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cè)两?jīng)一波記 總持品第八
總持品第八
「爾時地藏菩薩從眾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觀大眾心有疑事。猶未得決。今者如來欲為除疑。我今為眾隨疑所問。愿佛慈悲垂哀聽許。佛言。菩薩摩訶薩。汝能如是救度眾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議。汝當(dāng)廣問。為汝宣說。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云何不緣生。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法緣所生離緣可無法云何法性無而緣可生法」
地藏菩薩稟大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十方諸佛之所贊嘆,故世尊嘆曰,菩薩摩訶薩!汝能救度眾生,是大慈愍,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問言,一切諸法,為何不從緣生呢?換句話說,為何因緣所生法,皆無生呢?
佛以偈回答曰:
「若法緣所生,離緣可無法,云何法性無,而緣可生法!
佛的意思是,如果法從因緣所生,當(dāng)然離開因緣便無有法。既然法性無,何故因緣能生法呢?
若法因緣中無,謂法從因緣生不合道理。因為因緣中無法而能生法,則非因緣中亦同樣無法,應(yīng)該非因緣亦能生法。
若法因緣中有,而言法從因緣生,亦不合道理。既然因緣中已有法,何得謂法從因緣生?故知因緣所生法,無生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無生云何說法法從心生。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是心所生法是法能所取如醉眼空華是法然非彼」
地藏菩薩言,如果一切法無生,為何佛說法法皆從心生呢?
佛回答言,心所生法,此法性實空也。所生者只是幻相假現(xiàn)。故曰唯識無境,唯識無境者,心外無法也。凡夫不如實知,計著有真實法,而以能取之心,取彼所取之法。不知能取所取,唯是一心。猶如醉眼看空華,以為空華是實有者。心所生法,無性無生,故非彼凡夫執(zhí)為實有之法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如是法則無待。無待之法法應(yīng)自成。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有無自他亦復(fù)爾不始亦不終成敗則不住」
地藏菩薩言,如果諸法性空,諸法無生。那么此法則無對待。無對待之法,便應(yīng)自己成就。怎能說此法無生呢?
當(dāng)知這是地藏菩薩,故意如此問。因為凡夫執(zhí)有,易作如是想故。所以菩薩代凡夫而問。若作如是想者,便是執(zhí)著一切法有,不知一切法空。
于是如來回答說,一切法畢竟空,以諸法無性故。于畢竟空中,無有亦無無。無自與他的對待,亦無無待的自成。亦無始終生滅,亦無成之與敗。于此一切皆悉不住,如此空如之法,怎能說是法法自成呢?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無是等法。是法應(yīng)如。佛言。無如是法。是法是如。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業(yè)取。即皆空寂?占判姆。俱不可取。亦應(yīng)寂滅。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彼心不空時是得心不有」
地藏菩薩隨順佛旨言,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相,便是本來涅槃。因為一切諸法相,皆如幻空寂。此空寂性,便是涅槃。故曰涅槃及諸法之空相,亦復(fù)如是。如是說來,無有如是等一切法,是法便如如不異了。
佛印可曰,不錯,無如是諸法,則諸法無礙,是法是平等如如的,這便是空如之法了。
地藏菩薩贊嘆曰,如此如如之相,不可住不可取。非是共相,亦非不共相。非可意取,亦非可業(yè)取,以無法可得故。非業(yè)取者,非身口業(yè)可取也。非意取業(yè)取者,非身口意三業(yè)可取也。
如是如相,即皆空寂?占判呐c空寂法,俱不可取?占判姆,亦應(yīng)寂滅。亦應(yīng)寂滅者,即本來涅槃。
于是佛說偈言,一切空寂之法,此法雖然寂滅,而非斷滅空。因為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故。因為空性能隨緣,隨緣現(xiàn)諸法故。
彼心不空時,以心生萬法,故曰彼心不空時。然而是得心不有,是心不可得也。是知此心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二空如來藏。空而不空,故具生一切法。不空而空,故一覺常靈。
「爾時地藏菩薩言。是法非三諦。色空心亦滅。是法本滅時。是法應(yīng)是滅。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自性由彼之所生不于如是處而有彼如是」
地藏菩薩言,此法非是三諦。因為色、空、心亦滅故。此法本來寂滅,所以此法應(yīng)是空的。
三諦見于《仁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仁王經(jīng)》〈二諦品〉第四說:「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故本經(jīng)云,色、空、心亦滅。
《仁王般若經(jīng)》,在《金剛般若》以后所說。因為《仁王般若》〈序品〉曾有,「……前已為我等大眾,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贊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构手度释醢闳簟,于如是等經(jīng)以后所說。
