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法研究佛法 八、華譯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八、華譯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世界佛教教友會,主旨在聯(lián)系世界每一角落的佛教。從精神的聯(lián)系,到達和諧合作;從發(fā)揚佛陀的最高文化,去實現(xiàn)覺世救人的事業(yè)。所以首先應該承認,世界的任何佛教,都是佛教的一流,不能片面地武斷的自是非他,不能輕率的誹撥大乘為非法,也不能傲慢的輕視聲聞佛教為焦芽敗種。惟有在互相信諒的友誼下,客觀的善意的去研求修學,才能從相互了解,做到彼此溝通。才能抉取佛教的精髓,淘汰塵垢!8嘝糠,而發(fā)展為適應時代的,攝導現(xiàn)代的,覺世救人的佛教。
佛法是一味同源的,也是多方適應的。在適應不同民族,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代中,發(fā)展為似乎非常不同的形態(tài)。然如從發(fā)展的傾向,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演變中的內在聯(lián)結,外界適應去研求,即會覺得:世界不同形態(tài)的佛教,是可以溝通,可以合作的。如通泛的說,各有他的特點、缺點,應站在平等的立場,尊重真理 [P262] 而舍短從長。這才能日進于高明,而更近于佛陀的真實,契合如來的本懷。
從印度佛教去印證世界佛教全體時,佛教的從一味而分流,是這樣的:一、約教典說:佛法先有法與毗奈耶的集出流通。到西元前后,關于法──阿含的參究者,或著重聲聞行,著重于緣起法相有的分別,撰集為阿毗達磨。或著重佛德與菩薩行,著重于緣起法性空的體證,即有空相應的摩訶衍經集出流通。西元三世紀,龍樹依性空大乘經,抉擇阿含與阿毗達磨,而撰中觀諸論。同時前后,大乘經即傾向于真常的,唯心的,有『勝鬘』,『涅槃』等經;其后又有『楞伽』等經出現(xiàn)。在真常唯心大乘的發(fā)達過程中,一切有系的經師,瑜伽師,承受性空的唯心的大乘經,而撰述瑜伽唯識等論典,成為一大系。約從西元五世紀起,從真常唯心的大乘中,更流出秘密瑜伽的續(xù)部。從這發(fā)展流化的過程去了解,一切教典間的承先啟后,不同傾向,是可以明白的分別出來。
二、從教乘說:起初,佛法就是佛法,更沒有分別。到西元前后,分化為聲聞乘與菩薩乘。在菩薩乘的經典中,即有小乘與大乘的分判。二三世紀起,菩薩 [P263] 乘又有真常唯心的教典出現(xiàn)。這一類經中,即有「有空中」三教,或「小大一」三乘的分別。對于菩薩乘,這次后流通的,重于佛果,所以又特稱為佛乘。五世紀起,妙有的佛乘中,又分流出陀羅尼乘。這對于一切佛法,即判為三藏,波羅密藏(含得顯教大乘的一切),陀羅尼藏;或四諦行,波羅蜜多行,具貪行。這種教判的分化,表示佛法分流與發(fā)展的全貌。太虛大師的三期說,即與此相合:
初五百年──小行大隱時期…… 巴利語系屬此
中五百年──大主小從時期…… 華語文系重于此
后五百年──密主顯從時期…… 藏文語系屬此
中國的華文佛教──日本佛教也從此流出,在印度三期佛教中,重于中期,即以菩薩乘為本,前攝聲聞乘而后通如來乘。在這世界佛教發(fā)展的時代,應值得特別的重視,因為惟有從華文圣典的探研中,才能完整的理解佛教的內容。今從教典來說:一、「阿含」:四阿含是全部具有的。『中含』與『雜含』,屬于說一切有系。『長含』屬分別說系,『增一含』屬于大眾系。雖沒有巴利語系那樣 [P264] 的,保有完整的一家專籍,但不屬一家,自有他的長處(藏文系全缺)。
二、「毘奈耶」:藏文系但是有部新律;巴利語系但是赤銅鍱律,而華文圣典中有:
圖片
大 眾 系 的────────────── 摩訶僧祇律
┌─化地部的──────── 五分律
├─法藏部的──────── 四分津
分別說系的─┼─飲光部的──────── 戒本
└─銅鍱部的──────── 善見律論
┌舊的────────── 十誦律
說一切有系的─┤
└新的──────────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犢 子 系 的──正量部的──────── 二十二明了論
這樣的兼收并蓄,最適宜于作比較的研究。
三、「阿毗達磨」:這本是上座系三大派(分別說,說一切有,犢子)所共 [P265] 信的。藏文系但有──六足的『施設足論』一分,與晚起的『俱舍論』。巴利語系有七論。華文圣典,雖特詳于有部,而實通有諸家的阿毗曇。屬于有部的,有六足論,『發(fā)智』與『婆沙論』,『阿毗曇心論』(及釋),大成于對抗『俱舍』的『順正理論』及『顯宗論』。屬于分別說系的,有『舍利弗阿毗曇論』,這是可以貫通南傳北傳阿毗曇論的唯一要典。有『解脫道論』,即巴利語系『清凈道論』的異本。屬于犢子系的,有『三彌底部論』,『三法度論』。晚起(西元三、四世紀起)的論典,出入于有部、經部,而有取舍從長的綜合性的,有著名佛教界的『俱舍論』,有影響中國佛教極深的『成實論』。依此分別看來,初期的三藏,雖不曾受到中國佛教主流的尊重,但文典的豐富,實為研求聲聞的學派分流,以及從聲聞而流衍為菩薩藏的有力文證。如忽略了這些華文圣典,我可以斷言,是不可能完成協(xié)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的責任的!
