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一念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閩南佛學
一、解釋—念
一念在佛法中有二種解釋:一是極短促的時刻。可以說,是時間單位之中的最極小單位。如在《俱舍論》中的極微,把東西層層分析,到最終,再也無法分析下去,就把物質(zhì)的小單位稱為極微,比如社會物理學之中的原子—樣。這經(jīng)中有文為證,《文句》:“一念時節(jié)極短促也”。又《觀無量壽經(jīng)》:“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都在說明一念的時間極短促。
然而關于一念的時限,卻諸說不同:如“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減”;“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但有的經(jīng)論卻把一念輿剎那完全等同起來。如《翻譯名義集》:“剎那毗曇(論)翻為一念。”總之,上面的引證,都是在說明一念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可是,一念還有一種解釋,把人的一呼一吸稱為一念。這種解釋容易被人接受,它非常富有人情味,把抽象看不見,捉不著,無形無相的一念,理解的更為切身具體,似乎讓人可以感覺到一樣。記得《四十二章經(jīng)》中,有一段記載:佛陀有一次間弟子,人命無常,在什么時間。弟子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數(shù)日,有的說飲食間。佛均曰:“子未知道也。”後又間一弟子,答曰:“呼吸間,”佛乃言:“善哉……子知道矣”?梢—念為一極短促的時間。
二者一個念頭,即對境思念—次。這在佛經(jīng)中又有二種解釋:一種以妄想剎那之心名為一念;另一種以本覺靈知之自性名為一念。例《六祖壇經(jīng)》:“一念迷佛是眾生,一念悟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一念迷指剎那之妄念心,一念悟則指本覺靈知之真心。迷悟僅—念或前後之間。它于修行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智者善自把握,切莫錯用心。
我們平時修行觀心法門,這個心,不是明心見性的心,而是代表思想,以及煩惱的念頭,如:一位遠道的朋友今天從汕頭乘車要來看我,估計下午三點鐘到。我準備出租的士去車站迎接他,然後燒杯咖啡,這樣已有好幾個念頭過去了。算了,請他喝杯茶就行了啦!或肚餓,請他先吃面。不來最好,太麻煩,我又無錢。又要借錢當導游,念頭一個個跳來跳去.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子,一個接—個,層出不窮,尤其日常生活碰到矛盾問題,需要取舍時,往往會把雙方的利弊進行對比,念頭如放映電影一樣,時此時彼,一幕幕呈現(xiàn)出來,大家不難感覺到,這就是所謂的念頭,也即一念。
二、妄念是生死煩惱的根本
我人之所以有煩惱生死,就是有妄念,假設沒有妄念,也就沒有煩惱生死。妄念是因。煩惱生死是果。如果妄念不斷,那麼煩惱生死無有了期。
因我人之心,日夜二六時中,念流滾滾,工作不停,得不到休息,長劫瞎勞。雖苦不知,一旦有空,于蒲團上,雙腿一盤,閉上尊眼,回光返照,心力內(nèi)斂,保會叫你嚇了一跳.裹面有很多東西,在自言自語。妄想一個接一個,紛紛擾擾,像長江大水,後浪推前浪,源源不斷,連接出現(xiàn),無法安定下來,這就是正在發(fā)狂的妄心。因我人長期受其干擾,智慧遭到摧殘,無法顯現(xiàn)出來,所以活得很煩惱痛苦。
開始靜坐的人,心裹靜不下來,總覺得妄想特別多,腦子翻騰,心潮起伏,心向外馳,胡思亂臨,妄念紛飛,念念遷流生滅,跳來跳去,紛至沓來,幾乎斷不勝斷,制無所制。它之生起,往往突如其來,飄然而沒,如閃電,如流矢,或如風卷殘云,頃刻消散,并無定所。這是一般現(xiàn)象,無須懷疑,因為從無量劫來,我們都在煩惱妄想是非窩中討生活,惑業(yè)深重,妄念卻如濃云蔽日,覆蓋了本具的真如佛性。自己一點也不覺得,一旦用點靜的功夫,格外野覺得心猿意馬不容易駕駛。有人修行了數(shù)十年,還是妄想成片,靜不下來,甚之為了妄念不能減少而增加煩惱。所以《金剛經(jīng)》中,須菩提首先提出第一個間題:“零何降伏其心”。就是降伏此妄心,讓妄心停息下來,恢復正常的真心。故《楞嚴經(jīng)》曰:“狂心既歇,歇即菩提。”但降伏其心談何容易,所謂“心猿意馬”,想把它制伏。不再為患,以供使用,實在很困難,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
有人認為出家很容易,實則,若非大丈夫,豈能真正出家?拿破侖將軍能征服半個世界,卻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夠征服自心的人,才夠資格走上出家之道。所以,英雄好當,和尚難做。英雄在于氣,出家在于志。失意後的英雄,可能成為低能;艱困憂患中的僧人,卻會成為霜後菊花,雪中的臘梅。故作為一個帝王將相,可以統(tǒng)治全世界,征服整個人類,但卻無法征服心中一念。他們對此一念,束手無策,唯有真正大丈夫之人,才是此中降心的能手。因此,出家之道,豈非人人走得上的么?
