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安居策修傳
論安居策修傳
傳明閩南佛學(xué)
近幾年中,每年夏季,全國各地有部分寺院,遵守佛陀的芳規(guī),恢復(fù)了僧團的必要行事,舉行結(jié)夏安居。為安居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所以,有志參加者,紛紛前往,想利用此一良機,靜惰一下,充實自己,或體驗一下真正的宗教生活。但他們對于安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安居,才算如法,知者鳳毛鱗角,為數(shù)甚少,故常有人問及,另他們所說的這種安居,好象是單指出家人的結(jié)夏安居。其實,安居分有大小乘兩種,出家人的結(jié)夏安居只是小乘的一種而已。本人鑒于此,想結(jié)合一些現(xiàn)有的資料,作一簡單扼要的介紹,以翼與同道們共惰。
一、什么叫安居策隋
把身心收攝在寧靜安祥的境界中叫安,誓愿要在一個地方住不移動的叫居,策是時時刻刻警進勉勵自己,不要放逸,惰是把身口意三業(yè)(即思想,行為、語言)運致于善美之境。簡而明之,就是出家人,居住一個地點,限制一定時間,一心一意的專心用功惰道。二、安居的緣起與用宣
安居的緣起1.在《比丘四分律藏》中冊,“安居犍度法”中的記載是這樣的:明佛在舍衛(wèi)城的時候,當時尚未制定比丘必須安居的戒律。比丘弟子們,一年到頭,都在人間游行。尤其到了四月十六日之后,印度的夏季(印度的計算法與中國不盡相同,他們一年分為三季,十二月十六日到四月十五日是春季,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是夏季,八月十六日到十二月十五日是冬季。本來佛弟子們是要一年三季都得安居策惰的,不過春冬二季,用心念法”自己想著在安居策惰就可以)開始,蟲蟻遍地,路上到處都是,比丘出外游行,不免踩殺,格外多傷物命。同時,比丘們在夏季(亦稱雨季,因此季下雨頻繁故稱之)中游行,所帶的衣物,亦常常淋得既濕且重,攜帶吃力,行走疲勞。由于雨量過多,比丘隨身所帶諸物,也常被大水所漂浮流失;而且夏天氣候炎熱,穿衣少,有失威儀,又容易生病。再則,印度當時的其他外道出家,每到夏季來臨時,便結(jié)夏安居,不再到處游行,而佛教的比丘弟子們反而一年三季在人間游行。因此,便受到世俗外道的強烈批評譏嫌。他們說:“諸外道沙門,尚知三月,結(jié)夏安居,眾鳥還有巢窠,止住其中,而諸釋子比丘,不知三時,竟在人間游行干什么呢?”因此,知足少欲,慚愧自愛的比丘聽后,即往佛陀處,如實地稟告此—因緣。,佛陀于是召集諸比丘,為其制戒,每年入夏,必須安居。其目的用意是,不事游行,專惰道業(yè),以防自損。恐傷物命,有乖慈悲,以防損他。息世譏嫌,免造口業(yè),以防自他兩損。一言以概之,即護生避嫌,結(jié)界惰道。
有人認為安居策惰,似乎是小乘自了漢的行徑,只是消極的自利。其實不然,在安居中,表面看好象是消極的自利,但無形中卻在用心惰道,養(yǎng)精蓄銳,充實自己,準備資糧,以待以后利他之用。且在參禪,研教,念佛,一切功行都回向給一切眾生,也是利他。這好比一個教授,關(guān)在實驗室里,研究實踐他所從事的內(nèi)容。一旦成功,得出結(jié)果,就運用推廣于社會,利益方便大眾。那么,你能說他自私自利,不事生產(chǎn)嗎?假設(shè)他沒有消極的實驗室自利,就沒有以后積極的利他。反之亦然,為了利他,必須先自利,自利是利他的前提,因此卻不可誤會。
三、安居的住處
安居既然是要在一定的處所止住,那么第一件事便是住,住在什么樣的處所為合法呢?這有兩種,即作法與自然。作法是在僧眾所住的寺院,或僧伽藍摩(眾園)亦就是一般所說的叢林。必須大眾僧召開羯磨(辦事,諸事由此承辦)會議,大家討論通過決定,劃出安居的范圍,指出界相,一齊公認這界相,這叫結(jié)界。安居的人就在里面安居,通常而說,一般這種安居比較普遍。但是條件不足,得不到作法界,則可以在沒有作法界的地方一一自然界。但除了不露地安居,其余的,若樹下,若小屋內(nèi)、若山窟中、若樹洞,若小寺院,自是能夠坐而容膝,且不碰頭,沒有風(fēng)吹雨打,與毒蟲蛇蝎之擾者,打掃之后,便可用作安居的處所。但,是安居中的比丘,不得遠行乞食,所以必預(yù)靠近村落而住。同時為了施主的便利,施主可以請比丘到家里及其附近安居。如果施主是船家,比丘可在船上安居(必須是不在航行中的),如此得成安居。所以,安居有通作法、自然二種。一般來說,印度原始佛教偏重于自然界,因佛在世時,比丘弟子們大部分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活方式極其簡樸。并沒有太多寺院可住,而是隨遇而安,游行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并不十分固定,可見住于山林石窟中占多數(shù)。而中國比丘卻大部份是屬于羯磨作法,因中國僧人擁有自己的寺院、寺產(chǎn),田地,不用去乞食,可以接受來寺信徒的供養(yǎng),不用為飲食或用具等勞心,現(xiàn)在部分寺院的安居,都屬于作法,自然極少。