天臺發(fā)揮之空假中三諦,其實《仁王經(jīng)》之色諦即是假,心諦即是中。天臺圓教義稱空假中三諦圓融不二,所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即甚合本經(jīng)之義也。
佛即說偈,一切法皆無自性,皆是依他而起,故曰由彼之所生。一切法皆無自性,依他所生,即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即是本來寂滅。生是空生,滅是空滅,于法無所有。
不于如是處,而有彼如是。雖云「由彼之所生」,但是并非于無自性中,而有彼也。而是彼亦無自性,因為彼亦是依他起,故彼亦如是無自性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云何不一。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住處無在相數(shù)空故無名說二與法是則能所取」
地藏菩薩言,若一切法皆不生不滅,為何不說是一法呢?因為不生不滅則不二,應(yīng)是一法。
當(dāng)知一切皆悉空寂,皆悉無住?占艧o住之法,不得謂一,亦不得謂二。如果謂一是有所住,謂二亦是有所住。以法無住故,所以非二亦非一。
于是佛以偈宣明其義。法住處無在者,法以無住為住也。以法無住無決定故,所以一切相及名數(shù),皆空無所有。至于「名」「言說」此二與妄想所生之法,皆是妄想心,起能取所取之虛妄見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識亦如是。云何諸境界。從識之所生。若識能有生。是識亦從生。云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緣俱本各自無取有空華幻
識生于未時境不是時生于境生未時是時識亦滅
彼即本俱無亦不有無有無生識亦無云何境從有」
地藏菩薩言,如此說來,一切法相,非空非有不住二邊。但是離邊亦不住中,以諸法無住故。既然法相無住無決定,心識當(dāng)亦無住無決定。既然如此,怎能說諸境界,從識所生呢?如果說識能有生,生一切法,那么此識亦應(yīng)從生而來。
因為若謂識自不生,自既不生,何能生一切法?若謂識自己本身亦生,識當(dāng)從生而來。既然識自身尚生滅,何能生一切法呢?若謂識自身生滅,猶能生一切法。那么一切法自身亦生滅,當(dāng)亦能生一切法了。
若謂識自身不生,云何不生之識,而能有所生呢?
于是佛以偈回答如下。
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緣,俱本各自無,取有空華幻。
所生能生此二者,是由能、所相緣而起。換句話說,能緣所而起能,所緣能而起所。二者皆依他而起,各無自性,故曰俱本各自無。但是凡夫取著為實有,不知其法猶空華之幻現(xiàn)也。
識生于未時,境不是時生,于境生未時,是時識亦滅。
一切法依他相緣而起,既然相緣而起,故一切法皆無自性。緣起無性之法,當(dāng)體即空。故緣起當(dāng)體即空,空當(dāng)體即是緣起。無有生滅,不縱不橫。如人照鏡,影對即現(xiàn)。既然法無先后,故一切法無生。
如果說境由識生,那么于識未生時,當(dāng)然境亦不生。于境未生時,當(dāng)無所了別。既無有了別,請問了別識云何生?是知諸法皆依他而起,各無自性。如是知者,則入圓成實性。
彼即本俱無,亦不有無有,無生識亦無,云何境從有。
彼識與境,本是俱無的。但亦不是有個「無有」。識之與境,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因緣而起,起即是空,空故乃能緣成。如是之法,空如而已,不得以先后生滅目之。
一切法因緣而現(xiàn),故一切法無生。既然一切法無生,當(dāng)然識亦無生,怎能說境從識生呢?當(dāng)知何故一切法無生?以諸法因緣生故。因緣生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知一切法無生。所謂無生者,以諸法無自性也。何故無自性?以諸法因緣生故無自性。所以無生即是因緣生,因緣生即是無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相如是內(nèi)外俱空。境智二眾本來寂滅。如來所說實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佛言。如是。如實之法。無色無住。非所集。非能集。非義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
地藏菩薩言,一切法相如是,內(nèi)識外境俱空。境智二眾,本來寂滅。境者外境也,智者內(nèi)識也。此二皆依他而起。境以智而現(xiàn),智以境而起。故境非自有,智非孤立。所以說境智二眾,本來寂滅。
此即如來所說實相之法,實相之法,即是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言亡慮絕,不可思議。
如是真空之法,即非集起也。非集者,即無生也。
佛言如是!真空即如實之法,如實之法,無色相不可住。非是所集,亦非能集。非義非大。非義者非陰界入,非大者非地水火風(fēng)。乃一覺本利之法,是甚深功德聚也。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者所說法義皆空。入空無行不失諸業(yè)。無我我所。能所身見。內(nèi)外結(jié)使。悉皆寂靜故愿亦息。如是理觀;鄱ㄕ嫒。尊者常說。寔如空法。即良藥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無生心常無生?招詿o滅。心常無滅。空性無住心亦無住。空性無為心亦無為?諢o出入離諸得失。界陰入等皆悉亦無。心如不著。亦復(fù)如是。菩薩。我說空法破諸有故!