四、「性空大乘經」與五、「真常大乘經」:華文系的圣典,極為完備,與藏文系相近!般若』,『華嚴』,『大集』,『涅槃』──四大部(或加寶積 [P266] 為五大部),都是部帙龐大的。在這里,可以指出華文圣典的特色:一、華文的種種異譯,一概保持他的不同面目,不像藏文系的不斷修正,使順于后起的。所以,從華文圣典研求起來,可以明了大部教典的次第增編過程;可以了解西方原本的先后大有不同。這不但不致于偏執(zhí)一文,而次第的演變,也可以從此了解。二、華文的大乘經,在兩晉以前傳譯的,與西域佛教──罽賓山區(qū)為中心,擴展到西方的吐火羅,西南的梵衍那,那揭羅,東南的健陀羅,東北的竭叉,子合,于闐,特別有關。這在中國佛教界,造成了深厚的佛教核心思想。北印學者菩提留支譯的『十地論』,『楞伽經』,都有非常的特色。
六、「中觀」:與藏文系的中觀,是相當不同的。華文所傳,為初期的,特別是龍樹撰述的論典。如『般若經』釋的『大智度論』,『十地經』釋的『十住毗婆沙論』。都不但是深理的中觀,而且是廣明菩薩大行的。后期的中觀,即瑜伽系興起以后的,龍樹后學的論典。華文僅有清辯的『般若燈論』,沒有藏文系那樣的學派眾多。堅慧的『入大乘論』,無著的『順中論』,表示了從中觀而向 [P267] 瑜伽的行進。
七、「瑜伽」唯識:華文非常完備,有『十地論』,『攝論』,『成唯識論』三大家。藏文系以安慧派為主,近于華文的攝論家。而華文正統(tǒng)的唯識家,是以護法為主的。『成唯識論』代表了陳那、護法、戒賢,這一學系的大成,為華文圣典的!3殧寶!與唯識相隨行的「因明」,比起藏文系,陳那、法稱的作品,傳譯得不完備。這表示了中華民族性的不大重視邏輯,不大重視言論的諍辯;這限定了過去中國佛教的論師派,不能占有主流的地位。
八、「秘密瑜伽」:事部(日本稱為雜密),行部的『大日經』,瑜伽部的『金剛頂經』,華文都有譯傳。惟有無上瑜伽部,受了時代的限制,即無上瑜伽盛行時,中國陷于衰亂的狀態(tài)中。受了性習的限制,所以淫欲為道的法門,不能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所信受。秘密瑜伽,充滿于藏文系的圣典中。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知華文系的圣典,雖以中期的大乘為主,而教典的傳譯 [P268] ,是不限于中期的。晚期的佛教,已有了頭緒。初期的佛教,有著豐富的傳譯。所以從華文圣典去理解,向前攝取巴利文系的聲聞三藏,向后參考藏文系的晚期中觀、無上瑜伽,那末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發(fā)展全貌,也即是流傳于今日世界的三大文系佛教,可能獲得一完整的、綜貫的、發(fā)達而又適應的真確認識。太虛大師說:「依流傳在中國者,攝持錫蘭傳者,及擇取西藏傳者,為一批評而綜合而陶鑄之新體系,庶幾為著述印度佛教史之目標歟」!這不但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目標,應該是協(xié)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取舍從長而發(fā)展為適應現(xiàn)代、攝導現(xiàn)代的世界佛教的目標!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
- 印順導師:學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 “人間佛教”轉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建和諧世界
- 構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