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窗·凈覺之路

  心靈之窗

  證嚴法師

  目錄

  前言

  一、凈覺之路

  二、心靈風(fēng)光

  三、福田心耕

  四、知恩報恩

  五、希望清泉

  前言

  靜思書齋

  「人之初、性本善」,但有人或許會質(zhì)疑:既然人心有美善的本質(zhì),社會何來如此多的惡形惡狀?古德云:「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因為心迷而夾雜種種惡因,且被外界的污染攪亂了心思,無形中惡念浮現(xiàn),善念就隱沒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經(jīng)營心田,而時時保有純真善良、時時行善,就是經(jīng)營心靈最好的方法;否則惡業(yè)共聚,就容易招引災(zāi)難。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損傷了多少生命、家園、財產(chǎn)!讓身居寶島福地的我們深刻地體悟到國土危脆與生命的無常;而社區(qū)志工所動員的同胞愛,更是盈溢在我們周遭,盡管也有極少數(shù)的不肖之徒趁火打劫,所幸畢竟是少數(shù)。隨著時光流逝,沸騰的熱情已漸冷卻,但是在許多角落,還有很多人依舊持續(xù)付出關(guān)懷與協(xié)助,他們默默地努力,希望還給美麗的福爾摩莎原有的風(fēng)貌。

  證嚴上人一襲布衣芒鞋,帶領(lǐng)著一群有愛心的人,以愛鋪路,開啟人人心中本具的善念,營造了一個感恩、大愛的世界。如今在重建過程中,拋磚引玉挑起艱巨的「希望工程」,不斷地呼吁大家凝聚力量,為下一代的教育而努力,因為社會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未來在教育;而教育不能空白,也不能等待!重建學(xué)校除了硬體的建設(shè),更要投入人文、文化的種子,期待在世紀初能呈現(xiàn)出千百年不朽的學(xué)習(xí)殿堂。

  九二一地震是一場世紀末的非常破壞,也因此需要有非常的建設(shè),除了硬體的重建,心靈的成長也逐漸被重視,因為這是人生必修的課程,然而心靈的成長不只需要時間,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dǎo),才能破迷啟悟,步上正確的人生之路。

  《心靈之窗》一書,宛如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藉由每一篇章,帶領(lǐng)我們走入心靈深處,啟發(fā)本具的美善天性,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循善而行,善用生命的良能。

  本書分五個篇章,但歸納起來無非是要認識心靈、契合真心——人都有清凈的本性,只是常常被煩惱與社會中的復(fù)雜誘因所蒙蔽。透過一篇篇真情至性的短文,可以讓我們反觀自照,重新認識原來的自我。

  當(dāng)心中的善念深耕茁壯后,不要只是獨善其身,最重要的是付出良能,就如在暗室中,點燃一盞燭光引進光明,也讓大家點燃心中的燭火,這分心光就能綿延不絕。若能化意念為行動,將心中的善念付出,溫暖別人的心,也引導(dǎo)出更多人心中的善,如此不僅溫暖了他人,也肯定了自我、激發(fā)心靈的成長。

  及時行善是心靈成長的良方,一棵大樹也是源于一顆種子,在心中種下一顆善種子,打開心靈之窗,讓陽光滋養(yǎng),成就心田的善念,終能得到美善的豐收。

  一、凈覺之路

  生命與慧命

  人的生命,都有一個定數(shù),而我們的「慧命」卻是無盡的!人的身體會從小慢慢長大,到了成熟的階段就停止了;而慧命則不論年齡老少都是天生本具的。但是,如果沒有加以啟發(fā),慧命的良能仍舊無法發(fā)揮出來。

  如果我們一直不敢和人群接觸,做事怕麻煩,只想獨善其身,則慧命的成長就會停滯;因此,雖然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圣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

  若能不斷地從人事中細心學(xué)習(xí),就能得到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促使慧命的良能發(fā)揮出來。所謂「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道理就在此。

  老公公的話

  人有災(zāi)難時都會祈禱。記得小時候經(jīng)歷過空襲,當(dāng)空襲過后,我們走出防空洞,所看到的景象實在令人終身難忘——遍地尸骸,此外,暴風(fēng)還把人的殘骸吹到電線桿上,到處是斷手、斷腳,血淋淋的,真是慘不忍睹。

  那時有人就埋怨說:「觀世音菩薩怎么這么沒靈感(不靈驗)啊?為什么飛機一轟炸,就死了這么多人?」

  我記得有一位白胡子老公公,穿著黑色的臺灣衫,他感嘆地說:「觀世音菩薩不是不靈感,而是哭了、哭出血來了,他的淚水已化成血了。因為眾生不聽菩薩的話,所以災(zāi)難這么多!」這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多年后,我之所以會發(fā)心創(chuàng)立慈濟,這也是原因之一;大地眾生沒有依循正見的教育,所以才會有「眾生共業(yè)」,我們應(yīng)該呼吁大家發(fā)好心、立好愿,希望人人都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手眼,人人都能有求必應(yīng)。菩薩,不是從身外求;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菩薩的慈悲智慧,并且發(fā)心付出,才能轉(zhuǎn)變業(yè)力,創(chuàng)造機運。

  尋根溯源

  平常人都是祈求趕快達成利己的心愿?墒牵夭仄兴_的愿則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蛊兴_的大悲愿讓我很震撼,所以我就想,出家后要奉獻我的生命;再加上我的師父——上印下順導(dǎo)師訓(xùn)勉我要「為佛教、為眾生」;因為有這些精神理念的啟發(fā),所以慈濟就順著因緣組成了。

  一開始的成員只有三十幾位,名稱則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多了「克難」兩個字,當(dāng)初真的很克難,是從「竹筒歲月」的五毛錢草創(chuàng)。記得當(dāng)時也有會員反應(yīng)——怎么這么麻煩,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錢?我一個月繳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錢有何差別呢?

