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文摘14
《與祖師同行》文摘14
——參禪不如吃粥飯
平常心是道再次在這兩位祖師的口中演揚。大家看!
衢州天寧訥堂梵思禪師*,蘇臺朱氏子。上堂:“趯翻生死海,踏倒涅槃岸。世上無活人,黃泉無死漢。”遂拈拄杖曰:“訥堂今日拄杖子有分付處,也還有承當?shù)谜呙?試出來擔荷看。有么有么?”良久,擲拄杖,下座。上堂:“知有底,也吃粥吃飯。不知有底,也吃粥吃飯。如何直下驗得他有之與無,是之與非,邪之與正?若驗不出,參學事大遠在。”喝一喝,下座。上堂:“山僧是楊岐四世孫,這老漢有個三腳驢子弄蹄行公案。雖人人舉得,只是不知落處。山僧不惜眉毛,為諸人下個注腳。”乃曰:“八角磨盤空里走。”
平江府寶華顯禪師,本郡人也。上堂曰:“吃粥了也,頭上安頭。洗缽盂去,為蛇畫足。更問如何?自納敗闕。”良久,高聲召大眾,眾舉首。師曰:“歸堂吃茶。”上堂:“禪莫參,道休學,歇意忘機常廓落,F(xiàn)成公案早周遮,只個無心已穿鑿。直饒坐斷未生前,難透山僧錯錯錯。”
的確吃飯睡覺都是禪,尤其是被仰山大師*說出“我吃飯就吃飯,從不百般需索,睡覺就睡覺,從不千般計較。”之后,很多人從此明白了禪在平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尤其被同一時代的趙州和尚“吃茶”、“洗缽”等非常日用的平常心公案宣揚之后,被無數(shù)的人們傳揚。
和“吃茶”、“洗缽”公案一樣講平常心的“粒粒咬著”相對就很少有人提起。其實“粒粒咬著”也是平常心的最典型代表,因為我們日用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不會空過,都是粒粒咬得著的,只有兩種狀態(tài)會空過,那就是昏沉(睡著)和掉舉(妄想)。我們之所以沒有留意,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把這件事情當作平常事來看。
因為,日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只要留心或者說“粒粒咬著”,平常的事情就變成不平常了。大多數(shù)人只會將自己的痛苦或者叫逆境認為是不平常,而常常把自己的順境或者高興忽略,甚至會把平常不注意到的事情忽略。如果把我們的平常心放大一下,用“粒粒咬著”來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平常的或者都是不平常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生活,或者說是認真去做功夫。所以,“粒粒咬著”是代表我們平常生活中的認真做功夫:我們不放過任何一“粒”,對每一“粒”都認認真真對待,把每一“粒”都碾碎、琢磨、品嘗,在每一“粒”上都下功夫,那么我們的世界就會是不一樣的了。
所以,祖師的公案里面吃飯睡覺講得非常多,因為這是最平常的事情。上面所列舉的兩位祖師所說,如何是吃飯與睡覺?那么就要靠我們自己去體會,因為這件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家不妨把平常心放大來仔細看看。
- 上一篇:隨順世緣明狀態(tài)
- 下一篇:隨順世緣免思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