安居既然有作法,自然兩種,那么比丘安居不一定是集體的,可以大家在一起安居,亦可以一個比丘單獨安居。不過到了布薩日,仍須到通知或指定的集會之處布薩。但這必須在布薩界的范圍內(nèi),最大可至二由旬半,約為周圍七八十里的區(qū)域。所以,比丘在白安居詞中要說;“我比丘某甲,依某甲僧伽藍摩,某甲房,前后三月安居。”比丘雖可單獨安居而住,但他們?nèi)栽谏信c界內(nèi)。如果是新學(xué)比丘,五夏之內(nèi),乃至九夏之內(nèi),不得無依止師而安居,最低限度,不得離師太遠,應(yīng)依一位知律的阿阇黎安居而住。如果在學(xué)習(xí)或惰行的道路上,遇到疑問,有師在邊,可以隨時請求解決。
但安居的處所,必須要:注意兩種安全,一是生命,包括自己無生命的危險,也不會危害到他人或物的生命,如蟲蟻多處,都不可安居,一是道業(yè).,就是沒有障礙惰道的事情。四,安居的時間
安居的期限,共為九十天,但如果由于種種事情,或其他因緣,拖住牽纏,無法脫身,不能于四月十六日,實行安居者,可以逐日延遲,至五月十六日為止。因此,結(jié)夏安居,雖以四月十六日為準,但卻不必非在四月十六日開始不可。于是安居的名稱,有分為二種:一種是以四月十六日安居者為前安居,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六日,在此二十九天中,任何一天安居,皆稱為后安居;另一種以四月十六日,此日安居者,為前安居。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在這尸段時間里開始安居者,稱為中安居,在五月十六日此日安居者,稱為后安居。在這幾種安居中,不論前、中、后哪種安居,該須住滿九十天之后,始得解夏。上面幾種安居法,但以前安居為原則,故有五利之賞,中、后是例外的補救法,既無五利之賞,而且如沒有特殊情況,中、后安居還要結(jié)罪呢。
寫到這里可能有人要問,印度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那么結(jié)夏安居應(yīng)是四個月,為什么只結(jié)定三個月呢?因為色身雖然是虛妄的,不值得貪戀,但是人要惰道行道,必須利用色身來作為工具。同時,色身亦是法器,有的認為頭痛、眼腫,背痛、腰酸等才是病痛,而肚餓了不算病痛。其實不然,饑餓寒熱乃是人生最大的一種病痛。要解決色身的饑渴寒冷,資生用具,就得事先預(yù)備。假設(shè)夏季四個月完全安居辦道的話,便沒有準備資生用具的時間。所以,佛慈悲,順眾生意,四月中安居,三個月就行啦!五、安居的作法上面巳說安居的時間及處所,接著再說安居的作法。要想安居,就得通過一定的作法手續(xù),共有四種:一、對首法:這是通常使用的方法,無論在作法界、自然界里與前、中、后三種安居皆可采用。律中規(guī)定,安居者,必須有依止的師長,此依止人必須廣誦二部律,精通開遮持犯,才能作為所依人。當安居者找到安居的處所與所依人,到了四月十六日開始安居時,對著所依人或一個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伽藍或某聚落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惰治故”三說:
所依者告所白者言:知,莫放逸。答言:受持。問言,依誰持律者?答言,依某甲律師。告言;有疑當往問。從這段對答作法中,看出安居者首先表明自己是一心一意專為安居而來,非為別而來,接著自我介紹自己的身份,名字,處所,時間屬前安居。所依者勉勵安居者,應(yīng)好好珍惜,用功惰道,不要放逸。還提示所依者,如有疑問,應(yīng)前往請問,乞求慈悲解決。最后,安居者表態(tài),保證誓要遵守,如是即成前安居作法。
上面談到,此對首作法通于自然、作法與前、中、后三種安居,安居者只要按自己的身份、地點、時間,隨事量度改之即成作法,但惰治之事只局限于僧伽,余詞皆準前。
二、心念法、安居本是對首法,但住于自然界的人,一時找不到所對的人,才開此方便。其詞同上,但略去所對者的問詞,其余言詞,應(yīng)自言表達出來,此心念法有時亦通于三種安居。