  我說:「我要大家每天發(fā)一分好念、一分愛心,有好念善行,才會有福!巩(dāng)你將五毛錢投入竹筒時,心里便會想著:這五毛錢是要救人的。只要有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靈;表面上是救助別人,其實,這分愛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啟發(fā)自我的本性。

  樹的比喻

  有位居士,學(xué)佛未久,看到《勸發(fā)菩提心文》里有一句:「金剛非堅、愿力最堅。」他覺得很疑惑,因為世間最堅固的應(yīng)該是金剛石,為什么會是「愿力最堅」呢?

  他以此請教無相禪師。禪師回答:「學(xué)佛,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發(fā)心行菩薩道,如果缺少愿力就容易懈怠墮落、退失道心,所以必須以愿力來堅固自己的道心;愿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的力量。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有愿就有力量,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所以愿力最堅固!

  這位居士再問道:「為什么所有的佛菩薩都發(fā)愿要度眾生呢?」禪師回答:「若以一棵樹來比喻,眾生是樹根,菩薩是樹的花,佛則是樹的果實,希望這棵樹順利長大、開花、結(jié)果,就得先灌溉。生命是個共同體,因此,度眾生、救濟群生是修學(xué)佛法的根本。」

  所以,大愛是成佛的根本,而大愛的意義是:愛普天下的眾生,要擴大心胸、包容天下萬物,這是修學(xué)者深切的愿。

  尋找人生的方針

  釋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緣」示現(xiàn)于世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四個字,意思是要啟發(fā)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

  人來到世間都是被父母所生,卻各有自己的父母及不同的環(huán)境際遇,為何會如此?人生的方針又在哪里?有的人懵懵懂懂地過日子,爭名奪利、追求享受,都是為了私愛,這種懵懂的人生最后要往何處去?人死后是否就一了百了?

  眾生不知生從何來,更不知死往何處。而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啟眾生的心門,因為人心就像一間暗室,要把窗戶打開或是燈光打亮,才能看清里面的擺設(shè);而平常沒有打開心門,所以不明白事理。

  很多人「懂理」卻不懂事,道理都在書本上,只要認識字就能了解,可是真要實際去做,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唯有用心學(xué)習(xí),力行實踐,才會事理圓融。

  人生之旅

  世間人身難得,必須具足很多因緣才能來人間。佛教說六道輪回,這一生不管投生在哪一道上,都只是一期的生命;不過我們擁有一個永恒不滅的慧命——生死只是神識舍此身又投彼身。

  往生后,是不是能永遠投生為人呢?不一定。因為再得人身的機會只有六分之一,其中雖然有比人間更好的天道,可以享天福,但是沒有機會再造福;福享盡后,還是會輪回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佛教并不提倡求生天道。

  萬一投生到畜生道或地獄、餓鬼道,那就苦不堪言了。那里的眾生想發(fā)心修學(xué)也沒有機會,因為苦得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環(huán)境讓他們體會真理;在極端痛苦的地方,也沒有機會聽聞佛法。

  即使投生人間,有時生在最好的環(huán)境中也不見得好,因為大多只知道享受,不會想到人間的疾苦,更不會去探求人生的真理;相反的,如果投生在貧窮的人家,就算想做好事,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們要珍惜平實的人生,來到世間可以看盡人生的苦相,啟發(fā)我們的道心,堅定求法的心念,所以平凡的人生最幸福。

  人生的過程中,有長有短、有輕安自在、也有百般折磨。這些不同的人生,都是在過去生死輪回中,已造就了「因」。我常說:生與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著的這段人生,一旦生命結(jié)束,「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所以說:「人生沒有所有權(quán),只有使用權(quán)。」

  掛著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們在外看到人家在辦喪事,為了祭拜亡者,殺了許多生靈,因此個個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憫地說:「這就是眾生的顛倒!殊不知人死了,屠殺生靈的行為對亡者一點益處也沒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惡業(yè)!

  佛陀接著講了一段故事——從前一戶有錢人家辦喪事,請了一位婆羅門來承辦儀式。這位婆羅門指示喪家要準(zhǔn)備豬、羊等牲品,后來他覺得如果再增加一只羊,這樣的擺設(shè)會更好看。于是對工人說:「你去牽一只羊出來,把牠洗干凈,再用花鬘裝飾,然后帶回來屠宰!

  正當(dāng)工人將花鬘掛在羊的脖子上時,這只羊忽然仰天鳴叫,叫聲好像在笑一樣;隨即又悲傷地哀鳴,令工人感到莫名其妙。此時,這位婆羅門坐著冥想時,腦海里忽然出現(xiàn)羊?qū)μ靻杞械木跋,之后羊竟然開口說話了,牠說:「墮入羊身五百世,今天終于能解脫了!」

  婆羅門不解,羊繼續(xù)說:「我在五百世以前跟你一樣,也是一位婆羅門,殺了很多無辜生靈,所以死后淪為羊身,而今天是第五百世的受報。想到我即將解脫,所以心里很高興!但是,一想到將來你也會跟我一樣受報,就為你感到悲哀!」

