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第三講
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九(農(nóng))
第三講
昨天講到受戒的問題,我們所受的戒,受戒所對的境界,都是有相的。戒有大戒,有小戒,但是這個梵行者所觀察的,就是能觀的智能。觀察大乘的境界相,大乘境界相是無相的相,我們所受的戒有相沒相? 戒總說有兩種:一個攝律儀戒,一個饒益有情戒。戒大約有七種相,在家受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戒,那是五戒;沙彌沙彌尼,中間有一個式叉摩那女,加上比丘、比丘尼,這叫七眾戒。
菩薩戒是建立在這七眾之上的。你要是受菩薩戒,就要學梵行,先得把心清凈了,先凈了心,才能趣向菩薩戒。那么修梵行者,講清凈梵行無相法;受戒的時候,戒是有相法呢? 是無相法? 戒體是無相法的,但在給你宣布每個戒條的時候,這是有相的。
這七種戒都是凈心的法門。如果心不凈,你這個戒持不好的,一著相了就持不好的。我們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這是菩薩戒的前方便,沒有這個,你受菩薩戒是受不成的。
觀我們所受的戒,要跟〈凈行品〉、〈梵行品〉不相違背。如實的觀察,如體的觀察;這樣觀了之后,能得到戒體,成就梵行,這叫如實觀,這叫梵行的清凈之相。
大乘菩薩是三聚凈戒,戒就是〈梵行品〉的相。修梵行者能夠如實觀察之后,成就你清凈梵行的相。在相上成就它的性,你這樣觀察,觀你的身體的四威儀,觀察一切的善法,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這都叫攝善法,利益眾生,叫饒益有情。
利益眾生也是戒,不利益眾生,就犯戒了;不過,犯的是菩薩戒,不是比丘戒。犯了戒了,不但梵行不清凈;犯了戒了,戒行也不清凈了。在相上清凈了,你這身口意三業(yè),就是三輪,三輪才能清凈。觀你的三輪清凈業(yè),要能夠這樣的觀。觀呢? 就是對身體不起執(zhí)著了。
“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觀成就了,沒有身見了。為什么? 見身就是梵行,見身是梵,梵所有的行為都是清凈的,梵就是清凈的意思。就是對你所修的,不起執(zhí)著;不起執(zhí)著的涵義,是指你誦經(jīng)典也好,讀誦大乘也好,禮拜也好,就是要修行,因為我們在修行上都放不下。修身的時候,有個身見,那口讀誦大乘經(jīng)典呢? 身有身見,口有口見。所修的法,法是無住的。
我們在修的時候,如果沒有證得梵行,不依梵行修的時候,該有法有所住,身有所取,修有所著,修的時候就執(zhí)著,執(zhí)著了你就進入不了,不會入道的。你不要憶念過去,過去沒有了。
有些修行人經(jīng)常說,我過去拜了好多的佛,念了好多的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沒有了,昨天的今天不再說了,明天的如何做,明天還沒來,這叫“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xiàn)在空寂。”三世都如是。“無作業(yè)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這叫什么? 身口意三業(yè),三輪清凈觀。
我們以這個教授,檢查自己所修的,我們現(xiàn)在修觀,就是尋伺。修觀的時候,有利益沒有利益呢? 沒利益,我們修什么? 乃至于一切成正果,都是因為修而得到的。
例如說,我們對這個戒條,每個戒相,持戒持的很清凈,你這兩個眼睛跟你這個意識,它就不清凈了。那個同學沒有持戒,他坐的不威儀了! 好,你拿這個去照別人去了,不照自己了,那表示你對戒還有所著。什么叫能持戒的? 什么叫不能持戒的? 起了分別。自己有做對的,有做的不對的;做的不對的就是犯戒了。我們照佛所教導去做,做的對就是持戒了。如果修行時有執(zhí)著,身有所取,這樣不叫梵行了。身有所取,修有執(zhí)著,對法有所住,三世不能滅,這樣不符合梵行的標準。
對于你自己的身口意,用如來的教誨、教導去做了,如來只是教誨我們這么做,對身體不起執(zhí)著,也不看他人的過。如果認為別人所修行的事,沒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認為自己是持清凈戒的,這叫執(zhí)著,對修行的事,生起執(zhí)著,不能清凈。
