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持念
  閩南佛學
  有人說:佛教徒既然是消極怨世、逃避現(xiàn)實而出家,那么不食人間煙火才是正理。這顯然是錯誤的。佛教是為了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生與死)而產(chǎn)生的,所以不可能脫離世間而存在。佛陀一開始就提出了“眾生平等”的救世思想,這就說明佛教應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故有“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古訓,在中國,第一個闡述佛教與社會關系的人是東漢末年的牟子,他在《牟子理惑論}中說:“佛與三皇五帝無異,同是世間圣人,能導人至無為。”東晉儒家孫綽在《喻道論》中說;“佛即導也,乃引導人成立完整之人格……周孔救時弊,釋理明其本。”道安法師明確的告訴我們;“不依國主,法事難立。”二十年代太虛大師說:“佛教僧徒應遵循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精神,以求中華民族之民主與自強。”他把自己所倡導的佛教教理、教義,教產(chǎn)三大改革與孫中山先生的民權、民族,民生的三民主義相印證,從而推動了近代佛教的復興運動。在今天,佛教與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社會是怎樣的關系呢?佛教徒對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且很有研究念和探討的必要。下面就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發(fā)表一點粗淺的見解。
  眾所周知,我們的國家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巨大的工程。這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能在短,時間內(nèi)立足于強國之林的重要保證和頭等大事。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間內(nèi)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呢霄
  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是在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關系的基礎上,繼承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全部有價值的精神成果,加以發(fā)展租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一項全新的,而又復雜的、社會性的“系統(tǒng)工程”,是人類文明史上思想領域里的一次革命。它既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兩個方面,又包括個人文化科學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思維能力、精神境界的提高和社會精神生活,習俗風尚的發(fā)展與改造兩大范疇。就其層次來說:首先是社會文明禮貌及誠信謙讓風尚的形成和職業(yè)道德的遵守,·更進一步是在工業(yè)文明基礎上的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在法制基礎上的民主與自由,最高層則是建立和發(fā)展平等,團結,友愛與互助的社會新型人際關系;從而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佛教做為中國政治,科學、文化,哲學,藝術、宗教等上層建筑領域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必將占有一席之地,發(fā)揮顯著的作用。佛教從一開始就反對印度的種族制度,宣揚“眾生平等”的救世思想,以消滅剝削壓迫,建立“沒有痛苦,但有諸樂”的極樂世界為目的,以普渡有情,福利群生事業(yè)為手段,進行著教化世間,弘法利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佛教傳入中國便與儒家倫理、孝道和仁、義、理、智、信等思想相融合。在今天,佛教的慈悲濟世思想,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與一切為他人著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有殊途同歸之妙,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佛教的教理、教義及戒律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一、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理想的關系

  今天,我們的國家正在進行著一場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指導的開天辟地的宏偉事業(yè)。因此必須培養(yǎng)和造就千千萬萬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為振興中華民族立志獻身的新一代,才能擔當起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大廈之重任,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現(xiàn)代化國家縣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這也是二切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現(xiàn)階段所應共同擔任的歷史責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古印度封建社會初期的皇族,看到社會的不平等,貧富不均以及社會的黑暗和罪惡,放棄富貴的宮庭生活,到民間探索和追求解放大眾的真理和道路,提出了佛教救世之道尸一即佛教的教理、教義和戒律。他所倡導的“眾生平等”思想,其含義就是說:不管你是哪一個民族,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性別年齡的差異、地位文化的高低、貴賤貧富的不同,在政治上和宗教信仰上是一律平等。這說明在幾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巳成為追求世界大同、人類和平與真理的偉大先軀。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代的朱士行,東晉時代的法顯,唐代的玄奘、義凈、鑒真,近代的虛云、圓瑛、太虛等高僧,為了弘揚如來的救世思想,或踏遍青山,或漂洋過海,或飽經(jīng)風霜,歷盡艱險,足跡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所追求的自利利他,普渡眾生,消滅苦難,建立人間極樂凈土的思想和行動,是永垂青史的。
  中國佛教協(xié)會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創(chuàng)會宗旨。所謂莊嚴國土,簡單的講就是要美化國土,建設國土,為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獻策出力,利樂有情就是盡一切力量做服務社會,福利人群的實際工作。因而建國四十余年來,佛教界涌現(xiàn)了一大批勞動模范和優(yōu)秀工作者,特別是為國家旅游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在開展對外友好交往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國家發(fā)生困難的時候,我們佛教界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積極參與分憂解難,和政府及人民千道共度難關,當國家出現(xiàn)自然災害的時候,佛教徒自覺集資出財,幫助人民解決困難,與人民同舟共濟,當社會出現(xiàn)動亂的時候,我們佛教界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勸導佛教徒積極維護和平安定的社會秩序,服從改革開放政策的需要。因此,不管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xiàn)代看,誰有理由說佛教是時代的落伍者而無益于社會的呢?