  這時,婆羅門突然由冥想中清醒,心中頓有所悟,看到工人正要把羊牽去宰殺,便馬上制止,并取下羊脖子上的花鬘,牽著牠一起遁入山林。

  佛陀常常開示因緣果報之理,教弟子們謹慎于當(dāng)下的起心動念與行為舉止。一心庇護眾生平安幸福,就是「慈」;疼愛眾生的生命如己,就是「悲」。

  人人若能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與大地眾生合為一體的心懷,則人人都是佛!眾生自然就會幸福、平安。

  圓滿人生之緣

  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又沒有做虧心事,為什么會生病?其實,因緣果報不是只看這一生,也許過去生中就已埋下了不好的因,但不論如何,總要泰然地接受一切。當(dāng)然,有病不就醫(yī)是不對的;如果看過醫(yī)生,做了各種治療仍未見效,就是盡了人事,再來只有聽天命。

  有位知名企業(yè)家的兒子,某天突然呼吸困難,被緊急送醫(yī)急救,后來他回憶說——在開刀房時,自己輕飄飄地往天花板飄,當(dāng)他往下看時,心想:那個人不是我嗎?為何有這么多人在那里?他們在做什么?突然間,他覺得好像被一種力量拉下來,然后就醒了。

  他問我:「師父,這樣是不是叫往生呢?」我說:「你最后又回來了,所以只是短暫的死亡!惯@是由于他的業(yè)未盡,所以又被拉回來;如果他的業(yè)緣盡了,很可能就隨著另外的境界去了。

  「死」沒有什么可怕,但是病重時,也不要想:既然這樣,那我就自行了斷。不能如此,因為已經(jīng)不斷在受業(yè)了,如果到最后的時刻又再造一次業(yè),業(yè)障就更重了。我們應(yīng)該自然地來去,不論因緣如何,都要好好地接受,圓滿人生之緣。

  無取是菩提

  維摩詰居士說:「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篃o亂心自靜,煩惱止息,這就是菩提、覺悟

  「無取」也是菩提,因為沒有執(zhí)著,無分別心,沒有這是我愛的,這是我不愛的;這是我所長,這是我所短等等分別。若起分別取著之心,就會在攀緣中煩惱不堪。

  「緣」是最讓人費心的,好緣、惡緣,歡喜緣、不歡喜緣……,歡喜緣會牽動我們的心,妨礙修行;不歡喜緣則讓人起煩惱,增加了業(yè)障,所以「無取是菩提」。

  與人相處要以平等心相待,不要有喜惡之別。對人要求太多,則永遠無法滿足,而不滿足的人生是最可憐的,若心不滿足,如何體悟佛陀的清凈教法呢?

  誠實之心

  維摩詰居士有一句話:「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怪毙募词菬o虛假之心,我們要時時培養(yǎng)直心,由初發(fā)心筆直抵達目標(biāo)而毫無偏差,就叫做直心。

  心若虛假、彎曲,煩惱就會趁虛而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則時時充滿曲解、誤會;連帶著好的法也無法吸收,合群的事也做不來,因為自己方寸已亂,又怎能修行呢?所以,真正要學(xué)佛,入門必須直心,要發(fā)誠實之心,以毅力克服困難,不被煩惱所轉(zhuǎn),才能直向菩薩道邁進。

  發(fā)行是道場

  維摩詰居士的另一句話:「發(fā)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拱l(fā),是發(fā)心;行,是修行,也就是發(fā)深刻誠意的心,行于菩薩道。我常說:「甘愿做,歡喜受!垢试缸,聽起來似乎是很淺顯、很簡單的話,其實「甘愿做」也就是「發(fā)行」;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誠意,并且起而行動,這才是「發(fā)行」。

  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都是修心養(yǎng)性的功課,思想觀念要時時自我調(diào)整,一切動作要依循「初發(fā)心」的那分愿力,以歡喜心去做,必然能做得很貼切圓滿。

  甘就是甜,做得很累心里卻很歡喜,稱為「甘愿做」。例如:有的人到醫(yī)院當(dāng)志工也是很辛苦,醫(yī)院那么大,光是走來走去就夠累了,何況還得用心讓病人轉(zhuǎn)移痛苦、身病而心不病,這要費多少精神啊!然而大家還是甘愿去做,即使辛苦,心里的感受也是甜的。

  醫(yī)院內(nèi)什么最美?病人的笑容最美!當(dāng)大家想盡辦法讓病人展露笑容時,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因為我們都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愿」,希望病人解除身病,同時心里也得到安穩(wěn)快樂。

  可見真正的法門就在我們的內(nèi)心,心門若不開啟,如何能契入?若能將心門打開,承受佛陀的教法,則八萬四千法,門門皆可通。

  本性平等

  眾生追求物欲的心念很強烈,但是,要學(xué)佛成圣、向上進取的意志卻很薄弱。一般人都會想:佛是佛,我是我呀!佛有異于常人的毅力,而我只是凡人,與佛的距離相差這么遠!

  其實,眾生與佛平等,我們的本性之中,存在與佛同等的智慧和毅力,只要發(fā)大心、立大愿、努力向前,不論時間有多長、路有多遠,恒持最初所立的志愿,一心一意去做,就能達成目標(biāo)。

  例如地藏菩薩,長久以來所度化的眾生已無法計數(shù),若問地藏菩薩何時才會成佛?他已無暇去計算,唯有等到地獄眾生度空時,他自然就成佛了,這是多么感人的大悲愿力!同時也是地藏菩薩最令人敬佩之處。因此,眾生也應(yīng)依教奉行,用心于自度度他,如此地藏菩薩奔波救人的時間才能縮短。

  慈心愿力

  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佛教也如此強調(diào)——要發(fā)大心、立大愿。如果人沒有立志,這世間怎會有偉人?又怎會有圣人的足跡讓我們不斷地跟隨,進而走上成圣成賢之道呢?