對于戒相,戒法只取戒意,對佛說的教導,我們只在法上不起執(zhí)著。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過去做完了,已經(jīng)過去了,已經(jīng)沒有了;未來的還沒到,也不起執(zhí)著了;現(xiàn)在的也不住,都不執(zhí)著,這是一種觀。
另一種,沒有能持戒者,沒有所持的戒,沒有清凈的梵行。能持、所持,乃至于所持一個戒相,都不存在,這叫“三輪體空”。
布施的時候,能施的,受施的,所施的物,觀照的時候一切都沒有,這叫清凈梵行。沒有并不是不做,而是做的時候沒有,這才叫“三輪體空”。
學戒也如是,持戒也如是,哪有一個能持者,也沒有所持的戒律法;能持所持皆不存在,這也叫三輪。這樣離自、離他、離事物的一切過失,不起分別。要是心里頭不自覺,不能離開分別,這叫妄念、妄想。在般若智上講,能觀的是智,智所對照的一切境界相,都不存在了。
境界相就是菩薩以般若智能度眾生,沒有個眾生可度,也沒有能度的智,也沒有所度的境,這叫般若的“三輪體空”。修定的人,離開眾生,離開高下的分別,離開境界,離開惑染,也叫“三輪體空”。
有時候以六度萬行,來觀察“三輪體空”,要這樣觀;空觀成就了,這叫梵行。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
這些諸法,不自生、不從他生,又非無生,這是分別說了。在《心經(jīng)》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沒有這么分別,當下即是。要是把它分解來說,就像我們剛才講,受戒、持戒的時候,你也要作如是觀。不住一切戒法,這是事,不住于前法,也不住于持戒的時候、不持戒的時候、受戒的時候、沒受戒的時候,一律都不持的,這是在理上的。
在理上是很容易明白的,在事上就胡涂了;等你做起來就更胡涂了,在事上都有掛礙。光說理,理是空寂的,空寂的一切都是清凈的。過去已經(jīng)過去了,不存在了,未來的還沒到,現(xiàn)在的不住。要這樣來解釋三輪,如實的觀三輪。
那么說這些法當中,什么叫梵行? 誰具足梵行了? 誰之所有? 什么是梵行的體? 體為是誰? 都是問號。由誰而作呢? 那梵行就是清凈行,清凈行是有? 是沒有? 是色蘊? 是非色? 是受蘊? 不是受蘊? 是想蘊? 不是想蘊? 是行蘊? 不是行蘊? 是識蘊?不是識蘊? 五蘊皆空,這是約體來證明了。
這就是一切無住的時候,說明什么問題? 不受五蘊所限制,這就是清凈相。清凈相是什么相呢? 無所得之相。受戒的時候,咱們都講戒體,戒體跟我們本具的性體有沒有差別?
離開前面這些問號,另外還有個戒體嗎? 也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有沒有個戒體? 這是解釋。就戒體來說是無作的,不是受想行識的,戒不成立。就修行的人說,人不離開五蘊,即蘊是人嗎? 非蘊是人嗎? 蘊都是梵行,要是離開蘊,另外還有我修行的梵行嗎? 了不可得。
這是說在這一切法上,清凈的梵行,它的清凈相是什么? 它的清凈相是無得。當你受戒的時候,明明是三師給你受戒,這都是從體上來講的,是無作;在事上是作了,這個作不起執(zhí)著,就叫無作,作即無作。
我們觀自己的人生,生即不生,生即無生,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不要起執(zhí)著,若是有個梵行法可得,若是行于梵行法,那就不叫梵行了。
過去未來三世法皆空寂,讓你意無取著,意無取著,心里也就無障礙了。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
這才叫受無相法。
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
觀無相法,才能知道一切佛法平等平等,這叫具足一切佛法了。
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所謂具足佛法,這才叫清凈梵行,三世皆空。因為三世皆空故,于身無取,于修無著,言行無障礙,于一切法無所住,就像風在空中刮過去,風行于空,一切無障礙,作者受者不限。
雖在空中不礙有,雖在有中不礙空。即不迷于空,觀無相法不著于空,能忍于心,起作用在境上、事上,所以說諸法平等平等。
《大般若經(jīng)》〈曼殊師利分〉上說,“若不見我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等。”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我做任何事情,任何相,都是佛法,不見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道理咱們舉個例子,受戒了,是不是佛法? 破戒了是不是佛法? 大家思惟一下!