地藏菩薩言,誠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功德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
七者第七末那識,五者前五識。八者第八阿賴耶識,六者第六意識。九者第九庵摩羅識。
第七末那識執(zhí)第八識,為內(nèi)自我。如果第七識不執(zhí)內(nèi)自我,則第八阿賴耶便不生。故曰七若不生,八便寂滅。前五識取外境,轉(zhuǎn)至第六意識執(zhí)為我所。如果前五識不生取著,第六識便無貪染。故曰五若不生,六便寂滅。
元曉大師謂七五不生者,合明二種末那之空。恒行識中,第七是末那。不恒行中五識為末那。
八六寂滅者,合明二種本識之寂。恒行識中,第八是本。不恒行中,第六為本。
第九庵摩羅識,即畢竟空性,故曰九相空無。于庵摩羅識中,「有空」亦空,「無空」亦空,有空無空皆不可得。故曰「有空」無有,「無空」亦無有。
如佛所說,一切法義皆空。但入空無行,而不失諸業(yè)。菩薩入空無行者,心無所住而行六度萬行也。以心無所住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不失身口意三業(yè)而度眾生也。
菩薩心無所住,乃能無我無我所,亦無能、所及與身見,亦無內(nèi)外結(jié)使。無內(nèi)外結(jié)使者,無根塵煩惱也。內(nèi)外結(jié)使,悉皆寂靜。于是根不著塵,塵不染根,故一切愿求之心亦息。如是理觀,致慧、定二道,契于真如。
地藏菩薩再稱佛言,尊者常說,實如空法,即良藥也!笇嵢纭箍辗ㄕ,即「真如」空法也。真如性即畢竟空性,故曰實如空法。誠治眾生病之良藥也。佛是大醫(yī)王,知眾生病,知眾生病因,知眾生病對治,知眾生病痊已。佛知眾生病,故令眾生知苦。佛知眾生病因,故令眾生斷集。佛知眾生病對治,故令眾生修道。佛知眾生病痊已,故令眾生證滅。其阿伽陀藥,即實如空法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因為法性空故。法性空是總說,以下分別解說其含義。
空性無生,心常無生。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二者相因而起。若人如實知諸法性空,則心亦無生。若心不生,則無煩惱集。無煩惱集,則離病苦。
空性無滅,心常無滅。諸法性空,當(dāng)無生亦無滅。于是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于是遠(yuǎn)離無常,離無常者,則離壞苦矣。
空性無住,心亦無住。諸法性空,當(dāng)無所住。于是心空,亦無能住。無能住所住,自然無著無染。于是無煩惱集,遠(yuǎn)離諸苦。
空性無為,心亦無為。諸法性空,則無生住滅三相。于是心亦無三相,而離有為。心離有為,則無無?嘁。
空無出入生滅,則心無患得患失。于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其性亦空。以陰界入空故,于是心便如如不動,不染不著了。
佛語地藏菩薩言,菩薩!我所以說空法者,非是執(zhí)空也,而是破諸有見也。
法本寂滅,非空非有。佛說空者,在破「有執(zhí)」。佛說有者,在破「空執(zhí)」。為治眾生心,故說一切法也。佛恐怕眾生聞佛說空,生于空執(zhí)。于是最后說,我說空法者,為破眾生有執(zhí)故。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有非實如陽焰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生。如是觀者是人智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觀。觀一寂滅。相與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見佛。以見佛故不順三流。于大乘中。三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空?展無相。無相故無作。無作故無求。無求故無愿。無愿故以是知業(yè)故須凈心。以心凈故,便得見佛。以見佛故當(dāng)生凈土。菩薩。于此深法。三化勤修;鄱▓A成。即超三界!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道有法非實,猶如陽焰似水。知道真實法非無,猶如火性生。