  像地藏王菩薩,他的特色就是發(fā)大心、立大愿!其實,諸佛菩薩都發(fā)過大愿,所以有一句話說:無愿不成佛。像現(xiàn)在學(xué)生參加考試、填志愿;志愿即是他這一生的方向,可見志愿非常重要,而我們來學(xué)佛,目標(biāo)是要成佛,又怎能不發(fā)愿呢?

  愿有總愿、別愿?傇甘撬暮胧脑,第一、眾生無邊誓愿度;第二、煩惱無盡誓愿斷;第三、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第四、佛道無上誓愿成,這是諸佛菩薩共同發(fā)的大愿。

  別愿則是諸佛菩薩個別發(fā)的愿,像藥師佛的十二大愿,觀世音菩薩則有六大愿,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而釋迦牟尼佛有五百愿!這都是別愿。學(xué)佛行道者一定要學(xué)習(xí)佛菩薩的大愿,向佛菩薩看齊,這必得多用心啊!

  逆境中的冶煉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須菩提尊者,人稱「解空第一」,他對佛陀所說的「真空妙有」之理有很深刻的體認。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就帶著天神來慰問須菩提。

  他們以琉璃琵琶彈奏天樂,來到須菩提療養(yǎng)的地方,天人的歌聲伴著曲調(diào)唱出和諧的聲音,清雅的天樂妙音,世間難得一聞。須菩提在病中聽到這種樂聲,心情開朗,暫時也忘了病痛。

  釋提桓因緩緩來到須菩提座前,天人恭敬地向比丘作禮,然后慰問病情。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釋提桓因向須菩提請教:「尊者,您解空第一,既然是空的,又怎會生病呢?您生病時,到底是哪里在痛?」

  須菩提尊者回答:「世間萬物萬法,都有相生相滅的演化過程,人之大患在于有這個身體,有身體就有病痛,這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不過身體也是載道器,因為有身體才能修行、體會人生的真理,進而覺悟!

  一位是天人,一位是覺悟的尊者,由他們的對答,讓我們了解萬法相生相滅之理。的確,需要有身體才能修行,而我說的修行并非指出家才叫修行,「修」是修身養(yǎng)性;「行」是行為端正。我們要利用身體來修心,處于順境時要時時警惕,不要迷失自己;在逆境中更應(yīng)堅定意志,如此必能超越困境。

  如何了生脫死

  生死要怎么「了脫」?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真正可以實際運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對大眾,如何調(diào)伏自己的心——讓內(nèi)心不生煩惱,叫做了生;能不為私利而深入群眾,廣度眾生,就是脫死。

  我的人生觀是:每天我都在了生脫死,把心念照顧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去除貪瞋癡。人生有六道輪回,有現(xiàn)在、未來和過去的習(xí)氣,過去的因緣已定,不可否認,也不需懷疑。

  既然有前生與未來,這一生就非常重要,必須調(diào)整好自我的習(xí)慣。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起心動念,六根六塵不斷地對境生心,而修行就是在根、塵對境生心之中,把貪瞋癡的心念調(diào)伏下來。雖然走入滾滾紅塵,卻不受紅塵束縛自己的心,這就是了生脫死!

  人與人之間,有親、有怨,這就被怨親的分別所束縛了。學(xué)佛,要走入群眾中,而且不起喜愛、怨恨之心,心若沒照顧好,可能會終身遺憾。我一直希望能凈化人心,所以常常提醒大家,不要沖動,心中有愛要時時表達。

  希望大家心懷大志,關(guān)愛天下眾生;當(dāng)然這需要先清除自己的貪瞋癡慢疑,才能了生脫死,發(fā)揮內(nèi)在的良能。要做一個讓人恭敬的人,一定要有德;而內(nèi)修外行才會有德,所以大家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不要認為自己做很多了,應(yīng)該把「做了很多,很辛苦!」的念頭轉(zhuǎn)到別人身上,心中時時感恩;因為有大家辛苦的付出,我才能過安定的生活,因此,時時要有知足、感恩之心。

  生命的彩筆

  想要了生脫死,必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犯錯,若能把心念照顧好,就是了生!走入群眾而無分別心,不要以為修行要獨善其身,不再為別人忙碌,這是不正確的想法。

  六道輪回是生生滅滅的,而且永無窮盡;菩薩道則是超越生死而不離生死,所以未來也是無窮無盡。因此,壞的緣要盡早斷除,在生活中不斷凈化自心,同時為眾生付出。

  在蕓蕓眾生中,我們要不斷地發(fā)心立愿,不因別人尊重你,就不可一世,若自以為是,這就無法「脫死」,因為被順境綁住了;或是有人對你態(tài)度較差就起煩惱,這也是被眾生綁住了。我們應(yīng)灑脫地盡自己的本分,不計較眾生對你如何,這就叫做了生脫死。

  記得當(dāng)年剛要建醫(yī)院時,有人對我說:「師父,您要建醫(yī)院,我們都很感動,但是,您的身體好像不太好,請您把身體照顧好一點,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來引導(dǎo)大家!