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佛之所以為佛,就是一念之別。因為諸佛菩薩能如香象斷流一樣,能夠控制念頭,隨時隨地,任運自在。他們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心的功夫,把妄念平息,恢復到本來正常的心態(tài),獲得了原有的常凈我樂四德。成為成功的降伏者,故稱佛為調(diào)御丈夫,而眾生之心,由于缺乏修持訓練,如一匹放蕩不羈,未經(jīng)過訓練的野馬,到處亂跑無法控制。反而尋聲逐色,隨念而轉(zhuǎn),無法把握自己的一念,因此,無量劫來,流轉(zhuǎn)于生死苦海之中。
三、善惡一念
上面通過分析,明白了心念的動態(tài),知道念流是生死輪回的根本。煩惱的來源。此念流如流水、電流一樣,源源不斷,紛至沓來,為我人制造了一個騷亂世界。
在此紛紛擾擾的騷亂世界中,有很多二元對立,相對矛盾的念頭出現(xiàn),如邪正、迷悟、愚智,善惡等念頭.怎么來判斷呢?佛經(jīng)認為:貪睡癡三毒為邪,戒定慧三無漏學為正;迷心迷色,悟無所得;愚人自縛,智者解脫;惡事害人害已,善事自利利他。這些善惡好壞的念頭在擾亂的凡夫心中,常;ハ嘧兓媒惶,時善時惡,時熱時冷,這些不良分子擾亂了我們內(nèi)心的安寧。所以,必須設法對治。
《六祖壇經(jīng)》教人要“自性自度,度自性眾生”。他說:“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從上看,度眾生有內(nèi)外之分,內(nèi)度自性中的貪睡癡等煩惱眾生;外度外界的眾生。所謂“眾生無邊誓愿度,”就是度盡內(nèi)外眾生。我認為內(nèi)度更為重要,因為先度盡內(nèi)在的眾生,去除內(nèi)心的妄想執(zhí)著,恢復正常的真心,產(chǎn)生全識全能的大智慧,才能去應機設教,廣度眾生,自度度他。
自性自度,不是教你消滅妄心,而是要轉(zhuǎn)變它,轉(zhuǎn)惡為善,把毒草變成肥料,即將有害的,變成有益的。
初用心的人,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能降的心,所降的妄,二俱遠離,人法雙忘,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說:“防心如防川,缺堤便成災害”。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善惡念混合相續(xù)生起,每有“一念突然閃過”假設是—個害人的惡念,應立即。“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趕快提起善念,對治之,不然,經(jīng)過長久的熏習醞釀,將會發(fā)于外,指導身體去干壞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當心中惡念爭斗時,看哪—方勝利,如果善念斗贏,即做善事為善人;惡念斗贏,便做惡事為惡人。故經(jīng)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此,我們要好好掌握自己的命運,會做人,可以做出很多有益于社會人類的事;不會做人,成了社會的渣滓,甚至論為罪人,可不慎哉!
