回來。這個世界這樣燒七次,我們剛才說的,從壞劫燒到空劫,壞劫就開始燒,起火,從地獄火一直到初禪天,這個壞劫,這樣,這個世界這樣燒七次,然后再燒第八次,然后這個時候第八次燒完,開始成水災(zāi),這個時候水災(zāi)就不是初禪天了,是淹到二禪天,不但初禪淹到二禪天,這個水災(zāi),這樣呢,水災(zāi)又要經(jīng)過二十小劫,世界才壞完,這樣是空劫,然后成,然后又到了成劫,然后又再進入住劫,這樣再經(jīng)過七次火災(zāi)后,第八次是水災(zāi),這樣反復(fù)七次,然后這樣要七次水災(zāi),這樣經(jīng)過七次水災(zāi),后又七次火災(zāi),這個時候就是風(fēng)災(zāi),壞到三禪天,這種七次水災(zāi)過了以后,然后這一次是七次火災(zāi),火災(zāi)完了呢,它這一次就不再是水災(zāi)了,它這一次起的就是風(fēng)災(zāi),風(fēng)災(zāi)刮到三禪天,吹得一無所有,那我們這樣算的話,一共是五十六次火,七次水,一次風(fēng),就是這么一個概率,五十六次火,七次水,一次風(fēng),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三災(zāi)的情況。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壞的時候,這個有情是不會消失的。那些在欲界天享福的人,在火災(zāi)來的時候呢,或者到他方世界,或者上升到色界,到欲界成的時候,再回來輾轉(zhuǎn)受樂。由于具大慈心布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利,在布施之后呢,到未成佛之前,或在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不但永遠都不會墮到惡道中去,而且百千生中都聽不到苦痛之聲,最后畢竟成佛。
復(fù)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zhuǎn)輪之報。
這段經(jīng)文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jié),如果國王及婆羅門等,能向前面講的這樣布施,可以獲福無量,如果這個布施,不是為了求人天福報,而是將所修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那么不管布施的是多是少,都能夠畢竟成佛。我們想想,這個佛果都能成就,更何況這個釋梵轉(zhuǎn)輪之報這樣的人天小果,所以必定都能夠成就。正如《五道罪福經(jīng)》中說:“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shù)梅鸬溃让撚谑?rdquo;。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xué)。
佛囑付地藏菩薩,應(yīng)當普勸眾生,應(yīng)當像前面所講的理論,這樣的方法來布施來回向。以上是校量國王大臣們布施的功德,布施一法是平等的,帝王將相要修,那平民百姓更要修,下面是校量平民這個男女布施的功德,我們老百姓布施的功德。
復(fù)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fā)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這是說世間,對佛法有善根,也就是有信心的男子女人,在佛法中種的善根,雖然只有像頭發(fā)絲、沙子這么微小,而所得的福利呢,不能說盡。那為什么于佛法中做的布施少,而得福多呢?《大智度論》中說:“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是故獨說植于佛田,佛田能獲無量果報,余者雖言無量,而有差降”。植于佛田,這個佛田就是在佛法中修福,這叫植于佛田,佛法的佛。在佛法中布施少而得福多,是因為佛為第一福田,于佛法中植福,能獲無量的果報。就像種地,我們種地,如果是良田,土地肥沃,那你雖說播種少,但是你收獲大,那如果你這個田不好的話,你再費勁的話,收獲也是寥寥的。所以《涅槃經(jīng)》中也說,若于佛法僧,供養(yǎng)一香燈,乃至獻一花,生不動國。