  我說:「再長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結(jié)束,最重要的是慧命的成長。若要我不做事、好好保養(yǎng),這樣多活五十年,不如認真做事,而活五年。」這是我對生命的觀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不因別人而起心動念,要在人事中,訓(xùn)練自己去除人我是非;不起煩惱,這就是了生——了卻心中貪瞋癡的起伏。

  「脫死」不是只為了脫自己的生死,而把度化眾生的心放在一邊,應(yīng)以智慧成就別人,才能將慧命善加發(fā)揮,所以要關(guān)懷普天下眾生;人人都有一支生命彩筆,唯有用心揮灑,人生的美景才會顯現(xiàn)。

  樂觀除心病

  有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雖然生病住院,不過他非常樂觀,是個很可愛的老人。他的子孫共有一百多人,我對他說:「您現(xiàn)在九十九歲,等您一百二十歲時,您的子孫也許就有兩百多人!」他說:「是呀!我『來』的時候,就預(yù)備要有兩百位子孫!购孟袼亚迩宄靼鬃约汉螘r要來,何時要走。

  另外,我也常?吹揭恍┥眢w健康,但是「心病」很重的人。他們的知識很高,但是心態(tài)卻很偏激、貢高傲慢,喜歡鉆牛角尖,在現(xiàn)實的人生里,往往不堪一擊。因為他們的心很脆弱、喜歡計較,得失心太重了。

  看到這些人生百態(tài),不禁自問:「何種人生才是真正可愛的呢?學(xué)問高、有才華,可愛嗎?名氣大,可愛嗎?」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個人徒有滿腹才華而不愿付出,又有什么用呢?這種人還不如醫(yī)院里的病人;身體的病有康復(fù)的一天,但是心病要「復(fù)健」卻很難,因為貢高我慢的心態(tài)很難去除。

  所以,我常說:「身病固然很苦,但心病更苦。」心理不健康,不只自己苦惱,也會帶給許多人痛苦。因此,我們一定要把身心調(diào)適好,人生才會過得健康、快樂、美好。

  藉境啟悟

  曾經(jīng)有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看我,他告訴我:「上個月我的母親載我太太去上班,在路上不幸被砂石車撞倒;媽媽當(dāng)場往生,太太彈起來后落地,送到醫(yī)院時已經(jīng)沒有生命跡……,太太肚子里還懷有孩子!

  突發(fā)的意外,奪走了三條寶貴的生命。聽了很心疼,不過,我很佩服這位年輕人,他很平靜地說:「還好,我的岳母一直以師父說過的法語來勉勵我,事情算是過去了!

  他的岳母是慈濟的志工,常常將所聽到的法轉(zhuǎn)述給他,他覺得岳母既堅強又有智慧。他失去了至愛的妻子,岳母則是失去貼心的女兒,不過,他的岳母能看得開,而且還常常開導(dǎo)他,所以他也比較能放得下。

  懂理不稀奇,懂事最重要。世事多變化,當(dāng)事情發(fā)生后,有辦法調(diào)理自己,讓心情平靜下來,進而化悲為悟、看得開,接受事實真相,這即是所謂的「藉境啟悟」。

  諸法空為座

  「諸法空為座」,是指要抱著開闊、無求的心來面對人事物,也不執(zhí)著于外在的事相。如果做了一些好事,就四處炫耀:「我做了很多……,那是我做的,這也是我做的。」其實,炫耀過了,也就炫耀完了」,而且可能還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真會吹噓!

  眾善奉行,我們做得歡喜就好,是自己甘愿做的,還有什么好炫耀呢?更何況做過之后,內(nèi)心安然的感受沒人可以分走,何須別人再來贊嘆?若需要讓人稱贊,這也叫做執(zhí)著;因為還要「等人來夸獎」,就多一個煩惱。人生要學(xué)會時時贊嘆別人,而不求別人贊嘆我們。

  事情做過之后就不放在心中,這叫「諸法空為座」。若能如此,就沒有煩惱;煩惱消除了,而且能敬重別人,時時將愛心表達在生活中,這就是最值得被尊重的榜樣。不用自我標(biāo)榜,別人自然會生起恭敬之心,這是無聲的說法,也是最好的身教。

  觀照身心

  學(xué)佛最重要的是要凈化心地,行菩薩道,菩薩道有六個要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xiàn)在我們已得人身、已聞佛法,應(yīng)該把握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不斷修學(xué),并且?guī)ьI(lǐng)眾人走上菩薩道。

  我們要懂得把握時間精進向上,但是,精進不只是拜佛、念佛打坐、聽經(jīng)而已。這些功課是要讓我們的心念集中,使身口意三業(yè)合一;共修時,不是只有自己的身、口、意要合一,還要學(xué)習(xí)跟別人聲音合齊、動作協(xié)調(diào)。

  更重要的是:天天都要清凈身口意三業(yè),不是要別人配合我們,而是訓(xùn)練自己凡事多配合別人,要「看他人、調(diào)自己」,讓整體的道場很莊嚴。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和心互愛,心能和齊,力量就很大,未來必能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志業(yè)。

  自我美化

  凡事不要經(jīng)常自認委屈,也不要老是生氣,感恩的話要多說,所謂「贊嘆別人就是美化自己」;要多自我美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里煎熬,與人過不去。

  以我自己為例,若有不如意的事,過后要我重說一次,我就說不上來了,因為我很快就將這些事忘了!人我是非累積在心中有何用?就如電腦,存檔太多就容易當(dāng)機,人我是非就像不必要的垃圾檔,要趕快清除;否則就會將別人「做記號」——何人曾惹我生氣,牢牢地記在腦海中,既然常記得對方的缺失,又如何能真正原諒他?