出家了又還俗了,是不是佛法? 不見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等,也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破戒、持戒,是一個的。當然有持就有破,有受就有犯,是非是平等的。所以在《華嚴經(jīng)》說,一塵起大地收。這個微塵是從大地生起來的,全大地都是微塵;舉一法就該一切法,這才叫佛法的妙德圓融。
染即是凈,沒有凈,染法也沒有;沒有染,也絕不會說凈,染凈是相對的。但是要利益眾生的時候,以凈法、以梵行利益他人,你心里沒有貪念;雖然幫助別人,可是沒有自他之相。世間人一旦幫助別人了,這回做一件好事,心里頭歡喜得不得了,口里夸耀,那個凈行也減了一半,基本上就沒有了。經(jīng)上這么說,沒有自他之相,這叫深觀了。觀什么呢? 觀它是平等、平等,這一切利益眾生的方便善巧,才能生得起來。
“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這是般若的智能。如果你度眾生,見眾生相,這個就叫執(zhí)著,這不叫梵行了。梵行是不可得,一切諸法皆空寂?占庞植皇浅良,什么事都不做了,空寂故才能起妙用,起妙用故才能利益一切眾生,那利益眾生,更普遍一些。
如果觀察的時候有可得的,利益眾生就不普遍了,那就不空寂了,那就有取著了。有取著了,心里就有障礙了;有障礙了,你就有恐怖;有恐怖就有畏懼,心里就有掛礙了。心無掛礙故才無有恐怖,度一切眾生無所畏懼。
怎樣達到這種境界呢? 得修如來的十種法,這是一切梵行的體,修梵行者體。緣這個體,得一心的清凈湛寂不動,這就是〈梵行品〉的用。不假思議,不假造作,心觀圓明,透徹的,通達的,無障礙的,所以應該修十種法。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于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
這是佛的十力智,又叫十力,也叫十智。這十種法,處非處智,佛的智能,能觀察所有無盡眾生。他所受的,或者十處,六道輪回,或者清楚了了;這個眾生不應當在這個道上,為什么來到這個道? 或者他行菩薩道,化現(xiàn)的;或者他代眾生受苦,示現(xiàn)的;在佛都能知道,知道他的過去現(xiàn)在,知道他的未來了,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不論你讀〈梵行品〉、〈凈行品〉,許多經(jīng)論都會提到佛的十智,應該修這十種法,這十種法就它的體上來說,是梵行的體。
緣這個梵行的體,而生起十種力量,十種智能。這十種智能就是梵行,是體上所生起的方便妙用。雖然經(jīng)過十億萬行吧,他心里卻是一心,一心湛然不動本體,而且在本體上所起的妙用,不假思議,不假造作。
聞著如來的十力的智能,以如來的十智,慈悲緣念眾生,這個緣念,如何緣念呢?聞到這一法,就生起了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yè)。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要學習如來的十力,就是修習十智,修習這十種法,能生起大慈悲心。慈悲心為什么加個大呢? 大者表自體的心體,自體的心體跟佛的心體無二無別的;佛的大慈悲心,我也具足了。觀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本體,因此才不舍離,救度眾生,就是自己的心念。
常時如是觀察如來的十力法,思惟如來的十力法,沒有休息的時間,不間斷。咱們有修習好多法,就間斷了,修修就停了,就是休息了。
離開心了,這些法就緣念不成了,行無上意,就是大慈悲心利益眾生,就是無上意。
業(yè)是業(yè)用,即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夢幻泡影,有什么果報呢? 沒有,但是有自然的果報。要是你不起執(zhí)著,幫助別人了做好事了,布施了有果報沒有? 當然有,但是你不執(zhí)著,不了知;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不起貪戀,不起執(zhí)著,是這樣的意思。