復(fù)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zhuǎn)輪王形像。布施供養(yǎng)。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所施之人呢,是對這個佛法有信心的男子女人,所施之田呢,佛,菩薩,辟支佛,都是這個教導(dǎo)眾生離苦的人,離苦之人,是眾生的福田。那轉(zhuǎn)輪王雖然未出生死,但是他以十善教化眾生,教化世間,是黎民百姓的恩田,所以布施供養(yǎng)他們的形像,能得無量福!洞笾嵌日摗分姓f:“財為惡心因緣,常應(yīng)自舍,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兇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我們世間很多人呢,都認為錢是自己辛苦掙來的,應(yīng)該自己享受,給自己的家人享受還可以,憑什么白白的給別人,這樣不是傻子和呆子嘛。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愚癡,沒有智慧的,因為你布施才能得福,你這一生能大富大貴,是由于前世你的布施所修來的。你今生有錢了,卻是非常的吝嗇,不肯拿錢出來幫助有困難的人,那你的這種思想念頭,就會招感來世的貧窮,甚至招感來世的餓鬼的果報。我們的福報從哪里來?都是從我們的心量,我們的思想的這種心量所得來的,你的量大福大,如果你這一世這么斤斤計較,心量這么短小,雖說你前世修了福了,你可以享受,但是你以后呢?我們的布施是什么,布施是舍慳貪,擴大我們的心量,量大福大嘛,你心有多大,你的舞臺才有多大。佛教導(dǎo)眾生布施,布施的人,能拓展心量,這樣才會有福。不但有錢人要布施,用自己前世修來的福報,福上再去修福,再去擴大自己的心量,再為自己修福,窮人也是要布施的,人這一世的貧窮,就是由于前世不肯布施所造成的。前一世這種吝嗇自私心量小,所感得的這一世貧窮,甚至沒有人肯幫助,別人都不肯幫助他,這都是因緣。
我們前面講過的一個公案,那個住在毛窟,住在糞窟廁所窟的一個老母,因為在臨終的時候,她布施給迦葉尊者,一點臭米汁,死后生到忉利天做天女,威德震動天地,光明殊特,如同七個太陽同時出現(xiàn),照耀天宮。那釋提桓因,忉利天主嘛,釋提桓因見了非常的驚訝,他就問這個天女,就是前一世的老母說,你從何處來,修了什么樣的大福,能有如此光明,有如此大威德?這個天女就回答他了嘛,我本在閻浮提糞窟居住,因為供養(yǎng)了迦葉尊者一點臭米汁,然后發(fā)愿生天,所以現(xiàn)在生到忉利天。看看,她供養(yǎng)迦葉尊者一點臭米汁,感得如此果報,我們現(xiàn)在雖然見不到佛菩薩,見不到辟支佛,也見不到這個轉(zhuǎn)輪圣王,但是供養(yǎng)他們的圣像,也能得無量福,得無量的福報。所以我們要想得福,一定要有智慧,知道怎樣做,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我們佛法里面就是自利利他,雙贏嘛。慳貪是不會給自己帶來安樂的,只有布施才有福報。所以我們好多居士,掙到錢以后,又怕水火,又怕盜賊,又怕官府,怕什么收稅的,我們怕這怕那,沒有的時候我們想得到,得到了以后我們又怕失去,要什么隱瞞財產(chǎn),轉(zhuǎn)移財產(chǎn)。經(jīng)中說的非常好,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布施,都給你去在你的福田里面去了,誰也搶不走,誰也拿不了的,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智慧。常在人天,受勝妙樂!洞笾嵌日摗分姓f:“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所以你們再來問師父能不能發(fā)財,師父就問你們,你們布施了沒有?我們都是什么,都想所得,而不想付出,付出的少總想得到的多,這句經(jīng)文也就給我們說明,布施之人最終必得涅槃之樂。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如果能把這種布施供養(yǎng)的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那所得的福利呢,這就是沒法形容了。這是因為,布施供養(yǎng)是財布施,回向法界呢是法布施,所以這個功德更大!犊谱ⅰ分姓f:“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xué)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凈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意思是說呢,如果布施的時候,是有所求的心,求名求利求權(quán)求勢,那這就成了做交易了。就是我常說的,你們來等價兌換,就像世間做生意一樣,心里算計,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錯誤的。只有一心為度眾生這個老病死苦,才能稱為清凈法施,所得的福利呢,才能無窮無盡。
