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身,尋聲救苦
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身,尋聲救苦
觀世音的梵名avalokite?vara,《正法華經(jīng)》譯為光世音,《心經(jīng)》譯為觀自在!赣^」是能觀之一心三智,「世音」是所觀的十法界眾生;也就是說,「觀」者菩薩之應(yīng)也,「世音」者眾生口業(yè)之感也,感與應(yīng)具,即名觀世音。
至于普門的意義,「普」者徧也,「門」者開通無礙也。吉藏大師《法華玄論》卷十云:「普門謂現(xiàn)一切身,即是法身……即是解脫也。」
此品在中國特別盛行,河西王沮渠蒙遜時代,曾于《法華經(jīng)》外單行流通,稱《觀音經(jīng)》。民間傳誦「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普遍化,也跟《阿彌陀經(jīng)》的持名念佛及《觀音經(jīng)》的念觀世音圣號,有密切關(guān)系。
此品的請法主是無盡意菩薩。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由于無盡意菩薩的請問,何故這位菩薩名為觀世音?世尊即逐一說出有十四種原因,所以被稱為觀世音,敬錄其前半的七項感應(yīng)功德如次: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若復(fù)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fù)加害!
「設(shè)復(fù)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以上七項,持誦觀世音菩薩的感應(yīng)功德,已相當浩大。無量百千萬億眾生,若有一切苦惱,但能一心持誦觀世音菩薩圣號,不論多少眾生有多少苦惱,菩薩都能即時觀其持誦之聲而令皆得解脫。不論是被大火所燒、大水所漂,或在大海中航行時遇到惡浪暴風,或臨被害受戮之時,或被夜叉羅剎惱害,或不論有罪無罪而被枷鎖囚禁之際,凡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者,都得平安無恙。救無罪之人,也救犯罪之人,是無緣慈悲。
〈普門品〉又說:「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若遇險路怨賊,稱名亦得解脫。凡有眾生若多淫欲、多瞋恚、多愚癡者,稱名便得離欲、怒、愚癡。若有女人設(shè)欲求子、求女,稱名便生福德智慧的子女。
因此菩薩有如是「大威神力」,「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fù)盡形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若復(fù)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yǎng),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持誦觀世音菩薩,有如上所見的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不僅于現(xiàn)世的當下,能免一切苦難災(zāi)厄,能得福德智慧的子女,亦能于未來的百千萬劫,獲福無盡。是以世尊又說: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以上所舉經(jīng)文的例子,僅是其中代表,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乃是無苦不拔、無難不除、無厄不救的,F(xiàn)世轉(zhuǎn)貧窮為富足,轉(zhuǎn)病苦為健康,轉(zhuǎn)短命為長壽,轉(zhuǎn)卑賤為高貴,轉(zhuǎn)愚昧為智慧,轉(zhuǎn)孤獨為樂眾,轉(zhuǎn)脆弱為堅強等。至未來世,則能如偈頌所說:「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惯@是說,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便會獲得觀世音菩薩「妙智力」及「神通力」的加被加持,不入三惡道,遠離生死苦,而得涅槃樂。
接下來便介紹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種應(yīng)化身,隨類示現(xiàn),應(yīng)機說法:
「若有國土眾生,應(yīng)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xiàn)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xiàn)聲聞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xiàn)梵王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xiàn)帝釋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xiàn)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以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xiàn)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xiàn)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xiàn)小王身而為說法……!