  有時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你卻感到被刺得心里流血,而對方還不知道自己傷了人;所以,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心胸寬大,自己才能活得快樂,進而幫助別人也活得自在。

  苦報樂受

  有人問:「我做了那么多善事,應(yīng)該一帆風(fēng)順才對,怎么還會遇到不好的事情呢?」這種觀念是不太正確的,佛法所說的「富」與「安」,不在于外境如何,而是著重在自我的心境——心中富有愛與安詳,不論遇到任何事情,內(nèi)心都能保持平靜。

  佛法講「因緣果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不過,前生種了惡因,今生仍然可以「苦報樂受」,對于果報,應(yīng)該自我調(diào)適心態(tài),以樂觀的態(tài)度、及時行善來開創(chuàng)新機運。

  以錢財而言,金錢與生命到底有何密切關(guān)系?其實,要生存下去,只要三餐各一、兩碗飯就夠了,衣服也是幾件就夠了,至于睡的地方,能有六尺長、三尺寬的床也已足夠?梢娙说纳铍m然少不了食衣住行,但并不需要貪求什么;既然生活所需都很簡單,在因緣果報會遇下,即使錢財有所損失,若能看得開,內(nèi)心仍會輕安自在。

  惡的果報現(xiàn)前時,不要把重重?zé)⿶缐涸谛纳,?yīng)知:現(xiàn)在的果,緣于過去的因,所以要調(diào)整心態(tài),自我減輕煩惱。學(xué)佛就能一帆風(fēng)順嗎?但看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卻仍逃不出業(yè)力,被人陷害而死。

  因此,并非學(xué)佛就不會遭遇逆境,只是當(dāng)果報來臨時,較能放下心結(jié),因為看得開,才能接受別人的關(guān)懷、勸導(dǎo),如此自然身輕心安。

  滿分的人生

  人都是在自己很高興時,才會讓人看了也很歡喜;但是我們要認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別人所說的話,不可能完全依照我想聽的來說;別人的臉色,也不可能完全配合我們的心態(tài)。既然事事不見得能如你的心、順你的意,當(dāng)然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又如聽到人家批評某人對誰怎樣;或是雖然他看起來不錯,但是平常做人又是另一回事。原本這些事都跟你沒關(guān)系,但聽了這些話之后,你再看到他,心里就會對他打折扣,這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看人都能很順眼,人人都是滿分,那我們的心就是滿分;如果你對別人打折扣,那就是自己的心有成見,所以有一句話:「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佛又稱為「滿覺」,因為佛陀的人格已經(jīng)圓滿了。如果我們用圓滿的心去看人,對方也都是滿分,所以要先讓自己的心圓滿,才能看人人都是佛。

  做人,疑人之心不可有,第一要讓人相信;第二要相信人。讓別人懷疑或懷疑別人都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不要有疑心,疑心生暗鬼,我們一定要先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念,放開胸懷,過一個滿分的人生。

  志工與義工之異

  有位社會名人來訪,在贊嘆慈濟志工之余,并問及:「義工與志工的分界線在哪里?」我說:「義工是義務(wù)性的,義務(wù)為社會做好事,所以有空就多做一些。」但是,人生要「有空」,要把時間挪出來實在很難,因為必須依個人的興趣而定。

  譬如,有時候我們會問:「你有空嗎?我們一起去當(dāng)志工。」他會說:「我沒空,我要去爬山。」或者說:「我沒有時間,我要去觀光。」「我沒空,我今天要去打球。」

  盡管我們認為:不去打球也可以,不去爬山也不要緊,打球、爬山要出力氣,不如去工地搬鋼筋、建大愛屋。但是,為什么他們會說沒空?其實,沒空的意思也包括了「沒興趣」,他的興趣是爬山,所以會調(diào)配時間去爬山;他如果對志工有興趣,就會調(diào)適工作的時間,投入志工行列。

  像這次大家投入中部地震災(zāi)區(qū),我聽說——很多慈誠隊員把假期都請光了,有人甚至請到讓老板受不了,說:「如果你再請假,就不必回來上班了!苟麄兙谷粚习逭f:「職工與志工兩者要選擇的話,我要選擇做志工!

  他工作沒有了,卻在慈濟的志業(yè)里做得很歡喜!因為他有興趣。很多人真的沒時間,但是寧可請假來做。如果是周休二日,禮拜五下午就有游覽車,大家浩浩蕩蕩地去做兩天,工地里所見的都是上千人在工作;有的甚至利用晚上趕夜車,天未亮到達工地就開始做。

  他們不是「有空才做」,而是分秒必爭地做。這不叫義工,不是我高興才做,而是在他的生命中發(fā)心立愿,把最誠懇的心呈現(xiàn)出來,這種大慈悲心,不忍眾生苦,將他的人生價值發(fā)揮到極致,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最虔誠的愛,而遍布于全人類,這叫做「大愛」。

  所以那天我告訴這位來訪者,所謂「志心」就是做志愿的工作,悲心愿力和我們的生命已經(jīng)合為一體,不可分離。

  生命的業(yè)種

  志愿與生命是不可分的,這叫做志工。而且這分志愿,已深入我們的生命,全身的細胞都有慈濟的基因,亦即慈悲大愛已經(jīng)植入內(nèi)心,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大愛的傳達。

  現(xiàn)代的醫(yī)學(xué)稱遺傳的因子叫做基因,在佛教則稱為業(yè)種!溉f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我們要帶著精純的意識來去,因為來生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源于此生的發(fā)心立愿。這分心愿若能深植心中,一切的動作、付出,這種真誠的習(xí)慣就和生命密不可分。這叫做業(yè)種,亦可稱為基因。