復(fù)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jīng)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fā)殷重心。贊嘆恭敬。布施供養(yǎng)。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講供養(yǎng)大乘法寶,獲福無量無邊。經(jīng)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不是宿世的因緣,連佛經(jīng)的名字都不能聽聞,受持讀誦,修因證果,那就更不可能了。現(xiàn)在能夠遇到大乘經(jīng)典是非常慶幸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一旦遇到大乘經(jīng)典,就要生起這個稀有難遭之想,就像饑餓的人遇到了美味佳肴,干旱的秧苗遇到了春雨。大乘經(jīng)典呢,就是指的方等部的諸經(jīng),比如我們經(jīng)常讀誦的凈土三經(jīng),還有我們講的《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這個《地藏經(jīng)》,都是大乘經(jīng)典,如果至少聽聞到一句一偈,你能夠發(fā)起這個尊重的心,恭敬贊嘆,布施供養(yǎng),必獲無量無邊的大果報。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如果能將遇到大乘經(jīng)典,或者聽聞一句一偈,發(fā)的這個殷重心,贊嘆恭敬,布施供養(yǎng)所得的這個福利,回向法界,那么所得之福,就與十方虛空同量。所以說其福沒有辦法來形容,來比喻。
復(fù)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jīng)典。新者布施供養(yǎng)。瞻禮贊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驓恼。修補營理;颡發(fā)心;騽穸嗳送舶l(fā)心。
這里的大乘經(jīng)典呢,就是指的經(jīng)書,這些經(jīng)書是利益眾生的無上法寶,如果是新的呢,應(yīng)當布施給別人,讓他們?nèi)スB(yǎng)瞻禮贊嘆,恭敬合掌依法修行。那如果遇到的經(jīng)書是舊的,或者經(jīng)過別人讀誦多年,已經(jīng)有毀壞,或者是殘缺的,應(yīng)當想辦法,修補完整。你或者是自己發(fā)心,或者勸多人共同發(fā)心,都能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受別人勸化,而參與修補經(jīng)書的人呢,三十生中,常做諸小國王,做小國王,檀越是梵語,譯為布施,如果是自己發(fā)心的,并且自己是發(fā)起人的,勸別人共同發(fā)心的人,那這個就是常做輪王,并且能夠以善法,教化這些小國王們。
往昔有五王,關(guān)系非常的好,其中最大的國王叫普安王,他修菩薩行,其余的四位小王呢,常修邪行。這個普安王呢,想度化這四位小王,就請他們到他的宮里娛樂七日,在這四位小王告別的時候呢,大王就對他們說了,你們各自說說,自己的愿望是什么,你們愿以什么為樂。一王他就說了,我的愿呢,是愿春天的時候,到野外游行;一王他就說了,我的愿呢,是常作國王,出入尊貴;還有一王他說呢,愿婦兒端正,快快樂樂;還有一王呢,他的愿望呢,是父母親眷,共享美食,彈奏素琴。這個普安王就說了,這些快樂呢,都不是長久之樂,都是因緣所和合,有失就有得的。那這四個小王就問他了,那大王以什么為樂呢?這個普安王就說了,我以不生不死,不苦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為樂。四位小王說,這種樂哪里可以找得到?普安王就說了,我的老師他稱為佛,就在附近。小王們一聽都非常的高興,一同的來到佛的住所,普安王就跪在佛前,對佛說,我們愚鈍無知,貪戀世間之樂,不知罪福,愿佛為我們說苦諦。佛就廣為他們說八苦,四位小王聽了,聽完之后呢,都證得了須陀洹果。他們非常感恩的對普安王說,大王真是大權(quán)菩薩化導(dǎo)我們,我們本來貪愛自己的宮殿,現(xiàn)在再一看到宮殿,就像骯臟的廁所一樣,哪有什么可以樂的?我們現(xiàn)在就回去,把王位讓給我們的弟弟,我們都出家修道,這是輪王教化小國王的這么一個公案。
我們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好樂,像有的人喜歡唱歌跳舞,有的人喜歡游山玩水,有的喜歡兒孫滿堂,但是給大家說,這些快樂都不是長久的,早晚都會有失去的一天。蘇東坡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以我們也應(yīng)該,放下世間的五欲之樂,欣求不生不死,不苦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之樂。我們現(xiàn)在遇到這個凈土法門,只要能夠生起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愿,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剛才普安王的所求,我們都能做到了,極樂世界呢,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且能夠親近彌陀,供養(yǎng)十萬億佛,而且隨時都能夠和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把手同行,能夠快樂成佛。