十方世界無論何處,只要因緣具足,則火生,因緣離散則火滅。然而火性未生,以火性空故。如果火性自生,應(yīng)不待因緣而生。既待因緣而生,故知火性不自生;鹦砸嗖粶,因為滅是因緣滅,火性本空無有滅故。如果火性已滅,滅法無更生之理。則因緣再具時,火不應(yīng)更生。故曰猶如火性。
有法非實,實法非無者,猶真實之法,非有非無也。如是觀者,知真如法性非有非無者,是智人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此人乃真實觀,觀于一相,所謂寂滅相也。佛于《大般若經(jīng)》說,佛如實觀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即此意也。
相與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見佛。
相與無相,一皆寂滅,故以空取?找孕蘅照,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之謂。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便能見佛法身。見佛法身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故曰不失見佛。
以見佛故,不順三流。
依《法華經(jīng)》申論之,見佛者乃一佛乘也。所謂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故不順三流者,似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也!洞蟀涅槃經(jīng)》云,聲聞人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人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見佛性不了了,住十住地。故知「以見佛故,不順三流。」者,簡三乘人也。
于大乘中(即一佛乘也),三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曰空解脫。以其空故,曰無相解脫。以其無相故,曰無作解脫。以其無作無起故,于是無求。以無求故,于是無愿。以無愿故,乃知業(yè)由心起,若心不生,境法自空。所以修道人,須凈自心。以心凈故,便得見佛。以見佛故,當(dāng)生諸佛凈土。見佛者,即得念佛三昧也。
地藏菩薩!于此深法,三化勤修。三化者,化度欲界眾生,化度色界眾生,化度無色界眾生也。一旦慧定圓成,即超三界也。
「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即是無常。滅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常。常故不斷。是不斷法。離諸三界。動不動法。于有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責(zé)。入彼一門。佛言。菩薩。于三大事呵責(zé)其心。于三大諦而入其行!
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是因為生滅之法,即是無常。滅此生滅,生滅滅已,即是寂滅,寂滅為常。常故不斷,不斷者諸法性相常住也。如此不斷之法,則離欲界色界無色界,動不動之法。動法者,欲界無常迅速之法也。色界無色界,以長時故,曰不動法。
菩薩對于無常之有為法,如避火坑。而菩薩入三界度眾生,那么菩薩應(yīng)以何等法,而自呵責(zé),入彼一門呢?
呵責(zé)之意,下文有解說。入彼一門者,入彼一佛乘也。
佛回答說,菩薩于三大事呵責(zé)其心,于三大諦而入其菩提行。
「地藏菩薩言。云何三事而責(zé)其心。云何三大諦而入一行。佛言。三大事者。一謂因。二謂果。三謂識。如是三事。從本空無。非我真我。云何于是而生愛染。觀是三事。為系所縛飄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責(zé)。三大諦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諦。非不平等諦。二謂大覺正智得諦。非邪智得諦。三謂慧定無異行入諦。非雜行入諦。以是三諦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無不得正覺。得正覺智。流大極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地藏菩薩問,何為三事而責(zé)其心?何為于三大諦而入一行?