“無有休息”,這是無上的業(yè)用。不求果報,果報有沒有呢? 有了他不貪戀了;就像《金剛經(jīng)》說,那些大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yè),他不貪戀,不是沒有福報,他不貪戀;佛不貪求,菩薩不執(zhí)著。我們也有,我們幫助別人了,幫助完了,就沒有了。
你不起執(zhí)著,修行一定會感果。一起執(zhí)著,效果就小了,不過還是有的,你不求果報,果報還是有的。你不去追求果報,了知一切境界相,了知一切事,沒有一樣真實的;如幻如夢如影如響,變化無常的。
《金剛經(jīng)》的最后一段經(jīng)文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單指著有為法。這是說你要觀,觀是什么呢? 就是思惟修,這就是《梵行品》的清凈觀,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念,學佛者都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咱們的口頭禪。是不是如夢幻泡影? 當你煩惱來了,就不幻了,好像是真實的,特別是病苦來了;病苦來了,說如幻,假的,你真正觀成熟了,確實是假的,你還沒有成熟,就是真的。為什么呢? 因為迷了!有那么一副對聯(lián),“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你迷的時候,什么都是實在的,悟的時候,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jīng)》在最后結(jié)尾的時候,佛教導我們這樣的來觀一切法,觀一切眾生。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起碼才平等。怎么樣平等呢?看別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看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這叫平等、平等。別人的痛苦解除了,我自己的痛苦也解除了;把他身看成自身,同一體故,就這個涵義。
現(xiàn)在我們有沒有求果報? 如果有求的話,要放下,有求不自在。假使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心佛眾生一體的話,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度眾生了,也上求佛道了,也下化眾生了,但是沒有我,自己不擺進去,這也是“三輪體空”。
知道一切境界,知道境界而不執(zhí)著。雖然也有父母,也有六親眷屬;出家修道了,還有師父,還有徒弟,但是如夢幻泡影。因此才說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完全不執(zhí)著的。思惟如果不能如是觀,不能觀如幻如夢,如影如響,那就叫有執(zhí)著;有執(zhí)著就不是梵行了,有執(zhí)著就不清凈了。
這叫知法自性。知道一切諸法的本體,這樣你得到的效果是什么呢?“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是沒有一點貪戀心,心里不隨著顛倒而顛倒,認識顛倒,你就不顛倒了,這叫梵行。
這是從心上不顛倒,并不是從行為上不顛倒。顛倒是什么樣子?本來是幻化的當成實際的;本來是做夢,但是他要留戀,做好夢也要留戀好幾天,做惡夢更不要說了,做恐懼夢,他害怕時間更長了。
但是做夢,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你卻當成真實的。當你睡覺做夢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但是現(xiàn)在咱們都沒有做夢,而且就是在夢里頭,你這個夢能醒嗎? 做夢,早晨醒了,這夢沒有;但你這一輩子還是在做夢,你上一輩子還是在做夢!