復(fù)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虿际┕B(yǎng);蛐扪a塔寺;蜓b理經(jīng)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這是對前面未來世的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修福的總結(jié)。世間有很多人,認為只要做善事就好,都是一樣的,其實在佛法中修善,與其他的行善呢,是有天壤之別的!犊谱ⅰ分姓f:“蓋奉事余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故”,只有于佛法中修善,才能出生死證涅槃。在《諸德福田經(jīng)》中,“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fā)愿誠諦,隕命積德,誓為眾生,國財妻子,頭目血肉,以用布施,無戀愛之心,心若虛空,無所不覆,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德慧成滿,乃得為佛,身色紫金,相好無比,去來現(xiàn)在,無不照達,三界尊天,莫能及者,言信德重,震動天地,其有眾生,發(fā)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之珍寶矣”。佛法是最尊無上之道,所以佛教導(dǎo)善男女等,必須于佛法中來種善根,以香華燈燭來供養(yǎng)三寶,或者持戒誦經(jīng)來供養(yǎng),都是以善心供養(yǎng),所以稱為善根。布施供養(yǎng),修補塔寺,裝理經(jīng)典,乃至極微小的善事,這些都是于佛法中種善根,于佛法中修善,這個獲福多少,取決于心。我們所修的微善,你的心大則大,心小則小,這個大家能聽明白吧,是以我們的心。擴展我們的心,如果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么所修的福就如同虛空,無量無邊。關(guān)鍵像我們剛前面講的,做任何的善法,是我們的心,一定要心量一定就要展開的,心量就要大的。
佛在世的時候呢,有一次和阿難離開這個舍婆提城,到婆羅門城去托缽。當時這個婆羅門城,婆羅門城他是外道,聽說佛要來了,他們非常害怕,怕佛把他的弟子們都給同化了,所以就頒布了一道命令,如果有人給佛食物,或者與佛說話,那這個人就會被罰五百文錢。佛來到這個婆羅門城的時候呢,家家戶戶都把門關(guān)上了,佛和阿難只好托著空缽出來。這個時候呢,遇到一位老婦女,她手里端著一個盛著臭米汁的破碗,正要把這個米汁倒掉的時候,她看見了佛手里的空缽,她就想把這個米汁供養(yǎng)給佛。佛慈悲的接受了她的供養(yǎng),佛就對阿難說了,這位老婦人因為布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鞓罚粔檺旱,后得男身,出家學(xué)道,成辟支佛,佛對阿難就講了她所獲得的果報。在講的時候呢,有一個婆羅門,聽到佛對阿難講的話以后,他就對佛說,你是凈飯王的太子,何必為了一缽飯,而來打這么大的妄語。這個時候呢,佛就伸出了舌頭,把這個舌頭蓋到臉,就是把臉蓋住,甚至把發(fā)際也給蓋住,他對婆羅門說,你見過有這樣舌頭的人打妄語嗎。婆羅門說呢,舌頭覆蓋鼻子的人,都不會妄語,更何況覆蓋住臉,上至發(fā)際呢。這位婆羅門,看佛示現(xiàn)這種相好,然后他就馬上生起信心了,他問佛,我不明白,為什么布施少而得大果報?我們看婆羅門也是修行的,只不過修行的觀念,和我們佛法不一樣,畢竟也是有善根的。要是我們世間的人,你把舌頭給他伸出來,他肯信仰你,你拔出舌頭他也不肯信你,該怎么誹謗還是怎么誹謗。所以說我們就比古人的根機,要差的多的。他一看佛這種相好,他們就明因果的,他有這個善根的,知道這個佛講的話,肯定是真理了,有這種舌相的人,廣長舌相的人,不可能會打妄語的,肯定是圣人。他見到這個相,他就生起了信心,他就問佛嘛,為什么布施的少而得大果報。佛就對他說了嘛,尼拘陀樹,印度的一種樹非常大的,尼拘陀樹非常高,它的樹蔭能遮覆五百輛車,而它的種子,只有芥子的三分之一這么小,我們都見過樹種,對不對,比我們的米粒要小的多得多,這個樹的種子這么小,但是長成參天大樹以后,可以覆蔭五百輛車這么大的面積。這位老婦人,以凈心布施佛,就像尼拘陀樹的種子,因小報多。婆羅門聽了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就為他說法,他證了須陀洹果。