在《惟因大和尚的開示綠》裹,說各人臥自心有個“韋馱菩薩”。怎麼說呢?當思想在善惡歧路口,將要越軌的時候,趕緊提起正念,護持正法,不使惡念得逞。即這一念,便是“護法韋馱”之功。我們假使經(jīng)常提斯,將—生受用無窮。
還說:“護法”有所謂內(nèi)外之別。有人指點我們迷津,使我覺今是昨非,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成就道業(yè),或幫助我物質(zhì)者,是為外護也;自己內(nèi)心不被惡念邪見迷感,降伏妄想顛倒,堅持正道,此心中護法,是為內(nèi)護也。實在比喻得非常貼切。
當心有惡念時,才有善念的對治,如果心中沒有惡念,也就沒有善念。那么則能所雙忘,消除二元對立。相對矛盾的念頭,恢復本來清凈的自性。如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就無須看病服藥。假設有病,就不應諱疾忌醫(yī),而應看醫(yī)生。服藥治療。如果治好了,身體康復,就不用服藥。可是別人有病,故把藥方留下來,利益後人,成為文化遺產(chǎn)。所以《壇經(jīng)》曰:“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家都聽說六祖為惠明說法一公案,“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有人打問號,要各人自己去參;有的不打問號,名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後者更好,因為真如自性,實相無相,涅般妙心。本自具足。所謂:“光含萬像無今古,不屬陰陽絕障遮”,只是一向被善惡二心遮障,F(xiàn)在正當二者不思時,二心隱閉,無人相,無我相的本來面目,即顯現(xiàn)出來。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寶所不可直,接近而已,這種情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四、觀心一念
觀心法門是五代以前撣宗最流行的一個簡單修行方法,而在宋元以後,卻流行參話頭,取而代之.參活頭的出現(xiàn),意味著撣宗的沒落,因當時走參活頭路線的人特別多,真正證果的,卻鳳毛鱗角。逐步趨于口頭禪,講道理,打機鋒,說轉(zhuǎn)語,這樣,離五代以前真正的禪相當遠。因此,才不得已產(chǎn)生參話頭,進行補救。
所謂參話頭,就是問題、疑問,如“生從哪裹來,死向何處去”“念佛是誰”“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等,這些問題,有的有道理可解釋,有的沒有道理可解。
參話頭,把你平生最懷疑的問題拿來參究,不管其解釋,把思想集中,懷疑到一點上,什麼思想妄念都不生起.專—話題,把萬念歸—念.如把一念也放下,化為無念,這關于五代以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觀心法門,人人修得,做得到,F(xiàn)我們引《金剛經(jīng)》來加以說明。
《金剛經(jīng)》以明心見性為主旨,處處說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諦。其中的修行求證方法,以“善護念”三字為重點,以“撾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說明性空實相。了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指標.可以說,這是蟬宗的特殊治心方法。
《金剛經(jīng)》起初,須菩提首先稱贊佛陀,善護念。諸菩薩,接著提出貫穿全經(jīng)的二個主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只說善男子,應如是住。如是降伏,簡單得很,下面詳細展開闡述。這里降伏其心,應是指心猿意馬的妄心;云何應住院的住與止,定不同,止如釘打在壁上,突然停止不轉(zhuǎn)而住如主人之家家,安全自在,指我們的真如心。
云何降伏其心,即怎麼對治此妄心。佛陀教導我們,觀三心不可得。首先回光返照,收攝六根,知道我人是有思想念頭的.這些思想念頭,是由知覺,感覺二方面產(chǎn)生的。由知覺輿感覺所產(chǎn)生的思想念頭,非我們明心見性的心,而是妄心。
知道了自己的內(nèi)在心理活動,不管是知覺輿感覺,總而言之,統(tǒng)統(tǒng)叫一念,能夠做到在念念之中,起心動念的每一觀念,自己都能觀察得清楚,然後可以把念流分三段來處理觀察。凡是前—個念頭(思維意識)過去了,便叫做過去心,也就是前;後一個念頭上來便叫做現(xiàn)在心,也就是當前一念;還沒有來的,當然便是未來心;也就是後念了。
反省的功夫深了,把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三心,看得清楚了,于是開始練習。當前念的過去了,後念的未來心還沒有生起,而現(xiàn)在心的當前一念,當你覺察這個現(xiàn)前—念時,才覺察是現(xiàn)在,立刻便已成為過去。因時間是剎那生滅,念念不住的,而且這個現(xiàn)在心一念,本來就沒有,清清凈凈。這時,心境會微微、漸漸出現(xiàn)—片空白,這就是