三、忘成法,是忘記了結(jié)界安居的法式而也成安居法的作用,叫忘成法!段宸致蓕記載,有比丘為了安居,來到住處,受了東西,但忘記安居的方式。佛言“如為安居而來,成安居的作用。”這亦是例外的方便補救法,其主要在J<為安居而來”,若不真心為道業(yè),為安居,心忘作法,身雖在界內(nèi),也不成法。
四、及界法,是預(yù)備在此界內(nèi)前安居,,但由于種種原因,被其牽制,無法提前趕到。當趕到時卻晚了些,至四月十六日后夜才忙得趕來,恰好天氣現(xiàn)出明相,便是十七日了。這時,只要一腳踏入界內(nèi),忽然明相出現(xiàn),雙腳一齊入界,明相完全出現(xiàn),也算成前安居。中、后安居可以推知。六、安居的受日出界
在九旬(一句十日.共九十天,三個月)安居中,不允許安居者到界外過夜,.但有要緊的事情,一日不能回界,也有向人請假的方法以補救,叫受日出界(即是受到允可的假日出界)。但所說的事情,必須是佛法僧塔事,及父母檀越(施·主)召請受戒懺悔等緣,并瞻病求藥問疑請法,如是諸事,才可酌量受日出界。若是破戒非法事的話,這不成正當?shù)睦碛,受日無效,破安居。假設(shè)被父母兄姐至意留過日,或水陸道斷,過了所受的期限,這不是安居者,故意拖延,佛言不失歲,成安居。但如果事情辦完,應(yīng)馬上回界,不可于路上停留,等到受日期滿,才按期銷假。 ,
受日法有三種:
一、七日法:法,不用羯磨法,佛言從五眾受,到他們各人的面前言:
“長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長老知。”三說即可,此屬對首法,通二界。
二、半月日法。
三、一月日法,非別眾法,須在大眾僧前羯磨受日法,屬僧法,局在作法界內(nèi)行之。羯磨者如是白言;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只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如是。”“大德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誰諸長老忍。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比
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 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乞求受日者應(yīng)先告白所為的事情以后,“羯磨者如是自言。”十五日法、一月日法任甩一種,不得俱誦,以為可得四十五日受法。
七、安居中遇有特殊難緣怎么辦
在安居中往往會遇到一些特殊的難緣,當遇到特殊難緣時怎么辦呢?即有難移夏,佛在制定安居時,早巳想到有不可抗拒的特殊難緣的發(fā)生。因此,在《四分律》本中說:((……二難:一者,梵行者,本村婦、大童女,淫女,黃門,伏藏,皆因人來欲誘調(diào)比丘,恐為凈行留難,二者,鬼神惡賊毒蟲、惡獸,不得如意飲食醫(yī)藥及隨意使人。我若住此,必為我命作留難,佛言聽去。”即在安居中,如有生命的危險,或有破戒的威脅,或有破僧的可能者,均可自行出界離去。如被施主請去安居,假設(shè)亦有生命或梵行破戒的難緣,亦可自行離去,不算破夏。但離去以后,馬上就得重新尋找安居的處所,若終日找不到,雖經(jīng)宿,不為破夏。如不覓求,便破安居。如得新安居處,但立心止住,不必作法,以前的夏法隨身,在新界安居處結(jié)成法后,如果先前的界難平息,也不得再返回去了。
安居竟,比丘們有四事應(yīng)作,就是自恣、解界、受衣等,因篇幅關(guān)系,就不再贅述了。
八、大乘菩薩的安居法
大乘菩薩的安居,與小乘的安居法,在某些方面是不一樣的。大乘法注重心性的清凈,無論你惰哪種法門,只要固定一個地點,克期取證,不淪出家在家,男女眾,皆可參與,亦不一定在夏天,如小乘那么嚴格。例如《圓覺經(jīng)》的大圓覺菩薩乘,就說明大乘安居的方法,茲抄錄如下:“若復(fù)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有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若佛現(xiàn)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后,施設(shè)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在之日。