所以我們由此公案,我們也要知道,不是你布施的多少,而是看你的心圓不圓滿,你的心真誠不誠,你是不是在這種清凈平等心當中,這就是佛田,佛法的佛,這就是佛田,具足清凈平等慈悲心來作布施,這是佛田。佛具足清凈平等慈悲,所以我們一定要具足,盡心圓滿的去布施,不在于東西的多少。所以我經(jīng)常說,付出即收獲,努力盡心即圓滿,就是這個道理。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上面所修的種種善事,大小不同,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么微小,只要能將所種的善根,回向法界,就能夠百千生中受勝妙樂,而且你雖然受天人的這種妙樂,但是你不會忘記這個修福享樂之因,你的善根會繼續(xù)增長,就這么個意思。善根不會減少,不像我們世間的人,享福的時候,同時也種惡業(yè)了,福禍相依,而我們呢,而我們回向法界,這個在享樂的時候,還繼續(xù)修著功德,增進菩提,植種德本,最終畢竟成佛,就是這么一個。
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我們都知道,心大則量大,師父也經(jīng)常說,心量小則福小,心量無限福無限,心量有限,福量福報也小。所以如果不能把所修的這個功德,回向法界,而只回向自己的親人,或自己的這個利益,個人利益,那么所得的福報,只是三生受樂,舍一得萬。我們一聽舍一得萬,非常了不得了,用這個做小買賣的這種心思,我舍一得萬,已經(jīng)很厲害了,其實不知道呢,還有一個無量。三生的福報享完之后,還會墮落的。永嘉大師用一個比喻,說的非常的好,住相布施,住相,心量小,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若盡還墮地,招得來生不如意。就像我們箭射向虛空,那勁再大,它也會墮落下來的。你修的福再大,它沒有根,那享完的時候,還會墮落的,還是不如意的。佛悲憫世間眾生,有貪愛之心,到這個臨命終的時候,都放不下這個家親眷屬,放不下自己的執(zhí)著,所以特地在這里指出,如果不回向法界一切的眾生,所得的福報呢,只限于三生和萬報。不是沒有好的果報,有,但是很小,三生和萬報,多小,那個量太小了,最后呢,還是免不了將來受苦。
所以我們學(xué)佛法,師父的感覺真的心很安,心很安定,什么原因?現(xiàn)在的光明,以后的希望。學(xué)了佛法以后,你就做微小的善事,你盡心盡力了,不要難,不要受大難,你盡心盡力的去做,把一切的功德,回向給法界,回向給一切眾生,回向給佛法,回向給成佛,你就圓滿了。你只要盡心盡力的去做,我們遇到什么樣的事情,我們都不去回避,遇到惡緣我們也不回避,也不繞過,我們?nèi)プ鲞賬想,遇到善的境界,別人需要我們幫助的境界,不要把我們幫助別人當做不好的境界,破財?shù)木辰,我們需要別人幫助,我們的因緣來了的時候,其實這都是給我們修福的,給大家說,都是佛菩薩來了,來幫助你成就佛道的,你多快樂。所以學(xué)佛,我的感覺,給我的一個就是安定,現(xiàn)在的智慧,光明嘛,未來的希望,真的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這個行布施的時候,一定要隨緣。消業(yè)也是一種布施,我們?nèi)绻骼,要是明理了,就像印祖所說,我們六度也沒離開布施,只要你處處心在道上,都是在布施。別人打我們,在罵我們,我們造消業(yè)想,造布施想,我們也要造還賬去想的,不要有怨恨的心。當別人有困難了,我們佛菩薩來了,來成就我們的,修因小得果大,就是這樣。但是我們也不要去攀緣,隨緣安住,一定要隨緣。我們?nèi)绻换叵,我們現(xiàn)在再說回來,我們不回向,只會得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其實我們現(xiàn)在看非常的大,其實也失去大利的。這是因為我們眾生的執(zhí)著和貪愛,放不下對家親眷屬的貪愛,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的這些眷屬,其實都是我們前世的因緣,都是因緣所成法。這個因緣第一個呢,是怨家,比如前世互相傷害,今世成為父子,俗話說無仇不成父子,冤家。第二個呢,是債主,兒女是來討債的,這個父母是前世欠兒女的債的,這一世呢,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家業(yè),都被兒女騙光,而這個父母呢,還非常高興的被騙,愿意,什么原因?你欠人家的。第三呢,就是償債的,子女欠父母債的,這一世來還父母的,所以非常的孝順。第四是本愿,前世發(fā)愿,還做一家人。有的夫妻感情非常好,發(fā)愿,老頭子,下一世我們還做夫妻,這一世就乘愿再來,或做夫妻,或做母子,我們佛教里面有很多的公案,以后我們有時間,會給大家講。第五個就是真友,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這一世又遇到一起,成為好朋友,這個也是屬于自家眷屬的范圍之內(nèi)的,因為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嘛,同參道友。所以我們貪戀這些親人朋友,這都是前世的因緣,所應(yīng)所招感上來的,你再怎么牽掛,你再怎么執(zhí)著,都不是永恒的,因緣盡了,大家都要分開。《無量壽經(jīng)》中說:“善惡報應(yīng),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我們都是隨著自己的善惡業(yè)來受報,六道輪回,誰都代替不了誰的。