佛言,三事者,一謂因,二謂果,三謂識。如是三事,從本空無。
何故因、果、識,從本空無呢?良以如是三法,皆因緣生故。生屬因緣,故其性空。以其性空故,于是有因有果,乃至有識之了別。
如果此三事不空,便各有決定性。若法決定性,便不生不滅,則因不至果,果不待因。若法決定性,便無了別識。猶如明鏡體空,方能照物。如果鏡體決定有色,便無了別照物之用了。
故《中論》有云:「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為見諸法,無因亦無緣。即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復(fù)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中論》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既然因、果、識皆空故,不應(yīng)執(zhí)著識為自我。故曰此三事空者,非我非真我。云何于此三事,而生愛染呢?觀知此三事,系縛眾生,令眾生飄流苦海。所以菩薩以如是三事,常自呵責(zé),不生愛染也。
三大諦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諦,非不平等諦。
諦者諦實不虛,謂此三者,真實不虛。無上菩提之道,是平等的。平等者,是法無有高下,無有分別,空如不二也。
二謂大覺正智得諦,非邪智得諦。大覺者,無上正等覺也。正智者,無所得智、無所住智、無生智、真空智也。非邪智得諦,邪智者,乃有所得智、有所住智、執(zhí)著生滅智、執(zhí)著有法智。如是邪智,不能得諦實也。
三謂慧定無異行入諦,非雜行入諦;鄱ㄕ,證一覺地,入一法界,得一佛乘,一道清凈。故曰無異行入諦。雜行者,余雜行也。凡不證一覺地,不入一法界,不得一乘,不一道清凈,皆為雜行也。此簡凡、外、小乘。雜行者,不入諦實。
菩薩應(yīng)以如是三諦而修佛道,便入無上正覺也。得無上正覺智已,便流出大極慈。大極慈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乃能自利利他俱利,而成無上佛菩提。
「地藏菩薩言。尊者。如是之法。則無因緣。若無緣法。因則不起。云何不動法入如來。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諸法相性空無不動是法于是時不于是時起
法無有異時不于異時起法無動不動性空故寂滅
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現(xiàn)離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緣
是諸緣起法是法緣不生因緣生滅無生滅性空寂
緣性能所緣是緣本緣起故法起非緣緣無起亦爾
因緣所生法是法是因緣因緣生滅相彼則無生滅
彼如真實相本不于出沒諸法于是時自生于出沒
是故極凈本本不因眾力即于后得處得彼于本得」
地藏菩薩言,如是空法,如是無生法,則無因緣。因為若有因緣則不空,因緣義即是生義。故曰如是之法,則無因緣。
當(dāng)知這是地藏菩薩代眾生問,非是菩薩不知。其實因緣無性,無性則空,空則無生。故空法,無生法,即因緣法也。地藏菩薩欲使大眾明了,故作如是問。
地藏菩薩言,若無緣法,因則不起,是為不動法。云何不動法,能入如來得無上佛道呢?
于是佛以偈頌回答之。
一切諸法相,性空無不動,是法于是時,不于是時起。
一切法相如幻如化,皆悉空無,故無動無不動。動相與不動相,皆眾生執(zhí)著見也。眾生若不執(zhí)著其見,便不見動,亦不見不動。如是性空之法,不于空時起也。
法無有異時,不于異時起,法無動不動,性空故寂滅。
諸法空寂,本來寂滅,故無有變異。若有變異,便不是空法了,故不于異時起也。既然無異無起,所以無動無不動,以本來性空寂滅故。
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現(xiàn),離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緣。
當(dāng)性空寂滅之時,以因緣故法相假現(xiàn)。當(dāng)知性空即是相假,相假即是性空,此是一法,莫作二會。若于性空外覓相假,于相假外覓性空,此人便落邊見。
故離執(zhí)著相為實有的有見,便知一切法本來寂滅常住了。寂滅常住故不緣,以諸緣皆空故,皆唯識現(xiàn)故。所謂「終無心外法,能與心作緣也。」
是諸緣起法,是法緣不生,因緣生滅無,生滅性空寂。
因為緣起性空,故曰是法緣不生。因緣生滅皆空,故曰因緣生滅無,生滅性空寂。
緣性能所緣,是緣本緣起,故法起非緣,緣無起亦爾。
諸緣性本空,皆唯心所現(xiàn)。本來心外無法,唯是心現(xiàn)。眾生妄執(zhí)自心所現(xiàn)見分為能,妄執(zhí)自心所現(xiàn)相分為所,虛妄以自心還取自心。其能取所取之「緣」,亦復(fù)因緣而起。既然此「緣」亦是因緣而起,故此「緣」亦復(fù)性空。以「緣」亦復(fù)性空故,故諸法實非以「緣起」而有。換句話說,緣即是空,空即是緣也。故曰法起非緣,以緣即是空,無有所起也。
因緣所生法,是法是因緣,因緣生滅相,彼則無生滅。
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只是因緣,法則非生亦非滅,因為法本空故。因緣所生法,此法空寂,只是因緣而已。是法是因緣者,換句話說,此法即空也。雖然因緣有生滅相,彼法則無生滅。以彼法本空無故。
彼真如實相,本不于出沒,諸法于是時,自生于出沒。
真如實相,即畢竟空也。故彼真如實相,本無出沒生滅也?招噪S緣假現(xiàn)萬法,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故諸法于是時,自生于出沒。自生于出沒者,生是空生,滅是空滅。故無生而生,生而無生。無滅而滅,滅而無滅。
是故極凈本,本不因眾力,即于后得處,得彼于本得。