這時,你會清楚的感覺到我們平常的所有思想意識作用,完全如《金剛經(jīng)》裹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也如電,應作如是觀”。了無蹤追可得,一切的一切都無法把握,根本無根可依,這時,你真正體會到。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所謂“三際托空”的境界。《心部疏》曰: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來平等。當三際求心,了無可得,知道當體即空時,妄心立即熄滅,初證得菩提自性。所以二祖求法斷臂,請安心法。祖曰:“將心來輿汝安心境”。因慧可大師回光返照時,覓心了不可得,體會當體即空,立即言下開悟。因為三心不可得,所以德山禪師才會被婆子問得啞口無言。
知道三心不可得,那么,我們?nèi)粘I畹乃魉鶠榻匀缢性?鏡中花。表面看來好像都是我一連串直線的活動,也只是像電流,火花、流水一樣,都是由于無數(shù)接連不斷的前后念的因緣湊成了一條線,其中畢竟沒有真正的東西存在,所以你會自然而然地覺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如經(jīng)中所說:“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假名為心,非有真心的心可得,這些,都是像夢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間而已, 因此,你就會自然而然了解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經(jīng)中起初的“善護念”,可能就是“護念”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了。
因眾生的根機不同,那麼佛對機說法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通稱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何止,這只不過一個大概而已,但主要概括起來,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不外下面幾種,現(xiàn)根據(jù)光宗法師所著的《解脫學》歸納簡介如下:
1、掃念法。對心靈采用;時時勤拂拭,毋使惹塵埃。。如何拂拭呢?即是。回光返照。。它主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2、任由法:這法是掃念法的改良。曉得掃念法原來是。剪不斷,理還亂,萬般妄想上心頭,索性來個不理,對妄想不送不迎,任由它來去自由。
3、占領法:這法便是把心靈占住,不留空隙,使。妄想不得其門而人。,以收。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之效。這方法又有下列幾種:
(1)觀想法:閉目觀想一喜愛事物,使之維紗維肖,歷歷分明,全部把心占領,不讓妄想生起。如凈土宗的觀像念佛。
(2)。參話頭。法:上面稍有介紹過,就是選擇一個。話頭。,靈活參研,越參越有味,大有欲罷不能之勢,使心靈不斷工作,無暇成妄。
(3)念佛法:凈土宗修法之一,把思想集中起來。專精唯一的持名念阿彌陀佛,不管時時處處,行、住、坐、臥,朝朝暮暮,悠閑忙碌,不忘此一句阿彌陀佛號。把萬念化為—念,久之,身心打成一片,能念所念,二者俱忘,達一心不亂。臨終時,阿彌陀佛,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往生極樂世界。
(4)攝化法:這個方法是光宗法師首創(chuàng)。他通過多年的修持實踐。總結探索出來的一個空前絕後方法。利用。身覺。來消除妄念。首先了解我們血肉之軀,是物質(zhì)構成的,他和木雕泥塑的偶像一樣,裹面(1)不能念佛;(2)不能打妄想;(3)絕對靜止,能徹底明白,即得。身正覺。簡稱為。身覺。。然後閉目靜坐,心中默念四字佛號,來代替心中的妄念。邊念邊注,稍靜時,會發(fā)現(xiàn)身體內(nèi)有。能念。,隨念而動。當發(fā)現(xiàn)有能念時,馬上投入“身覺”。妄念頓消,如湯消冰,有不可思議的神效。妄想既消,後念不再生起,真心出現(xiàn),即。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矣.
綜上所述,有的方法是究竟的,有的不究竟,有淺有深?傊,應機設法而已。但他們處理妄念的旨趣,根本大同小異,無外乎把萬念化為一念,把一念化為無念,即凈除業(yè)識,止息妄念,恢復真如自性。只是人手方法,互有異同,修學者可隨自己的根機,愛好、學歷和生活條件,任選一門,精進修習,久之,定當有效,千萬不要朝三慕四,亂修—通,浪費光陰。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海德禪師:如何在修行中體會到快樂?玩中修行,修行中玩
- 海德禪師:修行從自心入手,時常反省,覺察不足,立穩(wěn)腳跟
- 仁德上人:修行解脫要做到三心不可得
- 仁德上人:為什么修行人要成佛很難?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星云大師:用心參修,切勿虛度大好時光,時間就是生命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