但當你能發(fā)了菩提心了,還不說成佛了,而是發(fā)了菩提心,漸漸就明白了,這都是在做夢。在你一切動作中,你就想到這都是做夢的,沒有真實的。這個是說,梵行讓你去觀,觀就是思惟修,用你的智能照見它,不要在這里頭起執(zhí)著。
你坐飛機,或者到火車站,人越多的時候,你就觀想;那些人,你看忙得不得了,不干你的事,知道嗎?要常時做如是想,這是因緣所生法,沒有真實的。
咱們一天忙得不得了,忙什么? 今天,如瑞法師打電話希望我到大寮去看看,她到大寮炒菜,我去看了。我是怎么想的? 你說咱們忙什么?那么多人洗菜的、做菜的、炒菜的,這是在干什么? 填飽肚子。吃到肚子里去又沒用處,它漸漸地消化消化又排泄出去。那明天早晨又再吃,中午又再吃,忙什么? 這是口,腹。嘴不吃不行,肚子要餓。肚子餓了,嘴就吃了,非把肚子填飽不行,還要講求味道。為了吃,還要做,做好了再吃,這是過程,一切都是假的。這本身是假的,吃到肚子里還是假的,排泄出去了,它不是真的,它不停留的。那人死了,死了就不吃了。所以人生的一一過程,你要觀,觀就是觀想,思惟修。
人生的一切活動,后頭總加一個為什么?‘聊齋’、‘閱微草堂筆記’、‘天方夜譚’,我想有人看過,有人沒看過。那看小說的人著迷了,之所以迷上了,因為他認為是有的。特別是蒲松齡作的‘聊齋’,因為蒲松齡官沒當上,腦筋往哪用? 就寫書了。
‘閱微草堂筆記’就不是這樣,它是記錄現(xiàn)實的。皇帝把紀曉嵐貶到新疆去,他聽見新疆人所說的故事,以及自己所看見的故事,這本書之所以叫‘閱微草堂筆記’,因為是在他的草房子里編的。世間上許多微細的事,用我們佛教所說的四句話就解決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些書說的好像都是神奇古怪的事,咱們活著的事,哪樣又不是神奇古怪的? 每個人說說他所見的、他心里所想的都很怪。有的人想的非常怪,咱們叫什么呢? 想入非非。想的很怪,做的也很怪,有很多人做事很怪的。這個很怪的意思是指什么呢? 這是說,他是人道的人,可是做的事不是人道的事,所以就怪了。一切有為法都是如是的,這是說有為法,了知一切境界,境界就是有為法。
了知是什么呢? 了知是心,是無為法;用無為法了知有為法,這是在文字上說的。用你心里想的,想那個奇奇妙妙的怪事。看電視,看電影,那寫小說的人已經(jīng)告訴你,沒有這個事,這是小說;但是看他編成戲劇,編成電影,有的人還是會流淚的,有的甚至還痛哭;甚至還想找出那兩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那是他腦子里編出來的。不要向外頭看了,每個人自己都是一部很好的電影,自己想想吧!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就是你的心。說了這么多,十法界、六道、四圣,十法界就是你心的演變。直觀自己的心。說這些法都是直觀你的心,不過彎子有很多,要經(jīng)過好多道手續(xù),我們可能認為這個道理很深,其實,淺的你也不知道。
今天我們在廚房炒白菜,大鍋里的白菜很多,如果不是一個個菜籽種下去,它怎么會變成一個大白菜? 就一個小籽兒變的,要生長也要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長完了,拿它去販賣,咱們就買進來,又把它切了,給它一炒一煮,完了又吃到你肚皮里頭去,它又化了,化了又沒有了,就這些事物,你去觀察吧!