我們看看,有的家庭很有錢,丈夫掙的妻子花,丈夫天天舍不得花一分錢,都是妻子花,對不對,有的是父親掙的孩子花,孩子什么活都不干的,在家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親非常的辛苦,去掙錢舍不得花,這是什么?不是說你掙著錢了,你就有福報,不一定的,福報是給那個真正能享福的人花的,掙錢的人并不一定有福,所以這個是禍福相承,無有代者。你要是真正的想對他們好,師父給你們說一個辦法,我經(jīng)常給我們的老居士們說,不要舍不得兒女們,不要舍不得家親眷屬們,教他們念佛,幫助他們求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大家呢能夠永遠在一起,這個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是不學(xué)佛,了脫不了,真的是歧路各別,沒有因緣了,怎么能融合到一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沒有因緣,怎么能會在一起?所以我們大家這一世呢,都好好的學(xué)佛念佛,把微小的善事,回向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我們以念佛為正因,這樣,我們大家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無量壽無量光,永遠都能在一起,共同來度化眾生,這是最大的智慧。不是說你不想分開,他就分開不了了,不是的,要用真正的智慧理念,幫助我們完成我們的心愿,那我們的這個智慧就是什么?念佛求生凈土,把一切所作,絲毫所作,都回向到求生極樂世界去,大家永為法眷屬,就是這樣。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師父一講到這里,好多老菩薩眼里都放光,一定回去好好勸老頭念佛,還能成為法眷屬,就是這樣的。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佛在回答完地藏菩薩,請教校量布施的功德的這個問題,這里就講完了。其事如是呢,是總結(jié),總結(jié)這個國王大臣,世間的眾生所修之因,所得之果,如是。我們通過學(xué)習(xí)這一品,明白了布施一法,每個人用心不同,所以所獲的果報也不一樣。每個人布施的能力不同,但是你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做,用平等心,用慈悲心,用清凈心去做,把所修的種種善事,都回向法界一切的眾生,那么這個心呢,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如同虛空,絲毫你把他變成虛空。因為你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了,他都是由心而生,都回向法界一切的眾生,那么在修福的同時,也幫助了我們自己,開顯我們自己的佛性,將來必定能夠圓成佛道。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 上一篇:地藏經(jīng) 第二十七講
- 下一篇:地藏經(jīng) 第二十九講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如何讀誦《地藏經(jīng)》?
- 為什么讀《地藏經(jīng)》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
- 怎么理解《地藏經(jīng)》說的只要臨終聽聞佛名就能解脫?
- 初學(xué)者讀《地藏經(jīng)》讀第幾品?可以只讀第九品嗎?
- 《地藏經(jīng)》的各個“波羅蜜音”是什么意思?
- 念了《地藏經(jīng)》為什么還經(jīng)常生病?
- 修學(xué)佛法只念《地藏經(jīng)》可以嗎?
- 為什么要學(xué)習(xí)《地藏經(jīng)》?學(xué)地藏經(jīng)的目的
- 念《地藏經(jīng)》需要回向嗎?回向給眾生
- 《地藏經(jīng)》是一部孝經(jīng)嗎?講了什么孝道?
- 誦《地藏經(jīng)》不能晚上讀,是這樣嗎?
- 誦《地藏經(jīng)》會有特殊感應(yīng)嗎?
- 弘一大師總結(jié)《地藏經(jīng)》最重要的三點
- 如何理解《地藏經(jīng)》中“方便”的含義?
- 讀地藏經(jīng)的好處與方法
- 念佛為什么要誦《地藏經(jīng)》?念佛與誦地藏經(jīng)的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簡介!晚上在家不能念《地藏經(jīng)》嗎?
- 每天誦《地藏經(jīng)》好處大嗎?怎樣才能還完前世的賬?
- 晚上能誦地藏經(jīng)嗎?用立香還是盤香?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