  業(yè)種會運轉(zhuǎn)我們的命運。因此,志工要做得「入心入體」,要用很虔誠的心來做,舉手投足都不能離開這念心。你們可能會說:「有啊!我們也都是這樣!」但是,是否都會表現(xiàn)出來?而且不只表現(xiàn)在陌生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現(xiàn)在與我們同心同道、同志愿的人身上,這樣才是真正的入心,才能讓生命的業(yè)種有所成就。

  縮小自己結(jié)善緣

  我們內(nèi)心的一畝田,都是互相播種的,若丟一顆壞的種子在對方心田里,將來就長出壞的果實,下輩子對方一看到你就不歡喜。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以平等心、廣被法緣,跟大家結(jié)好緣,如此,即使我們說一句簡單的話,人家也會很歡喜地聽。

  心量若不寬廣,如何包容別人呢?不能包容別人,對方怎會容納你?有些人說:「我說話無足輕重,沒有人會接受。」這不能怪別人,因為你在別人心中沒有分量。有的人就說:「對,要有分量,我就要兇一點,具有威嚴才能占一席之地。」其實,如果架子太大了,人家也會看不起。

  不要以為「我」很重要,應(yīng)該縮小自我,我們要微細到可以跑進人家的眼里,而不會礙到人家,這需要功夫啊!在平常要進退得宜,才能在別人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生很無常,大家是否能將這顆善種子,真正植入自己的生命中而來去自如?我們要走的是菩薩道;菩薩道是遙遠的,慧命是永恒的,若常常在凡夫地原地踏步,這條菩薩道能到達終點站嗎?慧命可能在中途就夭折了。

  因此,對自己的修行、慧命,要認真下功夫,不要敷衍,要以志工的精神發(fā)心立愿,廣結(jié)善緣,才能成就慧命。

  以世事當(dāng)教育

  九二一大地震之后,這么多人的犧牲,無常的苦相活生生地示現(xiàn),如果我們不好好拿來當(dāng)教育,真是對不起受災(zāi)受難的人們;也對不起我們自己,因為智慧的覺性半途而廢了。這種付出的代價很大,六道輪回苦不堪言,所以要好好對內(nèi)自覺、精進。

  精進,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磨練,不管對方給我什么聲音、臉色,我們都要有感恩心。最近我很喜歡說一句話:「有感恩心的人,一定有愛心!挂舱f「付出的同時要感恩」,你去愛人,辛苦地付出,還要感恩對方愿意給我們機會;愛與感恩是不能分開的。

  不論親疏、怨愛的人,我們都同樣去愛,這叫做善緣、福緣,也是慧緣。我們要謹慎,一點點福緣都不要漏掉;一點點善緣也不要讓它失去。因為,修行如要「滿覺」,只有一種方法,就是;雙具。如果還有一個人沒跟我們結(jié)好緣,那就有瑕疵了;一個鐵盤不能有個小洞,有洞就不圓滿,還是要被淘汰重新制造。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藉志工團隊的服務(wù),在菩薩道上多結(jié)好緣,圓滿自己的智慧。

  事因人做

  不要對人生多所計較,最近常有人贊嘆慈濟,我都說:「事因人做!勾葷呀(jīng)遍布全球,人家會說:「證嚴法師很了不起,慈濟才能做得這么好。」我都說:「其實不是我一個人做的,是很多人一起做的!

  有人就說:「如果沒有師父帶領(lǐng),哪有慈濟?」但是一個人能做事嗎?也不可能。因為有很多人共同用心投入,才有今天的慈濟,所以「事因人為」,不只要有師父,還要有大家;不能少一個你,也不能少一個我,才有今天的慈濟。

  但是,凡夫常!缸鍪乱蛉恕,我不喜歡這個人,就不去做——做事因人就麻煩了;應(yīng)該要事因人做。在慈濟這個大道場要藉事練心,「我是為志業(yè)而投入的,不是因為人我、利益關(guān)系,我才要做」。要為志業(yè)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因為人事是非,就起了懈怠心。

  總之,要把志工視為生命中神圣的大事,不要輕忽;要記得:「不要做事因人,要事因人做」。不要輕視自己,更要尊重別人,要有你、有我,也有他,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互相成就;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時機,成就慧命。

  「善解」得自在

  曾有一則新聞,報導(dǎo)某個旅行團準(zhǔn)備去韓國賞雪,他們先在高雄小港機場搭機,準(zhǔn)備到國際機場再轉(zhuǎn)機。但是在起飛前,發(fā)現(xiàn)機輪故障,因此延誤了一個多小時。

  而在中正機場要飛往韓國的飛機已經(jīng)起飛了,這一、兩百人只好取消旅程,大家都忿忿不平。雖然航空公司表示隔天要補飛,但是旅客認為即使如此,也跟不上原先預(yù)約的旅行團;所以,有些人很生氣,紛紛要求航空公司賠償。

  其實,若大家懂得善解,就會說:「幸好在還沒有起飛之前,就發(fā)現(xiàn)故障,躲過了一劫。」平安度過了危機,應(yīng)該要很慶幸才對。如果不能善解,認為——好不容易才要實現(xiàn)的觀光計畫,卻又被耽誤了,就會心有不甘而起煩惱。所以,善解是多么的重要。

  人世間,日子一天天地過,每天都有幸與不幸的事發(fā)生;平安就是幸福,如果在剎那間發(fā)生任何的意外,那就很悲哀了!所以,人在平安時要懂得珍惜,多多培養(yǎng)寬諒、善解的心。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世間沒有什么好計較、比較;若真的要比,就要比愛,比這分善念,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升華。

  有一對夫妻,為了家庭事業(yè)而煩惱,因為兄弟之間有點不愉快。這對夫妻白手起家,創(chuàng)立了不錯的事業(yè);為了照顧弟弟,也雇請弟弟在公司幫忙。公司的一切運作都是哥哥在負責(zé),并且盡心地培育弟弟,最近弟弟認為自己可以獨當(dāng)一面了,就對哥哥說:「我要獨立,你該給我最大的那家公司,因為我也跟你一起打拚了好幾年!