懸諸幡華,經(jīng)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衷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 當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一萊甲,踞菩薩乘,情寂兀行,同入清凈,入相住持,以大圃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白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上文短短二百多字,把大乘安居的方式、儀則,目的,全部說得很清楚。雖然與小乘不同,但亦能通于小乘,或代替它。而大乘菩薩如有安居,可以惰大乘法門,但到小乘的三月安居時,亦可以代替小乘,惰大乘法門,不算違律。大小的不同,主要是大乘菩薩,重在心性的清凈,只要能發(fā)菩提心,即可惰行,小乘聲聞,重在境界清凈,所以不能與比丘尼或在家人同住一起安居。小乘安居是向僧中白,依聲聞住,大乘安居,于佛前白,韭依十方諸佛菩薩住,小乘安居的時間,律中制定,比丘們誓在必守,不得違背,大乘則不一定,只要有空,隨時皆可以,雖然不安居,亦不違佛制。小乘只有犯戒時,才懺悔,大乘則不論犯戒不犯戒,于安居前,一定要先懺悔往生所造的惡業(yè),讓其清凈,乞求佛菩薩加被,以免在惰行中,出現(xiàn)魔障。亦許中國比丘,所受的是菩薩戒,所傳是大乘,所惰是大乘法門,故根本不行小乘安居。其實未必,假設(shè)你大小乘都不遵行,便算大乘安居,豈不是自欺欺人呢?
另縱觀中國所盛行的修行處所一一禪堂與念佛堂,每到一定的時間,都有大德長老主持,舉行打佛七或禪七,亦可以看成安居的一種。因為只要固定場所,靜住不移,按一定的時間,惰一種法門,克期取證的,都可看成是在安居。
在中國,無論大乘小乘都可實行,如從《圓覺經(jīng)》所說,只要環(huán)境、時間許可,都應(yīng)舉行安居。九十天亦好,七天亦好,二十一天亦好只要你全力以赴,勇猛精進修行,無論何種法門,一定都有成績,如一期不成,再來一期,何懼生死不了呢?
- 上一篇:論大乘瑜伽止觀的修證
- 下一篇: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
相關(guān)閱讀
- 傳明法師:不能簡單用誦讀經(jīng)典來代替思維
- 傳明法師:妙老棒喝
- 傳明法師:如何提升寺院清凈莊嚴的公共形象
- 傳明法師:佛教教育體制比較談
- 傳明法師:關(guān)于禪凈雙修
- 傳明法師:漫談一念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 傳明法師:菩提心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提綱)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正見與實修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一 定入:教下通用廣行教法,交替輪番修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二 打坐坐法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五 修定的過程是排除昏沉與掉舉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六 對治昏掉的兩根拐杖——正知與正念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七 用心的力量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八 禪修的次第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九 心的層次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十 禪修中的覺受
- 傳明法師:禪修的主要途徑 十一 九住心:衡量禪定的進度
- 傳明法師:我執(zhí)與無念與無相
- 傳明法師:二元對立的世間法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xí)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xué)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xué)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