極凈本者,畢竟空也,自性清凈心也。因緣無性,即是畢竟空,即是自性清凈心,故非因眾緣之力而生也。此畢竟空,此自性清凈心,覺者非得,迷者非失,處垢不染,修治不凈。故曰即于以后得道之時,不過得彼本覺而已。
「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地快然。時諸眾等無有疑者。知眾心已。而說偈言
我知眾心疑所以殷固問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余
是諸二眾等皆悉得明了我今于了處普化諸眾生
如來之大悲不舍于本愿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煩惱」
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大歡喜。與會大眾,皆無有疑惑。地藏菩薩知眾生心已,以偈贊嘆說。
我知大眾心中有此疑惑,所以才殷勤請問于佛。蒙如來慈愍,分別解無余。
是諸二眾等,或謂出家在家二眾,或謂男女二眾。于此法皆悉明了。我今發(fā)心,以此明了之法,普化一切眾生。
如來大悲,不舍度生之本愿。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視一切眾生如一子者有二義,一者平等視一切眾生;二者情重殷切,如人僅有一子也。以如是故,如來入娑婆度眾生,而住于煩惱之地。
「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恒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jīng)法。持是菩薩名者。即不墮于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無余雜念。專念是經(jīng)如法修習(xí)。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hù)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xí)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自此以下,系流通分。
爾時佛向大眾,贊嘆地藏菩薩說,此菩薩功德不可思議,以大慈悲救拔眾生之苦。
繼而稱贊功德說,若有眾生持此《金剛?cè)两?jīng)》,及持地藏菩薩名號者,便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并且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無有余雜念,專念此《金剛?cè)两?jīng)》而修習(xí)者,地藏菩薩常以化身而為此人說法。擁護(hù)此人,終不暫相舍離。令是人等速得無上菩提。
汝等眾菩薩,若度化眾生時,皆應(yīng)令其修習(xí)此大乘決定了義之《金剛?cè)两?jīng)》。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jié)。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jīng)。受持是經(jīng)得幾所福。愿佛慈悲。為我宣說。佛言。善男子。是經(jīng)名者不可思議。過去諸佛之所護(hù)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若有眾生持是經(jīng)者。則于一切經(jīng)中無所悕求。是經(jīng)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jīng)要。是諸經(jīng)法。法之系宗。是經(jīng)名者。名攝大乘經(jīng)。又名金剛?cè)。又名無量義宗。若有人受持是經(jīng)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我所囑累唯是經(jīng)典!
阿難尊者請問經(jīng)名,以便后世流通修習(xí)。先行贊嘆是經(jīng)為大乘福聚,決定斷結(jié),乃無生覺利,不可思議。繼則請問經(jīng)名,及持經(jīng)功德。
佛回答時,亦先贊嘆此經(jīng),為過去諸佛護(hù)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如此經(jīng)典,總持眾法,攝一切經(jīng)要,是一切經(jīng)法之所宗,此經(jīng)名為《攝大乘經(jīng)》,又名《金剛?cè)痢?又名《無量義宗》。
繼說持經(jīng)功德。受持此經(jīng)者,即為受持百千諸佛經(jīng)法之功德,以此經(jīng)能持諸法故。受持此經(jīng)之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佛言我所囑累后世流通者,唯有此經(jīng)。因為此經(jīng)攝一切法故。
囑累者,付囑流通也。若從佛旨得名,則囑者付囑,累者煩爾弘揚。若從菩薩敬順立名,囑者頂受所囑,累者甘而弗勞。若從授受合論,囑是佛囑,累是菩薩頂受。
「阿難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經(jīng)。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經(jīng)者。是人心無得失。常修梵行。若于戲論。常樂靜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處居家。不著三有。是人現(xiàn)世。有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夭。三者辯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能入圣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經(jīng)!