我們的年齡不同,來的處所也不同,這么好幾百人,真的嗎? 說真的,真的它不存在,一百年之后,誰都不存在了。為什么呢? 過去歷史是這樣,我們前面一百年的那些人,都不存在了,你回憶一下吧。所以你把這個如夢如影如想變化,好好體會、觀照。這話說的很多,耳朵不曉得都聽了多少遍了,你能體會到嗎? 若真能觀到、體會到了,你什么煩惱都沒有了。
當你煩惱的時候,你觀一觀,想一想佛所教授的,不管好的,壞的,完了你來證實一下。經(jīng)過你的思想去觀照,道就是這么樣修的。你在這里頭要是能找著真的,你成就了。
《華嚴經(jīng)》所講的一真法界,我們把它認識到了,就成功了;成什么功了? 成道了。成道了,再回來看,當你出了家了,你再回頭看你在家的事。
四、五十歲的人,經(jīng)歷就很多了;二、三十歲的經(jīng)歷少了。像我,活到九十歲了,根據(jù)過去世間所說的話,老而不死是為賊。知道賊吧? 賊有兩種,有偷的有搶的,搶的就厲害些,偷的是小偷小摸。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經(jīng)歷太多了,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一看就知道了。咱們是學智能學的,不等你老了,沒智能沒關(guān)系,你把佛菩薩的智能借來看一看。
我們現(xiàn)在是沒有證得,沒證得就借佛菩薩的智能來看人類。你這一班人十個人,你觀吧! 一天當中都在變,不用打開電視,每個人自己都是一套電視,先靜下來看看自己的。從你當小孩,六歲記得了,上小學開始,一步一步都是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都會笑得不得了。你大了,再看小孩做的事,愚蠢極了,你會感覺到好笑。你再看這個整個的世界,再看整個的人生,這就叫“行無上意”。
觀照的功夫,觀到最后了,大夢方醒,到那個時候,你才知道一切法真正是如夢,F(xiàn)在你還是不承認呢! 現(xiàn)在咱們誰會承認咱們的現(xiàn)實生活,就是做夢? 天天看佛經(jīng),這是佛說的,你自己并沒當成夢。如果你當成夢了,你證了果了,起碼你的見惑斷了,你見什么都不會生起煩惱的,不會把自己也摻進去的。
當你看電視看電影很容易把自己擺進去了,你自己是在做夢,還把自己擺進去了!這只是演戲,也不能把它變成事實;可是每位道友現(xiàn)在能把一切事物,都變成如夢如影如幻如響嗎? 你還有煩惱嗎? 這些世間事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 什么關(guān)系都沒有,那只是你真心上所生起的妄影。
妄影不是真實的。你回頭看看歷史,看看滿清末年的時代,蔣介石的時代,看歷史、看小說,走遍全中國,看看每個地方的變化,人事時物全變了,連影子也沒有了,還有影子嗎? 連影子都沒有了。咱們現(xiàn)在講三皇五帝,乃至皇帝私游,全是假的。你看過二十四史的,你看過綱鑒的,你看一看,是非曲直,什么是直? 什么是彎曲的? 沒有標準的。做人的道理,有標準嗎? 怎么樣做個人? 那得看你生在什么地方,生在什么處所,生的時候是什么時間;如果你不把這個定下來,要來論一個人,好與壞,是與非,沒辦法評論的。
因此讓你返觀自性,〈梵行品〉里說我們怎樣能達到清凈無為? 要生起大悲心大慈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在娑婆世界觀嗎? 在極樂世界觀嗎? 佛告訴我們,你要厭離這個世界的生死苦,生到極樂世界。那有沒有舍離眾生? 你怎么來對待這些問題? 你一天磕頭、拜懺、持戒,持戒目的是什么?你得把你的標準先定了,再去學,學完了再去做。
遇著一件事物,每個人看法想法不一樣的。你平常一天都是如是生活,突然間一變化,你的想法就變了。這就是什么呢? 心被境轉(zhuǎn),客觀的外境,把你心轉(zhuǎn)變了,這就是凡夫。你看見任何事物,不隨外境轉(zhuǎn);你的觀察力,看問題的看法,讓它被你轉(zhuǎn),你不被它轉(zhuǎn)。我們現(xiàn)在就學這么一個方法,學什么方法呢? 我們的心不隨現(xiàn)實的客觀環(huán)境而轉(zhuǎn)變,我們要轉(zhuǎn)變那客觀的現(xiàn)實;把它看成了如幻如夢如影如響,那就轉(zhuǎn)化它了;轉(zhuǎn)化它了,就不被它轉(zhuǎn)了。
那你可以得到什么好處呢? 任何時候你都是高高興興的,愉愉快快的,它被你轉(zhuǎn)了。你說這是假的,罵你,假的;打你幾下子,你說這個五蘊是和合的,不是我,你沒打我。痛了,打痛了,平常的拿拳頭打還可以,拿刀砍你一刀還得到醫(yī)院去治,它痛。∧阋悄馨阉闯墒羌俚,真的是觀想成熟了,它就不痛了。它本來就是假的,假的還痛嗎? 為什么痛? 當真的。這就是觀,修行觀力的觀。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你所觀的跟你所做的,兩者和合了,就是相應了。知道印度瑜伽大法吧!印度瑜伽大法,是婆羅門教的。佛在世時也講瑜伽,瑜伽是什么意思? 就是相應,你的觀跟你心里所想的,跟你所做的,兩個合而為一了,就是相應了。相應什么呢? 一切法都如是!