  二、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道德是要求每一個公民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具有集體主義思想,顧全大局、誠實守法,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能扶貧濟困的新型社會群體關系。它對提高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道德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方面之一。
  佛教的道德主要體現(xiàn)在大悲和勸世行善兩個方面。大悲精神以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濟人之所需、利人之所行,毫不吝嗇、無需報酬的奉獻自己的一切,以救拔眾生的苦難,勸世行善,實際上也是體現(xiàn)了慈悲的精神。佛經(jīng)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因而佛教道德思想在凈化人們心靈,提高人類道德素質(zhì)等方面的作用是顯著的。佛教的僧團從建立的那一天起,就立下了“六和敬”的制度。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六和合精神。“口和無諍”可以增強人們的互敬互愛及和睦團結,養(yǎng)成群體意識,而且有利于集體主義思想的建立,“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則應該是大同思想的萌芽。現(xiàn)在我們提倡學習的雷鋒精神,從佛教大慈大悲的觀點來看,也具體體現(xiàn)了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目的,這即是菩薩人生觀的實踐,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所以,在我國全民信佛的地區(qū)和信佛家庭,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及“六和敬”的精神便成為每個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成為檢驗道德標準的尺度而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xiàn)代佛教僧團強調(diào)“愛國愛教”.,多方面多層次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佛教“報四重恩”中的“報國土恩”即是愛國主義的體現(xiàn),“報三寶恩”則是愛教的精神。如果一個佛教徒只談愛國,不談愛教,那么就意味著他放棄了自己的佛教信仰,如果他只談愛教,不談愛國,就意味著他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此,弘一法師念佛不忘愛國!”的名言,即是要求我們把愛國與愛教緊密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做福利群生,服務社會的工作,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佛教救世的宗旨。

  三、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文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體部分,包括教育,科學、文化,藝術等。例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wèi)生體育、文物,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各項文化事業(yè)建設,它對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意義重大。它直接影響思想道德水平和我國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對于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給予精神動力和智力的支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了繼承租發(fā)展中華民族古典文化及吸收和發(fā)揮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經(jīng)營管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便與中國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因此佛教文化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趙樸初居士曾經(jīng)總結說:“在哲學史上,佛教提供了辯證思維和邏輯推理方法,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從文學史上看,佛典的翻譯實際上是中國翻譯史上之先河,數(shù)千卷梵文譯著的本身就是一部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佛教還為中國的文學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遣詞方 明,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取其精華,棄新的詞匯!法華經(jīng)》,《維摩詰》其糟粕。’這才是對待我國以及世界文化,《百喻經(jīng)》等對晉唐小說的創(chuàng)作, 的正確方法和正確態(tài)度。

  四、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紀律的關系

  怎樣才算是有紀律呢?主要是指學習和掌握憲法及法律常識,懂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遵守社會公德,做遵紀守法的公民。從歷史上看;沒有紀律的軍隊就沒有戰(zhàn)斗力,沒有紀律的團體就會渙散,沒有紀律的社會就要天下大亂。所以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紀律是維護社會秩序,執(zhí)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保證。
  佛教自傳入中國就以“五戒十善”為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而在今天,佛教徒不僅僅局限于受清規(guī)戒律的約束,而且包括了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維護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繁榮昌盛,遵守社會勞動紀律,做農(nóng)禪并重、學禪并重、工禪并重、商禪并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等等新的內(nèi)涵。講到清規(guī)戒律,例如東晉儒學家郗超對五戒十善的解釋,他說:“五戒者即為戒心行,十善者行為之準則。不殺生可長壽,不偷盜者常樂,不淫欲者常清凈.不妄語得敬信,不飲酒乃明智之舉。”即是從“戒、定、慧”三個修持層次,“身、口、意”三個方面,以治心為主,治行為目的,防患于未然。“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事,今生作者是”的佛教因果報應說,在人們的心目中巳根深蒂固,而且在有效的預防犯罪行為方面起著法律難以達到的效果。近代太虛大師說:“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一個佛教徒人格的完成,不僅自己可得心靈之凈化,情操之陶冶,進而得自由解脫的大道,而且在引導人們?nèi)烁竦耐瓿,提高人類的道德素質(zhì)、法制觀念的養(yǎng)成,增進和睦團結,乃至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平共處的世界秩序,自由民主的政治環(huán)境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佛教與中國社會主義的紀律也是相適應的。結束語
  從以上所說的中國佛教與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等四個方面的關系可以看出:佛教不僅在過去為中國社會進步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載入史冊,而且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之中,乃不失一股巨大的動力,能夠團結所有佛教信眾同全國人民一道推動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進程。值此時刻,我們佛教界千千萬萬佛陀的子孫和信眾們,能為東方巨龍的騰飛,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些什么呢?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和歷史使命。
  佛教的理論既然是為了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明了世間諸事的根本,導化群生,利樂有情,那么我們就應該發(fā)揚入世的精神,用出世的道理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才是值得稱道的積極救世的大乘佛教。這就是說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應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宗旨,團結在“愛國愛教”的旗幟下,努力使佛教的教理、教義及戒律的精華與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相適應,使新一代佛教徒自覺的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中的一份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佛教的復興事業(yè),為維護人類和平幸福與康樂,為建立眾生平等的人間凈土,譜寫出新的篇章。
  注:此文為演講稿,在1991年ion份福建咎宗教局舉辦的福建省宗教院校師生“愛國愛教,團結奮進”主題演講比賽中榮獲學生組第二名.(此稿稍有修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