  他忘了哥哥不僅撫養(yǎng)他長大,還用心栽培他。哥哥心里也很矛盾——如果跟弟弟計較,就沒有把師父的話用在生活上;不計較,又覺得心有不甘。

  我勸他:「感情是無價的,無法用數(shù)量來衡量,尤其是同胞之愛、兄弟如手足,有形的財產(chǎn)其實不是這么重要。再說,財產(chǎn)該是你的,就跑不掉;不該是你的,也守不住。不用計較,錢再賺就有了,但是兄弟的感情是賺不回來的!

  他點頭說:「我知道了,師父平常就說不要計較。」我說:「對啦!不用計較,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quán),沒有所有權(quán),夠用就好了!顾胪,回去就把公司過戶給弟弟。沒想到幾天之后,發(fā)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家公司因而全毀了。

  這可不是「一轉(zhuǎn)念」,退一步就海闊天空。該是自己的跑不掉;福分不夠的話也得不到。計較之心多苦惱,能夠不計較,退讓一步,所得的即是自在輕安。

  真理之路

  世間每個角落,不斷地發(fā)生無常,令人感到無奈!更讓人痛心的是由少數(shù)人所造成的天下大亂。例如:過去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沖突,以及去年(一九九九年)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的種族戰(zhàn)爭,使得雙方人民爭戰(zhàn)不休,多少人無辜傷亡、流離失所,看了實在令人心疼不已!只因少數(shù)為政者的理念差異,就導(dǎo)致兩國之間的仇恨,真不知兩國人民的仇在哪里?恨在哪里?

  這些多政變的國家,無辜的老百姓在長年的戰(zhàn)爭中苦不堪言!因為國家的財富都用在購買武器上。婦女、幼童、老人們所過的都是驚惶的生活,不知道哪天丈夫、兒子也要上戰(zhàn)場?不知道幼小的孩子會不會變成孤兒……。

  世間真是苦難偏多,自古以來,天災(zāi)、人禍不斷發(fā)生,也因此當(dāng)初釋迦牟尼佛會看透人生的苦難,進而尋求永恒的真理。雖然他突破了重重難關(guān),為后人開辟出一條平坦的真理之路;但是,有多少人能體會?又有多少人能循規(guī)蹈矩地步上這條真理之路?

  如何引導(dǎo)眾生解脫無常的人生?要脫離苦難別無他法,就是要「調(diào)心」——徹底地凈化自他,讓人懂得放下自私的觀念,將愛擴及至普天下每一個眾生!所以,希望大家要多用心,步步踏穩(wěn)人生的康莊大道。

  慈心與悲心

  凡夫較能「無緣大慈」的付出,但是缺少「同體大悲」的善解。無緣大慈就是對不認識的人付出愛心,對方若受苦受難,我即使冒險也要去救助。像有的人回來當(dāng)志工,有些阿公、阿嬤病得很重,志工不認識他,也愿意叫他阿公、阿嬤,當(dāng)人家的孫子,還當(dāng)?shù)煤芨吲d!病人出院后,也很主動去居家關(guān)懷,他家又臟又破爛,志工就抱他出來,有的幫他洗臉,有的幫他洗腳、剪指甲,另有一群人到屋里幫他清掃整理,大家做得很歡喜。

  甚至,有人在醫(yī)院里看到身上刺龍畫鳳的,心里就知道:要教育他不是用罵的,而是要溫柔地諄諄善誘。不論他過去怎么殺人放火,還是會鼓勵他:「沒關(guān)系,重新再來!只要能好好地懺悔;懺悔即清凈,可以開始重新做人!

  看到對方有所改變時,就會高興得來跟我心得分享。我內(nèi)心覺得:能原諒別人的人,真是包容心很大。

  但是,有時會聽到誰跟誰不和!我就會想:跟你不認識、那么霸氣橫行的人,你都可以原諒他,引導(dǎo)他改過,讓他在社會上能安然自在地做事。反之,跟我們同道、同志愿的人,他不會做人,滿心煩惱,你竟然不會「同體大悲」?他心里有苦難,得不到人的愛,或是得不到寬待,我們怎么沒有像對待阿公、阿嬤一樣,擁抱他、撫慰他呢?這就是所謂的凡夫。

  有人就說:「這么熟的人,何須如此?」這就是「熟不拘禮」。彼此都認為——我說的話,你不要放在心里;我想說什么,你就讓我倒垃圾吧!只希望別人當(dāng)我們的垃圾桶,卻沒有去掃除別人心中的垃圾。

  總之,這些缺點人人都有,對不認識的人,都想讓他去除煩惱,得到快樂,但卻可能犯一個毛病——和親近的人比較、計較。我們應(yīng)該要對外用慈、對內(nèi)施悲,慈就是智慧,悲就是大福,所以;墼陔p修!懂得對人善解,這就是智慧;對人包容,這就是福。能以這分寬大的心來待人處世,就會廣結(jié)善緣而法喜充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