于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第二個解釋,就是假的,如夢幻泡影。作如是觀,這樣一觀,觀的心行合一了,境界現(xiàn)前了。
一切佛法。疾得現(xiàn)前。
怎么樣現(xiàn)前的呢?一發(fā)菩提心就成了佛了。
初發(fā)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這個身不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的,那是什么成的呢? 智能成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智能身。一切法都是心生的,一切法即心的自相,心生則種種法生;要是不想了,心滅了,種種法滅,什么都沒有。
在文字上、語言上說的非常簡單,可是做起來就難了,都是自心領(lǐng)悟,不由他悟。這文字是佛的教導?三寶的加持? 那是幫助你自己去領(lǐng)悟。一切法從你心里生的,一切還歸于心,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呢? 種種法滅。說在夢中,或者在迷的時候,明明有六趣;要是明白了,什么都沒有了,覺后空空無大千。
這都要你深入去觀察,你要是把別人說的話,一切的行為,一切的交往,都當成如夢幻泡影,你想想你還會有煩惱嗎? 比如說,要是不吃東西,那就活不了了;可是有好多和尚入定的時候,他不吃不喝了,他也沒死。
這是心的力量,要經(jīng)常這樣觀照想,快樂的時候要想到痛苦,痛苦的時候要想到快樂。為什么呢? 你能解除自己的煩惱。在任何時候,你心里總是讓它快快樂樂的,起碼第一個好處,減少疾病。人有沒有發(fā)高燒的時候? 發(fā)高燒的時候,自己找找原因,為什么會發(fā)高燒? 凡事,你的心別幫助你的身,要讓你的心跟身分離。怎么樣分離? 一天當中別在自己身上打主意,那就是分離。你不能完全說是不打了,咱們沒辦法,還沒成道呢! 打的少一點,重了你給它減輕一點,你別再幫它的忙了;你幫它的忙,那不得了,你的道就修不成了。
在平常生活當中,你要常時想,心里要平平靜靜的,無欲。什么求都不求了,心像水似的,沒有欲望,什么都不求了。這個時候,你的心非常平靜,你說的話非常的靈。為什么? 自己有智能了。
無欲的時候,那個心像水一樣的流,我看見古人有這么一句話,他不是佛教徒,可是悟得了,“無欲常教心似水”,沒有欲望就像水那么流的,“發(fā)言自覺氣如霜”,這是說話,不是冷言冷語;霜就是很寒冷的意思,感覺非常有作用,確實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你自己的心,心的自性。這個時候你有智能了,慧心成就了,初發(fā)心時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這里是講清凈梵行,那還要不要功德呢? 下一品講〈發(fā)心功德品〉,就是怕你偏到空無這邊來! 以為我要修清凈梵行了,什么也沒有了,不用做功德事了,那就麻煩了;菩薩道也不行了,落哪邊也都不行。你看佛所教授的方法非常的微妙,不可思議,你要照著去做! 能成佛,了生死,得解脫。解脫是什么? 你什么不執(zhí)著了,無掛無礙了。什么是無掛無礙了? 你這個心不去想它,就這個意思。有的經(jīng)文說的很深,但做起來很簡單,可是就是做不到,很簡單卻做不到。
放下吧! 放下吧! 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每個人想想自己的心吧! 你哪件事放不下。或者你要想回家,跟常住請假不準,你這一天很煩惱;回去了沒事了,再回來放下了。病,生老病死苦,病,就是放不下。腦殼痛,那找找原因吧! 它為什么要痛? 也沒有人打它,沒人傷它,頭為什么要痛。 你想想這個痛的問題去了,想想它不痛了,起碼減輕了。有覺覺痛,覺痛那個覺! 它不痛的,它感覺著痛,不是它痛。