以上經(jīng)文所示「若有國土」,表示十方無量無數(shù)世界中的任何一個國土,凡有十方法界的任何一類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說法救拔,觀世音菩薩便會化現(xiàn)各法界的眾生形相為之說法,故也不限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乃與前品的妙音菩薩相同。但也不要以為由于十方法界之中,都有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現(xiàn)彼等諸身說法救度,便會減弱了對于此一世界眾生的照顧程度;妙音菩薩及觀世音菩薩的神力悲愿,是處處化現(xiàn)說法,度無量眾生,而又「不起于座,身不動搖」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xiàn),除了如上所錄的十種應(yīng)現(xiàn)身,尚有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童男、童女身,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執(zhí)金剛神身。因此世尊又說: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yīng)當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這段經(jīng)文,再度提到觀世音菩薩成就了如此多的大功德,以應(yīng)現(xiàn)種種身體的形相,「游諸國土,度脫眾生」,不僅是在我們這個釋迦如來所化的國土。由于這尊大菩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眾生無畏,故此娑婆世界,將觀世音菩薩稱為「施無畏者」,因此勸勉無盡意菩薩,「應(yīng)當一心供養(yǎng)此觀世音菩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依佛教示,即解頸間由極珍貴的寶珠綴成的瓔珞,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并尊稱:「仁者!受此法施!辜卮髱煹摹斗ㄈA義疏》卷十二,對此珍寶供養(yǎng)稱為「法施」,有如此解釋:「言法施者,如法布施也,又為法故施也,又達財法不二也!太虛大師《法華經(jīng)講演錄》也說:「受此法施,謂受此如法之施!谷魧ⅰ此幫跗兴_本事品〉中,以燒身供養(yǎng)為「真法供養(yǎng)」,也就可以理解此處的「法施」,乃系以珍寶瓔珞作為真如實相的表征。
觀世音菩薩初不肯接受這份供養(yǎng),結(jié)果世尊勸勉觀世音菩薩,應(yīng)慈愍無盡意菩薩的恭敬以及為了解救四眾佛子天龍八部的愚昧,觀世音菩薩才收下了,不過立即又轉(zhuǎn)供養(yǎng)兩尊如來。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在此品中,自始至終,都是無盡意菩薩與釋迦如來之間的問答,雖然談的都是關(guān)于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感應(yīng),及其化現(xiàn)種種身形于諸國土,說法度脫無量眾生的事跡,觀世音菩薩在現(xiàn)場卻未發(fā)一言,直到最后,也僅以動作表達了不受供養(yǎng)、接受供養(yǎng)、又轉(zhuǎn)供養(yǎng)。此中自有深意:以無言表示寂靜的實相,實相不離智用,故對十法界的分別相,是有普遍應(yīng)現(xiàn)作無畏的大施;對于無盡意菩薩的「法施」,既是表征真如實相的如法之施,即非一般世間物質(zhì)的珍寶瓔珞,故以之分奉兩尊如來,以表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的諸法實相,是歸于佛果位的諸佛境界。另一方面也由兩位如來協(xié)同觀世音菩薩,印證了無盡意菩薩所證的境界,即是佛佛同道的真如實相。
由于「法施」的深意,即是與實相相印的大布施,上求諸佛印證,下啟一切眾生的昏暗。故于此品的偈頌之中,有如下的五偈: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愿常瞻仰。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zāi)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圣,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此中的五種觀,依天臺宗的解釋:「真觀」是以空觀觀真諦,「清凈觀」是以假觀離塵沙之染污,「廣大智慧觀」是雙照空假的中道觀,「悲觀」是用空假中的三觀以拔眾生之苦,「慈觀」是用空假中的三觀以與眾生之樂。觀世音菩薩具足此五觀之智及其德用,所以為一切眾生常愿瞻仰。
觀世音菩薩有此不沾煩惱塵垢的智慧之光,對于眾生的昏暗而言,就像日輪一樣遇暗即破。由于能為眾生說法開示,能助眾生降伏各種風火等的災(zāi)難,使得普及十方的世間眾生,都能獲得菩薩智慧之光的照明。同時亦以同體大悲之愿力,為眾生興起一切戒法功德,如雷之開始震動,接著就是以戒滅惡,徧與眾生法樂,猶如慈悲的大云,帶來甘露之法雨,滋潤長養(yǎng)一切善法,滅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熱焰。
窺基大師《妙法蓮華經(jīng)玄贊》卷十末,對前舉第三偈的頭兩句則另有解釋:「大悲制戒如似雷震,言警勸也,方言戒備也,古文作誡。慈意普覆如妙大云!
至于此中的五種音,《玄贊》卷十云:「妙音與樂,觀音拔苦,梵音深凈,潮音應(yīng)時,勝音出世。」依天臺家的解釋,「妙音」是雙遮空有的空智之音;「觀世音」是雙照空有的中智之音;「梵音」是照慈、悲、喜、舍之四觀的假智清凈之音;「海潮音」是如海潮之不差時節(jié),救濟眾生亦不失時之音,此同為假智之音也;「勝彼世間音」是音外無智,智外無音,智境雙合雙冥,乃為超越思慮之音。
由此五偈的解釋來看「法施」即「真法」供養(yǎng),其中含有高深的哲理,都是指的實相無相而無不相,那才是《法華經(jīng)》所說唯一佛乘的內(nèi)容。是以要經(jīng)常稱念,而且要于念念之間,不得生起懷疑心,一定要堅決的相信,觀世音菩薩是清凈的大圣者,于三界眾生的苦惱、死難、災(zāi)厄而言,是絕對能作為依怙的大菩薩。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yīng)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