阿難問以何心行受持此經(jīng)?何等人能受持此經(jīng)?
佛言,受持此經(jīng)者,要心無得失,即心無人我是非也。要常修清凈梵行。要于戲論,心常不動。徒取名言相,而無實義之言說,名曰戲論。入城邑聚落時,心常在定。若于處家時,心不貪著欲有色有無色有。如是心行,乃可受持此經(jīng)。
是人現(xiàn)世即得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死夭折。三者能辯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入佛之圣道。如是之人,能受持此經(jīng)。
「阿難言。如彼人者。度諸眾生。得受供養(yǎng)不。佛言。如是人者。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權(quán)實俱演。是四依僧。于諸供養(yǎng)。乃至頭目髓腦。亦皆得受。何況衣食而不得受。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識。是汝橋梁。何況凡夫而不供養(yǎng)!
阿難問,此人得受供養(yǎng)不?
佛言,此人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常行大智者,修無上菩提行也。權(quán)實二智俱能演說。是四依僧,上根利智比丘,依于四行,能入圣道。四行者,一、著糞掃衣,二、常乞食,三、樹下常坐不臥,四、食腐爛藥。如是行者,速入圣道,名四依僧。
如是之人,頭目髓腦,皆可接受供養(yǎng),何況衣食等四事供養(yǎng)呢?如是之人,亦是你阿難的善知識,亦是你阿難得度的橋梁,你亦應(yīng)供養(yǎng)之,更何況凡夫而不供養(yǎng)?
「阿難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經(jīng)。供養(yǎng)是人。得幾所福。佛言。若復(fù)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是經(jīng)一四句偈。供養(yǎng)是人不可思議。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是經(jīng)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當(dāng)即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阿難言。懺悔先罪不入于過去也。
佛言如是。猶如暗室。若遇明燈。暗即滅矣。善男子。無說悔先。所有諸罪。而以為說入于過去!
阿難言,于彼人所,受持此《金剛?cè)两?jīng)》,供養(yǎng)受持此經(jīng)人,得幾所福?
佛言,若人以滿城金銀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此經(jīng)一四句偈,及供養(yǎng)是人,其功德不可思議。以滿城金銀布施,其功德猶可思議。受持此經(jīng),供養(yǎng)是人,其功德不可思議也。佛說此經(jīng)時,在王舍大城,故此譬喻,當(dāng)依王舍大城而言。
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此經(jīng)者,心常在定,不染不著,不失其自性清凈心。若失本心,當(dāng)即懺悔。若行如是懺悔,即獲清涼,無有惱亂也。
阿難言,懺悔先所作罪,其功德力,能不能消滅過去罪業(yè)呢?
佛言,如是,其功德力,能除過去罪業(yè)。猶如千年暗室,一旦遇到明燈,黑暗即刻消滅。善男子!縱然無說懺悔先所有諸罪,而為說如是懺悔法,其功德力亦入于過去,滅過去諸罪也。
「阿難言。云何名為懺悔。佛言。依此經(jīng)教入真實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離諸惡趣當(dāng)生凈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是經(jīng)已。爾時阿難。及諸菩薩。四部大眾。皆大歡喜。心得決定。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阿難言,既然有如是大功德力,其懺悔法,云何懺悔呢?
佛言,其懺悔法,便是依此經(jīng)教,入真實觀。入真實觀者,入實相觀也。一入真實觀,諸罪悉滅。
入真實觀者,便知一切罪業(yè),皆是虛妄所造,虛妄受苦。若轉(zhuǎn)妄心,而依真實,便得諸罪消滅。猶如一燈能破千年暗也。
諸罪悉滅,便得離諸惡趣。因為一切惡趣,皆悉妄心所現(xiàn)也。既離惡趣,便當(dāng)生凈土,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矣。
佛說是經(jīng)已,阿難及諸菩薩,出家二眾在家二眾等四部大眾,皆大歡喜,心得決定真實。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 上一篇:金剛?cè)两?jīng)一波記 真性空品第六
- 下一篇:大法鼓經(jīng)解義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