有很多的問題,在文字上、在事實上很簡單,為什么做不到? 如果那條路,你走的非常熟了,沒燈你也走去了,瞎子他摸也摸去了;要是這條路,你沒走過,睜著眼也找不到,就是這樣的意思。不要太鉆牛角尖了,認為佛法很深! 其實等你大致懂得了,可以把你一天當中的生活顛倒過來,因為咱們現(xiàn)在都在顛倒當中,你再把它顛倒過來,不就對了嗎! 那樣就不顛倒了。
這個不由他悟,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說是佛所教導的,我們根據(jù)佛所說的去學,好像是從佛那里悟得的,不是的。佛只能給你啟發(fā)、幫助你。悟! 得你自己去悟。成就慧身,得你自己成就,佛不能給你;佛也不能斷除你的業(yè),也不能給你智能,佛只是告訴你方法,你照這個方法就能得到了。
得到什么了呢? 得到智能。智能不是夢幻泡影,也不是如露如電,那個是真實的。反正那個心里之外的,都叫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梵行品〉的經(jīng)文不長,現(xiàn)在〈梵行品〉講完了,我還是勸大家多讀〈凈行品〉,〈凈行品〉讀熟了,你才能入梵行。梵行就是清凈行,做什么事都清凈的,就是你的行為、你的作用,都讓它清凈。怎么才能清凈呢? 就是你的心,放下吧!看破了放下了,心就清凈了。要好好觀,希望自己自在,不要找煩惱。
我們都會背《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頭一句話就是全部的〈梵行品〉,也就是觀自在菩薩,你要觀,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咱們所講的清凈梵行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從你自心生起自己的智能,自己的智能照自己,別向外照。一照自己,就照見自己的胡思亂想,顛倒夢想,這就明白了,不貪戀了;不貪戀了放下了,放下自在,自在解脫了,那就一切皆空了。那個空是用深般若智能,照見五蘊皆空了。
空完了,到了后頭又不空了;如果你不能達到,就念觀世音菩薩的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大家都會背,都會念,不曉得念的好多遍了,但是在這個里頭還要加上觀想,《心經(jīng)》上的第一個字,就是“觀”。
《大般若經(jīng)》有六百卷,要想全部讀完,很難。 光是空就說了二十種空。其實一個空就夠了,你不懂,就給你空空空,空來空去還是不空,空到最后不空,空了說什么佛法? 什么不空? 覺悟。覺悟了就不空了。這個空是建立在覺悟上的,覺悟了不空了,它不起貪戀,就是他自己不貪戀了,他就空了。
我們現(xiàn)在這里的比丘尼師父,二十多歲的很多吧,她空了,不貪戀,也不去交男朋友去了,以后也不用離婚了,什么都沒有了,多清凈啊! 就這樣子,也就空了,她沒有不空了嗎? 你要是參加進去,那就不空了,參加進去再想出來,好難! 那就危險了,很不容易了。
這完全是心,不是物質(zhì)。要是貪戀錢財,能辦置五欲,等到把錢掙的差不多了,沒辦法了,享受五欲吧! 身體又不行了,身體又不能享受了,還都是空的。他不理解,他去貪,貪吧,貪到最后什么都沒有了。不論學哪一法,都是希望我們不要執(zhí)著,放下吧!
怎么能放得下呢? 看破了,一切如夢幻泡影。好比當你做個夢,做夢發(fā)財了,一醒了,就沒有了;你想了好幾天,還是沒有,還是得放下。那是被迫放下,而這個是自覺的放下。
佛教授我們要行梵行,雖然得到一點的功德,得到一點的好處,也不要在那上面執(zhí)著貪戀。像我們四眾弟子,出了家,清凈了,在這個上面就不要貪著,不要起執(zhí)著;一起執(zhí)著就又恢復原來的煩惱了,就是這個涵義。這是怕你落入空,下一品講〈初發(fā)心功德品〉,就說發(fā)心的功德有多大,勸大家發(fā)菩提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